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发展特点与前景探析知识讲解

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发展特点与前景探析知识讲解
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发展特点与前景探析知识讲解

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发展特点与前景探析

摘要近年来中巴经贸合作取得可喜成绩,双边贸易额连创新高。但与此同时,双边经贸关

系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巴经贸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双方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向,并进而分析了中已经贸合作前景。

关键词中国巴基斯坦经贸合作前景

目录

引言 (4)

1.中巴经贸现状 (5)

1.1.近年中巴贸易连创新高 (5)

1.2.中国对巴出口持续增加 (5)

1.3.中国从巴进口增长缓慢 (5)

1.4.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匹配 (5)

1.5.经济合作和投资加快但层次较低 (5)

1.6.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小 (6)

2.中巴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6)

2.1.中巴贸易规模较小 (6)

2.2.中国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6)

2.3.中巴间的交通 (7)

2.4.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7)

2.5.中巴两国经济合作的目的不尽相同 (7)

2.6.文化差异与安全问题 (7)

3.中巴经贸合作潜力 (7)

3.1.中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7)

3.2.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不断增大 (8)

3.3.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市场潜力扩大 (8)

4.中巴经贸发展前景 (9)

4.1.中巴关系良好促进经济合作发展 (9)

4.2.中巴经济互补性推动经济合作发展 (10)

4.3.中巴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巴经济合作 (10)

4.4.中巴政府积极推动经贸合作 (11)

4.5.加强中巴能源合作 (11)

4.6.修建经贸新载体——中巴铁路 (13)

4.7.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巴经贸合作新机遇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英文摘要 (16)

引言

过去,巴基斯坦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经济援助国,中巴贸易曾经在中国和南亚国家贸易中占据首位。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中巴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扣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与中巴之间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不太相称。本文在分析中巴经济合作潜力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巴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

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发展特点与前景探析

1.中巴经贸现状

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巴基斯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建立了经贸关系。1963年1月,两国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1982年10月,成立了中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1990年贸易额只有5.8亿美元,但是2000年以来,中巴经贸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这一期间的中巴经贸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1.近年中巴贸易连创新高

2000年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经贸发展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每年净增8亿多美元,相当于1993年之前每年贸易总额,2005年两国贸易额比上年增长35%,达42.6亿美元。2006年贸易额有突破50亿美元大关,再创新高。两国贸易五年间年均在增长30.38%,巴基斯坦是我国在南亚地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2.中国对巴出口持续增加

2000年以来,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不断扩大,年增长都在两位数,五年年均增长39.48%,其中增长最高的是2002年高达52.4%,出口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2006年又突破40亿美元大关,达42.4亿美元。

1.3.中国从巴进口增长缓慢

2000年以来,同两国贸易迅速扩大成对,中国从巴的进口增长却显得缓慢,近五年来的进口一直在不到6亿美元内徘徊,五年时间年均进口增长仅为12.64%,远低于这一期间中国对巴出口年均增长39.48%的水平。

1.4.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匹配

中国与巴基斯坦一样也大量进口石油并出口纺织品,而对于巴大量需要的生活耐用品,吃穿用品和建筑材料,中国产品又难以与发达围家的产品竞争,这种进出口商品结构急需优化。

1.5.经济合作和投资加快但层次较低

近年来,两国大型合作项目有所增加。中国协助建设的发电、道路、港口等设施受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这类项同的合同金额达70亿美元左右。实际完成金额达50多亿美元。中国以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低息贷款等形式向巴方提供融资。两国企业的相互投资

也活跃起来,但项目规模不是很大,直接投资的金额也不多。从投资规模看,中国对巴投资数额与中国的经济规模相比数额太小,截至2007年底,中方在巴直接投资金额达10.2亿美元,主要分布集中在轻工、家电、矿山|、电信等行业,对其它领域的投资则非常少:中国在巴利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巴在华投资项目数176个,实际投资3336万美元。

1.6.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小

五年来,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中,商品的进出口结构变化不大,而金额增长却很快,中国对巴出口主要是五大类商品,即机电音像设备、纺织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化工原料及制品以及贱金属及制品。中国从巴进口主要是五大类商品,为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皮革及制品、化工原料及制品以及活动物及动物产品,其中原料性产品居多。

2.中巴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到进入21世纪,中巴经贸往来才有了较快的发展.中巴经贸关系近年来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加快,经济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双边经贸关系中还存在着不少结构性问题。

2.1.中巴贸易规模较小

中巴贸易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双方贸易额相对来讲还非常小。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出口只占中国进口额的0.08%,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出口也只占中国出口总额的0.26%。2005年中巴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突破40亿美元。但再看中印贸易,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的2倍,而5年前中印贸易额仅几亿美元。2005年中印贸易同比增长37.6%,双边贸易额达187.2亿美元。可见,中巴双边贸易还有大幅提高的潜力,双方尚需继续努力。

2.2.中国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巴基斯坦工业及服务业都比较落后,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其对外出口的商品也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自2000年以来,随着巴基斯坦经济的转型,巴政府大力发展其二、三产业,进口需求量大大提高。近年来巴基斯坦从中国进口大幅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却未获得同步增长,巴可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种类有限,而巴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又往往不够,导致了2000年以来中巴两国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贸易顺差也在持续扩大,由2000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8.8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2004年的顺差额几乎与2002年的两国贸易额相等。

2.3.中巴间的交通

中国与巴基斯坦虽为近邻,但只有两条空中航线保持畅通,海上路途遥远。单就陆上交

通而言,条件十分有限,只能通过高原上的几个山口保持车辆人员来往。目前连接中巴陆路的只有一条陡峻狭窄的喀喇昆仑公路,由于气候原因全年只有九个月能通行,且常年失修,有些路段路况很差。随着近年来中巴经贸的发展,喀喇昆仑公路现已不能承载两国经贸交往的需要,使中巴经贸及民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2.4.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巴基斯坦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市场规模狭小,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都十分有限。另外巴交通运输、通讯、能源供应和教育等方面的条件即使与大多数亚洲国家相比也是较落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巴经济合作。同时,巴可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品种不多,只有棉花、革、毛皮、箱包、部分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而且质量、交货期等方面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巴企业在向中国市场推销方面,也不如其他亚洲国家主动积极。

2.5.中巴两国经济合作的目的不尽相同

巴基斯坦对引入中国技术,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和减少贸易逆差较为关注,而中同企业则更关注扩大在巴的商品市场及更多地利用巴基斯坦的自然资源。经济合作目的差异可能导致经济合作结构不合理、规模难以扩大和进展缓慢等问题。

2.6.文化差异与安全问题

中巴文化差异较大,限制了双边投资的深化。同时,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频繁发生恐怖事件,袭击、绑架和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在客观上无疑会对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合作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3.中巴经贸合作潜力

中国和巴基斯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中巴经济合作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比较重要进展,尽管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还存在某些问题,然而我们必须指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不仅领域广泛,而且依然存在着十分重要的潜力。

3.1.中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然而自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的近30年中,中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目前,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超过50%,中国也因此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繁多,从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等普通大众消费的商品到化工产品、机床、工业机械、运输车辆等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货物。中国制造的产品非常适合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随着巴基斯

坦经济的加速发展,巴基斯坦生产的许多产品在中国也有一定市场。如巴基斯坦的纺织品、芒果、柑橘、鱼类产品等某些产品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值得指出的是,巴基斯坦在软件设计开发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中国经济和巴基斯坦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方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非常大。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企业家有志之士都会发现,自己在对方经济发展中都有用武之地。巴基斯坦公营企业私有化,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加强经济合作。

3.2.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不断增大

中国大陆人口为13亿,众多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市场。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到目前为止的30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改革初期的300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000多美元,从而使中国人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家用电话和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和手提电脑等家用电器在中国城市逐渐普及,在中国农村也在不断推广,家用轿车也正在走向中国城乡的家庭,并以每年几百万辆的速度增加。因此13亿人口的中国消市场正在急剧扩大。在迅速扩大的中国商品市场中,巴基斯坦企业家将会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人在大量开展国内旅游的同时,也在逐渐走向世界,到全球各地旅游,从而在中国形成巨大的国际游客市场。这也为巴基斯坦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机遇。重要的是,中国各地还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建设,在大量修筑高速公路,大量修筑高速铁路,大量改造旧城,大量建设新城市的同时,中国也在大量建设发电站,大量建设各类工厂,从而在中国也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本货物市场。世界各国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已经陆续进军中国市场,巴基斯坦大型企业家不仅可以扩大对中国的普通商品出口,而且也可以在中国资本货物市场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3.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市场潜力扩大

巴基斯坦人口约为1.5亿,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众多的人口需要吃饭、穿衣、住房,因此众多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独立后,为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长期以来,巴基斯坦政府注意发展经济,使巴基斯坦经济获得十分重要的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南亚国家中,巴基斯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经济加速增长的情况下,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近年来,巴基斯坦经济逐渐恢复,并出现了逐渐好转的趋势。2004—2005年度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率达到8.4%;2005—2006年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据亚洲开发银行对巴基斯坦2005—2006年度一季度经济预测报告指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势头将不能延续上年度高增长数字而趋缓,预计增长6.5%。实际上,近年来,巴基斯坦经济年增长率都在6%以上,

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较好的时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广大巴基斯坦人民中蕴藏的对日常生活用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需要加速经济发展。而要加速经济发展,巴基斯坦需要建更多的公路,盖更多的工厂,修更多的发电站,从而也将在巴基斯坦形成十分巨大的资本货物市场。重要的是,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生产逐渐扩大,巴基斯坦商品出口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从而为扩大中巴经济贸易合作提供重要条件。

4.中巴经贸发展前景

尽管中巴商品贸易在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巴基斯坦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并不高,但是由于中巴之间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中国经济和巴基斯坦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巴基斯坦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4.1.中巴关系良好促进经济合作发展

中巴互为邻邦,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支线,曾经就是经过巴基斯坦北部,把中国与欧洲联系起来的。近代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都曾经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共同的历史遭遇使中巴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195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积极配合,成为亚洲特别是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巴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使双方的合作经历了国际政治安全风云变幻和本国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变化的考验,因此中巴关系堪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即使在冷战结束后,中国调整了对外政策,在改善和发展与印度的政治外交关系的同时,依然坚持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并且加大与巴基斯坦进行经济合作的力度,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中国企业与巴基斯坦开展商品贸易,到巴基斯坦投资办企业。2005年4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访问巴基斯坦,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协议。2006年初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问中国;同年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巴基斯坦,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巴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可以说,中巴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实际上,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府,包括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内,也为保证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巴境内的人身安全做了大量工作,甚至最近设立的中国经济特区也考虑了投资者安全顾虑的因素,因为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公认安全形势最好的省份。应该说,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重要的是,广大巴基斯坦人民

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这是曾经到过巴基斯坦的中国人的切身感受。

4.2.中巴经济互补性推动经济合作发展

正如前述,中国经济与巴基斯坦经济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由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两国经济规模存在巨大差异,然而两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是比较接近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在使用的技术也比较适合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巴基斯坦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多数产品中国企业都能够生产,这为中国企业向巴基斯坦出口产品和开展投资生产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巴基斯坦国内生产的许多重要产品,如矿产品、皮革制品、棉花、水果、纺织品、鱼产品等,在中国广大的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需求。因此中巴经济的互补性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要双方注意挖掘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巨大潜力,就能极大地推动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200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大米出口检疫议定书协议,巴基斯坦大米已经获准对中国出口。考虑到中国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巴基斯坦大米生产商对此抱有厚望。巴基斯坦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哈吉阿布杜尔表示,按照新发布的“2010年远景规划”,巴基斯坦大米出口届时将达到25亿美元。经过中巴双方共同的积极努力,中巴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中巴之间逐渐形成了自由贸易环境,充分发挥中巴经济具有互补性的优势,促进中巴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根据该协定,中巴双方减税商品超过6000种,其中免税商品也在3000种以上。因此中巴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

4.3.中巴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巴经济合作

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巴基斯坦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出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对能源及资本货物的巨大需求。巴基斯坦政府重视与中国企业在油气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以投资为方向的能源开发合作。2004年12月15日,巴石油和自然资源部与中国发改委签署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5年11月21日至23日,应巴基斯坦石油和自然资源部邀请,由中国发改委牵头,与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组成代表团到巴进行考察访问,向巴方表达了中方对参与合作的兴趣。巴基斯坦政府总理阿齐兹指出,巴能源需求非常紧张,核电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选择,国家将重视和积极开发。政府计划在今后25年内核能发电量达到880万千瓦,占总发电量的8%。巴基斯坦与中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有了很好的合作和丰富的经验,双方应寻求新途径加强合作。中国正考虑巴基斯坦提出的请求,帮助巴再建8座核电站。中方表示完全支持巴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要求,愿意继续加强核电站建设方面的合作,并将尽可能向巴方转让核能技术以帮助其建设本土的核电站。这些核电站项目将耗资80亿美元,于2015年前完成,总发电量达到480万千瓦。中方还表示愿意为这些核电站项目提供卖方贷款。巴基斯坦信息技术部长阿维斯·莱加利

指出,巴基斯坦电信业发展迅速,为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投资巴基斯坦电信带来非常好的机会。

4.4.中巴政府积极推动经贸合作

2005年2月24日,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已经批准在该国出口业务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使得巴基斯坦成为第五个将人民币用于出口结算的国家。这将更加方便双边的经贸往来,有效降低汇率风险。2005年底中巴两国政府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计划,2006年11月中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巴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政府承诺,在3年内将2681个税目进口关税降至零,在5年内将2604个税目进口关税降至0-5%,占中国总税目的70%;巴基斯坦政府承诺,在3年内将2423个税目进口关税降至零,在5年内将1338个税目进口关税降至0-5%,占巴基斯坦总税目的55%。协定还规定,向对方提供国民待遇,保护对方知识产权,保护对方投资等。因此该协定的执行,必将有效地推动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2007年2月26日,巴基斯坦政府总理阿齐兹亲自主持的联邦内阁经济协调委员会批准,将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附近的卡拉沙客库建立专门面向中国投资者的经济特区,以吸引中国公司前来投资。这是巴基斯坦建立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某一国家投资者的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特区的投资者除享受其他经济特区可以享受的各种优惠外,还可以享受巴基斯坦政府提供的其他诸多优惠,如免除区内工程建设所需机器设备的进口关税和税收,区内自运营之日起5年内免税,初始折旧率从50%提高到100%等。因此该经济特区的建立,将有效促进中国公司向巴基斯坦投资的增长,从而推动中巴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目前,已经有20多家中国企业有到该经济特区投资的意向。中巴政府还积极协调解决双边经贸活动存在的问题。穆沙拉夫总统和阿齐兹总理对巴中苏斯特口岸的发展极为关注,要求部长尽快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巴基斯坦政府克什米尔与北部地区事务部长塔希尔·伊克巴尔主持召开高层会议,研究、协调巴中苏斯特口岸有限公司合资双方问的矛盾和纠纷,强调巴中关系特殊友好,苏斯特口岸对两国都非常重要,合资双方应通过协商友好解决出现的问题。巴中苏斯特口岸有限公司中方代表和巴方代表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将有助于双方达成共识避免纠纷,有利于加强巴中全天候友谊。

4.5.加强中巴能源合作。

中国是世界石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石油线路输送通道的安全畅通十分重要。巴基斯坦在能源方面对于当前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目前至少有四条拟议中的油气管线都需要经过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印度有可能加入)、伊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印巴提出加以延长到中国)、阿富汗一巴基斯坦一印度、沙特一巴基斯坦一中国。中国要保证能源安全,必须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2006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问中国时专门提出了巴可能成为中国“能源通道”的大胆设想,并签署了《中巴能源领域合

作框架协议》,这为中巴战略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理论上讲,巴独特的地理位置的确有可能使其成为该地区的贸易和能源走廊,且走廊计划与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目的“不谋而合”。瓜达尔港为中国提供了能源战略破解“马六甲困局”的重要途径。中国从陆路修建能源通道将避免经过马六甲海峡可能的风险,把中国与海湾、中亚及南亚连接起来,在二十一世纪形成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4.6.修建经贸新载体——中巴铁路。穆沙拉夫访问中国时也曾表示,希望中国充分利用巴基斯坦的地理优势,把巴作为中国的“贸易走廊”和“能源走廊”。在“贸易走廊”方面,中国西部地区贸易通过巴基斯坦进入西亚、欧洲和印度洋,可大大缩短空间距离和流通时间,但目前喀喇昆仑公路已不能满足两国经贸的需要,中巴双方必须寻求新的载体——中巴铁路。中巴双方正商议从新疆喀什出发修建连接巴基斯坦的铁路,使之承担贸易走廊的功能。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流量,会改变中国特别是跟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贸易关系。目前中国国内已经把铁路修到了新疆喀什,距巴基斯坦重要城市自沙瓦直线距离只有约760公里。无论从安全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讲,修建这样一条铁路都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由于印度洋航线已经受到一些优势海权控制,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陆权国家肯定会考虑一条通往南亚的陆路交通,而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更有可能促成这条铁路的修建。铁路建成后,不但将大大促进中巴经贸合作,而且可以自北京乘火车到达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朗的石油及成品油可以从陆路运人中国,可以防止战时因印度洋航线运输中断而断油。

4.7.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巴经贸合作新机遇。中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全中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还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西部周边国家的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接壤,而新疆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着向西开放前沿作用。巴基斯坦目前已有从瓜达尔到卡拉奇的快速公路,从卡拉奇通过巴国内的公路网,再由喀喇昆仑公路就可以直接从陆路通往中国的新疆地区,把巴基斯坦与中国的西部开发地区连成一片。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中巴两国的经贸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目前中国政府正试图把新疆喀什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与巴基斯坦及中亚国家的经贸中心,但中巴之间在该地区的经济往来主要局限于双边的边境贸易,随着中国政府在西部地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中巴之间应该在发展双边贸易的同时发展双边在该地区的投资以及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总的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巴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继续推动两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经贸合作,两国推行的国内经济改革政策也使两国的贸易及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促进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稳定而健康的发展,扩大双边贸易的规模,拓展经贸合作的渠道,增加合作领域。中巴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徐长文.加强友谊.扩大经贸一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经贸发展进入新时期.国际贸易2006(3).

[2]张晓东.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展经济台作的重点领域,商亚研究季刊.2007(1).

[3]胡宝明.试论发胜中巴关系的堑要性.南亚研究季刊.2005(1).

[4]周华荣中冰经贸合作探析——兼论对未来《中冰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议(下)[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8(11)

[5]龙小彪.周华荣《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简评[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李涛.谢代刚.王亚南中·巴经贸合作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思路[期刊论文]-亚太经济 2007(05)

[7]胡宝明试论发晨中巴关系的重要性南亚研究季刊,20050).

[8]宋德里.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一地缘政治方面的强制性因素L刀.战略与管理。200l(6).

[10]徐秋爽.尹翔.申巴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南亚研究季刊,2006(4).

[11]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关系.外交部网站.[EB/OL]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specialreports/zgryn/hg,200602160471.ht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 and prospects of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no-Pakistani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ha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in bilateral trade to new heights. At the same time,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Sino-Pakistani economic and trade after the two sides to these issues the direction of possible future cooperation, and thus have analyze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Key words china Pakist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foreground

巴基斯坦人眼中的中国

记者在巴基斯坦工作了近3年,切身感受到,巴基斯坦人虽然普遍对中国极富好感,但除了那些曾有机会访问中国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中国。 大多数巴基斯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算客观、友好,但明显少于对美国和欧洲的报道。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知道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许多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多少印象。相当多的人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甚至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肯定能超过美国,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仍然比较落后。 有一次,记者请一个电脑工程师到记者站来修理宽带网络。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本中国挂历,图案是上海浦东的电视塔和高楼大厦。这个工程师盯着挂历看了好半天,后来终于忍不住问道:“这是中国的照片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十分惊讶地说:“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原来中国也有纽约!” 其实,就算是一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不是都对中国很了解。记得有一次,记者曾遇到过一个十分倔强的老大爷,非要说大多数中国人是穆斯林,而且还是他的“亲眼所见”。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过卡车司机的他曾经去过一次中国的喀什,便把自己在新疆看到的当成了中国的全貌。记者告诉他,坐飞机从伊斯兰堡到喀什只需1个小时,但从喀什到北京还得再飞5个多小时,老大爷惊得目瞪口呆。 以前曾听人说,许多西方人看了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后,误以为中国人全都会功夫,当时记者还不相信西方人真会这么天真,但在巴基斯坦确实有一些人把银幕上的中国当成了现实。有人看了中国的古装电影,便以为中国人现在还是宽袍大袖,驾着马车在街上奔

跑。一个加油站工人对记者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能在树叶上飞来飞去!”记者哭笑不得地问道:“你刚看完电影《卧虎藏龙》吧?”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呀!是呀!” 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充满兴趣,并希望从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尽量揭去一些蒙在中国身上的“神秘面纱”。在巴基斯坦,记者经常遭遇各种各样好笑的问题:“是不是各个阶层的中国人都使用筷子?”“中国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多不多?”“中国人吃不吃猫肉?”“听说中国文字有3000多个字母,你是怎么记下来的?”“巴基斯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中国是从哪个国家的统治下获得独立的?” 任职于伊斯兰堡某中国公司的哈布希曾在中国生活、学习了10多年,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他说:“与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国人不可能从经史中去了解中国,而现阶段的中国又变化得实在太快,常常让外国人摸不准中国的节拍。看起来,中国应该试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自己,”哈布希对记者说,“比如,印度的电影和歌舞享誉世界,让许多对印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提到印度时,自然想起那独特的旋律。” 哈布希对中国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的做法赞不绝口。“…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富有迷人的中国魅力,现在伊斯兰堡已经有了一所孔子学院,希望像这样的…中国魅力?在巴基斯坦越来越多!”他还建议说,在巴做生意的中国人往往只在名片上印英文,可能觉得即使印上了中文巴基斯坦朋友也看不懂,“其实中国文字就像艺术品一样美妙,名片印上中文可以让对方自然而然地心生崇敬之情,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是对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全文) 2010-12-23 15:18:22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张娜 目录 前言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五、帮助提升民生水准 六、拓宽中非合作领域 七、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 结束语 附录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 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按照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实践证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了中非共同繁荣和进步。 20 世纪50 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活跃,贸易、投资、

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非经贸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也愿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磋商与协调,共同参与非洲建设,共同推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 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 万美元,1960 年达到1 亿美元,1980 年超过10 亿美元。2000 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 年突破了1000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 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 亿美元。2000 年至2008 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 ,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 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 升至10.4% 。2009 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 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 年1 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 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 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 。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 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 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 年7 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 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 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 年至2010 年6 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 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汉英对照版)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 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与非洲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按照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经贸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实践证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了中非共同繁荣和进步。 20世纪50年代,中非经贸合作以贸易和对非援助为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活跃,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非经贸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也愿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一道,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磋商与协调,共同参与非洲建设,共同推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浅谈

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浅谈 [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曲折发展,并探讨在新世纪拓展与调整这种特殊关系的必要和可能, 目的在于改 善安全观念, 取得符合新时期特点的更大范围的双赢以及多赢。[ 关键词]中国;巴基斯坦;合作;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所处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与改善安全观念, 取得符合时代特点的更大范围的双赢以及多赢。作为一个大国并且期待成为一个强国, 中国需要在处理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时, 展现地区与全球视野, 体现出塑造和提供地区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一、理解中巴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和巴基斯坦存在着“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然是战略合作关系, 那就是有别于同其他国家之间关系 的特殊关系。在战略问题上讲合作, 必须合作双方的战略利益有相当的契合。中国和巴基斯坦在重大战略问题上需要利益一致或接近, 不然就需协调, 以缩小双方战略意图和利 益的差距, 并对无法协调的部分各自做出妥协, 否则无法 开展战略合作。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这种要求, 对所有其他国家的类似关系也适用, 尤其是对同盟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特殊关系, 还由于存在第三方因素而更加特殊。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其官方声明或文件中未必承认它们的特殊关系有针对第三方的因素, 但这种性质在事实上是存在的。巴基斯坦在当时与中国合作, 协助开辟了中国与美国就战略缓和或者展开对话的重要通道, 并进而大大增进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巴基斯坦对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它也因促进中巴关系而改善了自己的外部安全环境。 二、中巴传统合作的战略内涵 在冷战期间, 中国和巴基斯坦能在双边关系和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形成坚强的合作关系, 并非拜一致的文化或价值所赐, 而是基于共同或接近的威胁认知与安全利益。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 中苏间甚至发生了在我国黑龙江和新疆与苏交界处的武装冲突, 出现了多起流血事件。中巴能够开展战略合作, 二是由于两国都在领土完整问题上同印度存在根本矛盾。同时, 苏联又在武装支持印度, 是印度从外部获得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提供者, 而印度则又是巴基斯坦国家安全的首号对手。无论是在印巴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问题上, 还是在上世纪70 年代初的东巴基斯坦独立问题上, 印度都是巴基斯坦安全感知中最为严重的威胁来源。而苏联在涉及印巴、中印的边界与主权问题上, 一概采取了支持印度的立场。在当时的形势下, 必然产生了中巴加强安全合作

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

CoverStory 图l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来源比例 多年来,安哥拉正逐渐成为我国在非洲大陆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中,中安贸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石油贸易为主要内容。 (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与成果 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仅仅靠海外买油,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的需要并且其风险也很大。确保我国石油稳定供应,关键在于油源多元化。当今世界,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积极开展石油外交。我国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一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二是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袖”。尽管贸易油是主渠道,份额油只能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 中国与非洲各国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的石油合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l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与非洲领导?14?人的努力,中非石油合作的内容 开始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石油 贸易形式,扩展到石油勘探开发 领域。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 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 早在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 气集团公司就获得了苏丹穆格莱 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苏 丹的这一项目是建国以来我国首 次获得海外石油开发权,此前中 国石油公司仅在海外获得过服务 作业权。此后,中石油又拿下了苏 丹3/7区块的开采权,并在2003 年发现了约6亿桶的可采储量。 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995年到苏丹从事石油勘探开 发以来,现在中石油在苏丹已经 形成了勘探、开采、炼制一体化的 系统工业体系。现在,苏丹位居我 国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预计 未来三至五年内,我国从海外获 得的份额油总量将达到每年 5000万吨,相当于现在大庆油田 的产量。 另外,中石油在苏丹不仅帮 助苏丹勘探开发石油资源,而且 还建立炼油厂,培训苏丹石油技 术人员,使苏丹成为非洲大陆的 一个石油出口国。与此同时,还 捐资修建了医院、学校和公路。 中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展开了 广泛的合作。2004年5月20日, 中国石化集团与非洲最大的产油 国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将在尼日利 亚投资5亿美元进行海上石油勘 探开发,并从7月起,每天从尼日表1原油日产量 国家日产量(千桶)占世界原油日产量份额 阿尔及利哑20052撕 安哥拉140918% 喀麦隆6301% 乍得153O2% 刚果(布)262O3% 埃及6780g% 赤道几内亚35805% 加蓬232O3% 利比亚183522% 尼日利亚24603O% 苏丹397O5% 突尼斯69O.1% 其他国家680.1% 非洲总计9990121% 正C,NO.11.2007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呢? 三件国际大事奠定基础! 第一件事:196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印关系的急剧变化,对中巴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巴基斯坦对美国在军事上援助印度的政策感到不满,对美国扶植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没能给予巴任何援助也大为失望。巴基斯坦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明确支持中国的立场。巴基斯坦认为:边界冲突的责任在印度,中国完全是出于自卫;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不仅为了对付中国,而且是为了对付巴基斯坦。 当时的国际背景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公开指责中国是入侵印度,并给予印度巨大的军火支持。毫无疑问,中国主动撤军跟后勤跟不上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巴基斯坦对中国采取了更加友好和合作的态度。 中国则投之于桃,报之于李。在随后的两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坚定的站在巴基斯坦的一边。中国的介入也彻底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第二件事:促使中巴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1989年发生在夏天的事件。事件过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将采取军事制裁中国。更让人恼火的是,美国还鼓动巴基斯坦跟随美国的政策。美国的一份“美巴两国协议备忘录”称:美国与巴基斯坦国,都是同时属于民主化的国家,而与巴国有着关系的邻国中国,是一个极端缺乏民主的国家。此次采取得“暴行”是应该受到国际社会谴责与制裁的。巴国应该遵循我国政府所提倡导--制裁中国。 在这之后的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成员国人权扩大委员会”上,美国率先针对中国开始提议联合国制裁中国议案,随后绝大多数成员国是赞同的,而一部分与中国有着“一定友好关系”的国家如朝鲜、非洲等国家,均投票表示了弃权。 出乎美国意料的是巴基斯坦国代表在大会上正式宣布政府决定:“巴基斯坦国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张,巴基斯坦国坚决反对联合国公开干预成员国内政的错误。特别是干涉一个联合国及其重要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事务”。 巴基斯坦的做法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众多敌对国家的虎视眈眈下,在中国对朝鲜等国家的失望下,巴基斯坦站了出来,坚定支持处在困境中的中国。 提醒一点,美国为报复巴基斯坦的做法中断所有合作协议或合同!据保守估计,巴基斯坦损失巨大。 哪个国家不感恩?! 从此,中巴关系飞速发展。 第三件事:1998年的印巴核试验。 印度为提高多巴基斯坦的核威慑力,分别于5月11日和13日在其西部临近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拉贾斯坦邦连续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 印度接连进行了5次核试验的消息彻底激怒了巴基斯坦人民,巴举国上下一致谴责印度的核试验,并要求巴政府采取有力应变措施,坚决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5月28日下午3时30分巴基斯坦在其西南部的俾路支省查盖地区成功地进行了5次核试验。5月30日下午1时10分巴在同一地区又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肯尼思?金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①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Beijing Summ it,Secti on7,2006)② 在迄今最大的一次中非峰会召开之际,③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Hu,2006,in King,2006b)。本文将集中讨论中非之间的发展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而不是考察中非伙伴关系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非间的贸易和投资关注非常多,而关于中国对非援助的著述却极少。 本文主要是回顾具体的政策,而不是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些实际效果是通过在非洲各个国家的具体工程、项目或者其他的行动体现出来的。但是,即使不从国家层面上来分析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中非关系发展中也仍然有一些重大进展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们首先将集中讨论中国是如何看待与非洲的合作的。我们也会讨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 w Partnershi p f or Africa s Devel opment,NEP AD)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方式和思路。此外,我们还会适当地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援非的不同方式。 3肯尼思?金(Kenneth King),香港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教授。 33本文的初稿是在“21世纪中国在非洲”会议上的发言稿(南非:约翰内斯堡,2006年10月16—17日)。该会议是为了准备中非合作论坛,由英国皇家学会、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以及NEP AD秘书处联合举办的。 ①对历史比较了解的读者看到“航船”一词可能会想到600年前的郑和。他当时带领舰队从中国出发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航海,并到达了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岸。参见Sailing W est:A dm iral Zheng He’s Voyages,March—May2006,Hong Kong Museum of H ist ory。 ②“中非关系乘上新世纪的航船”的网页是由多个独立有序的网页链接组成的。下文在引用该网页上的内容时将注明其网页上所显示的顺序,如“第几”部分。 ③截至9月中旬,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的元首确定将参加此次峰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一条巴基斯坦“法律”雷倒多少中国人

【丐帮】一条巴基斯坦“法律”雷倒多少中国人?浏览量:512回复数:101 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 12尾页下一页>>近日不断接到国内博友求助,希望协助查一下巴基斯坦是否有《反破坏巴中友谊法》。笔者听了一笑,好像不可能吧?没曾想这样的求助依然不断出现,至今已有5位网友求助或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此一来,我就不得不认真地查阅博友提供的一些资料。结果发现,这条信息自去年上半年开始流传至今,多家网站论坛转摘,有关博文和跟帖等铺天盖地,至今仍在广泛传播。但具体内容已经开始走样,用词也很模糊! 一种说法是巴基斯坦国刑法里面有一项罪名叫做《破坏中巴友谊罪》。第二种说法是巴国有一项法律叫做《反破坏巴中友谊法》,其种明确规定,无论任何政party执政,必严格遵从此法。至于具体内容,则没有提到一个字。 接着,更多让人喷血的相关文字开始出现。巴基斯坦虽然政局始终不稳,但对待蓄意破坏两国友谊的行为处理得很严肃,以致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迷惑不解。印度更是惊呼:“巴基斯坦快成了第二个中国了!”巴基斯坦把“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坚定的盟友”写在小学课本上。巴基斯坦人严格限制西方人进入中国烈士陵园,坚定捍卫烈士的尊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巴基斯坦第一时间将逾10吨救灾物资运往中国地震灾区。“动用国家全部的运输机”,“搬光国家战略储备的帐篷”倾囊相助!中巴人民优秀的品质,产生了两国伟大的友谊。网上问卷调查显示,巴基斯坦是中国网民最受欢迎最受尊重的国家。 哇塞,越来越离谱了!你激动了吧?不能再继续了,再看下去你就彻底上当了。本来我想动用一下毕业考试多科全系第一的英语底子,但看完这些东西就觉得没必要了。不信你看看,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会发现最关键的法律信息根本站不住脚! 1,如果两个国家的关系火热不同寻常,且都觉得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两国友谊的话,那么应该是两个国家同时、对等地设立法规,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剃头条子一头热。如果其中一个国家这么做了,就如同单相思,还公开宣扬自己爱上了谁,而单相思是别人的麻烦。 2,如果一个国家认为自己跟另一个国家感情就是好,好得不得了,那么不如主动与另一个国家合并来得更痛快、更直接。否则两家的日子是分开过,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3,如果一个国家只产男丁,另一个国家只产女丁,且全世界其他民族都是性功能残疾,产男丁的国家必须向产女丁的国家示爱才能获得甜蜜的爱情。那么,单方出台有关两国友好关系保护的法律是十分必要的。可惜,当今世界没有这种性别需求互相依赖的国家。跨国婚姻也只是公民个别行为,而影响不了国家间关系。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随着中非经贸近60年的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都日趋紧密。本文从中非经贸关系着手,回顾近3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概述中非经贸关系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从外媒的评述理解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的概况,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与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大陆越来越引起大国关注。非洲凭借其优厚的能源与资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共同建立了第三世界。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中非的经济不断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合作都不断加强。中国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对于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变化 1.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非洲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中非经贸关系逐渐步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非经贸特点主要变现为:双方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产品多样化,贸易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贸易方式不断增多,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相结合,经济效益取得很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一直到70年代末都处在增长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对非政策用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中国根据非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双方实际的贸易合作。在非洲总体贸易出现负增长的局势下,中国同非洲的贸易却在显著增长。其中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4.2%,进口年均增长3.6%。 在整个80年代,中非贸易额虽然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非洲经济困难,出口产品减少而且单一,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口来源增加。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质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1993年南非独立之后,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

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

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 中巴的亲密关系世所共知。在外交场合,巴基斯坦向来对中国鼎力支持;面对印度的挑衅,中巴更是长期共同进退。巴基斯坦甚至超越了朝鲜、越南这些传统邻国加社会主义兄弟,成为中国眼中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但是,在以前可并不是这样;近代以前,因为太过遥远,两国几乎没什么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巴基斯坦甚至还跟中国敌对过一段时间,直到六七十年代才冰释前嫌,然后感情迅速升温。 中国与巴基斯坦会成兄弟关系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地缘政治层面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巴基斯坦的国情:这个伊斯兰大国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端;国土面积大约88万平方千米;人口近2亿。地缘格局层面,印度河自喀喇昆仑山脉发源,由北向南贯穿国土,是维系巴国命脉的生命之河。河水流经形成的冲积平原,为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巴基斯坦的核心主体板块; 东北方向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河流域乃至南亚次大陆与东亚的交流;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面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国跟伊朗、阿富汗的地缘分割线;东面,一个总面积高达60万平方千米的塔尔沙漠,横亘在印度河流域跟南亚最大板块——恒河流域之间。至于南部,则是浩瀚的印度洋。 就这么看,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不错,称得上是一个四塞之地。但是也有硬伤:它赖以立国的印度河流域,被恒河流域压制。 其实在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一向齐名,是次大陆的二元核心板块,但二者作比较的话,恒河流域比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第一,是板块体量庞大,地缘实力更强。恒河长度两千五百千米,印度河只有一千三百千米;在流域面积方面,两河倒是差不多;只不过印度河流域降雨量匮乏;恒河中下游却是降水丰富。鉴于淡水是发展发展工农业的基本条件,所以恒河流域的潜力更大。 第二,在南亚次大陆范围内,而恒河处在板块中央,印度河流域却处在西北角落。这也就是说,恒河平原更适合做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相对于印度河,恒河平原不但更强大,还能凭借“中原”的区位优势,就近掌控德干高原、孟加拉等其它板块,而印度河流域由于过于偏僻,所以无法做到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虽然印度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发源,但随着时光流逝,这个古老文明的核心区域转移到了恒河大平原上,印度和流域反而成为边缘板块。 按常理说,不管印度文明的中心是恒河还是印度河,它们整体上都归属次大陆,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地缘博弈和核心迁徙,不至于发展到引发文明分裂的程度——比如,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但他们照样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可是南亚次大陆却不一样。因为在文明核心迁移的同时,印度河与恒河这两大板块,在文明体系方面分道扬镳——政治上,形成了印巴两国,文明体系上,印度河板块,这个印度文明的发祥地,最后竟被伊斯兰吸纳。 之所以如此,全因中亚板块对印度河流域的冲击。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西藏,俾路只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地缘阻断功能较弱。所以中亚与南亚的交流相对频繁。公元7世纪起,伊斯兰文明开始东进,将中亚游牧民族陆续吸纳。在完成对中亚的整合后,伊斯兰教依附于中亚突厥系游牧武装,逐渐穿越兴都库什山脉,侵入南亚次大陆。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综合实力远在印度文明之上;而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缺乏凝聚力,面对伊斯兰体系的中亚突厥势力时处于下风,不少传统势力范围都被伊

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张允熠:马克思眼里的中国人 本文的题目可能令人诧异,因为至今为止未曾见过同一题目的文章。但这绝非标奇立异,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或者说马克思的中国观和中国人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类学研究和东方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半步,但他们终其一生对中国都关注,这不仅从保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十余篇重要的有关中国的专论、专评和专述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这两位革命导师有关中国的零散议论和“只言片语”中也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人呢?这是一个较为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在这两位伟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素质大致就是那个样子,任何一位西方人都不敢恭维;另一方面,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诚期待充盈于两位伟人的胸襟之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中国人的用词有时过于刺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令今天的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借用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深邃目光来反观自身,对于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和已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来说却不无裨益。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屡屡称中国为“天朝帝国”,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的化石”,是“僵死不动的东西”,不仅“几千年来都没有进步”,而且“习惯于靠无知来保证不受物的侵犯、世界的侵犯”。中国的社会制度称为“腐朽的半文明制度”,中国人被称为“半野蛮人”、“野蛮人”、“陈腐世界的代表”和“宗法的骗子”,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用语偏激而尖刻,实际上却入木三分,颇能揭示19世纪处于衰败深渊里的中国社会的沉疴垢弊,不无正确之处。 马恩一生都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究竟缘何而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欧洲思想界恰好经历了长达二百年的“中国热”,“中国”一词已为欧洲主流思想界耳熟能详。尤其在德国,从莱布尼茨和沃尔弗到康德和黑格尔,走过了一个对中国从崇敬颂扬到批判反思的历程。如果说当年莱布尼茨学派对中国持褒奖态度的话,那么,马克思青年时代所崇拜的思想导师黑格尔则对中国进行了辛酸的嘲讽和严厉的批判,马恩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认识中国的。黑格尔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这个发展水平,但几千年来却停滞不前,“……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说中国是“活化石”、“木乃伊”、“僵死不动的东西”,显然跟黑格尔的观点如出一辙。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之外,欧洲18世纪的思想家乃至古代的先贤们有关东方社会的见解对他们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欧洲,一般认为最早论及东方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说:“亚细亚的人民多擅长机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因此,他们常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沦为奴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对亚洲人的笼统评价是从早他一个多世纪的希腊医圣希伯克拉底那里来的。《希伯克拉底全集》中这样写道:“亚洲人较欧洲人精神卑弱,性情温和,怯于战斗。”这种观点在欧洲流传了二千多年,如17世纪被派到中国来的俄国使节、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在其《中国漫记》一书中就以见证者的口吻说中国男人打起仗来“勇如妇孺,怯如走兔”,“比起我们欧洲人,中国人之勇敢犹如妇女在男子面前所显示的。”后来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对中国人也有类似的评价。可见,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双方直接交往匮乏之时,乃是世代传承、相互影响的。

中非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 对于非洲来说,中国不仅具有适合非洲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技术,而且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此外日益增长对非州投资对于严重缺少资金的非洲国家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本论文正是基于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数据,通过对现状分析、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分析等四个部分,对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分布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寻找中非贸易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更好的促进中非贸易之间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非洲,中国,贸易,发展

ABSTRACT For African countries, China is not just a commercial partner that provides goods and technology. China is also expanding it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o Africa, with massiv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debt forgiveness, new loans, and increased resources for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volum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n countries .It can be divided in four part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trade situation, the problems, the reasons that causes these problems, I suggested some solutions tha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trad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Th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by comparing merchandise exchanged volume, trade system, type of trade made,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e. This method helped me to have a good approach of the problems and therefore to find the right solutions. For the best of Sino-African trade, and its rapid growth. KEY WORDS: China , African , trade, development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文化交流历久弥新

56国际人才交流2019·8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文化交流历久弥新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文/王丽 泽米尔·阿万 (Zamir Awan) 2019年4月26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同中国深化伙伴合作、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它极具前瞻性,将造福我们子孙后代,也将塑造21世纪。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了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友谊,被认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深化中国与巴基斯坦传统友谊与务实合作,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中方愿同巴方保持高层交往,积极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促进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崭新机遇,为推进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客观分析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探索两国文化传播与合作路径,对推动中国与巴基斯坦加强全方位文化交流和深入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传播与交流现状 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对文化传播与合作重视不足。自从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互利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也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并自从建交以来就保持着两国之间长期稳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如200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50周年,两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庆祝活动,中国云南杂技团在伊斯兰堡图书馆大礼堂举行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相比中国与一些国家例如非洲国家,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交流的时间跨度是比较长的,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基础。 民心和民意在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民间交流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逐步进展。2011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和木尔坦进行为期10天的眼睛免费复明手术。此项活动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文化民间交流的进一步提升,表明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深厚的民意基础。2016年5月24日下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成功举办了北京论坛首届海外分论坛“北京论坛(2016)·伊斯兰堡”的活动。巴基斯坦方面有许多高级官员参加这次活动。包括巴基斯坦方的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校长以及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比较熟悉和颇有研究的多位外方代表也参加了该仪式。中国方面也有多位相关人物出席了该论坛开幕式。比如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中国丝路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以及多位北京大学荣誉教授等也参加了论坛开幕式。2016年12月22日,中国国际广播考察巴基斯坦国家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巴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并举行对巴基斯坦合作传播研讨会,在人员交流、节目制作、合办频率、新媒体合作、影视剧落地等合作传播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但从总体上来看,两国对文化传播和合作方面重视不够,文化合作关系远远滞后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关系。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政治关系自从建交以后发展快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与巴基斯坦高层领导人互访逐渐增多,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得以快速平稳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巴基斯坦进一步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时任总理温家宝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基斯坦签署《中国与巴基斯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巴基斯坦经贸关系发展紧密,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原科技参赞、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教授泽米尔·阿万(Zamir Awan)指出,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问巴基斯坦时,签订了51个项目合同,总额460亿美元。民间投资大约是官方资本的10倍,中国大约8万家企业到巴基斯坦进行投资。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利合作备忘录,涉及印度河流域的5个水库项目,项目总金额达500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