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关于“黄金十年”的再思考

摘要:提到近代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很难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导致了至今中日之间也是问题与摩擦不断。但是,在近年的中国学界,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所谓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是美国历史学家任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通过对当时大量史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谓不新颖独特,让人们对于近代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近代中日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于那段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讲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何谓“黄金十年”

关于“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最先提出的的任达教授,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本人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一书中清楚地谈了这个概念的由来:1986年夏天他在《粉碎了的崇高愿望:东亚同文会与中国,1898——1945》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年蜜月”这一概念。对此,东京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用“十年蜜月”一词是不适当的,因为从当时日本的行为来考虑或者判断的话,完全是对本国利益和安全的关心,用十年蜜月一词就会暗示着中日之间存在着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到了1986年底,任达应时任日本亚洲学会会长薛龙博士的邀请,写出了《被遗忘的黄金十年:日中关系,1898——1907》,“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从而也为围绕“黄金十年”这一概念的著作《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奠定了基础。

任达教授认为,中国在1898年到1910年这十二年间,思想和体制的转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这些成就便无法取得。与惯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的而非侵略的角色。不管怎么样,从1898年到1907年。中日关系是如此富有成效地相对和谐,堪称“黄金十年”。[1]7

二、以日为师——“黄金十年”出现的契机

有关“黄金十年”形成的背景,要分成清政府和日本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清政府,出现的“外交窘境”是重要的原因。甲午战争中,日本这个曾经的学生给老师狠狠的上了一课,整个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本的举动同时也刺激了列强敏感的神经,早就觊觎中国东北的俄国率先发难,联合德、法两国,共同要求日本不得染指辽东半岛,否则将实行武装干涉。日本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嘴边的肥肉吐了出来,另外又向清政府榨取了3000万的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大喜过望,不但给俄、法、德三国的数十名外交家颁发了奖章以表彰他们对中国做出的贡献,而且与俄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国内的亲俄浪潮也掀起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通过与俄国的结盟以“共同防御”日本。时人有曰:“慈禧与李鸿章固夙主亲俄,迨经三国索还辽东,内而廷臣,外而疆吏,乃无不以连俄拒日为言矣”。[2]94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于日本经过维新而摆脱落后走向富强,鲜明的提出要以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中国改革的样本,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有驻日参赞黄遵宪及著名维新派人士梁启超等、。但在当时他们的意见并未成为主流,无论是掌握大权的中央政府或者是颇有实权的地方督抚,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中俄密约》签订之后,中俄两国关系看起来进入了蜜月期,清政府满心希望在俄国的帮助下能够摆脱危机。但俄国及其西方伙伴却做出了一系列伤害中国的行为: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报复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害为借口,占据了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胶州湾及青岛炮台;俄国随即在15日以又以保护中国免受德国侵略为借口,进驻旅顺、大连。之后,列强开始竞相划分势力范围,几乎将中国的领土瓜分殆尽:俄国的势力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两省的一部分,日本在福建,法国在广西和云南、广东两省临近越南的地区。这其中,俄国的侵略行径尤为恶劣,不仅辽东半岛完全落入其手,甚至整个东北也都成为其势力范围。无疑,列强的行为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及戒备,对于俄国人也不再信任。在这个时候,日本人“适时的”的出现,并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日本方面的主动看似非常费解,但实际分析起来就会很清楚了。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强盛,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也开始加深。甲午一战打败中国,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种种利益,实力骤然增加,引起列强的不满和担心。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当然不容许日本继续强大,因此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西方列强这种削弱日本、限制其发展的行为,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日本学者、专家、乃至于普通民众感到了危机,社会各阶层开始对近代国家发展道路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激烈辩论。

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在近代国家发展道路上就一直存在究竟是成为“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是奉行“大日本主义”还是“小日本主义”的争论。尽管历届日本政府均把扩张侵略政策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但很多时候,协调外交、均势外交政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当一心“脱亚入欧”、想要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日本遭到当头一棒后,日本社会各阶层都开始进行反思,思考日本的国家定位:脱亚入欧,成为侵略邻国的急先锋;还是融入亚洲,成为东亚盟主,提携中朝两国。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作为对日本的警告,明白无疑的表明了西方列强的态度,那就是绝不允许日本过于强大。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日本政治家们开始奉行一种新的国家战略:“清国保全论”。具体来讲,就是由日本来帮助中国觉醒、改革,增强其实力,抵抗列强的瓜分和侵略,从而得以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这种“清国保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不仅像东亚同文会这样的组织将其作为组织纲领,甚至日本政府也在一定时期内将其作为既定国策。[3]62 在一时期,大量的社会名流、专家学者乃至政府高官,不断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宣传“同文同种”,拉近中日双方的关系,号召“清国保全”。著名的近卫笃麿公爵在1898年初发表的《太阳》中认为,中日两国的命运不可分离,要求日本摆脱战后对中国的鄙视心理,通过旅游、社会接触、土地调查等直接了解中国。他提出不应犹豫观望,使白种人对黄种人的侵略得以加速进行,以阻止迫在眉睫的大规模种族冲突。[4]52

日本文部省专门学务局局长兼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田万年在所写的一篇评论中也提到:中国战败后的四五年来,一朝反省,对日本人的态度已由轻蔑嫌恶转为尊敬,开始重视向日本学习。为此,“务以我帝国全国之力,谋求协助彼等获得成效的方法”,并呼吁“日本帝国必须不惜金钱为清国留学生建立完备设施,以避免破坏彼国委托人之大事业”。[5]44诸如此类,日本民间积极要求寻求中日合作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作为日本官方的代表,当时的首相兼外相大隈重信的观点无疑更具有代表性,他在1898年6月底至11月初的内阁期间,表明了他对于中国问题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被称为“大隈原则”:他认为日本长期从中国文化中获益良多,是负债者,现在该是日本报恩,帮助中国改革与自强的时候了,“以酬往昔师导之恩义”。[6]56

三、“黄金十年”,日本对中国的影响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明治二十九年)旧历三月底,由清廷派遣的13名中国留学生抵达日本。这批留学生年龄从13岁到32岁不等,均经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考试选拔,是人中翘楚。这件事具有破天荒的意义,一部近两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从此改写:日本从留学生派遣国一变为接受国,而中国则从留学生教育国“沦为”派遣国。一场“文化反哺”由此开始。

派遣留学生标志着两国文化地位的逆转。古代中国,文明灿烂,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等自有“知识产权”为代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具体而实在。“近世”以来,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文明辐射渐弱,崛起的西方对东方的“逆辐射”渐强。而这种西方文明自西向东的“舶来”,即所谓“西学东渐”,最初的重心并非后来成为西方世界一部分的日本,而是中国。而以明治维新为开端,中日两国在一系列重要环节上开始拉开距离,从制度文明到社会文化,从金融经济到教育民生,日本均领先于中国。而恰恰是这种落差,构成了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动力。

自1896年首批留学生赴日以来,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至1905、1906年间达最高峰(8000名左右)。任达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说:“粗略估计,从1898年至1911年间,至少有2 .5万名学生跨越东海到日本,寻求现代教育。”[7]105与此同时,大批日本人应聘到中国内地学校出任教师(称为日本教习),或在各类政府机构中担任顾问(军事、外交、教育、农事顾问等)。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在中国内地开办学校,派遣日本教师授课,在中国本土开展日语教育,培养留日预备军。赴日留学生的增加与赴华日本教习、顾问派遣规模的递增成正比,同消同长。至于留学日本的原因,在此不做赘述,以下两段史料就很能说明问题。“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在奏议中就明确说道:“中华欲留学易成,必自日本始。政俗、文字同,则学之易;舟车、饮食贱,则费无多。”张之洞在以“中体西用”而大为著名的《劝学篇》中的一段论述则更有影响:“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以“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8]7

这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们专业从理工农医到文史哲政经法商,学习教育和军事的更不在少数。虽然他们每人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回国后的遭际和成就也有很大差别,但正是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共同努力,在方方面面都为寻求现代化的“新中国”做了开拓性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因为他们既是新思想的载体,又是新思想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是各种新知识的引介者,而且是许多新制度的创建者。

在新观念的引进中,由于“同文”,使译自日文的书籍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西文书籍。这些被翻译的书籍成为了中国思想革命的源泉。同时,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黄金十年”很重要的实例是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的实质就是“体制革命”,在这一阶段,“思想革命”与“体制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两者互相依赖又互相支持。与“思想革命”相同,“体制革命”也主要是模仿、学习、移植日本的体制,从改革的蓝图设计,顾问的聘请到具体的指导和运作方式,都是“以日为师”,涵盖了教育、军事、警察及监狱、法律司法和宪政改革等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四、对于“黄金十年”的反思

“黄金十年”是任达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从正面揭示了日本在晚清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日两国的关系,的确不无启发。但是按照他的想法,把中日关系的“黄金期”定位于1898年到1907年之间的标志是什么,原因何在,这些都没有很明确的进行解释说明,而且把日本在这段时期中日关系扮演的角色夸大为“无私帮助的伙伴和朋友”,日本对中国是“非常真诚”的,“非常热情”的,并且认为“我无法接受

日本在十九、二十世纪转换期是帝国主义侵略的说法。即使在日俄战争时,我也不能说日本对中国有侵略企图。太多日本人对中国持有各种矛盾的看法,而且太多日本契约教师和顾问在为中国尽力,我实在不能认定日本对中国有任何企图。”[1]2这些都是有失公允的。从当时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亲密无间,日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试举一两个例子说明。

1900年,中国发生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并且进一步操纵清政府,从中国攫取更多更大的特权,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武装攻占了北京。在这次侵略战争中,日本不但派出海军舰艇,水兵由大沽登陆,更派出陆军三千八百多人,从大沽向天津进攻,成为侵略军的主力部队。此后侵华日军增加到八千多人,8月14日攻进北京,北京的整个北城和东城北部成为日军占领区。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和约》,成为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卖国契约。此次日本出兵中国,除先后在天津、通州、北京以及其他所到之处抢劫白银367万两外,又从《辛丑和约》赔款的数额45000万两中分得34793000两。此外,还取得了在中国境内留驻“华北驻屯军”的特权,但日本并未就此满足,又于1903年10月8日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通商行船续约》,取得了日本轮船在中国沿海和内河任意航行的特权,并迫使清政府开辟长沙、奉天、大东沟(今丹东西南)为通商口岸,不仅进一步向中国内地,特别是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扩张,并且为准备和俄国争夺东北地区创造条件。

时间到了1904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日俄战争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东北地区就成为日俄两国争相吞噬的一块肥肉。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这两个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各自出动了百万大军,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惨烈厮杀。战争的结局,日胜俄败。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旅顺、大连租借地及一切权益,以及南满铁路连同其支线的权利和煤矿等都无偿地转让给日本。日本所得的此项利权,经清政府与日本于1905年12月22日签订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概行允诺”之外,日本又取得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十六个城市开为商埠、改建安奉铁路和鸭绿江右岸森林采伐权等等。[2]156这样,东北三省南部实际上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统治。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1906年10月日本在旅顺正式成立的“关东都督府”和同年11月正式成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前者是政府机构,除了对所谓“关东州”实行殖民统治外,还兼有军事权力;后者在名义上是一个民营的企业组织,但实际上却是日本政府官办的庞大经济侵华机构。这两个机构在后来的日本更大规模侵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能证明中日之间的摩擦和不愉快肯定不止上述两例,但是这两例足以说明,任达教授所定义的中日“黄金十年”委实难以成立。只能说日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给与中国帮助,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通过武力的手段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事实上,日本最后发现,自己的企图通过与清政府在“新政”期间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影响遍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让大量的留日学生,在新的政府中也将成为中流砥柱,“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不仅中国官民信赖日本之情,将较往昔增加20倍,且可无限量地扩张势力于大陆”的计划完全落空了。[9]37清末新政由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安抚民心,自然地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中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却成为最坚决的抗日、反日人士。其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日本不断侵略中国,危机中国的独立生存等外因以外,最直接的是在于他们留学期间,受到了日本的教育,加深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这些经历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坚决地捍卫自己的祖国,驱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才能有独立生存可言;因而在回国之后,他们成为了最坚决的抗日、反日论者,领导人民觉醒。日本妄图凭借“清末新政”时期的“中日亲善”“友好合作”来扩大在华影响,

独占中国这一战略目的的失败,导致了其对华政策的转变,由之前较为“温柔”、“含蓄”的交流,转变为直接、粗暴的侵略。

所谓“黄金十年”的中日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而是指双方基于各自利益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并不平等的“师徒关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日本对于中国的“文化反哺”,只是再次印证了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关于国际关系的经典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和日本又确实“关系密切地使其他外国人嫉妒”,所以不妨称从“文化反哺”的角度将其定义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更为恰当。

参考文献:

[1](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8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

[3](美)费正清,马里乌斯?詹森[M].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日)实藤惠秀[M].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

[5]张之洞.劝学篇[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上海: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5

[7]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

[8]1895年—1914年中日关系特点及发展趋势[J].苟维,才智 2008年17期

[9]浅析甲午战争后十余年间中日关系的特征[J].湛贵成,历史档案2007年01期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看法 社会调研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暑假社会实践调研 目录 第一部分:1.1调研背景 1.2调研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中日关系社会调研 2.1调查问卷 2.2问卷分析 第三部分:日本视角深入观察 第四部分:总结与分析

调研背景 调研之前首先要进行背景分析,于是查阅资料,简单叙述了中日两国间两千多年来之间的关系: 日本作为我们的海上邻国,自古就与我国进行交往,且受到我国的深远影响。公元前210年,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以致中国与日本不仅是地理上的关系,在某些范围内血缘也有很深的渊源。 中日交往由来已久。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东汉政府与倭奴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此后日本都此入朝进贡,请求册封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大和国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公元413年到公元502年,日本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请求册封。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乌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至隋唐时期,中日形成师徒关系,日本不再求取与接受册封,而且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便有了“日本”这个名字。此时期的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

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 然而日本从我国习得知识,却狂妄自大,欲与我国分庭抗礼。以致唐朝建立以后,日本借口帮助百济,大肆出兵朝鲜。公元663年,唐倭海军于朝鲜半岛白江口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会战,唐军大胜。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公元894年,日本第十一次遣使唐朝,即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日之间更多的是利益的争端,此后也是矛盾不断。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多次要求日本进贡,但遭到拒绝。于是元和高丽联军进攻日本,但遭到顽强抵抗,最后不了了之。 1592年和1598年,明朝军队在朝鲜两次打败丰臣秀吉的军队,打退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后德川幕府向明朝提出讲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谋结束丰臣秀吉以来对中朝两国的敌对状态。明朝因倭寇及丰臣的侵扰,对日十分警惕,且国内形势不稳,厉行海禁,拒绝幕府要求。但中日民间贸易始终在进行。后来,德川幕府为了禁绝天主教和巩固幕府的统治的安全,陆续颁布了一些闭关锁国的政策,日本与国外的交往逐渐中断 而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而此时的清政府由于腐败和外敌的入侵,国力日渐衰弱。在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使下级武士陷于困境,他们不满政府,纷起叛乱。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从1894年甲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内容提要: 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对于他们并没有实际影响,而他们也不会拿出过多精力来关注。第三类是坚定反日的群体。这个群体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却是绝对存在的。由于历史问题的因素,即使是没有经历过战争时期的我们这一代,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思想教育,对于日本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2019尔雅答案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一) 1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喊出了的口号是()A ?A、 以日本为师 ?B、 求富 ?C、 求强 ?D、 中体西用 2 《南京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C ?A、1840年 ?B、1841年

?C、1842年 ?D、1843年 3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哪一年发生的?A ?A、1868年 ?B、1854年 ?C、1842年 ?D、1840年 4 50年代时,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是几年制教学?C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5 中国近代史而言,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复杂,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国家关系是:B

?A、A中美 ?B、B中日 ?C、C中俄 ?D、D中印 6 日本是哪一年被美国打开大门的?B ?A、1852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4年 7 王晓秋认为近代对中国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个国家?A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8 鸦片战争是在哪一年发生的?A

?A、1840年 ?B、1846年 ?C、1940年 ?D、1946年 9 光绪帝维新变法的教科书C ?A、A《日本国志》 ?B、B《劝学篇》 ?C、C《日本变政考》 ?D、D《康南海自编年谱》 10 美国打开日本大门后,与日本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正确 11 《日本国志》作者是魏源。错误 12 两国关系恶化的年代宫崎滔天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正确 13

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集大成著作是《日本人》错误 14 中国的世界史应该放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这是拓宽研究视角的主要视角。正确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二) 1 《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是谁的著作?A ?A、王晓秋 ?B、康有为 ?C、黄遵宪 ?D、李大钊 2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认识及其中国观的转折时期B ?A、A室町时代 ?B、B幕末和明治初年 ?C、C大正时期 ?D、D战国时代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逐渐形成了具 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 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 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 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关于“黄金十年”的再思考 摘要:提到近代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很难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导致了至今中日之间也是问题与摩擦不断。但是,在近年的中国学界,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所谓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是美国历史学家任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通过对当时大量史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谓不新颖独特,让人们对于近代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近代中日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于那段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讲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何谓“黄金十年” 关于“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最先提出的的任达教授,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本人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一书中清楚地谈了这个概念的由来:1986年夏天他在《粉碎了的崇高愿望:东亚同文会与中国,1898——1945》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年蜜月”这一概念。对此,东京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用“十年蜜月”一词是不适当的,因为从当时日本的行为来考虑或者判断的话,完全是对本国利益和安全的关心,用十年蜜月一词就会暗示着中日之间存在着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到了1986年底,任达应时任日本亚洲学会会长薛龙博士的邀请,写出了《被遗忘的黄金十年:日中关系,1898——1907》,“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从而也为围绕“黄金十年”这一概念的著作《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奠定了基础。 任达教授认为,中国在1898年到1910年这十二年间,思想和体制的转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这些成就便无法取得。与惯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的而非侵略的角色。不管怎么样,从1898年到1907年。中日关系是如此富有成效地相对和谐,堪称“黄金十年”。[1]7 二、以日为师——“黄金十年”出现的契机 有关“黄金十年”形成的背景,要分成清政府和日本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清政府,出现的“外交窘境”是重要的原因。甲午战争中,日本这个曾经的学生给老师狠狠的上了一课,整个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耻辱。《马关条约》的签订,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本的举动同时也刺激了列强敏感的神经,早就觊觎中国东北的俄国率先发难,联合德、法两国,共同要求日本不得染指辽东半岛,否则将实行武装干涉。日本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嘴边的肥肉吐了出来,另外又向清政府榨取了3000万的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清政府大喜过望,不但给俄、法、德三国的数十名外交家颁发了奖章以表彰他们对中国做出的贡献,而且与俄国的关系迅速升温,国内的亲俄浪潮也掀起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与俄国签订的《中俄密约》,通过与俄国的结盟以“共同防御”日本。时人有曰:“慈禧与李鸿章固夙主亲俄,迨经三国索还辽东,内而廷臣,外而疆吏,乃无不以连俄拒日为言矣”。[2]94与此同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于日本经过维新而摆脱落后走向富强,鲜明的提出要以日本明治维新作为中国改革的样本,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有驻日参赞黄遵宪及著名维新派人士梁启超等、。但在当时他们的意见并未成为主流,无论是掌握大权的中央政府或者是颇有实权的地方督抚,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

对近代中日关系的看法 中国和日本,就像是一对冤家,两者间的战争从未消停过。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人,总会带着一种仇恨,特别是老前辈们情感更强烈。因为他们曾经历过或目睹过日本带来的创伤,国耻家仇。 中国和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渊源?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两者的联系就不一般了。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和日本非常的近。中国是亚洲大国,海岸线绵长,而日本就在我们海的对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怎么中国和日本就“互掐”上了呢? 我们从历史书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大国,其威力可以影响到周边小国,顺便带动小国的发展,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威力大不如前。闭关锁国,朝廷腐败,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中国与世界大大脱节了,世界各国在学习新文明,而中国却在落后。与此同时,日本正在努力的前进,特别是明治维新让日本强有力的崛起。 然后一个不合常理的局面出现了,小日本居然来挑衅大中国!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我历史不好,但我清楚的记得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出动联合舰队,进攻我们的海防,北洋舰队受命前行,抵抗日本海军的进攻。当时的情况危急,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危急领命,对付有组织有目的的日本舰队,两军交战过程艰辛,本来清政府明明有赢的希望的,怎么就会输给小日本了呢? 这一年注定是历史性的一年。中国资源比日本丰富的多,人多、地多、资源多,除了北洋舰队,在南海地区还停靠着一些军舰,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几乎出动了全岛的军舰,而清政府却让自己的军舰停在南方晒太阳,很明显,清政府一点抵抗的积极性都没有。还有就是在战争中,清政府居然出动渔船,渔船不是打渔用的吗?怎么能抵抗日本的现代化军舰呢?想想就觉得可笑。再看看武器方面,我们军舰在炮弹流弹用完之后,居然无弹可打,有那么几颗打出去还是个空炮弹,就算击中了敌方不爆炸也是无用功。从这一系列地方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备战不足,无力抵抗外来侵略,就算是小国也不行。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多年来,由于日本推行“借美制华”政策损害了中国核心利益,从而与坚定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中国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阐述日美结盟政策时称:“在政治及经济上中国大陆的力量均将强大化,因此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害,亦即美日将会合作来牵制中国。从中长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最后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追随中国。” 可以认为,萨缪尔·亨廷顿对近期、中长期日本对外政策的预言基本上与事实相符。当前,日本统治者以“日美合作牵制中国”思想为指针的“借美制华”政策,必然与中国对自身核心利益的坚定维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前,中国在东海、南海与日本、菲律宾等国之间存在的岛屿主权和海域划分争端与“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之间都有联系。坚持以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以上争端,将可能对维护核心利益中的“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等均做出正面的贡献,起到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因为上述争端与相关国家之间形成长期对抗关系甚至爆发武力冲突,则意味着为了核心利益中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与核心利益中的“国家安全”、“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互为牵制的局面。显然,为了落实中国外交的最大课题——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应致力于做到维护核心利益中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维护核心利益中的“国家安全”、“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实际管辖领土与俄罗斯、印度等14个国家接壤。与此同时,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在东海存在着海洋边界划分问题,与日本之间存在着钓鱼岛争端,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各国在南海存在着海洋边界划分与岛屿主权争端。以上问题的总和直接触动了中国核心利益之中的“国家主权”利益和“领土完整”利益,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四项核心利益,特别是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至于以上每一项领土争端(例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海域争端)相对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两项核心利益的总体而言,则属于局部利益。 从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与美国鹰派政治家共同策划“购岛”、日本政府于同年9月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以来,中日围绕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争端曾经发展到白热化的地步。显然,这个争端是由日本方面挑起的,而从中国方面看,所谓中日“岛争”也成为中国外交和军事斗争的一个空前突出的热点。虽然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争端相对于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总体利益而言,乃至相对于中国六大核心利益的总体利益而言,显然是属于“局部性核心利益”(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也有学者主张“有争议的领土不宜定位为…核心利益?”)。但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某些核心利益的局部性并不意味着它在各种核心利益当中受关注程度和战略优先顺序必然是靠后的,因为它是由于日本方面不断对我挑衅与“激怒”才使这个局部矛盾不断激化,而且上升到中日之间的“战略对峙”,同时钓鱼岛争端问题又与日本的错误历史认识问题存在着密切关系,致使中日“岛争”在一个时期上升为我们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斗争的“最前线”,中日矛盾从非对抗性矛盾上升到局部的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时期我与日方展开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如今,因为日本侵犯中国的黄岩岛钓鱼岛等国土,中日关系又走向了新的低谷,下面我说一下我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历史现状未来中日关系 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两国的关系关系对世界各国与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人谈到日本时就愤愤不平,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记住历史和耻辱,再去和平发展。 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以下从各个时期分析中日关系。 1. 唐代时我国最强的时期,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也交往作为密切。首先从唐朝的政策看,当时唐朝奉行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因此与日本的经济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唐朝前期的100多年里, 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前期, 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唐政府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积极主动地发展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唐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往来都较频繁,而与我们交往最亲密的是邻邦的朝鲜和日本。在教育方面,唐朝政府还奖励和重用学有所成的日本留学生,给予其很高的荣誉和充分的信任唐朝政府对日本留学生的友善政策,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中国各层人士对日本留学生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广泛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中日不只文化方面交流密切,经济方面交流也是很密切,当时中日两国互遣使者日本自东汉时已遣使来华,唐代时更经常派遣唐使来华。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到明朝时,日本民众自发组成团队到中国沿海行杀人越货之事,到明成祖时,其规模越来越大,大的寇群多达万人,小的数百人,其据点深入沿海各省,到处为害,已形成一股极为残暴的海盗武装,其所侵犯的地方,无不杀个鸡犬不留。如成祖三十四年,拓林一带倭寇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妥善管控,试探“红线” ——论2015年中日关系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也是日本战败70周年,近日,安倍召集起草讲话的专家团队,定调五大论点,强调“面向未来”而未提“道歉”。我国外交部长王毅指出“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该再输掉良知”。并表示9月中国举行抗战胜利阅兵期间,会向所有的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所有国家当然也包括日本。所以今年是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契机。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愈发错综复杂:一方面两国各领域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深入,为两国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为以后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空间;另一方面,遏制、破坏两国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给两国正常的合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中日关系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近一年来,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问题,撞船事件,引起国内人民的高度关注。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2015年中日关系呢? 一、中日关系现状: 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发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