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练习题

1

2.下列应用在高铁列车上的材料,不属于...

金属材料的是 ( ) A .不锈钢 B .玻璃 C .铝合金 D .铜线 3.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 ) A. 导电性 B. 抗腐蚀性 C. 导电性 D. 延展性 4.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 硬度

B 价格

C 耐腐蚀性

D 导电性 5.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 )

A 生铁和钢的主要成分都是铁,但二者的含碳量不同,性能也不同。

B 生铁和钢都是碳的合金

C 生铁就是含杂质较多的钢,钢就是含杂质较少的生铁。

D 生铁是混合物,钢是纯净物。 6.关于合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 合金只能是金属熔合而成C 合金比纯金属性能更优 D 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8.钛和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等。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下列用途不切合实际的是( )

A 用来做保险丝

B 用于制航天飞机

C 用来制造人造骨

D 用于制造船舶

9..某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是,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报警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是利用了金属( ) A 延展性 B 导电性 C 弹性 D 导热性 10.下列关于合金与金属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含碳量:钢>生铁 B 抗腐蚀性:不锈钢>纯铁C 硬度:铜>黄铜 D 熔点:焊锡>锡 11.日常生活中,用于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金属______________;包装糖果、香烟的银白色金属薄片__________;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色金属是_________;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______________;灯泡里做灯丝的金属是____________;

12.2008年年初,南方大地冰雪成灾,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冰雪。

(1)我们知道通信塔架是用钢铁部件建造的,这利用了铁合金的 的性质,而铜、铝制造导线、电缆,利用了它们良好的 。在冰雪灾害中,电线表面裹上了碗口粗的冰凌后,电线被拉长、下坠,塔架被压倒、拉到,这说明所用的金属材料具有 性。

(2)为迎战暴风雪,百万军民上路铲除冰雪,大型铲雪车日夜轰鸣,铲雪车的铲斗是用锰钢制造的,其中至少含有Mn 、 、 等元素,同时也说明了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优点之一

是 。

13. 右图标出了灯泡各部分的组成物质,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所标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属于非金属的是 (各写一种)

(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你就图中标出的物质举一例说明 。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选择题

1、铁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 、有良好的延展性

B 、能导热

C 、能导电

D 、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2、下列物质不能在氧气中燃烧的是 ( ) A 、镁条 B 、细铁丝 C 、金粉 D 、铝箔

3、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的条件下 ( )

A 、易氧化

B 、易还原

C 、很稳定

D 、很活泼

4、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损的主要原因是 ( ) A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 、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C 、铝不易氧化

D 、铝易被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作用 5、真金不怕火炼说明 ( )

A 、金的硬度大

B 、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C 、金的熔点高可以用火烧

D 、金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高温不反应 6、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的试剂是( ) A 、盐酸 B 、稀硫酸 C 、硫酸铜溶液D 、酒精`

7、有关铝、铁、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铜可以用来做电线 C 、铝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 、三种金属中最活泼的是铁 9、常见的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 A 、Ag B 、Zn C 、Al D 、Cu

10、X 、Y 、Z 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的三种金属,它们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①X+YSO 4=XSO 4+Y

②Y+2ZNO 3=Y(NO 3)2+2Z ③X+H 2SO 4=XSO 4+H 2↑ ④Z 与H 2SO 4不发生反应 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满足 ( )

A 、X>Y>Z

B 、Z>Y>X

C 、Y>Z>X

D 、X>Z>Y

11、某电镀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CuSO4)。若要从硫酸铜中获得金属铜,以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可选择下列物质()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

C、银粉

D、铁粉

12、对Ag、Fe、Cu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下列试剂不可行的是()

A、Fe、Ag、CuSO4溶液 B 、Cu、FeSO4溶液、AgNO3溶液

C、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Cu、Ag、FeSO4溶液

13、将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Y和Z分别投入到稀盐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气泡,X、Z不反应;如果把X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则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Y>X>Z

B、X>Y>Z

C、Z>Y>X

D、X>Z>Y

14、铁制品在通常情况下很易生锈,制造时往往在铁制品表面电镀一层铜起防锈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镀铜铁制品不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

B、镀铜铁制容器可盛硝酸银溶液

C、镀铜铁制品不易生锈的原因之一是使铁隔绝了空气

D、镀铜铁制品是一种合金

15、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现象是()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③铁钉质量减轻④液体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

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

A、铁、镁

B、锌、镁

C、锌、铁

D、铁、锌

17、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镁与稀硫酸

B、锌与硫酸铜溶液

C、铝与硝酸银溶液

D、汞与氯化铜溶液

18、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锌粉放入稀硫酸中

B、一氧化碳在高温下通过氧化铁

C、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混合并高温加热

D、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二.填空题

1、将一枚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发现铁钉表面有色物质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该反应类型是。

2、铝合金材料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生活中铝制品却有较强的抗腐

蚀性,原因是。

3、请回答有关金属活动性的问题:

(1)在Mg和Fe中,活动性较强的是;

(2)Mn的活动性比Fe强,由此可知Mn与稀盐酸(能或不能)反应;

(3)用Fe和一种盐溶液验证Fe比Cu活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三.简答题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 (2)铁和硫酸铜 (3)铜和硫酸锌 (4)铝和硝酸银

2、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两种方法来鉴别它们吗?

四.实验探究

1、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2)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4)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

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2、完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后,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内容、规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

2

行了总结。请认真填写下列空白: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Al Zn Sn Pb (H) Cu Ag Pt Au

(2)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规律是,

试举出实际应用的实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是,

试举出实际应用的实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五.计算题

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取10 g黄铜样品加入到100 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0.1 g,求该黄铜中铜的质量?

3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 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2. 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滴水成冰 C.铁钉生锈 D.酒精挥发 3. 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 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 C. 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 D. 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C. 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D. 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 5.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

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 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 6. 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 中 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 B.易溶于水 C.不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7.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酒精挥发 D. 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 B.用澄清石灰水 C.闻气味 D.用燃着的木条 9.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 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试管① 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溶解少量物质 ③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 玻璃棒 酒精灯 用于加热 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使用。 铁架台 集气瓶①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一些气体的反应容器 胶头滴管 滴瓶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量筒 用于量取液体体积

二、常用仪器的分类 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反应容器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水槽) 固体---广口瓶 存放仪器液体---细口瓶滴瓶 气体---集气瓶 仪器取用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 加热仪器:酒精灯 分离仪器:漏斗(洗气瓶干燥管) 质量---托盘天平 计量仪器:体积---量筒 温度---温度计 其他:石棉网试管刷试管架玻璃棒长颈漏斗 三、化学药品的取用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触、不闻、不尝。 即: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规定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立)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壁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刮五原)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垂直悬空四不要”。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错误读数:“仰小俯大”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准确称量固体药品——托盘天平 1、构造(指针,分度盘,托盘,平衡螺母,标尺,游码,砝码) 2、准确度:0.1g 天平平衡时:m左盘=m砝码+m游码 3、使用方法:⑴平放;⑵调衡(游码归零在左边—指针摆动不均匀—平衡螺母来帮忙—指针处于零刻度);⑶称量(左物右码,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取大砝码,再取小砝码,最后用游码调节); ⑷称量结束后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归零; ⑸注意事项:○1干燥粉末放在纸上称量○2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可用玻璃仪器(小烧杯,表面皿)称量。 4、错误操作○1.物码错位:m药=m砝码—m游码 ○2.未调节天平平衡便称量:指针偏左: 读数>实际质量指针偏右: 读数<实际质量 ③指针未指到中央便读数:指针偏左: 读数<实际质量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外壁;D、过一会儿导管 口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四、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 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 课题3 元素(有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知识点一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氧元素是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碳元素是所有质子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1、正确理解元素概念 元素是对原子的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原子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原子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同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例题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两种元素的本质 ..区别是( A) A.质子数不同B.电子数不同C.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中子数不同 例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B.核外电子数相同的一类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C.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D.同一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例题3、物质NH4NO3由几种元素组成(C) A.1 B.2 C.3 D.4 练习题1、A、B、C三种原子,质子数都是x个,但中子数都不相等,则A、B、C属于( A ) A、同一种元素 B、同一种原子 C、不同种元素 D、不同种原子 2、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C) A.3 B.5 C.4 D.6 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匀。地壳中含量占前九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谐音记为“养龟铝铁盖,哪家没青(菜)”或“养闺女帖盖头”;按质量计,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2、生物细胞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氢、氮。 3、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元素依次是氮、氧。 四、元素与物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繁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人类已知的只有一百余种。例如,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硫是由硫元素组成的,稀有气体氩气是由氩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的。 理解辨析 1、经常说的补钙,这里的“钙”是物质还是原子?还是元素? 是元素 五、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六、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例题1、科学家发明的月球制氧机,是利用聚焦太阳光的高温使月球土壤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氧气。由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A) A.氧元素B.氧分子C.水D.高锰酸钾 例题2、常用补钙剂中的“钙”指代的是(D) A.钙分子B.钙原子C.含钙物质D.钙元素 例题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D) A.铝B.硅C.铁D.氧 练习题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A.铝 B.硅 C.氧 D.铁 2、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D)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A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 . . 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doc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准备 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三、课堂程序 1、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一查:检查灯芯是否平齐,是否烧焦。 二看:看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为什么?); 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为什么?) 三禁止: 2、做(实验1-4) 酒精灯火焰分、、三层,

焰温度最高。加热应该用焰。 3、探究活动三。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姓名合作者 班级日期天气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文字表示反应式 ⑴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⑵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厘米处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⑶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⑷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 加热到沸腾,所需时间约为 ⑸ 讨论 a、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b、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c、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d、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⑹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问题和建议 反思与体会 自我评价 组内(他人)评价 6 做(实验1-5)。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5、学习仪器的洗涤并练习。 a、玻璃仪器的洗涤 倒尽废液----用自来水振荡洗---试管刷刷洗----放指定位置 b、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2017-05-05 (第二课时 )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 元素符号(重点)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常见的 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酸锌、蔗糖、纯化水的口服液。用于治疗 缺锌引起的营养不良、厌食症、异食癖、口腔溃疡、痤疮、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等。这里的锌指的是单质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药品或食品标签上见到。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元素 提出问题 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 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 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探究点二元素符号 提出问题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②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 ③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三元素周期表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分区。 (2)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做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归纳总结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第一字母大写,第二字母小写 2.含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有规律地将元素排列(横行为一周期,纵行为一族) 反思 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的浅显易懂。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答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 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 分子不停的运动,而原子静止不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花园里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B.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C.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7.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 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 8.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A.氨水挥发B.空气液化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D.石蜡受热融化 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 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0.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氢、氧原子不能再分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B.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C.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混合而成的,所以是混合物 D.物质受热膨胀,是受热后分子体积变大的缘故 12.下列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A.海水、雨水B.新鲜空气、硫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精品教案合集

课题1 物质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理解判 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酚 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 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 1上出现两个红色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内容:物质 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地 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 化学角度看,物质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 置 变化变化过程中发生现变化后物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前 物 质 象质 1水沸腾液 态 水液态沸腾 时生成水 蒸气,水 蒸气遇冷 玻璃片又 凝结为液 态水 液态 水 无 2胆矾研碎块 状 胆 矾 蓝色块状 固体被粉 碎成粉末 粉末 状胆 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 色 硫 酸 铜 溶 液 等 立即生成 蓝色沉 淀,溶液 颜色变 浅,最后 变为无色 蓝色 氢氧 化铜 沉淀 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 粒 状 石 灰 石 等 石灰石表 面有气泡 产生,且 石灰石逐 渐变小, 烧杯中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二氧 化碳 气体 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没有生成新物 质变化(如实 验1、2)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变化前观 察 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①反应条件(如 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 光、放热、变色、 生成气体或沉 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完整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练习题 1.请你判断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问题是( ) A.研发氢能源 B.煤炭是由什么组成的 C.合成新材料 D.编写电脑程序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胆矾研碎 B.干冰升华 C.品红扩散 D.蜡烛燃烧 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4.如下图,是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制成的这种船体不必具有的性质是( ) A.耐火 B.强度高 C.质轻 D.隔水性好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D. 6.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7.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 C.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D.观察颜色 8.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物质的性质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由此可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某固体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蒸馏水和食盐水 B.可以通过硬度来区分铁丝和铝丝 C.可以通过气味来区分酒精和蒸馏水 D.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 通过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有关物质性质的认识。 4. 知道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是实验的基本保障,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 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1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首先去认识一些常用仪器吧! 二、新课教学 常用仪器的分类。 常用仪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常用仪器(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用仪器(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几种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1. 试管 (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③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①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③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④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烧杯(烧瓶、锥形瓶)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①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②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2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 空气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1 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一、二板块你应尽力完成,第三板块则由你决定取舍) 第一板块本课题你学到多少基础知识?不妨检测一下。(约18min) 1. (023;20s)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农作物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加速臭氧层破洞⑤使全球变暖⑥形成酸雨 A.①③ B.①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⑥ 2. (023;5s)下列哪种行为目的不在于保护大气()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B.使用清洁能源 C.积极植树造林 D.回收废旧手机电池 3. (022;5s)右图是一台复印机,它利用了下面哪种物质的性质()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氮气 4. (018;30s)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得出空气由和 组成的结论。但这个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因为这两种气体的体积只占空气总体积的和,这两个数据总和还达不到100%,说明空气还含有其他少量气体,如空气中还含有等。 5. (028;10s)红磷是一种色固体,五氧化二磷是一种色、于水的体。 6.* (041;30s)下面提供一些物质,请判断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并用直线连起来 纯净物混合物 矿泉水铁面包五氧化二磷海水可口可乐红墨水氧气氖气自来水 7. (023;20s)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他给化学家提出一项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要 。 8. (018;20s)根据下列的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哪些物质并写出物质的名称 (1)打开冰箱,立即有水雾出现,说明空气中含有; (2)老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3)石灰水长期放置于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说明空气中含有; 9. (020、028、023、006;6min)右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钟罩中的水面上的体积已经分为5等份,并标有刻度a、b、c、d),请根据实 验回答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答:。

九年级化学课题3元素

元素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 1.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氕、氘、氚三种原子质子数都是1,中子数分别是0、1、2,这三种原子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再如: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和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7的碳原子,由于两种原子质子数相同,所以都是碳元素。 2.元素的种类:共有100余种。按质量计,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是氧、硅、铝、铁(如下图所示)。 3.元素的分类: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碳、氢、氧等为非金属元素,铁、铜、铝为金属元素。 【要点进阶】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因此,根据“偏旁”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 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元 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的 4.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所示):

(1)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或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当讨论物质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的分子是由多少原子构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描述为“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4)“水”、“铁”、“元素”、“组成”等都是宏观概念;“分子”、“原子”、“构成”等都是微观概念。在描述时,注意宏观概念对应宏观概念,微观概念对应微观概念。 要点二、元素符号 1.书写方法: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Cu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 某些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Fe”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表示铁这种物质。 3.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相对原 子质量 氢H 1 铝Al 27 铁Fe 56 氦He 4 硅Si 28 铜Cu 63.5 碳 C 12 磷P 31 锌Zn 65 氮N 14 硫S 32 银Ag 108 氧O 16 氯Cl 35.5 钡Ba 137 氟 F 19 氩Ar 40 铂Pt 195 氖Ne 20 钾K 39 金Au 197 钠Na 23 钙Ca 40 汞Hg 201 镁Mg 24 锰Mn 55 碘I 127 【要点进阶】 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数字,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只有微观意义),不能表示该元素(没有宏观意义)。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 8、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

10、液氮医疗麻醉(物) 11、海水晒盐(物)12、锅炉爆炸(物) 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方法二:二氧化碳(C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方法三:二氧化碳(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