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

卷总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五年二月

一、前言

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

(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

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仅次于欧盟②。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③,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④,超过石油进口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约美元⑤,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

③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④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⑤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回通报总数量的%,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的%。这种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①,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表现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世界的%,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②。2010年我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③;造纸行业大部分企业吨浆纸综合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53%④;制糖行业平均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平均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⑤;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⑥。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造成的资源大量开采、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

五是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水平亟待提升,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设计、管理、控制、优化等)主要依赖进口。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

2. 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新形势

(1)制造业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激烈

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相介入的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全球制造业分工版图可能因此重构,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严峻局面。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巩固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美国于2009年制定《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制定《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12年2月又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未来随着我国出口结构向高附加价值方向升级,与发达国家的分工关系将从当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从互补转为互补与竞争并存;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而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目前,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公司的直营工厂已全部迁出我国;作为本土最大的电商服装品牌的凡客也已经将部分订单交给孟

①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

②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

③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2年8月6日)。

④中国工程院,《造纸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

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技术进步“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⑥中国自动化网。

加拉国的代工厂进行生产。这表明我国制造业在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发展中国家分工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已成为体量庞大的一个经济巨人,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告别高歌猛进时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制造业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3)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能源需求强劲,物质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17%①。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②,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各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占用了大量耕地,耕地占用已经达到红线。固体废物、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12)。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2012年10月)。

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废物持续增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①。2011年200个城市4 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达55%②。随着逐步放开对土地、水、成品油、矿产品等稀缺资源价格的实际控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全国各地通过建立“一票否决”保护环境的制度,制造业的发展将受到更为严厉的资源环境约束。

(4)贸易保护主义强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徘徊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2012年,21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369%。其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③,美国近年来屡次动用第337条款对我国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和诉讼。由于我国与美欧贸易顺差总额巨大,与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失衡程度更高,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

3. 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1)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酝酿新的重大变革

西方社会有人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观点。《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制造业数字化;美国经济学家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使全球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提出,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实现“创客运动”,将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美国学者瓦德瓦提出:当我们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相结合,将会产生一场制造业革命,美国注定要获得制造业的领导权。这些观点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德国近期发布的“工业4.0”战略,被称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分析这几种观点及国外的一些新的动向,我们认为,将要来临或已经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基础上,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当前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看法还有待实践来检验,我们将继续关注新工业革命的进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如20世纪出现的数码相机就是成功的案例;二是将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可实现产品的无图纸化设计制造和虚拟装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是基于此,仅用五年时间,创造了大型军用运输机上天试飞一次成功的佳绩;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通过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的互动,量体裁衣式的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在互联网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产品销售和服务模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被电子商务所代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①张平,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2011年12

月28日)。

②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③商务部,《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难得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

(2)“四化同步”发展创造巨大需求空间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新需求和新市场。一方面,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①,未来每年仍将有1 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可以吸纳1 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 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②和5万亿元③固定资产投资,将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投资的扩大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四化同步”发展的深入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正在形成一个13亿多人口的消费大市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未曾有过的,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3)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支撑制造业由大到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制造业将在新一轮改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涉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为制造业由大到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有力保障。

(4)中国装备迎来走出去的绝佳机遇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2013年,我国装备制

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②李克强,“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求是》杂志(2012年第4期)。

③冯蕾、李慧、杨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2日)。

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居于世界首位①。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许多重大装备,如高铁、通信设备等具有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等竞争优势,完全具有了走出去的底气和条件。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议,对我国先进的高铁、通信设备、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港口设备有巨大的需求,因此,中国装备迎来了走出去的大好时机。推动中国装备走向国际市场,是扩大开放、优化外贸结构的重要之举,更是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4. 肩负新的战略使命

(1)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是制造业的双重任务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导者,在经过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顺利地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日本、韩国也分别于1973年、1995年完成了工业化②,这些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工业发展并未停滞,而是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而继续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没有成为前几次工业革命的主动参与者,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良机。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工业得以快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增加。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也应该看到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吸收应用当代最新技术,而不会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制造业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加速实现以自动化信息化为特点的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只要我国利用好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就有可能依靠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带动早日实现工业现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阶段性发展特征较为明显,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必然是一个“并行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叠加发展。

(2)由大变强是制造业的新使命

纵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雄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及国家安全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负着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新的历史使命。

在过去200余年的全球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我们不能再错失良机。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可以使我们成为新的产业竞赛规则制定

①白天亮,“中国装备到了走出去的时候”,《人民日报》(2014年04月14日)。

②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第10期)。

和新的竞赛场地创建的重要参与者,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和“并联式”①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3)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历史上,荷兰、英国、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曾令世界瞩目,在他们相继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后,都将发展重心转向了赚钱更快的贸易、金融、服务业,忽视了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重视,从而使这些国家在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时,或是失去了昔日世界强国的雄风,或是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后,还要不要重视发展制造业

纵观世界各国,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即便在工业化完成后,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是可喜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降低了。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为工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各种装备和材料,为国防建设提供武器装备,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物质条件。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只有制造业发达了,从业者的收入提高了、税收增加了,才能发展公共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而市场前景巨大的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业、汽车后服务业,只有发达的制造业才能为其提供先进的工具、装备和载体。飞机、船舶、轨道交通设备支撑了年增加值2.7万亿元②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业;2014年先进的通信设备带动了约万亿元③的信息消费额;汽车制造业将带动2倍汽车售价的汽车后服务业。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实体经济,方是富国之基;唯有制造业,方是强国之本。尽管当前出现了部分制造业有效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的困难局面,但也应该看到:城乡一体化是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巨大动力,我国产品结构性短缺依然突出,一些战略必争领域的产品还不能自主研发制造,如,2013年仍需进口8 179亿美元④的高端装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有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今后2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成为制造强国的绝佳发展机遇期,我们要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

未来20~30年,我国仍然要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速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以制造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①注:指我国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同步发展。

②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③工信部数据,2014年。

④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制造强国战略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1. 制造强国发展经验借鉴

为了提出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路,有必要分析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发展制造业,走向制造强国的路径和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解决我国制造

2. 制造强国特征及发展预测

(1)制造强国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一国制造业的“强”、“弱”是相对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建设制造强国,就要促进制造业实现又大又强。我们认为:拥有规模效益并举、位居世界前列、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制造业的国家,可称之为制造强国,它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雄厚的产业规模,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2)优化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3)良好的质量效益,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

4)持续的发展能力,体现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2)制造强国评价综合指数

根据制造强国特征,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见表1。

表1制造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50

论专家、产业运行专家、产业管理专家各自对指标体系独立进行权重打分后,测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为参考,以2012年各指标均值为基准,计算出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相对强弱的综合指数。

表22012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值(按分值高低排序)

1)如图2所示,中国2012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为,与美国同期水平()差距较大,与日本()和德国()的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中国2012年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超

越了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等国,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位。虽然2012年中国()与美国()同期水平差距较大,但较20世纪70年代(1970年中国综合指数为、美国综合指数为)相比,从不及美国的10%发展到超过美国指数的一半,说明中国制造业40多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竞争力得到显着增强。

图2 1946年—2012年各国制造业综合指数趋势图

2)从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趋势图可以看出,美国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创新环境、领先的创新水平和对新兴产业的重视,在各国比较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日本和德国始终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其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在二战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70年代后仍呈现稳定状态,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呈现平稳小幅波动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至2007年呈现快速大幅上升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处于小幅上升状态。法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从1820年至今呈平稳小幅波动状态,指数值变化不大。英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从1820年至19世纪80年代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之后则一直处于快速下降趋势,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维持平稳发展状态。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趋势类似,综合指数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和中国基本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低于中国水平。韩国和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呈平稳小幅上升趋势。

(3)我国制造业发展预测

对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预测是基于四点假设:一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和社会环境保持基本稳定;二是我国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三是制定并有效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四是制造业各项发展举措实施得当,预测结果为:

1)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值为103,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水平,中国制造业开始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203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区间值为115~120与其他国家工业化完成后10~15年水平基本相当。

3)204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区间值为125~130,与其他国家工业化完成后20~25年水平基本相当,将进入制造强国第一方阵。

3. 指导方针

从现在到2025年,是我国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指导方针,完成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制造强国,要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激发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1)创新驱动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必须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内生的科技资源,而且取决于其整合社会和全球资源的能力,单打独斗式、封闭式的自主创新应向联盟式、合作式的协同创新转变,再向无边界、平台式的开放创新转变,这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各种优良科技资源,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在

制造业的优势领域加速创新模式从跟随向并行、再向引领转变,使原创和独创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着力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倒逼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技术溢出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2)质量为先

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石,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制定质量升级发展政策,创新质量管理体制,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优先推进关键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工艺流程的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标准水平,增强技术进步对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建设先进质量文化;完善质量素质提升机制,培养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和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实施质量名牌发展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3)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制造流程,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形成若干有标志性与原创性的重大工艺、技术、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环保装备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进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倡导绿色产业文化,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4)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是制造业科学发展的主线,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要途径。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色。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关注民生产业的发展;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改变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设立进入门槛、停发贷款、关停并转等手段,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控制目前已出现的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重型压机等高端产业的重复建设,以及未来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等有可能成为新的重复建设的领域。

4. 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约30年的努力,到2045年,建成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结构优化的全球先进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2)2025年目标

迈入制造强国行列,部分优势产业率先实现又大又强。

1)规模发展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国民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提高到倍①(2012年为基础),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3%②。

2)持续发展目标。建成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2%③(比2012年)。

3)质量效益目标。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6%④;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4)结构优化目标。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装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钢铁、石油炼制、家用电器等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集成电路及其专用生产装备、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汽车等一批战略必争产业取得重大进展,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世界级跨国大公司。骨干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0%。

①根据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中数据推算。

②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

③根据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中的数据推算(千克石油当量/2005年不变价购买力平价美元)。

④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

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8项战略对策

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发展方针,提出实施制造强国

1. 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技术。它可使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发展重大变化;它可有效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它使产品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商业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引发制造业的革命;它也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主要技术手段。

(1)实施分两步走的策略

鉴于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现状与工业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推行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分两步走:2020年前,全面推进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在优势行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分期分批推广智能制造。

全面推行“数控一代工程”。2020年前应全力推行“数控一代工程”,在面上实现产品的数字化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使50%以上的大型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制造,80%以上的机电产品实现数字化,为实施智能制造奠定基础。

进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2020年前,选择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好的冶金、石化、汽车、机床、工程机械、航空、通信设备、纺织等产业的骨干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面上的推广积累经验。

面上推广智能制造。在上述两项工作完成后,2020年后可分批分期推广智能制造。

(2)分三个层次推进

从产品、制造过程、生产模式三个层面推进智能制造。

一是推进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广泛用于产品创新中,通过在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交通设备、家电及电子消费类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软件,使产品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是在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广泛应用具有丰富设计知识库和模拟仿真技术支持的数字化设计系统,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促进生产过程(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检测与自适应控制;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三是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推行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模式,实现远程定制、异地设计、当地生产的协同生产新模式。促进生产型制造向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型制造转变。促进企业传统的组织模式向扁平化、虚拟化的新型组织模式转变。促进传统的店铺式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转变。

(3)以六大抓手为着力点

一是攻克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克智能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企业级管理决策技术、智能化产品设计技术、高可靠工业有线/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智能制造安全技术,建立智能制造技术标准。

二是高度重视发展关键部件和装置。高度重视发展以传感器和测量仪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关键部件和装置,避免智能产品的空心化,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为智能制造的集成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实施为载体,针对石油炼制、化工、冶金、高端玻璃等流程工业绿色制造的需要,发展智能化的成套制造装备和生产线;针对离散型制造的需要,发展智能化的成形和加工成套装备;针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医药、纺织、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家电等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需要,发展制药、纺织印染、服装、制鞋、食品、饮料、家电制造智能化成套装备,为实施智能制造提供物质基础,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

四是推进数字化工厂试点。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路线,制订数字化车间/工厂的指导性文件及标准,将关键部件和装置及智能制造装备集成,推进企业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应用,工艺流程优化与再造、企业信息集成,形成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

五是自主研发高端核心工业软件。研发一批自主、安全、可控,支撑制造业设计、分析、仿真、工艺、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等业务的工业软件。

六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可靠、安全的基础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实现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生产设施、生产流程、生产信息、服务信息、异地企业的互联互通,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及标准。

2.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使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停留在资金实力、产业规模、制造能力上,而演变成为创新设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创新设计是知识网络时代背景下,基于信息网络-物理环境,依靠知识与信息大数据等开放、共享环境下众创的协同设计,是制造业产业链的龙头,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

(1)推广创新设计技术

为适应绿色、智能、协同、和谐为特征的现代设计及全球化信息大数据融合的需求。以创新设计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原始创意、技艺、方法和工具的创新,突破原创。研发并推广应用创新设计思维、与过程集成的创新设计共性技术、复杂系统的先进设计方法、信息化创新设计工具、绿色设计技术、智能设计技术、协同设计技术、定制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五年二月 一、前言

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 (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 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941.4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7.64%(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29.03%;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95.14%。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3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1.912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13.5%,仅次于欧盟②。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③,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④,超过石油进口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约6.5美元⑤,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占欧盟召回通报总数量的57.93%,占美国召回通报总批次的65.17%。这种状况尽管有技术贸易壁垒的因素,但自身质量不高是主要原因。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 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 ③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④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⑤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⑥国家质检总局,《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2013年)》。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学习材料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学习材料 温家宝总理XX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1、推进教育改革。要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尽快使所有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达到规定标准。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

3、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4、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前瞻部署生物、纳米、量子调控、信息网络、气候变化、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073500.html,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作者: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5年第34期 新华社信息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 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 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 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战略执行报告

二00八年战略执行报告 前言 企业战略执行,其主要宗旨是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条件、资源及其综合能力制定科学、具体、可量化、需挑战、能实现的系统、层级的战略规划,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运作途径和管理手段而予以彻底贯彻执行,并使之卓有成效,在此过程中,切忌唯理论至上而泛行动侏儒。 中国企业改革30年,因国家政策的宽幅和市场的全面苏醒、扩大、延展、深化,及全球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公司兼并、联合高潮跌起,知识经济世界范围崛起,这诸多共振因素牵引中国中、小型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凭着各种机会挑战和挑战机会快速发展、强大,成功不一而足,失败亦数不胜数。至目前,近70%各类企业均在运作中被企业的执行力度和企业文化的高度这两大瓶颈所制约,致使企业举步维艰,转型受阻。目标理想与目标现实大幅断层而使企业发展计划、愿景、使命、战略规划大打折扣,执行过程、结果与执行目标完全脱节,输入与输出反向运作,企业的价值链对冲断层,战略决策,执行管理,经营运作泛力疲软,企业核心竟争力纸上谈兵,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日显萎缩。鑫美格,中国企业的一个元素,一个行业的一个窗口,即有成功的辉煌,亦有以上企业相似困惑。2007年,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面对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执行等诸多要素的严重制约,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制定正确的战略,在品质、技术、人力资源、品牌建设、文化夯实、制度管理、有效执行等方面精耕细作,全力突破,终于取得了2007年度的硕果累累,为2008年的全面发展夯实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及管理基础。 战略 任何企业战略的确定必须全面综合分析、平衡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即要进行可行的定性分析、说明,又要以量化的指标而明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怎样理解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为什么说现在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

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 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 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 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 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 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 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 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 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 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 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 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 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 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 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 (柴寿钢) ——中国企联培训工作委员会第十三次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讨论稿)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号召,并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这次会议,之所以把全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会议与中国企联培训工作委员会第十三次工作会议一并举行,就是要下力气落实“决定”精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国企联五年(2003—2007)发展规划要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我国企业培训工作的新趋势及新途径。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进程”。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既要总结二○○三年度中国企联系统企业培训工作,交流经验,研究培委会后的工作,又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格评价制度,部署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试点工作。 一、二○○三年度中国企联系统企业培训工作回顾。 二○○三年是贯彻落实中央《2001-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

训规划》(中发<2001>4号文)和中办、国办印发的《2002-2005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的重要一年。一年来,中国企联系统的企业培训机构,在克服“非典”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开拓企业培训新局面的工作中,做出了积极努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健全培训组织机构,加强企业培训工作的领导力量。去年七月,在湖州市召开了培委会第十二次工作会议,会议调整增补了培委会委员36名,成立了由51名同志组成的中国企联培训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调整增补了陈光复等6名同志为第四届中国企联培委会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各地方、行业企联也针对自身的工作需要,在调整机构,加强领导力量的过程中,注重了企业培训部门的建设,并切合企业培训实际需要,重视具有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在培训机构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为激励广大培训机构和培训工作者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培委会表彰了二○○二年度天津企联等95家企业培训先进单位和于建邺同志等96名企业培训先进工作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两年一度的表彰形式,在中国企联系统的企业培训工作中,确实形成了学先进、促后进,不断开拓企业培训工作新局面的良好风气。 (三)为造就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毛概】我看“十三五”规划之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我看“十三五”规划之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箭括岭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的换挡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高消耗、低成本和环境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中,国际竞争加剧,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这种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制造业不进则退,必须抓住机遇转型升级。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力争通过3个10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这是包括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知识分子和所有社会主义建设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去年陕西省第二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的一场报告会,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李言教授作了关于《中国制造2025》分析的报告,作为工作人员的我有幸蹭了此次报告。李言教授深刻剖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但更强调了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如,我国具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产业链比较全,制造能力强;拥有巨大的市场是重要的创新优势,可以分摊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的规模效益,吸引一些发达国家用技术换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能力强,产业配套基础较好,产业链齐全;与发达国家相比,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多,成本相对低,在技能密集型产业有优势。由此可见,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空间还很大,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产业升级、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将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竞争优势。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功绩,作为一名即将为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奋斗终生的知识分子,我将听从时代的召唤,立足当下,打好扎实的学业基础,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随时准备服务祖国的建设。 2016年4月30日

“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结合我国当前形势,谈谈作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认识“文化 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中全会提出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 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本身就是代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文化,即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政治制度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应该是代表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或历史演进的发展趋势。落后陈旧的文化,不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趋势,因而也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文化生产力和持续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生产,而是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生产,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往往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质,而先进文化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往往对生产力和社会制度有强大的塑造和引导作用。人类的任何再生产都是创造性的,这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因此人类的社会实践往往产生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新内涵,通过逐渐的积累而成形并且突破原有文化形式的限制,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也必须着力于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即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满足了人的文化消费,也就是在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消费文化产品同时就在激发精神生产,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社会越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与经济紧密交融,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 卷总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总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 二○一五年二月

一、前言 制造业①的兴衰,印证的是大国的兴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围绕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的产业变革将制造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09年以来位居世界前列,已上升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制造业既面临国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及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造业高端的堵截与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前后夹击”等诸多挑战,也面临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带来的制造业变革、“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扩展及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等发展机遇。展望未来,需要遵循“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指导方针,分步骤、分阶段促进我国制造业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成为制造强国。 ①本报告提及的制造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C门类的31个行业,按生产工艺特征可分为流程型制造业和离散型制造业。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战略形势和重要使命 1. 步入新的战略阶段 (1)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近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图1 2001—2012年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① 2013年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901 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规模以上企业);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量的%。 我国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歼-15战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装备,为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生活消费品,显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 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万亿美元(现价),美国为 1万亿美元(现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为%,仅次于欧盟②。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企业有40家(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总数居世界第二位。 (2)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由于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在核心技术、附加价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③,2013年进口用汇2 322亿美元④,超过石油进口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是美元,其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有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约美元⑤,且其主体为中国台资企业。 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现价美元)。 ②世界贸易组织数据。 ③宗晨亮,“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成为第一外汇消耗大户”,中国新闻网(2010年08月15日)。 ④刘玉英,“专项投资基金设立国产化芯片迎机遇”,中国新闻网(2014年10月14日)。 ⑤崔鹏、刘裕国、马冰一,“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人民网(2011年10月21日)。

(完整版)小米公司战略分析报告DOC

小米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 班级: 学部: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

目录 一、小米公司介绍 (2) (一)公司背景 (2) (二)公司现状 (3) 二、小米公司战略分析 (6) (一)小米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6) (二)小米“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9) (三)波士顿矩阵 (12) 三、小米公司组织分析 (13) (一)组织的结构 (13) (二)组织的特征 (13) (三)企业文化 (14) 四、小米公司人力分析 (14) (一)花80%时间找人 (14) (二)扁平化管理 (15) (三)强调责任感 (15) (四)利益分享机制透明 (15) (五)与米粉交朋友 (16) 五、小米公司营销分析 (16) (一)促销策略 (16) (二)定价策略 (17) 六、总结 (17)

一、小米公司介绍 (一)公司背景 1.总述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手机、MIUI、米聊是小米公司旗下三大核心业务。“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60万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 小米公司由前Google、微软、金山等公司的顶尖高手组建,是一家专注于iphone、Andior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的公司,获得知名天使投资人及风险投资Morningside、启明的巨额投资,目前小米公司的市场潜力巨大。 2.领导团队 3.主要产品 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产品。 MIUI:这是一款小米特制的Andiord手机操作系统,针对原生Andiord系统超过100项改进,2010年6月1日正式发布,用户覆盖23个国家,深受手机发烧友的追捧。 米聊:小米出品的一款跨iPhone、Andiord、Symbiam手机平台,跨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的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通过手机网络(WIFI、3G、GPRS) ,

文化强国战略

我国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你认为最重要的举措是哪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战略筹划,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提炼升华,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深远安排,标志着我们的国家战略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更多的是优势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内容。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可以说,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加强本国文化作为谋求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把握了国际竞争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 1于不败之地,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着眼于国际竞争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培养和强化,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纵向的进步,而且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显现优势。目前,中国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制度创新能力,其来源是对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批判性传承,是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勇敢借鉴,更是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深入总结。从国家层面上来推动这项工作,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然有效激发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知识点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了解我国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①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 ②差距: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党和国家的一项建设战略,而人才强国战略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人才观的发展和运用,随着2011年高考的结束,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正在一步步稳步地实施,从2001年提出至今,人才强国战略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很多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现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些问题,随着世界的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也需要完善。 关键字:人才强国人才知识教育 Revitalizing China through talents Abstract:“Strateg y of qualified talents” is a constructive strategy presented by the party and state.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rx’s talent conceptio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th the end of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in 2011,our strategy is implemented step by step steadily. Since proposed in 2001,and now this strategy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Strategy of talent powerful nation provides many qualified talents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talent strategy also changed and causes some problems inevitably. With the changes of world,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our country through trained personnel needs to be consummated continuously. Key Word: Revitalizing China through talents talents knowledge education 人才强国的理论 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而这同时也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急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建设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建设 沈阳理工大学胡世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道路的坚持、精神的弘扬、力量的凝聚,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都需要文化提供动力源泉。因此可以说,中国梦也是文化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文化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要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及其实践要求,准确把握,坚持中国道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准确把握,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文化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为此,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也是需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严格文化自律,努力当好中国梦的书写者。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们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增长点上面,文化单位更加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争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书写者,而做为一名大学生更要做生态文明的努力推进者,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