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液相色谱法和色谱技术练习题.docx

经典液相色谱法和色谱技术练习题.docx
经典液相色谱法和色谱技术练习题.docx

经典液相色谱法和色谱技术

、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某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 度之比

称为 A 、分离度 B 、分配系数 C 容量因子 D 、相对保留值 E 、保留值

2.分离性质及其相似的物质的最佳方法是

A 、萃取法

B 、蒸馏法

C 、滴定法

D 、色谱法

E 、沉淀法

3.液固吸附柱色谱法中吸附剂含水量越高则

A 、吸附力越强

B 、活性级数越小

C 、活性越高

D 、吸附能力不受含水量的影响

E 、吸附力越弱

4.在吸附柱色谱中,吸附常数

K 值大的组分 A 、被吸附得牢固B 、迁移速度快

C 、溶解度大

D 、在柱内保留时间短

E 、极性小 5.在分配柱色谱中,分配系数

K 值小的组分在柱中

A 、被吸附得牢固

B 、在流动相中浓度低

C 、迁移速度慢

D 、迁移速度快

E 、在柱内保留时间长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配系数K 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某一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色谱机制不同,K 的含义不同,在吸附色谱中,

K 称为

A 、吸附平衡常数E 、交换系数C 、渗透系数D 、分配系数 E 、溶解平衡常数

11 .吸附色谱法是依据物质的哪种性质而进行的分离分析方法

A 、极性

B 、溶解性

C 离子交换能力

D 、分子大小

E 、熔沸点

12. 下列物质不能作吸附剂的是

A 、硅胶

B 、氧化铝

C 羧甲基纤维素钠

D 、聚酰胺

E 、活性炭

13. 分配柱色谱的分离原理

A 、吸附与解吸附原理

B 、萃取原理

C 、离子交换原理

D 、分子排阻原理

E 、毛细管电泳原理 14. 下列哪种活性级别的硅胶吸附性最强

15. 在吸附柱色谱中,被分离组份的极性越弱,则

A 、色谱法是一种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一种分离分析方法 C 、纸色谱与分配柱色谱的分离原理是相同的 E 、色谱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

B 、 在分配柱色谱中,固定相是一种液体 D 、 吸附色谱法的原理是吸附与解吸附原理 7.关于色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色谱过程是一个差速迁移的过程

C 、 各组分之间分配系数相差越小,越易分离 E 、 分离极性强的组分用极性弱的流动相 8.在吸附柱色谱中,分离极性大的物质应选用

A 、活性级别大的吸附剂和极性小的洗脱剂 C 、活性低的吸附剂和极性大的洗脱剂 E 、中等活性的吸附剂和极性小的洗脱机 9.气 -液

色谱和液 -液色谱皆属于

A 、吸附色谱

B 、凝胶色谱

C 、分配色谱

B 、分离极性强的组分用极性强的吸附剂 D 、纸色谱中滤纸是固定相 B 、活性高的吸附剂和极性大的洗脱剂 D 、活性级别小的吸附剂和极性小的洗脱剂 D 、离子色谱 E 、分子排阻色谱

A 、I

B 、n

C 、川

D 、闪

E 、V

A、在柱内保留时间越长

B、被吸附剂吸附的越不牢固

C、吸附平衡常数越大

D、应选择极性大的洗脱剂

E、被吸附剂吸附的越牢固

16 ?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差别

A、沸点

B、熔点C凝固点D、吸光度E、分配系数

17?下列各吸附剂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的是

A、氧化铝

B、硅胶

C、聚酰胺

D、活性炭

E、离子交换树脂

18. 色谱法作为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

A、能进行定量分析

B、能进行定性分析

C、能进行半定量分析

D、既可分离又可分析混合物

E、能进行结构分析

19. 吸附柱色谱与分配柱色谱的主要区别是

A、柱子不同

B、洗脱剂不同

C、操作方式不同

D、分离原理不同

E、加样方式不同

20. 在色谱过程中,流动相对物质起着

A、滞留作用

B、洗脱作用

C、平衡作用

D、分解作用

E、控温作用

21. 在色谱过程中,固定相对物质起着

A、滞留作用

B、洗脱作用

C、平衡作用

D、分解作用

E、控温作用

22. 分离非极性化合物,选择非极性固定液,则

A、低沸点组份先出柱

B、高沸点组份先出柱

C、极性强的组分先出柱

D、极性弱的组分先出柱

E、极性强的组分保留时间长

23.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色素成分时,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

A、液-液分配色谱法

B、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C、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D、空间排阻柱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24. A、B、C三组分的分配系数K B

A、C

B、B

C、A

D、A=B=C

E、B V A

25. 可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化合物的氧化铝是

A、碱性氧化铝

B、中性氧化铝C酸性氧化铝

D、碱性和中性氧化铝D、酸性和中性氧化铝

26. 色谱法分离不同组分的先决条件是

A、色谱柱要长

B、流动相流速要大

C、待分离组分的分配系数不等

D、有效塔板数要多

E、流动相为强极性溶剂

27. 色谱用的硅胶略显酸性,当其用于物质的分离时,

A、只能用于分离酸性物质

B、只能用于中性物质的分离

C、可用于碱性物质的分离

D、可用于碱性或中性物质的分离

E、可用于中性或酸性物质的分离

28. 某物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为C m,质量为m m;而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为C s,质量为m s,贝U 该物质

的分配系数(K)为

A、Cm

B、C C D、E、m s

C S C m m s m s m m

29. 色谱法中载体的作用是

A、吸附被测离子

B、支撑固定相

C、增大展开剂的极性

D、提高分离效率

E、减小保留时间

30. 在吸附薄层色谱中,当增大展开剂的极性时,则

A、组分的R f值增大

B、组分的R f值减小

C、展开速度加快

D、分离效果越好

E、各组分的R f值不变

31. 纸色谱属于

A、吸附色谱

B、分配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

D、气相色谱

E、凝胶色谱

32. 硅胶G 板和硅胶CMC-Na 板称

A 、干板

B 、软板

C 、硬板

D 、湿板

E 以上都对 33. 在纸色谱中,Z △R f 值较大的组分间

A 、组分间分离的较开

B 、组分间分离不开

C 、斑点离开原点较近

D 、斑点离开原点较远

E 、分离效果差 34. 硬板的制备方法是

A 、将硅胶G 粉末进行干法铺板

B 、将硅胶H 粉末进行干法铺板

C 、 将硅胶H 加纯化水研成糊状进行湿法铺板

D 、 将展开剂与硅胶研成糊状进行湿法铺板

E 、 将硅胶H 加入 CMC-Na 溶液研成糊状进行铺板 35. 设某组份在薄层色谱中展开后, 斑点中心到原点的距离为

X ,起始线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为Y ,则该斑点的R f 值为

A 、X

B 、-

C 、一、一、以上计算方法都不对

y X X y X y

36?下列有关薄层色谱法概念不正确的是 A 、 薄层色谱法是在薄层板上进行的一种色谱法

B 、 薄层色谱法中使用的吸附剂不与欲分离物质和展开剂发生化学反应

C 、 薄层色谱法具有快速、灵敏、仪器简单、操作简便之特点

D 、 薄层色谱法中用于定性分析的主要数据是各斑点的 R f 值与R S 值

E 、 吸附薄层色谱中吸附剂的颗粒度应比吸附柱色谱中的吸附剂颗粒度粗一些

37?下列各类型薄板不属于硬板的是

A 、氧化铝-G 板

B 、硅胶-G 板

C 、硅胶H 板

D 、氧化铝CMC-Na 板

E 硅胶CMC-Na 板 38. 不属于薄层色谱的操作时

A 、铺板 E 、活化C 、点样D 、洗脱E 、斑点定位 39. 下列操作步骤中,不属于纸色谱和薄层色谱共有的操作是 A 、活化

B 、点样

C 、展开

D 、斑点定位

E 、定性与定量

40. 液相色谱中,固定相极性大于流动相极性属于

A 、键合相色谱

B 、正相色谱

C 、反相色谱

D 、离子交换色谱

E 、分子排阻色谱

41. 某样品在薄层色谱中,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为 其R f 值为

6.3cm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为 4.2cm , A 、0.80B 、0.67

C 、0.54

42. 薄层色谱中,软板、硬板的主要区别是 A 、吸附剂不同B 、是否加粘合剂C 、玻璃板不同 43. 在薄层色谱中,一般要求

R f 值的范围在

A 、0.1~0.2

B 、0. 2~0.4

C 、0.8~1.0 44. 在薄层定性鉴别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

A 、硅胶G

B 、微晶纤维素

C 、硅藻土 45?薄层板活化的温度和活化时间一般为 A 、410C 烘60分钟

D 、110C 烘60分钟 46.在吸附薄层色谱中, D 、0.15

E 、 0.33

D 、粘合剂不同

E 、是否加荧光剂 D 、1.0~1?5 E 、0. 2~0.8 D 、氧化铝

E 、聚酰胺

B 、310

C 烘60分钟 E 、510 C 烘60分钟

对于极性化合物,增加展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可使比移值 B 、不变C 、增大 D 、为零E 、等于 1

C 、210 C 烘60分钟

47.在薄层色谱法中,使用薄层玻璃板,最好使用

A、优质平板玻璃

B、钢化玻璃

C、有色玻璃

D、彩玻

E、艺术玻璃48.应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时,薄层板上起始点的点样直径不大于

A 、5 mm

B 、4 mm

C 、3 mm

D 、2 mm

E 、1 mm 49.为防止薄层板的边缘效应,在展开

之前应进行展开剂的

A、浸滞

B、预饱和

C、洗涤

D、配制

E、震荡

50.硬板进行展开时,通常采用的展开方式是

A、近水平展开

B、双向展开

C、上行展开

D、多次展开

E、双向展开、多次展开51.进行斑点定

位时,对于有色物质的定位通常采用

A、荧光检出法

B、浸滞显色法

C、直接喷雾法

D、直接观察

E、紫外光照法52.色谱所用的氧

化铝

A、有碱性和酸性两种,其碱性使用最多

B、有碱性和酸性两种,其中酸性使用最多

C、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种,而中性氧化铝使用最多

D、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种,而碱性性氧化铝使用最多

E、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种,而酸性氧化铝使用最多53.在薄层色谱中,若铺在板上的吸附剂中

是没有加入黏合剂,而将薄板称为

A、软板

B、塑料板

C、薄板

D、铝箔

E、硬板

54.薄层色谱分析中,定性的参数是

A、峰面积

B、分配系数

C、极限宽度

D、比移值Rf

E、斑点大小

55.纸色谱法是以下列哪种物质为固定相

A、纸

B、水

C、乙醇

D、盐酸

E、氯仿

56.在正相分配色谱中,下列首先流出色谱柱的组分是

A、极性大的组分

B、极性小的组分

C、挥发性大的组分

D、沸点低的组分

E、分子量小的组分57.纸色谱的分离原理及固定相分别是

A、吸附色谱,固定相是纸纤维

B、分配色谱,固定相是纸上吸附的水

C、吸附色谱,固定相是纸上吸附的水

D、分配色谱,固定相是纸纤维

E、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是纸纤维

58.不影响薄层层析比移值Rf的因素是

A、展开剂使用的量

B、PH值的大小

C、展开时的温度

D、欲分离物质的性质

E、展开剂的性质

二、是非题

1. 极性吸附剂氧化

铝和硅胶中含水量越高,活性级别越低,吸附能力越强。()

2. 在分配色谱中,所用的固定相与

流动相必须事先相互饱和。()

3. 薄层色

谱的操作步骤有铺板、活化、点样、展开、斑点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吸附柱色谱的基本操作为装

柱、加样、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

5. 柱色谱中装柱要均匀,不能有气

泡,否则影响分离效果。()

6. 在吸附

色谱中,分离极性大的组份,应选用极性大的吸附剂和极性小的洗脱剂。()

7. 在液-液分配色谱中,固定相是一固体。()

8. 加粘合剂的铺板方法为干法铺板。()

9. 极性吸附剂中含水量越多,活性级别越大,吸附活性越低。()

10. 在薄层色谱和纸色谱的点样过程中,点样量越多越好。()

11. 分离极性样品,首选极性固定液,极性小的组份先出柱。()

12. 组分的分配系数越大,表示其保留时间越长。

()

13.对于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

14.用于薄层色谱分析的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15.色谱法也称为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萃取技术。()

三、是非题

1.色谱法按分离过程的分离机理可分为、、、。

2.色谱法按操作形式可为、、。

3.液-固色谱中常用的吸附剂有、、。

4.柱色谱的操作过程为、、。

5.薄层色谱的操作过程为、、、和。6.氧化铝分为、和三种。7.在分配色谱法中,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对强弱将其分为分配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色谱法的分类方法及经典色谱法的特点。2.简述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简述液固吸附色谱法中,流动性的选择的一般原则。4.色谱用氧化铝分为哪几种?各自使用范围是什么?5.简述柱色谱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计算题:

1某样品用纸色谱法展开后,斑点距原点8.5cm,溶剂前沿距原点14.5Cm。求其R f值?

2 ?在同一薄层板上将某样品和标准品展开后,样品斑点中心距原点9.5cm ,标准品斑点中

心距原点8. OCm ,溶剂前沿距原点16cm ,试求样品及标准品的R f值和R S值?

3?已知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试样原点迁移7.2 Cm,试样原点至溶剂前沿14.4 cm,试计算:

(1)化合物A的R f值是多少?

(2)在相同的薄层板上,展开系统相同时,试样原点至溶剂前沿16.8 cm,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层板上的何处?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5.外标法测定黄芩颗粒剂中黄芩苷含量:色谱柱为 Zirchrom C8柱(20cm X 4.6mn , 5um );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含0.5%三乙胺,磷酸调pH3.0)(28: 18: 54);以黄芩苷 对 照品配成浓度范围为10.3?144.2ug/ml 的对照品溶液。进样,测得黄芩苷峰面积,以峰 面积和对照品浓度求得回归方程为: A=1.168 X 105C -1.574 X 103 , r=0.9998.精密称取黄芩 颗粒0.1255g ,置于50ml 量瓶中,用7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 1ml 于 10ml 量瓶中,30%甲醇定容到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平行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 液 (61.8ug/ml ),得峰面积分别为 4250701,5997670. 16 .校正因子法测定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含量: ODS 色谱柱;甲醇-水(60:40)流动相;检测器UV280nm 对硝基甲苯为内标物。 (1)校正因子的测定:取对硝基甲苯(内标物) 、炔诺酮和炔雌醇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 10ml 溶液,进 样10ul ,记录色谱图。重复三次。测得含 0.0733mg/ml 内标物、0.600mg/ml 炔诺酮和0.035mg/ml 炔雌醇的对照 品溶液平均峰面积列于表 18-6。 (2)试样测定:取本品 20片,精密称定,求出平均片重(60.3mg/片)。研细后称取732.8mg (约相当于炔 诺酮7.2mg ),用甲醇配制成10ml 供试品溶液(含内标物 0.0733mg/ml )。测得峰面积列于表 18-6。 表18-6复方炔诺酮片中各成分及内标物平均峰面积( u v ? s ) 炔诺酮 炔雌醇 内标物 对照品溶液 1.981 X 106 5 1.043 X 10 5 6.587 X 10 供试品溶液 6 2.442 X 10 1.387 X 10 6.841 X 10 m 醇 /A 醇 0.035 10/(1.043 105 ) 302 m s /A s 0.0733 10/(6.587 105 ) 试样含炔雌醇的量: r A 醇 c cc " 1.387 105 c 八 c/ \ m 醇 f 醇 m s 3.02 0.0733 10 0.449(mg) A s 6.841 105 每片含炔雌醇的量: 0 449 , 0.449 60.3 (0.0369mg/ 片) 17.测定生物碱试样中黄连碱和小檗碱的含量,称取内标物、黄连碱和小檗碱对照品 解: c 样 /10 4250701 61.8 5997670 w% 50c 样 10 6 100% 17.4% 0.1255 A 样

色谱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现代分析化学中最重要的分离方法之一。本论文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组成、特点及其分离原理,概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食品分析环境分析药物分析 1.前言 当代分析仪器发展的方向是高速,高灵敏度,高精确度,自动化和省力。在色谱法领域中,二十世纪60年代后半期,气相色谱法理论的应用使柱色谱法得到了显著发展,而柱色谱中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又被薄层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所采有,从而使色谱法的功能大大提高,应用领域日益扩大。为了把这些现代色谱法和过去的方法相区别,把它们称为高效色谱法[1]。高效色谱法的建立,使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如今,色谱法在分析组成复杂的物质和多组分混合物时,是极为重要的分析方法。应用色谱法的目的是进行定量分析和单个分离出纯物质。实际上,可根据分析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谱法中的一种或相互联用之。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中,所有可溶于流动相的物质均可作为分析对象。由于液相色谱在高效、简便、快速方面倍受分析工作者推崇,使用较为广泛,而薄层色谱则因分析时间较长,定量精确度觉差而作为高效液相色普预实验方法[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析、分离技术。它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法的理论和技术,以高压输送流动相,采用高效固定相及高灵敏度检测器发展而成的现代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现代HPLC采用了小口径柱(约1~3mm)和极细小的高效色谱填料(粒径<5μm),用高压输液泵使溶剂以高流速(1~10cm/s)通过色谱柱,分离速度比经典柱色谱法快100~1000倍,分离效率已接近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因此,HPLC具有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四大特点。HPLC与GC比较,虽然需要解决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但专家们普遍认为在众多分析领域中HPLC比GC

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

第10章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为m A(g),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为m B(g),而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为c A(g/mL),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为C B(g/mL),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是( )。 A m A/m B B m B/m A C m A/(m A +m B) D C A/C B 2.在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色谱柱中的( )。 A 流动相的体积(相当于死体积) B 填料的体积 C 填料孔隙的体积 D 总体积 3.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柱色谱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组分的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B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C 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D 吸附剂的活度级数越小,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4.纸色谱法与薄层色谱法常用正丁醇-乙酸-水(4:1:5,体积比)作为展开剂,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 三种溶剂混合后直接用作展开剂 B 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上层作展开剂 C 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下层作展开剂 D 依次用三种溶剂作展开剂 5.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 ). A 树脂的交联度 B 树脂的再生过程 C 样品离子的电荷 D 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纸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 f值大 B 用反相分配薄层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 f值小 C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D 用离子交换色谱时,样品中高价离子后被洗脱下来 7.在一硅胶薄板上用不同的溶剂系统分离咖啡碱和氯原酸,结果如下,从中选出最好的溶剂系统是( )。 A 氯仿-丙酮(8:2):咖啡碱的R f为0.1,氯原酸的R f为0.0 B 氯仿-丙酮-甲醇-乙酸(7:2:1.5:0.5):咖啡碱的R f为0.48,氯原酸的R f为O.05

HPLC实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HPLC的结构,了解仪器的开、关程序。 2. 了解流动相的制备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 知道仪器的运行程序和进行样品分析。 二、仪器和试剂 仪器:美国安捷伦1200型HPLC、10μL的微量注射器 试剂:磷酸乙腈溶液(PH=3)、重蒸水、邻氯苯甲酸 三、实验步骤 1.流动相的准备 流动相只有一组:PH=3的磷酸乙腈溶液,进过脱气,用蠕动泵输送。2.开机,色谱柱平衡 当1完成后,开机,待色谱柱平衡。 3.样品溶液的准备 配置好邻氯苯甲酸溶液,按要求选好滤纸的孔径大小。用低压过滤装置过滤,由于美国安捷伦1200型HPLC配有脱气装置,因此滤液无需事先脱气就可以进行分析。 4.基线的查看 由于仪器内部压力的变化可以引起基线的不断波动,因此,需等待压力稳定后,基线平稳才能进行进样。 5.样品进样分析

用10μL的微量注射器取5μL的邻氯苯甲酸,微量注射器中不能有气泡,将微量注射器的针头插入到注射的孔时,打开微量注射阀,将邻氯苯甲酸注射进去后,迅速关闭阀门,抽出针头,等待仪器的分析结果。 6.色谱柱的清洗 分析工作结束后,要清洗进样阀中的残留样品,也要用适当的液体来清洗色谱柱。 7.关机 实验完毕后,关闭仪器和电脑。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LC参数 2.色谱柱参数 3.四元泵状态 A:0.0%流速:1.000ml/min B:0.0%压力:91bar C:0.0% D:0.0%

5.色谱分析谱图见附页,经过注射5μL的邻氯苯甲酸,得到三组实验色谱图, 根据谱图列表数据如下: 色谱柱长(L)、理论塔板高度(H)与理论塔板数(n)三者的关系为: n = L / H 理论塔板数和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n = 16 ( t R / W b ) 2 = 5.54 ( t R / Y1/2 ) 2 则取第五组数据计算得: t R=2.437 min = 146.22s Y1/2 = 2.354(0.1375min / 4 ) = 4.855125 s n = 5.54 ( t R / Y1/2 ) 2 =5025 (块)

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6-1】从分类原理、仪器构造及应用范围,简述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的异同点。 答:二者都是根据样品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相互作用力的差别进行分离的。 从仪器构造上看,液相色谱需要增加高压泵以提高流动相的流动速度,克服阻力。同时液相色谱所采用的固定相种类要比气相色谱丰富的多,分离方式也比较多样。气相色谱的检测器主要采用热导检测器、氢焰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等。而液相色谱则多使用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及电化学检测器等。但是二者均可与MS等联用。 二者均具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难以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而只要试样能够制成溶液,既可用于HPLC分析,而不受沸点高、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的限制。 【16-2】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几大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记录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高压输液系统:主要是通过高压输液泵将溶剂储存器中的流动相以高压形式连续不断地送入液路系统,使试样在色谱柱中完成分离过程。 进样系统:把分析试样有效地送入色谱柱中进行分离。 分离系统:将试样各组分分离开来。 检测系统:对被分离组分的物理或物化特性有响应;对试样和洗脱液总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响应。记录系统:记录被分离组分随时间变化的信号。 【16-3】液相色谱中影响色谱峰展宽的因素有哪些? 与气相色谱相比其主要区别何在? 答:液相色谱中引起色谱峰扩展的主要因素为涡流扩散、流动的流动相传质、滞留的流动相传质以及柱外效应。在气相色谱中径向扩散往往比较显著,而液相色谱中径向扩散的影响较弱,往往可以忽略。另外,在液相色谱中还存在比较显著的滞留流动相传质及柱外效应。 【16-4】何谓化学键合相色谱、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答:化学键合相色谱是指在化学键合固定相上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液相色谱法。 正相色谱是采用极性键和固定相流的相用比键合相极性小的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溶剂。 反相色谱采用非极性键和固定相流的相为强极性的溶剂。 【16-5】何谓化学键合固定相?它的突出优点是什么? 答:利用化学反应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固定相。 优点: 固定相表面没有液坑,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的多;无固定相流失,增加了色谱柱的稳定性

实验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

实验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量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HPLC仪器基本结构,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液相色谱定性分析的方法; 3. 加深对色谱分离原理的理解,掌握主要实验条件的选择 二. 实验原理 HPLC系统一般由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记录及处理装置等组成。其中输液泵、色谱柱、检测器是关键部件。有的仪器还有梯度洗脱装置、在线脱气机、自动进样器、预柱或保护柱、柱温控制器等,现代HPLC还有电脑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理。 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被测组分的量与其峰面积成正比。但是峰面积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组分的质量,而且还与它的性质有关。即当两个质量相同的不同组分在相同条件下使用同一检测器进行测定时,所得的峰面积却不相同。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峰面积A:色谱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峰面积一般用mm2、mm×min或检测器的输出的信号单位表示。色谱峰的面积可由色谱仪中的积分仪求得,也可通过以下方法求得: 对于对称的色谱峰:A=1.065h W1/2 对于非对称色谱峰:A=1.065 h (W0.15+W0.85)/2 三. 实验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waters e2695高液相色谱仪配2998二极管阵列(PDA)检测器,自动进样器,色谱柱:Kromasil C-18 250*4.6mm 四.实验内容与主要步骤 1.样品:喹乙醇经0.45 m滤膜过滤至1 m L的样品管中。 2.色谱条件: 流动相:甲醇:乙酸铵溶液(pH=4,0.02mol/L)=2:8 检测波长:270nm 流动相流速:1.0ml/min 进样量:10ul 3.开机,平衡: 打开稳压电源,待电压稳定于220 V后,依次打开Varian 210泵,Varian 335 PDA检测器电源开关,计算机主机;显示器。双击鼠标左键打开Varian WS;待屏幕上方出现LC Workstation后,单击鼠标System control连机进入程序。点击Method,编辑方法,点击System Setup最大压力、最小压力,后点击Save。将该方法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放上配制好的流动相,由File中打开Activate Method,选择编辑好的方法激活,平衡色谱柱,到基线基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与发展 Peishan Zou 摘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分离分析方法。本文旨在从仪器原理、仪 器结构、应用范围、检测效率、检测准确度等方面简要介绍液相色谱分析法,及在不同领域的 应用情况和本领域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阐述。着重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现状进行 总结,并根据发展趋势而延伸,预测未来液相色谱仪的技术发展路线。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 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史简况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各种色谱模式中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在化合物的分析方面,世界上约有80% 的化合物,如括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以及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都可以用不同模式的HPLC(如正相 HPLC、反相 HPLC、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体积排除色谱、亲合色谱等等)进行分离分析[1]。 站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液相色谱用户现在又有了新的需求。首先是改进生产力的需求,因为大量的样品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次是在生化样品及天然产物样品的分析中,样品的复杂性对分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在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概念得以提出,将HPLC的极限作为自己的起点。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与构造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高效液相色谱 法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外标法测定黄芩颗粒剂中黄芩苷含量:色谱柱为Zirchrom C8柱(20cm ×,5um );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含%三乙胺,磷酸调)(28:18:54);以黄芩苷对照品配成浓度范围为~ml 的对照品溶液。进样,测得黄芩苷峰面积,以峰面积和对照品浓度求得回归方程为:A=××103,r=.精密称取黄芩颗粒,置于50ml 量瓶中,用70%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 于10ml 量瓶中,30%甲醇定容到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平行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ml ),得峰面积分别为4250701,5997670. 解:标样标样 A A c =c 599767042507018.6110 /=样c %4.17%1001255.01050%6=??=-样c w 16.校正因子法测定复方炔诺酮片中炔雌醇的含量:ODS 色谱柱;甲醇-水(60:40)流动相;检测器UV280nm ;对硝基甲苯为内标物。 (1)校正因子的测定:取对硝基甲苯(内标物)、炔诺酮和炔雌醇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10ml 溶液,进样10ul ,记录色谱图。重复三次。测得含ml 内标物、ml 炔诺酮和ml 炔雌醇的对照品溶液平均峰面积列于表18-6。 (2)试样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求出平均片重(片)。研细后称取(约相当于炔诺酮),用甲醇配制成10ml 供试品溶液(含内标物ml )。测得峰面积列于表18-6。 表18-6 复方炔诺酮片中各成分及内标物平均峰面积(u v ·s ) 解:02.3) 10587.6/(100733.0)10043.1/(10035.0A /m A /m f 55s s =????==醇 醇醇 试样含炔雌醇的量:)mg (449.010841.610387.1100733.002.3A A m f m 55s s =?????=? ?=醇 醇醇 每片含炔雌醇的量:)/mg 0369.0(3.608 .732449.0片=? 17.测定生物碱试样中黄连碱和小檗碱的含量,称取内标物、黄连碱和小檗碱对照品各 0.2000g 配成混合溶液。测得峰面积分别为, 和4.04cm 2。称取0.2400g 内标物和试样0.8560g 同法配制成溶液后,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得峰面积为, 和4.54cm 2。计算试样中黄连碱和小檗碱的含量。

浅析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_论文

浅析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班级10级生物技术学号110122801252 姓名冯越越 摘要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是现在检测防腐剂的常用技术,通过此技术同时检测多种防腐剂,不仅省时而且省力。本实验的难点就是确定流动相的组成、配比、流速以及检测波长,以求同时检测出以上四种防腐剂。确定方案之后,本实验的重点就是样品的前处理,样品的检测,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与准确性。本论文的目的旨在准确测定防腐剂的含量,并希望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关键词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药物分析 引言 HPLC近年来在食品分析检测上应用后,扩大了分析检测范围,提高了分析水平,尤其对食品中残留的微量,痕量有毒有害物质,能快速,准确的分析出来,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卫生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了食品出口。HPLC法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效液相色谱的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简称HPLC,又称高速或高压液相色谱。该法吸收了普通液相层析和气相色谱的优点,经过适当改进发展起来的,既有普通液相层析的功能,又有气相色谱的特点(即高压,高速,高分辨和高灵敏度)。HPLC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的分离技术,不仅适用于很多不易挥发,难热分解物质(如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的定性定量分析,而且也适用于上述物质的制备和分离。HPLC法由于兼备液相和气相两种色谱分析方法的优点,近年来在食品检测和分析上应用并飞速发展。 1.1HPLC与气相柱色谱法(GC)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 GC的分析对象仅限于蒸汽压低、沸点低的样品(仅占有机物总数的20%),不适于分析高沸点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热稳定性差的有机物及生物活性物质。而HPLC不受此限制,能对80%的有机物进行分离与分析。 (2)GC流动相为惰性气体,不能与待测组分发生作用。HPLC流动相选择余地大,可与待测组分发生作用,而且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可改善分离的选择性(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控制和改进分离条件的参数)。 (3)GC通常在高温下进行,HPLC可以室温下进行分离与分析。 (4)非破坏性检测器在HPLC中的使用,可使样品回收(特别是少量珍贵样品)或样品的纯化制备成为可能。 1.2HPLC的特点 (1)分离效能高。由于高效微粒固定相的使用,使理论塔板数可达到103~104块/m,远远高于GC的103左右(填充柱)。 (2)选择性高。因为流动相可与样品组分发生相互作用,所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可以达到控制和改善分离过程选择性的目的。因此,HPLC不仅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及其同分异构体,而且已在合成药物和生化药物的生产与控制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教学教材

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

第10章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一)选择题 单选题 1.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为m A (g),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为m B (g),而该组分在固 定相中的浓度为c A(g/mL),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为C B(g/mL),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是( )。 A m A /m B B m B /m A C m A /(m A +m B ) D C A /C B 2.在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色谱柱中的 ( )。 A 流动相的体积(相当于死体积) B 填料的体积 C 填料孔隙的体积 D 总体积3.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柱色谱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组分的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B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C 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D 吸附剂的活度级数越小,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4.纸色谱法与薄层色谱法常用正丁醇-乙酸-水(4:1:5,体积比)作为展开剂,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 三种溶剂混合后直接用作展开剂 B 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上层作展开剂 C 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下层作展开剂 D 依次用三种溶剂作展开剂 5.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 ). A 树脂的交联度 B 树脂的再生过程

C 样品离子的电荷 D 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纸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 f 值大 B 用反相分配薄层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R f 值小 C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D 用离子交换色谱时,样品中高价离子后被洗脱下来 7.在一硅胶薄板上用不同的溶剂系统分离咖啡碱和氯原酸,结果如下,从中选出最好的溶剂系统是( )。 A 氯仿-丙酮(8:2):咖啡碱的R f 为0.1,氯原酸的R f 为0.0 B 氯仿-丙酮-甲醇-乙酸(7:2:1.5:0.5):咖啡碱的R f 为0.48,氯原酸的R f 为 O.05 C 正丁醇-乙酸-水(4:1:1):咖啡碱的R f 为0.68,氯原酸的R f 为0.42 D 正丁醇-乙酸-甲醇(4:1:2):咖啡碱的R f 为0.43,氯原酸的R f 为0.40 8.假如一个溶质的容量因子为0.1,则它在色谱柱的流动相中的百分率是( ) A 9.1% B 10% C 9 0% D 91% 9. 在液相色谱中,某组分的保留值大小实际反映了哪些部分的分子间作用力( ) A 组分与流动相 B 组分与固定相 C 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 D 组分与组分 10. 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最宜于分离( ) A 几何异构体 B 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试样 C 沸点相差大的试样 D 容量因子(分配比)变化范围宽的试样 11. 指出哪个参数的改变会引起容量因子的增大( )

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docx

第 10 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习题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为 m A (g) ,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为 m B (g) ,而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 度为C A (g /mL),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为 Q(g /mL),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是( ) 。 A m A /m B B m B / m A C m A /(m A +m B ) D C A / C B 2.在柱色谱法中,可以用分配系数为零的物质来测定色谱柱中的 ( )。 A 流动相的体积 (相当于死体积 ) B 填料的体积 C 填料孔隙的体积 D 总体积 3.在以硅胶为固定相的吸附柱色谱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 组分的极性越强.被固定相吸附的作用越强 B 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C 流动相的极性越强,组分越容易被固定相所吸附 D 吸附剂的活度级数越小,对组分的吸附力越大 4.纸色谱法与薄层色谱法常用正丁醇 -乙酸-水(4:1:5 ,体积比)作为展开剂, 正确的操作方 法是 ( ) 。 A 三种溶剂混合后直接用作展开剂 作展开剂 C 三种溶剂混合, 静置分层后, 取下层作展开剂 剂 5.离子交换色谱法中,对选择性无影响的因素是 A 树脂的交联度 C 样品离子的电荷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用纸色谱分离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 R f 值大 B 用反相分配薄层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 R f 值小 C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D 用离子交换色谱时,样品中高价离子后被洗脱下来 7.在一硅胶薄板上用不同的溶剂系统分离咖啡碱和氯原酸,结果如下,从中选出最好的溶 剂系统是 ( )。 A 氯仿 - 丙酮 (8:2) :咖啡碱的 R f 为 0.1 ,氯原酸的 R f 为 0.0 B 氯仿-丙酮-甲醇-乙酸(721.5:0.5):咖啡碱的R f 为0.48 ,氯原酸的R 为0.05 B 三种溶剂混合、静置分层后,取上层 D 依次用三种溶剂作展开 ( ). B 树脂的再生过程 D 样品离子的水合半径

高效液相色谱仿真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仿真实验 一、实验概述: 以液体做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人们把已经比较成熟的气相色谱理论应用于液相 色谱,使液相色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高压输液泵、 高效的固定相和柱填充技术、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加上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液相色谱实现了 高效率和高速度。这种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的液相色谱称为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e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 二、实验装置: Agilent(安捷伦)1100系列液相色谱系统简介: Agile nt1100 系列HPLC组件和系统,将Agile nt长期的化学分析经验与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结合,把网络技术引入了实验室。从1996年以来,在全球已经安装了超过130,000台1100组件和55,000多套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成为目前单一型号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液 相色谱系统。 本仿真软件是模拟用Agile nt化学工作站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色谱图)的过程。 注:本软件只是模拟分析的过程和内容,并不涉及其原理,所以实验中的参数调节对结果并 没有影响,而真实实验结果是随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实验主界面:

3 刮创制画宣 ■ I ; 1 I ■ ■ I ' rill ■■ IB III I I I 1 I 稠环芳S.VXE 回醇和醞的分折 J 监 &]窑无醉的仔高“貂 割有机绥的分离,T 胳 丈件名⑧:|稠环芳咗.孤£ 文件类型 ①:卜站仿宣实验丈祥 2.1狐) 三] 厂以貝读方式打开? 用鼠标左键点中你要做的实验,此文件名会出现在对话框的“文件名” 一栏的文本框 中,在此实验文件上面双击左键或者点击“打开”按钮打开实验文件。 三、实验操作: 第一步:选取实验 点击主菜单上的“实验选取”,会出现如下的对话框: 取消| 化学工作站界面:

实验四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及α-萘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和α-萘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初步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及α-萘酚。 二、实验原理 1、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溶于流动相中的各待测组分经过色谱柱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收、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达到分离的目的,又称色层法、层析法。 2、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四个系统即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 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正是根据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关系,不同的物质顺序离开色谱柱,通过检测器得到不同的峰信号,最后通过分析比对这些信号来判断待测物所含有的物质。 3、苯酚及α-萘酚的分离原理及标准溶液准备 对于一些组分比较简单的已知范围的混合物,或无已知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保留值定性。保留值的大小取决于分配系数之比,即与组分的性质、固定液的性质及柱温有关,与固定液的用量、柱长、流速及填充情况无关。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用对照品配成不同浓度的对照液,定量进样,用峰面积或峰高对对照品的量(或浓度)做校正曲线,求回归方程,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分析试样,计算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校正曲线法。通常截距近似为零,若截距较大,说明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本实验,苯酚的波长为270nm,α-萘酚的波长为295nm。使得两种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习题答案

第二十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思考题和习题 1.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均为高效、高速、高选择性的色谱方法,兼具分离和分析功能,均可以在线检测 不同点: 2.何谓化学键合相?常用的化学键合相有哪几种类型?分别用于哪些液相色谱法中? 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固定液键合在载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填料称为化学键合相。优点是使用过程不流失,化学性能稳定,热稳定性好,适于作梯度淋洗。 目前常用的Si-O-Si-C型键合相,按极性分为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三类。①非极性键合相:常见如ODS键合相,既有分配又有吸附作用,用途非常广泛,用于分析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②中等圾性键合相:常见的有醚基键合相,这种键合相可作正相或反相色谱的固定相,视流动相的极性而定:③极性键合相: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用作正相色谱的固定相,氨基键合相还是分离糖类最常用的固定相。 3.什么叫正相色谱?什么叫反相色谱?各适用于分离哪些化合物? 正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用于分离溶于有机溶剂的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用于含有不同官能团物质的分离。 反相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法。用于分离非极性至中等极性的分子型化合物。 4.简述反相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典型的反相键合色谱法是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色谱体系。固定相,常用十八烷基(ODS或C18)键合相;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非典型反相色谱系统,用弱极性或中等极性的键合相和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流动相组成。 反相键合相表面具有非极性烷基官能团,及未被取代的硅醇基。硅醇基具有吸附性能,剩余硅醇基的多寡,视覆盖率而定。对于反相色谱的分离机制 目前,保留机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属于分配色谱,另一种认为属于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的作用机制是假设混合溶剂(水十有机溶剂)中极性弱的有机溶剂吸附于非极性烷基配合基表面,组分分子在流动相中与被非极性烷基配合基所吸附的液相中进行分配。吸附色谱的作用机制可用疏溶剂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把非极性的烷基键合相,看作是在硅胶表面上覆盖了一层键合的十八烷基的"分子毛",这种"分子毛'有强的疏水特性。当用水与有机溶剂所组成的极性溶剂为流动相来分离有机化合物时,一方面,非极性组分分子或组分分子的非极性部分,由于疏溶剂作用,将会从水中被"挤"出来,与固定相上的疏水烷基之间产生缔合作用,其结果使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得到保留。另一方面,被分离物的极性部分受到极性流动相的作用,使它离开固定相,减小保留值,此即解缔过程,显然,这两种作用力之差,决定了分子在色谱中的保留行为。一般说来,固定相上的烷基配合基或被分离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表面积越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实验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峰的定性鉴定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与操作技术; 2.学习选择气相色谱分析的最佳条件,了解气相色谱分离样品的基本原理; 3.掌握根据保留值,作已知物对照定性的分忻方法。 4.掌握归一化法测定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 二、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是对气体物质或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转化为气体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由于物质的物性不同,其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虽然载气流速相同,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 对—个混合试样成功地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完成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中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至为关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D m(g)上,它与载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同一组分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中有较小的D m(g) 。根据速率方程: (1)涡流扩散项与载气流速无关; (2)当载气流速u 小时,分子扩散项对柱效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如N2、Ar,可使组分的扩散系数D m(g)较小,从而减小分子扩散的影响,提高柱效; (3)当载气流速u 较大时,传质阻力项对柱效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小的气体,如 H2、He 作载气可以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2. 载气流速(u)对柱效的影响: 从速率方程可知,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成反比,传质阻力项与流速 成正比,所以要使理论塔板高度H最小,柱效最高,必有一最佳流速。 对于选定的色谱柱,在不同载气流速下测定塔板高度,作H-u 图。 由图可见,曲线上的最低点,塔板高度最小,柱效最高。该点所 对应均流速即为最佳载气流速。在实际分析中,为了缩短分析时间, 选用的载气流速稍高于最佳流速。 3. 固定液的配比又称为液担比。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此帖与GC版的对应,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了解LC 主要内容包括: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2. 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1——13楼) 3. 高压液相色谱HPLC发展概况、特点与分类 4. 液相色谱的适用性 5.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概述 以高压液体为流动相的液相色谱分析法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基本方法是用高压泵将具有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的样品被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进行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信号或进行数据处理而得到分析结果。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样品不需气化,只需制成溶液即可)、色谱柱可反复使用的特点,在《中国药典》中有5 0种中成药的定量分析采用该法,已成为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固定相不同可分为液-液色谱法和液-固色谱法;按色谱原理不同可分为分配色谱法(液-液色谱)和吸附色谱法(液-固色谱)等。 目前,化学键合相色谱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液-液色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载体上,形成的固定相称为化学键合相,不易流失是其特点,一般认为有分配与吸附两种功能,常以分配作用为主。C18(ODS)为最常使用的化学键合相。 根据固定相与流动相极性的不同,液-液色谱法又可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当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正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当流动相

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时称反相色谱法,主要用于非极性物质或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 在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系统组成: (一)高压输液系统 由贮液罐、脱气装置、高压输液泵、过滤器、梯度洗脱装置等组成。 1.贮液罐 由玻璃、不锈钢或氟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贮液罐的放置位置要高于泵体,以保持输液静压差,使用过程应密闭,以防止因蒸发引起流动相组成改变,还可防止气体进入。2.流动相 流动相常用甲醇-水或乙腈-水为底剂的溶剂系统。 流动相在使用前必须脱气,否则很易在系统的低压部分逸出气泡,气泡的出现不仅影响柱分离效率,还会影响检测器的灵敏度甚至不能正常工作。脱气的方法有加热回流法、抽真空脱气法、超声脱气法和在线真空脱气法等。 3.高压输液泵 是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以完成流动相的输送任务。对泵的要求是:耐腐蚀、耐高压、无脉冲、输出流量范围宽、流速恒定,且泵体易于清洗和维修。高压输液泵可分为恒压泵和恒流泵两类,常使用恒流泵(其压力随系统阻力改变而流量不变)。 (二)进样系统 常用六通阀进样器进样,进样量由定量环确定。操作时先将进样器手柄置于采样位置(L OAD),此时进样口只与定量环接通,处于常压状态,用微量注射器(体积应大于定量环体积)注入样品溶液,样品停留在定量环中。然后转动手柄至进样位置(INJECT),使定量环接入输液管路,样品由高压流动相带入色谱柱中。 (三)色谱柱 由柱管和填充剂组成。柱管多用不锈钢制成。柱内填充剂有硅胶和化学键合固定相。在化学键合固定相中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又称ODS柱或C18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

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色谱分析作为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已成为药物研制开发、生产单位、药品检验部门及医院临床检验等各个领域中药物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操作自动化的新型色谱分析方法。它已逐渐成为药物分析领域中重要的分析手段及主要制备方式之一。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药物分析 1.前言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或“高速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经典液相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并加以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分离分析方法。HPLC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在线检测器等技术,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色柱可以反复使用、流动相可选择范围宽、流出组容易收集、适用范围广和安全等优点,特别适合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测试,广泛应用于医学、药学、化学、生化、工业、农业、环保、商检和法检等科学领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鉴别相关物质、检查药物中有关物质的含量限度以及测定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含量,世界各国已将该法收载于药典。本文就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综述如下。

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1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鉴别中的应用 在HPLC法中,保留时间与组分的结构和性质有关,是定性的参数,可用于药物的鉴别。如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物头孢羟氨苄的鉴别项下规定: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头孢拉定、头孢噻酚钠等头孢类药物以及地西泮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等多种药物均采用HPLC法进行鉴别。王维剑[7]王维剑,张军仁,庞华.替莫唑胺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3 ,23 (5) :344.等以ODS柱,甲醇-0.5%乙酸(1:9)为流动相,DVD检测器,波长329 nm测定了一种新型抗肿瘤药替莫唑胺(temzolo-mide),为申报新药提供了数据。崔静茹[8]崔静茹,杜智敏.半夏止咳糖浆的制备与鉴别[J].实用新闹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7): 61-63.等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分别以甲醇-冰乙酸-水(30∶4∶66)和以乙腈-0·1%磷酸液(9∶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分别为283 nm、207 nm,对半夏止咳糖浆中的陈皮、麻黄进行鉴别,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此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王小平[9]王小平,林励,白吉庆.HPLC指纹图谱法鉴别蜂胶和树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3):133—135.等还采用HPLC 指纹图谱法对蜂胶和树胶进行鉴别。这些应用无疑为进一步完善、开发药物鉴别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2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可以消除药物中的杂质,制剂中的附加剂及共存的药物对测定的干扰,因此药物成分含量测定中HPLC法应用广泛。杜洪光[10] 杜洪光,赖宇宏,王丽等. HPLC法测定苯甲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论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论文 液相色谱法流动 摘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动相的调制方法。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仪缓冲液流动相调制 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主要用水性溶剂、有机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液。另外,水性溶剂也常用于缓冲液。有的资料[1]介绍了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代表性缓冲液的具体调制方法,但通常对缓冲液的解释往往含糊不清。因此,常因资料上表示的内容与实际的配置方法的不同,而产生流动相的差异,影响色谱图和分析结果。而且,不仅缓冲液,有时还要考虑到溶剂的混合方法等流动相调制方法方面的漏洞等因素[2]。本文以具体的事例,研究流动相调制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1)缓冲液的调制 例如,写的是“20mM磷酸缓冲液(PH2.5)”在实际中该怎样调制?不妨举几个能想到的情况。首先,可以确定是使用磷酸的缓冲液,但是,是什么离子不明确。即使就以钠离子而言,“20mM”的浓度弄不清是指磷酸,还是指磷酸钠的浓度。若认为是“20mM”磷酸(钠)缓冲液,“20mM”可看作是磷酸的浓度。另一方面,若把“20mM”看作是钠

的浓度,也可以认为是“20mM磷酸二氢钠水溶液调整PH后的缓冲液(而且, 20mM磷酸钠水溶液的PH在5.0附近,只要稍用一点酸就可以调到PH2.5)”,这时,由于调整PH用的酸,产生离子对的效果,或者也许会对分析结果有影响。从上述考虑,会产生对缓冲液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上述例,具体有3种解释。对分析结果会产生多大影响,见图1所示。上段是“20mM”作为磷酸浓度的解释,将作为“20mM磷酸(钠)缓冲液(PH2.5)”调制的溶液用于流动相的结果。中段和下段“20mM”作为磷酸二氢钠的浓度解释,分别加磷酸和高氯酸调整PH为2.5时的结果。像此例中的二氢可待因那样对保留时间有明显的影响时,给分析方法造成困难。对缓冲液应尽量明确溶液的特性和调制方法,以免产生不同的解释。(如图1) 2)有机溶剂和水性溶剂的混合方法 有机溶剂和水性溶剂的混合液作为流动相是经常的,但是由于混合方法的不同,有时分析结果相关很大。作为一例,20mM磷酸(钠)缓冲液(PH2.5)90%与乙腈10%的混合时,混合比为9:1的话,20mM磷酸(钠)缓冲液(PH2.5)与乙腈的体积比为9:1,也就是可以解释为各自按体积比率的相当量称取后进行混合。另外,按10%乙腈解释的话,解释为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