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人的影响

教育对人的影响
教育对人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看,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接收教育,只是形式不一样罢了。有些教育是无形无象的,它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有些教育是很具有形式的,它有具体的学习形式。如果让我把我所受到教育进行分类;我想,它们有如下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种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得益于家庭教育,而有些人社会的教育对他产生更大的影响,也许对某小部分人来说自我教育更能让其自由成长,然而,学校教育常常被人认为是最能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下面,我来谈谈我对他们四者的理解。

常被轻视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常常被人轻视,尤其在国内,而且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但不知道怎样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相反,常常采取错误或不当的教育形式(打骂是最极端错误的教育)。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它也会影响一个人往后的成长。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有爱心且温馨的家庭中,往往他会形成温和而有爱心的性格;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睦或分离的家庭中,往往家庭的这种环境会影响他以后的成长,也许对他以后生活的幸福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虽不能确切地说对个人一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或多或少这种环境会在留在他的潜意识里。家庭教育主要影响一个人青少年时的成长,也就是说在他成年之前,而成年以后,一个人往往离开了父母的家庭,要么自己组建一个家庭或到外面谋生或求学,况且这个时候,一个人往往有了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和自己的喜爱,受父母的影响就没有年少时强烈了。

那么,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早期会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喜好、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传统习俗的形成等,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一个人一生受益。下面来谈谈家庭教育影响一个人的几个因素:性格,对于性格,我个人还常常觉得它不仅受家庭教育影响还受遗传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生下来头脑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东西,但我不这样认为,况且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进化和遗传选择,小孩子生下来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人的一些东西。而一个人小的时候常常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这种模仿学习往往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且,父母在行为方面的教育往往比语言

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小孩会常常做这样的“思考”,他会想:爸妈这样做,我这样做当然也是对的,爸妈虽然这样教导我这样做,但是他们从不这样做,我是否一定要这样做呢?(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这里的思考是小孩子潜意识里的本能学习与我们平日说的大人思考不同)。所以家庭教育中行为的教育比语言的教育要重要得多得多。通过模仿,人在小时候不知道不觉地从家庭教育中学会到了一些性格,像乐观、内向、积极、进取等等性格,当然,这些性格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但这些最初的性格奠定了一个人性格的基础。喜好,这点也同样会受到家庭初期教育的影响,不过它不像价值观那样深刻。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很重要的,这里的价值观主要有像金钱观、感恩、责任、爱心,这里重点谈谈金钱观和责任。依我个人观察,国内的家庭往往对金钱观的教育有扭曲,而对责任的教育往往有忽视或不知道怎样教育,而且,随着外出打工家庭的增多,小孩子往往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教育或成为留守儿童,这种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金钱本来是个好东西,但使用得不好,往往会对小孩产生坏的影响,也许有家长认为,满足小孩的要求,给自己小孩足够多的零用钱,就是爱小孩的表现。也许是因为我们父辈们成长在上个世纪,历经过艰辛的生活条件,所以希望自己小孩出生后生活能富足,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善,这种观点也应发生改变。这点教育,我们应学习国外,将金钱和责任结合起来教育,让小孩子知道赚钱的不易,让他们通过做家务或做社区工作来获得应有的回报。否则的话,常常惯坏自己的小孩,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对于信仰、行为习惯、传统习俗的形成,家庭教育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个人,这里不想多谈,只举一个在书上看到的有关诚实守信行为的例子。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小孩子不懂得大人的行为,其实,他们懂得的很多,只是没说出来罢了,古时候有个贫穷家的母亲要出门上街,不想带着孩子,但孩子死缠着母亲要跟着去,母亲无奈就骗自己的孩子说等自己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当然,小孩子听了自然很高兴,以为母亲回来后就有肉吃了(那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的);当母亲回来后,发现孩子的父亲正在磨刀正准备杀猪,就对小孩的父亲说当时只是骗小孩的以免他缠着去上街,这位父亲就严肃地说,你这样给孩子留下了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小孩子自然会模仿的,所以他们最后还是把猪给杀了。这个例子无疑是古代家庭教育在诚实守信方面的典范。当然,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家庭,爱的教育,往往很缺乏。关于道德的教育,我个人认为道德是很难用言语进行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行为教育,也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自己小孩,尤其是爱心的教育,父母通过参与社区的爱心活动,像募捐、献血等等这样行为上的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说

现在的小孩不懂得礼貌、不知道责任、乱花钱,似乎我们这样的责备很有道理似的,但作为父母的大人们,自己是否又知道礼貌、责任,是否教育自己的小孩使用金钱?我们是否常常在责任小孩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呢?我从小到大,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指责,当我学会思考的时候,我常常反过来思考责任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这些责任完全推给家长,因为他们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过来的,如果我们不思考,不反思,那我们仍然会走他们的老路,我们仍然在家庭教育方面变得不理智,仍然与国外的家庭教育拉开差距。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被“无限”夸大的学校教育

在许多人的思维深处,把子女的学校教育看成是神圣的东西,当一个家长不能很好地

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他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似乎我们寄托了太大的希望,但事实往往让我们失望。其实学校教育没有大家想像得那样神圣。我这里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当然,我始终觉得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不能说是决定性的(其实谁也不能说任何一种教育是决定性的,只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样罢了),但至少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大家才会寄托这么大的希望给学校的教育。但我常常想,如果一个人接受的是劣质的学校教育,那反而对人有害而不是有益。

当然,我更注重初等教育,因为初等教育是启发一个人思维,让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基本的科学知识,激起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的起点。况且,在一个人接收初等教育的时候往往是接收的多,思考的少,批判的少,对知识提出疑问的少(当然有部分人还是具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引导式教育、启发式教育、鼓励式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但,就国内的初等教育来看,老师良莠不齐,学校的教育又以考试为导向,往往陷入应试教育的陷阱;就更别谈启发式教育,别谈思辨式教育。一个学生常常有被应试教育培养成书呆子,培养成木头的风险,这样常常会抹杀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从小听得最多的不是老师说让你思考这个,让你想想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老师常常对我们说会做题就行啦,你管那么多干嘛?每每听到这个忠告,我心里就凉了一大截,因为你往往抱着好奇的心、充兴

趣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不但得不到老师的夸赞,相反他把你弄成了“异已分子”,送给你上面这段话。这难道不让孩子们失望吗?这难道不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吗?而且学校教育往往是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常常凭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戴着“有色眼镜”,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不知伤害了多少原本优势的学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成绩平平的学生,其实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爱,他们也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在每次考试后,更需要鼓励的声音,更需要老师为他在背后加油打气。但这样有爱心的老师似乎是多么地少,而学校爱的教育似乎也有所缺失。

为什么我会觉得初等教育比高等教育更重要?因为高等教育阶段,老师的角色逐渐淡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点还有待商榷)。所以高等教育对学生来说,学校只是提供学习的环境,而老师只是作入门性的指导,大部分的教育是靠学生自己,这点会在后面的自我教育中谈到。但也许是因为初等教育做得不够到位,或者老师和学生没有更能清楚地认清高等教育,常常我们会发现个别的老师和学生仍像初等教育那样教学和学习,这难到不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吗?

学校教育也有陷阱,常常一不小心就掉入这个陷阱。如果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那就很危险了。并不是说学校的教育不能加入政治的成分,可以说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会掺入些政治的因素,只是程度不一样罢了。所以常常有这样的陷阱,教育被政治控制,受政治污染,学校成了使人愚昧的地方,想想古代的科举考试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如果教育弄成这样的话,那社会的进步就很受到影响。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优秀的社会,应该是由一群群有思想,有进取精神,有批判精神,有智慧,有理性的的公民组成;而不是一群群愚昧无知,只知道服从,感情用事的人组成。

我们有社会教育吗?

从广义的角度讲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当中,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进入社会的起点是从学校毕业。但无论怎样,每个人始终都得进入社会,都得参与这个社会。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广泛的环境,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政治的环境,这些社会因素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人,教育着每个人,而且这种教育常常是相互的,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独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一种社会中,我们都在无形中接受着来自社会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它常常给一个人烙上相应环境的印记,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这种由社会环境形成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等因素会成为一个人的标签。在A国长大的人自然会形成这个国家给予他的标签,在B国长大的人自然也一样,所以这种社会环境的教育是无形的,而且是很根深蒂固的。尽管当一个人长大后可以通过移民到另一个环境,但他从小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些由社会给予他的教育,仍然会影响他,也许这种影响会随着另一个环境对他的影响面减弱,但很难完全消失。

无疑,在学校教育还没像今天这样完全兴起之前,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常常成为一体。当然,有些人虽然没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进入社会后,因社会环境给他的教育使他仍然会成为一个很有修养或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知道的,像富兰克林、高尔基、沈从文等等。不过,有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这跟一个人是否将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关系。有关自我教育在下文中将会讨论到。

我们也很容易想到,社会教育常常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促进。随着社会的经济增长,学校教育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使得社会整体人的素质得到提高,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教育,无疑会使得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秩序得到提高,无形中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具有同样的促进,这样,几种教育与社会发展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自我教育的兴起和重要性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然,这句话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于那些会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来说,真正的教育确实是自我教育。因为这样的人常常具备自我正确选择的能力,而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所以笔者觉得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自我

意识的增强,再加之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自我教育应该成为自己最为主要的教育形式,但现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那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自我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我教育就是自我选择;具体点说,当然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不用在别人的监督或管理下进行的主动的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提高。注意这里我很注重的一点是主动选择,因为没有主动性,而由外界的环境促使一个人进行的学习,往往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主义,也往往很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如果是主动地选择,往往带有兴趣在里面,或者是道德的需要,这样往往能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潜能,让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往往,一个具有思考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往往在自我教育方面走得会很远。其实学校教育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些基础,像思考的能力、批判的能力(虽然这两点在我们所受的学校教育里没充分体现出来)、还有自学能力。

为什么说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还是来说说它的兴起,自我教育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普及而兴起,因为互联网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交流的环境和免费资源平台,这个平台是以往传统的自我教育难以企及的。况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复杂化,人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知识的大爆炸,一个人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才从事一个行业,况且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他达到博士的水平,那只能说他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自我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能使它能受用终身而不进行学习(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极端的情况存在)。往往社会要求的是一个能进行快速自我学习的人,这样才能很快的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自我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常常有人这样误解大学的本科教育,认为本科教育没有用,社会用不到,太理论了?但它没有看清本科教育的本质,它不是提供给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因为这不可能,如果学校教育完全跟着企业走的话,那教育永远会功力化,况且理论的研究总是走在实际实用的前面,当然专科教育是具有这种功能的),本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让其具有自我学习的基础和某个行业的基础,所以从这点上看,本科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真正自我学习的开始。

你将作如何的选择?

以上的四种教育是笔者的一种简单的划分,因为它们常常有交叉部分。以上的观点也

是笔者通过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得到的一些对教育的感悟。或许有些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深,有些人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有些人···对于有自我意识的人,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有能力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教育,有判断力选择正确的教育道路,有勇气面对自己而不断地否定自己并教育自己,那么,你将做什么选择呢?

贾瑞:他从小由祖父母抚养,家境败落,祖父一心希望他

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可以想象他从小所过的生活,祖父十

分严厉苛刻,我猜想贾瑞自小就缺少家庭的温馨,在刻板

的压抑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当他终于长大可以自作主张时

候,看见了凤姐就勾起了他对美色的向往。。。。。。祖

父母简单的教育方式注定就不能培养出什么太出息的贾瑞,

贾瑞希望在美色中寻找一丝人生的“幸福”。太严格太没

有人性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出极端个性的人物,可怜的贾

瑞,他终于作了一件违反祖父的大事。

贾链:他好色,一个浪荡公子的形象,且不要怪他。看看他老子就知道,贾赦是一个没有责任感,不求上进,贪图美色的人,这样的父亲能教育出什么孩子?纵然有万贯家产,能请得

起学富五车的教书先生,但是这样的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多么生动的反面教材。我猜想,贾链的童年比较缺少管教,父亲几乎没有什么引导,加上家境富有,真是培养纨绔子弟的天堂。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好色是有遗传基因的,老子在作风上有问题的,基本上儿子长大以后也如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解释。

贾宝玉:他是最幸福的孩子,不知道物质缺乏是怎么一回

事情,在府里有老太太独一无二的崇爱,有那么多丫头的

奉承,早年还有姐姐的疼爱,后来读书还有伴读。他最大

的烦恼也许就是老爷的严格督促。所以他没有对生存的担

忧,过剩的精力用来爱慕周围的女孩。宝玉的父亲虽然严

厉,但是宝玉不缺少母爱,而且贾政是一个比较正经的人,

宝玉说到底本性是不坏的。但是这种环境出来孩子(父亲

的严格和老太太公开的袒护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丫头的唆

使),很多时候由着性子。将来能怎么样,要看个人造化。童年太过丰厚,太顺心如意,是

否能够成为成年以后脆弱的源头?

贾环:他生来就是衬托宝玉的,从小就领略比较严酷矛盾和斗争的生长环境。贾环听过太多对他的责骂,顺便连他妈妈也骂了。种种赤裸裸的辱骂,可以对一个孩子的心灵扭曲。他几乎被排斥在圈子之外,比如诗社。他更没有老太太的宠爱。可以想象他的生活,表面不缺吃穿,其实内心是多么难受。自己的亲生姐姐也和他划清界限。同样是一个父亲,但是他和宝玉强烈的反差待遇不能不让他学会恨,学会报复,比如:扔蜡烛,打小报告。虽然扔蜡烛后还是一顿大骂,但是他已经麻木了这些侮辱性质的语言,他经历太多这些东西了。赵姨娘因为生活得不如意,总是琐事孩子耍小计策以期望得到回报。我始终认为,贾环很可怜。

贾迎春:

她没有得到过家庭关爱,妈妈早年死了(我猜测迎春妈妈的死和婚姻不幸福有些关系),爸爸又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享受,后妈邢夫人由于丈夫花心自己心情不好,对迎春没有母爱,只有原则意义的说教,没有给迎春生活指导。她哥哥贾链和父亲一样,心思都在吃喝嫖上。只有王夫人给了迎春一点点形式上的母爱。贾迎春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中被压抑成了一个不正常的女孩子:她冷漠无情,人称“二木头”,因为她没有得到过亲情的抚慰,她的情感得不到正常的满足,没有得到爱的人自然不知道如果如何给予别人爱;她不懂得表达情感,比如愤怒或者合理争取自己权利;连奶妈都欺负她。迎春最后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和她父亲一样的男人以偿债,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的迎春终于第一次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去哭诉悲惨的婚姻,以迎春的个性是不可能在婆家吃得开的,管不了丈夫也不可能取悦公婆,最后不堪婚姻的痛苦自杀了。迎春终于走了和她母亲同样的道路。“不幸生在帝王家”,可见豪门家庭的儿女

未必幸福。

林黛玉:

妈妈是千金小姐有才有貌,爸爸是探花,家境丰厚,黛玉的童年应该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中渡过的。秉承了母亲的美貌和父亲的才华,黛玉的才情和高贵气质在15岁前形成。从母亲的去世到最后父亲的离开这一系列突然变故让15岁的黛玉不得不寄居在姥姥家。从被万般疼惜的天之娇女到寄人篱下,对于一个15岁的孩子,是一个重大的人生改变。精神意义更大于物质感受。再加上身体不好,更需要她重新寻找精神依靠。此后不难理解她在贾府的敏感、尖酸、压抑。红楼梦中有一次贾母到黛玉房间看看,发现里面摆设破落,窗纱也很旧了,和其他姐妹的房间一比就能看出来。贾母感叹,还是外孙女没有人疼!比如她当初进府时候进的是侧门,而宝钗进府是从走大门,贾母亲自出门迎接。红楼梦中描写了黛于感叹于薛姨妈和宝钗的母女之情。黛玉对于别人的一点点恩情都会感叹,比如宝钗送她药材等。

我想,黛玉最后的精神世界就是宝玉了,这是她真正安全感的来源。

薛宝钗:

出身富商家庭,她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比较精明强干的商人,薛姨妈很有母爱,少了说教多了人情味道,外带家境富有,宝钗的童年应该是温暖富足的,琴棋书画、人情世故统统都接受到培养。她综合了商人家庭的干练和来自母亲的豁达。宝钗父亲去世,哥哥总惹事,让宝钗过早成熟以承担母亲的压力。当今社会宝钗这样的人最吃香,但是宝钗缺少真性情,对感情收放自如不露声色。我大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女生很有宝钗的味道,家境以及个性都颇为

相似。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

张文俊

长期以来,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这是一门课程,是一些知识,是完成学业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因此,他们学习数学也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将来应用,学懂知识,学会方法,会作习题,考试尽量拿个高分而已。然而,作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广泛运用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素质的影响。优秀的数学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理性的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聪明智慧的启迪和潜在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开发,其价值是远非一般的专业技术教育所能相提并论的。

数学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可以从数学的特点上得到解释。数学具有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四大特点。这四大特点反映了数学发展过程的整个内蕴与外延的本质。数学知识的起点——概念抽象;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推理严密;数学中得到的结论——结论确定;数学结果与数学方法——应用

广泛。

1 概念的抽象性

数学来自于实践,其最本质的东西是抽象。从初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到现代数学的各种原理都具有普遍的抽象性与一般性。数学的概念、方法大多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对象及其关系,通过分析、类比、归纳,找出其共性与本质特征而抽象得来的。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建立模型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抽象”不是目的,不是人为地增加理解难度,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抽象,可以把表面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表面混沌的东西变得有序,把表面无关的东西得到统一。比如: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是三个苹果,一个梨加两个梨也是三个梨,虽然物质对象发生了变化,但数量关系却保持不变,其本质的东西是1+2=3;再比如:七桥问题,集合论的建立等。虽然数学问题的来源是现实社会,但是数学研究对象却是不包含反映现实世界的物质及其运作机理的具体系统,数学是运用抽象思维去把握现实世界的。这与理化生等学科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的研究对象的具体化,而是它们的性质或本质规律。这就需要抽象思维。数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之所以有效,甚至是惊人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实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抽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并不是数学所独有的特性,任何一门科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一特性。我们把抽象性列为数学的第一大特点,是因为数学抽象有其特色和重要价值:

1)在数学抽象中只保留了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舍弃诸如色彩、

品质等因素;(比如:数、点、线等原始概念)

2)数学抽象是一级一级逐步提高的,其抽象程度远远超过了其

它学科的一般抽象;(比如:从点到线,到面,到体,到欧

氏空间,再到一般的拓扑空间等)

3)数学本身几乎完全周旋于抽象概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之中。

(只有举例时才是具体的)

因此,不仅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其思想方法也是抽象的(如加、减、群等),整个数学都是抽象的。这是一门不包括实在物质的理性的思辨科学,培养的是一种“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不仅使已知的某些对象得到了统一,还创造开发了新的“事物”(概念外推),并可以用之探索未知世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做事简练、不拖泥带水,具有统一处理一类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胆略和勇气。

2 推理的严密性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推

理。推理是通过已知研究未知的合乎逻辑的思维过程。数学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体认识群体,类比推理是从一个个体认识另一个个体,二者对培养人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发明创造开始于感性的发散性思维,终止于理性的收敛性思维。归纳与类比是人类探索世界、发现新事物的重要手段,许多重要的猜想都是通过归纳与类比而提出的。

演绎推理是通过对事物的某些已知属性,按照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出事物的未知属性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可靠、收敛的特点。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主,间或使用其它推理。使用演绎推理,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从少数已知事实出发,导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使人

类的认识领域逐步扩大,认识能力逐步提高;

2)能够保证数学命题的正确性,使数学立于不败之地;

3)可以克服仪器、技术等手段的局限,弥补人类经验之不足;

4)可以通过有限认识无限,使人类的认识范围从有限走向无限;

5)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建构理论的有效形式。

在数学演绎推理中分析必须细致,论证务求严谨,不允许用感知

替代分析,用举例充当论证。

优秀的数学教育使人具有做事思路开阔、举一反三的类比与创新能力;具有化繁为简、分解困难的归纳能力;具有做事思维严谨、思考周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条理、无漏洞的组织管理能力。

3 结论的确定性

“1+1=2”,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任何疑问的事实。其实,它并非仅仅是数学中的一个特例,数学结论从来都是确定的。这里,所谓“结论的确定性”是指,对任一事件,通过数学方法所得到的判断或结论是确定的,但它并不意味着任何事件的发展都有唯一的或确定的结果。比如,随机事件的结果是“随机的”(不定的),这本身是一个确定的数学结论。事实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做出的结论永远是一致的。前面我们说到,数学结论由演绎推理为主的推理形成,演绎推理的推理步骤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各种法则,以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在逻辑上都是准确无误的。所以,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关系推求未知的关系时,所得到的结论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可靠性。爱因斯坦(Einstein, Albert. 1879—1955)说得好:“为什么数学比其他一切科学受到特殊的尊重,一个理由是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的和无可争辩的,而其他一切科学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辩的,并且经常处于会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直接导致结论的正确性,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不可推翻的。这也是为什么数学发展到现在能够形成如此庞大体系的原因。许多学科是新的理论推翻旧的理论(如:地心说、日心说等),而数学则是,新的理论产生了,旧的理论依然正确!

所以数学教育能培养人做事严肃认真,做事、做人目标明确,前后一致,表里如一的态度。

4 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其日渐突出的一个特点。马克思早就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用到数学时,才能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华罗庚教授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实际上,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的物质运动大都可以被数学家抽象为以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空间结构形式为基本特征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个基本手段。现实世界中许多看起来与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型完美地解决:它先把实际问题的次要因素、次要关系、次要过程忽略不计,抽出其主要因素、主要关系、主要过程;经过一些合理的简化与假设,找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与某种数学结构的对应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最后在这个模型上展开数学的推导与计算,以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判断和预测。

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与结构关系并不是自然界所特有的,在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在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领域,也都具有量的规定性和结构关系。数学不仅为为研究自然提供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她还可以为所有关于量的规定性和结构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如今,数学科学不仅是一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它已渗透到经济学、教育学、人口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史学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物质文明的基石。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这三个特点同时决定了数学科学的严谨、精确、可靠与普适性。其它的自然科学虽然也有相当的严谨与精确性,但是它们的理论通常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然而数学的基本真理一旦建立便不再动摇,因为演绎法的每一步推理都在严格的逻辑条件管制下,而又不能引用不曾从基础概念定义来的概念。数学的系统脉络分明,结论精确不疑,唯一还可以有怀疑的地方,便是基础概念与公理。但是人类必须接受一些自明的真理,不应该落入不可知的深渊,否则便无知识可言。

数学的重要性更体现在,接受数学上严密的逻辑推理训练而培养出的以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归纳、类比、分析、演绎的思维方法等为特征的数学素质,它可以使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再生能力和移植能力。有了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做基础,就有了享受不尽的财富。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 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 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 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 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 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 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 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 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 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 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 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 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 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 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 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 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 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 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 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 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 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 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 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 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关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人的发展一般来说包括两个部分,即身体和心理两个部分。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个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我们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教育本身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1.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有目的地培养人而展开的,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类型的学校教育,都不可能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没有一个基本的设想和设计。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之所以比较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这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如果一所学

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会求知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突出问题 1、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各个学校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的唯一目标,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各门考试学科上。这种重成绩轻德育的做法导致许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方面存在偏差,严重者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教师疏于本职违规补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全身心对学生负责。然而近年来校外违规有偿补课新闻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课上故意不讲重点,逼着学生不得不报自己的辅导班,不仅侵犯了学生的权益,而且扰乱正常教育秩序,违背教学的初衷。 3、高等教育教学宽松缺乏实践。中国学生在经历高中魔鬼阶段上了大学后纷纷放飞自我,很难把心思放学习上。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也管理宽松,仅将完成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责任,讲授内容泛泛而谈、华而不实,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我的能力,学生自然也无心去听,导致最后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二、建议措施 1、将德育工作放在日常教学重要位置。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还要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定期给在校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生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多措并举惩治违规补课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防范补课行为的发生,并对顶风违纪的教师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教师要尊重自己教学育人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当全部精

力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贪不义之财,不做有损学生利益的事;媒体公众也要加强外部监督,积极举报违规补课行为。 3、提升高等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高校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综合多方面测评教学能力,保证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要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设置课程要紧贴专业能力建设,同时也要开设职业规划课、社会实践课等实用课程,提升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盐龙街道)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大学教育不仅在于教会人们多少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人生经历。大学生活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笔财富。 关键词:大学教育大学生三观 每年六月,都会有数十万、数百万的莘莘学子,通过激烈的高考,最终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在中国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了。他们都是优秀的,能在那么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求学。可是,大学教育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仅仅是那一纸文凭吗? 大学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活动中, 而且也表现在他对于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之中, 所以雅 斯贝尔斯才说:“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当前的教育通常只注重于科技成果,能否为社会带来财富,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品格教育,所以也就出现了各种大学生伤害同学的事件,这不得不让人心寒。 在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模式被简单地移植到大学教 育中,这使得大学教育仅仅建立在维持现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大工业生产的教育模式利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将受教育者纳入统一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而且大工业生

产的劳动分工专门化使大学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囿于狭隘的工作和精神领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能力日益削弱, 更谈不上对其做出价值和意义判断了。学校应为每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这一基础对掌握其他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今的大学只求一味的扩招,充斥着各种商业利益,各种具有商业性质的讲座、辅导班,充满了学生的头脑,然而学校却不曾真正想过当前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雅斯贝尔斯将“生命的精神交往”视为大学的四项任务之一。他指出,“大学的基本原则是: 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2大学教育必然会与大众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布鲁姆认为, 大学“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 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 ……重要的是, 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的活的证明, 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没有大学, 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原始泥泞中, 永远不能脱身”,“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 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质疑能够得到滋养”。3中国的教育之所以培养不出一位世界级的人才,我想这与中国的教育不鼓励人们去探求心中所想,去追寻真知有一定的关系吧。毕竟中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差,相反还好于他们,这就说明中国学生的潜力是有的,只是缺少了相应的机遇,或者说是灵感吧。 曾今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大学里,有这样一群人》,讲

一 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班级学风建设方案 土 木 建 筑 系 树立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 建筑114班 二零一二年三月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学风建设工程”是大学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大力开展“基础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工程”、“学生党建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学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风是读书,治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 应系里的要求,针对班级特殊情况我们建筑114班也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学风建设方案。此方案原由副班长刘厚义同学编制。 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建筑114班委齐心协力加以修改。现行为最终确定方案 二现在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分析 1现状:当前在大学校园中,学风主格调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学生有着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能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在校园中有时候仍然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部分学生大学几年以玩为主,把学业放置一旁;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条件,但也给少数人的“堕落” 提供了方便:沉迷于QQ聊天、看下载电影、迷恋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等;更有甚者,光明正大地进行论文买卖; 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在某些学校更是司空见

惯。 2原因: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不良观念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更多地被物质世 界的种种诱惑所吸引。他们现在一无所有,就仗着自己年轻的资 本去闯世界,其实他们是非常盲目的,把本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学 习时光拿去漫无目的地闯荡实在令人痛惜 ?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一些刚从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束下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思想放松,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 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当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开 之后,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就有了可 乘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有这样的 观点:单纯的搞学习是死学,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既不利于自身 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 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在 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的很少。不可否认,许多人还是认真 学习的,但绝大多数人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或是争取免试研 究生的名额。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出现上述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了。 ?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较大,随大流,缺乏主见,还有些学生受到读死书无用论的影响,干脆 就认为大学就是找个地方镀金并消磨打发时间。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呢?“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着这一方针,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大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发展。获得知识的目标是基础,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是最终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反对任何把人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课程,可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要 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维的“大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

原先分散的按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和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其次,实践教学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相结合。再次,学校提倡实施开放式、自主式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除了要有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其次,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开设。再次,大学生以自我修炼促使职业素质提高。最后,利用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企业家讲座、社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5.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念,以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进行合理的定位。学校进行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一样,因而教学与科研的实力也有所不同。其次,明确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虽然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但是应该将两者的落脚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这样才能够消解科研与教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再次,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怎么解决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人才会变得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蔡元培说过:“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良好的个人需要教育。”这边说命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他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但不论哪一种教育,都会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作用,有负面的作用。而教育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的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所以说,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们能明辨善与恶,对与错,朝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但其中较普遍的也是较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1 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问题一: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教育活动在社会大系统中展开,需要适应并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社会和人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永恒性的一面又有历史性的一面,从影响方向看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从影响形式看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从影响力度看既有较强的又有较弱的。 具体分析、全面把握上述影响对于提升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建设对教育的影响。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之根,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他影响着社会其他要素的发展水平。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举办教育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同时又对教育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越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好,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越高。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为依据。一方面,已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得以发展的现实基础,任何教育的发展都无法脱离生产力这一现实基础。但生产力是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中的,任何阶段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都只是暂时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教育只有根据生产力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发展,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剂”,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已有的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要求之间,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着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和可能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各个因素中重要的组成之一,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孩子从母亲腹中呱呱坠地,如同一张白纸,本来没有多大的不同,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的孩子十分迟钝;有的孩子讲文明礼貌,有的孩子蛮不讲理;有的孩子自已会管理自已,有的孩子一切都依赖大人。这些,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的,这些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而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人;发展;影响 汉朝时期的赵歧在其作品《孟子题词》曾经写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元代关汉卿也在其作品《蝴蝶梦》写到:“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都表达了孟母对孟子家庭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态度、能力和处事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亚圣,其母真的是功不可没。就是在孟母带领儿子找到了宜于其生活的环境后,孟子在与学堂周围人们的交往中,接触到了他们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进入到了自己的思想中。在其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中,牵引着他找到正确的道路,并最终成了“亚圣”。可见家庭教育的影响十分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二、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最基本的教育。一个人自出生以来最先接触到的便是家庭,家庭也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科学证明,人类的很多能力和特征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如语言表达能力、智力、思维形式和行为特征等。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人的成长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离不开家庭的抚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养。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人们都是在家庭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行为规范,学会生活自立的;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国民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要素。

浅谈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最新教育资料

浅谈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摘要:人的发展不仅仅指个体的身心发展,还有群体的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而人们在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时,往往只关注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忽视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作用。本文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为着眼点,从而进一步分析教育对个体的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人口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教育学领域关注的问题,那么,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在人口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育在个体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实际是人脑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是人脑中主观映像或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和构造活动方式的发展变化。这两种变化都离不开教育和学习活动。 (二)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意识及潜在有意识的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

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给更多的是系统性的教育,学校教育凸显的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上两个方面,教育对人口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社会(培养人)的基本活动。 二、教育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方面作用十分巨大。一是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必然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家长会加大教育投入,因此抚养儿童的费用大大增加,从而使生育率降低。二是教育能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不再追求孩子的数量,而更多关注孩子的质量,从而降低了生育率。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妇女不再只是在家相夫教子,而是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证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出生率呈反比关系。[1] (二)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除了能够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还具有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与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相比,教育提高人口质量的作用更为突出。儿童、青少年是人口质量的奠基时期,因此必须尽最大努

课程目的及意义

课程目的及意义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掌握现代商业企业管理的原理、机制、原则、制度、职能和方法。了解商场战略与决策管理,熟悉购销、物流、资产、人力资源等经营要素具体的管理过程及方法,特别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相关知识,为以后从事管理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课程讲授及学习方法 ?综述法—宏观层面上理论探究及总体把握。 ?案例法—微观层面上个案分析及典型意义。 ?调查法—商业零售企业的实地调研考察。 ?研讨法—资料搜集、研究分析,讨论发言、 相互学习,撰写报告、归纳整理, 解决问题、探讨规律。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现代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 概念和研究对象 一、现代商业企业 1.商业企业的概念及发展:从事商品流通及劳务活 动的经济组织。产生及发展~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现代商业企业的内涵:4方面 (1)“四自”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2)企业法人:民事权利与义务;两权分离(所有 权、经营权) (3)物质生产力、管理机制与企业文化。 (4)三化三大: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大商 业、大贸易、大流通。 二、现代商业企业的分类 1. 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概念、特点、改革现状 2. 大、中、小型企业:书P17 表1-2划分标准 三、现代商业企业经营管理 1. 概念:内涵~相互关联 (1)经营~流通业务各环节的经济活动。 管理~对企业实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 (2)二者关系~管理为了经营,经营促进管理。 2. 时代特征:企业制度、规模经营、管理设施、 人本理念。 四、现代商业企业的设立 1 .有限责任公司:含义(按资产)、股东(2-50人)、零售注册资本(30万元) 2 .股份有限公司:含义(按均等股份)、股东(5人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上市5000万元) 二者主要区别:按资产和按均等股份。 五、学科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突出企业三大效益,研究八种要素(人、财、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