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国收支的状况

近五年中国收支的状况
近五年中国收支的状况

近五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特征和问题

(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金融工程,学号:2011103173)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至2012年中国收支平衡表的简单分析,概括总结了这五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以及这些特征背后隐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政策性的意见。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进出口贸易

一、引言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国际收支也备受关注经济的交易量也随之增加,在最近五年中,中国国际交易活动日趋频繁且总量保持良好上升趋势。国际收支的状况对于研究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政策有重要意义。

二、2008-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关数据

(一)2008年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

单位:亿美元

(二)2009年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

单位:亿美元

(三)2010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

(四)2011年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

(五)2012年国际收支的相关数据

备注:⑴根据2008-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绘制。

⑵“外汇储备增减”项中,符号表示储备增加。

(3)资料来源: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4915973057.html,. 三.近五年国际收支的特征

1.近五年国际收支浅析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和服务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中,货物收只是顺差,服务项目是逆差,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依靠实际货物的出口来获取顺差。其中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各国的经济相继陷入衰退。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速下滑,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等情况,多种因素导致了波动加大。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矛盾凸显;外资流入明显放缓,还出现了一些外资撤资情况;进出口出现负增长,对外贸易形势发生转变。不过下半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向好,全年GDP

增长8.7%;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出口形势逐步好转,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下半年外汇资金净流入势头明显加快。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投资顺差主要是取决于外国在我国投资的顺差,这说明了我国吸引外资直接从事生产的利好政策和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情况。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从2009年以后外国资本大量的流入我国。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活动开始活跃,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超过2009年上半年,并接近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前的2008年同期水平,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态势,货物贸易进出口持续顺差,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量流入,跨境资金套利活动依然存在。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出现了明显增长。截止2011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1.35%1,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利率差异能够吸引更多的套利资本,对中国的资本流入具有较强的正向推动作用。此外,由于中国对资本流出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削弱了美国经济增长对资本流出的带动作用,使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到2011年3月末,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我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2012年我国经常项目总顺差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是2.6%。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高于10%。此外,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开始出现逆差。从以上两大项目的变化来看,中国从吸收外资能力开始下降,同时央行也在减少市场干预。

2,近五年国际收支的特征

(1,服务贸易逆差增长。

(2,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趋势

(3,直接投资顺差减少。

(4,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持续增加

(5,国际收支总顺差有所下降。

(6证券投资净流入成下降趋势下降

(7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8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直接投资以外国在华投资为主

四.近五年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国际收支也波动较大,全球面临流动性压力,从200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外债偿还增多的现象我国外汇储备整体的安全性受到考验。之后我国国际收支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矛盾不断凸显;进出口出现负增长,对外贸易形势发生逆转;外资流入势头放缓,甚至出现部分外资撤资情况.宏观经济不稳定,全球经济风险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内生动力不足,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加大。截止201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继续下降,内需仍然不足、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多方面的改进。同时我国也存在出口结构“四多”和“四少”的问题,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能源消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短期看这样的顺差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环境,资源位代价的不可持续道路,我国是在牺牲环境和能源换来经济的增长,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另外,由于外汇的持续增长,相应投放的人民币也越来越多,考虑到贷款的货币乘数效应,外汇占款真正形成的货币投放量可能远超过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的数字,者不但可能推进我国通货膨胀,还会影响我国资产的安全性,增加风险。

五.我的建议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近五年的收支有服务贸易逆差增长,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趋势,直接投资顺差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持续增加,国际收支总顺差有所下降,证券投资净流入成下降趋势下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直接投资以外国在华投资为主的特点,同时存在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矛盾不断凸显;进出口出现负增长,对外贸易形势发生逆转;外资流入势头放缓;宏观经济不稳定,全球经济风险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内生动力不足,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多;低消耗低污染产品出口少;制造多出口多、创新产品出口少;由于外汇持有量的持续增长等问题和风险。

在此我认为,1.平衡国际收支,先保证国内收支,坚持调投资,促消费。在国内经济方面,一定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刺激内需,扩大消费;此外,控制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我国持续发展也很重要。

2.我们要调整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合理引资,合理利用,有序开发。并继续进行金融调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3.针对出口结构的问题,我们应该降低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即对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加征出口环节关税,取消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

4.采取相应办法适当减少超额外汇储备,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鼓励和促进资本输出,放松对外汇的管制;

5.建立监管机制,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适度值之间进行定期监测与测算,维持中国外汇的规模.

参考文献:

1.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

理论思考

2.史建楠,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的研究

3.巴劲松,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波动趋势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资料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 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论文为您编辑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XX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XX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XX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2010年xx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xx收支总体情况 xx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及其与GDPxx 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4.3%,较2009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2010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下降4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2009年为增长8.5倍。各主要项目情况如下: 1.货物贸易顺差与2009年基本相当 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进口增速快于出口,货物贸易顺差未现大幅增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0年货物贸易出口15814亿美元,进口1327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1%和39%。货物贸易顺差2542亿美元,较上年略增2%。 2.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2010年,服务贸易收入17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支出193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逆差2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25%。 3.收益项目顺差大幅增加 2010年,收益项目顺差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倍。由于我国对外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收益净流入182亿美元,2009年净流入1亿美元。同

084418_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分析 0951466 28 摘要:国际收支发展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学习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我对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字:国际收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来呈现出双顺差,一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进出口顺差,出口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这两方面在影响国际收支的各个因素中都有体现,主要从内外两因素着重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高储蓄和低消费 储蓄相对过剩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看,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也被为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连续盈余十二年来突出反映了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问题。对于居民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的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便形成经常项目的余额,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金融市场欠发达,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 2、政策性因素 (1)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和外贸体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鼓励出口和奖出限入的政策,其特点是大力鼓励出口,放松进口。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外销退税和给予出口补贴;对出口部门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给出口商提供一定比例的进口限额和许可证等。同时,在外汇和汇率政策上,除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等。通过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和不遗余力的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功重要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了我国经常性项目的贸易顺差。 (2)汇率信号扭曲 汇率是内外经济关系的连接点,汇率变化会引起资源在国内经济部门与涉外经济部门的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于汇率信号扭曲,导致国内资源过多流向贸易品部门(制造业),非贸

国际收支的状况以及原因-最新范文

国际收支的状况以及原因 一、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的居平易近在一按时刻内与其他国家或地域的居平易近所发生的国际经济生意的系统记实。按照国际货泉基金组织对其的界说,它搜罗货色处事和收益,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债权债务的收益,以及转移项目和平衡项目等。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首要由经常账户、成本和金融账户抉择,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首要抉择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酬报率与其他非经济身分的变换。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很是非凡,自20世纪90年月以来,除个体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成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成能同时呈现顺差。但我国却呈现了双顺差现象,这对我国国内经济正常运转和与国外的经济交往发生了晦气影响。 200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可以很清楚的默示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特点。据中国人平易近银行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陈述》指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添1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较,货色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处事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2008年,成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

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总的来说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仍连结双顺差名目,但总顺差由快速增添转为趋于平稳,总体状况精采。 二、我国国际收撑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持续的、持久的、年夜幅度的经常项目和成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较着默示为经济的外部失踪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列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有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年夜水平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成长情形和国内非凡的打点系统体例与鼓舞激励政策,但其自己也暗藏着必然的风险,激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场所排场是由一系列客不美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跟着世界列国经济的慎密联系,发家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追求优化的资本设置装备摆设,在进行财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呈现了一些财富和产物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顺应国际形式的成长,日趋完美基本行动措施和优惠的法令和政策,同时不竭加年夜对外开放的轨范,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财富转移的一个首要目的地,持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因为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斗劲不发家,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成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添了成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成长也促进出口的增添。 从国内来看,主若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年夜额顺差。(1)储蓄率过高我国经济增添失踪衡的根柢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尽管投资率在此时代也有所增添,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添,扩年夜了经

浅谈国际收支申报的现状及建议

浅谈国际收支申报的现状及建议 平阴支行赵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金融体系的日益融合,一国的涉外经济交易状况对其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收支统计是了解一国对外贸易、服务、资本及金融交易情况,衡量储备资产充足程度的基础性工具,也是掌握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趋势,规避外部风险,把握发展先机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际收支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漏申报 未严格执行国际收支申报要求,在进行汇入汇款解付或资金汇出后,未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进行申报,造成涉外经济信息的漏申报。 2.信息迟申报 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申报工作时,超出规定申报时限,造成信息迟申报。 3.信息错申报 由于申报人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确,导致申报信息与真实信息不符,造成错误申报。主要表现为超出三千美元的涉外收入依然只做了基础信息申报,交易主体信息有误,交易附言有误等等。 4.“形式申报”越来越多 “形式申报”是指为规避外管局监管,不按交易的真实用途填写申报信息,而按照能够通过外汇局非现场核查的其他交易编码或交易附言进行申报。常见的如个人跨境购房、借款等资本项目项下的资金汇出,将资金申报为常见的职工报酬、赡家款等经常项目外汇资金,。 (二)产生现有问题的原因 国际收支申报的迟、漏、错报,都会直接影响国际收支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国家外汇政策的有效性。综合分析银行国际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银行基层申报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外汇人员变动频繁,业务培训不到位。由于银行人员流动性强,且存在岗位定期轮换的制度,新上岗人员未经当地外汇局岗前培训就仓促上岗,多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这就造成“师父”在将经验传授给新人的同时,也可能将一些错误的理解一并传递给新人,造成政策把握的偏颇,操作程序不规范,审单不严,错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 2.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交易编码不够细化。特别是非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种类繁多,许多交易无法界定其具体的性质,另外对私方面出国劳务输出人员进出频繁,出国时间无法确定,故无法确定应作为雇员报酬还是工人汇款申报,且申报人申报时随意性大,银行较难区分。 3.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足。银行对新政策、新制度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上级行和同级外汇管理局,当信息传递出现障碍时,就造成的基层网点和一线外汇经办人员对政策了解的滞后和不完整。 4.对私涉外收入申报难度较大。由于对私涉外收入笔数较多,日解付业务量大,加之因私涉外收入申报客户分散,银行工作人员不得不花大量人力、物力宣传国际收支申报政策,介绍申报方法和填报要求,申报效果仍不尽人意,加之一些客户对个人收入的顾虑,对申报还存在一些抵触思想。 (三)银行基层申报工作的相关建议 1.培养综合性人才,加大专项培训力度。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既有申报数据收集、汇总、整理的任务,又有申报的检查、核对和分析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国际收支统计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才能顺利地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银行应该结合国际收支新系统、新政策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搜集差错情况和疑难问题反馈,开展针对性指导,提高培训实效。 2.加强后台监督。国际收支申报前后台分离,前台负责进行国际收支信息申报,后台对前台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国际收支的历史和现状 浏览次数:1010次悬赏分:100 |解决时间:2009-10-11 16:17 |提问者:匿名 从结构特点,变化趋势等方面来说明,还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回答的好的再追加100分。 最佳答案 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

【精编_推荐】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2000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为19亿美元,比1999年下降75%。2000年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增加,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规模扩大,当年偿还发债本金规模下降,证券投资逆差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本和金融帐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证券投资项下呈现较大逆差。证券投资项下逆差194.06亿美元,上年同期该项为逆差39.91亿美元。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连续降低基准利率,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逐步下滑,在此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境外资产从原来大量的长短期存放和拆放形式,逐步转向购买收益更加稳定的境外证券,造成2001年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大幅增长,进而在证券投资项下呈现大幅逆差。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的证券投资逆差比2000年有大幅的增加,从2000年的39.91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的194.06亿美元,净增154.15亿美元,增幅达到386%。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 一方面看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变化(资产)。从对比表可以看出,2001年和2000年相比较,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增加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增幅为82.39%,这同样说明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增长。而从证券资产结构来考察,所增加持有的全部为债券证券(其中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约为1/3)。同时我国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减少额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和增加额的上升相比仍然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国居民持有非居民证券资产净增加额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幅度为82.66%。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报告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报告 ——基于2000-2011年数据分析 国贸09-2 男生275寝室组 成员:牛通通朱济强赵若鹏 曹存猛霍文豪朱龙飞

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服务项目是指一个国家对外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所发的收支,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以及政府服务的收支状况。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服务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年均达到了103.9亿美元。这说明我国的服务项目近年来,基本上是进口大于出口。如图表所示,服务项目对经常想和睦差额起到的是反向冲减的作用,部分货物贸易顺差被服务贸易的逆差所抵消。但是服务项目的差额与货物项目的差额相比较小,因此服务项目差额不会改变经常项目差额的方向。有图表可知,历年来服务项目的差额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8年突破100亿美元的大关,2009年更是达到了294亿美元的高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依然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表现出相对下降的势头。

经常账户大贷方,从2000年到2008年总体保持稳定,08-09年下降,10年有回升,借方与贷方大体相同,虽然08-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减少,但是由于进口也相对减少,所以总体并为导致经常账户的逆差,使得从2000年以来,保持顺差。 二资本金融账户分析(负责人:朱龙飞曹存猛) 证券投资净流入有升有降。2006年处于低谷,2008年证券投资净流入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下降。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下降。2011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196亿美元,较2000年的负增长现象有较大改观。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回流62亿美元,较2000年回升幅度较大;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134亿美元,较2000年有所减少。 其他投资净流入总趋势为升-降-升-降。其中,2004年其他投资净流入一度达到196亿美元,为历史最高。2008年达到最低。从2010年到2011年净流入资产大幅下降。2011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入255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65%。其中,我国企业和银行对外赊账或存 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资产净增加1668亿美元,增长43%;境外对我国企业和银行赊账或存放款,导致其他投资项下对外负债净增加1923亿美元,增长2%。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 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 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 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 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 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 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 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对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一些看法

对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现状的一些看法 摘要: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状况。鉴于国际收支对一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了解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2005-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分析,预测其发展,研究了双顺差的成因和影响,并给出了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双顺差,成因,影响,建议。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进行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表式。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国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关键信息的重要文件,也是各国制定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2005——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经常 项目 商品 贸易 服务 贸易 资本和金 融项目 对外直 接投资 外商直 接投资 储备 资产 双顺 差总 额 2005 1341 1342 -94 1010 -113 1172 -2506 2531 2006 2327 2177 -88 526 -212 1241 -2848 2853 2007 3540 3154 -79 951 -170 1601 -4607 4491 2008 4124 3607 -118 463 -535 1751 -4795 4587 2009 2611 2495 -294 1808 -439 1141 -3984 4419 2010 3054 2542 -221 2260 -602 1851 -4717 5314 2011 2017 2435 -552 2211 -497 2201 -3878 4228 2012上 半年 772 1128 -403 149 -281 1181 -629 921 表1,资料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 由表1可以得出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的特征如下: (一),从2005年到2011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为顺差,延续我国自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情况。从2005年到2008年,经常项目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而2009年到现在,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经常项目出现一些波动。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上波动较大,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数值有很大提高。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有逆差外,我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特别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迄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一万五千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面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来分析顺差背后的原因。 一、经常项目分析 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增幅为134%。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收益项目顺差106亿美元,增长200%;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增长11%。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增幅为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大幅积累,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 1.我国生产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改革开放,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我国低廉的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因此,在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我国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为了劣势,导致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也加剧了同他国的贸易摩擦。 3.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 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依然奉行自由贸易主义精神,限制能源资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其结果是美国出口机会更少,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00年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2000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为19亿美元,比199 9年下降75%。2000年直截了当投资连续保持平稳进展。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增加,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规模扩大,当年偿还发债本金规模下降,证券投资逆差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资本和金融帐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下降的要紧缘故。 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证券投资项下出现较大逆差。证券投资项下逆差194.06亿美元,上年同期该项为逆差39.91亿美元。发生这种变化的要紧缘故是美国连续降低基准利率,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逐步下滑,在此情形下,我国金融机构境外资产从原先大量的长短期存放和拆放形式,逐步转向购买收益更加稳固的境外证券,造成2001年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大幅增长,进而在证券投资项下出现大幅逆差。 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表中反映的证券投资逆差比2000年有大幅的增加,从2000年的39.91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的194.06亿美元,净增15 4.15亿美元,增幅达到386%。产生这种结果的要紧缘故有以下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 一方面看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变化(资产)。从对比表能够看出,2001年和2000年相比较,我国居民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增加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增幅为82.39%,这同样讲明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增长。而从证券资产结构来考察,所增加持有的全部为债券证券(其中中长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比例约为1/3)。同时我国持有的非居民证券资产减少额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然而和增加额的上升相比仍旧能够忽略不计,因此我国居民持有非居民证券资产净增加额有专门大幅度的上升,幅度为8 2.66%。

2009--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2009年平衡表及分析

分析: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现象。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495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94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433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37亿美元。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有: 1. 从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看出,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还不算稳定,国外输入服务多于国内输出,从而造成服务输出的逆差现象,但服务输出的领域已在逐年拓宽以及多元化。在当今时代,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而是延伸到服务、技术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贸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应注重服务、技术类的输出,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2. 在国际投资方面,我国在外的直接投资逆差439亿美元,而外国在华的直接投资顺差782亿美元,从数据可看出我国在投资领域的弱势地位,外资已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来源。相对于我国在外的投资逆差而言,国内企业吸纳的外资数额更是从深层次响应了出我国“走出去”战略,这也是我国经济开放的体现。 2010年平衡表及分析

分析: 2010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历史高峰。 二、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的分析 根据对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09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2010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接下来,我将着重对经常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美国国际收支分析 近十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从平稳增长到遭遇次贷危机,再到慢慢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总体而言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一、国际收支概况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对外净融资总体呈现扩大之势,基本填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并且,自2002年来,美国不仅要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还要靠债务为其对外直接投资融资。 1.美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近十年来,美国一直是持续的贸易逆差,呈现一种山坡式的数据走势,从2002年的458074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2636亿美元顶峰然后形式渐渐下坡一直到2012年的310729亿,从相对额来看,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2006到达现阶段的顶峰6.15%。 与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相对应的是,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顺差,从2000年到2013年,从2002年的500515亿美元到达2006年的809150亿美元然后又继续走下坡路到2012年的142307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数据下坡走势比较明显,与金融危机有着莫不可分的关系。

2.货物贸易持续逆差,而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表现为持续顺差。美国服务贸易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美国该项顺差达到206820亿美元,从2000年开始的趋势是呈现上升趋势,美国经常账户中,投资收益近十年来一直表现为顺差,2012年对外资产的收入达到770079亿美元,而对外支付的投资收益为537815亿美元,顺差额为232264亿美元,从2002年的27398亿美元持续上涨,发展迅速。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负债国,拥有巨额的对外负债,但是投资收益净额却始终为正。 3.证券投资长期保持净流入,是主要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源。从美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看,美国资本流入以证券投资为主,2012年证券投资流入314660亿美元,占全部资本流入的86%。而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流出中的比重比较高,2012 为58。实际上,近十年来,美国证券投资始终保持净流入状态,直接投资则不同,在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直接投资有5年以上的净流出,表明在这些年份里对外直接投资额高于国外对美国直接投资额。 二、国际收支项目分析 1.经常项目 从2002-2012年,美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经常项目主要是由于商品贸易项的长期逆差且差值较大的原因而形成的,其中在2009年,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减少,下降到378432亿美元,主要原因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状况作为反映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晴雨表,对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国际收支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国家进行经济研究的重要科目之一。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但中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出“双顺差”,促进了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以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最明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230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增长85%;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1256亿美元,2014年同期为顺差778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中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二、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现状的原因分析 1、国内投资储蓄明显大于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趋于保守,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低消费使得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的结果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过剩产能通过对外出口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