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

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
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

教学论

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包括的方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4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特点/规律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同时介入,相互作用。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7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8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直观性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10启发性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11巩固性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通过组织复习巩固;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

12循序渐进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3因材施教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1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概念以及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要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15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命名一般依据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

16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7中学生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语言传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18中学生常用的教学方法的特点: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19教学方法有:发现教学(启发式教学,杜威);程序教学(斯金纳);范例教学(瓦。根舍因);暗示教学(卢扎诺夫)

20发现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2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22备课,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主要内容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3钻研教材分: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

24制定教学方案:学期教学方案、课题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

25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

26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7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28作业检查与批改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

29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辅。30试题类型:供答型和选答型。供答型又分:简答式试题,陈述式试题

3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它是教学活动各要素展开运动的外部形式。主要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杜威)和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

3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不足。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和发展个性

3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德育论

1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发展速度,发展的关键期,捕捉关键时期,及时施教)、顺序性(遵循顺序,循序渐进)、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个别差异性(发现个体差异特征,因材施教)、互补性(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受教者自信和努力品质非常重要)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6.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地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7成熟的标志:生理上具有生殖能力;心理上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9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对人潜力的发掘;对人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

1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