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与幸福人生的思考

自然哲学与幸福人生的思考
自然哲学与幸福人生的思考

自然哲学与幸福人生的思考自然哲学是什么?自然哲学与人们生活又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引人入胜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一系列纷繁而复杂的现象总感到十分惊异。在好奇心和驱除愚昧无知的欲望驱使下,人们运用天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对这些自然现象进行试探性解释,这些试探性解释就是早期的自然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从本质上看,这种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宇宙观、自然观,即人们对自然界或宇宙的看法。

那么,自然哲学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自然就密切,它的发展使人们拥有更高的智慧,知识只是关乎事物,而智慧则关乎于人生。人们对于自然界中无限多样性的物质形态感到好奇,它们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来的,一切都来源于水;有人认为是由火演化而来的,一切来源于火又复归于火;也有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原子演化而来,不同的原子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构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甚至还有人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气衍生而来的等等。很显然,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构成的解释是属于总体的、抽象的、思辨的、笼统的解释,即使这样的解释在人们经验范围内是不可能得到检验,但也逐渐地推进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人们懂得追随自然之

道,方可安居乐业。自然哲学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与自然又是对立的,如果人们对自然利用与开发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矛盾。幸福人生的本质是和谐,人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追随自然之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通达幸福。

自然哲学不但让人知其然,还让人知其所以然。人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可进行分门别类的、精确的解释,这些看法完全可以在人们经验范围内得到检验,甚至严格检验。比如,太阳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而且还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呢?有人提出,因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不动的,而其他所有天体,包括太阳、月亮、火星、金星等,都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绕地球转一圈就是一天,当太阳处于我们的正面时就是白天,处于背面时就是黑夜。又如,为什么木头会浮在水面上,而石头沉到水底下呢?阿基米德认为,因为水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他通过推理认为浮力的大小恰好等于排开水的重量,由于木头密度小,体积相对大,所以排开水的重量大于其重量,因而上浮;而石头由于密度大,体积相对小,所以排开水的重量小于其重量,因而下沉。像这些对自然界某种或某类现象为何如此产生的具体看法或解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对照相结合的方法对之进行严格检验。可见,自然哲学是一种追求智慧的学问,锻炼了人们的思维,如果没有自然哲学,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自然哲学是一盏智慧的明灯,它能够让我们找到理解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也会让我们拥有理性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智

慧,让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过着一种智者的生活。

自然哲学又有高于常识的地方,它用怀疑和批判的目光洞穿了常识中的壁障,使一切联系起来,流动起来,变得亦此亦彼。事实上,关于地心说、阿基米德的浮力假说等等,都经历了逻辑分析和经验对照相结合的多次严格检验,其中有些被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被证伪。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零散的、不精确的、不定向的、片面的,要靠这些经验去严格检验人们对自然界的解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如要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gt和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关系h=1/2gt2,那么光凭观察来进行验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物体下落速度太快,人们凭感官根本无法获得下落速度或下落高度与下落时间的精确值。但通过自然哲学的实验方法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人为控制自然现象演化过程。使演化太慢的过程得到加快,使演化太快的过程变慢,使不能重复的自然过程再现。这样,就可以使人们获得经过精心改造过的“人造的”科学事实。很显然,这样的科学事实作为自然哲学研究的感性材料或作为检验科学假说的“经验”,既具有系统性、定向性,又具有精确性、可靠性。在目前改革的时代,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良莠混杂的思想观念,如果没有自然哲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是很难驾驭和挺立自身的。自然哲学的理性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将使人敏思锐目,不断摆脱蒙昧无知,走向精神自觉。既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在精神上独立不倚地站立起来,按照自然哲学思想的指引,运用理性精神或批判精神思考和审视生活和自身,超越常识生活的局限,教导

人们学会变通,一理通则百理通。

自然哲学的发展,是人们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的过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幸福人生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自然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追寻,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幸福人生需要一种境界,没有境界的人生是一种不完美的人生。而自然哲学恰好能够引导个人从平庸的人生超脱出来,提高个人的生活品味,提升人们的思想旨趣,从而达到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让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与众不同。只有我们的人生有追寻,有奋斗,有选择,有境界,才会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唯有在永恒的追寻与奋斗中才能达到。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 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 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 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 底之勇。

2.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 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3.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 在。 4.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 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5.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 发展前途的事物。 6.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 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7.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 与时俱进。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要学会辨别新旧事物。要正确立理解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概念。 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是形而上学。 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这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纯粹理论精神的复活”是科学的文艺复兴的真正涵义。 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表现为以“方法论”为依据,以哲学为基础。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即使一种成功的“方法”,也亟需解决“方法论”依据,才会有生命力。方法有科学上的方法和哲学上的方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上升到哲学角度就成了方法论。 二、“科学”、“哲学”、“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丹皮尔说“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另外,“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关照生命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我们需要领悟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 三、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四、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霍布斯的政治科学:1,“价值中立”。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习培根和笛卡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3,“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意义: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4,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然后,从这个“自然状态”到达“人类社会”。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 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约翰·穆勒更加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它是比身体的快乐层次更高的快乐。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在他之后还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这个词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里幸和福这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幸福这个词,要了解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 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乐道,在物质生活上就是安贫。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 所以,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有品位。快乐主义重视享受生命的本真状态,完善主义也认为简朴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主张物质欲望的无穷尽满足就是快乐,不会有的,否则怎么叫哲学家呢。

哲学与人生专业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篇一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

段,生和死是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

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

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我是一个喜欢睁大眼睛在黑夜里凝望的人,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贪婪的享受夜的静谧;有时思绪飞快的转换,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傅佩荣教授曾说:“当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精华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概念,近代的“科学”概念。(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我认为四者的关系是整体综合发展的。从魔咒开始,到希腊“科学”从神话中提炼出研究自然的哲学观点,再到近代的“科学”提出“意识”的哲学主题,人文主义的“科学”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最后到现代的实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它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 1、古希腊的“科学”是西方哲学的本源,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2、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3、近代的“科学”是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哲学,作为有别于古代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就事物本身而考察事物的,那么,近代“科学”则为对世界和人的考察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意识。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哲学是二阶的。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回到了人自身。不论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先验统觉”,都涉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生与哲学论文篇一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遇到的问题也有四个: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第三个“怎么办”,第四个“好不好”。我所有的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讲是什么、为什么,不敢跟人家讲怎么办。因为这四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是自然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是科学。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因为地球围着太阳旋转。而“怎么办”和”好不好”,是上帝留给人来解决的问题。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上帝给了你很大的创新的空间。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三个问题困苦了无数的智者,没人能得出完美的答案。千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物理上人们拿到了答案,但在这里上人们还在追求。就像刚刚建国时国民党的被俘将领,在不断尝试建造永动机从来没有人成功。我对“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我是谁?”换句话数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解释人生? 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解释或者说是期待。农民说:“我的要求不高,每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卖个好价钱就行.”话语中,透着纯朴,善良.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一年中风风雨雨期盼着收获的季节,脸朝黄土背朝天,早晚围着土地转.还好,如今农业税免了,农民的收成也有起色了,脸上也笑开了花.工人说:“还是你们自由,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没人管;不像我们,早出晚归做好了没奖金,做错了还挨批.保不准哪天饭碗就没有了.正式工还好说,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当然了个别也没有.农民工就惨了,要不上钱来的有的是,为了城里人过上好日子卖掉了青春,到头来,连个养命钱都要不到.你说,钱就那么重要么,钱比良心重要”小学生说:“我是祖国的花朵,希望的明天”未来属于我们,我们需要多加营养,汉堡包,肯德基,统统上来!当然网络游戏也不能少,要全面发展,这才是硬道理.一个小皇帝六个围着转,是谁的不幸? 父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自己不拿着娇,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宠着”只是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有这么好的命.只是希望将来他们也能享受到晚年的快乐.祝福他们,当然了,作为晚辈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警察说:“要是社会上没有了坏人该多好啊!人人心安理德,不用担心钱被人偷,也不用还怕有人抢劫,社会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息,美!很美,即使失业了也行啊!”警察的天职就是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的安宁.我们期待着他们失业.犯人说;“谁一生下来,就愿被人骂,那不是逼得吗?头脑发热,考虑不周,都是钱惹的祸.”钱是好东西,但钱也是送命的导火索.人活着为什么非要追求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呢?自寻烦恼.也许他们最清醒的就是他们手铐加身的时候,人一定要看清前面的路,否则是自寻死路.年轻人说:“活在这个社会真累,十年苦读寒窗,一朝大学毕业;茫茫沧海世界,遍寻安身之所.感受更多的是压力!压力!压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工作还没有着落,又面临着爱情婚姻,甜蜜的爱情似乎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有房子还好,没房子那就是如同少林寺十八铜人阵,还不知道要奋斗多少年.”青春没有了,不年轻多好,什么也不用发愁,是啊!好像目前还没有什么可行办法.老年人说:“人老了,筋骨不行了,头脑也不灵活了,腰酸背疼,一身病.年轻人烦”老人的悲哀 就是晚年了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反而成了儿女的负担了.说句良心话,老人还能活几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来,安安静静地走呢? 人生得意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同只在于你如何选择如何去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又无数次选择。曾经有人说过: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现在的社会不断出现问题人生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接受考验每个人只看到了人生不好的一面或贪预想了而不思进取。在社会一个人羡慕另一个人;一个阶级羡慕另一个阶级;一种生活状态羡慕另一个生活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状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奉献只有为他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 县 职 教 中 心 田小锋

《哲学与人生》教学反思与感悟 彬县职教中心田小锋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材改革,《哲学与人生》课也在教材的整合与提升过程中被中职学校作为德育教学必修课程供学 生使用。它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 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体现,是中职学校一门全新的德育必修课程。通 过本门课程,教会学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 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在社 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更新教育理念,更突出了职教特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已在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知识亮点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 百计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信任学生,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创设自主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 探究,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 每个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自身的理解牢牢掌握,增强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 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

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作为教师,应从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会有上好该课程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去研究。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也不要气馁,更不能轻易放弃。在教学中,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内容,找 出知识亮点,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谓知识亮点,就是教学内容中内涵 最丰富、意义最深刻、实用价值最大、表述最精彩东西。例如,教学“事物发 展的永恒性及本质”时,运动、变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实质、量 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等知识点就是亮点。 通过对知识亮点的突出,知识条理就更加明晰,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枯燥乏味 的课堂教学也得以改变。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要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 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脑,让 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让德育课真正“活”起来。 1、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青少年听课存在“以兴趣为主导” 的倾向,对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比较排斥。因此,教学时, 教师可使用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学工具,将枯燥的基本概念和 理论渗透在具体、有趣的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心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 简述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重大成就。 略。 3. 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1>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3>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按运动载体分五类: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生产方式 <5>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探讨了各门具体学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想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 4. 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述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快乐箱;快乐主义;生活意义 摘要:在哲学史上,快乐主义者提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 的快乐。然而后世对此反对声不断。文章试图以对快乐箱的思考引入,分析后世哲学家对快乐主义的批判,结合老师课堂教学和自身思考,寻找生活真谛。 正文: 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而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事实上,很少有人是快乐主义者,人活于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成功、名望、金钱、权力和自由等等,快乐更多地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而非目标。 一、对于是否愿意跨进“快乐箱”的思考 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奥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发明——快乐箱。它是一个装有电极和医疗设备的箱子,只要人走进箱子里,就会体验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而且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但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个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若干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运动而变得臃肿苍白,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你完全虚度了,但你一点都不会因此而烦心,因为你一直活在绝对的快乐里——那么请问,你愿意踏进这个“快乐箱”吗? 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一直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所追问和思索。调查表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快乐箱的寄生虫。陈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快乐箱能让他产生快乐的幻觉,但实际上却会因为缺少活动而使他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在现实中,没有谁愿意生病和早逝的,哪怕快乐箱使他感觉不到痛和早逝,但是由于他在思考——即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那么他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意较多的虚幻快乐。 是的,一旦我们跨进快乐箱,我们将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沉溺,犹如吸毒。我们将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快乐的绝对满足,但现实中却面临孤独、无为、病痛和早逝——这一清醒认识和衡量让理智尚存的人们对快乐箱却步,就像常人对毒品却步那样。感官享受能尽一时之兴,但我们会更多地关注长远的真实的利益。快乐箱只能给我们带来虚幻的短暂的感官享乐,无法替代现实中感情和成功所带来的真正的满足。

哲学与人生选修课论文

对哲学的一些想法 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从医学书上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这是我唯一没逃过的选修课,场场必去,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一位学者曾说:“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

《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第2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道路》,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通过积极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对哲学观点有了初步了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5、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在树立行动意识,敢于行动、善于行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

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3 情感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疑惑。要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才抽象,教师对此要讲清、讲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 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

哲学与人生作业(1)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专业:133021 姓名:李宗明 指导教员:薛艳丽 时间:2016年7月

哲学感悟与人生思考 摘要: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关键词:哲学;人生;哲学与人生 正文: 当初选这门《哲学与人生》的时候,是想着在沉重的专业学习重负下能给自己点时间放松,至少就是想着一个星期听一次心灵鸡汤讲座,能让自己暂时解放出来,聆听哲学老师的人生智慧。现在课程已经结束了,回首看来,也觉得自己选这门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在这门课里,老师用很多生活的鲜活例子来跟我们讲解哲学的智慧,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悟了很多。下面是我的一些对于哲学的想法。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

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那生和死就是两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左宏明(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追寻的历史与追求幸福成为公认的人生目的出发,讨论了幸福的涵义,追求幸福的途径,最后探讨了幸福的标准以及与价值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幸福涵义价值哲学 0引言 幸福这一古老的伦理学命题,历史上曾有许多哲学家对此都进行了深邃的思索。本文试图从其中种种的看法语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有意义的部分,就有关内容做出一个尽管不十分完备和准确,但也可以说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理解。 1幸福的历史追寻 在哲学的历史上,自古希腊肇始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为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生命观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追求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充分享受生命和生活的乐趣。这种快乐和幸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物质的快乐和幸福(如财富的积累与感官的需要与满足)和精神或心灵方面的快乐幸福(主要指心灵的宁静与灵魂的安宁)。 1.1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1.2犬儒学派与希勒尼学派的对立的生命观犬儒学派的重要代表第奥根尼,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幻想离开现实社会过安贫乐道的生活。 1.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倡快乐主义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1.4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西方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禁欲主义或悲观主义则无疑如同一张巨大的黑色天幕将一切光明笼罩,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灵都被宗教禁欲主义的枷锁牢牢套住。 1.5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打破神学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成为一股不可遏抑的历史潮流。 1.6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人生观他们把生命看作一台机器,将生命的意义束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用自然的机械、静止、孤立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了存在主义的哲学系统,并且是德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海氏认为“此在”在世的基本状态是烦、畏、死。在现实社会中,人越具有社会性,就越失去个性,失去自由,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结,是“此在”本质的完全体现。海氏指出,死是最独特的、最不连贯的、最不可替代的。海氏的死亡观是独特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它预示着个体的独立和苏醒,但是却又是厌世和消极的。 2幸福的涵义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 可以看出一点,幸福与主体期望的状态有关,因此,可以得到: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理状态。 3获得幸福的途径 由哲学家们的探讨和上述定义可知,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是处于不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第一类中,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追求心灵的宁静。这一点有许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二条是沉浸这某种事物中。如斯宾诺莎指出的就是这一条。麻烦在于当你询问自己思考的框架时肯定打断你的流动。如果你想幸福,根本就不要问你是否幸福。对于是否幸福的问题反而让我们很不开心,本来幸福的生活因为一再的思考到底幸福不幸福而打了折扣。能够以这类方式获得幸福的,在人类群体中,是少数,大概只有勤奋笃学,孜孜不倦的学者和无我状态的精神病患者。第二类中,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条是期望值不变,改善自身的状态;另一条是自身状态不变,降低期望的水平;第三条是在适当地改善自身的状态的同时,降低理想的水平,是二者兼用的途径。遵循第一种办法的可以称作是乐观主义的,第二种办法的可称作是悲观主义的,遵循第三条途径的可以称作是中庸的。 采取悲观主义途径的,犬儒学派几乎将欲望水平降低到仅仅是活着,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将这一途径推向了极致,他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采用中庸者的途径,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前者是崇高和永久的,后者是低级和短暂的。人生的目的和准则,就是求得精神的幸福和节制物欲。 采用乐观途径的,可能是许多人都希望采取的一种途径。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自身本性的满足,并赞美这种合理性,认为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即属于此。 但是,这种途径能够获得幸福的希望却很渺茫。最简单的不快乐是因为贫穷造成的。贫穷的人如果有钱了就会觉得幸福。但是增加的财富的影响惊人的小。 4幸福的标准与价值哲学 什么是理想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标准问题,它涉及了幸福的,抑或说是人生的价值标准。弗洛伊德说“幸福完全是主观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好像是第一个批评性的思考幸福条件的人,考虑人们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他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苏格拉底让幸福问题与个人和美好完全结合:幸福就是过美好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德性是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它使人区别于或高于其他动物,使人成为人,因此,德性不仅是人生所应追求的价值,而且也是人生的自身价值之所在。既然如此,关于人生幸福的价值学就成了关于道德的学问,其使命就在于通过引导人们向善以达到幸福。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理想状态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多元化,这样德性或美德不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系统的,其中幸福包含德性,幸福是真实人生的总体、中心和终极目的。 事实上,由于一般价值论的影响,自20世纪早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已经拓宽了伦理学的领域,伦理学正在转向一般价值理论或价值论。在我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在研究价值问题时把目光投向幸福论伦理学。这表明“将价值论和伦理学统一起来以形成一门统一的人生、价值或幸福哲学,即价值论,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价值论在现代条件下已经内在地继承了原初伦理学的精神,它视幸福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为社会构建观念的价值体系,为个人和群体确立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从人类幸福的角度在研究大量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的智慧》.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3]谢军.《论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第2卷第4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12月 [4]江畅.《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第31卷第4期2000年10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5]江畅.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社科论坛 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