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人教版必修二 故都的秋 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

开卷有益

秋天,有个约会……

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2.写作背景

避世遣愁话“秋味”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知识

听人说郁达夫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

狡诈、贫困的旧时代。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

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

——郭沫若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免繁琐和重复,其实这是他内心袒露所必需的一种表达。与那些刻意追求谋篇布局的人相比,他的作品是一幢残缺而唯美的建筑。

——易森《郁达夫,一个不该被冷落的名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风。

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清新文不一样,读完之后,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放大的自己。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

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废( ) 混沌.

( ) 陪衬.( ) 平仄.

( ) 落蕊.( ) 潭柘.

寺( ) 普陀.山( ) 廿.

四桥( ) 一椽.破屋( ) 譬.

如( ) 答案:tu í d ùn ch èn z è ru ǐ zh è tu ó ni àn chu án p ì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厦??? 混??? 荷???

折??? 落???

着???

答案:厦①xi à厦门 ②sh à大厦 混①h ún 混水摸鱼 ②h ùn 混沌 荷①h é残荷 ②h è荷重 折①sh é折耗 ②zh é折叠 ③zh ē折腾 落①lu ò疏疏落落 ②lu ō大大落落 ③l ào 落枕 着①zhu ó着衣 ②zh áo 着急 ③zh āo 着数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

??? 沌 炖 钝 ??? 嘶

撕 ???

寞 漠 答案:椽(大笔如椽) 喙(不容置喙) 缘(缘木求鱼) 沌(混沌)

炖(炖肉) 钝(迟钝) 嘶(嘶鸣) 厮(厮杀) 撕(撕裂)

寞(落寞) 漠(冷漠)

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萧索·萧条·萧瑟

A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B.荒山老树,景象十分。

C.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作响。

解析:三个词都有“缺乏生机”的意思。“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指的是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也用来指经济衰微。“萧瑟”指的是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或者寂寞凄凉。

答案:A.萧索B.萧条C.萧瑟

(2)颓废·颓丧

A.被老板批评了两句,他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B.失去了理想,他从此像一只折翅的苍鹰,便一天天下去。

解析:两词都有“衰败,消沉”之意。“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也可以指坍塌荒废。“颓丧”指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语意比“颓废”要轻。

答案:A.颓丧B.颓废

(3)落寞·寂寞

A.圣诞红、圣诞礼物、圣诞音乐烘托得冬季一片暖意,而独自在外的小梅却感到了一丝的。

B.被黑心老板骗,被周围的人嘲笑,他带着一脸的来到江边。

解析:两词都有“冷清”的意思,“落寞”语意要重一些,指的是寂寞,冷落凄凉,也可以指失意潦倒。“寂寞”指的是冷清孤单,也可以指静寂无声。

答案:A.寂寞B.落寞

(4)领略·领悟

A.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到人生中爱的真谛。

B.语文像大海一样神秘,你可在潮起时海的壮美,也可在潮落时体味海的静谧。

解析:两词都有“体会”之意。“领略”强调“略”,更多的是欣赏,晓悟。“领悟”强调“悟”,是指体会,领悟。

答案:A.领悟B.领略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答:

答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的。

答:

写秋诗文的文字?

答: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章法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答:

答案: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

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我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三、技法学习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就是典型的横比。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四、考点链接

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但是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南国之秋。第二段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倒数第二段呼应开头,又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形象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此考点主要考查某句话或者某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为何要写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等。这是结构类题型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

【提问方式】

①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要写某某?

②文章表现的不是某某,却要从某某写起,为什么?

③文章在写某一事物时插入了某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

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要针对文章具体分析,切忌空洞、只套术语)

【突破方法】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及其情感,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知识储备】

散文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材料所起到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②引出某一事物,为下文……作铺垫;③和某一事物形成对照;④烘托映衬某一事物;⑤和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形成照应关系;⑥文中某句话反复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

辞,有强化和一唱三叹之效。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拓展方向

(1)爱国战士郁达夫

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之笔,化作横扫倭寇的利器;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复兴民族的重任扛起。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胆气。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为百姓者,百姓念之;为民族者,民族敬之;千古江山千古事,千古英杰千古记。国家强大匹夫责,民族繁盛你我志。学英烈,心为国家;学英烈,情系民族,做一个达夫,做一名战士,将我们自己打造成民族肌体上的一个坚强因子,在这个肌体上坚守我们的位置。

(2)文以言志

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萧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愤、“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则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体会,从“清”“静”“悲凉”入手,咏赞了故都的秋天。“文以载道”,郁达夫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秋”的故都。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种象征。这时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都,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故都。中国北方的战云、东北沦陷的屈辱、内外忧患的夹击……凝聚在郁达夫的笔头,一篇《故都的秋》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明证。

2.在名句中选择

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颜色给了银杏,黄了的树叶扇呀扇呀,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她把红颜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盛装。金黄颜色呢,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颜色呢,是给果树的,听,橘子柿子们你挤我碰,喊着人们去摘呢!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都给了菊花仙子,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点头。

(2)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

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

(3)风,轻轻地温和地吹着,是美丽的灰姑娘姗姗而来;树木开始脱下她绿色的夏装,换上了金色的秋装。

(4)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的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描写秋天的名诗名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写秋名句阐释: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黄的树叶。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战国楚·宋玉《九辩》)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像人在远行之中。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句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声: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别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3.从历史中比较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具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

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

(二)素材这样运用

范文参考

以情驭景,借景显情

——《故都的秋》的景物描写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写的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

艺术的魅力在于客观生活的真实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以情驭景,借景显情,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的佳作。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借生活的寻常之景,将真实的生活用艺术的笔法生动地表现出来,选景的平常与写情的真诚完美结合,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闲淡的心境。

他选景,不泛,不滥,而是贵而精;不富,不高,而是普通而寻常。他不求奢华,只求朴实。故都之秋,秋之况味,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然而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他以一个平常文化人的视野和情感,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他写秋花,选取的是牵牛花;他写秋树,选取的是槐树;他写秋蝉,他写秋雨,无一高雅,尽显生活的朴实与率真,他选取普遍存在的景象,真正表现故都之秋,他借朴素之景,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深切感人,“清水出芙蓉”,这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而作者所要追求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

他写“屋”,要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他写“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他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心境中的清、静、悲凉,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想像中的虚幻,他在景的选取中,处处体现着一种文人的平民情怀,不造作,不矫揉,是作者处境的真实写照。

我们看到作者“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在这一片自然的景中,坦露着作者丰富而多彩、热烈而略显冷淡的内心世界。

我们看这些景,天是青天蓝绿,抑或是灰沉沉的天,花是蓝朵蓝色,草是秋草黄色,落蕊也是灰白,树影是暗灰,土是灰色,而枣树也是淡绿微黄,所有的色彩均体现着一种凄冷。

我们再听听那声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故都的秋的静,借这么多声响交织在一起,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静都是故都的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所有的声音体现着作者心境的“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的况味,“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然而文中又处处体现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体味是:痛并快乐着。

文中的景不是那种客观冷静式的,而是主观热情式的。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情驭景”,所有的景物无一不承载着作者独特而细腻的审美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他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从文中读出他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对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恋!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类文品读】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 精编版

必修2 教学案(全册按课时) 带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 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 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 自主探究: (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 B、12 C、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C.NaH D.H2O2

最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 共110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共110页) 目录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2The Olympic Games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3Computers Warming-up and rea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Writing

Unit 1Cultural relics ?转化 design n.设计;图案;构思→v t.设计;计划;构思 debate n.争论;辩论→v i.争论;辩论 ?派生 名词后缀:-al,-or,-ist survive v i.幸免;幸存;生还→survival n.生存;幸存;存活;残存物→survivor n.生还者;幸存者 art n.艺术→artist n.艺术家 形容词后缀:-al,-able culture n.文化;文明→cultural adj.文化的 value n.价值→valuable adj.贵重的;有价值的 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located in southern Beijing.It is included in the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orld heritage(遗产)list in 1998.With an area of 2.7 million square meters,it is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in the country. Built in 1420,the 18th year of the rule of Ming Emperor Yongle,the temple's main building is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祈年殿).The round hall,38 meters high and 30 meters in diameter,has triple eaves and a cone-shaped deep blue tile(瓦)roof crowned with a gilded knob.Surrounding the hall is a six-meter-high spacious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 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 .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核素 1、质量数 忽略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 +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练习(1) (2)判断:任何微粒都有:质子( )、电子( )、中子( ) (3)1mol 下列物质的质量分别为:H 2O : D 2O : T 2O : 3、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把具有 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 性质基本相同, 性质不同 (2)不论游离态、化合态,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变 同位素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 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 制原子弹、核反应堆原料。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1、已知铀元素有235U等多种核素,则铀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5()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碱金属元素 课前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钠与氧气常温: 钠与氧气加热: 钠和水(滴加酚酞):反应: 现象: 2、完成教材P5 碱金属元素表格,并总结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写在书上) 课上 1、碱金属元素符号: 名称: 2、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5、碱金属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二学案:Unit 2 Using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Ⅰ.重点单词 1.glory n.光荣;荣誉 glorious adj.光荣的 2.bargain v i.讨价还价;讲条件;n.便宜货 3.hopeless adj.没有希望的;绝望的 hope n.希望 hopeful adj.有希望的 4.foolish adj.愚蠢的;傻的 5.pain n.疼痛;痛苦 6.deserve v i.& v t.应受(报答或惩罚);值得 Ⅱ.核心短语 1.on purpose故意地 2.make a bargain with sb和某人达成协议 3.hear of听说;获悉 4.run the race参加赛跑 5.change one's mind改变某人的主意 6.pick up接收;拾起 7.one after another陆续地;一个接一个地 8.apart from除了……;除……之外 9.hand in hand手拉手 Ⅲ.经典句式 1.She was very beautiful and could run faster than any man in Greece. 她很美丽而且比希腊的任何一个男人跑得都快。 2.She was so angry that she said to her father that she would not marry anyone who could not run faster than her.她如此生气,以至于她对她父亲说,她不会嫁给任何跑不过她的男人。3.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more you speak English,the better your English will become.这很重要,因为你开口讲得越多,你的英语就会越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导学案2.2.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了解发展中的原电池; (3)能依据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 1.请写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等。 课内探究 一、原电池原理深化认识 【例题】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的是() [练习1] 下列组合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有() [练习2]

由X、Y两种金属和稀硫酸组成一个原电池,结果发现X表面无气泡而Y的表面有气泡产生。X与Y分别作什么极?哪个金属性更强? [练习3]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4]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反应) 正极(石墨):2N+2e-2NH3↑+H2↑(反应) 2.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负极(Pb):; 正极(PbO2):; 总反应:。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电压高、质量轻、寿命长等。 用途:作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的电源等。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1)用酸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2)用NaOH等碱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对、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的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随堂检测 1.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发生氧化反应 B.发生还原反应 C.为正极 D.为负极 2.某金属能与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A.Mg B.Fe C.Al D.Cu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4.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稀硫酸中S-移向M极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 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复习学案汇编

第1节元素周期表复习学案 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相关练习】 1.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 O 2Na + O 2 Na 2 O 2 2 Na + 2H 2 O =2NaOH + H 2 ↑ 2K + 2H 2 O =2KOH + H 2 ↑ 2R + 2 H 2 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呈增大趋势(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 点燃点燃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 全书导学案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 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化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核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原子核 ? ? ? ? ?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决定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序数=□0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02质子数(Z)+□03中子数(N)。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16 8O表示质量数为□0416,质子数为□058的氧原子。 核素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01质子和相同数目的□02中子的一类原子。

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核素,分别用□0311H、21H、3 1 H表示。 2.同位素 □04质子数相同而□05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 1 1 H与□0621H、31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07稳定同位素和□08放射性同位素。 课堂互动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知识拓展 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 1.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b a R B.a+b-2 a+2 R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019化学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章 第1节 课时3 核素 同位素含解析

课时3 核素 同位素 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2.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3.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原子的构成 (1)构成 原子????? 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为1,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的表示方法 即A Z X 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X 原子。 2 .质量数 概念— 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 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 表示—用A 表示 | 两个 关系—?? ? 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3.核素 (1)定义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2)实验——氢的三种核素。

(1)概念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2)特点 (3)应用 ①考古中用146C测定文物的年代。 ②21H、31H用于制造氢弹。 ③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可用于育种、治疗恶性肿瘤等。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故原子不带电() (2)所有原子均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3)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的原子为1817Cl() (4)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粒子互称同位素() (5)11H、D、T三种核素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答案】(1)√(2)×(3)×(4)×(5)√ 2.下列8种化学符号:11H2、21H2、146C、63Li、2311Na、147N、73Li、2412Mg。 (1)表示核素的符号共________种。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平面

第二章第一节平面 三维目标 1.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感知平面; 2.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表示平面,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3.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认识,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三导学做思1 问题1.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请举出更多实例,并回答平面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 平面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平面的画法及表示是什么?

问题4.请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公理2、公理3,并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做思2】 1.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 图2 a

达标检测 * 1.下面给出四个命题:① 一个平面长4m ,宽2m ; ② 2个平面重叠在一起比一个平面厚; ③一个平面的面积是252m ; ④ 一条直线的长度比一个平面的长度大,其中正确命题的( ) A.0 B.1 C.2 D.3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经过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B 经过一条直线和一个点确定一个平面 C 四边形确定一个平面 D 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三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3. (1)不共面的四点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2)共点的三条直线可以确定几个平面? 4.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它们只有有限个公共点。 ( ) (2)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 (3)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 (4)如果两个平面有三个不共线的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重合 ( ) *5.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对角线C A 1与平面1BDC 交于点BD AC O 、,交于点M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课前预习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周期和族的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期表编排规则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周期。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ⅦA族元素一族。 0族或 副族第ⅠB族、第ⅡB族、第ⅢB族、第ⅣB族、 第ⅤB族、第ⅥB族、第ⅦB族、第Ⅷ族 全部是元素; 又称为元素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再下列空格中 课内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和族的关系 3.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习重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结构如何理解? (各小组讨论三分钟,然后给出个部分的最佳答案)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训练例题1:(2006年广东化学-2)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A.6 B.12 C.26 D.30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 1.由原子结构来确定,原子序数= ; 电子层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例如;某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三个电子,可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 2、由原子序数确定,已知原子序数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据电子层数推断周期数,据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其所在的族序数; 例如11号元素,Na , 位置。 训练例题2: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3、(2004年全国Ⅰ理综)2003年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原子序数为110 的元素的符号为Ds,下列关于D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Ds原子的电子层数为7 B.Ds是超铀元素 C.Ds原子的质量数为110 D.Ds为金属元素 三、反思总结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学案:Unit 2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含答案)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Ⅰ.重点单词 1.charge v t.& v i.收费;控诉;n.费用;主管 2.physical adj.物理的;身体的 physics n.物理;物理学 3.fine v t.罚款 4.poster n.海报;招贴 5.advertise v t.& v i.做广告;登广告 Ⅱ.核心短语 1.in charge 主管;看管 2.take part in 参加 3.in trouble 处于麻烦中 4.fall down 跌倒 5.lose a chance 失去机会 Ⅲ.经典句式 1.She rose to her feet in one swift movement. 她迅速地站了起来。 2.So she practised hard every day in order to be admitted as a competitor.于是,为了被接受成为参赛选手,她每天都刻苦训练。 1.duty to be in charge and get in trouble if things go wrong(教材P12) 如果事情出现问题,有负责和介入麻烦的责任 charge vt.&vi.收费;控诉n.费用;主管 归纳拓展 (1)charge...for...索价,要价 charge sb with (doing) sth指控某人(做)某事 (2)in charge (of)负责,主管(表主动) in the charge of sb由某人负责(表被动) take charge of负责,主管 free of charge免费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自学目标】 1.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 【知识建构】 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阅读思考:门捷列夫生平:他是。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 ①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②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④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关系怎样? 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归纳:它们之间有关系: 1、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用A表示:Ⅰ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典型族的别称:Ⅰ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Ⅱ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思考交流】 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的元素种数如下,请分析周期数与元素种数的关系,然后 来,自己或通过科代表告诉老师) 【随堂练习】 ( )1.周期表中16号元素和4号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 )2.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8、18、18 ()3.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族可能是 A.0族B.主族C.副族D.Ⅶ族 ( )4.现行元素周期表中已列出112种元素,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A.第4周期B.第5周期C.第6周期D.第7周期( )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2个电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B.该元素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可能是第ⅡA族元素D.该元素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导学案】高中化学 3.1.1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1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1.掌握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存在和用途。 2.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认识取代反应的特点。 3.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与联系,初步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时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教学中应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一、甲烷的结构 1.只含有①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 3.甲烷的分子式为②CH4,电子式为③,结构式为④。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为⑤正四面体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甲烷的颜色:⑥无色,气味:⑦无味,溶解性:⑧极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①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将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现象: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结论:甲烷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②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⑩CH4+2O2CO2+2H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 ①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称之为取代反应。 ②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是光照,生成的四种有机取代物中,属于气体的是CH3Cl。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代物和氯化氢。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③如图所示,按该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出现,试管内液面上升,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1.根据瓦斯爆炸猜测,点燃甲烷前必须进行什么操作? 【答案】检验甲烷的纯度。 2.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中,属于正四面体结构的是哪种? 【答案】四氯甲烷(或CCl4)。 3.还有哪些气体在点燃前须检验纯度? 【答案】H2、CO等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均须检验纯度。 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下列有关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完全转化为一氯甲烷后,一氯甲烷再与氯气取代生成二氯甲烷 B.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中,CH3Cl最多 C.1 mol甲烷全部生成CCl4,最多消耗2 mol氯气 D.每消耗1 mol Cl2必生成1 mol HCl 【解析】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特点是逐步取代,各步反应同时进行,产物中最多的是HCl,故A、B两项错误;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每1 mol 氯气参加反应,其中1 mol氯原子与氢原子发生取代,另外1 mol氯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氯化氢,故1 mol CH4全部生成CCl4时,需要4 mol Cl2,C项错误;每消耗1 mol Cl2生成1 mol HCl,D项正确。 【答案】D 1.甲烷与氯水、溴蒸气能反应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