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

抗药性最低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广西青蒿(黄花蒿)产业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二○○年五月

目录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应用前景最好的抗疟药物,而且青蒿素在深度开发方面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广西是全国2个青蒿素产品主要产地之一,随着全球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青蒿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的意义非常重大。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把广西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指示,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和特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开发新途径,制订本规划。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急性疟疾患者达3亿人,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约200-300万,90%的死亡病人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超过90%。曾是抗疟疾特效药的奎宁,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广泛抗药性。而青蒿素类药物经多方试验,证明其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有特殊疗效,1990年在越南疟疾患区使用,治愈率达97%,受到患区当地政府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2001年12月中旬, WHO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肯定青蒿类药物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2004年2月,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

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同时针对青蒿类药物半衰期短,治疗期较长(7天),价格较高的问题,推荐治疗期较短(3天)、相对便宜的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简称ACTs疗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治疗疟疾方案。目前全球已有40个国家选择了ACT作为官方治疗疟疾用药,其中有36个国家用其作为一线治疗药物,4个国家作为二线药物,其它还有14个以上国家最近正考虑改换成ACT药物。据WHO统计,2003年全球抗疟药销售额约15亿美元,青蒿类药物销售额约为其1%,青蒿类药物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2004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全球基金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抗疟药供应商预认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公布了联合用药的推荐处方及会议主持者的采购量,WHO对2004年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做了调整:确定了4个处方作为替代奎宁类的抗疟推荐用药,进入公共采购目录的药物主要包括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以青蒿琥酯为主的联合用药2005年国际组织、机构的部分采购金额(不包括疟疾区各国政府的采购)共计4000万美元,2006年为4800万美元。估计各国政府采购金额、商业公司采购金额不会低于国际组织、机构的采购金额。目前青蒿素用药缺口为每年总需求的40~60%,估计填补全球青蒿(黄花蒿)种植的空缺需要15~20年。

(二)青蒿素类药物深度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青蒿素类药物药理研究结果发现:青蒿素能够在不伤害周围健康细胞的前提下,有效对付血癌和乳腺癌细胞;具有抗孕及流产作用,但对母体子宫、卵巢和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极有可能开发出新一代人工流产药物;在预防血吸虫病中具有高效、安全、方便的特点;与磺胺嘧啶钠联合用药可快速治疗弓形虫并有效防止停药后复发;具有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以及抗肿瘤细胞毒的活性作用;另外有关医疗科研单位和专家还进行了青蒿琥酯抗癌、红斑狼疮、白血病、感冒以及黑热病的临床研究并且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有专家预测:从青蒿素的衍生物中,极有可能开发出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这将是人类医药史上继发现青霉素之后最重要的成就。

由此可见,青蒿类药物的深度开发前景广阔。随着青蒿素类药物的深度开发,将形成的巨大潜在市场。一方面将形成更大的国外市场:因为疗效的增强、给药途径增多和新适应症的开发,使得世界上服用该种药物的患者增多,形成更大的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将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青蒿类药物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药品。深度开发以后,能满足国内癌症、红斑狼疮、白血病、感冒、涤虫病、弓形虫病、黑热病等患者的需求,开拓国内市场。

(三)广西青蒿资源丰富,规范化开发初具规模

青蒿虽然在世界广泛分布,但其中青蒿素含量强烈依赖特殊的环境和遗传,不同品种和地区差异极大,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省区一些地方的青蒿素含量分别可达%、%、%、%、%、%、%、%、%。广西具有发展青蒿种植产业的广阔前景。

广西药用植物园在完成青蒿部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现已对收集的全国各地青蒿素含量较高的21个类型品种进行了评比试验,并与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百色靖西县建立了青蒿示范基地6000亩,计划逐步扩展到2~3万亩。早些年广西植物研究所对青蒿的种质资源调查、引种栽培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选育出四个含量较高的品种,为今后规范化种植青蒿提供了优质种苗基础。

(四)青蒿产业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广阔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产青蒿素产品的重要生产厂家之一,其生产的青蒿琥酯是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是目前唯一能制成水溶性制剂的青蒿素有效衍生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优质抗疟药以及青蒿琥酯标准品的精制单位,其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成为我国唯一能生产的联合用药组方。已在36个国家注册且通过了WHO的质量验收以及GMP复查,公司即将成为WHO青蒿素类抗疟药直接供应商。

同时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与广西药用植物园合作开展了青蒿优良品种选育以及人工种植基地的建设。今年,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无偿提供种子,已在百色靖西县种植400公顷,在湖南湘西种植1000公顷,仅人工种植的青蒿就可制药1500万人份。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由种子选育—种植—提取—合成—制剂—销售上下游配套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已经形成,为弘扬中国民族医药品牌、满足国际抗疟药市场的需求打下了基础。

从供应商转变为直供商后,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因此,青蒿产业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五)WHO导向重要,青蒿国际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由于WHO的导向,青蒿素类药物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国际市场空间,同时也引起国际跨国制药企业及他国制药企业对传统抗疟药代用品研制的重视,可能出现和青蒿类抗疟药疗效一样或更好、价钱更便宜的新药,与青蒿类抗疟药竞争,并逐步取而代之。

同时,我国青蒿素类制造商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的规则,目前还未有一家生产企业加入到联合国的直接供应商系统,绝大部分的销售是通过国际跨国医药集团代理的,在经过层层倒手后,药价已经大幅提高,提高了成本,降低了青蒿素类药物的国际竞争力。而解决问题的关

键是与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直接、良好的关系和探索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队伍,而此中涉及的政治因素极不稳定,使得青蒿的国际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六)周边省区发展迅速,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2004年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甲谜等青蒿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并宣布2005年在全球采购亿人份、相当于2亿多美元的青蒿素类药物。消息一出,全球聚焦青蒿素,不仅国际医药巨头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以及桂林南药、昆明制药、华立控股等7家海内外制药企业加入了竞争行列,许多省份也开始筹划青蒿素的生产以及原料种植基地的建设,希望能够分食国际采购的巨额订单。

由华立控股的重庆酉阳青蒿基地通过了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此为我国第一家通过青蒿药材GAP认证的企业。据悉, WHO将参照酉阳青蒿基地规范种植标准来制定全球的青蒿种植标准。去年7月30日,华立收购了云南医药集团所持昆明制药%的股权而成为昆明制药的第一大股东,股权的增持,使华立控股涉足青蒿类药物的生产领域。由此可见,青蒿素的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产业化要求,以提高青蒿产品国际竞争力、围绕“把广西打造成中国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定位和“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的布局,积极探索实行“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专家指导、共同推进”的运作模式,按照统一规划、总体布局、重点建设、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青蒿产业的良好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青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民族区域优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加快青蒿产业发展,通过3-5年的努力,把广西打造成中国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促进广西青蒿产业的现代化、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积极务实,扎实推进的原则

当前青蒿素市场需求强劲,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周边省区青蒿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市场扑朔迷离,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2、以销定产,稳步发展的原则

青蒿是一年生本草植物,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青蒿素含量十分不确定。大力发展青蒿种植产业,必须根据适生地原则,根据市场需要以销定产,稳步发展。

3、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原则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广西发展青蒿产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及市场的引导作用。

4、科技支撑,联动发展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青蒿产业从资源保存、良种繁育、适生地选择、原料种植到青蒿素提取工艺、成药制剂技术及深度开发,都需要科技的支撑才能形成多边联动发展的趋势,布局才科学合理,发展才有后劲。

5、树立品牌,产业提升的原则

现代企业竞争实际已演化为品牌的竞争。拥有品牌,就拥有了市场。广西是世界青蒿主产地之一,必须树立品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以达产业提升的目的。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青蒿素研发和生产体系,使青蒿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全国前列。青蒿产品开始从WHO指定的抗疟药“生产商”转变

为“直接供应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使广西成为我国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具体目标是:

1、建成广西现代化青蒿产业基地,培育知名品牌,实现青蒿产业的聚集发展。并通过青蒿产业的发展带动广西的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广西青蒿产业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占中国青蒿市场份额50%以上。

2、建成广西青蒿规范化种植基地,根据青蒿适生地分析,按照以销定产,稳步发展的基本原则,到2010年按GAP要求建成3-5个面积上万亩的高产优质青蒿的种植示范基地。

3、建成青蒿原料研发中心,建立青蒿适生地分析系统,培育青蒿良种2~3个。

4、集成资源,创新机制,构筑现代青蒿开发与研究中心。力争新药研究开发产品1~2个,提高广西青蒿创新能力。

5、建成服务广西、通达世界,集管理、信息集散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青蒿国际化销售平台。

三、产业布局与重点任务

以积极务实的科学态度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产业化要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规范化种植为基础,以青蒿深度开发为目标,依据广西青蒿资源分布、现有青蒿加工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和各地区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高低,按照广西青蒿“两基地两中

心一平台”的产业布局,打造一条完整的青蒿产业链。

(一)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广西现代化青蒿产业基地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区乃至全国青蒿素类药物的龙头企业,并且即将成为WHO的直接供应商。产业基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完整的产业链等措施,促进形成全世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龙头企业,培育青蒿知名品牌,打造广西知名企业,实现青蒿产业的聚集发展。

(二)建立以南宁为中心的青蒿原料研发中心

依托广西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广西药用植物园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建立以南宁为中心的青蒿原料研发中心,开展青蒿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良种繁育、适生地测序分析、规范化种植等技术开发研究,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提供技术保障。

1、青蒿适生地测序分析研究

“生物适生地分析系统”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为各种生物品种、特别是优良品种寻找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地方和范围的一套系统。运用生物适生地分析系统,根据高产优质黄花蒿产地土壤以及气候相关数据,利用气候分布滑移相似理论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结果模拟出黄花蒿的环境模式,寻找出最适合黄花蒿生长

的地区,同时绘制适生版图,这对指导我区黄花蒿引种驯化以及规范化基地的选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有关教学、科研、医疗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组织开展青蒿适生地测序分析的研究。

2、青蒿的种质资源保存研究

青蒿为一年生的异花授粉植物,其青蒿素含量强烈依赖于环境因子,造成优良性状极易因杂交或环境的改变而迅速退化,因此良种青蒿的种质资源保存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种子保存技术、试管保存技术、离体保存技术和低温保存技术等进行青蒿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使得良种青蒿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减少自然条件对它的限制。

3、青蒿的良种选育研究

广泛收集区内外的良种青蒿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圃,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对收集的青蒿种质资源的进行鉴定;采用品种间杂交、远源杂交、诱变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方法和技术培育具备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新变种、新类型的青蒿品种,培育出适合我区栽培的产量干重达到150kg/亩以上、青蒿素含量达到%以上的高产优质青蒿品种2~3个;建立青蒿原种、良种规范化繁育示范基地,为青蒿规范化生产提供优质种子种苗。

4、青蒿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

选择培育出的高产优质青蒿品种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进行青蒿规范化种植研究与

示范,通过青蒿示范基地生态环境的监测、栽培管理、采收和初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以及药材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试验,制订青蒿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5、青蒿规范化种植推广应用研究

在青蒿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的基础上,利用青蒿适生分析系统,按照青蒿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青蒿,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三)建立以桂林为中心的现代青蒿开发与研究中心

以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所、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研究所为主体,建立以桂林为中心的现代青蒿开发与研究中心,开展青蒿素系列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取工艺的改革创新与工业化,培育青蒿知名品牌。

1、加快青蒿素类产品的创新

加快青蒿素类药物制剂的二次开发与新药研制:对经过长期临床使用,已经证明具有良好疗效的产品,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筛选出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的品种进行重点开发;同时加强现有药物剂型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型辅料,研究开发能充分发挥药效的新剂型,重点发展膜剂、滴丸、微丸等制剂;对青蒿素类药物制剂进行新的临床适应症(如抗流感、抗乙肝、抗艾滋病、抗肿瘤等病症)的应用研究,开发出现代新制剂产品。

2、加强青蒿素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

目前国内工厂化提取青蒿素方法有两种:一个是有机溶剂提取后经多次精制(重结晶),本法收率低,周期长,但投资小;二是有机溶剂提取后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本法溶剂用量大,成本高,部分溶剂挥发易造成环境污染。

通过全面分析上述方法利弊,全方位加强对青蒿素提取、纯化、分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从中找到可行办法,使工艺既可提高得率降低成本,又能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四)建立以百色等适宜地为主的广西青蒿规范化种植基地

不同产地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低于%的青蒿几乎没有工业提取价值。据调查结果表明,靖西、西林、融安、阳朔及都安等地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根据适生地分析结果,建立以百色为主的青蒿原料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公司+科研(基地) +农户以及股田制和农场制等多种运行模式,辐射周边地区,开展青蒿规范化种植生产,建设青蒿规范化药源生产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青蒿原料。

(五)建立青蒿国际化信息平台

目前,广西的青蒿种植比较分散、青蒿素类药物生产企业信息互不相通,断裂的产业链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

的规则,广西青蒿素供应商极少加入到联合国的供应商系统。因此,建立青蒿国际化服务平台势在必行。由自治区商务厅、农业厅牵头,加强对WHO以及青蒿素终端采购商的联系,主要开展青蒿产业发展信息(包括青蒿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研究进展、国际市场准入制度等)的收集和发布,拓宽销售渠道,取消中间代理商,降低销售成本,从而建立服务广西、通达世界,集管理、信息集散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青蒿国际化销售平台。

四、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自治区发改委、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商务厅、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扶贫办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广西青蒿产业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农业厅),负责全区青蒿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政策制定等工作,统一组织和协调广西青蒿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对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内外本领域权威专家及其他权威组织机构的咨询与联络,促进广西青蒿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权力和国家西部开发的相关政策,制订出台青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加大对青蒿规范化种植、加工、青蒿产业化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青蒿科技成果和专利的申请及转化,鼓励高级人才投身于广西青蒿产业工作,加强青蒿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青蒿基地建设、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和新药申报审批,要全力支持,提供便捷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加大投入,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投资商来桂对广西青蒿产业进行投资。

(三)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激发企业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广西青蒿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整合各级各有关行政部门的资源(如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潜改造专项资金、外贸发展促进资金等),加大对青蒿种质资源、规范化种植项目及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内从自治区专项资金和科技三项资金中拨出专款,建立青蒿科技基金,专门支持青蒿开发专项研究。此外,还需与国际相关组织(如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基金、无国界医生组织等)加强联系合作,以期能取

得相关支持。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大力支持青蒿的种质资源、规范化种植基地、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市场经济为原则,引导企业加大对青蒿产业的投入,加速青蒿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和创新的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治区和相关市级政府也应该尽快制订青蒿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形成企业投入为主,鼓励跨行业和私人参资入股及外商投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民间投资及外国资金参与,鼓励上市融资,构建多方位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资金保障体系。

(四)加强青蒿种质资源管理和新药研发力度,激发创新意识,保障青蒿产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目前还没有青蒿种质资源库。青蒿种质资源是青蒿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做好青蒿种质资源管理,才能保障青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青蒿种质资源库,建好青蒿种质资源圃,加强青蒿资源的保护措施。为此,今后5年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并完善广西青蒿种质资源库。制订青蒿资源管理办法,严禁青蒿和青蒿素原料出口,保护我国独具优势的高品质青蒿资源。利用资源基础,为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病情的需要,进一步增强青蒿素类药物的疗效,加强新剂型、新品种研发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保障青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蒿素相关试题

屠呦呦获医学诺奖给中学化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启示1:学科方法胜于学科知识 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可以说运用化学进行物质研究的成功范例。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哪些物质中含所要提取的物质;如何获得纯净的该物质;该物质的结构如何;该物质可能有哪些性质;能否在关键的点位植入需要的基团;工业上如何大规模生产该物质,等等。青蒿素的发现遵循了这个思路。评审委员会称屠呦呦的获奖是为了奖励她对药物的一种孜孜不倦地寻找过程。 启示2:观念的渗透是学科方法的核心 传统提取青蒿素的煎熬法致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了。屠呦呦一改传统的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条件的控制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思想,屠呦呦改用乙醚的成功,说明化学的一些观念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正是这一观念的运用是她获得诺奖的关键。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启示3:失败是学生最大的权利,但失败能否成功在于坚持和反思 “也是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0次失败的痛楚才换来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犯错,但也要让学生悟错、知错、改错。 启示4:任务驱动不可或缺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如果没有这场“政治任务”,也许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要延后许多年。现在,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是否也来一场“任务驱动”呢?是否也可以集中几十个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呢?青蒿素的研究是针对病毒,抗癌药的研制也是针对“癌细胞”这种病毒。这些研究机构是否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史得到一些启示呢?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_郭宗儒

·新药发现与研究实例简析· 新药创制是复杂的智力活动, 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造、产品开发和医疗效果等多维科技活动。每个药物都有自身的研发轨迹, 而构建化学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涵盖了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等性质。 本栏目以药物化学视角, 对有代表性的药物的成功构建, 加以剖析和解读。 40多年前我国发现了青蒿素, 继之发明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药物, 对全球范围的疟疾治疗, 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与贡献,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举国体制研制新药, 决定了研发模式难以复制。研究者在大海捞针式的筛选试验中, 屠呦呦等从传统医药典籍中受到启发, 首先发现分离出青蒿素并确定了它的抗疟活性, 功不可没, 开创了青蒿素药物治疗的新领域, 因而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当之无愧。接续的研究与开发, 在结构确证、化学合成、结构优化、工艺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 我国科学家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 成就了由青蒿素演化成临床新药—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并在全球范围应用, 在抗疟药物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本文拟从化学和药物化学视角, 阐述从青蒿到发现青蒿素,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发明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药物的简要历程。(编者按) DOI: 10.16438/j.0513-4870.2015-1036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 郭宗儒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北京 100050) 1青蒿素的研究背景 1.1 举国体制研究抗疟药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当地疟疾肆虐, 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 使战斗力严重减弱。应越南要求中国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 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 简称“523任务”, 涵盖60多个研究单位, 500多位研究人员。在由启动研究到临床实验和应用的整个研发过程, 统一由“523任务”调度, 并非固定在一个研究单位中(张文虎. 创新中的社会关系: 围绕青蒿素的几个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31: 32?39)。 1.2从中药和民间药寻找药物或先导物 在“523任务”的诸多研究项目中, 有一个课题是“民间防治疟疾有效药物疗法的重点调查研究”, 这个研究小组获得了许多苗头, 例如从植物鹰爪分离出有效抗疟单体鹰爪甲素, 从陵水暗罗中分离出暗罗素的金属化合物,对常山乙碱的结构改造,以及青蒿素等。 1.3 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加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屠呦呦和组员余亚纲等从中医药古籍中搜集并筛选中草药单、复方数百种中, 余亚刚和顾国明发现青蒿呈现高频率(唐宋元明的医籍、本草和民间都曾提到有治疟作用)。通过广泛实验筛选, 聚焦到青蒿的乙醇提取物, 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60%~80%, 虽然活性重复性差, 但为后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李国桥等. 青蒿素类抗疟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3)。 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阐述青蒿的用法得到了启发,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冷榨服用“绞汁”, 悟出可能不宜高温加热的道理, 并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 遂改用乙醚提取, 于1971年10月在去除了酸性成分的中性提取物中, 分离得到的白色固体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由绞汁联想低温提取, 但由水浸的冷榨液(通常含有水溶性成分) 怎样推论是脂溶性成分, 文献中无从考证。不过选择乙醚为萃取剂, 无疑是发现青蒿素、开辟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的关键一步。 用乙醚从黄花蒿分离出的倍半萜化合物除青蒿素(1, artemisinin) 外, 还鉴定了其他成分, 有青蒿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

青蒿素的研究与开发 年级: 09 级 学号: 91114010 姓名: 曾发古 专业: 药学 指导老师: 褚洪标老师 2010年10月7号

青蒿素的开发与研究 O9药本(1)班曾发古 91114010 指导老师:褚洪标老师 摘要: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它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尽心协作、相互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青蒿素是含有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其衍生物有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青蒿素是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此外它还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影响免疫等药理作。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疾药理作用中药过氧化合物 Key words qinghaosu (artemisinin) ; malaria ;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一.青蒿素的来源 青蒿素是从菊科艾属草本植物青蒿和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主要指黄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资源非常丰富。早在公元300 多年,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的记载, 以后历代医籍及《本草》中均有用单味青蒿或青蒿复方截疟的记载, 如《径济总录》以青蒿汤治脾疟寒热、善呕、多汗,《丹溪心法》、《普济方》等中以青蒿为主的方青蒿丸、青蒿散、祛疟神应丸、青蒿鳖甲煎等治疗疟疾。《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纲目》以及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都有青蒿治疟的具体记述〔3〕。民间至今仍有用青蒿捣汁、水煎、酒浸、研末服用或塞鼻等多种方法预防及治疗疟疾。 1971 年我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从中药青蒿中找到了抗疟有效部位, 随后分离 出了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1974 年等临床上成功地应用青蒿素救治恶性疟和脑型疟。此后成立了全国性的青蒿素研究协作小组, 从资源、临床、药理、化学结构、制剂、合成、生产工艺、质量规格及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989 年昆明制药厂成功地 生产出青蒿素甲醚(简称蒿甲醚) 注射液〔4〕。世界卫生组织委托疟疾临床研究的重点单位泰国热带病研究院, 使用蒿甲醚注射液治疗疟疾, 结果表明该剂杀虫速度快、疗效好、毒性低。该产品已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技术公司、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公司 等8 家公司代理出口事宜, 成为我国第一个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生产出口的化学药品。目前国内还有广州星群制药厂、桂林制药二厂等厂家已经批量生产青蒿素系列药物, 而原料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_史海霞

第24卷第1期2015年1月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APF(Medical Sciences) vol.24No.1 Jan.2015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史海霞(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青蒿素是一种从我国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具有多种功效的化学药物成分,它具有强大的抗疟、抗血吸虫病、抗心律失常、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组织纤维化,抗癌,抗变态反应、免疫抑制及平喘等作用,但也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几年国内外对青蒿素的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青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2095-3720(2015)01-0077-04【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B Advance on the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 SHI Hai-xia(Tianj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Tianjin300193,China) Abstract:Artemisi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It has powerful anti-malaria,anti-arrhythmic and anti-schistosomiasis,ant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nti-fibrosis,anti-cancer,anti-allergic,immune suppression,rdievins asthma and so on,but also has some toxic effect,therefore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study of artemisinin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Artemisia annua;Pharmacological effects;Research progress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是一种常用中药。青蒿是我国较具有优势的一种中药资源,具有清热、解暑、截疟、退黄之功效,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研究、使用史[1]。1971年首先发现青蒿的提取物对鼠疟和猴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第二年该有效成份便被人命名为青蒿素(artemisinin,Art),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恶性疟疾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抗肿瘤、免疫抑制和细胞免疫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炎和较复杂的免疫抑制作用[2]。1981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众多疗效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 1抗疟及抗血吸虫作用 青蒿素类药物对多种疟疾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和还原青蒿素等对疟疾的治疗亦有着良好的疗效,而且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疗各有侧重:青蒿素对疟原虫的配子体有着强烈的杀伤作用,并且随着配子体的不断成熟青蒿素的杀伤作用更强[3];蒿甲醚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控制症状及杀灭疟原虫上更有优势,研究证实:蒿甲醚与伯氨喹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恶性疟疾的复燃率[4];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对海南岛地区的没有并发症的恶性疟疾有着较好的疗效,不仅能够快速的控制症状,还有着较高的治愈率[5];青蒿素类药物不仅对疟疾有着良好的疗效,对各种血吸虫亦有着明显的杀伤作用,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和还原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对血吸虫幼虫的杀伤作用最好,研究表明青蒿素衍生物对7~35d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14~21d的曼氏血吸虫童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其减虫率最高可达93%,所以青蒿素衍生物常用于急性感染的治疗和预防[6]。 2抗心律失常 王慧珍等研究发现青蒿素能明显抑制冠脉结 [收稿日期]2014-09-03;[修回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史海霞,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疾病临床研究。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综述 77 DOI:10.16548/j.2095-3720.2015.01.003

青蒿素体内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青蒿素体内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廖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 摘要: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疟作用的活性成分。近些年研究发现青蒿素不仅可以抗寄生虫,包括疟原虫、血吸虫,而且具有显著的抗炎、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抗疟作用的代谢机制,并对青蒿素的其他作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代谢;其他作用;前景 Artemisinin in vivo drug metabolism research LIAO We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Abstract:Artemisi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 Artemisia annua with a role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anti-malarial. artemisinin recent study found that not only anti-parasites, including Plasmodium, Schistosoma, and has significant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regulation and anti-tumor effect, and many other.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artemisinin-based antimalarial mechanisms of metabolism and the role of artemisinin as well as other future development brief. K ey words:artemisinin; malaria; metabolism; other role; prospects 青蒿素(artemisinin,QHS,结构式见图1)是我国 科研工作者于1972年首次从中草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 含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结构独特、高效低 毒,具有清热解毒,抗肿瘤、抗菌、抗疟,增强免疫等 药理作用,对脑型疟、恶性疟等有特效,是我国唯一获 得国际认可的抗疟新药,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 疗疟疾的理想药物。我国青蒿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其主 要产业资源也在我国。 (一)青蒿素的抗疟代谢作用 青蒿素类抗疟药临床应用以联合用药为主.从青蒿素的药理作用来看,它首先是被用于治疗疟疾,而且效果比以往的药物要好,因此主要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姓名:何禹 院(系):资源与环境系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 2006年10月26日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 (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工合成。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取方法的选择 2.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 定性定量测定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 拟采用的实验步骤: (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温度为50度。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 2006年8月~2006年9月——查阅资料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 抗药性最低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广西青蒿(黄花蒿)产业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二○○年五月

目录

青蒿主要药用成分青蒿素的衍生物是目前疗效最好、抗药性最低、应用前景最好的抗疟药物,而且青蒿素在深度开发方面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广西是全国2个青蒿素产品主要产地之一,随着全球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青蒿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的意义非常重大。按照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把广西建设成为青蒿生产基地”指示,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和特色,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开发新途径,制订本规划。 一、青蒿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WHO改变用药配方,青蒿素需求强劲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急性疟疾患者达3亿人,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约200-300万,90%的死亡病人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超过90%。曾是抗疟疾特效药的奎宁,长期使用后会产生广泛抗药性。而青蒿素类药物经多方试验,证明其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有特殊疗效,1990年在越南疟疾患区使用,治愈率达97%,受到患区当地政府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2001年12月中旬, WHO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肯定青蒿类药物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2004年2月,WHO确定将青蒿琥酯、蒿

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作为全球新一代抗疟药,同时针对青蒿类药物半衰期短,治疗期较长(7天),价格较高的问题,推荐治疗期较短(3天)、相对便宜的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简称ACTs疗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治疗疟疾方案。目前全球已有40个国家选择了ACT作为官方治疗疟疾用药,其中有36个国家用其作为一线治疗药物,4个国家作为二线药物,其它还有14个以上国家最近正考虑改换成ACT药物。据WHO统计,2003年全球抗疟药销售额约15亿美元,青蒿类药物销售额约为其1%,青蒿类药物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2004年11月16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全球基金在哥本哈根召开了“全球抗疟药供应商预认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公布了联合用药的推荐处方及会议主持者的采购量,WHO对2004年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做了调整:确定了4个处方作为替代奎宁类的抗疟推荐用药,进入公共采购目录的药物主要包括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以青蒿琥酯为主的联合用药2005年国际组织、机构的部分采购金额(不包括疟疾区各国政府的采购)共计4000万美元,2006年为4800万美元。估计各国政府采购金额、商业公司采购金额不会低于国际组织、机构的采购金额。目前青蒿素用药缺口为每年总需求的40~60%,估计填补全球青蒿(黄花蒿)种植的空缺需要15~20年。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获了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的获奖则依靠的是被世卫组织成为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还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人们很早就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虽然他们的合成方法因昂贵而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是有机化合合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人们终于可以生产大量治疗疟疾的药物了。 然而不幸的是,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疟疾也在进步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东南亚地区爆发疟疾,同时越南爆发了越南战争,越南和美军的战士们均受到疟疾的困扰,越南政府求助于中国,中国决定研究抗疟疾的药物。 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此前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进展,屠呦呦开始翻阅整理历代古书医籍,走访各地的老中医,最终整理出来了一张含有640多种包括青蒿素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上,她再一次查阅古医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不禁让她想到,会不会是因为青蒿对温度比较敏感,问题或许出在了常用的“水煎”法上?于是她转换思路,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提取物,最终她得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可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被五二三办公室命名为青蒿素。 虽然发现了有效成分,这个项目却还没有结束,要将它作为药物使用,还有很多步要走。首先,就是要确定它的分子量和分子式,之后确定结构。而这并不是专攻中药学的屠呦呦所能做的了。最终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周维善小组最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之后,经过努力,他们又成功合成了青蒿素,至此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可告一段落。 从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层层困难,有时需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完善想法,有时甚至需要的是另辟蹊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青蒿素的发现不只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这有着五二三整个研究组的贡献,还有这更重要的周维善后续研究,才能使青蒿素成功成为抗疟疾的有效药物,才能使青蒿素走向世界,使中国的科研和中医向走向世界迈了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需要合作与交流,需要和他人共同工作,才能成功。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结构发现过程化学教学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1.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1.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

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的研究现状 1 前言 青蒿素是一种倍半萜内脂类化合物[1],分子式为C15H22O5,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抑制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2]。目前,青蒿素用于疟疾防治的价值已被人类认识和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列为国际上防治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因其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传统提取方法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后来又出现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萃取技术以及联用技术。 青蒿分布地域狭窄, 青蒿素含量低(0.01%~0.5%). 化学合成青蒿素产率不理想, 成本高. 随着全球疟疾发病率(3.8 亿人/年)和死亡率(4600 万人/年)逐年升高[3], 青蒿素类抗疟药需求量迅猛增长, 导致青蒿素原料药供不应求, 市场价格飙升[4]。近10 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的供需矛盾, 国内外争相开展了青蒿素合成生物学及代谢工程研究, 一方面尝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5], 另一方面对青蒿中原有的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进行遗传改良[6]。我国在“九五”期间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2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 青蒿入药, 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公元前168 年左右) 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在《神农本草经》, 《大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从历代本草及方书医籍的记载, 青蒿入药治疗疟疾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肯定的。在现代临床上用于对恶性疟疾、发热、血吸虫病、腔黏膜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心律失常的治疗[7],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有显著疗效[8]。 1971 年以来, 中医研究院青蒿素研究小组通过整理有关防治疾病的古代文献和民间单验方, 结合实践经验, 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的中性部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在此基础上, 于1972 年从青蒿中分离出活性物质——青蒿素,在青蒿素药理实验的基础上, 人们又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疗效研究。1973 年9 月, 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 到目前为止, 已有十几种衍生物的抗疟效果比青蒿素活性高出多倍。自我国开展有关青蒿素的研究后,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此方面的重复性研究, 获得的结果显示了抗疟的特效性。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具有抗疟作用迅速、高效、低毒,且与大多数抗疟药无交叉抗性等特点。 【关键词】:青蒿素;抗疟;作用机制。 Abstract: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 endoperoxide function are new and important antimalarial drugs,and their antimalarial action is quick,efficient and without cross resistance. key words:artemisinins;antimalarial;action mechanism. 疟疾是目前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有大约5亿人患疟疾,死亡人口数达275万之多【1】。在众多的抗疟药物中,青篙素类药物独树一帜。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从中国的传统中草药中发现的。它们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疟效果非常明显,作用快,毒性低,而且价格便宜,因此颇受全球医药工作者和广大疟疾患者的青睐。从七十年代始,国内外己有卜千篇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研究报道,本文拟就青篙素类药物抗疟作用机制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细胞水平的研究 1.青篙素类药物与血细胞结合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与尚未确定的受体结合而选择性地集中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感染的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是末被感染红细胞中的青篙素浓度的100多倍【2】。Asawamahasakda和他的同事们【3】发现用3H标记的青篙素被分离的红细胞膜吸收,但却不能被末感染的红细胞吸收。超过一半的膜关联药物能被乙酸乙醋抽提的磷脂酶A:所分解.41-42%的残留药物似乎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 2.引起疟原虫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较其它抗疟疾药物更具抗疟效果,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为探明其作用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直有成效的工作。早期通过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观察到青篙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在红细胞内期,青篙素及其衍生物能引起疟原虫膜结构发生变化,如由胞膜部分形成食物泡、核质,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也相应地出现相关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自噬泡形成并使细胞质减少,从而致死疟原虫【4】。 3.影响营养物质运输 红细咆内期原,虫被纳虫泡包.裹,许多管状饱从泡膜上突出出来、形成复杂的网络,伸向红细胞周边,是疟原虫获得外源性营养物质的通道,同时可运输包括青篙素类小分子药物通过,因此管状泡网被认为是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能聚集大量青蒿素类药物的前提【5】。有人研究发现,青篙素类药物可破坏管状泡网的组成及膜结构,从而破坏其转运营养物质功能力。 二、生物化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1.过氧桥与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化学全合成.总结

青蒿素的合成与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之一,存在活性好、毒副作用小、市场需求大、来源窄等特点。目前,青蒿素的获取途径主要有直接从青蒿中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本综述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发展特点及合成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青蒿素;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 Artem isia annua L1 )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 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 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青蒿素还具有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性的用1;具有影响人体白血病U937细胞的凋亡及分化的作用2;还具有部分逆转MCF-7/ARD细胞耐药性作用3;还具有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作用4;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5等。除此之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生物抗炎免疫作用、生物抗肿瘤作用、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等。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具有快速、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的特征。6。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先后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

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1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来源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 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33。是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有一个包括过氧化物在内的1,2,4-三烷结构单元,它的分子中还包括7个手性中心,合成难度很大。中国科学院有机所经过研究,解决了架设过氧桥难题,在1983年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也有一些缺点, 如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 不能制成针剂使用等。 2 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安全等特点。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超声波萃取法、微波萃取法、其他萃取法等。2.1有机溶剂萃取青蒿素 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由于其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避免了提取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对油质造成影响等特点,是有效提取中药挥发油的重要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青蒿中许多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仍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溶剂有醇类(甲醇、乙醇

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

【摘要】为了解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进展,笔者查阅有关文献 ,综述了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与毒理学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药动学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吸收快、分布广、代谢与排泄快;青蒿素类药物除具有抗疟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血吸虫及其它寄生虫等作用;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青蒿素;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1971年从植物黄花蒿a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经化学改造可生成多种衍生物,如蒿甲醚、双氢蒿甲醚、青蒿酯钠、青蒿琥酯等均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性疟有效,同时,对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物许多新的药理活性和一些毒理作用,作者就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青蒿素的药理学研究 1.1 药代动力学中国青蒿素研究小组经大鼠实验证明[1],大鼠口服青蒿素150mg/kg后,吸收迅速完全,但血药浓度低,维持时间短,显示有首过效应。静脉注射青蒿素混悬水溶液150mg/kg血药时程符合二室模型,t1/2为30min,vd为4.1l/kg,表明青蒿素在体内分布广泛,消除迅速。在人体肌内注射蒿甲醚油剂3.2mg/kg,6.0mg/kg,和10.0mg/k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4h~6h,平均潴留时间分别为10.2h、15.6h和19.0h,显示经肌内注射后蒿甲醚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2],在人体静脉注射青蒿琥酯钠 2.0mg/kg和 3.8mg/kg后,血药时程符合二室模型,t1/2分别为30min和36min~48min.给药后7h内尿中累积排出原型药物仅占给药量的0.1%~6.8%,说明该药在体内的消除方式主要是代谢转化。文献报道[2]青蒿琥酯进入体内后很快就转化成二氢青蒿素。用家免法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难以对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作出区别,所测的浓度很可能是二种物质浓度的总和。 1.2 青蒿素类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1.2.1 抗肿瘤作用文献报道[3]青蒿酯钠在体外对小鼠p388细胞、hela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鼻咽低分化鳞癌cne2、sune-1及体内抑瘤实验对肝癌、网状红细胞肉瘤及裸鼠移植人鼻咽癌等有肿瘤抑制作用。青蒿琥酯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抑制的半抑菌浓度(ic50)在37μg/ml左右,提示青蒿素衍生物有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作用。青蒿琥酯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与 miso相比较,10μg/ml青蒿琥酯增敏作用与miso相当,而30μg/ml的青蒿琥酯增敏效果大于miso。氧效应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光照的敏感性,放射增敏剂可以增强射线对肿瘤的杀伤能力,尤其有助于解决实体肿瘤中缺乏氧细胞对射线的抗放射性而导致的肿瘤放疗治愈率低的难题,鉴于青蒿琥酯分子中含有过氧桥结构,在与癌细胞接触时可能使氧释放发生了模拟氧作用,从而增加hela细胞对放射敏感性的作用[4]。青蒿琥酯是否能成为新一代的放射增敏剂以及进一步的作用机理尚待深入研究[6]。 1.2.2 抗孕作用文献报道[5~7]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金黄地鼠与豚鼠胚胎的影响和同类药物对大、小鼠胚胎的影响,既有区别又有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在大鼠和小鼠身上药物的作用以引起胚胎的吸收为主,而在豚鼠身上药物的作用则以引起流产为主。其相似点是当药物剂量偏小时侥幸存活下来的胎儿仍能正常生长,基本未见畸形。二氢青蒿素单次sc给药终止早孕的ed50为6.1mg/kg,而成年雌性地鼠的近似致死量为170mg/kg,,后者为前者的28倍。青蒿琥酯钠分多次sc给药,抗早孕的ed50为4.0mg/kg(4次总量)而对成年雌性地鼠的近似致死量为135mg/kg,后者是前者的34倍。流产后的地鼠可于7~10d内接受交配并怀孕。故该俩药对胚胎的毒性要比母体大得多。又从给药动物的子宫和卵巢的切片上可看到给药后动物宫腔内有坏死的胚胎组织,胚体的坏死较胎盘为早而子宫内膜及肌层未见明显损伤,卵巢中的卵泡完全正常。此项结果表明,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胚胎有相当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量即可致胚胎死亡而引起流产,对母体子宫及卵巢影响却不明显。因此,二

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研究进展 摘要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内容包括: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衍生物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 关键词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合成 Abstract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artemisinin,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s againstmalarial parasites have been reviewed. An overview is given on artemisinin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history of artemisinin development, sources of artemisinin, total synthesisof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 analogs of artemisinin and artemisinin production from plant tissue cultures. Key words artemisinin;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synthesis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喹和磺胺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

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1]。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与其它抗疟药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2,3],而非干扰叶酸代谢,从而导致虫体结构全部瓦解。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获得的。由于青蒿的采购、收获,直至工厂加工提取,环节较多,费时费力,且不同采集地和不同采集期青蒿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大量采集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由于青蒿素是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目前的售价为225美元/g。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对青蒿素的需求量较大,世界 每年的需求量为150吨,而产量仅有15吨左右,形成明显的供不应求局面,我国在“九五”期间开展青蒿素的开发研究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青蒿素的发现及历史 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公元前168年左右)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在《神农本草经》,《大观本草》及《本草纲目》等均有收录。从历代本草及方书医

青蒿素类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2期(总第464期) 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别名草蒿,属菊科类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青蒿素(Artemisinin)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药学人员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含过氧化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青蒿素的主要衍生物包括蒿甲醚(Artemethere)、蒿乙醚(Arteether)、青蒿琥酯(Artesunate)、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等。以往的报道中,青蒿素类药物主要以治疗疟疾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还有许多的作用,如抗炎、抗孕、治疗艾滋病和肿瘤等。目前,临床上青蒿素类药物大量存在溶解度差、生物利用度低、首过效应高、疟原虫复燃率高、给药频繁等问题,因此,近年来青蒿素类药物的剂型研究便成为了热点。 随着制药科技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运用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剂中来,为青蒿素多方面的治疗作用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其中,最受瞩目的为纳米制剂、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微乳、经皮给药制剂。 1?纳米制剂 纳米给药系统为一系列粒径在纳米级的新型微小给药系统的统称,根据纳米颗粒分散运动状态及其性质的特殊性,纳米给药系统主要可以分为:纳米粒、脂质体、纳米乳、聚合物胶束、纳米混悬剂等。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易被细胞摄取,可控制药物释放以及改善药物溶解度,增加药物稳定性等特点。 1.1?纳米乳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水相组成的一种稳定透明的胶体分散系统,?其粒径在10?~?100?nm之间。胡宏伟、刘根新等在研究用青蒿琥酯治疗牛、羊泰勒焦虫病及双芽焦虫病时,乳化剂选择聚山梨醇酯-80,助表面活性剂选择正丁醇,油酸乙酯为油相制备青蒿琥酯纳米乳注射剂。解决了青蒿琥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口服不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市售青蒿琥酯钠盐放置不稳定,?临床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1.2?纳米粒 纳米粒(nanopartilcles,NP)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是一种粒径介于1~100nm固态胶体粒子,包括纳米球(Nanospheres)和纳米囊(Nanocapsules)。活性组分(药物、生物活性材料等)能溶解、包裹于粒子内部,或者吸附、附着于粒子表面。?王霜用改良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将青蒿琥酯制成适用于人体可生物降解的纳米粒,并将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的可识别配体?Tf结合在载药纳米载体上,实现对肿瘤组织(细胞)的靶向治疗,?动物体内实验表明该新型纳米制剂具有血液及骨髓的靶向性。王东采用初生态微晶法制备了载有蒿甲醚的纳米胶囊,解决了蒿甲醚不溶于水、代谢快及利用率低的缺点,可显著提高药效。 1.3?纳米脂质体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lipid?carrier,?NLC)是以一定比例的液态油或其他不同的脂质(如卵磷脂、甘油三酯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的固态胶体给药体系,粒径在50~1000?nm之间,?已被公认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张晓云,赵鹏等采用动物肿瘤膜型研究双氢青蒿素纳米脂质载体与双氢青蒿素混悬液对肝癌瘤株的抑制作用,证实双氢青蒿素纳米脂质载体较普通混悬液对白血病细胞K562?及胶质瘤细胞U87?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作用,为开发高效低毒的双氢青蒿素抗癌药物提供依据。赵春霞,沈雪松等用青蒿琥酯纳米脂质体干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HepG2?中的表达,证明青蒿琥酯纳米脂质体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抗肿瘤作用,且作用强于青蒿琥酯原料药,有应用于肝癌治疗的潜在价值。 2?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类似于液体系统,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固体分散体使得药物以无定型太、微晶态、分子分散态或胶体分散态存在,分散度很大,当与胃肠中液体接触后,溶出速度加快,药物的吸收加快,生物利用度提高。根据载体性质的不同和释药特点的不同,固体分散体又分为速释型固体分散体、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和肠溶型固体分散体。 2.1?速释型固体分散体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是利用亲水性载体材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药物在载体材料中高度分散,由于载体材料的亲水性,使 青蒿素类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李文婷1,2,张国丽2,张锐武2,段国蕾2,杨兆祥2 (1.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楚雄?675005;? 2.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106) [摘 要]青蒿素类的药物因为其抗疟疾的疗效为人熟知,随着研究的深入,青蒿素类化合物显现出多方面的临 床作用,近年来对肿瘤的治疗成为关注的热门,随之而来的剂型研究也成为了热点。随着制药科技的发展,新剂型与 新技术也运用到了青蒿素类药物的制剂过程中来,现查阅文献,对近年来国内外青蒿素类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 归纳总结。 [关键词]青蒿素;新剂型;抗肿瘤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1 -2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