《线性代数》常见证明题型及常用思路

《线性代数》常见证明题型及常用思路
《线性代数》常见证明题型及常用思路

《线性代数》常见证明题型及常用思路

二、证明题

题型1.关于1,,m ααK 线性相关性的证明中常用的结论

(1)设110m m λαλα++=L ,然后根据题设条件,通过解方程组或其她手段:如果能证明1,,m λλK 必全为零,则1,,m ααK 线性无关;如果能得到不全为零的1,,m λλK 使得等式成立,则1,,m ααK 线性相关。 (2)1,,m ααK 线性相关当且仅当其中之一可用其她向量线性表示。

(3)如果1,,n m

F αα∈K ,则可通过矩阵的秩等方面的结论证明。 (4)如果我们有两个线性无关组,11,,,m W αα∈K 12,,,t W ββ∈K 且12,W W 就是同一个线性空间的两个子空间,要证11,,,,,m t ααββK K 线性无关。这种情况下,有些时候我们设 111111110,

,m m t t m m t t

λαλαμβμβαλαλαβμβμβ+++++==++=++L L L L 。 根据题设条件往往能得到0αβ==,进而由11,,,m W αα∈K 12,,t W ββ∈K 的线性无关得到系数全为零。 题型2、 关于欧氏空间常用结论

(1)内积的定义

(2)单位正交基的定义

(3)设1{,,}n B αα=K 就是单位正交基,

11(,,),(,,)B n B n u x x v y y ==K K 。则11(,)n n u v x y x y =++L 5 题型3、 关于矩阵的秩的证明中常用的结论

(1)初等变换不改变矩阵的秩

(2)乘可逆矩阵不改变矩阵的秩

(3)阶梯形的秩

(4)几个公式(最好知道如何证明):常用来证明关于秩的不等式 ()()();

()min{(),()};

()()();

max{(),()}(,)()();()();()()()()();0()()T T T T m n r A B r A r B r AB r A r B r A r A r A A A r A r B r A B r r A r B B A r r A r B B A r A r B r r A r B r C C B A B r A r B n

?+≤+≤==??≤=≤+ ???

??=+ ???

??+≤≤++ ???

=?+≤ (5)利用分块矩阵的初等变化不改变矩阵的秩(常用来证明关于秩的不等式)

例:证明:()()()m n r A r B n r AB ?+≤+。

证:

()()()0n n n E E n r AB r r AB A

AB E B r r A r B A ????+== ? ?????-??=≤+ ???

上面第二个等号就是用A 左乘第一个分块矩阵的第一行,然后加到第二行所得;第三个等号就是用B -又乘第二个分块矩阵的第一列,然后加到第二列所得。

(6)利用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dim ()()m n N A n r A ?=-),此方法也可以用来证明关于向量组的秩方面的的问题。

(7)利用向量组的秩与维数

主要就是两个结论:(i)矩阵的秩=列秩=行秩

(ii)dimker dimIm dimker ()r σ

σσσσ+=+=的定义域 的维数

(8)利用行列式秩

(9)利用相抵标准形

题型4、 关于可逆矩阵常用结论

(1)结论:A 可逆AX b ?=有唯一解||0A ?≠。 (2)结论:,()n A B M F ∈可逆AB ?可逆。

(3)结论:A 可逆当且仅当可以写为初等矩阵的乘积。

(4)结论:A 可逆当且仅当0不就是它的特征值。

(1)结论: A 相似于

1..B C s t A C BC -??=。 (2)结论:任一个复数域上的方阵都相似于一个若当形矩阵。

(3)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4)结论:λ就是A 的特征值||0E A λ?-=。

(5)结论: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线性无关。

(6)结论:特征多项式的常数项就就是它的行列式,它的第n-1次项的系数就就是对角线上元素之与。

(7)结论:()[],()()AX X h x F x h A X h X λλ=??∈=。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 解题思路.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思路题解题思路 一、论证思路的含义 解题思路 论证思路(论证过程) 作者论述观点或论题的思路。一般是这样表述的:首先提出…,然后通过…进行论述,接着又通过…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希望等。 二、论证思路题的考查形式 语文中考试题第15题: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语文中考试题第14题: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解答思路: 首先提出…论点(或论题、现象) 接着(然后)列举…事例或引用…名言或运用正反对比等论证…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等。 三.论证思路题解答思路习题。 例一:简要分析下面这段内容的论证过程 面对所犯错误,只有知耻,才能改过自新,走向正途。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可以表述为:首先提出……的观点,接着列举……事例证明了这个观点。 例二: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例三: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经典

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高二地理备课组李森林整理 一.2011年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其解读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解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四项能力的基础。信息包括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包括归纳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提取有效性信息加以运用等。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主要表现为审题的全面和精准,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和试题的立意,明确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读】从考试角度看,“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描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术语的把握程度(定性概括和定量表述) ; “阐释”则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地理规律、原理、成因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 课程属性:必修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对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里的一些常见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线性代数里所涉及到的对向量和矩阵的分析和操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向量和矩阵中抽象出来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和知识准备。概率论是统计方向的理论基础,对于将来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这门72学时的课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放在一起讲实际上强度是比较大的。 线性代数部分先从行列式讲起,接着介绍关于向量组和矩阵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在第三章对于线性方程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答。第四章对向量和矩阵的数学抽象引入了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并对空间的代数结构和变换性质作了讨论。最后两章是关于矩阵的比较实用部分,包括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对角化与二次型。概率论部分先定义了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接着引入概率的概念,列举了一些计算简单概率的方法和例子。随后对随机事件的量化导致了随机变量的引入。从第四章到第七章均是关于随机变量和随机变量函数的内容,我们讨论了一些常见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值,方差和关联函数(协方差)等。对于独立的随机变量序列,我们运用切比雪夫不等式证明了大数律,最后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线性代数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抽象思维的能力,理解和熟练掌握向量和矩阵的一些性质和相关运算,对于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亦有一个初步的具体认识。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所需要的先修知识储备为基本的微积分,代数方程和一些矢量分析。线性代数的知识,包括向量,矩阵和二次型,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用到。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在后继的理论课例如量子力学和群论的学习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概率论是后继数理统计

经济数学课程标准.doc

《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经济数学基础所属专业: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类型:基础课学时:84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经济数学基础》既是三年制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工具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及素质培养功能,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数学应用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1)专业服务《经济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即理解、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和处理经济数据,支撑专业后续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一起肩负着“专业基本素质”中的“经济活动分析”的任务。 (2)素质培养《经济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数学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能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言而有据、逻辑推理上思维严密、解释现象上精确完美、岗位变化时学习应变。 后续课程:经济学基础、统计实用技术、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而制订。 三、教学整体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衔接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重视数学思想,重视软件解题,重视经济应用;学生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形成、强化训练、强化实际应用。 在教学的内容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从专业经济案例或问题出发,展开知识、方法、思想和应用。要运用数形结合法、启发式、案例驱动式等多种方法教学,努力调动学生

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

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者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2.了解议论文的结构与论证思路的关系,熟悉一般答题格式。 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例题:①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②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③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

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④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⑤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问:请你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的论证过程。 解题分析: (3)解决问题(结论):得出什么结论;强调什么中心论点;号召人们什么;补充论证了什么。 B、 论点在开头: 格式: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得出……的结论。 论点在结尾: 格式:首先举了(引了)……例子(名言)(从正反两方面),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 例题: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正由于课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问:说出论证过程 例题:要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

初中地理中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地理中考常见题型 及解题技巧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地理——激活中考 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从低纬度向极点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气温差异明显。南半球主要是海洋,北半球主要是陆地,所以南半球的海陆对比不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同纬度的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O.6℃。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D 此类题虽有四个选项,但每个选项考查一个知识点,综合性强,牵联到有关气候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做这类题时,应逐项具体分析,逐一排除,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 A.北半球热带 B.南半球热带 C.北半球的陆地上 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20.1 B.23.3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 、1、2 、7、8 、10、11 、4、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20.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气温年较差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为43.4℃。北半球夏季应为6、7、8月。答案:(1)C (2)D (3)B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分析:由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海陆交汇处等温线就会发生变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交错分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陆地较少,所以等温线就比较平直。答案:C 4、读等温线图(图-6所示),已知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则该图表示的是半球等温线图,且A点气温(大于、等于、小于)B点的气温。 分析:由于该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可先在图边标出适当的数字,有助于分析(如图-7),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越向北气温越低,可推知这是北半球等温线图。就标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点气温高于20℃,B点低于20℃,所以A点气温一定大于B点的气温。答案:北大于 当给出的条件不能迅速得出结论时,可根据已知条件添加适当的数据使条件明朗清晰,易于判断。 5、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如图-8所示),由图可得出:() A. a>b>c <b<c C. 一定是7月份前后 D.一定是1月份前后

政治材料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政治材料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一、具体解题方法: 第一步: 首先认真审查材料和设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明确考查什么知识点。 其次认真审查设问: 一是知道设问的类别。如: 是什么(含义、概念、内容、表现、本质等) 为什么(理由、原因、意义、必要性、重要性、作用、影响) 怎么做(解决途径、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倡议等) 二是知道设问的限制性条件,从主体限制(国家、社会、公民、青少年、家庭、学校)还是从内容方面限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 二、评析题 ①审材料和设问:设问的类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评析)、设问的限制性条件(从权利义务的关系角度) ②联系教材知识、材料和生活实际。回归教材、联系材料,知道考查的要求和内容、答题的角度和范围 ③第三步:明确答题思路,科学组织答案。答案做到四化:序号化、 段落化、术语化、层次化(先教材,后材料,由里到外,由小到大,由现象到本质) 答题步骤 (1)判断行为 (2)教材知识点 (3)运用教材知识点评析材料中的行为 (4)结合材料表明应该怎么做 三、是什么(what) 1.常见设问:是什么、说明什么,体现什么,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解题思路: ①提取: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即材料本身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等。 ②定点:筛选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而确定考点。 ③作答:作答时要做到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因此,准确描述知识点是关键。 四、为什么(why) 1.常见设问:为什么、意义、作用、必要性、重要性、关系等。 2.作答格式: ①现状:目前……(答所提问题的国情或现实,材料反映有的可以抄材料) ②作用、地位:(课本中考点的地位,或用此句代替:是……的需要。) ③意义(重要性)“……(抄题目)”有利于(促进、推动)……。 在解答中,一般由小到大(个人、社会、国家)。个人角度围绕(德、智、行等);国家角度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作答,并充分挖掘材料。 五、怎样做( how) 1.how常见设问:“如何”或“怎样”“建言献策”等字眼来设问。 2.how作答公式=主语+措施+目的 3.how解题方法:“三看”,一看角度,(没有角度则多角度)二看材料(针对材料中的存在问题写措施),三看分数(1分一点或2分一点)。 六、怎么办(how) 1.政府做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经济:资金投入、奖励、扶持...... (2)政治:(立法)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打击、监管、监督、制裁…… (3)文化:教育、宣传、倡导、鼓励、开展活动。(抓动词、针对材料一一解决材料中的存在问题) (4)国策、战略、方针 2.中学生做法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思想上:树立…..理想、意识、观念等; (2)学习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先进人物事迹、文明礼仪等; (3)行动上:宣传、参加活动,与......作斗争。当强调某一方面(在学校、家庭、学习生活中)落实行动时,应该答具体做法,要有针对性。 1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课程教案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工科类各专业总学分数: 总学时数:修订年月: 编写年月:执笔:韩晓卓、李锋 课程简介(中文): 线性代数是理、工、经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它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其它科学领域中。主要包括: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秩问题、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内容。 课程简介(英文): , . , , . . , , , , , , . 一、课程目的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矩阵和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特的代数思维模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在经济方面的简单应用,并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案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案内容 第一章行列式(学时) 教案内容:

二阶三阶行列式;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证明选讲);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证明选讲,行列式按某行(列)展开选讲);克莱姆法则。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一行(列)展开定理;克莱姆法则的应用。 难点:阶行列式的定义的理解;阶行列式计算。 第二章矩阵(学时) 教案内容: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加、减法;数乘;乘法;矩阵转置;方阵的幂;方阵的行列式);几种特殊的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形矩阵,单位矩阵,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分块矩阵(分块阵及其运算,分块对角阵);逆矩阵(可逆阵的定义;奇异阵,伴随阵与逆阵的关系;逆阵的性质,二阶上三角分块阵的求逆方法);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矩阵的运算规律;逆矩阵的性质以及求法; 难点:矩阵的乘积及分块矩阵的乘积;逆矩阵(抽象矩阵的逆矩阵)的求法。 第三章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学时) 教案内容: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定义;初等矩阵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的秩(矩阵的秩的定义;矩阵的秩与其子式的关系;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消元解法与初等行变换的关系;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无穷多组解和无解的讨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矩阵与矩阵的秩;利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难点:利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通解。

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

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者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2.了解议论文的结构与论证思路的关系,熟悉一般答题格式。 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论证思路题的考查类型: 1、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 为什么? 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3.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 4.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例题:①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②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

生……③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④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⑤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问:请你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的论证过程。 解题分析: ▲步骤一: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 ▲步骤二: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如本段文字就可以把三个层次概括为: ▲步骤三: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连接你的分析句子。 答案: ※小结规律: A、将议论文的整体结构的三部分具体化陈述出来: (1)提出问题(引论):用什么方式(比喻、名言、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具体地写出)。 (2)分析问题(本论):运用什么论据(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3)解决问题(结论):得出什么结论;强调什么中心论点;号召人们什么;补充论证了什么。 B、

最新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8 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高三地理备课组 整理 一.2010年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其解读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解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四项能力的基础。信息包括文字资 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包括归纳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提取有效性信息加以运用等。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主要表现为审题的全面和精准,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和试题的立意,明确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 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读】从考试角度看,“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平行四边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平行四边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基本知识储备 1、直角三角型:直角三角型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另外两锐角和等于90°;勾股定理 2、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就是它的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 4、全等三角形证明:SSS SAS ASA AAS HL 5、平行四边形的证明方法: // // == ×∠∠ 二、常见题型分析 (一)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1、下列条件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A.AB=CD,AD=BC B.AB=AD,BC=CD C.AB//CD,AB=CD D.∠A=∠C,∠B=∠D 2、已知,从①AB//CD,②AB=CD,③BC//AD,④BC=AD这四个条件中任选两个,能使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种. (二)已知某两条短线段相等。(相等线段加减同一条线段所得线段仍然相等,一般结合三角型全等解题) 1、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 2、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在对角线BD上,BE=DF.求证:四边形AECF (三)已知线段中点,求证中点连线所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或者求解四边形边长。(中位线定理,一般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1、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O点作OE//AB交CB于E,若BE=3cm,则AD= . A B C D E O

2、求证:四边形中点连线组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ABC 中∠ACB =90o ,点D 、E 分别是AC ,AB 的中点,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且∠CDF =∠A 。求证:四边形DECF 是平行四边形。 (四)已知角平分线,求证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或求解线段长度。(一般结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等腰三角形,) 1、□ABCD 中,若AB=2,BC=3,∠B 、∠C 的平分线分别交AD 于E 、F ,则EF= . 2、如图,□ABCD 中,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 ,CF 平分∠BCD 交AD 于点F 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 3、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B 交AC 于点E ,F 是AB 上一点,且BF=AE .求证:BE 、DF 互相平分. A B C D E F A B D C F E A B C D E F

最新初中地理中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地理——激活中考 1、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世界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完全一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从低纬度向极点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气温差异明显。南半球主要是海洋,北半球主要是陆地,所以南半球的海陆对比不明显,气温的变化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同纬度的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O.6℃。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答案:D 此类题虽有四个选项,但每个选项考查一个知识点,综合性强,牵联到有关气候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做这类题时,应逐项具体分析,逐一排除,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读下列某地月平均气温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所在地区可能为() A.北半球热带 B.南半球热带 C.北半球的陆地上 D.南半球的海洋上 (2)该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A.20.1 B.23.3 C.16.8 D.43.4 (3)该地区的夏季包括的月份是() A.12、1、2 B.6、7、8 C.9、10、11 D.3、4、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由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23.3℃,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20.1℃,可判定该地在北半球陆地上。气温年较差为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为43.4℃。北半球夏季应为6、7、8月。答案:(1)C (2) D (3)B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 A.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分析:由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的气温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海陆交汇处等温线就会发生变化。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交错分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陆地较少,所以等温线就比较平直。答案:C 4、读等温线图(图3.2-6所示),已知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则该图表示的是半球等温线图,且A点气温(大于、等于、小于)B点的气温。 分析:由于该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可先在图边标出适当的数字,有助于分析(如图3.2-7),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越向北气温越低,可推知这是北半球等温线图。就标上的数值可以看出,A点气温高于20℃,B点低于20℃,所以A点气温一定大于B点的气温。答案:北大于 当给出的条件不能迅速得出结论时,可根据已知条件添加适当的数据使条件明朗清晰,易于判断。 5、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如图3.2-8所示),由图可得出:() A. a>b>c B.a<b<c C. 一定是7月份前后 D.一定是1月份前后

政治各类题型解题方法

一、“两步”巧解一一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由题干和选项组成。解答选择题应做到: 首先,审好题,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要审清试题的要求,即看清楚题目要求,是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还是错误答案; 二要审题干,通过读题干,准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考查意 和要求; 三要审问题,即审清题干的问法是什么?通常选择题的问法有: “结果”、“说明”、“表明”、“标志”、“原因”------等,要仔细分析后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其次,分析备选答案,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一是要逐个分析备选答案的内涵,把握其内在的意义; ? ? ? ? 二是要分析备选答案和题干之间的关系,对其关系要结合具体的 ? ? ? 材料、情景作进一步分析,在答题时,有意识地将题干和备选答案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同时,还要掌握排除法、筛选法等不同将解题技巧。 二、“两要”巧解一一多项选择题 要提高多项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必须先提高阅读和审题的能力。 阅读、审查选择时,要把握好两个方面,即把握题干的规定性鉴别正确题肢和如何识别错误题肢。

一要认真把握题干的规定性。题干的规定性是指回答题干所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和条件等方面的限定。题干的规定性不同,要求所选的题肢也不同,凡是正确的题肢都必须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二要注意题干与题肢间的几种关系,识别错误题肢。 1、因果关系。此类选择题的题干和正确题肢之间存在着因果关 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复杂行和多样性,表现在因果关系选择题中,即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情况。确定因果关系这类选择题的正确题肢,关键是要判断该题肢和题干能否构成题干要求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凡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正确题肢,就要选,反之,就是错误题肢,就不选。 2、包含关系。此类选择题的题干和正确题肢间是包含关系。凡是包含题干(基本理论观点)的题肢(事例)就是应选的题肢。 3、从属关系。确定从属关系选择题正确题肢的原则是,凡是题 肢从属于题干规定性的“概念”所指对象的,就是正确题肢;凡是题肢是从属于题干规定性的“整体”的“部分”,而不是其他“整体” 的“部分”,也是应选的正确题肢。 三、“三步”巧解一一辨析题 辨析题的解答可分三步:辨——析——结 1、“辨”,即准确判断。 如果观点是正确的,首先应肯定观点的正确性;如果观点是错误或片面的,首先应指出观点是错误或片面的,然后写出正确的观点。 2、“析”,即陈述理由

初中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论证思路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论证思路 复习目标 学会梳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复习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规范准确表述论证思路。 教法学法 教师重方法引领,点拨,学生自主、合作重练习。 复习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 同学们,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起整个地球。对于我们九年级学生来说,给我一种方法,我会成功拿下中考。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梳理论证思路的方法。 板书:论证思路 二、知识竞答 师:首先我们进行知识竞答,看哪些同学回答得又流利有正确。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什么叫论点? 3、论据有几种类型? 4、什么叫论证? 5、常见论证方法有: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师: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要求:(师出示课标要求,学生齐读) 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师:我们再来了解近年来河南中考考查论证思路的题型。 (出示2010年—— 2014年论证思路阅读题和分值,生看大屏幕。)(2010·《匠人与大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③——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2014·《读书与阅历》)请简要分析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师:由课标要求及论证思路在中招考试的分值可以看出: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考试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因此请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出示复习目标:生齐读 师:针对考试,就是要求我们能用语言规范准确地表述论证思路。下面我们默读培根《论美》中的这段话,思考、分析,从中寻找,归纳出梳理论证思路的具体方法。 (大屏幕出示语段及四个问题)

思想品德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思想品德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解答开放性试题的“四字”解题法──“读、找、联、结”。“读”即认真读题,在读中理解题目所给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问题;“找”即在读的基础上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联”即在找的基础上将题中关键词与课本知识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等进行联系,寻找相关的知识点;“结”即对前面分析、联系所得到的知识点和认识进行总结,组织好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解题思路】 解题可分四个步骤:①审题干(细心读题,包括背景材料、文字、图表或漫画等);②审设问(问什么);③审题肢(仔细思考每个备选答案);④选择正确答案(选什么)。根据设问,从备选答案中(题肢)选择一个与题干有关的最佳答案。 当你不能肯定答案时,可采取这样的对策:先划去肯定错的选支,再将余下的选项互相比较,选择你认为最好的一个。 【解题方法】 1、识记法:这种方法针对于时政题,一般都是填空的形式。这种题型只有用记忆的方法来解决。 2、排谬法:当“设问”要求正向选择时,排除错误的选项。 3、排异法: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有些单选题的备选答案没有错误的观点,但部分选项与题干无关)。 4、排正法:当“设问”要求是反向时,正向的不选。 5、最佳选项法:当几个题肢都符合题干时,选与题干最密切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解题思路】 解题可分四个步骤:①审题——阅读材料、阅读问题、提炼信息、揣摩意图、把握观点、了解要求;②切题——联系知识、选择内容、建构思路;③答题——描述知识、事理结合、导出观点;④反思——结论必然、要点完整、看分答题。 审读题干的目的在于准确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一步,题意未审读,匆匆答题,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必须仔细阅读题干,并了解关键词。构思、理解关键词后,在纸上记下最初的各种想法,然后再看看问题中的关键词,从众多设想中挑出与题意最贴近的设想加以组织,列出明晰的提纲。好的提纲可保证不会离题。组织答案要注意开门见山触及主旨,抓住要点阐述,要使用题干中的词句概括要点,使思路连贯。 【解题方法】 做材料题还要注意使用术语,而不能使用口语或文学化的语言。端正清楚的

3议论文之论证思路(知识+题目)

议论文之论证思路 一、知识结构 (一)论证思路之段落 考查某一段或某几段论证思路,一定要对段落的每一句话进行分析,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注意剖析,将相同的归类合并,观点提出。 常见的答题思路: 【典例一】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 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

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

世界地理常见题型的答题

世界地理常见题型的答题模板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 (3)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4)水文特征中小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 (5)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 (6)土壤以红壤为主。 (7)自然资源(看图例或特殊区域) 2、地形特征描述(市模拟考36(1)题为例) (1)以**为主(以高原为主); (2)分布情况(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带,面积狭小); (3)地势起伏情况(地势东高西低,沿海相对高差大(地势起伏大);(4)特殊(如海岸线、大陆架)(海岸线较平直)。 3、气候特征描述 (1)若知道气候类型,最好先点明 (2)气温数值高低(年均温或最热月、最冷月)及季节变化,温差大小(3)降水量数值大小及季节变化 4、水文(系)特征描述 水文特征主要判断依据(1)水量大小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差额(主要是降水量);流域面积 (2)水位季节变化湖泊、水库调蓄;降水季节变化;气温季节变化 (3)汛期及长短看补给类型 (4)含沙量大小植被覆盖率 (5)结冰期及长短气温 (6)凌汛气温及河流流向(低纬向高纬) (7)流速或水能蕴藏量地势起伏 水系特征 (1)流域面积、流程、流向、归属(2)水系形态、支流、湖泊 (3)河道(宽窄、直弯、地上河等)、河床坡度 5、影响气温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太阳高度)、昼长、天气(2)地形(地势、坡向、对盛行风的影响) (3)海陆热力性质(季节性)(4)洋流 (5)盛行风(冬季风、盛行西风等)(6)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 6、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2)地形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4)洋流 7、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1)纬度(太阳高度变化)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思品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思品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一、答题角度规律性整合 如“未成年人为主题”要从自身、家庭、社会、学校都角度整合知识 “社会、国家为主题”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多角度答题“提建议的角度”则是从国家、社会、企业、公民的角度 二、政治解题思路 (一)选择题应用两方法 1、排误排异法。(1)题肢本身错(2)与事实不符(3)与题干无关(4)张冠李戴(5)因果倒置(6)二次推理 2、反套材料法。材料中能找到选项表述的知识点则选。 (二)、材料题总的要求: 一、解题技巧: 1、细审题:(1)审“材料”--明确题意;(2)审“问题”--弄清设问中的关键词。 2、学会转换,回归教材:明确材料要考什么?与课本哪些知识有关? 3、理清思路,组织答案,序号答题。 4、查缺:有没有条理,是否需要多角度?是否符合答题格式?有没漏答? (二)、材料题具体题型解题思路: 1、材料说明、反映了什么?(体现了哪些观点?) 设问方式:上述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反映(体现)了什么等。 本质+基本思路:现象 解答对策:先回答出材料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 ①材料本身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②透过材料的现象揭示的本质问题或观点是什么?怎样做)+直接对应+适度发散(视分值而定组织答案时往往是这种现象或行为的意义 要求抓住材料(文字、表格、漫画等)的主旨,联想这个材料的主旨与所学的什么知识观点等的关系 2、启示类: 设问方式: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②“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③“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④“如何认识……、如何看待……”;⑤“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 解答对策是:道理+做法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人教版议论文专题复习:4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人教版议论文专题复习:4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实战练习:3分钟速读选文四,做第2、3小题,理清结构类型和结构思路。 选文四: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答: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答: 答题指导: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答题思路: 1、把握论证结构,理清结构层次,理清各段内容。 分析结构要注意: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过渡段或过渡句或过渡词语,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句。 2、把握中心论点提出方式,注意文章的分论点或正反两方面的论证角度 3、注意答题表述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简洁。 答题模式: 开头由……方式提出中心论点, 中间由哪几个分论点……,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反面证明了……观点。 最后运用运用……论证方法,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发出……的号召,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严密。 误区:把“论证上有何特点”简单理解成“运用何种论证方法”。 答题思路:“先运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哪个角度(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然后运用何种论证方法从哪个角度(正面或反面)证明了什么观点,前后是否形成对比。 五、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议论文基础知识,从论点、论据、论证三大方面,把握了议论文阅读技巧。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过程中,明确考点,理清思路,规范答题,关键要多练习,多总结答题规律,熟能生巧。最后,对议论文复习提几点建议—— 六、议论文复习几点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