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施工旁站监理方案(DOC17页)

某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施工旁站监理方案(DOC17页)
某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施工旁站监理方案(DOC17页)

编号:ATPZ-01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施工阶段旁站监理方案

监理规划号:NJAT-01

审定: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日期)

编制人:

(土建监理工程师)(签字)(日期)

(盖章)

浙江江南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项目监理部

二OO三年二月二十日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

施工阶段旁站监理方案

针对南京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施工特点,根据建设部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的要求和国家现行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我公司的企业标准,为保证工程质量,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全过程跟班监督,特编制本工程施工阶段旁站监理方案。本方案分工程概况,旁站监理依据,旁站监理范围,旁站监理工作内容和方法,旁站监理工作程序,旁站监理人员职责,旁站监理用表共七个部分。

-、工程概况

南京奥体中心位于南京河西地区,江东南路以西,纬八路以南,上新河路以东,净占地面积1300亩。主体育场位于奥体中心的中心位置,南北长约360M,东西宽约270M,呈椭圆形,南北两头为大拱脚长120M、宽 30M,东西两边为观景台,长80M、宽60M,有维护结构和屋盖的使用空间面积约122193.6M2,看台总面积(平面投影面积)为35267.6 M2,主场观众席顶蓬覆盖水平投影面积为25854.0 M2,内场地面积(含防爆沟)为23688.9M2,观众席位约60000个。建筑高度:看台总高度(第85排后檐口标高处)为44.28M,场地标高1.95M;顶蓬最高点标高为53.314M;主拱架最高点标高为65.971M,室外地坪标高±0.00M;±0.00M相当于绝对标高7.8M。本工程建筑重要性为III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

主体育场以17、34、67、84轴分界分东、西、南、北四个看台区,主体结构南北区为四层框架结构,东西区为七层(局部八层)框架结构;屋顶采用钢结构屋顶,由V 形支撑屋面梁,斜拱及悬索状钢管支撑组成;钢结构主拱架共两个,从南向北横亘于主体育场上空,拱架最高点标高为65.971M,拱跨340M。斜拱面与地平面约有45°夹角,屋面梁为钢梁,沿主体育场四周均匀分布,屋面梁一端通过钢V形支撑支承于体育场混凝土框架顶部,另一端通过两根悬索状钢管悬挂在斜拱上,钢V形支撑也沿体育场四周均匀分布,根部锚固于框架顶部混凝土结构中。屋顶呈环形布置,位于看台上方,南北低,中间高,呈马鞍形。

主体育工程桩基础主要为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设计桩径分别为700mm、800mm、1000mm,极限荷载力标准值分别为6000kN、8000kN、10000kN,设计桩长为50~54m,桩数1552根,;另有支承两条预应力地梁用的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桩径D500,每桩设计桩长24m,以桩长控制为主,桩数为68根。钻孔灌注桩工程施工分为三个标段:Ⅰ标段由北京地质工程公司施工,Ⅱ标段由中铁大桥局第四工程公司施工,

Ⅲ标段由江西地质工程公司施工;先张法预应力管桩由中铁十四局施工。桩基础合同工期为2002年8月18日至2002年12月15日。

上部结构总承包施工单位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其主要承担上部结构土建、部分安装施工任务;预应力分包施工单位为南京东大现代预应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第三分公司;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分包单位为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与上海机械施工公司组成的联合体。

二、旁站监理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7.《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9. 经过审查的施工图纸及说明;

10.该工程有关合同、文件及技术资料;

11.南京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细则;

12.经审批的有关施工组织设计;

13.建设部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

三、旁站监理范围

旁站监理的范围有:

1、基础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基础钢筋混凝土及基础后浇带。

2、在主体结构工程方面包括:梁柱节点钢筋隐蔽过程,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钢结构安装,网架结构安装。

四、旁站监理工作内容和方法

4.1 混凝土灌注桩浇筑

4.1.1 沉渣的控制

沉渣厚度能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将直接关系到桩基承载力的发挥和基础最终沉降量的大小。

如何保证沉渣厚度不超过规范和设计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清孔工作,钢筋笼下

毕,混凝土导管支设完成后,即可开始清孔。清孔时间、清孔时导管的位置都要适时把握。清孔结束后孔内应保持水头高度,并应在

30分钟内灌注混凝土。若超过30分钟,灌注混凝土前应重新测定孔底沉淤厚度,直至满足有关规定。

对沉渣厚度的测量要保证测量位置的正确,不要测桩尖顶端,也不要测桩端面变化处,测量位置宜选在1/2锅底处,每次测量都应如此。沉渣厚度要满足设计≤70mm的要求。

4.1.2 混凝土浇筑

本工程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使用的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通知单,监理人员应及时与事前提供的试配单加以对比,符合要求后方允许浇筑。

桩端清孔完毕,半小时内必须进行混凝土浇筑,若清孔完毕等停时间过长,应重新清孔,符合要求后方允许浇筑。。

浇筑过程中应按要求检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参数,看是否符合要求。

1) 混凝土坍落度

混凝土在本身自重作用下能够自行流动,具有良好的抗离析能力;根据设计要求水下混凝土坍落度为160mm~200mm,1小时内损失的坍落度小于50mm;

2) 检查水下灌注混凝土所用导管的构造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50mm,底管长不宜小于4m,接头宜法兰或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

②导管提升时,不得挂住钢筋笼;

③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

使用的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

3)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开始浇筑水下混凝土时,为使隔水栓能顺利排出,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桩直径小于600mm时可适当加大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

②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0.8m以上;

③混凝土首灌量为2m3,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应及时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写有关记录;

④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浇筑过程中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备案;

⑤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标高不得偏低,应凿除的浮浆高度必须保证暴露的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桩长应高出设计标高一倍桩径。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应采取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桩顶部分混凝土。凿桩应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凿桩表面必须平整,不得破坏桩身质量。

⑥ 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计算混凝土充盈系数,充盈系数应不小于1.1。

4) 试块留置

混凝土每工作班不得少于一组试块,每浇筑50m 3必须有一组试块,不足50m 3的桩,每根桩不得少于一组试块。

试块抽取应随机,抽取后要及时注明制作日期、编号、对应的桩号等,并做好养护工作。

5) 应注意气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①气温较低时:

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C 时,按冬期施工混凝土施工;

冬期施工的混凝土桩顶强度在达到设计强度的50%前不应受冻; 灌注时的混凝土温度以10~20。C 为宜。灌注完毕后必须及时在桩顶加盖草包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②气温较高时:

暑期施工时混凝土中应加入适量的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使新拌混凝土能在4~8小时内具有塑性或流动性,以保证顺利施工和凝结密实;灌注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桩顶有一定的湿度。

4.2 土方回填

4.2.1 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并做好记录。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

·填土前,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

·混凝土应达到一定的强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损伤时,方可回填。

·回填顺序,应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到低分层进行。

·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4.4.2 检查填方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用作各层填料。

·碎石类土、砂土(使用细、粉砂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可用作表层以下的填料。

4.2.3 填方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案检查施工单位选择的压实机具是否合理,填方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排水措施,每层填筑厚度、含水量控制、压实程度。填筑厚度及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及所用机具确定,分层厚度和压实遍数见表1。

4.2.4 填方施工应接近水平分层填土、压实和测定压实后土的干容重,检验其压实系数和压实范围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层。填土压实的质量要求和取样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填土压实后的干容重,应有90%以上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得大于0.08g/cm3,且应分散不得集中。

·采用环刀取样时,基坑回填每20~50m3取样一组,取样部位应在每层压实后的下半部。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表1

4.2.5 填料为粘性土或排水不良的砂土时,其最优含水量与相应的最大干容重,按击实试验测定。填料为粘性土时,填土前应检验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均匀掺入干土(或吸水性材料)等措施;如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湿润、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能压实机械等措施。

4.2.6 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做成斜坡形,辗迹重叠0.5m~1.0m。上下接缝错开≥1.0m。填方中采用两种透水性不同的填料分层填筑时,上层宜填筑透水性较小的填料,下层宜填筑透水性较大的填料,填方基土表面应做成适当的排水坡度,边坡不得用透水性较小的填料封闭。

4.2.7 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

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m)表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