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三个历史典故并举例

解释三个历史典故并举例

【篇一:解释三个历史典故并举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

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什么病?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是病。林语堂先生曾

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权利时时刻刻在受着侵害,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处处为统

治阶级辩护,在动物界能找出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第二个故事: 18世纪,德国皇帝威廉

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

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

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

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

居然判皇帝败诉,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了法院的

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

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

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

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

所欠债务。磨坊主的儿子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正如18

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

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

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

是自己所有的,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呢?财政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根基。财政权使个人权利具体化,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德国。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举世瞩目

的柏林墙守卫案将要开庭宣判。这次接受审判的是四个年轻人,都30岁不到,他们曾经是柏林墙的东

德守卫。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好朋友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联邦德

国(西德)。几声枪响,一颗子弹从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另一颗子弹击中。克利斯很快就断

了气。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一个遇难者。那个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叫英格?亨里奇。当然,他也

没想到,短短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到,而自己最终会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判。柏

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军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作为军人,不执行上

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

权利,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评论:何谓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

良知。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

【篇二:解释三个历史典故并举例】

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

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

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

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春秋时,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之人闻其风而归者,不

可胜计。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姓左,双名伯桃,勒亡父母,勉

力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年近四旬,因中国诸侯互

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未尝出仕。后闻得楚元王慕仁

好义,遍求贤土,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迤

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词,单道冬

天雨景:

习习悲风割面,蒙蒙细雨浸衣。催冰酿雪逞寒威,不比他时和气。

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还微。天涯游子尽思归,路上行人应悔。

左伯桃冒雨荡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看看天色昏黄,走向

村间,欲觅一宵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那

个去处。见矮矮篱笆,围着一间草屋,乃推开篱障,轻叩柴门。中

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礼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双名伯桃。欲往楚国,不期中途遇雨。无觅旅邸之处。求借

一宵,来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闻言,慌忙答礼,邀入屋内。伯桃视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积书卷,别无他物。伯桃已知亦

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云:“且未可讲礼,容取火烘干衣服,却当

会话。”当夜烧竹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办酒食,以供伯桃,意甚

勤厚。伯桃乃问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双名角哀,幼亡父母,

独居于此。乎生酷爱读书,农业尽废。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乏物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饮

一食,感佩何忘!”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胸中学问,终夕不寐。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持,结为昆仲。伯桃年长角哀五岁,角哀拜伯桃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贤弟有王位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亲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虚心

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

拾些小路费粮米,弃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进行不两曰,又值阴雨,羁身旅店中,盘赉罄尽,止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负之,冒雨

而走。其雨末止,风又大作,变为一天大雪,怎见得?你看:

风添雪冷,雪趁风威。纷纷柳絮狂飘,片片鹅毛乱葬。团空搅阵,

不分南北西东;遮地漫天,变尽青黄赤黑。探梅诗窖多清趣,路上

行人欲断魂。

二人行过歧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旨说:“从此去百余里,并

无人烟,尽是荒山旷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与角哀曰:

“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