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的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的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的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的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蔡元培先生是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也是北大的老校长。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蔡元培先生阅读材料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

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蔡元培先生阅读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将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完美融合。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有人说,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而他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对介绍和评价蔡元培先生有什么作用?(6分)

(4)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

11.(1)选C,3分;选E,2分;选B,1分。

【说明】

A.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错误,蔡元培是投石子的人。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完全错误。

B.完美融合不够准确,原文意思更强调对比鲜明。

D.对原文的反面陈述完全违背文意。

选一个正确给分,两个适正确情况给分,选三个不给分

(2)(共6分,每点2分)答案:

①是著名学者。它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均有卓越建树。

②有完美人格。他既有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又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

③是大教育家。改革北大,使北大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3)(共6分,每点2分)答案:

①将蔡元培比作苏格拉底(类比),给予蔡元培极为崇高的历史地位。

②蔡元培遇到了像苏格拉底一样的猜疑、指摘,他处境困难。

③有很多人同情和支持蔡元培,历史将证明他的清白和功绩。

(4)①学习他善于学习和吸收中外文化精髓的精神。

②学习他欣赏美并注重爱美习惯养成的理念。

③学习他崇信科学的正确态度。

④学习他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

⑤学习他虚怀若谷,朴素谦抑,真诚沉稳,而又机警、严厉、快捷的文人优点。

⑥学习他敢于改革、敢学创新的革新精神。

答出以上四点意思对,并稍有解释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光绪年间进士,两度留学德国。清末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1915年在法国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华法教育会,提倡留法勤工俭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择要介绍其教育思想。 (一)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1]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2]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教育内分四育:“(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包括树艺、烹好、裁缝、金工、木工、土工等实用技术)、手工等。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4]。 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这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6]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 [9]对中国来讲,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学理,若一国内,练习技术的人很多,而研究科学的人却很少,那样的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

先生 蔡元培

蔡元培 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政治问题因缘复杂,今日见一问题以为重要,进而又会看到比此更重要的问题,以此往复于政治问题,则无法尽萃学术。 ——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1919年7月23日)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无法力保高洁时,他都会选择辞职,退出江湖,游学欧洲,这几乎成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 1913年9月1日,南京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败,陷入低谷的国民党人纷纷流亡国外。辞职出走的第一任民国教育部长蔡元培出现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出行前,他和商务印书馆约定:每天以半日撰译书稿,该馆将致以每月200元作为稿费。三年后,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的急电惊破蔡元培宁静的法国时光。此时,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了政权。一片唾骂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范源濂盛情邀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大校长,电文用词极其殷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一个月后,蔡元培启程回国。实际上北京还传来另一个好消息,虽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但在吵吵闹闹的较量中,国会的民主势力却占了上风,明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他的战友孙中山、黄兴等也正在归国途中。 担负使命,蔡元培北上就职。临行前,上海的民国日报特别发表诗作送别:居官三月掉头去,更挈书囊驾海行。坐惜斯人挟悲悯,不应长作老书生。蔡元培确实是以悲壮的心情离开上海的,他一路风尘从法国抵达上海,迎接他的并不是革命的号角,他接连收到两个噩耗:昔日同盟会首领黄兴和西南护国军蔡锷相继去世,意外的打击使得正谋划复兴的革命党人突然堕入一片悲哀之中。这也使得蔡元培的北上之行笼上一层阴霾。 京师大学堂是在1912年才被更名为北京大学,它显赫的传奇曾被人这样描述: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已属奇迹,还能排除阻力开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作为戊戌变法维新的第一步,1898年7月3日,光绪帝亲自下令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最高学府的确立,它还将替代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但两个月后,风云突变,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国外,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这场蹂躏中几乎一扫而光。政变风暴之后,京师大学堂却意外得以幸存,不过风光难续。从诞生之日就飘摇在风雨中的京师大学堂未及喘息,连年战祸纷至沓来。 这是1918年蔡元培和北大哲学门毕业班师生的合影。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不停被人怀念,因为群星璀璨的教授团,也因为蔡元培引领群星利用这所没落的书院唤醒过大学精深的精髓。虽然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的北大教授不过冰山一角(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陈独秀,梁漱溟),但它仍然可以照耀出蔡元培的眼光、雄心,也包括胸怀。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作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抵达北京城,《中华新报》发出北京专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城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新总统黎元洪亲自给蔡元培颁发了北大校长委任状。虽然被围绕在喧嚣的赞美中,但蔡元培深知,要将一所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他想过失败,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蔡元培写道: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后来他的继任者蒋梦麟做过这样的评价:维新的浪潮已经从这千年的古城消退为历史,把叛逆的石子投入死水的,正是1916年执掌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 蔡元培 傅斯年 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 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但少 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我以受师训备僚属 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 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 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 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 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

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 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 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 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 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 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 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有 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 看蔡先生。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 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 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先生沉吟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 保其往也。’意思是,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1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11综高电子班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授课人:周冰瑾【教学目标】 阅读本文,要抓住核心词“敬仰”,从含义丰富的语句入手,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给出四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名人名言一一对应起来。 孔子孟子卢梭孟德斯鸠 A.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D.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部北大在诔词道:“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完整版)太原理工大学毛概习题册答案第三章

车辆0801 刘文博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此后,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也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随着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

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有感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曾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句话确切的概括了蔡元培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蔡元培主张兴教育以救国,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主张用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是高平叔编订的文集,转录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教育论集》中重要论文以及蔡元培的其他教育论著。 一、教育方针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以世界观及美育完善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须以道德为根本。这五者都是当今教育所不能偏废的。如果用人的身体来作比方:军国民主义就是筋骨,用以自卫;实利主义就是肠胃,提供营养;公民道德就是呼吸循环系统,贯彻全身;美育就是神经系统,用以传导;世界观就是心理,指导行为。因此这五者缺一不可。其中,目前各所学校普遍重视的是德、智、体三育。 先说体育,由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对体育的重视,“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身体是人之根本,思想不可能游离身体而存在。如果一味的死读书而把身体弄坏,那我们还拿什么来扩展学识,所以体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中国的学生惰性很深,要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学校必须将体育贯彻始终。 再说智育,蔡元培先生主张打破文、理界限。他认为学生在中学学习,是接受充分普通教育的时期,预备升学的阶段。但是学生常常出现不好的现象,学习文科的人,不愿意研究理科的实学;学习理科的人,也不愿意研究文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识偏枯,危害甚大。譬如机器,必须各部分俱全,否则运用时一定不灵敏。如果在中学的时候普通知识没学完全,将来升学必会发现许多困难,所以文理分科弊处很多。许多教育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现在教育改革已经逐渐消除文理界限,这与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德育,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如果无德,即使体魄智力发达,也只是助其为恶,毫无益处。如今风俗日下,道德摇摆;败德毁行的行为触目皆是,如果不是根深蒂固,怎么会流行于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理应自束自爱,砥砺德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故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时隔百年,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对我们仍由警示意义。从这里,可见一代大师对于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之心,耳提面命之情,可见一般。 抱定宗旨。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我们的教育就被附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我们没有判断为何而上学,学习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应试的教育体系扼杀了绝大多数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我们寻求更多的事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因为费劲脑筋的结果却只换来刺目的红叉,试问还有谁愿意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人们的视野局限于目前,工作,薪水,福利等等,却忘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元培先生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先生说”,试问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目前而言,金融无疑是最为热门的学科,原因何在,因为它是赚钱最为迅捷的途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一个需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研究学问的地方,这里是通过知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思及此,就想起民国之初的大师。他们无一不是对学问有这近乎痴狂的坚守。陈寅恪先生教书,反对政府以马列来局限思维,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并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几十年如一日,在古典文化中兢兢业业地探索着,爱之深,情之切,不同于今天一篇篇抄袭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学术。中国人的脊梁。 我们生长在一个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没有留下深刻的烙印,没有宗教的束缚,没有传统的熏染,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实际。如此,抱定一个宗旨来读书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我们不为分数而学,不为工作而学,我们只是一群抱着虔诚信仰,希望能汲取更多营养的学生。学生学生,为学而生。当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珍惜光阴,四年时间,我们的进步,容有底止。 砥砺德行。今天的社会,我们在一味地埋怨世风日下,但却忘记了我们能够做什么。当善良成为奢侈,底线成为标杆,我们拿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后代。仅仅是争夺,事不关己,冷漠吗?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乡土中国”,我们的社会有各种人情,从某方面来讲,人情是腐败的根源之一,但是也因为人情,我们才感到社会的温暖。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但我们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看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但我们坚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谁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这是元培先生对我们的期许,也是一个21世纪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要求。将来是由年轻人决定的,不为流俗所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道德的匡扶者,点滴皆见效。 敬师爱友。礼貌是小节,但却是教养的极佳体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礼支撑起起了国家。孔子说“为国以礼”,礼崩乐坏,春秋战乱,民不聊生。中国古代对礼这一概念的论述很多,这种礼是统治阶级对政权巩固的需要,给人们的心灵套上枷锁,分出等级,以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奴役(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大),但我们今天的礼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以礼待人,用礼去体现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感谢,我们的尊重。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带人,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元培先生的演讲仅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几条原则。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极为有用的方法。惟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旁稽博采,力矫颓俗。

范福潮《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蔡元培: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15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此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5大题20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先生谴责“讨伐”同学的行为。 B.作者的匿名揭帖表面上替此君抱不平,深意却是挖苦他,为大家赏识。 C.蔡先生对大家匿名“讨伐”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反映了蔡先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 D.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2.下列对蔡元培先生对匿名揭帖行为的批评教育效果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比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并揭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B.这一篇话,在作者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凸显了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C.北大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也说明了此次演说的教育效果。 D.作者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课文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作者抓住其人格魅力的关键,也是不为世人熟知的蔡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磊落刚毅、言行一致、舍私为公”着力用笔。 B.课文集中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刻画人物,加之写作手法多变,达到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C.课文结构层进,主旨逐步升华,紧扣蔡元培不为人知的严肃、勇毅安排顺序,从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写先生的为人,层次上不断深入,展现了人物丰满的性格世界。 D.课文言约旨远,多处借用儒家经典语句和西方近代法律思想,来表现人物身上的精神气质,结合侧面烘托和作者议论,凸显蔡元培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伟大文化。 1、C(“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改为“认为这种行动,如果不痛改前非,必是品性沉沦之渐”;“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改为“表现先生光明磊落、宽而有度的君子作风”)。 2、A(作者以纪实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 1 / 6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案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要点: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什么?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什么时间由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

温馨和谐我们共同的心愿 有感于聆听毛裕介老师的关于“温馨教室”及其建设的报告后,感触很深。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个课题,就我所带的班级,谈点想法。 引用蔡元培先生一句话:“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这说明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和谐教育,那么构建和谐班集体是学校进行和谐教育的基础,而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和谐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没有和谐的班集体,集体教育就难以存在,班主任工作就成了游离状态;没有和谐的班集体,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不仅不能凝聚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的力量,反而会形成一些反作用力;没有和谐的班集体,许多集体活动就不能够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因此,和谐温馨的班集体,让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较为稳定并积极向上的班风,有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对老师而言,希望所带的班级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而言,所教的老师是可亲可敬的。机缘巧合,原本陌生的彼此为共同的目标相聚一起,那我们不应该去珍惜这份缘吗?当学生满怀梦想,踌躇满志的来到校园,我们老师做好准备了吗?不可否认,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心骨,在班集体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的每一次点滴进步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和默默的付出。心累、人累、心烦、人烦是班主任的写照,但苦乐并重着。偶尔的抱怨并没有让班主任停下前进的步伐,没有丝毫厌烦情绪,相反乐此不疲,每天热情满满。在班级活动中,有班主任与生同在的身影;在学生有心理、学习方面偏差时,又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等等。我们快乐的沸点如此低,只希望能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认可,仅此而已。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重中之重是和学生一起组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相处是愉悦的,学到的不仅止于书本上的知识,走出校园后回想这个集体,有着值得我们品味的诸多瞬间。 一、班干部是左臂右膀。组建一个班,当务之急就是班干部的人选,灵魂人物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可通过自荐或班主任参考原有的资料先行确定,第一步走好,能少走弯路。能碰到工作能力强的班干固然很好,但如果一般般,那如何呢?这时“认真负责”就格外重要了。2008届新高一这班学生,在军训时要先确定连长,左挑右选,决定让来自大新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小宋担任。当时看中的就是他的主席这一头衔。几天观察下来,不尽如意,但身上有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认真,如果贸然换掉,会对其心灵有所冲击,再加上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开学过后我依然让小宋担任班长。紧接着大吹“认真踏实”之风,在其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同时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做,而他也以细致的班级工作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赢得全班的赞许,从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落落大方,得到一致的认可,在一段时间后的班干改选中赢得全票通过。其他班干部成员也很重要,正气向上是主旋律,有了他们,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有集体至上的理念。在这过程中,通过开班干部会议等机会,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教育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懂得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获得同学的信任,要具有号召力,要有领头羊作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做好了,认真了,以一带二,整个班级也就积极向上了。这些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阅读附答案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兴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但是,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以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气力会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撑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因为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扬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当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兴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倡导的文化运动变为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戴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和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集合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集合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使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名誉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权势的进攻,竭力保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保守权势,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援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

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请求他束缚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不屑一顾,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逐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毫不扭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保守权势压迫他解雇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谢绝,表示:“北大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扬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倡导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尔后,他还屡次发表演说,宣扬白话文必定取代文言文。在倡导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撑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集团——中国科学社的流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兴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首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之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据,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另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支援科学社,每个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踊跃为科学社召募基金。 但是,在宣扬新文化进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点。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讲,他们宣扬思想革命,倡导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念头,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做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腕。而对蔡元培来讲,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当然也有政治的念头,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偏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做是人的内在请求,是人格完美和人道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偏向,又致使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做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仅能解决客观世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大学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1916年6月袁死,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 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 官气较重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

【优质】读死书与读活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读死书与读活书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读死书与读活书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 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 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 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 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 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 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 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 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 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 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 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 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 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

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浅谈蔡元培教育思想 05级课程与教学论李雪华 2005164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教育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和倡导者.他的一生,除旧布新,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五育并举、教授治校、教育独立等思想均流传深远,影响了不止一代人。“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主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语)这是对蔡先生的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 从清末的翰林到出国留学,蔡元培不仅具备了坚实的中国文化根底,同时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痛切地认识到中国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才的扼杀,对科举制的余毒深恶痛绝,提出将教育的目标定为“育国家之良民”,认为新教育“当解放个人之束缚,而一任其自由发展。”(《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在他看来,教育之目的在于健全人格,这也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教育的目标之所在。他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去。 一、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首倡于蔡元培于1912年2月11日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与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针锋相对,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五项教育。这五项统统不可偏废,并且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前三者为隶属政治之教育,后两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而蔡元培尤其注重后两者,他曾说惟世界观、美育“鄙人尤所注重”(《蔡元培美学文选》)在我们这里着重谈谈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由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以美育代宗教”,即是反对愚昧和蒙昧,提倡自由和理性,使人的感情变得纯正健康。他认为,“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其有界表现在不仅教类众多,各教又有派别之分,而这些弊端为美育所无。宗教不能代美育,因为“宗教上的美育材料有限制,而美育无限制,美育应该绝对地自由,以调养人的感情。”(《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