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结业论文

传感器结业论文
传感器结业论文

湖北民族学院课程考试答题本

考生姓名黄鹏

考生学号031240611

系、年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考试科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考试日期2014年12月31日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概括了目前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几种主要的通信技术,包括电力线载波

通信、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分析了几种通信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现状,研究了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与工作原理,并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电能质量监测、配电网设备监控与故障定位、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通信方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 变电站; 配电网; 输电线路

Abstract: Several maj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power system are summarized,including power line carrier communication,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The pres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WSNs) is introduced,and the constitu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WSNs node is studied.The applications of WSNs in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power quality monitoring,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quipment monitoring and fault localization,transmission lines real-time monitoring,and so on are discussesd.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mod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WSNs ) ; transformer substation; distribu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line。

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随着物联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其核心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 技术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初是由美国军方提出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署( DARPA) 于1978 年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这被看成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雏形。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协作地监测、感知、采集分布于监测区域内的各传感器信息,并通过节点处理将数据发送至监控中心从而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 节点高度集成; 采用无线通信模式,

不需要复杂的通信线路布线; 自组织性和大规模性; 适用于恶劣的环境;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配置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快速搭建平台。目前国内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也在各个学科领域逐渐深入,包括工程过程控制、环境的监测、医疗护理、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本文对几种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电力系统通信方式

目前,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通信技术主要有电力线载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3 种。

1. 1 电力线载波技术

电力线载波通信( power line carrier,PLC) 技术具体是将载有信息的高频信号加载到电力线上,利用高压输电线作为传输线路,在接收端通过专用的电力线调制解调器将高频信号从电力线上分离出来,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度通信、远动、保护、生产指挥、行政业务通信及各种信息传输。目前,PLC 依然是地区电网的重要通信手段之一,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方式。PLC 经历了从分立到集成,从功能单一到微机自动控制,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发展历程[2,优点是覆盖范围广,上至500 kV 线路,下至35 kV 线路都开通了电力载波机; 成本低,利用现有的输电线就可以构建通信网络; 数据传输速率高,可以享有整个信号的带宽。但是,PLC 技术载波频率较低,噪音高,信号衰减和失真较为严重

[3]。

1. 2 光纤通信技术

自1966 年,美籍华裔学者高锟提出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思想以来,光纤通信技术从研究到应用有了迅速的发展。电力系统光纤通信主要用于语音、数据、宽带业务等常规电信业务和电力保护、安全自动控制及电力市场化所需的宽带数据等电力生产专业业务。电力系统专用的特殊光缆有光纤( 复合) 架空地线( optical fiber overhead ground wire,OPGW) 、全介质自承( all dielectric self supporting,ADSS) 光缆、光纤复合相线( optical phase conductor,OPC)、金属自承( metal aerial self supporting,MASS)光缆[4]等。我国电力系统使用较多的是OPGW 和ADSS。其中,OPGW 是由光纤与电力输送系统的地线组合而成的通信光缆,兼具地线和光纤通信的作用,已经在电力系统的通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纤通信的优点是频带宽,传输容量大,只需要一根光纤就可以传送需要几百芯的电缆才能传送的数据量; 损耗小,中继距离长且误码率小;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耐腐蚀、耐高温、在恶劣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纤使用SiO2制造,材料价格低廉,节约了金属材料。缺点是分路和耦合不灵活,连接比较困难,强度不如金属导线,弯曲半径不宜太小。

1. 3 无线通信技术

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2000,WCDMA 和TD-SCDMA,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 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系统,多点多信道分布式系统( multipoint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system,MMDS),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本地多点分配( 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e service,LMDS) 接入系统,超宽带( ultra wide band,UWB)无线技术等[5]。无线通信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优势是可以在通信区域内移动,安装快速,简单灵活,可以遍及有线通信

不能到达的地方; 布线少,投资小; 扩展能力强,可以综合利用多种网络拓扑结构。不足之处是抗电磁干扰措施要求高,灵敏度受限制,受障碍物影响严重。

2 无线传感器网络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2 年,Berkeley大学启动了NEST 计划研究开放式的软硬件平台; 2003 年,INTEL 公司在Berkeley大学的研究中心启动了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包括测试异构传感网性能,Mote计划,TASK 计划[6]; 2004 年,哈佛大学启动了CodeBlue平台研究计划[7];欧洲于2002 年启动了EYES[6] 研究计划。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 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在无锡成立了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04 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重点研究项目,2005 年开始传感器网络的标准化研究工作; 2009 年9 月11 日,我国成立了《传感器的网络标准工作组》; 2010 年3 月,传感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 WGSN)在英国伦敦举行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会议上我国代表团提出了两份标准草案,一个是创新网络协同信息处理的标准草案,一个是创新网络总体架构的标准草案,该草案对于整个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常用的应用于电力系统监测的无线传感器有温度、湿度、加速度等。温度传感器应用在变电站开关柜、变压器等温度监测中; 湿度传感器可以应用在湿度监测中,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应用在电力电缆舞动监测。一种以A VRATmega16作为处理器模块芯片的温度、湿度、加速度传感器节

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3. 1 变电站自动化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大规模普及,变电站的无人值守模式成为变电站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也提高了。高性能的通信网络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变电站进行监测可以实现实时准确的在线监测。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的设备层与间隔层之间的传输速率为250 kbit /s,间隔层内的传输速率为130Mbit /s,间隔层与变电站层之间的传输速率为100 kbit /s[9]。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在2.4 GHz 频段,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Mbit /s,网络的传输速率完全能够满足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的需求。2007 年,重庆大学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六边形网格的分层网络结构,并将此结构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过理论分析获得了给定能量模型下的最优分层算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此网络结构后,网络寿命明显延长,能够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要求[10]。2009 年,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案,是一种基于分簇路由的两层架构模式,在过程层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间隔层、变电站层采用以太网,并对实现该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方案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一种有益探索[11]。

3.2 电能质量监测

国内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都对小型化电能质量数据采集设备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王玲等人构建出硬件基于ARM + DSP 双系统和软件基于多Agent 技术的开

放、主动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并应用于湖北电网和浙江电网中,用于监测暂态与稳态电能质量指标,能准确反映出电网电能质量的状况[12]。东北电力大学的滕志军等人设计了基于Zig Bee的电能质量监测分析系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电能质量监测,包括系统功率因数、有功和无功功率、谐波等相关数据的电能质量数据经检测设备采集,然后传到Zig Bee模块再发送出去,经多跳传输后由终端设备接收。作者选取了某钢厂110 kV 变电站6kV母线进行了电能质量测试工作,并通过电能质量分析仪获得数据,实验结果表明: Zig Bee 具有良好的数据稳定传输的能力,可以满足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需求[13]。

3. 3 配电网设备监控与故障定位

配电网设备监控与故障点的及时发现和排除对网络稳定性有重要作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故障定位系统相比有网络规模大盲区小、系统高度集成、适用于恶劣环境等众多优势,因而值得广泛推广。介绍了一种由安装在4 个中压断路器的6 个导向盘中的无线温度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系统,通过两年的温度监控和数据分析,得到了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温度分布和各相电流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配电设备的在线监控和诊断。2008 年,华中科技大学的苗世洪等人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案。对单相接地故障的定位的原理进行了推导,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 中建立了网络仿真模型,对所设计的定位系统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准确性和快速性的分析,结果表明: 无线传感器网络完全可以用于配电线路故障定位。采用同步触发装置解决了同步问题,选取的多路径可靠信息路由机制满足了网络可靠性的要求,在网络仿真软件NS—2 中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分析证明多路径可靠信息路由机制满足可靠性要求[15]。

3. 4 输电线路实时监测

导线舞动是一种复杂的流固耦合振动,振幅很大时,可以导致相间闪络、金具损坏、跳闸停电、拉倒杆塔、导线折断等严重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6],因此,对输电线路实时监测对输电线路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自20 世纪30 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对导线舞动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Hartog Den 垂直舞动理论和Nigol O 扭转舞动理论等。导致导线舞动的原因主要有导线覆冰、风激励及线路结构与参数[17],舞动多发生在覆冰雪的导线上,并且有稳定的层流风激励,从导线结构和参数看,分裂导线比单导线容易舞动,对于500 kV 超高压输电线路,多采用四分裂导线甚至多分裂导线,统计资料表明,导线舞动引起的事故占500 kV 输电线路事故总数的23.5 %。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湶等人提出了一种导线舞动多点监测的系统,对系统中用于构建无线网络的协调器节点和用于监测舞动的传感器子节点,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了对导线的舞动轨迹的多点同步监测。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加速度数据采集精度和通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低通滤波和积分基线标定算法对加速度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地消除了加速度数据在积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实验得出的舞动轨迹能够直接体现出实际导线舞动状态[18。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黄新波等人设计了一种无线单片机和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为核心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19]。通过监测导线上各监测点处的相对位移的变化,再通过数据拟合算法直观地还原导线舞

动的轨迹。在实验室测试条件下,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稳定,具有较低的丢包率和成本。

4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 年5 月21 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 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 UHV2009)”上,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是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监测多目标,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案例。随着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电网中广泛深入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舞台。结合表1 和表2 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文方法和文献[6]中方法处理后的图像的PSNR 值较接近,均优于文献[7]的处理效果。从实际的应用效果看,在不同的噪声条件下,文献[7]中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与其他2 种方法相比差距明显,而本文方法与文献[6]中方法处理后图像的匹配点数量相当,但运算时间短,运算效率高。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自适应中值滤波和OWTSURE-LET 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含有混合噪声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鉴于该算法的快速性,并且有很好的图像匹配效果。算法较适于对基于无人机平台所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实现目标的快速检测与识别。结合实际应用,针对无人机所拍摄图像中含有的高斯—脉冲混合噪声,通过有机地组合自适应中值滤波方法和OWT SURE-LET 算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图像细节,使处理后的图像具有稳健的匹配效果,实验仿真的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采用模拟无人机平台俯视视角的舰船模型图像,然后从PSNR 值、运算时间和实际应用效果3 个方面对不同的去噪方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不仅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而且运算时间更少。

参考文献1:

[1]韩丽.航空数码相机图像处理研究[D].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2007.[1]黄绪勇,苗世洪,刘沛,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配电线路的故障监测的可行性研究[J].继电器,2008,36( 8) : 11 -15.

[2]张德丰.Matlab 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Hwang H,Haddad R A.Adaptive median filters: New algorithms

and results[J].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5,4 ( 4) :499 -502.[4]Portilla J,Strela V,Wainwright M,et al.Image denoising using

scale mixtures of Gaussians in the wavelet domain[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3,12( 11) : 1338 -1351.

[5]Dabov K,Foi A,Katkovnik V,et al.Image denoising by sparse 3D transform-domain collaborative filtering[J].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2007,16( 8) : 2080 -2095.

[6]姜春苗,周祚峰.去除图像中高斯—脉冲噪声的有效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 24) : 183 -185.

[7]黄春艳,张云鹏.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图像混合噪声的自适应滤波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 2) : 126 -128.

[8]Luisier F,Blu T. A new SURE approach to image denoising: Interscale

orthonormal wavelet thresholding[J].IEEE Transa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2007,16( 3) : 593 -606.

[9]Morel J M,Yu Guoshen.ASIFT,a new framework for fully affine invariant image comparison[J].Imaging Sciences,2009,2 ( 2) :438 -469.

参考文献2:

[1]黄绪勇,苗世洪,刘沛,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配电线路的故障监测的可行性研究[J].继电器,2008,36( 8) : 11 -15.

[2]戚银城,尚秋峰,孔英会,等.电力线载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28( 1) : 49 -51.

[3]赵磊,单渊达,张根度.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发展[J].电网技术,2001,25( 11) : 70 -73,79.

[4]陈希.电力特种光缆的发展与展望[J].电力系统通信,2009,30( 195) : 16 -25.

[5]翟章.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6,27( 163) : 1 -2,20.

[6]Marcus A,Cardei M,Cardei L,et al. A pattern for web-based

WSNs monitoring[J].J Communs,2011,6( 5) : 393 -399.

[7]David M,Thaddeus F J,Matte W.CodeBlue: An Ad Hoc sensor network infrastructure for emergency medical care[C]∥WAMES,2004.

[8]张方风,申贵成.我国物联网发展思考[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20( 3) : 247 -251.

[9]颜俊,刘沛,苗世洪.无线网络在变电站自动化中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25( 4) : 72 -74.

[10]汪泉弟,杜松旺,李永明,等.一种适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J].信息与控制,2007,36( 5) : 529 -533.

[11]王阳光,尹项根,游大海,等.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J].电网技术,2009,33( 2) : 20 -26.

[12]王玲,康健,邹宏亮,等.实时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 2) : 108 -111.

[13]滕志军,王中宝,李国强,等.基于Zig Bee 的电能质量监测分析系统[J].电测与仪表,2012,49( 554) : 68 -71.

[14]黄绪勇,刘沛,苗世洪,等.无线传感自组网在电力监控中的应用动态[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 7) : 99 -103.

[15]苗世洪,谌小莉,刘沛,等.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配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 ( 20) : 61 -66,82.

[16]毛玉星,张占龙,邓军,等.架空输电线横向舞动角度仿真计算[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 23) : 6553 -6556.

[17]王少华,蒋兴良,孙才新.输电线路导线舞动的国内外研究现

状[J].高电压技术,2005,31( 10) : 11 -14.

[18]周湶,杨柱石,陈伟根,等.采用Zig Bee PRO 无线网络技术的导线舞动多点监测系统设计[J].高电压技术,2011,37( 8) :1967 -1974.[19]黄新波,罗兵,刘存孝,等.采用Zig Bee 芯片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实现[J].高电压技术,2010,36( 8) : 1962 -1969.

光电传感器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传感器电路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传感器电路设计

目录 1. 引言 1 2. 溶解氧传感器简介 1 3.信号输入部分电路 4 3.1 电源滤波电路图 4 3.2 信号放大电路 5 3.2.1信号放大电路图 5 3.3 AD623放大器简介 6 3.3.1AD623放大器的特点 6 3.3.2AD623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6 4 单片机电路7 4.1 单片机电源电路图8 4.2 89LPC925芯片简介8 4.2.1 P89PLC925芯片主要功能8 4.2.2 P89PLC925的低功耗选择11 4.2.3 P89PLC925的极限参数11 4.2.4 P89PLC925芯片管脚图11 5.MiniICP下载线的电路连接13 6.PCB板的绘制13 7.程序流程14 8. 总结16 参考文献16

传感器电路设计 摘要:溶解氧数字化传感器是应用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化传感器,它可以对液体中溶解氧 的含量进行准确的测量。本设计从总体上介绍了溶解氧数字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着重介 绍了电路元器件的选取以及输入信号的放大和P89LPC925芯片的工作原理,利用P89LPC925 芯片实现对溶解氧浓度的准确测量。 关键词:溶解氧传感器;P89LPC925;AD623 The design of the dissolved oxygen sensor (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Class2 Grade2003, 0323110235) Abstract:Dissolved oxygen digital sensor is a king of intelligent sensor which use single-chip computer to control, it could measure the oxygen dissolved in liquid accurately. This design introduces the work principle of dissolved oxygen digital sensor, it introduces the selection of the circuit components and amplification of input signals and the work principle of P89LPC925 chip, P89LPC925 chip using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Key Words: dissolved oxygen sensor; P89LPC925; AD623 1 引言 氧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氧也是与化学、生化反应、物理现象最密切的一种化学元素,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医疗、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水产养殖中,水体溶解氧对水中生物如鱼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缺溶氧(溶解氧低于4mg/L)时将导致水生物窒息死亡;低溶氧导致水生物生长缓慢,增重率低而饵料系数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发病率高,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高溶氧时某些鱼类幼体可能会出现气泡病。因此溶解氧浓度的精确测量显得尤为重要。 2 溶解氧传感器简介 溶解氧是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该定义是可查资料[1]-[4],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溶解氧测量已从水介质延伸到了非水液体介质,如丙酮、苯、氯苯、环乙烷、甲醇、正辛烷。分布方式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种.溶解氧的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溶解氧随着温度、气压、盐分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溶解的盐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气压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现状的研究毕业论文 精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其主体是集成化微型传感器,这些微型传感器具有无线通信、数据采集和处理、协同合作的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成千上万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网络,它通过这些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使用户完全掌握监测区域的情况并做出反应[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在恶意攻击中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所以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包括监控我军兵力、装备和物资状态;监视冲突区域,侦察敌方地形和布防,定位攻击目标;评估损失,侦察和探测核、生物及化学攻击等。在战场上,铺设的传感器将采集相应的信息,并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送至数据处理中心,再转发到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我军完备的战区态势图。也可以更隐蔽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敌方的布防,或直接将传感器节点撒向敌方阵地,在敌方还未来得及反应时迅速收集有利于作战的信息。在生物和化学战中,利用传感器网络,可及时、准确地探测爆炸中心,这会为我军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小伤亡。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因特网之后,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IT 热点技术。如果说因特网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那么无线传感器网络则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将改变人与自然交互的方式[2][3]。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新兴的下一代传感器网络,最早的代表性论述出现在1999年,题为“传感器走向无线时代”。随后在美国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下一个世纪面临的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论述未来新兴十大技术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项未来新兴技术。同年,美国《商业周刊》又在其“未来技术专版”中发表文章指出,传感器网络是全球未来四大高技术产业之一,将掀起新的的产业浪潮。美国《今日防务》杂志更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将引起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未来战争的变

生物传感器毕业论文

目录 一.概述 (1)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1) 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 2.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 3.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 三.几种典型的生物传感器 (2) 1.酶传感器 (2) 2.微生物传感器 (2) (1)呼吸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 (3) (2)代谢机能型微生物传感器 (3) 3.免疫传感器 (3) 4.生物组织传感器 (4) 5.半导体生物传感器 (4) (1)酶光敏二极管 (5) (2)酶FET (5) 四.生物传感器应用 (5) 五.生物传感器发展前景 (6) 参考文献 (8)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工程迅猛发展,作为检测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各种生物传感器的不断出现。60年代中期起,首先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和它的催化专一性开发了酶传感器,并达到实用阶段。70年代又研制出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80年代以来,生物传感器的概念得到公认,作为传感器的一个分支它从化学传感器中独立出来,并且得到了发展,使生物工程与半导体技术相结合,进入了生物电子学传感器时代。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检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生物传感器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待测物质与分子识别原件特异性结合,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生物学信息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化为可以定量转化的电、光等信号,再经仪表放大和输出,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生物传感器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物质)。 2.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即敏感元件可分为五类: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显而易见,所应用的敏感材料依次为酶、微生物个体、细胞器、动植物组织、抗原和抗体。 2.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有:生物电极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光生物传感器,热生物传感器,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等,换能器依次为电化学电极、半导体、光电转换器、热敏电阻、压电晶体等。 3.以被测目标与分子识别元件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类有生物亲合型生物传感器。 3.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采用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质作催化剂,价值昂贵的试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论文

《检测与转换技术》结课论文 班级:电力系统8班 学号:13230801 姓名:白智扬

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感器产业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瞩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传感器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感技术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二是MEMS、MOEMS等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重点;三是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传感器技术研究取得了51个品种86个规格的新产品;四是初步建立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2000年总产量超过13亿只,品种规格已有近6000种,并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一定应用。因为传感器所涉及的内容很多,而我所学的知识有有限,所以本文仅就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做一下简单的介绍。电感式传感器(inductance type transducer)是利用电磁感应把被测的物理量如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成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变化,再由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实现非电量到电量的转换。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以下优缺点: (1)结构简单,传感器无活动电触点,因此工作可靠寿命长。 (2)灵敏度和分辨力高,能测出0.01微米的位移变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电压灵敏度一般每毫米的位移可达数百毫伏的输出。 (3)线性度和重复性都比较好,在一定位移范围(几十微米至数毫米)内,传感器非线性误差可达0.05%~0.1%。同时,这种传感器能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记录、显示和控制,它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广泛被采用。但不足的是,它有频率响应较低,不宜快速动态测控等缺点。 电感式传感器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自感式,互感式和涡流式三种。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本文主要对自感式和电感式传感器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1.1自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设计

泡沫液位传感器课程设计 摘要:泡沫是一种特殊的两相流形态,其力学、热学、光学等多种性能均与单相气体或液体有很大区别,由于泡沫的形成机理多样、性质变化复杂,至今尚无完善的研究理论体系,泡沫的液位测量在国内外也是一个空白,本文主要设计了一种液位控制器,它以8051作为控制器,通过8051单片机和模数转换器等硬件系统和软件设计方法,实现具有液位检测报警和控制双重功能,并对液位值进行显示,一种基于传热原理的测量泡沫液位的传感器,介绍了传感器的构造和原理,以及测量误差和动态响应的计算分析。 关键词:泡沫;液位检测;传感器;两相流; Abstract:The foam is a special phase com pared w ith liqu id and gas.It ha s m any dif f erent cha r acters in m ech anics,therm oties,photology and soon,For different methods to generate fo amsand its special mechanism,even today there have not created a perfect theory system to deal with foam mediums.Foam level meas urement is also nearly to be all unreachable field by now.A kind of foam level sensor based on thermoties theory has be endeveloped,Introduces its structure 、principle 、analyses error and dynam icresponse of sensor. Key Words : Foam ;Level Detecting ;Sensor;8051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传感器的毕业设计

1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振动测试近十多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工业、农业、国防各部门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近代工程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电力、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必须对振动进行预测、采集、并实时处理在运行过程中的载荷数据的响应数据,对大型结构系统进行振动和噪声分析,对可能产生的过大振动事先加以避免或进行控制以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因此,振动测试包括振动、冲击、波动、噪声和各种动态技术(包括试验技术、测试分析技术、计算技术、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以及试验设备和材料动力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1]。 振动测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预防事故、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预防事故,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是开展设备诊断工作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之一。我们知道,一些设备,特别是流程大型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引起链锁反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设备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应当积极发展设备振动诊断。 (2)提高经济效益:开展设备诊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可能发生的事故损失和延长检修周期所节约的维修费用,国外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开展设备诊断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英国曾对2000个工厂作过调查,结果表明,采用设备诊断技术后维修费用每年节约3亿英镑,除去诊断技术的费用0.5亿英镑,净获利2.5亿英镑。在我国的大型电厂,若出现故障其停机一天造成的损失就达一百多万元。因此对设备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微控制器(单片机)的发展极为迅速,其应用越来越广。单片机主要应用于控制领域,用以实现各种测试和控制功能。目前,单片机还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计算机外围设备、工业智能化仪表、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AT89C51是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

传感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项目名称传感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传感器毕业设计

摘要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光纤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特别是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工具,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掌握传感器技术尤为重要。本文简述了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地位,也讲述了在机电一体化中常用传感器的类型、特点、结构及用途等,还介绍了在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的选择指标以及在以后的发展。 关键词:传感器,机电一体化

目录 前言 一、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4) 二、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地位及作用 (4) 三、常用传感器的类型、特点、结构及用途 (5) 3.1电阻式传感器 (5) 3.2电容式传感器 (5) 3.3电感式传感器 (6) 3.4压电式传感器 (6)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 (7) 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用传感器的发展 (8) 5.1传感器的微型化 (8) 5.2传感器的智能化 (9)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八、谢辞

前言 传感器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传感器的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传感器的分类、组成、功能等。了解和学习传感器技术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传感器作为信息集训的一脉正在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及发展到我国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其中为使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必须利用其信息技术,即传感器技术,使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农业国防军工,能源交通,家用电器等应用领域均有其开发市场。在我国尤以传感器技术的潜力最大。应用方面主要用于化学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生物工程方面以及医疗卫生方面等等。

温湿度传感器的毕业设计说明

1. 引言 1.1 温室控制系统设计背景 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化农业这条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农业的研究和应用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温室大棚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一些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例如:空气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的含水量等。在农业种植问题中,温室环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能量交换密切相关,进行环境测控是实现温室生产管理自动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控制环境条件,使作物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目的。以蔬菜大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设施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参数,直接关系到蔬菜和水果的生长。国外的温室设施己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程度,并形成了一定的标准,但是价格非常昂贵,缺乏与我国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测控软件。而当今大多数对大棚温度、湿度的检测与控制都采用人工管理,这样不可避免的有测控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及由于测控不及时等弊端,容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结果不但大大增加了成本,浪费了人力资源,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提高农业研究的准确性,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设施与相应的农业工程,科学合理地调节大棚温度、湿度,使大棚形成有利于蔬菜,水果生长的环境,是大棚蔬菜和水果早熟、优质、高效益的重要环节[1]。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土壤等。所有这些环境条件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耦合的,某个控制变量发生改变,会影响其它控制变量的变化。作物的生长发育是所有这些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温度和湿度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对象,这两种环境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下面主要就温度和湿度对作物的影响进行简略说明。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论文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论文 学院:__ 信息工程学院__ ______ 专业:____电子信息工程_________ 班级:____14级电子3班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李帅杰_____________ 学号:____1405160223___________ 指导教师:祝开艳___________ 2016年10月26日

常见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逐渐取代老式手机,成为一种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本文对智能手机中的几种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主要有重力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 关键词:智能手机,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移动互联网(3~5个关键词) 1. 引言 介绍背景知识和研究现状 智能手机近年来占据了人类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从硬件角度来说,手机中传感器技术的大量应用对于手机功能的爆发式成长功不可没。 传感器在手机中的应用并非智能机时代的新鲜事物,从手机诞生之日起,它就是一个将声音信号和无线电信号相互转化的传感设备,在功能机时代手机最重要的配置:摄像头,也算是一个传感设备。到了智能机时代,为了适应软件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镶嵌在手机当中,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2. 距离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结合图(原理框图、实物图或电路图等)进行说明。 距离传感器又叫位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一般都在手机听筒的两侧或者是在手机听筒凹槽中,这样便于它的工作。当用户在接听或拨打电话时,将手机靠近头部,距离传感器可以测出之间的距离到了一定程度后便通知屏幕背景灯熄灭,拿开时再度点亮背景灯,这样更方便用户操作也更为节省电量。 原理:利用各种元件检测对象物的物理变化量,通过将该变化量换算为距离,来测量从传感器到对象物的距离位移的机器。根据使用元件不同,分为光学式位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的研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3) 1.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4)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8) 1.3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 (27) 1.4如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选择传感器 (33) 1.5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用传感器的发展 (36) 结论 (38) 参考文献 (40)

摘要 传感器是检测中首先感受被测量、并将它转换成与被测量有确定对应关系的电量器件,它是检测和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机电一体化是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如缺少这些传感器对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控制决策等功能就无法谈及和实现。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广泛,是机电产品中是必不可少的器件之一。 关键词:传感器机电一体化系统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来自“感觉”一词,人们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感受外界的有关信息,如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感觉到的声音、气味等。在视觉情况下,绝不是靠眼睛本身进行感觉,而是从眼睛进入的外界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送到大脑,有大脑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颜色,然后由大脑提供命令信号支配行动。听觉和嗅觉等也完全一样。然而,要使大脑受到这些刺激,首先必须有接受外界刺激的“五官”,人的“五官”可以称之为传感器。它们的基本功能是首先接受外界的刺激信号,然后产生作用于各种神经传递信号的能量,最后在传送到大脑。在传感器的系统中,传感器模拟人“五官”的这些作用,将外界刺激信号转换为能传递的信号,即使特定的被测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的输出信号。 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另一种量的测量装置。传感器的定义具体包含:①传感器是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②它的输入量是某一被测量,可能是物理量,也可能是化学量、生物量等;③它的输出量是某种物理量,这种量应便于传输、转换、处理、显示等,它可以是气、光、电,但主要是电量。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大部分组成。但很多时候也将转换电路及辅助电路作为其组成部分,因为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器件,绝大部分都是把转换电路及必要的辅助电源单元与敏感元件、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论文

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已经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检测技术对信息经获取、筛选和传输,来实现制动控制,自动调节,目前我国已将检测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一。由于微电子技术,光电半导体技术,光导纤维技术以及光栅技术的发展,使得光电传感器的应用与日俱增。这种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非接触、高可靠性、高精度、可测参数多、反应快以及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等优点,在自动检测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一种是以光电效应为理论基础,由光电材料构成的器件。 一、传感器简介 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1)、传感器定义及分类 信息处理技术取得的进展以及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都需要在传感器的开发方面有相应的进展。微处理器现在已经在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这些系统能力的增强,作为信息采集系统的前端单元,传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感器已成为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部件,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结构组成,其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最广义地来说,传感器是一种能把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的器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ttee)的定义为:“传感器是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前置部件,它将输入变量转换成可供测量的信号”。按照Gopel等的说法是:“传感器是包括承载体和电路连接的敏感元件”,而“传感器系统则是组合有某种信息处理(模拟或数字)能力的传感器”。传感器是传感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被测量信号输入的第一道关口。 (2)、传感器的作用 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又称之为电五官。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因此可以说,没有众多的优良的传感器,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基础。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许多新领域:例如在宏观上要观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观上要观察小到fm的粒子世界,纵向上要观察长达数十万年的天体演化,短到 s的瞬间反应。此外,还出现了对深化物质认识、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极端技术研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弱磁场等等。显然,要获取大量人类感官无法直接获取的信息,没有相适应的传感器是不可能的。许多基础科学研究的障碍,首先就在于对象信息的获取存在困难,而一些新机理和高灵敏度的检测传感器的出现,往往会导致该领域内的突破。一些传感器的发展,往往是一些边缘学科开发的先驱。

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论文)

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之一,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动将主要依靠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及获取、传输与处理。而传感器是获取自然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它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的总称。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控系统的接口位置,一切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所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它转换为容易传输和处理的电信号。本文展望了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总结了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发展方向;传感器网络 一.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通常被测量是非电物理量,输出信号一般为电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我国国家标准(GB7665-2005)对传感器的定义是:“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传感技术大体可分3代,第1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发生弹性形变时电阻的变化来转化电信号的。 第2代传感器是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固体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的。如: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7 0年代后期,随着集成技术、分子合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集成传感器。集成传感器包括2种类型:传感器本身的集成化和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集成霍尔传感器UGN3501等。这类传感器主要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好、接口灵活等特点。集成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现已占传感器市场的2/3左右,它正向着低价格、多功能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第3代传感器是80年代刚刚发展起来的智能传感器。所谓智能传感器是指其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80年代智能化测量主要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传感器信号调节电路、微计算机、存贮器及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使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90年代智能化测量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传感器一级水平实现智能化,使其具有自诊断功能、记忆功能、多参量测量功能以及联网通信功能等。 (二)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基础是信息技术,而传感器技术被认为是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一些发达国家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同等位置。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传感技术作为一种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在工业自动化、测量和检测技术、航天技术、军事工程、医疗诊断等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同时对各学科发展还有促进作用。目前在全世界有6 000多家公司生产传感器,品种多达上万种。美国把80年代看作是传感器时代,日本把传感器列为80年代到2000 年重大科技开发项目。我国把传感器列为“十五”计划重点科技研究发展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光电器件的不断涌现,特别是激光技术和图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光电传感器已成为各种光电检测系统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元件,在传感器领域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非接触测量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目前,光电式传感器已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实例:光电传感器在当前科研领域的运用范围很广,影响力巨大。尤其是基于光电传感器技术原理研发和制造出的新型光电传感器已成为当今传感器市场的主流。 二.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光电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

光电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Photoelectric sensor in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摘要: 光电传感器是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借助光电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来实现控制。如光电开关、光感电阻、光感二极管、光电池、光纤等。光电式传感器在检测和控制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采用光电元件作为检测元件的传感器,具有反应快、精度高、非接触等优点,而且可测参数多,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本文列举了光电传感器技术在一些领域里的应用。并阐述了当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常见故障检测控制发展趋势

Photoelectric sensors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 Abstract:A photoelectric sensor is measured change is converted into optical signal changes, and then, with the aid of photoelectric element to convert optical signals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to control. Such as a photoelectric switch, light resistance, light diode, light battery, such as fiber. Photoelectric sensor in test and control field is widely used, it is used as a photoelectric element detection sensor, a quick reaction, high precision, non-contact and other advantages, and can measure many parameters,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 This article lists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technology in some fields of application. Elaborated the current sens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words:Photoelectric effect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ommon fault Detection and control Development trend

毕业设计_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摘要 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压力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压电效应制造而成的,这样的传感器也称为压电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的原理是将压力信号转变为某种电信号,如应变式,通过弹性元件变形而导致电阻变化;压电式,利用压电效应等。工业生产控制过程中,压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例如,利用测量大气压力来间接测量海拔高度;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压力参数来判断反应的过程;在气象预测中,测量压力来判断阴雨天气。因此,压力计的设计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种压力传感器能比较精确和快速测量,尤能测量动态压力,实现多点巡回检测、信号转换、远距离传输、与计算机相连接、适时处理等,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压力计,使得测量得到的压力能够数码管显示。 关键字:压力、电信号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1设计任务------------------------- 1 2.2设计要求------------------------- 1 三、设计步骤及原理分析 ----------------- 1 3.1设计方法------------------------- 1 3.2设计步骤------------------------- 2 3.3设计原理分析--------------------- 10 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 11 五、参考文献------------------------- 12

(完整版)温湿度传感器毕业设计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空气温湿度测量仪设计 学院(系):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年级:机械电子工程091 学生姓名:申士杰

指导教师:朱兆龙 合作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年6月 空气温湿度测量仪设计 摘要 植物生长都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温湿度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空气温湿度的测量对农业生产十分关键。通过比较多种温湿度测量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空气温湿度测试仪。本设计采用51单片机STC89C51为核心处理器,由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所测数据送入单片机,进行运算处理,最终在LCD016L上显示测量结果。系统基于模块化设计确定各模块单元,并选择相应的电子元器件,进而进行电路设计。系统硬件电路主要由单片机外围电路、传感器电路、电源电路、液晶显示电路等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软件;软件部分包括单片机外围模块、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的程序设计。电路原理图在proteus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电路原理上可行。根据设计方案,空气温湿度测量仪可以具有读取方便,操作简单,测量精确的优点。 关键词:空气温湿度;液晶显示;STC89C51;SHT10

Design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eter Abstrac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that Plant growth requiring appropriat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s critical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refore, by comparing a variety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easurement methods, design a microcontroller-based tester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 This design uses 51 single core processor STC89C51 by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s of the measured data into the microcontroller, operation processing, culminating in LCD016L display the measurement result . System is based on a design of modular to determine each module unit,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circuit design further. System hardware circuit by the MCU peripheral circuit, sensor circuit, power circu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ircuit and other components .On this basis, design system software; software parts includes module of On this basis, design system software; software part includes control module, the modul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the module of power and the module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programming ,the module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sensor, the module of power and the module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programming. Schematic circuit is simulation in the proteu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chematic is viable. According to design, the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m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