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西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论文

简述中西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论文
简述中西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论文

简述中西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谈及文化的差别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无论哪种观点,都应当在宣扬其一个方面的同时,而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因为论述文化的差别时应有一个系统的观点。下面就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差别作以简述

所谓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实际上是讲古、今、中、外的问题。一方面要承认文化的古今区别,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文化的中外区别。相当一部分人讲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往往只讲中外、不讲古今,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文化是古今之不同,前者是古代封建文化,后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有古今而无中外,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我认为,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既有古今之分,也有中外之别。

从时代性来说,有奴隶制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原始社会是文化的萌芽阶段,是文化的渊源时代,却不是文化主流产生的时代。在日常不严格意义上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是主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所讲的西方文化,事实上是主指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这是因为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更长远的、更系统的封建社会历史文化,而并没有独立、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封建社会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而对于西方世界则相反,他们没有长远的封建社会,却有着发达的资本主义,于是资本义文化就构成了西方世界文化的主流。

文化除了时代性之外,还有民族性。民族的差别可以从人与自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目录 标题 (1) 引文摘要 (1) 一、前言 (1) 二、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内涵 (2) (一)舞蹈民族性的内涵 (2) (二)舞蹈时代性的内涵 (2) 三、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 (2) (一)有利于扩大影响范围 (2) (二)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3) (三)有利于舞蹈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3) 四、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 (4) (一)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 (4) 1.仔细观察劳动人民动作,从动作中寻找美感 (4) 2.大量观看民族舞蹈视频,从中汲取灵感 (4) 3.留心自然生活,从植物和动物中寻找美感 (4) (二)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 (5) 1.突出民族特色,体现舞蹈的地方性 (5) 2.突出文化特色,展现舞蹈的独特性 (5) (三)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 (5) 1.借鉴国际舞蹈桑巴舞中的“闭式摇摆”步伐动作 (5) 2.借鉴国际舞蹈伦巴舞中的“开式扭臀”动作 (6) 3.借鉴国际舞蹈加衣布中的“脚掌旋转步”动作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国舞蹈多样的民族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何融合,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了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最后从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蹈融合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diverse culture constitute the nationality of Chinese dance and varie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inese Dance nation and times how fusion i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nce nation and Era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of integratio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life reality and find the inspiration,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to retain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ance moves a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ree aspects, to dance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hope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country 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Key words dance dance 一、前言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舞蹈形成了完整的舞蹈体系,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舞蹈陷入了低谷,若想对中国舞蹈进行复兴,就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不少,但学术界对舞蹈的发展方向却众说纷纭。中国舞蹈该何去何从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舞蹈

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④人际交往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1798299.html,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作者:陈良雨张江刘松华 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 摘要: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服饰文化前进的两个车轮,共同撑起和促使我国服 饰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使得我国服饰文化能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前提下朝向多元化、民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时代性民族性 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其现状和发展必然凸显全球的共性,反映时代特色;但是,服饰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民族性,也正是这民族性,才给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我国服饰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朝趋同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同发展的背景中寻求民族性和个性。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创造的两大支柱。”当今服饰文化的存在和创造同样依托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为,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服饰文化体现的人类需求程度,而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则决定了服饰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纵观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状况,西方服饰文化在我国占据主导,而民族服饰文化则长期囿于传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凸显我国服饰文化的存在性和时代的特色,而不多体现其文化的创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饰真正地有所创造、发展,不能单单着眼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而应是在这基础上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使我国服饰真正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饰的民族性同样不能忽视了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不能脱离了人们的具体需求,而去谈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 一、服饰文化的继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人类的创造与发展皆是在对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累积。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述:“文化的继承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继承而达到累积的目的,从而使人类文化无比丰富多彩,并为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使人类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对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时间观念、日常谈话、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来描述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我们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但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认识。 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 在宗教词汇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不同。例如,“龙”与“dragon”虽然本义相同,但其引申义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在我国文化中,“龙”象征着“神圣、高贵吉祥”。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象征着“怪物、魔鬼、凶残”。因此,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二、历史文化差异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四百多年,英语习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一入乡随俗;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 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 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 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 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 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 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家具设计基础理论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 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其主要特性是“中而新”,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备,本土化且国际化。“新中式沙发”要以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创新性地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之间同质化的加速,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与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的进步和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这点,一个民族或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了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对其创新性的继承是对新中式沙发“中而新”这一特性的最优化诠释,具体包括内在和外涵两方面。 2.1 内涵 内涵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其它思想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反应在艺术领域,其精髓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根本思想“天人合一”,讲求万物和谐;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即以人为本。第二,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第三,认为“少则多,多则惑”、“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倡导简约风格。第四,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第五,追求“韵外之致”和“境生象外”,追求空灵、虚无、含蓄的意蕴和艺术境界。 2.2 外延 外延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常以建筑、家具、园林、图案及书法艺术等为载体呈现出来。 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建筑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形制的大门、装饰精美的影壁、造型奇特的门、多姿多彩的窗户、无处不在的雕刻装饰、富于变化的屋顶以及毫不逊色的地面装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神形并茂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隽永之美来自于中国民族性的设计意识和表现——线条韵律的张力,愉悦完美的比例,朴素和谐的形式,适度的由结构限定的“负空间”,精致的装饰和打磨,还有极其精妙的榫卯节点构造,结合紧密又易于拆除,每个节点的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彼此留有余地但又互补。同时,充分考虑结构的逻辑性和功能。 时空流动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经营位置和布局,巧于因借,步移景异。运用“小中见大、无中见有、乱中得序、静中藏动”等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怡情的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形和纹样,图腾和宗教纹饰和民族服饰纹样等。它传达着语义信息,蕴藏文化底蕴,对其符号化的提炼则会产生易辨认和易传播的效果。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事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使跨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展开,这是我们这些语言学习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语言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几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来提高语言学习者对于其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其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与日俱增,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说过:“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查知。”{1}自陌生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就中西文化中几点差异的表现进行阐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1.1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明确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2直接性与间接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很生气,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则会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又比如有些中国名家文章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44?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罗丽娜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1.艺术的民族性 1.1 艺术的民族性的涵义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1.2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是单调无味。 1.3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于你是新的,于我确是旧的,于你是古代的,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出了三种形式: 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他 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就有暗的对比。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4.结论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 [3]吴迈.文化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关于民族的几个问题[M].1996(1):10.

【开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关键字】开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照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四、研究工作进度: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照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二级学院:文新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XX级2班 学号:XX010240 学生姓名:黄通科 指导教师:曾祥云 20 14 年 6 月12 日 四川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需要崇拜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习惯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西方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而西方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五、礼仪文化的异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