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教学提纲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教学提纲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教学提纲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1月21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战略篇

1 宏观背景

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间竞争与协作组织形式。武汉处于我国南北大通道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以武汉为核心构建都市圈,不仅是武汉以及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区位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实现区域联动,促进自身发展。

2 黄冈在武汉都市圈的定位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总体呈现为大“十”字结构。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区位以及汉鄂黄黄发展轴的主轴区位,并与鄂州、黄石一起共同构成武汉都市圈“大十字”结构的东部城市密集区。

在武汉都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够带动的县市最多,是东部城市密集区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极高带动效应的重要的地区增长极。

3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

4 黄冈市城市性质

以黄冈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依据,城市性质初步拟订为:武汉都市圈第二重心区位和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协作与联动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纺织等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 现状问题

5.1 产业经济

黄冈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总体特征是市域和市区发展水平双低。

黄冈市市区经济总量低,产业高度低,而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市区现状发展水平及模式难以带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

5.2 城市体系

现状城市体系总体是一个松散、欠发育的结构,以农业生产力为依据的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不利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培育。这与黄冈在武汉都市圈层面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5.3 基础设施

黄冈未来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而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协调,基础设施支撑乏力。

6 对策

(1)构建开放型的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武汉及外来经济辐射的承接地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构建高级化的城市体系:改变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以武汉都市圈为依据,建立新结构体系。城市体系的重心向上调整,体系结构向高等级化调整;

黄冈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

(3)建立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城市发展方向为依据调整交通体系

i. 在唐家渡位置建跨江大桥或隧道,缩短与武汉的空间距离。

ii. 改造扩建港口设施,充分发掘水运潜能。

1.1 城镇体系新结构构建——“一核2轴2点”结构(122结构)

以新的生产力为依据,未来市域空间结构在三个层面进行引导:

(1)高位核心集聚结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主要集聚核心,占据最优区位。

(2)中位辅助结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辅助集聚体系,依托一系列次级优势区位形成辅助结构体系。

(3)低位基础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依据的均布结构体系;

上述(1)和(2)形成新结构体系,整体结构的重心将摆脱低位结构的束缚,向高级化方向进化。

经分析综合,具体结构形式形成“1核2轴2点”形式:

“1核”指一个集聚核:选择“黄冈-团风-散花”为核心区位。

“2轴”指两条发展轴(黄州-黄梅轴;黄州-团风-罗田-英山轴)

“2点”指两个城市节点:麻城和红安。

市域城镇体系整体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及体系结构如下2表:

表1:黄冈市域空间组织结构及只能结构表

注:本研究不采用传统城镇体系的结构模式。某些规模很小的城镇按传统方法只能属于低级层面,这不利于新结构的构建。

表2:黄冈市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表

6.1 人口与城市化

6.1.1 市域总人口预测

2003年底市域总人口724.7万人,预测2020年为750万,总量增长不大。

6.1.2 城市化水平预测

2003年黄冈市域城市化水平23.6%。未来市域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年均增长1 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0%;

(2)起飞阶段:按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的快速发展速度,规划期内城市化水平将达到约50%。

(3)终极水平达到约80%。

则终极城市人口约为600万,规划期内达到约375万。

6.1.3

核心区(黄州区+团风+散花)城市人口预测根据对都市圈结构的专题分析,黄州区将和团风县、浠水散花镇共同组成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聚区。

规划期内核心区域的城市人口约为100万,远景达到200-300万。

按现有规模及在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核心区城市人口分解如下:

黄州60万;团风30万;散花10万。

二、规划篇

1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与城市布局

1.1

方案一:四个生长点,弓箭型结构

(一)发展方向

方案1结构规划图

以市中心为核心,以唐家渡大桥、鄂黄大桥、火车站、南湖为4个生长点,形成城市总体布局的弓箭型结构。

唐家渡大桥直接与316国道对接,极大地缩短与武汉的空间距离,是黄冈与武汉都市圈的重要对接点。

鄂黄大桥是黄冈与鄂州、黄石的重要联结点。

火车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布局的重要结构点。

南湖为黄冈与市域南部各县市联系的重要节点。

湖北省黄冈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世界a、b、c三个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a、b、c三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A.过渡模式、“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 B. “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C.过渡模式、“三低”模式、“高高低”模式 D. “三低”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 2.目前,a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分布在 A.经济发达地区 B.传统农业发达地区 C.热带雨林深处 D.亚欧大陆沿海地带 3.目前,c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失业人数多 B.人口基数小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净迁移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图2示意2018年我国一线、

新一线等城市人口迁移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为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迁移 5.2018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城市等级越高,人口迁入量越大 B.城市等级越低,人口迁出量越小 C.新一线城市,人口的迁入量最大 D.四、五线城市,人口迁出量最小 6.目前,影响不同等级城市人口净迁移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气候因素 环境承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图3为影响某地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权重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8.下列国家中,与图示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权重基本相符的是 A.尼日利亚 B.美国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注:“课程(群)类别”和“课程性质”中用“√”标记选项。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概论》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为城市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主要理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以及主要专业规范、城市用地分类规范以及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内容。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的主要程序、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城乡规划编制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与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掌握城市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等原则;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作用、编制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本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二)城市和城市规划概述8学时 1、城市规划发展史回顾2学时 2、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简述2学时 3、城乡规划法简介2学时 4、城市规划主要编制规范内容概述2学时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以及规划编制体系4学时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学时

2、城市用地分类1学时 3、城市发展战略1学时 4、城市用地结构1学时 (四)城市规划编制6学时 1、城镇体系规划 1.5学时 2、城市总体规划 1.5学时 3、控制性详细规划 1.5学时 4、强制性规划内容 1.5学时 (五)城市规划的实施2学时 1、规划管理内容1学时 2、案例介绍1学时 (六)课程总结2学时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可与测绘学院相关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城市规划概论的基本认识融汇其中。四、学时分配表 五、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答疑等。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课程考核方式应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相对应。 2.本课程执行测绘学院课程成绩评定规定:课程成绩单中“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1月21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战略篇 1 宏观背景 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间竞争与协作组织形式。武汉处于我国南北大通道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以武汉为核心构建都市圈,不仅是武汉以及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区位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实现区域联动,促进自身发展。 2 黄冈在武汉都市圈的定位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总体呈现为大“十”字结构。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区位以及汉鄂黄黄发展轴的主轴区位,并与鄂州、黄石一起共同构成武汉都市圈“大十字”结构的东部城市密集区。 在武汉都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够带动的县市最多,是东部城市密集区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极高带动效应的重要的地区增长极。 3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 4 黄冈市城市性质 以黄冈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依据,城市性质初步拟订为:武汉都市圈第二重心区位和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协作与联动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纺织等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 现状问题 5.1 产业经济 黄冈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总体特征是市域和市区发展水平双低。 黄冈市市区经济总量低,产业高度低,而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市区现状发展水平及模式难以带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 5.2 城市体系 现状城市体系总体是一个松散、欠发育的结构,以农业生产力为依据的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不利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培育。这与黄冈在武汉都市圈层面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5.3 基础设施 黄冈未来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而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协调,基础设施支撑乏力。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竞争的范围和程度。而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城市要获得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多变的环境进行长远的谋划。我国现有的以城市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体系已难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指导,引入为城市长远发展而制定的城市战略规划,可以解决形体规划指导作用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情况下城市发展等问题。 城市战略规划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于是选择城市战略规划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更能指导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主要任务是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在充分论证城市企业化趋势的前提下,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筑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式,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城市各个组成部门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战略的概念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活动的战略定义,认为战略是针对人类各类活动,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战略的特征,所以也能应用战略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城市战略规划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本研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城市战略规划结合,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战略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模式:即城市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划分成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战略远景与战略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竞争力及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城市部门战略(包括城市经济战略、城市社会战略、城市建设战略和城市生态战略)。编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资料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诊断——战略分析、战略制订——战略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研究提出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应将原有重视的城市性质定位的规划模式,改变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27 学分:4.0 总学时:136 大纲执笔人:彭震伟大纲审核人:赵民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乡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乡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具体操作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要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合实践性规划项目组织施教。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或虚拟的工程项目来拟定。所选项目要体现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的性质,规模和深度要适当,要使学生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作业,实现教学要求。 作为教学案例的规划项目应当根据可能条件在以下的范围内选择: 1.中、小城市或规模较大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 2.大、中城市的分区规划编制或调整; 3.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其中应当包括建制镇、县城等城镇或城市规划的编制或调整; 4.其它涉及城市或分区发展目标、规模、总体布局研究的专项性规划编制或调整的项目。 课程设计的题目原则上只能是一个,并应在上一学期末基本确定。如需修改设计题目,或因特殊情况需增加教学和设计题目,则应经教学小组讨论通过,并报教学系主任同意。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为适应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要求,应专门安排乡村规划的教学。乡村规划的对象,可以选择总体规划案例所在地,也可以另行在更具教学针对性且便于搜集资料地点。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包括现场实习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其中,实习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现场调查两部分内容,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指导改图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指导和理论性授课的方式相结合,学生在完成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以集体合作和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式相结合。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按以下3个环节组织教学内容: (一)现场实习 1.现场实习的主要教学内容 (1)总体规划相关基础资料的全面调查和分析; (2)基础资料调查分析成果的文字、图纸和口头表达; (3)初步提出规划的思路或方案设想,作为对调查工作的反馈。 2.教学要求 每个学生在掌握自己调查部分的内容的同时,应全面掌握整个城市 及的各方面情况,保证对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各个方面和保个 环节的了解。 3.实习阶段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阶段应完成总体规划现状资料编写,包括现状图 与基础资料汇编,具体内容在必要时可以合并或作进一步的细分, 其深度要求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项目所在城市及所在 省的有关规定。 乡村规划的现状资料编写应包括现状图、照片与基础资料汇编,深 度应参考符合乡村规划编制要求,宜参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 行)》、《镇规划标准》、《镇(乡)域规划导则》、《村庄整治技术规 范》,以及所在地的有关规定。 (二)理论讲座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辅以较有针对性的理论课教学。理论课分为基本专题和选讲专题,后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增减。 1.基本专题如下: (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调整的任务、主要内容和法定程序; (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城乡统筹的内容以及方法; (3) 村镇规划的编制方法; (4)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5)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020)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6)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7)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1)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6)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1)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2)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 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六、任课教师 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

黄冈市发展规划黄冈市奶业发展规划

黄冈市发展规划黄冈市奶业发展规划目录 一、规划概 要 ........................................................ . (1) (一)规划背 景 ........................................................ (1) (二)规划范 围 ........................................................ (2) (三)规划期 限 ........................................................ (2) (四)规划依 据 ........................................................ (2)

(五)规划性 质 ........................................................ (3) (六)规划目 标 ........................................................ (3) 二、奶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3) (一)国家奶业发展战 略 ........................................................ .. 3 (二)湖北省奶业发展政 策 (5) (三)黄冈市奶业发展扶持政 策 (6)

三、奶业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 件 (7) (一)奶业发展现状和问 题 (7) (二)发展奶业的有利条 件 (12) 四、奶业发展的前景与潜 力 (16) (一)奶业发展前 景 ........................................................ .. (16) (二)黄冈奶业发展潜 力 ........................................................ 17

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手册 联合国人居署福冈办事处 金京焕 首席顾问 韩国汉城Sogang大学经济学教授 兼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经济学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感谢Young-Joon Park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协助

目录 一.前言 (3)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3) 2. 1 指标的概念 (3) 2. 2 政策性指标体系范例 (5) 2. 3 开发绩效指标体系: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5) 三.指标列表及指标定义 (6) 3.1 选择标准:城市发展战略项目的重点 (6) 3.2 指标列表 (7) 3.3 指标定义 (12) 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指南 (37) 4.1 数据收集 (37) 4.2 展示和分析数据 (38) 4.3 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8) 参考文献 (39) 附件 (41)

一.前言 世界银行已经通过“城市联盟”,对长沙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和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CDS)拟定工作提供了援助。城市发展战略是当地的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制定并拥有的一种过程,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的过程,制定本地城市的发展远景。这一过程包括描述和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确定投资和发展援助的重点,通过基于合作的方法实施这一发展远景。因此,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旨在提高各自城市的竞争力、适于居住性、管理和银行可贴现性。通过先前的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的沈阳”项目和正在实施中的欧盟“可持续沈阳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之上的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管理项目”,沈阳市(辽宁省)也接受了类似的援助。 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拟定工作使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决策人和管理人意识到,需要对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管理加以监控,以便在城市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城市的投资政策和发展战略作出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发展战略决策界越来越认识到,在制定城市战略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并重视开发和应用绩效指标的程序。 由“城市联盟”资助的城市发展战略指标项目的目标是帮助长株潭城市群、贵阳和沈阳开发一套绩效指标,启动指标的应用,并且为这一指标体系建立一套长期的机制。这项支持工作旨在推动一种基于需求的方法,针对通过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程序而确定的优先战略和运作问题,开发并使用相应的指标。该项目的重点是帮助这些城市考察他们当前在确定和衡量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方面的实践以及城市管理中关键领域的表现。此外,该项目还要求对这些指标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城市管理人员调整其政策、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和管理实践,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预期目标方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论证。. 本手册是该项目的两大成果之一。本手册旨在介绍绩效指标的概念框架,作为管理工具的指标体系的开发程序,并且为指标体系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供指南。除前言部分外,本手册共包含四章。第二章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第三章提供了指标列表以及各指标的定义。第四章解释了有关指标的数据收集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程序,以及这些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程序。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2.1 指标的概念 指标一词源于阿拉伯文的“点”一词。它是一种衡量标准,可用作进行比较的参照或标准。作为一种指示器,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我们在哪里,我们想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指标与数据、统计和指数是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图1“数据三角”所示。数据是指实际信息。它们可以是历史信息,也可以是经计算或实验得出的信息(Fairfax 2002a, ii)。统计是大量数据的集合。指数则是由不同指标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数字。例如,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发展指数指的是五个分指数(城市产值、基础设施、废物、健康与教育)的简单平均数,其数值范围是0至100。每一个分指数又是数个指标的集合。(Auclair and Karl 2002)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4175 课程负责人:孙晶王海军 课程中文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制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该专业的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熟悉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居名点的形成,城市的形成,城市的定义 重点讲授: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化 内容: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重点讲授: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三节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重点讲授: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内容: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重点讲授: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第五节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内容:建国后城市规划的回顾,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面临的新的挑战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内容: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的特点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内容:如何进行调研工作,基础资料的内容 重点讲授:如何进行调研工作 第四节城市规划体系 内容:城市规划的层面,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的审批 重点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计划的关系 内容: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城市规划与农业区划 重点讲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内容: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城市其它系统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社会系统和产业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内容:城市用地的概念和属性,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的选择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内容: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的构成 重点讲授:城市用地的构成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内容:居住用地及布局,工业用地及布局,公共设施用地及布局,仓储用地,城市绿地及布局,城市郊区用地及其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重点讲授:居住用地及布局,城市绿地及布局 第五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内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城市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城市更新重点讲授:建筑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讲授:城市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结构规划和远景规划

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政治真题试卷

2020年湖北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试卷 (测试满分:55分测试时限: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第1卷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漫画《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变》的寓意是( B ) A.儿子从小到大一直不听母亲的话 B.子女应孝敬父母 C.子女应该对父母百依百顺 2.中学生小强在公交车上发现小偷行窃,机智提醒并协助其他乘客抓获了一同作案的两名小偷。小强的行为( C ) ①是正义行为,代表了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②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③多管闲事,不利于保护自己④既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做到了见义巧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3.“调节收入分配”是当今热点话题之一。2020年3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是我国第四次对个人所得税标准和税率进行修改调整。这表明( C )A.我国政府正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绝对公平 B.社会主义就应该搞平均主义 C.我国政府正为实现分配公平作出不懈努力 4.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是( B ) A.甲同学对乙同学有意见,把乙同学的照片作为靶子练飞镖 B.丙同学又矮又胖,同学送其外号“武大郎” C.丁同学违反校纪,学校找其了解情况时,他谎称自己是小明 5.对下图漫画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自主选择权 B.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炼就一双“慧眼” C.消费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下图漫画中的人物( B ) A.具有很强的权利义务观念 B.只愿多享受权利,不愿多履行义务 C.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7.下列选项中对应有误的是( C ) 8.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唱响中国”、“红歌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A ) 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有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9.下图漫画告诉我们( A ) A.消费过程中要注重节俭,适度消费 B.消费过程中要注重精神上的需求 C.消费过程中要注重环保,绿色消费 10.在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选手李娜经过顽强拼搏,夺得了法网女单冠军,创造了亚洲历史。10多年的执著追求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启示我们( B ) ①人生需要理想②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④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城市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学时数:总学时36 学分数: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说明部分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学导论》是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①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③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和辩论、与规划局有关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四)考试方式 :随堂考查与论文写作相结合,以论文写作为主;

(五)教材:李伟国 编写(2008),《城市规划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堂教学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学时) 1、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2学时) 1、古代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1学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学时)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 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 理。在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的 诸多问题当中,关键问题在于战略的缺失。文章从城市公 共安全管理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管理体系、战略保障 和安全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战略层面的内容构成进行论述 和阐释。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 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

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改变传统的应急响应型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被动状况,改变原来就安全论安全、就灾害论灾害的局面,如何探讨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深层原因,这就更加需要城市政府要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公共安全战略思维,从战略层面整体协调处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内部系统的关系以及公共安全问题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关系,确立城市公共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公共安全进行全局性的谋略。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