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

来自法国索邦大学的Ronco 和Debiec 教授近期在The Lancet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膜性肾病研究和治疗新进展的综述,总结了过去13 年里有关膜性肾病(MN)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本文编译了其中与临床较为相关的部分,供同道一起学习。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世界范围内,成人MN 的年度发病率是1 个新发病例/100000 人/ 年,也就是欧洲每年有10000 个新发病例。MN 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的患者,但是在男性中较女性中更多(性别比= 2:1),发病高峰在30-50 岁。年轻女性中的MN 要高度怀疑狼疮的可能性。儿童中MN 不常见(来自儿童的肾活检标本中MN<5%)。MN 常常与乙型肝炎有关,较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疾病有关。

60-80%MN 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剩余的表现为无症状的蛋白尿(<3.5 g/24 h),其中60% 会进展至完全的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发生于50% 的MN 患者中,但是大量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很少见。80%MN 患者起病时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急性肾损伤少见,可能由于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急性双侧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或叠加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所导致。

MN 是一个慢性疾病,可以自发缓解和复发。常常在起病后的头2 年里,大约40% 的病例能自发缓解,。预测自发缓解的因子是基线时的蛋白尿水平<8 g/d,女性,年龄<50 岁,起病时肾功能良好。另外2/3 患者可以平分为持续存在蛋白尿但肾功能长期维持者和虽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但仍进展至肾衰竭者。MN 仍然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第二位或第三位的病因。

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在MN 早期阶段,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只能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做出诊断。下一阶段是以毛细血管壁均匀增厚为特征。早期反映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沉积物的被称为尖峰。随着疾病进展,沉积物并入肾小球基底膜,看起来似乎是免疫沉积物被吸收了。疾病进一步进展,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便出现了。

诊断特发性和继发性MN 都有赖于发现IgG 颗粒样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在这些沉积物中往往可见补体C3 和C4。出现C1q 提示继发性MN,尤其是与SLE 有关。此外活检标本应常规进行PLA2R 抗原和IgG 亚型的染色。在特发性MN 中主要是IgG4,而在继发性MN 中主要是IgG1 和IgG2 亚型。

电镜下,显著的损伤时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融合。疾病可以根据上皮下免疫复合物被肾小球基底膜围绕的程度进行分期。

确定人类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和风险基因

对MN 病理生理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开始于2000 年早期。2002 年,足细胞中性内肽酶在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肾病中被确定为循环抗体的靶抗原。中性内肽酶相关的同种免疫性肾小球病定义了一个由母婴不相容所导致的新型的器官特异性的疾病,虽然这一疾病很少见,分析其致病机制为足细胞抗原可以导致人类MN 的概念提供了证据,为日后确定PLA2R 参与成人MN 打下了基础。

此后许多年寻找特发性MN 靶抗原的研究都不成功。在2009 年-2014 年期间,通过使用人类肾小球微切割,代谢组学技术和高通量技术等方法,两种足细胞蛋白被确定。

第一个主要自身抗原是M 型PLA2R。在70% 特发性MN 患者的循环中检测到针对PLA2R 的自身抗体。第二个自身抗原是THSD7A,在5-10% 抗PLA2R 阴性的特发性MN 患者的循环中检测到针对这一蛋白的自身抗体。PLA2R 和THSD7A 在正常人肾小球中可以检测到,这两种抗原均与IgG4 共定位于上皮下的沉积物内。

此外,洗脱于活检标本的IgG 与重组的PLA2R 和THSD7A 起反应。PLA2R 和THSD7A 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生化特性。识别这两种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G4 亚型。有趣的是,特发性MN 患者要么对PLA2R 起自身免疫反应,要么对THSD7A 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但不会同时对两种抗原起反应。这就提示PLA2R 相关的MN 和THSD7A 相关的MN 是两种独立的分子机制,这些抗原是特发性MN 的主要靶点。

非足细胞抗原是继发性MN 主要的作用因子。在小于5 岁的儿童中确定了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BSA)是主要的抗原,血清抗BSA 抗体(IgG1 和IgG4)滴度很高。如果由于早期暴露于牛乳制品使BSA 成为常见的饮食抗原,那其它的饮食和环境抗原也可能通过相似的机制导致疾病。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溶酶体贮存病治疗中酶缺乏所使用的替代治疗的酶,也可能参与了继发性MN。

虽然MN 不是典型的遗传性疾病,但是在大鼠和小鼠的疾病模型以及欧洲白种人中证实了遗传因素的影响,显示出单倍型HLA-B8DR3 和其它HLA Ⅱ类免疫反应基因与MN 之间较强的关联。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报道了在欧洲白种人中6p21 HLA-DQA1 和

2q24PLA2R1 位点与特发性MN 之间高度的相关性。

膜性肾病的诊断

在过去的3 年里,许多关于不同病理类型中抗PLA2R 抗体发生率的研究显示这些抗体是MN 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在2014 年的一篇纳入9 篇文章的meta 分析中,纳入了15 项研究共计2212 位患者,抗PLA2R 抗体的特异性高达99%(95%CI

96-100),敏感性达到78%(95%CI 66-87)。抗PLA2R 抗体未在其它肾脏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健康个体中发现。

抗PLA2R 抗体的特异性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些临床医生要重新考虑肾活检的实用性了,尤其是在有些身体状况不那么好的老年患者和有危及生命并发症(如肾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中。

继发性MN 中抗PLA2R 抗体发生率低,但是难以排除MN 与相关疾病的巧合。在继发性MN 中,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活动期结节病有关的抗PLA2R 抗体发生率升高,提示这两种与免疫紊乱有关的疾病可能诱导或提高了针对PLA2R 的免疫应答。

PLA2R 抗原在缺乏循环抗体时也可在沉积物中检测到。对此有多种解释,包括由于对

PLA2R 的高亲和力从血中快速的清除抗体,免疫缓解或在发病很久之后行肾活检。检测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使得回顾性研究PLA2R 相关的MN 成为可能。相反地,在某些患者中,循环抗PLA2R 抗体与沉积物中的PLA2R 不相关,提示这些抗体可能不是致病性抗体。

推荐在所有MN 患者中联合检测血清(抗体)和活检组织(抗原)分析。免疫复合物中PLA2R 抗原的检测还是诊断原发性MN 一个重要的线索,其中PLA2R 通常与以IgG4 为主的沉积有关。然而,免疫复合物中出现PLA2R 通常报道出现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复制和活动期结节病的患者中。

抗PLA2R 抗体的预测价值

过去3 年中进行的许多研究显示抗PLA2R 抗体水平与尿蛋白排泄量和疾病活动度有关。在自发缓解或治疗诱导缓解时抗体水平检测不到,当疾病复发时重新出现或水平升高。抗体水平还能预测预后,由于高滴度抗体水平与自发缓解或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的风险降低有关,与非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增加有关。在抗体滴度最高组的患者中,开始免疫抑制治疗到缓解的时间间隔显著增加。

患者随访和治疗有效性的监测

数项研究显示在肾脏病情缓解之前数周或数月,抗PLA2R 抗体部分或完全削减。在一项纳入132 例严重肾病综合征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合作性研究中,81 例患者抗PLA2R 抗体阳性,发现了5 项重要的结果:

首先,虽然抗PLA2R 抗体阳性的患者缓解率与抗体滴度负相关,但PLA2R 相关或无关的MN 患者缓解率相似。第二,在多因素分析中,6 个月时抗体的完全缓解与肾功能缓解强烈独立相关。第三,完全缓解往往出现在完全性抗体耗竭之前。第四,抗体滴度降低出现在尿蛋白排泄降低之前大约10 个月。第五,抗体重新出现或升高出现在肾病复发之前。从免疫性缓解到肾脏缓解数个月的时间间隔可能由沉积物重塑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恢复来解释。

此外,免疫抑制结束时的抗体滴度能预测疾病复发的发生。免疫抑制剂停用5 年后,58% 抗PLA2R 抗体清除的患者不复发,而在那些在治疗结束时仍有抗体的患者中往往复发。总之,出现或缺乏抗PLA2R 抗体不能预测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反应,但是免疫性缓解在PLA2R 相关的MN 患者中是临床缓解一项强烈的预测因子。

三个重要问题列出来,应该进一步有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首先,我们是否应该较低滴度的患者更早的治疗高低度的患者?其次,当3-6 个月后抗体滴度仍然较高时是否应该开始免疫抑制治疗?最后,抗体滴度重新出现或升高时是否应该继续治疗?

我们推荐在开始免疫抑制治疗前,每2 个月检测一次抗体滴度,以避免在进入免疫缓解期时给予患者不必要的治疗。在免疫抑制治疗的最初6 个月里每个月检测一次抗体滴度。

肾移植患者的监测

由于肾移植后MN 的高复发率,应该从移植之日起就开始经常检查抗体。50-80% 复发性MN 和所有早期复发都与抗PLA2R 抗体有关。这些结果和伴有单克隆IgG3κ沉积的不典型MN 复发支持抗PLA2R 抗体的致病作用。

相反地,某些抗PLA2R 抗体滴度高的患者从不出现复发,即使组织学上也不复发。当移植后,患者IgG4 型抗PLA2R 抗体滴度不降低时,复发的风险似乎增加。在从头MN 中(可

能是一种同种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抗PLA2R 抗体和沉积物中的PLA2R 抗原的检测几乎都是阴性。

从病理生理进展到新的治疗途径

在过去的13 年里MN 的病理机制为治疗打开了新的大门。首先,抗PLA2R 抗体滴度对挑选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化治疗的第一步。其次,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治疗会被特异性更强毒性更小的治疗方法替代或联用。虽然有1/3 持续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对治疗无应答,但抗CD20 抗体(利妥昔单抗)仍是这个正确方向上的一个进步。

还需要基于特异性免疫吸附的更加特异性的表位驱动疗法。对所谓的肾炎抗原表位的分子结构知识的增长使得研究者们能设计出非肽受体拮抗剂,用作抗体衰减的诱饵。第三,临床医生应该时刻记住,即使在有应答的患者中免疫应答很迅速,完全激活和损伤足细胞仍然持续至抗体完全削减时。

因此,研发阻断C5b-9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补体拮抗剂和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恢复的细胞保护疗法还充满着机会。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结论

在过去的13 年里,对于膜性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敏感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抗PLA2R 抗体和免疫沉积物中的PLA2R 抗原),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打开了大门。当设计将来有关膜性肾病的临床试验时,肾病医生必需采用这些生物标志物。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2)部分病人伴高血压; (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 (4)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 (5)排除继发因素。 (二)证候诊断 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 》[4]、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少,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肝肾阴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目睛干

涩,眩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标实证: (1)瘀血内阻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故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其他证候同时存在。 (2)风湿内扰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短期内加重;有新近出现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肿,舌红或淡红,苔薄腻,脉弦或弦细或沉。 (3)水湿内停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肢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4)湿热内蕴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胸脘烦闷,头重且沉,口苦口黏,纳呆泛恶,渴饮不多,大便粘滞,小便短赤,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本虚证: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①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地黄、山药、当归、白芍、川芎、女贞子、旱莲草、金樱子、芡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益气养阴之物,忌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木耳等食物。 (2)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脾 ①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菟丝子、白术、防风、山药、地黄、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饮食疗法:宜食补益肺脾之物,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可选用甘栗、红枣、山药、黄芪、胡萝卜、鸡肉等食物。 (3)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①推荐方药:实脾饮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干姜、附子、白术、茯苓、炙甘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膜性肾病的中西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4-03-20T11:07:28.79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导读]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 刘学永李静华陈峰郭术莲 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肾内科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R256 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36-01 膜性肾病(M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GBM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约20~25%膜性肾病是有继发因素引起,无继发因素引起的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约占其三分之一[2]。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发展,40~60%的患者在5~2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3]。 近几十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深入讨论,对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丰富,在靶抗原、免疫介导、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如体液免疫、炎症介导和遗传因素等学说。目前,普遍认为IMN是原位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疾病[4]。认为IMN是Th2介导的体液免疫所致,导致以IgG4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GBM)上皮细胞侧形成,并激活补体,导致膜攻击复合物(C5b-9)刺激足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蛋白尿和GBM损伤[5]。在治疗上西医对于本病目前主要是以免疫抑制为主。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对诱导MN患者临床缓解、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或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等方面均无明显益处,都不主张单用,临床上常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应用。但大量国内外文献均表明,激素联合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药物虽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是无法避免诸如感染、复发、库兴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剂不敏感,或是治疗不规范,易复发;加之并发症治疗不及时等使IMN的治疗成为肾脏病领域的一个的难题。 在中医学中并无“膜性肾病”之病名,就其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一般归属为中医“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范畴。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各家说法不一,认识不一。沈丕安认为,此病多责之于肾气亏虚、痰瘀热毒交阻。脾气虚,肾气虚,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并进一步转化为致病的代谢产物-痰浊。故痰瘀互结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6]。张铎等认为,膜性肾病病因有内因和外感两类,脾肾两虚,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肾虚不能气化则水湿内停,加之外感热毒之邪和激素热化,终致湿热毒邪互结伤肾,是该病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7]。陈以平教授认为此病早期多为湿热蕴结,脾失健运,属邪实正虚,中后期多湿热已去,脾肾阳虚,属邪去正衰[8]同时总结出此病存在着“虚”“湿”“瘀”“热”四大病机[3][8],陈以平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膜性肾病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当属中医理论中湿热胶着成瘀”的理论。张佩青认为此病脾肾虚损是主要病理基础,水湿是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湿热是病情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瘀贯穿膜性肾病的始终[9]。在治疗上,吴康衡[10]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分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肾阳虚衰、精血匮竭4个证型辨证论治,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益肾,消痰软坚、散结祛瘀,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益气养血、填精补髓为法。刘玉宁[11]则将本病分为瘀水交阻、湿热内蕴、脾虚气虚3个证型论治,治疗上以化痰利水、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疏通三焦,补脾益肾、利水消瘀为法。刘宏伟等[12]将本病分为:①脾气虚弱、水湿逗留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治以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加减。③气阴两虚、湿瘀阻络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清利,参芪地黄汤加减。④肝肾阴虚、湿热留恋型,治以滋补肝肾、清利湿热,知柏地黄汤加减。胡燕[13]认为,本病应以健脾补肾、扶正治本,化瘀解毒、祛邪治标为治疗大法,沈丕安[6]认为,治疗本病当以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大法,陈以平[8]认为早期,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主,中后期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医对于IMN研究在病因认识、临床治疗方面均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到目前为止,均无统一的说法和一个有效的治疗方药,虽各家使用中药单复方治疗IMN,均有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脏的报道,但具体机制尚缺乏大范围临床验证,中医治疗现今仍停留在临床观察阶段,对中草药及其复方在临床治疗的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开展的不够,且存在疗效判断欠科学,实验设计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且重复性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性。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从膜性肾病当属中医“脾肾阳虚,痰凝血瘀”之证的角度着手,给予温肾健脾,化痰祛瘀法治疗IMN,每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据此我们推断,“脾肾阳虚,痰凝血瘀”当为本病的根本症候,而现代医学中的IMN的免疫复合物实为中医理论中的“痰瘀”。通过对IMN系统的临床研究,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痰瘀”在此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同时通过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复合物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理论的相结合,将为肾脏病理学引入中医微观辩证临床思维之中成为可能,这将促使中医理论更好的与现代的诊查设施相融合,让中医的辩证体系能与时俱进,增加更多中医微观辩证的内容,大大促进“现代中医体系”的完善与飞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32. [2]陈以平,邓跃毅.特发性膜性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8):435 437. [3]陈以平.益气活血化湿方案治疗膜性肾病之研究[J].上海医药大学学报,2009,23(1):1 3. [4]Ronco P,Debiec H.Antigen identification in membraous nephropathy moves toward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new therapy.J Am Soc Neph-rol,2010,21(4):564 569. [5]章友康.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8 [6]夏海岩,周家俊,龚学忠,等.沈丕安运用金雀根汤治疗膜性肾病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819 820 [7]张铎,黄九香.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3):141 144.[8]高志卿,邓跃毅,王琳.陈以平教授分期论治膜性肾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5 36 [9]李莲花,于卓,张佩青.张佩青治疗膜性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6 7 [10]罗勤.吴康衡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667 668 [11]刘玉宁.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1 3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2011-08-24 20:17:32) 转载▼ 标签: 杂谈 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与体会 膜性肾病(MN),目前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具有病程反复,慢性迁延的特点,也是导致成年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多为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缔组织性疾病引起,它又分为四个时期.I 期,早期上皮细胞下沉积期, II期钉突形成期,III期基底膜内沉积期,IV 期硬化期. 这里我只讲解二期膜性肾病的治疗,我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时,一般性况下,都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西药用法是,按照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一般方案,大量强地松,成人按1mg/kg/日的剂量,小儿2到2.5mg /kg/日剂量,加用钙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降脂药联合应用,大多数二期膜性肾病对激素无效.再加中药组方如: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花蛇草20克,仙灵脾15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泽泻10克. 膜性肾病中医属水肿范畴,与肺,肾,脾脏功能失调有关,凡水肿等症乃肺肾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之阴,故起本在肾,水化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妄行.膜性肾病的发病多由湿热之邪蕴结,复由脾肾之气亏损,久则伤及肾气,造成脾不敛精,肾不固精,久则伤及血络,血瘀水停,病势缠绵.在这里我根据膜性肾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在这 个过程中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温补脾肾. 在这里我根据个人体质不同用西药量不同来分几种类型治疗: 1 脾虚湿热型症见下肢浮肿,口干舌燥,纳差,口苦乏力,小便赤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利湿为主.方法:党参,白术,猪苓,车前子,山药,丹参等. 2 脾肾阳虚型症见下肢浮肿,腰酸乏力,畏寒怕冷,面色少华,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舌边齿痕,脉沉细,治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方法: 黄芪,当归,白术,山药,丹参,益母草等. 3 肝瘀脾虚型症见下肢浮肿,倦怠无力,胁肋隐痛,胸腹胀满,纳差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多见于乙肝相关性肾病.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主,方法黄芪,白术,当归,山药,茵陈,大枣等. 体会 由于膜性肾病病情缓慢进行,迁延不愈,故在我所治愈的患者中一般需要 150天.有95%以上都可全愈.在治疗二期膜性肾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最重要,对于尿中大量蛋白质流失时,24小时蛋白定量>5克以上,血纤维蛋白原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病情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注意诱因,有炎症时及时治疗.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 【英文名】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缩写】 【别名】chronic nephritis;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炎 【ICD号】N03 【概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 【流行病学】 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少数慢性肾炎可能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演变而来,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而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成,起病即属慢性肾 炎。该病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殖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殖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②膜性肾病;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 由于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抗原与抗体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 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炎症。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种非免疫机理包括下列因素:①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肾内动脉硬

膜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研究报告

膜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膜性肾病 所属部位:腰部 就诊科室:肾内科 病症体征: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腰背痛,水肿 疾病介绍: 膜性肾小球肾炎是怎么回事?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 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漫 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不伴有明显细胞增生的独立性疾病 症状体征: 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有哪些?以下就是关于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的具 体介绍: 原发性膜性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平均年龄35岁左右,男 女之比约1.5~2∶1。起病隐匿,少数有前驱感染后发病。15%~20%以无症 状性蛋白尿为首发症状,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成人镜 下血尿约占60%,儿童可有肉眼血尿,但很少见红细胞管型。早期血压多正常,随病程进展约50%出现高血压,可随肾病缓解而消失。在早期,肾功能多属正常。80%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严重者可有胸、腹水等体腔积液,其产生机制是 多因素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有两种严重的合并症:①高凝血症和肾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肾病综合征时血中凝血因子水平增加,血小板的粘附和凝聚力增强, 抗凝血酶Ⅲ与抗纤溶酶活力增高,而产生高凝血症。激素应用可促进高凝。本 病肾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50%,以慢性型多见,可无明显症状,但使肾病 综合征加重。急性型可表现为突然出现腰痛,常较剧烈,伴有肾区即击痛,血尿,常出现肉眼血尿,白细胞尿,尿蛋白突然增加,高血压及急性肾功能损害,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少尿和急性肾衰,可出现病侧肾脏增大。慢性型可有 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如:肾性糖尿、氨基酸尿、肾小管性酸中毒。另外,可并 发肺栓塞。亦可发生肾外血栓形成如:脑、心、下肢等。明确诊断需作肾静脉 或肾动脉造影,放射性肾图及CT亦有助于诊断。②合并抗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 肾炎:由于基底膜损害,膜抗原暴露或释放可导致抗基底膜抗体形成。血清中 可能检测到抗基底膜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因此,如果病情稳定 的患者出现迅速的肾功能减退和急进性肾炎样表现,应高度警惕此合并症的可能。

膜性肾病的治疗与调养

膜性肾病的治疗与调养 膜性肾病是一种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 膜性肾病是最为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也是尿毒症最常见的原因。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其中40-55岁为高发期,多由系统性疾病以及一些药物、毒物、肿瘤或环境因素导致。 膜性肾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过15 g/d,如超过,要注意微小病变性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肾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体位和活动量有关。 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 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 膜性肾病的病理发展 30%的膜性肾病可自行缓解,但大约1/3的患者会发展到尿毒症期。 70%的患者表现为非肾综的蛋白尿,儿童患者几乎没有蛋白尿。 约15%-2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但少有恶性高血压。 10%的患者在就诊前就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达到了尿毒症期(起病隐匿性)。 血清中的IgG降低,易出现继发性感染。 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该病进展缓慢,一般可发展十年左右。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一 对于初发的、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暂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在进行非特异性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 对于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早期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希望达到降低蛋白尿,减少并发症,延缓肾功能恶化的目的。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二 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直接影响肾小动脉,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抗凝治疗,针对膜性肾病患者静脉血栓的高发生率,可预防性地给予抗凝治疗。存在高危因素(尿蛋白持续>8g/d,血浆自蛋白<20g/L,应用利尿剂或长期卧床等)的患者应积极抗凝治疗。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注射剂,如患者长期低蛋白血症,可考虑切换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膜性肾病的治疗之三 由于膜性肾病是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造成的肾损害,因此血液净化技术是很有效的,例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 对于肾细胞坏死的情况,可以采用微化中药扩张血管的作用,改善肾细胞缺血的状况,阻止肾细胞缺血性硬化或坏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肾衰竭。 膜性肾病的调养

中医辨治膜性肾病体会

中医辨治膜性肾病体会 标签:膜性肾病;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目前M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且以特发性MN较常见,其部分可自行缓解,预后不良因素包括严重蛋白尿、高血压、年龄、男性和肾功能损害,而继发性MN预后不良因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恶性肿瘤等。MN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膏淋”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脾、肾、膀胱正气不足,兼有邪实内阻,临床多表现水肿、尿少、乏力、恶心、纳差等。M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肾小球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MN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兹就中医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以补肾健脾为基本 MN多发病隐匿,病程缠绵,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表现,体检发现异常或出现临床症状时可能已患病日久。笔者认为,MN多涉及太阴、少阴两经,故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患者多有先天肾气不足或病久及肾。肾乃一身之本,肾不足则脾不足,脾失运化,水液潴留,临床上表现为水肿、乏力、困倦、腰酸、腰痛等,故治疗当以补肾健脾为基本方法,药用山萸肉、生地黄、熟地黄、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等为主;若因肾阴不足,阴不潜阳,出现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赤、血压高等,应佐以天麻、钩藤、决明子等平肝潜阳之品。 对无明显症状患者,应将西医定量指标定性化,把理化指标异常纳入辨证,形成治疗体系。尿蛋白属精微物质,乃肾虚失于封藏,精微外泄。脾主运化精 微,土能制水,肾封藏必藉脾土,肾关方固,故治疗应以补脾肾为主。 1.2 配合益气养阴 MN属太阴少阴同病,患者日久耗气伤阴,或原属太阴脾气虚,经治疗水肿消退后出现伤阴,表现为气阴两虚。临床上,多数患者常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温热性药物,易发展为少阴热化证,久用则进一步加重气阴不足,故患者多有气短、疲乏、手足心发热、盗汗、失眠、烦躁等症状。治疗上,合理使用黄芪、党参、女贞子、墨旱莲等益气养阴之品,对治疗MN显得尤为必要。 1.3 注重活血祛瘀、通络、清热止血 肾病之初,外邪犯太阳少阳两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变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并伴有毛细血管壁增厚为特点。根据形态特点及发病机理不同,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三型。本病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起病缓慢,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 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常有血尿、蛋白尿。约半数起病时即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并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有些病人的血清补体降低,故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理 1)Ⅰ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内皮下,Ⅲ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内皮下和上皮下都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免疫损伤。 2)Ⅱ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是补体C3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引起基底膜的变性的结果。 病理变化 肉眼观,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病情进展,肾脏表面可呈稀疏颗粒状,肾包膜增厚粘连,切面纹理不清。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其间常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增生的系膜组织逐渐向周围毛细血管伸展,侵入毛细血管基底膜与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由于系膜增生,系膜区增宽,使毛细血管丛呈分叶状,严重时可使轴心处呈结节状。病变发展,增生的系膜组织可环绕全部毛细血管壁,使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电镜观察可见肾小球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增生的系膜组织沿毛细血管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向毛细血管周围部分伸展,甚至环绕全部毛细血管壁,使毛细血管壁增厚。肾小球内有大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根据沉积物沉积的部位,将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三型。Ⅰ型:电子致密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内侧内皮细胞下。Ⅱ型:电子致密物沉积在基底膜的致密层。Ⅲ型:基底膜内皮细胞下和上皮细胞下都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特点检查Ⅰ型和Ⅲ型可见IgG和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系膜区呈颗粒状和团块状沉积。Ⅲ型为C3在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或近似线状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肾小球内大量的C3沉积,在发病过程中体内大量的补体被消耗,故病人血清补体降低。在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度的蛋白尿或血尿。病变侵犯毛细血管壁后,使毛细血管壁受损,出现顽固的蛋白尿、血尿或肾并综合症,很少能缓解。约半数病人在10年内发展为慢性肾衰。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预后更差。

膜性肾病

来自法国索邦大学的Ronco 和Debiec 教授近期在The Lancet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膜性肾病研究和治疗新进展的综述,总结了过去13 年里有关膜性肾病(MN)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本文编译了其中与临床较为相关的部分,供同道一起学习。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世界范围内,成人MN 的年度发病率是1 个新发病例/100000 人/ 年,也就是欧洲每年有10000 个新发病例。MN 可影响所有年龄和种族的患者,但是在男性中较女性中更多(性别比= 2:1),发病高峰在30-50 岁。年轻女性中的MN 要高度怀疑狼疮的可能性。儿童中MN 不常见(来自儿童的肾活检标本中MN<5%)。MN 常常与乙型肝炎有关,较少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甲状腺疾病有关。 60-80%MN 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剩余的表现为无症状的蛋白尿(<3.5 g/24 h),其中60% 会进展至完全的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发生于50% 的MN 患者中,但是大量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很少见。80%MN 患者起病时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急性肾损伤少见,可能由于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急性双侧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或叠加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所导致。 MN 是一个慢性疾病,可以自发缓解和复发。常常在起病后的头2 年里,大约40% 的病例能自发缓解,。预测自发缓解的因子是基线时的蛋白尿水平<8 g/d,女性,年龄<50 岁,起病时肾功能良好。另外2/3 患者可以平分为持续存在蛋白尿但肾功能长期维持者和虽然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但仍进展至肾衰竭者。MN 仍然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SRD)第二位或第三位的病因。 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在MN 早期阶段,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只能通过免疫荧光和电镜做出诊断。下一阶段是以毛细血管壁均匀增厚为特征。早期反映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沉积物的被称为尖峰。随着疾病进展,沉积物并入肾小球基底膜,看起来似乎是免疫沉积物被吸收了。疾病进一步进展,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便出现了。 诊断特发性和继发性MN 都有赖于发现IgG 颗粒样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在这些沉积物中往往可见补体C3 和C4。出现C1q 提示继发性MN,尤其是与SLE 有关。此外活检标本应常规进行PLA2R 抗原和IgG 亚型的染色。在特发性MN 中主要是IgG4,而在继发性MN 中主要是IgG1 和IgG2 亚型。 电镜下,显著的损伤时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融合。疾病可以根据上皮下免疫复合物被肾小球基底膜围绕的程度进行分期。 确定人类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和风险基因 对MN 病理生理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开始于2000 年早期。2002 年,足细胞中性内肽酶在同种免疫性新生儿肾病中被确定为循环抗体的靶抗原。中性内肽酶相关的同种免疫性肾小球病定义了一个由母婴不相容所导致的新型的器官特异性的疾病,虽然这一疾病很少见,分析其致病机制为足细胞抗原可以导致人类MN 的概念提供了证据,为日后确定PLA2R 参与成人MN 打下了基础。

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集锦(IIYi)

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集锦 正常肾小球,显微 这是光镜下的一个正常的肾小球。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数目正常。周围的肾小管 也正常。健康状态良好。 正常肾小球,显微,PAS染色 这是正常肾小球,用PAS染色以突出基底膜。肾小球

血管袢薄而清晰。 正常肾小球,图示 图示为一个正常肾小球。注意血管袢和系膜的关系。15%的肾小球滤过发生在系膜。其它的通过有孔的上皮细胞滤过。正常的阴离子屏障阻止象白蛋白这样的蛋白分子从内膜通过。正常系膜含2~4个系膜细胞。

它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 微小病变,电镜 这是微小病变。它的特点是:上皮细胞(足细胞)的足突消失,正常的离子屏障丧失,表现为选择性白蛋白漏出,及随后的蛋白尿。光镜下,微小病变的肾小球是正常的。在这张电镜照片的下半部的毛细血管袢中有2个高电子密度的RBC。内皮出现孔隙,但基底

膜正常。然而,上皮细胞表面的足突消失(呈融合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 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在肾小球的中央有一片胶原硬化区。和微小病变相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人更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发

展为慢性肾衰,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不好。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三色法染色 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人。三色法染色显示了蓝色的胶原沉积。成人和儿童肾病综合征有1/6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低倍镜 小球充满细胞,毛细血管袢分辨不清。这是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也称作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高倍镜 链球菌感染后的细胞大量增生是因为在毛细血管袢内及周围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造成的。可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一亚群感染的数周后发生此病。病人抗O滴度特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1病因 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它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本病。 2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其分为以下五个亚型: 1.普通型 较为常见。病程迁延,病情相对稳定,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尿蛋白(+)~(+++),镜下血尿和管型尿等。病理改变以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系膜增生性较常见,也可见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早期)膜增生性肾炎等。 2.肾病性大量蛋白尿 除具有普通型的表现外,部分患者可表现肾病性大量蛋白尿,病理分型以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等为多见。 3.高血压型 除上述普通型表现外,以持续性中等度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增高,常伴有眼底视网膜动脉细窄、迂曲和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少数可有絮状渗出物和(或)出血。病理以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弥漫性增生为多见或晚期不能定型或多有肾小球硬化表现。 4.混合型 临床上既有肾病型表现又有高血压型表现,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征象。病理改变可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晚期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5.急性发作型 在病情相对稳定或持续进展过程中,由于细菌或病毒等感染或过劳等因素,经较短的潜伏期(1~5日),而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和休息后可恢复至原先稳定水平或病情恶化,逐渐发生尿毒症;或是反复发作多次后,肾功能急剧减退出现尿毒症一系

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侧有弥漫、均匀的颗粒状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均匀增厚、肾小球滤过膜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以致出现一系列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膜性肾病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蛋白尿,是引起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之一。虽然一些膜性肾病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是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以及肾功能进行性恶化仍然是临床治疗上的一个难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膜性肾病大多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以激素抵抗型为多见,西药治疗疗效不佳,多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膜性肾病上开展了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且取得可喜的成果, 现将其整理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及提取物 1.1水蛭素 回顾性分析87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使用水蛭素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副作用。按口服水蛭素(脉血康胶囊)、潘生丁分成水蛭素组、潘生丁组。水蛭素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的速度比潘生丁组快,治疗半年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下降,血浆白蛋白显著升高,血肌酐和Hb在绝对数值上也有下降[1]。 1.2重楼 重楼能明显抑制C-BSA膜性肾病大鼠肾小球NF-κB活化及ColIV分泌;明显减低NF-κB的mRNA表达,与雷公藤多甙治疗组作用相当。重楼治疗组能明显改善造模引起的蛋白尿和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减低肾小球IgG和C3荧光强度;纤维连接蛋白(FN)的mRNA表达明显减低;能减轻(C-BSA)大鼠肾脏病理损害[2、3]。 1.3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甲素能有效地减少被动型Heymann肾炎蛋白尿, 血浆白蛋白显著增加。明显减少肾小球IgG和C5b-9的沉积,减轻肾组织免疫损伤, 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足细胞表面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比Heymann肾炎大鼠有明显增加,分布上的异常开始得到纠正, 足细胞的足突损伤明显减轻,足突融合改善,足突宽度降低,促进足细胞病变和裂孔膜蛋白结构的修复。电镜显示,雷公藤甲素治疗组上皮侧免疫复合物、钉突以及基膜反应性增殖均较Heymann肾炎组似有所改善,说明雷公藤甲素疗效机制除了其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外,还与它能显著地改善和修复足细胞病变有关[4]。 1.4鱼腥草注射液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并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 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球和间质的改变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3.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1大量蛋白尿,每天尿中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克,2明显水肿3低蛋白血症4高脂血症和脂尿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基本病理变化:光镜下,弥漫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免疫荧光,GBM和系膜区颗粒状IgG和C3沉积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肉眼,肾被膜紧张,表面充血且散在有栗粒大小的出血点,有大红肾或蚤腰肾之称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症 成都肾康肾病研究院专家谈临床通常表现为肾病综合症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膜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征是弥漫性GBM增厚,钉突形成 1.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征是弥漫性上皮 细胞足突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 2.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特征是部分肾小球小叶或毛细血管袢发生硬化 3.膜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病变特征是肾小球基膜增厚,基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双 轨现象 4.系膜增生形肾小球肾炎:病变特征是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急性肾盂的病因及感染途径 1,病因:细菌感染,多为大肠杆菌 2,急性肾盂肾炎可由以下两条感染途径引起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2上行性感染:多引起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上行感染的第一步是细菌在后尿道(或女性阴道口)粘膜附着,生长。第二步是细菌在膀胱内的感染(膀胱炎)第三步是细菌自膀胱进入输尿管和肾盂 急性肾盂肾炎的并发症1.坏死性乳头炎2.肾盂积肿3.肾周围脓肿 慢性肾盂肾炎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1.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2.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组织学改变为慢性非特异性炎,表现为局灶性的间质性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肾小管萎缩,另一些区域肾小管扩张,扩张的肾小管内可出现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壁,形态与甲状腺滤泡相似 肾细胞癌的主要类型为:1普通型(透明细胞)肾癌2乳头状癌3嫌色细胞癌 肾细胞癌的好发部位,多见于肾脏上下两极(尤其是上极)

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低蛋白血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低蛋白血症的方法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除外继发因素,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的肾脏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在诊断时约80%~90%病人超过30岁,发病高峰在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隐袭起病,少数在前驱感染后短期内发病,病程呈缓慢进展性,通常是持续性蛋白尿,大约80%的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余病人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及/或血尿。本病最早症状通常是逐渐加重的下肢浮肿,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约80%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者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类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效果较差。中医目前虽然没有专方治疗膜性肾病,但某些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的方药对改善低蛋白血症有较好的疗效,从而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一、归脾汤,方中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白蛋白合成。同时增加造血功能,改善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提高白蛋白,对纠正低白蛋白血症有较好疗效。 二、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有促进蛋白合成,增加造血机能,改善营养不良状态,提高免疫力。陈皮、炙甘草、柴胡、升麻有明显抗肝损伤作用,促进消化机能,增强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白蛋白的合成,提高血浆蛋白。 三、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淮山药、山萸肉分别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功能,促进细胞机能的作用。茯苓、泽泻、丹皮具有降低血脂、对抗肝损伤,全方促进蛋白合成,提高血浆蛋白。 四、真武汤,方中附子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配白术、茯苓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白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白术促进白蛋白合成,全方具有调节、兴奋全身功能作用,对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 一、定义:膜性肾病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侧可见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二、发病原因及机制 特发性:大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相关,PLA2R抗体与足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继而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损伤足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产生蛋白尿。特发性膜性肾病沉积物局限于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侧,一般不伴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有,则需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 三、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以肾病综合征起病,约20%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很少超过15 g/d,如超过,要注意微小病变性肾病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可能。膜性肾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体位和活动量有关。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17%~50%成年患者起病时伴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存在(感染、药物和毒物)。膜性肾病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他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此外,男性、高龄患者、伴肾功能不全和较多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者预后较差。 1.症状 (1)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3)可伴少量镜下血尿; (4)部分病人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体征 双下肢或颜面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多为漏出液;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尿。 四、肾活检病理改变 (1)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改变。肾小球无增生性和炎症渗出性病变;晚期可出现系膜区增宽、节段性细胞增生;也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塌陷、废弃,甚至整个肾小球毁损。早期光镜下肾小球体积正常或稍增大,毛细血管襻开放好、轻度扩张,PASM-Masson和Masson三色染色上皮侧可见颗粒状的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间可见基底膜反应性增殖,向外延伸形成“钉突”。随疾病进展,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基底膜增厚,袢僵硬。GBM“钉突”与“钉突”融合,将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膜性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12-12发表评论分享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的20% ~35%,是国内外常见引起NS 的病理类型之一。笔者仅就MN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予以论述。 一、MN的临床病理特点 MN 特征性的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上皮细胞侧可见较多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膜性肾病依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MN(idiopaphic MN, IMN)和继发性MN(secondary MN, SMN ),IMN约占MN的2/3,SMN约占1/3。绝大部分MN患者为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SMN的患病比例增加。 儿童患者占MN的3% ~ 5%,多数为SMN,在中国SMN发病多与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约80% IMN成年患者表现为NS,其余的20%患者则表现为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 约30%患者可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约20%患者的肾病综合征自发完全缓解,15% ~ 20%可部分缓解,15% ~ 30%的患者会经历一次或多次反复,剩留的50%患者表现为持续的NS。表现为持续性NS的30% ~ 40%患者一般约10 年后进展为终未期肾脏病。本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不予治疗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0%。 二、MN发病机制 IMN 是原位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疾病。从Heymann肾炎(1959年)的大鼠足细胞的megalin自身抗原,人类自身免疫性MN(2002 年)的足细胞中性内肽酶自身抗原和人类IMN(2009 年)的足细胞磷脂酶A2 受体(PLA2R)自身的发现和鉴定[10-11],对于IMN发病机理阐明、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不少作者认为IMN应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重视的是,IMN 是Th2 介导的体液免疫所致,导致以IgG4 为主的原位免疫复合物在GBM上皮细胞侧形成,并激活补体,导致膜攻击复合物(C5b-9)刺激足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蛋白尿和GBM损伤。 因为Th2 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故常无明显炎症细胞参与。上述发病机理,与IMN 发展相对缓慢有关。 三、MN诊断与鉴别诊断 MN是一种病理学诊断,GBM上皮细胞侧常有多数、规则的免疫复合物为其病理学特征。MN的诊断依靠排除法,必须逐一去除继发因素后方能确诊为IMN。 SMN常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1 型糖尿病等;感染或寄生虫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药物和毒素:金制剂、汞、青霉胺、非固醇类消炎药等;其他:肿瘤(消化道、甲状腺、纵隔肿瘤等)、肾移植、Castleman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