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池莉初登文坛就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这使人们对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忽略了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其实,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涵于池莉的作品之中,从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到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现,由粗到细、由疏到密,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1、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池莉小说既有对慈爱、无私的母爱的歌颂,同时也存在着“审母意识”。她笔下的母亲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她们既有无与伦比的母爱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有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从而撕裂了传统作品中所虚构的“母亲完美无缺”的神话。2、爱情婚姻的现实图景。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作家为之动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乐章。而池莉却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剥下了爱情的“玫瑰色光环”,还原了爱情的真相;她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婚恋世界,它世俗、平庸却又温馨,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3、逐渐鲜明的女性意识。池莉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就开始了对女性的持久关注。从“大胆地对男人说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对“男权神话”的彻底否定——女性主体意识的浮现,再到“姐妹情谊”的书写——女性群体意识的显现,体现了池莉女性意识的逐渐成熟。4、消解激烈的两性对立——渐次完善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文学的价值目标应是寻求两性文化的和谐

与完善,寻求男性文化对女性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纳,最终实现共同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日趋美好,这才是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池莉小说前期的文化对立情绪显而易见,而近期小说则走出了以“性别差异和独特性”为核心的女性文学阶段,开始追求双性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表明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渐完善。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对文坛的价值和意义。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期多元化女性意识之一脉,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真实反映,人类意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期待着,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的日渐融合并最终走向和谐。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 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浪潮。这股浪潮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历史已经十年有余。1999年一部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进入大众视野,风靡全国。2000年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正式联姻。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发展至今,已经初步成熟。继传统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浪潮之后,业内专家把这股浪潮称为“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这一潮流的出现为中国的影视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对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作品为对象,以此展开这个特殊改编手法的说明与阐释,使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发展状况及其独特风貌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以期我们能对此现象有更多关注。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发展至今历时十余年,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影视创作者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改编,其作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是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存在问题。在多方努力下解决了问题,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才能更长久稳定地发展。本文共六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四章: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进行界定,简要梳理影视剧改编的发展状况、阐释此现象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的原因:网络小说兴盛、影像时代人们对影视剧的

迷恋;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第二章梳理网络小说影视剧历史进程:改编起步期、改编发展期、改编初步成熟期。第三章归纳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改编方式:“拿来主义”忠于原著的改编;“融会贯通”原著改动较大的改编;第四章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类型归纳:女性悲情化类型、生活化类型。最后是结语部分,指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产生原因、其历史进程、改编方式、改编作品类型以及改编出现的问题和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阐释重点是以众多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为例,阐释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改编方式,并进一步归纳其作品的类型。该研究期待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鉴的经验,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界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这一现象的关注。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剧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文学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现象调查 文学院1003班褚宇亭 27 2010-11-2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性文化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和喜爱。许多影视公司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投资,将网络文学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从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从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到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从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到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无一不是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经典之作。近期,更有导演郑小龙表示将要拍摄后宫小说《后宫甄媛传》。《星辰变》则由名导张纪中列入拍摄日程,并且有意向邀请已经饰演过网络小说改编剧--《美人心计》主角的林心如来出演。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产业热潮。 影视公司正是抓住了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种种优势,才造就了现今网络文学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优势。 一、剧本资源充足、质量高,价格实惠 好的剧情才能吸引众多观众,而要有好剧情就必须先有好剧本。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储备丰富,为编剧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为他们改编剧本打下了基础,也提供了许多最新颖、最受欢迎的题材,比如:修真、玄幻、武侠、穿越、军事、谋略、官场、后宫、纯爱……有一些甚至是过去的影视剧不曾涉及的领域。“晋江原创网的王赫男总编介绍,网络文学作为剧本的素材库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可供编剧不同的选择。第二,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同时海量的作品可保证满足不同观众要求。这样编剧在选择时更能针对不同观众。第三,经典的网络小说不会褪色。目前比较热门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如《泡沫之夏》、《美人心计》等的原著都是前几年就已经为读者熟知的作品。”(1)由此可以看出,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剧本受众面广、题材新颖、多元化,能够顺应观众的需求,适合不同人群对于影视剧的品味,因此能够带来巨大的商机。 网络文学剧本不仅有如此多的好处,它的价格还十分合理。对于那些精明的影视公司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网络小说的作家要想成名,首先得具备知名度。一旦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在电视上播放,许多原本不看小说原著的观众因为对于该影视剧的喜爱,都去购买原著来阅读。这样,既提高了网络作家的知名度,也为他们创造了利润,因此大部分网络作家都很乐意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开价也就合理而实惠。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 【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钟山》杂志

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流行及动因分析

网络小说影视化流行动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文学和网络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网络小说这一新的文化样式逐渐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读者,甚至是影视剧的创作者。2000年,一部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开启了网络小说影视化的道路。本文首先简述了网络小说影视化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概念为基础,阐述了目前网络小说影视化的现状,以及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流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流行动因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原因分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同名电影出品,可惜的是这次改编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最终黯淡退场。随后的十多年,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给面临“好剧本难寻”问题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改编之路也在摸索中跟跟跑跑地走了过来,并且逐渐成熟稳健。由于网络小说的篇幅以及题材限制,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情况较多,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较少,相形之下,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之路走得更为艰辛。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频频传来捷报,主要代表作有《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搜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有不错的票房收入,更是赢得了上佳的口碑,可以说是网络小说电影改编的优秀案例。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化语境是一个更加注重大众消费的环境,从网络小说的大众读解到走进电影院观看故事,这两种精神文化活动都呈现了与新时代下的消费语境相关。这两种文化消费行为,因为改编而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影响力,而大众对于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也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鉴于此,本论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基本概念,什么叫网络小说影视化,具体是指什么。第二,当下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产生和流行原因,即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点主要是从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本身特质以及小说与电影的共性上来展开分析。第三,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化流行的原因,来关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可以改进地方,为我国网络小说影视化提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 (二)研究综述 “当电影日益摆脱杂耍性质和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开始讲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完整故事时,便天然地从叙事艺术的典范——小说和戏剧中汲取营养,于是也开始了电影改编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由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是出自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之手——《月球旅行记》,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据考查,192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由文学改编的电影,即以法国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为蓝本创作的《红粉點髅》。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_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文学研究?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 ———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周爱荣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摘 要:近年来池莉小说频繁地被改编为影视剧,但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 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主题方面,在小说中,池莉的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关键词: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主题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9)022*******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中, 池莉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她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尤其是她的小说《生活秀》,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话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池莉创作出的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电视剧,必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的、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具备的因素,但是,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两者在主题方面的差异。 一、从小说到影视剧,女性主体意识由鲜明逐渐趋于淡化 一直以来,池莉关注的是女性的生存现实,着重表现的是女性在与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挣扎中的困惑和觉醒。因此,池莉的小说,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塑造出具有高度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池莉的小说表现的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传达出女性要求自主自立的强烈呼声,表现了女性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觉醒。她笔下 的女性已不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贤妻良母,而是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自立自强,不畏艰难,虽历经生活的磨难,但依然顽强乐观,坚韧不拔。“她们不再作为传统性别秩序中的属于谁的母、谁的妻和谁的妇这样的角色,她们是独立的 人,即所谓‘我是我自己的’”[1]20 。如小说《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是一个经济独立、个性极强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在吉庆街大排档夜市卖鸭颈、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女人,虽然出身低微,却是“吉庆街的定心丸”、“吉庆街的偶像”。她一直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母亲早亡,父亲又抛弃他们姐弟离家改娶,自己的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可以说女人所遭遇的不幸都降落到来双扬头上。她不得不在16岁就挑起生活的重担,拎着一个小煤炉在人行道架起一只小铁锅出售油炸臭干子,成为吉庆街至汉口第一个个体经营者,生活把她历练得成熟、机智、精明能干。靠着她的劳作,她养大了弟妹,并接济供养侄儿读书,替妹妹缴纳拖欠单位的管理费,为染上毒瘾的弟弟提供毒品和戒毒费用,是她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她不但巧妙地处理了兄嫂的家庭问题和祖屋的产权问题,而且圆满地解决了自己与卓雄洲的情感纠葛问题。尤其在处理这场情感纠葛时,她女性的主动、大方、得体、不卑不亢、自立自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来双扬是个不屈不挠自主拼搏的底层市民女性的精神象征。池莉沉潜于充满艰难的生活深处, 收稿日期:2009201226 作者简介:周爱荣(19652),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研究生,黄河水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33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第29卷 第2期 2009年3月 (Phil os .&Soc .Sci .Edit .)Vol .29No .2Mar .2009

武汉女作家池莉:汉派小说代表

阅读是儿时唯一寄托 童年的池莉常年住在外婆家。有一年夏天,还未进校门的池莉躲在阁楼里吃力地读一本没有封皮的竖排繁体《红楼梦》,大人们发现后大吃一惊,一把将书抢了过去。以后,每当池莉看书时,大人们都警惕地严格“检查”,但这丝毫无法阻断池莉跟书籍的亲密接触。“我在童年直至少年时代,阅读是唯一的寄托。我千方百计看能弄到手的文学书籍,我在深夜的被子里用手电筒照明,写诗、写散文、写日记。”池莉的文学天赋很快显露出来。读高中时,她的作文经常被贴在学校的墙报上,经常被当作范文讲解甚至流传到其他学校。在冶金专科学校读大二时,池莉在《武钢文艺》上发表了她的诗歌处女作。1982年,25岁的池莉在市文联主办的《芳草》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月儿好》,故事委婉动人,文字如清风明月,有一种传统的、乡土的、质朴的美。小说发表后立即被《小说选刊》及国内多种文学选本选载,并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介绍到国外。从此池莉一发不可收,作品不断问世,她努力通过注视生活的一个层面及一系列人物升降沉浮,来探摸整个社会的脉搏。 写出武汉风情 池莉是以汉派小说驻足文坛的。她的作品就如同一幅幅武汉的风情画。 在武钢当医生期间,池莉对产业工人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有主人翁的自豪感也有住不上房子的悲哀,他们厌恶单位的人事矛盾却又深陷其中,他们是已经预感到改革开放风暴来临而躁动不安的群体。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使池莉在几天之内一气呵成完成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的创作,全国各主要刊物争相转载,并先后荣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等10项奖,成为其“新写实流派”的代表作。武汉有个吉庆街,每到傍晚,吉庆街开始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生意火爆,说唱声、拉琴声不绝于耳,成为武汉夜间的一道独特风景。池莉多次深入到吉庆街采访,了解个体经营者的酸甜苦辣,与他们交朋友,最后创作出的小说《生活秀》成功塑造了吉庆街女人来双扬的形象,改编成的电影获“金鸡奖”、“百花奖”,吉庆街也因此名扬全国。武汉在池莉的作品中,不仅是一个符号,它具体而逼真,地域特点浸透作品的每句话每个字,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精神。 始终埋头写作 现在的池莉是名人,也承担着许多行政事务,但池莉依然保持着创作上的高产,她说:“我体会到,一个作家,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拥有个人对于写作的绝对热爱和认真的写作精神。”担任市文联主席的池莉自认依然还是个埋头写作的作家。为了保证池莉有着良好的创作状态,市领导对于池莉的工作一直有着明确的安排和要求,那就是:写作。很多喜爱池莉的人抱怨很难在公共场合看到她,但书市上频繁出现的池莉新作往往弥补了这一缺憾。去年,她又推出了中篇《有了快感你就喊》,对一个当代中年男人形象的文学塑造足见池莉的文学功底日益精进。创作之余的池莉喜欢做一个普通的武汉女人,她会经常在家中陪女儿、自己种点小菜和花草,返璞归真、享受着生活,蕴积着下一步的创作素材。 电影《生活秀》获得多项池莉作品大奖,充分展现了池莉作品影视元素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2003年12月,池莉签约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池莉影视工作室”。“池莉影视工作室”是继“海岩影视工作室”后世纪英雄吸纳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又一举动,使“海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浅谈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摘要:在当下的网络时代,网络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网络文学的重要因素,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影视传媒业。本文就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因、优势、不足、以及对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思考等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 在现代的大众文化中,网络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大厦的重要基石。在网络文学这一大的结构中,网络小说又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络文学这一范围,影视业、出版业、传媒业等等都受到其影响,尤其以影视业为重。 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1]。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便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个问题。 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成因 为什么网络小说会受到各位导演、影视公司的青睐?我想这个问题是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化无法回避而且应当首先回答的问题。 (一)情节吸人 网络小说产生于网络,读者的点击率是它能够存活的保证,因此,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是这些网络写作者第一要考虑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论到戏剧创作的重要因素时,他把情节居于首位,肯定情节对于戏剧的重要性。网络写作者或许并不了解《诗学》,但是他们知道读者喜欢看的是情节跌宕起伏、剧情错综复杂的小说。所以,他们从另一个侧面也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情节作为自己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影视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复杂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已保证其收视率。例如穿越剧《步步惊心》,它的整个故事背景是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九子夺嫡。但是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确实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她清楚地知道所有人的结局,但是她在这固定的结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她自身的结局,观众都无法得知,只能通过观看才能解开各种疑惑。 (二)题材丰富 纵观现在的电视剧本,已经进入到一个创作的疲乏阶段,题材同质化现象严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 [内容摘要]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其市民情结从小说的选材上表现出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反映出来;从知识分子与市民的对比描写过程中突现出来;从叙写人生的烦恼中展示出来。池莉的市民情结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市民。池莉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市民作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池莉的许多优点,也将是其局限性所在。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爱戴池莉,也衷心期盼她能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创作出更有力更大气的作品。 [关键词]池莉市民情结选材人物对比烦恼 池莉是从凡人生活走出来的一位普通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都显示了她创作的不同寻常之处,因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她一反其他作家由上而下的目光,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上,描绘凡人俗事,尽力讴歌“活着就好”,①宣扬一种存在哲学。她所展示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流露出浓郁的世俗温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扬。这也是我喜欢读池莉小说的主要原因。 池莉的市民情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选材上表现出的市民情结。 池莉小说的题材大都取材于现世的人生,其目光全部投向真实的生活,这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家庭、婚姻、亲情、爱情和生活琐事是池莉小说中的基本故事内容。《烦恼人生》、《太阳出世》、《预谋杀人》等一系列小说描写,总离不开吃饭、睡觉、吸烟、打牌甚至上厕所,离不开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洗尿布之类的日常小事。她将审美的眼光与艺术追求融铸于这些日常琐事中,并从这些凡人俗事中直觉到生活的某种内在结构。 《烦恼人生》描写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吃饭,赶车,带孩子,上班,干家务,睡觉,做梦乃至刷牙、上厕所。这些都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状态。小说主人公的一天被这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从《来来往往》看池莉小说 这两天读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颇有一些感想。 书里写了康伟业在戴晓蕾---段莉娜----林珠----时雨篷四个女性之间的情感更迭,来来往往。首先,戴晓蕾是康伟业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她第一次给了懵懂的康伟业异性的接触的经验感知,并且一直以来都深深潜藏在康伟业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扮演着他内心中理想化的异性。段莉娜是康伟业在7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的合法妻子,段莉娜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军队高级军官,家里社会地位高,而康伟业当时只是一个工厂里扛冷冻猪肉的工人,还不是党员,可以说,他们二人的条件差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不小,但是段丽娜偏偏还是看上了康伟业,康伟业也借助了段莉娜的力量从一个工人走上了干部,但是,这种身份、社会地位的差别反映为了他们二人在婚姻地位中的差别,这种由于社会家庭地位所造成的夫妻婚姻家庭生活上的强弱对比其实是不稳定的,一旦这个家庭解体,或者说是男性有了改变这种权力关系的能力,一切就随之改变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改变,段莉娜父亲从领导岗位的退休,康伟业在朋友帮助下下海经商的大获成功,康伟业不再是以前那个事事任她摆布的男人,变得有了自己的底气,而相比之下的段莉娜则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显得不合时宜,并且仍然按照70年代的标准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要求康伟业,但此时的段莉娜已经不是曾经的段莉娜了,康伟业也不是曾经的康伟业了,以金钱为标尺的权力置换,让他们陷入了尴尬的感情危机,而当林珠出现在康伟业的视线中后,这种危机进一步加剧。情人一林珠,康伟业终于从不幸婚姻中暂时逃离,但是好景不长,当康伟业满心自信的实施他的离婚计划时,段丽娜再一次强势的击垮了他可怜的自信,但更加让他绝望的是,当他和林珠的爱情一旦从浪漫的理想走向现实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发现林珠和他的许多的格格不入,他们的观念思维变得那么的不同了,而这,竟是他以前从未发觉过的。和林珠的分手将康伟业最后的希望打碎了,他的梦,醒了。时雨蓬的出现偶然、转瞬即逝,她一度重燃了康伟业的希望,但是很快的他们就都明白,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康伟业的希望已经破了,在和林珠分手之时。在经历了同段莉娜在一起的无爱婚姻的乏味人生到无法自主地与林珠投入婚外恋的激情人生,后来又不可救药地与年轻女孩时雨蓬在一起只求“放松身体” 的消费和游戏人生,在内心中他经历了从无望到希望,继而又从希望堕入失望乃至绝望的曲折历程。这之后,康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和段莉娜的婚姻结束了,但是对于康伟业来说,未来会怎样,他自己也不知道。在经历了人生的无奈、激情、消沉之后,他无法断言他将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只能用也许、或者为前提,来估计他可能或者一定怎样。“在不知不觉中,江水亮起来了,东方也亮起来了,几只早起的江鸥愉快的尖叫着划破了康伟业的思想。康伟业站起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驾上他的车,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一切,就这样结束了,也这样开始了。 康伟业的生活历程具有他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深受有其时代、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他和段的感情及家庭生活走向巨变的背后原因。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出现的,不管它的内容多的多变,形象多么的怪诞,即便它距离我们的现实多么的遥远,但是其背后的原型总是源于现实的,正如作者在描述康伟业的感情、生活经历,这个社会现实的小切口却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现实的巨变,在这其中康伟业这个虚构的人物,其实表现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关系的认知把握,作者通过了对康伟业感情生活的经历改变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究竟康伟业对于他的爱情的追求是对是错,感情之于家庭的影响,对于康的无感情的婚姻和他的婚外恋我们做何感想,一个人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的浮浮沉沉给予我们的思考等等等等。文学,小说不只是用来讲一个故事的,一个文学形象是有血有肉有意蕴的形象,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没有“生气”的文学形象是失败的。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她是现实生活的浓缩,集中和超越,我们看《来来往往》,现实生活中,从来不乏所谓靠吃软饭起家的男人,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浅谈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摘要:在当下的网络时代,网络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网络文学的重要因素,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影视传媒业。本文就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因、优势、不足、以及对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思考等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 在现代的大众文化中,网络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大厦的重要基石。在网络文学这一大的结构中,网络小说又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络文学这一范围,影视业、出版业、传媒业等等都受到其影响,尤其以影视业为重。 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1]。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便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个问题。 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成因 为什么网络小说会受到各位导演、影视公司的青睐?我想这个问题是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化无法回避而且应当首先回答的问题。 (一)情节吸人 网络小说产生于网络,读者的点击率是它能够存活的保证,因此,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是这些网络写作者第一要考虑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论到戏剧创作的重要因素时,他把情节居于首位,肯定情节对于戏剧的重要性。网络写作者或许并不了解《诗学》,但是他们知道读者喜欢看的是情节跌宕起伏、剧情错综复杂的小说。所以,他们从另一个侧面也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情节作为自己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影视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复杂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已保证其收视率。例如穿越剧《步步惊心》,它的整个故事背景是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九子夺嫡。但是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确实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她清楚地知道所有人的结局,但是她在这固定的结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她自身的结局,观众都无法得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_叶澜涛

第26卷 第2期 2006年4月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 niversity V ol .26N o .2A pr 2006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 叶澜涛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收稿日期:2005-09-16 作者简介:叶澜涛,男,1980年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 摘 要:池莉小说作为当代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性文本引起了许多研究和评论。这些评论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池莉小说的各种意义:1、女性意识的觉醒;2、凡俗与无奈的生活图景;3、主题与结构的内外比较;4、综述及反思。通过对池莉小说近十年研究状况的梳理来加深对池莉小说的了解。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995(2006)02-0092-05 Research Survey of Chi Li 's Novels in the Past Ten Years YE Lan -tao (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 dong Ocean Univ ersity ,Zhanj iang ,Guangdong ,524088)A bstract :Chi Li 's no vels as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tex t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used a lo t o f re search and co mments .These com ments attempted to ex plain various kinds of meaning s of Chi Li 's novels from the fo llow ing four respects .:First ,aw akening o f wo man 's con -sciousness .Second ,all bo ring and helpless life view points .Third ,inte rnal and external compar -ison of themes and structures .For th ,survey and review .T his paper attempts to perfect and streng then the know ledge of Chi Li 's novels thro ug h summ arizing the state in the past ten years .Keyword :Chi Li ;New -realism ;w omen 's consciousne ss 池莉作为目前大陆文坛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女作家之一,其市场畅销的程度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她几乎以每年两到三部长篇的速度来进行创作,而且她的小说获得了小说的许多奖项,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她的小说屡屡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使得“池莉热”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温度。 池莉的走红,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摸索,是作家对自身艺术个性的再反思与重新定位,以及对于市场的洞悉的基础上形成的。池莉从1978年就开始文学创作。最初写诗,随后写小说,《武汉文艺》及《武钢工人报》均发表 过她的作品。1981年开始在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先后写过短篇小说《月儿好》、报告文学《从乡间小路走向世界》、《零的大突破》、《穿行在雷区》、《大武汉之子》、《采访死去的英雄》,电视剧本《永恒的瞬间》、《都市风情画》、《梦中三峡》,散文《我们活着的》、《映山红那花》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为她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使她获得很高的文学地位,现在的评论文章以及当代文学史在论述时大多不涉及或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这一时期的创作。真正奠定池莉在文坛独特地位的是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紧接着她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两个中篇,三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权涨10倍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权涨10 倍 从二三十万元到两三百万元,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权涨了10 倍,只用了短短五年。首届影视数字内容文化投资与原创安全交易会日前在浙江绍兴举 行,盛大文学与国内6 家影视及演艺机构签订作品改编授权协议,6 部原创网络小说被儒意欣欣、希世纪影视、乐视网等购得,总价近1000 万元,单本价格突破100 万元,其中《史上第一混乱》、《鬼吹灯》单价更高达200 万元。 过去,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权价格通常在20 万30 万元以内,而知名编剧一集酬劳就达到二三十万元,差距非常大。盛大文学副总裁汪海英表示,如 今,我们的作品能破百万甚至冲到二三百万元,得益于这些年网络文学为影视 圈输入的优质原创安全反哺了自身影响力,得益于网络作家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迅速提高。 网络创作打的是速度战,干的是体力活,吃的是青春饭。2002 年,千字40 元的价码足以让任何一个网络写手奉上出原创安全和改编权;到2008 年,以起点中文网为首的一批文学网站成立专门部门,每两个月向各大影视制作机构 寄送约15 个有改编潜力的网络小说。推介标准由网站点击数据、专业编剧阅读推荐、网友投票推荐三大部分组成,保证人气度和可行度。 随着《步步惊心》、《甄嬛传》热播,网络小说头插草标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汪海英说,连我们的官方也天天收到制作公司的私信。2010 年至今,仅由盛大文学售出的影视剧原创安全就超过130 部,电视剧市场快被网络小说承包了。除了即将播出的《花千骨》、《华胥引》、《风中奇缘》、《云中歌》等受欢迎的历史、奇幻题材电视剧,《杉杉来了》、《搜索》、《我是特种兵》、《致青春》等聚焦现实的作品也脱颖而出。

论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论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

目录 摘要 (3) 一、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 (4) 二、为小人物写传,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形态 (5) 三、“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7)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小说的创作特征上,池莉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况,择取世俗生活中平凡市民的平凡琐事;以“零度情感”客观地将沉重、平实、困惑的现实人生纳入小说主题之中 ,使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贴近平民生活,更真实,更具体,更具质感。 【关键词】池莉俗世化小人物还原生活

在“先锋小说”精心营构出各种语言迷宫和故事圈套的时候,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这篇小说“单枪匹马”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力,并且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从此以后,池莉声名大噪。《烦恼人生》透过纷乱、琐屑的原生态的生活表象而显露出了丰富的内涵。池莉以冷静的叙述态度成为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小人物写传,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形态”①;以“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对池莉小说的写作倾向进行分析。 一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 对于文学接受群体而言,池莉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从《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到《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再加上影视业对其小说如《生活秀》、《所以》、《来来往往》等等改编成电视剧被大众了解、接受,池莉的小说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上也为大众所接受。这充分说明了池莉已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品牌,一个卖点,她的小说趋向于个人化、市场化、大众化,适应了新世纪小说的发展走向。刘川鄂的《“池莉热”反思》也提到:“从文体角度来说,她的作品的构思、语言以及情节展开的方式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池莉小说不是那种所谓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典型化作品,她的小说无论是哪一个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够看懂,换句话说就是池莉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所舍弃、遗漏的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还是《来来往往》等等,写的都是俗事、琐事、小烦恼、小快感,连痛苦都算不上,如《太阳出世》明写李小兰与赵胜天夫妇的女儿朝阳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实则表达了李小兰、赵胜天夫妇二人的成熟过程,即一种新的灵魂生长的过程。夫妇的生活真实而琐碎:婚礼过程中打架、婚后争吵甚至咒骂、怀孕后的犹豫、做流产时的不安以及思想的突然转变、孕期夫妇之间的关爱、生女儿时的叫喊、生女后的换尿布、买奶粉等等生活细节,完全来自于平凡的生活。他们本是一对爱撒泼、好争斗的青年男女,但结婚、怀孕、分娩、育儿等一系列人生变化也改变了他们的性格,由火暴到平和,从粗狂到细腻,亲情袒露,人性温馨。这些倾注了作者对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的钟情。 她的小说的主人公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他们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为了利益而勾心斗角,甚至为了一些很琐碎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在池莉的小说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不拔高、不放大、不矫饰,她充分深入了现实人生、日常生活及婚姻关系中的琐屑、辛酸与艰辛。”③以一种平和、温馨、的口吻在书写现实。在池莉的小说文本中,烦恼而琐屑的日常生活细腻而深刻,完全地平常化和生活化,仿佛有种不可被亵渎的感觉。 90年代以后,池莉不断创新自己的艺术追求,其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境遇虽然不再是对城镇的小市民、卑怯的打工仔、烦恼的工人、待业的青年、贫寒的教师等市井小民的生活困境的写实,但依然没有离开过俗世化“现实”。如被称为“心写实”小说的《看麦娘》就是一部在世俗生活中追求精神归宿寻找精神家园过程的小说,主人公易明莉过着优越的小康生活,但现实生活中的易明莉生活得 ①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九次印刷,第296页 ②刘川鄂:《“池莉热”反思》,选自《与魔鬼下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3月,第12页 ③戴锦华:《神圣的烦恼人生》,中国期刊网,1995年06期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及其趋势

前言 文学艺术通过影视传播,不但使传统艺术被广泛接受,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而且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开拓全球文化。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港台剧的改变已经早于我们很多年进行了大范围的发展和传播并收到了良好的反映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当下我们几部热播剧的出现,前段时间火爆的宫廷穿越大剧《宫》、《步步惊心》,都已经各自奔跑在网站总播放量破3亿的路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狂热的浪潮,应该从行业本身的商业价值,以及客观的需求所形成今天这样的结果。从电影的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也已经百年。到今天,人们通过视听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视传播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典型的范例。在当下这个追求效果及效率的时代里,人们可能往往过于追求精神的快餐了。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精神上的慰藉比任何事情都显得重要,穿越剧大范围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这一精神需求的满足。但冷静思考下,如果充斥着这样大范围的快餐文化,我们本身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的延续性都难以继续,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气质也会当然无存,精神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理性理解这一文化信息和文化现象,用正确的文化精神去理解。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冲突下,两者间必须学会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起源 1.1.1改编的定义及意义 电影从发明到现在已经以一百余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文化形式,其内在的意义已经超过影视剧本身所涵盖的。电影是从19世纪末传入我国的,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影视作品是《定军山》就是对京剧《定军山》片断的影视改编。所以换句话说影视剧作品在的发展也是从改变开始,从八十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名著改编成影视剧也是层数不穷不胜枚举,与之想辉映的是60年代香港电影电视人对金庸小说与影视创和改编。1958年香港导演胡鹏首先将小说<射雕英雄传》改编成影,此后根据金庸小说而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其深远的的意义也延续到了今天,并形成了一条成熟稳定的文化产业链条,香港电视人是网络小说改编的先河,TVB的热播剧很多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我们的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是之后很久的事情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从经济文化需求上进行考虑。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已经是亚洲的经济中心,所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新月异,对多元化的社会的希望越来越大,对于生活节奏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内心的诉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促使香港出现了这样的影视剧。同样与之相同的大陆市场也是这样衍生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进步速度与日俱增,渐渐的我们对文化的渴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内心的愉悦度,文化经济的多元化更促网络小说改变成影视剧的形式出现。 首先,我们要考虑网络小说出现的意义。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互联网和电子传媒系统,正改变着人类的文化和生存状态。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人的一切生活,都避不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网络文学的产生和迅速走向繁荣,便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在丰富信息充斥的文化大背景下,在多元文化主宰的当今社会,透过网络游戏、交友社区的等许多网络新兴事物的出现了,衍生出网络小说的多元性,从爱情故事到魔幻主题等一系列类型的文章的出现都透视出网络文化的兴盛。而网络小说及文化的出现是是“接地气”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抒发内心感受和阐述内心情绪的框架。所以说网络小说大多数是主观意愿特别强烈的文字,受此影响在文学改变和影视创作上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脱离实际和刻意追求个人情绪的东西出现,这样不单对整个文化氛围影响不好,也对年轻人的认知力也会造成很大的误区。所以说改编没有坏处,如何正确的引导这一文化把这一文化的定位层次是什么样的把握好才能正确的灌输文化的意义。 1.1.2对改编认知 叙事策略的选择运用直接决定了整部电视剧的生死存亡。韩国青春偶像剧之所以能把一个“白马王子与灰姑娘”的老套故事,反复地演绎得如此精彩,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采用了灵活多变的类型化叙事策略。如何使我们的网络文学更能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赢得更多人的欢迎,首先我们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和历史本身,过于夸张的叙事手法只会让那些成熟的观众人群对改编嗤之以鼻。所以说平民化的情感叙事过程和尊重历史的还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一部作品保持成为精品,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