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设计
计算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吕彦宁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碰球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明明我问你,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边拍手边回答:吕老师我告诉你,你的3球碰7球。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李明明,我的3球碰几球?拍手答:你的3球碰7球。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碰球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

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

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1-0.5),错误地算成20×(1-0.5)。

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

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如:学生在解好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通过验算,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当然,竖式计算学生也能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1、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再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说出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

2、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3、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

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4、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

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5、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

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以内加法计算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案

以内加法计算复习课教 学设计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以内加法计算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回忆、整理知识的过程,体验根据知识的类别既块状复习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20以内加法计算的整理与练习,能系统的了解计算的各种类型,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通过寻找算式间的规律的过程,学会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注重学生的起点。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复习计算。还记不记得我们这个学期学了哪些计算? 生:加法、连加、不进位加法。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按分类需要板书。) 师:你能给每一类计算举一个例子吗? 加法两个数相加 三个数相加(连加) 二、知识梳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基础训练: 1、计算 师:这个学期我们学了这么多类型的计算,那你能又对又快地计算吗?[题目] 2+8= 8+2= 10-8= 10-2=

11+7= 12+6= 13+5= 2+3= 2+4= 2+5= 5+6+4= 5+5= 4+4= 3+3= 2、校对。(同桌交换卡片互改,一生报答案。) 3、错题汇总: 学生汇报错题,并将错题进入“问题宝库”。纠错 (学生卡片交换回来,订正自己的错题,让同桌再批改一次。同时分析自己错误原因,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分析。) 学生找错因: ②数字看错:比如6+3 容易看成6+8。 对于这两种错误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让他在心里面读一读这个算式,然后再计算。 ③计算错误: 4、指出几道错题说方法。 要求能把多种方法说出来。 比如: 16+3=19 个位加个位; 5+6+4=15 可以先算6+4=10 (分析的过程中,每种类型只需选择一道将计算方法复习一次。)(二)比较练习: 1、观察题目,找出一些有规律的算式。 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么多算式中隐藏着很多小秘密,有一些算式是有关系的,他们是好朋友,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有一双火眼金睛让我们一

(完整版)计算器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各部分名称,了解计算器不同功能键的名称、作用。 2、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常用功能的名称和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师: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部微型电子计算器Ma- 6,这 种袖珍计算器可握在手掌中,使用方便,可进行八位数的四则运算,此外还有时钟、秒表和年历的功能。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器的功能越来越全,何种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操作也越来越简单,因此,它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各行各业。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一、口算 180+ 100 100- 42 630 + 27 860 - 20 650+ 170 860 —60 100X 6 300 X 7 3X 30 560-80 师:下面这两题可以口算吗? 师:怎么办呢?

5963X234 45875十25 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的各种键有什么作用? 个别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师:看来同学们对计算器都了解了不少,下面我们就以书本上的计算器为例,来逐一介绍并操作。 探究二 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师:开关键,数字键,累加累减,存储键等。 师:你能找到计算器中的宁号键吗?那乂号呢? 师:现在我们试着操作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先键入的数字在高位。 师:其实计算器上的按钮藏着很多小秘密,比如这个键你知道吗? 生:这是累加键。 师:你知道它是如何被使用的吗? 学生回答 师:M+记忆加法键,也叫累加键。是计算结果并加上已经储存的数;用作记忆功能,它可以连续追加,把目前显示的值放在存储器中(也就是将显示的数字与内存中已有的任何数字相加,结果存入存储器,但不显示这些数字的和)。 问:怎样使用累减键呢? 学生回答。 师M-:记忆减法键,也叫累减键。是计算结果并用已储存的数字减去目前的结果;从存储器内容中减去当前显示值(也就是将显示的数字与内存中已有的任何数字相减,结果存入存储器,但不显示这些数字的差).

优质课《计算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优质课《计算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

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

时间的换算与计算教学设计23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时间计算是继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之后安排的一个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 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 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 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 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 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 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第8课 工作表中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8课工作表中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 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利用公式法和函数法进行计算。 2、熟练掌握计算求和及平均值。 3、会使用“填充柄”。 情感目标: 通过对“学生成绩表”的统计,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其观察、比较、总结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求和及计算平均值。 教学难点:填充柄的正确使用。 三、环境与素材: 1、设置好学生机,保证每台电脑都能找到备用的共享文件夹。 2、在共享文件夹中加入“学生成绩表”和“校园商场上半年销售情况表”,供学生练习时使用。 四、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学生成绩表”,设疑:怎样快速计算各汇总项?(讨论交流)师:Excel的工作表具有很强的数值处理能力,它可以根据你提供的公式自动进行计算,提高统计效率。 一、求和 讲解:小计又称为求和,就是把某几个或某一批单元格的数相加,填入指定的单元格,我们如何计算王小兵的四科成绩小计呢?(演示讲解)(学生操作:按要求打开“学生成绩表”文件,计算王小兵的四科成绩小计。) 教师巡查了解学生完成情况,鼓励邻座讨论互帮互助。对已完成任务的同学,可尝试探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和?

小结:通过在结果单元格中输入日常计算公式可以快速计算数据,但要特别注意公式输入之前必须先输入“=”。 二、填充 过渡:对其它同学的成绩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个个地输入公式来求和呢? 演示并讲解填充的用途:对计算规律一样的单元格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填充柄”快速地进行复制。如果原单元格中是计算公式,那就复制了相应的公式;如果原单元格中是数字或符号,那就复制为相同的数字或符号。 (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其他两个同学小计的计算。) 教师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操作填充柄时出错,分析原因所在? 小结:所谓“填充柄”,是指单元格的右下角,只有鼠标变成“+”形状,才能拖动。 三、用函数法求平均分 过渡:之前我们用公式法计算了小计,并利用填充柄快速地计算了其他同学的小计成绩。但当我们面对的数据项目比较多时,公式法的使用就显得不那么高效。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函数法。 教师演示讲解:以计算“学生成绩表”中的语文科目平均分为例,学习函数法的应用。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工作表中选中填入平均分的单元格。 2、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函数”选项。 3、用鼠标点击函数名,在下面会显示此函数的功能。 (引导学生重点观察AVERAGE、SUM函数的功能,总结求和的另一种方法。) 4、选取AVERAGE,屏幕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分析其中(B3:B5)的含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取数据范围,观察公式栏的内容,单击“确定”。 5、再用填充柄求出其他学科的平均分,并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操作:利用函数法求出各学科成绩的平均分,并保留两位小数。) 思考:根据刚才所学知识,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分?试一试 小结: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其使用要特别注意数据的选择。 (教学拓展: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的应用) 探索活动:(P37)完成“校园商场”上半年的销售统计! (教师巡查,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 “ “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器各键的用途与用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 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与交流,并借助计算器的说明书,自主探究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计算器常用功能的使用。 2、难点: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在当今的信息世界中,计算器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它能使我们从繁杂 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活动。 2、计算器按功能可分为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计算器主要由键盘 和显示器组成。 3、本节课我们学习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科学计算器的常用键盘介绍 (1)运算键:“+”、“-”、“×”、“÷”、“ x y ”分别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功能键: AC/ON ”是开启计算器键, DEL ”是清除键, =”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 执行指令,“OFF ”是关闭计算器键。 2、科学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介绍 (1)乘幂运算的输入方法,如计算 28 ,按键“2” “ x y ” “8” “=”。 3 (2)分数的输入,如 3 ,按键“3” “ablc ” “3” “ablc ” “4”。 4 (3)科学计算器能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所以作混合运算时,按键顺序与书 写顺序完全一样。 (4)输入错误时的改正:用左右方向键将光标移到你要改正的位置,按“DEL ”键消除 目前光标键在位置的数字,修改后,再按光标键返回原来的位置。 3、师生互动,操作实践 用计算器器计算下列各题: (1)135+88 (2)211-134 (3)26×14÷4 (4)0.375×(-18)+5 (5) 2 3 + 3 2 ×(-4) (6)23×1 3 5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Teaching design of time calculation

《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2、篇章2: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章1:《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教科书p62 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幻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 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例1:2时=()分 1) 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 120 )分 60×2 5)巩固练习:

时间的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计算器的使用教案

§2.12 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目标: 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教学重点: 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乐客多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生:因为是用计算器计算的。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生1:在菜场买菜时。 生2:在书店买书付帐时用到了计算器。 生3:工人在拿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 …… 师: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生(边指边说):我的计算器是英文牌子的,还有一个R,这说明是经过国家质量验证过的。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 说明: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生:开机按ON/C,关机按OFF 2、用计算器计算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准备好了吗? 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

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的计算教案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时间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60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完整版)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公开课教案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执教:尚晓惠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人民币间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及气球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答 1、我们买东西要用( ),人民币的单位有( )。 2、1元=()角 1角=()分10角=()元10分=()角 80分=()角50角=()元 3、课件出示指名认钱 二、谈话导课,揭示课题 聪聪是一个可爱懂事的好孩子,这周星期天。他在家里吃过饭,看妈妈忙着接电话,就主动帮妈妈收拾好碗筷,还帮妈妈泡了一杯茶,妈妈高兴的奖励他一些钱,你能帮他算算吗? 1、教学例5 如果他想把这些钱都换成一角的,好分几次花,你能帮他换成多少个1角的?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例5的课件,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练习 出示18个一角的让学生换成()元()角,重点说清怎么换的 课件出示3元8角学生认后换成一角的并说出想法 3.教学例6 (1)同学们喜欢玩气球,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气球,你想玩吗?想玩就要用钱来买哟,要会计算,你会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人名币的计算,(揭示课题) (2)出示两种不同颜色,大小不同的气球,让学生看每种的价钱,指名说每个多少钱?小结:告诉学生在商场和超市常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钱,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数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3)让学生用模拟人民币买气球,并说说怎么列式,怎么计算,重点说算法, 三.小结:计算人民币时要列算式时一定要写上单位,在计算时元和元加,角和角加,计算时还要细心。 四、巩固练习:1、填空(抽生口答,课件出示题目) 2、做一做,全班齐练,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 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 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提示二提示三提示四 知错能改小巧学习用品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 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 38 +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了,让我们再显身手,拿出计算器和学习工具。把得数写在练习纸上。 (课件出示书上第101页的“试一试”) 交流得数 师:你有什么感受?(计算器计算的便捷,是我们的好帮手) 重点讲解“816× 68 ÷ 27 ”是怎样输入的? 5、“比一比”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题目)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我们来一次计算比赛如何? 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有几题可以口算的) 师:其它同学看出来了吗?是哪几题呢?(25 ×4 128 ×8 618×0×625) 小结:是啊,能口算的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解决实际问题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主备人: 复备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 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 的问题。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1、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2、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3、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3(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00到16:30是1小时30分,合起来是3小时。 (2)先算12:00到16:30是4小时30分,再从4时30分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00是1小时30分,所以是3小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基于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分数同分母、同分子分母大小比较的学习基础以及生活经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99—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明白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PPT课件、彩色笔 【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大胆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以及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轻松轻松,好吗?(课件播放音乐:生日快乐歌) 师:这首歌你们熟悉吗?今天是喜羊羊的生日,我们一起去给喜羊羊过生日好吗? 生:好! 师:看!懒羊羊为喜羊羊准备了好多食物呢!有西瓜、巧克力、蛋糕……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听一听,以及为动画人物喜羊羊过生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三维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用算盘一只,教学课件,计算器一只。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计算器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某家电超市购物收银台营业员结账时的场面。 老师昨天去家电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不觉选了以下一些商品,可是老师的卡里只有16000元,大家帮我算算看带的钱够不够?如果有剩余,还剩下多少? 笔记本电脑1台,单价12800元。 打印机1台,单价586元。 电脑打印纸8盒,每盒36元。 胶卷5盒,每盒32元 2.看着学生忙碌地用笔在计算,师不慌不忙地报出了答案。

问:你们知道老师怎么算的吗?(师出示一个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介绍计算器 1.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2.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三、初试本领 1.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477 × 167 = ③32 ÷ 4 =④36 × 99 ≈ 2.交流计算结果。 3.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四、再显身手 1.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2.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1)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2)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 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 ?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 3 (小时),3 + 6= 9 (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 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00, 18-9 = 9 (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时间的计算-教案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重点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情景导入】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2时=()分 (1)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120 )分 (5)巩固练习: 5时=()分120分=()时 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分=()秒3分=()秒 (1)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讨论: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分=(60)秒3分=(180)秒3.让学生做P4的“做一做”和补充题。 3时=()分4分=()秒 180秒=()分60秒=()分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课堂作业】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完成P5“做一做”,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8时40分再加上()就是9时。

计算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 2、会用竖式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迁移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应根据除数有几位小数来决定。 2、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口答:根据第一个算式,完成下面的填空 640÷40=16 64÷4=() 6400÷400=() 师: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那你能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吗? 2、口头列式解答 星期天,小明家要来客人,小明爸爸到水果店去买了一些苹果用去4.8元,已知每千克苹果3元,小明爸爸买苹果多少千克? 4.8÷3=1.6(千克) 师:这是一道怎样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接着刚才的话题,师述:妈妈准备到超市买一些鸡蛋,买鸡蛋用去7.98元,买鸡蛋多少千克?

师:要求买鸡蛋多少千克应怎样列式?(板书:7.98÷4.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同样是小数除法,这个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啊? 2、探究方法 (1)启发: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来计算?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巡视,搜集不同方法,组织交流。 汇报结果:a、79.8÷42 b、798÷420 c、798÷42 通过交流,去掉错误的第3种想法。 (3)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3、择优 (1)过渡:这两种想法都很好,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把原来的算式进行了转化,转化时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比较简便? (2)再出一题,准备怎样转化? 出示:0.21÷0.025 结论: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只要先把哪个数转化成整数? 4、专项练习: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把这些算式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0.12÷0.3=( )÷3 0.672÷0.28=( )÷28 0.12÷0.03=( )÷( ) 0.0672÷0.28=( )÷( ) 三、规范格式 师:怎样在竖式中把转化的过程体现出来呢?示范竖式 (1)首先要怎么样? (2)先看哪个数? 转化成整数扩大多少倍? 转化成多少?怎么表示?也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划去。(指出:只要用“\”把4.2的小数点划去就可以了。) 追问:去掉了4.2的小数点,就是把它的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几位?可以往下除了吗? (3)被除数要怎么办?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