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摘要:“静”与“动”是音乐课中的一个比较普片的外在现象,然而这样的一静一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在静中感受乐美、感受乐美、感悟乐情。在动中活跃思维大胆表述、手脑并用掌握节奏、勇于表演敢于创新。还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间灵活运用动静二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重视情感的培养及表达。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间,单纯的让学生去听去唱,不仅枯燥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一节音乐课中间会出现两种场面和情绪上对立统一的情形,那就是“动”与“静”。这亦动亦静的教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学问。“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间不应该仅仅是指肢体的动作或歌唱,它还包括思维的活跃度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如表情、眼神等等)。而“静”这一特性也正符合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特点。在静态的环境氛围中不应仅仅是听,而应有所为之。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欣赏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思想、升华自我的情感等等。

因此如果能在音乐课的教学当中灵活运用这动静二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这一动一静之中获取,音乐带来的最大的学习价值。那么我就音乐课中的动与静,以及就此如何优化音乐学习方式作更加细致的阐述。

音乐课中的静态教学,一般主要是在学生聆听音乐和听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较为专注,容易运用自己

的思维去理解音乐和理解教师的讲解。这一过程能较大程度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如果一节课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时间久了不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所以静态教学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静态教学又是包括那些内容呢?

1、静心聆听感受乐美

一般教师上课的时候,导入结束以后就会奔向上课的主题。在主题出现以后就会播放乐曲或歌曲。在第一次播放乐曲或歌曲的时候,由于是新课或是学生比较生疏的音乐,所以一般会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聆听感受音乐的美感。

如初中二年级第一单元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在初次静心聆听的时候,教师就就应该提醒学生从歌曲的旋律、速度、演唱形式等方面进行感受。聆听结束可让学生就以上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理解和看法,教师最后总结出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速度庄严舒缓、歌曲中有独唱和合唱两种演唱形式等等。

通过静心聆听,让学生感受到《让世界充满爱》的基本情感基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静坐听讲理解乐理

这里的乐理是指跟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如乐曲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节奏等等。在这个环节里面教师需要学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去接受汲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必然要去认真的听讲。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安静,教师可以以问答的方式进

行一些互动。静听讲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清楚有效的理解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3、静听思考感悟乐情

在学生感受乐美和理解乐理之后,教师在课程将要结束或课程过半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以上所认知的内容再次聆听音乐。这时候的聆听是希望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升华,感受音乐的情感,体悟这种情感给自我带来的启迪。由此树立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由此联系实际,反思自己。从而更加有效的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品质,真正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

还以初中二年级第一单元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为例,在聆听之前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在理解这首歌曲是表达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与憧憬的同时,可以去回想身边的人和事,反思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间是否做过充满爱的行为,并告诫自己要用爱心、宽容去对待别人。相信只要人人有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音乐课中的动态教学

动态教学是要调动学生身体所有器官的积极性,也不应只是手、脚、嘴的动作,还有学生的思维、情感、表情等等。让这一系列的元素积极的活跃起来,使音乐的课堂相对的轻松愉悦,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塑造学生的自信、勇敢、创新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

1、活跃思维大胆表述

很多人对于音乐课的理解有一个误区,就是简单的认为,学生在

课上学学唱唱就完了。事实上音乐课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一切事物都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活跃自己的大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换而言之也可以说在音乐课中间,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的表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教师不应以对错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要积极的鼓励引导。

如在学习初二第四单元音诗画《美丽村庄》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村庄的美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台前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象内容。这种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于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由衷热爱。

2、手脑并用掌握节奏

节奏的音乐的灵魂所在,所以在音乐课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而拍节奏也是音乐课中比较活跃气氛的一种教学内容,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节奏时,通常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在一些因与人课中间,教师会抓住一些比较普片或重点的节奏类型,作一些强化训练。如节拍的训练、切分音、弱起等等。在接受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手脑的协调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一系列的拍手动作,特别在学生们的节奏都保持一致的时候,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充满了生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勇于表演敢于创新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间,我会根据学期阶段的特点或者是借助一些值得关注的节日,定期的开展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音乐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要求学生亲自完成,教师只是作辅助工作。让学生在舞台上“动”起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台前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才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锻炼了自我,获得了更好的成长。在培养自信的同时,拓展了自己的行为办事能力和表演才华。

在表现和发扬音乐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大脑也能积极的“动”起来。在讲解音符的时候,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要求创造自己的节奏。如以四二拍为拍号创造两个小节。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符时值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自己心中的节奏,并准确的表现出来。虽然学生创造出来的节奏并不新鲜,可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二、音乐课中动静的有机结合

以上我就音乐课教学中的静与动作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课程的实际进行了细致的讲述。在实际的教学中间,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有静无动,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动无静会难以控制课堂正常秩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间,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应用和针对性的开展动静教学法。

1、针对不同的音乐课型灵活运用

音乐课大致分为演唱课和欣赏课。演唱课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演唱,所以像这一类的音乐课型,就得以动为主以静为辅。

在动态教学中间,让学生愉快歌唱,轻松的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等。像演唱课还适宜开展一些演唱表演活动,在这一系列动态中学生会更加容易的学习和掌握。

音乐课中的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这一类的课型当中就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中间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如初一年级在欣赏比较《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的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静听来感受两种音乐在内容、风格、情绪、旋律等方面的异同。当然在针对不同风格欣赏曲目的时候,动静教学法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2、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动静教学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一个班级里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去挖掘每个学生优良的性格特点,对于好的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面对一些有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个班级里面大致有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一种是活泼好动一种是沉默寡言。第一类学生比较情绪化,而且容易浮躁。所以在培养他自信勇敢品质的同时,要适度的采取静态教学让他静听用脑。教师可以适时的让他去回答这一类的问题。而第二类学生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师要采取动态教学。尽可能的让这一类学生单独上台或结伴展示。让他们先从肢体上解放自己,慢慢的从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中国有句俗语叫缺什么补什么,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教师无形

就补上了学生的性格缺陷。对于学生,这无疑是人生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静”与“动”实际是音乐课中的一个比较普片的外在表现。我就如何合理的安排运用这动静之法作了相应的阐述,希望这些在教学中的感悟能够给更多人带去一点启发。

动与静优秀说课稿

《动与静》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与静》,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 1、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第一节,该套教材中的实验活动材料来源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这也是本节课特点。 2、这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 学习第六章力和运动的前提,是统领力和运动的开篇之作。 3、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参照物》的讨论交流及《静止还是运动》的观察体验, 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平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的很好机会,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模拟看似深奥的物理现象,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目的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用实例释相对不同的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怎样运动。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谁在动”的讨论交流,培养选取不同的标准判断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方法,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模型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讨论、交流、观察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能根据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2、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解释相对不同参照物,说明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目的一 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 ,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 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于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 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 基础的音乐知识,达到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感知到音 乐形式的美,乐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形象的 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等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 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适应。要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 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 面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好地提 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近年来,纵观国外的一些音乐教学 方法,各有所长,而我们的音乐实践于课堂教育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在其启发下依 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探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大课题。本 文只就自己教学中得一些感受。 一、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不要 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的起坐,

音乐的基本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 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

(2).优美抒情 (3).雄壮有力 (4).悲惨凄凉 音乐 (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 (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音乐 (3)《江河水》音乐 (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2.节奏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 (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1)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 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 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 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 摘要: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从新认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舞蹈”起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求新求学求知求异求美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已在全国正式启舞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舞蹈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向我们每个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舞蹈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舞蹈”起来,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观念,让学生“舞蹈”中求新 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公民。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于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真正的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具体内容和方法:1、舞蹈演唱:演唱歌曲、视唱曲谱、声态模拟等;2、舞蹈音乐:聆听音乐作品、辨别音高、音色、旋律、节奏、调式、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等;3、舞蹈观看:视唱曲谱、观看挂图等;4、舞蹈乐器:进行器乐演奏、节奏训练、手势练习、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5、舞蹈思考:对音乐舞蹈进行理解、想象、记忆、创造、再现等。除此之外,教师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上。营造创新的氛围、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舞蹈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勇气和能力。 二、探索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舞蹈”中求学 新的课程标准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他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彻底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教学。 1、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加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2、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师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舞蹈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配合、学会关心、学会竞争。 3、留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音乐作品(歌曲、乐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并在舞蹈的亲身体验过程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美,从而激起他们追求和创造美的欲望。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⒈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⑵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⒊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⒋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 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二、新授: ⒈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 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师:现在我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⒉运用多媒体演示“荡秋千”的片段。 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现根据学科的特点谈一谈音乐学科基本类型课教学模式。 一、音乐课堂教学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悟体验,提升思想(展示歌曲背景,激发学生高尚的思想)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不同季节风情,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

关于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

关于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舞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切表演艺术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审美效应=创作+表演+欣赏。作为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懂得:以优秀的创作节目和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奉献给具有较高欣赏水平的对象,才能获得最美好的审美效应。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曾指出: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机械总和。按照这个定律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就能产生整体效应,获得1十1>2的优化效果。如何将系统论最优化的观点、定律应用于审美教育过程中呢?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在“趣”“情”“美”三要素中完成舞蹈教学任务。 一、“趣”是打开舞蹈殿堂的钥匙舞蹈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优美动人的舞蹈示范来感染学生,并充分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课为例,“身韵”的提法兼有身法和韵律的双重含义,包含着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要求。身韵课细腻地解剖了每一动的前因后果及其内外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感动,上身韵课便进入到一种特别的状态,这时,半抑制状态的大脑便开始习惯于随着肢体的动作而运动起来,这就是动作意识。身韵课实为心韵课,它练的是心。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请古筝老师临场伴奏,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学生们立即感觉到了身体、气息、内心的节奏都高度统一在一种韵味当中,他们因为受到传统乐器演奏时气氛的感染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随着优雅的古筝音乐声渐渐活跃起来时,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身韵课更深一层的价值。笔者在组合训练中也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身韵训练等并配上古筝等传统乐器,起到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即兴编舞、即兴跳舞等训练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进行即兴创作,尽力让学生寻找听到音乐后的瞬间所产生的感觉。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强化某个点,怎样依附于音乐又跳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对此,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在舞蹈教学的最初阶段,基本功和强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很枯燥的,但却是走向艺术王国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可以把难度较高、较枯燥的动作放在“趣”中完成,并保持“情”的状态。如“控制组合”在课堂的基础训练中,舞蹈动作是控制在舞姿的停顿上,或者在短暂的动作组合延伸过程中,这就要求舞蹈动作做到技巧高和稳定性强,这项训练一般是将重心放在单腿上完成的优美舞姿,因此做起来就显得非常吃力和枯燥,这时教师应选择以轻松、抒情为基调的音乐旋律,给人以舒展、自如的感觉,从而把枯燥的“控制组合”在感情上予以调节。训练动作中也应有情绪上的控制,不仅要考虑到动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还需要气韵的流畅。准确的音乐选择能使人闻声而动,这种选择能让学生达到动作的韵律与气息相呼应的目的。随着“兴趣”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为扩大知识面,可以介绍舞蹈的类别、流派及艺术特点等,并辅之以相应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们了解舞蹈类型的文化内蕴、价值取向和其中蕴涵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等,由此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随着音乐教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音乐学习内容,使音乐教学内容并茂。在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音乐教师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师生高效便捷的沟通,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1、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音乐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师生高效便捷的沟通。 2、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函待我们去解决,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目前音乐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前制作课件,课堂上运用此课件授课,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授课方式单一化,教师对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突发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如果出现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但往往无法添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备课,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2)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音乐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识程度参差不齐,青年教师的认识明显好于老教师,

城市学校的教师好于农村学校的教师,所以教师要多参加相关培训,阅读相关教育理论书籍等途径了解先进教学方法和理论进行自我充电。 (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应用的并不熟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好,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认为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就是课堂效率最优化。其实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优缺点,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整体优化目标。 (4)音乐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够,有些教师虽然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但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存在差异,实际的操作应用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学校要制定培训计划,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达到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作用越来越大,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不断深入,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同样对音乐教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 2017年5月

《动与静》说课稿

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市区复赛 说课: 《动与静》 姓名: 单位: 时间:

动与静说课 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他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由生活到物理的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教学反馈,让自由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下功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的第一节,也是学生真正接触到物理课程的第一课,教材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运动,并以多种形式展现着物质的运动,从而引出科学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参照物,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体现了由自然到物理,由生活到物理的过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节的学习,不管是对本章的学习,还是对本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都是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课,对物理的学习认识不多。他们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运动与静止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来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情感与态度: 通过探究身边的物体是运动、静止,感受到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有决定作用的。 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 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取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取 运动,静止,参照物等物理概念都是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即本节重点,而八年级的学生要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选择恰当的参照物,会比较困难。因此本节的难点就是“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取”。 教法与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还有演示法,实验,举例,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小说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宝叔在外求学读书,宝叔的父亲去看他,宝叔向父亲询问家中情况,可有怪事发生,他父亲说:“怪事倒也不多,只是昨夜一阵大风真是怪,把咱家院中的一口井吹到了篱笆外”。宝叔心想:“此风少见,确实奇怪”。 设疑:你见过这样的风么? 学生思考:。。。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了 新课教学

创新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种方法

创新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种方法 法国着名哲学家柏格森说“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他指出,任何工作都需要创新,创新才能有发展。音乐课堂教学也在于创新,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境”激发兴趣 这里的“情境”指的是“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同时,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愤”和“悱”)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就能够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氛围之中,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情境:一是在自然中体会情境。音乐教学不单只拘泥于室内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音乐的存在。比如春天郊游时,我带领同学们走在森林的小路上,那沙沙作响的树叶,欢快流淌的小溪,放声歌唱的小鸟儿-------大自然演奏出了美妙的乐曲,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也随着这美妙的乐曲唱起来了,声音是那样的洪亮,清新、自然、淳朴,大家立刻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自然的美好。二是用图画、录音再现情境。在歌曲教学中,我常常用图画或录音给学生创设情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渴望春风》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野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芳草的气息,衬托出我们对春天的渴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之后识谱,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

如何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如何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6-22T15:02:58.21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作者:张添舒 [导读] 面对素质教育的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环节尤为重要。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柳城初级中学122000 音乐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面对素质教育的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关于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音乐课堂的创新 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必须革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旧格局。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变音乐学习的方式,在每一课里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加强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消除畏惧、胆怯心理,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师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可是有些教师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师道尊严的意识太顽固。对学生不能像对朋友、同事一样予以足够的尊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所以教师应该淡化角色,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敢吐真言,敢表真情,心灵相通,共同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成功时的喜悦。 二、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有了器乐的实践练习,不但避免了学生在演唱两声部、副旋律时出现音准不稳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学生既有兴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的东西。 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初中的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学生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注重音乐素质教育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其音乐素质素养。专题性音乐活动: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有时代性的特点。如:“大合唱”、“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来表达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在音乐声中,不断感受音乐美、创造美。 竞赛性音乐活动: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如“音乐墙报”展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布置、介绍国际、国内音乐信息、中外艺术家对社会对艺术的贡献、音乐动态、音乐游艺、最新音乐作品等,通过办报让学生长知识,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有通过举办卡拉OK独唱比赛,引导学生学好歌、唱好歌,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 趣味性音乐活动: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满足,才智得到发挥,以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炼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总之,音乐教学必须要创新,创新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要我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索能力,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那么,我们音乐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从音的要素浅谈音乐欣赏教学的切入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音乐欣赏通常来说由浅入深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感性认识(官能感受)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阶段,这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 但是,面对浩若星海的众多音乐经典,大多数学生不得其门而入,而且音乐欣赏课的上课时间、学生的欣赏时间和内容有限,到底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内部,理解音乐的组成要素,使学生保持欣赏兴趣,就能使学生在课外的欣赏得到无限延展,这时,欣赏的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是笔者的一点个人浅见,从音的要素来谈谈欣赏音乐如何切入,着重强调在第一阶段的官能体验。 那么,音的要素有哪些呢?音的要素通常是指音高(音的高低)、音量(音的大小)、音值(音的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的特点。在这里我们要注意,音的要素和音乐的要素是有一些概念上的不同的,音乐的要素是包含节拍、节奏、旋

律、音色、和弦、调式、力度、速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素,狭义上来讲前者是涵盖后者的。 一、音高方面 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从音高方面了。通常较高的音会给人以激动、昂扬的感觉,较低的音给人的感觉暗淡、哀伤,由音高变化而形成起伏线条。旋律线与情感的起伏和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密切关连,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作为音乐表现手法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主导地位。旋律线是曲调在运动过程中,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听完之后或者欣赏过程中轻声哼唱作品主旋律,获得最直接的音乐锻炼和情感体验。 通常音高的变化有三种方式:1、同音进行,其线条较平,如果与多变的节奏相结合,会造成紧张、强烈、推进的效果。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同音进行出现的那一部分,表现了解放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2、上行的旋律富有朝气、善于表达积极向上、坚定有力的情绪。比如《毕业歌》中上行旋律线,是以强烈的语气向自身提出充满责任感的质问、疾呼,反映了青年的爱国热情。3、下行的旋律线一般与力度减弱、紧张度缓和、情绪低落相联系,善于表达平稳、深沉、思念和悲痛的情绪。例如,《松花江

试析课堂教学的“动”、“静”关系

试析课堂教学的“动”、“静”关系 发表时间:2013-05-31T14:46:42.827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吴达清[导读] 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提高上课的效率,那么,提高教学成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吴达清(贵州省黎平职校贵州黎平557300)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动与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关键词:课堂教学动静相宜俗话说“水动则活”,商业推销常走街串巷,流动经营能“以动制静”,靠的是灵活与近距离接触消费者,把好的东西和服务送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从而实现销售目的。课堂教学理应有启于此,乃异曲同工。因此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兴趣;“静”,则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的深入。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动静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学生抄,整堂课都是在教师严格的把持下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表面上看似乎井然有序,作为老师心里也坦然:该说的说了,该写的写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而且课堂应该说是相当安静,因为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那只是老师的声音;只有一种思路,那就是老师的思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难看出:如果课堂上一直静下去,那将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如此的封闭,难道不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吗? 二、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哲学角度来讲,动与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自由交流、评议等方式。有道是:“动”不起来的车子是无用的,“静”不下来的车子则是可怕的;“动”不起来的球队是令人憋气的,“静”不下来的球队则是令人放心不下的。此言深得“动”、“静”之妙方。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同学间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该动的时候一定要动起来,这里的动就是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如何实现动静相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动静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钓鱼讲究静,但钓鱼过程中所说的静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要守在某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有经验者根据季节、时间、水域以及垂钓环境而论,在某一钓位长时间不上鱼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动一动”,有时适当地动一动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大合唱的队形,单靠静态的队形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要有创新,采取以动制静,可以在唱歌的过程中变换队形,可以从一个形状变成另一个形状,在演唱的同时也可设置一些动作,这样使其与队形动作更加协调。 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的教学,应改革过去的传统教法,让课堂由“静”变“闹”,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让课堂从教材及教师的专制中逐渐走出,走向学生,走向开放,走向互动,变“鸦雀无声”的看一人表演为灵活多变的多组、多人互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需要活力,但是静下心来思考是学习探究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留足安静的思考时间,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2.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有人总结:“动”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动”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自主生发的课堂;“动”的课堂,还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如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关键在于一个“活”字。首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教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再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学生自由争论。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鼓励学生敢说而不要怕说错,对于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强压打击。 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手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手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提升。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提高上课的效率,那么,提高教学成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3.“动与静”有的放矢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应该说是相当的热闹。如果教师总是一味钟情于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是“活”了,情趣是“灵”了,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并形成相应能力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热闹”,要经得起“冷场”,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教学是门艺术,激活课堂更需要技巧。它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教法,运用灵活的教艺,定会使“静”的课堂“动”起来,达到动静相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刘晓娜 (小学音乐通辽小学音乐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3637 发表日期: 2011-12-03 10:30:07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新世纪呼唤着创新与改革,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它通过传授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首先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课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课下的精心准备为代价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要清晰地突出教学重、难点,在实现教学一体化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案更要精细到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做到有的放失,不脱离学生实际,在备课过程中只限制于课本教材是不够的,教师的视野更要开阔,做到以下四勤:勤上网查阅一些参考资料,勤翻阅相关书籍,勤借鉴一些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勤视听有关的音乐音像资料。在音乐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1、前入阶段(熟悉作品) (1)先听、先唱、先感悟。教师要学会弹唱作品、熟悉作品、安静的 聆听、把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透彻。 (2)选择合适学生演奏、演唱的调式。 (3)准备有关资料(含多媒体)的预备教学内容,可根据学情做适度 调整。 2、教案设计

高中音乐_音乐要素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音乐要素之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了解并掌握这些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实践练习,学会运用创作手法---变奏,认识了解音乐体裁---卡农及特点。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音乐情感,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能够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教学难点】 针对音乐要素,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音乐是受人们喜爱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一起来欣赏三个视频片段,请同学们从音乐角度思考,说说它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 依次播放三段视频。 ①《卡农》阿卡贝拉版,优美,柔和 ②《卡农》大提琴重奏版,欢快,活泼 ③《卡农》电声乐队演奏版,振奋,激动,充满力量感 3. 学生回答问题。(PPT)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体现了音乐的各种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音色等)。它们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使音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音乐要素展开欣赏和体验。 意图:视频会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因为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不同音色、不同力度速度、不同情绪体验,会让学生第一时间在对比中感受出各个音乐要素。 二、节奏 1. 定义:(PPT)节奏是音在行进过程中长短和强弱的体现。 如果以四分音符为一拍,要掌握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休止符、

附点音符、三连音的时值是多少。 2. 单一节奏练习(PPT) 一起念,注意时值的长短和强弱,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强弱。(三、四、五小节容易出错,可以先单独练,然后再完整念节奏。) 意图:让学生掌握音的基本的时值组合,加深对节奏定义的理解。 3. 问、答、欣赏视频。(PPT) ①导入:什么乐器能够表现节奏之美?学生回答。乐器都可以很好的表现节奏,不过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节奏的体现。 ②欣赏打击表演片段。(视频中,演员运用各种物件来敲击出丰富的节奏。) 意图:开阔学生视野,发现身边的物品,包括我们的身体都可以轻松自然的表现节奏,为之后的创编练习做铺垫。 4. 合作创编节奏展示(PPT)。 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要求:节奏展示要体现组员合作,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节奏进行,还要有不同的音色对比,一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分组展示,老师点评或建议或鼓励表扬。 意图:根据不同的节奏型选择合适的音色锻炼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多声部节奏合作考察学生的协作意识;关注节奏特点让学生感受节奏对音乐情绪的体现。 5. 小结:在音乐要素中,节奏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是音乐的骨架,是基础,再配合上不同的音色和力度速度,节奏会更富有感染力。 三、旋律 1. 导入:唱音阶,再看这条音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