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关键词:民居、古徽州、室内、空间

1.1徽州民居简介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民居,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并追求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是我国民居中的一大瑰宝,研究徽州古民居空间结构特征对于现代室内空间布局、空间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徽州民居特点:

1.2.1村落选址。

徽州民居建筑以中轴对称形式布局,坐北朝南,遵循周易风水理论,顺应山势、地貌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住宅多面相街巷,村口植以高大乔木,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以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1.2.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古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徽州民居是以入口、天井、前厅、两厢及走廊为基本空间元素组成的三合院式的基本空间模块。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1.2.3建筑形象特征

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1.2.4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艺术。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砖雕、木雕多选山水为主的题材和民间吉祥图案的题材,具有精湛的工艺与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

1.3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1.3.1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屏山村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 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 由天井、厅堂、两厢、两廊组成最基本的三合院,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 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入口: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厅堂或连廊的起始空间,虽然徽州

民居在主要平面布局上相一致,但是入口空间的设置却比较多样化,有的进入

大门后就有小院天井,进入二门是向明堂开放的门厅,有的在入口处设置门廊,

起到室内外空间过度的作用,同时徽州古民居在入口设置上又有相通性,即大

门与二门一般不正对着厅堂,以方面处于住宅安全性与私密性的需要,不希望

路人一眼望穿宅内布局,另一方面是徽州人讲究风水观念,避免恶鬼入宅。小

户人家一般不设仪门,一般在前厅位置设置屏风。与天井共同组成过度空间。

天井:天井是徽州地区用来采光、通风、蓄水、排水的“内院空间”,这个

内院空间与北方宅院的内院有很大区别,天井的面积与厅堂相差无几,上部屋

檐出挑,遮去了大部分“天空”,仅剩下“一线天”,这部分空间也可以称为中庭空间。天井既具有室外空间的含义,又具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它是徽州

民居“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第一层过渡空间,也是联系整个“院落”

的“母题”空间。

厅堂:厅堂要占据中心位置, 平面配置很庄重。明代厅堂通常供奉家族祖先

牌位, 并且是祭祀活动、执行家法及商议家事等事宜的场所。目前看到的基本

布局是清代时设计的模式, 东置古瓷瓶, 西置木雕座镜, 中间一台自鸣钟, 寓意终身平静, 一生平安。厅堂的布局摆设遵循一定规矩, 室内的木雕、堂匾、

中堂、楹联都是主人精力和财力的积累, 是传世的艺术品, 也是主人的家族精

神依托。

厢房:厅堂两侧的厢房一般作为卧室。与厅堂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卧室类似于黑箱暗房, 只能在进深方向对着天井的部分进行开窗采光, 因此, 形成了私密空间。光线昏暗, 寓意着暗室生财之意。若住宅只有一进院落, 则两厢的居住顺序为长居左、幼居右, 这是遵照我国传统礼教的左为上的观念。

1.3.2 室内空间联系与分割

1.3.

2.1主要空间组合方式

屏山村的建筑形态是由凹形三合院这一基本模块组合变换形成的独立式、H形、串联式、回字式四种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组合成一进或多进合院。

1.3.

2.2 次要空间的配置方式

屏山村民居室内空间组合建立在以中轴线为主线,组合成一进或多进式院

落空间。即主屋严格按照中轴对称,无论是几个厅堂都是安排在中轴线上的,

同时,在主要模块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空间组合具有灵活性。特别是次要空间的组合,如厨房、别厅、庭院、花园等,这些附属设施有

的在处在纵轴上,位于最后一进堂屋的后面。有的由于地势或是交通流线过长

等限制,不允许在纵轴上无限制的延伸,而另辟蹊径,处在堂屋的两侧,有的是纵轴横轴结合布置,如屏山村舒心悟居附属空间的设置。相对于主体中轴对

称严谨、肃穆的室内空间外,别厅的设置更加灵活,一般设在堂屋的两侧,布

局小巧、活泼、轻快,室内陈设亲切雅致,可作为接待客人,读书之用。

受封建礼制的影响主次空间不管是在空间位置上还是空间尺度上都有严

格的区别,主要空间是由中轴线串联的前堂、中堂、后堂组成,次要空间主要

是厢房、檐廊、天井、别厅等空间,但主次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

一些重大礼仪活动中,主次空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厅堂一都向天井开敞,有的

设置门板,根据空间需要,可随意拆卸,实现室内外空间的变通,再如位于住

宅两侧的耳房及天井两侧的厢房,都以木质的门窗做隔断,当空间有需要时,

不改变厅堂的位置,通过拆卸两侧厢房的门板窗等,并且通过天井与厅堂之间

的檐廊使厅堂空间实现灵活变通。适用于一些重大的礼仪活动,当活动结束后

再复归原位。

1.3.3室内空间序列分析

由入口、厅堂、厢房、廊柱共同组合的复合空间是徽州民居的特色,这些复合空间通过虚实界面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形成具有秩序感的内外

空间序列。

徽州古民居室内空间序列特点:一是“起”、“承”、“转”、“合”的流线系统,徽州古民居的空间布局形态虽然是中轴对称的布局形态,但是真正的流线系统并不一定按照中轴线进行,而往往更具有抑扬顿挫的空间感觉,在进入室内空间时要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折,如屏山村舒翠红宅,“起”首先经过一个长条型的内院,属起始部分,“承”经过一个小的入口空间到了天井和厅堂便是“转”,这是属于高潮部分,再经过太师壁左右两侧的门洞到达后堂便是“合”,到达空间结尾部分。

1.3.4 室内空间交通流线分析

室内交通流线一般分为主要交通流线和次要交通流线,主要交通流线一般是主要人流经过的路线,次要交通流线一般是特殊人员或人流量较少的行动路线。在徽州民居的室内空间中,也分为主要交通流线和次要交通流线,不过徽州民居划分的标准不是根据人流的多少来划分,而以男尊女卑家族威望来划分行走路线,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影响。

由于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是以中轴对称的方式设置的,所以以男性为主的交通流线与中轴线相一致,从大门直入天井、厅堂、后堂等。体现了男性在家族中的绝对权威。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妇女儿童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妇女不能进入中堂,一般的客人也不允许从中堂穿到后堂,为了避免直接经过厅堂,传统的徽州民居变通了自己的交通路线,一般的变通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在两侧的厢门上设门,妇女可以经过厢房穿越檐廊出入,第二种方式是在一侧或两侧厢房后另辟一条过道,过道可以设在室内,这样可以避免穿过厅堂和厢房,第三种变通方式是利用设在厅堂两侧别厅的交通系统,别厅的出路口设置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面对厅堂设门,这样可以把前堂、中堂和后堂的交通联系起来。徽州民居由于受传统程朱理学的影响,沿中轴对称的固定模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然而通过别厅、交通流线组织、空间尺度的灵活变动,组合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式,灵活多变的处理手法使得室内空间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亦内亦外、亦动亦静,亦大亦小,这种灵活处理手法对现代室内空间与建筑创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 小结

徽州古民居独特的的室内空间组织特征:室内空间布局、室内空间的空间组合方式、室内空间秩序以及空间交通流线等对现代室内空间与建筑创作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振楠,徽州地区古民居建筑形态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郝昭,徽州传统民居平面生成语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

[4] 陈伟,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民居的特点:

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 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

“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 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 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 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满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於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一、概述 二、背景 三、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选址 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 3.建筑形象特征 4.建筑色彩与质感(材料) 四、启示与思考 一、概述 徽州民居,指古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

二、背景 1.地理位置 2.自然环境 徽州境有山、丘、河、冲积小平原四种地貌,山地与丘陵面积大,人口聚集

盆地面积小,农田面积小(选址、空间、布局、防火)。 3.气候特征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而潮湿(空间组成),此原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徽州地区富有杉树、枫树楠木樟树青檀杜仲棕榈等除林木。(建筑材料)4.历史人文 ·四次北强宗大族南迁(文化基础) ·土地贫乏,开始从商(明朝弘治、正德年间) →兴盛时期(清朝嘉庆) →衰落(清朝咸丰) 徽州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明代年大多有气势,朴实,大,清代华丽,繁琐 ·儒商并重,求仕求财;程理学;风水观念;道法自然(思想) 三、建筑形式特点 1.建筑选址(图) 以风水为主要指导思想,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地理、气候、思想) 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 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文化,思想) 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

此种布局在徽州民居中,是最经济的一种。通常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一层为明堂,天井的两侧是过厢,楼梯设在一侧的过厢中。卧室位于明堂的左右厢房中。 口字型,四合院形式 三间两进,楼下第一进为门厅,门厅两侧的厢房为卧室。后进楼下为明堂,明堂两侧的厢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研究 关键词:民居、古徽州、室内、空间 1.1徽州民居简介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明清时期的徽州古民居,呈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并追求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是我国民居中的一大瑰宝,研究徽州古民居空间结构特征对于现代室内空间布局、空间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徽州民居特点: 1.2.1村落选址。 徽州民居建筑以中轴对称形式布局,坐北朝南,遵循周易风水理论,顺应山势、地貌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住宅多面相街巷,村口植以高大乔木,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以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1.2.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古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徽州民居是以入口、天井、前厅、两厢及走廊为基本空间元素组成的三合院式的基本空间模块。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1.2.3建筑形象特征 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1.2.4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艺术。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砖雕、木雕多选山水为主的题材和民间吉祥图案的题材,具有精湛的工艺与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 1.3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1.3.1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屏山村民居内部的结构布局及空间秩序, 受徽州人推崇的宗族制度的影响。在宗法、礼教观念的直接影响下, 由天井、厅堂、两厢、两廊组成最基本的三合院, 在形式上呈现出中轴对称布局, 在功能上表现出固定模式。 入口:入口空间是连接室外空间与室内厅堂或连廊的起始空间,虽然徽州 民居在主要平面布局上相一致,但是入口空间的设置却比较多样化,有的进入 大门后就有小院天井,进入二门是向明堂开放的门厅,有的在入口处设置门廊, 起到室内外空间过度的作用,同时徽州古民居在入口设置上又有相通性,即大 门与二门一般不正对着厅堂,以方面处于住宅安全性与私密性的需要,不希望 路人一眼望穿宅内布局,另一方面是徽州人讲究风水观念,避免恶鬼入宅。小 户人家一般不设仪门,一般在前厅位置设置屏风。与天井共同组成过度空间。 天井:天井是徽州地区用来采光、通风、蓄水、排水的“内院空间”,这个 内院空间与北方宅院的内院有很大区别,天井的面积与厅堂相差无几,上部屋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 摘要:徽州民居,作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居形态,凭借其丰富的 历史内涵、优美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 析解读徽州民居,不仅是对我国民居文化研究的扩充完善,更是深层次挖掘古代 民间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徽州民居在选址规划、功能布局、形式表达等多方面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的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设计;地域性 一、概述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经历的所谓“工业化发展”、“城市化”等进程,西方的先锋建筑师发起了现代建筑运动,创造出了简约纯粹、极具普适性的国际 式现代建筑风格。如今,这种设计思路依旧为众多建筑师所推崇,但也在实践中 暴露出其局限性:形式单调、忽略人文关怀、对立自然等问题伴随着社会进程的 发展越发凸显。建筑师也开始着重探索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性、地域 性的表达等内容。徽州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研究发掘 古人的设计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历史记载,徽州曾经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皖 浙赣三省交界处,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自古以来,徽州民 居便以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宜人的空间组织、优美的建筑形象而文明,其中蕴含 的很多设计智慧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启发性的。 1. 建筑群的整体规划 对于一种建筑风格的解读,首先要以宏观角度作为切入点,徽州民居的设计 也是从选址、整体布局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对规划设计要点的总结提炼是关键, 也是基础。

(1)选址 徽州民居聚落的选址特别注重融于自然,力求达到“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依山傍水进行建造。“背山”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面水”可以为生活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聚落微气候,“负阴抱阳”也充分体现出选址上对采光朝向的重视。聚落布局尽可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体现出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成功的选址是聚落营造宜居环境的先决条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有些建筑项目,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盲目开发的建筑群大多是一种和自然对立的姿态,不合理的选址也造成了建造、使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尽可能规避盲目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借鉴徽州民居的选址艺术,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2)布局 徽州民居的布局具有很明显的特色,其中一部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源自对实践的总结。整体布局延续了聚落选址的指导思想,以一种自然有机的形态将建筑单元整合在一起。这种布局特点在宏村体现的尤为明显,“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每组建筑以天井为核心,灵活自然、紧凑有序地生长。天井改善了室内采光通风条件,因此不必过多考虑建筑间距,体现出古人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灵活的建筑组团能够与自然水系紧密地结合,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巧妙地解决了日常生活、生产的用水需求。 建筑虽然顺应自然环境灵活布置,但是聚落的结构还是十分清晰的,并以此塑造内部的街巷空间。交通体系流线清晰,脉络分明,街道以行人为尺度,一般设计的都不宽,营造出亲切宜人的室外空间。街巷两侧是斑驳错落的建筑山墙,空间曲折迂回延伸到远方,意境幽深让人流连忘返。 (3)景观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摘要:徽州地杰人灵、历史悠久,现存传统建筑种类多、等级高,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存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成果有益于古老建筑的保护及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建筑型制;保护;更新; abstract:huizhou is a place of numerous talents and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existing in huizhou of multiple types and high grades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types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izhou, hop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ancient buildings, as well a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the type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ypes ;protection;update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徽州传统民居意指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等6 县范围内遗存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明清时期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 1、民居的平面类型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之徽州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 --徽州民居 摘要: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一.成因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主体组建黄山市。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二.布局 从古民居的布局上观察,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格局构建,独具面目,无一雷同;大体可分为“线状”、“块状”两大模式。但均把我国传统的自然观和美学理想,以及带有封建宿命色彩的风水观念灌输在布局中。如歙县方村,平面布局外圆内方,似一枚圆形方孔钱图案,表达了祈求富贵,财源兴旺的愿望。黔县宏村布局则象一头牛,激励村民发扬牛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才能兴旺发达。又如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寓意扬帆远航,一帆风顺。但无论怎样的布局,却无一不在追求祥和宁静的“园林化”情调。贫富固有差距,宅院固有大小,但皆重视小庭院的设计和布置。院内多青石铺地,多设假山鱼池,盆景,花台,充分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徽州民居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有许多相像之处,地域同属江南。江南水乡是古吴、越之地。徽州是“吴头楚尾”,钱塘江上游,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很大。建筑都为砖木结构,以木构架承重。建筑装饰都有砖、木、石雕工艺。但是,徽派民居建筑还是明显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的。徽州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但是两者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拥有了不同的特色。 相像之处: ①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徽派建筑的村落整体限定和限制在自然环境之中,“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跌落的马头墙和起伏的山脉相衬托,平淡的单体汇成气氛猛烈的群体效果,整个建筑群和自然环境奇异的结合在一起。“枕山、环水、面屏”是徽派建筑民居选址的一般规律,村落的选址布局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考虑山势水体,这种选址模式有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之利,得自然水系之便,无洪旱灾难,便利生产生活,奇异的使村落或随坡就势,或依山傍水,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这种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布局,奇异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山势和溪水流向而建,起到了调整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的作用,从而形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江南水乡民居有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山环水、古朴灵秀”,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常常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环水而建的建筑,凹凸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快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 ②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徽州和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朴实特点,利用当地的材料——砖、木、石等为主建材,以白墙灰瓦表现最质朴自然的美。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接受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和环境奇异结合的意境。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也是多利用地形,自由灵敏地安置在流水萦绕的隙地上。在江南小镇一带还有当年水弄堂的影子。这一带的建筑体现的是江南人对自然的理解。四通八达的小水巷子协作长长的通廊,小桥两边是朴实单纯的粉墙黛瓦,当地居民依水而居,围绕 水而起居生活。 ③院落式布局:徽派建筑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见瓦,只留天井采光、通风;天井是整个民居的中心,有严格对称的中轴线;为了防盗天井一般做得很深。江南带天井的四合院也具有采光、通风、防盗功能,且也是一家人生活的重心所在。 ④骑楼:骑楼是防火墙上头延长到屋檐之外的地方,必需超过檐头以阻燃,而且要使其下面的砖墙伸出,防火墙就可以阻断相邻木材的燃烧。防火墙不仅只江南独有,它也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徽州民居封火墙类型有许多,三叠式,五叠式。进深长,房屋大的要做五叠式,也有呈弓形封火山墙的,高高的封火墙在徽州不仅是起到防火的作用,更是为了防盗。所以,江南沿河一带的封火墙粉墙黛瓦,起伏有致,很是清爽雅致。而徽州的封火墙,因为其高大而有确定的规律性,加之深宅老屋,往往会给人以肃穆宁静之感。 ⑤对立统一的手法:徽州民居的黑和白形成明度对比,大片的防火墙又和民居群落形成面和点的对比,屋内的天井中流淌的水和四周的青石刚柔并济,而平整齐白的墙面和精雕入微的门楼形成简和繁的猛烈反差,明堂和暗室是明和暗的对比。再从大的地方说,那一个以族为群的民居群落聚居于一片青山绿水中,这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 摘要:徽州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以粉墙黛瓦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结构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聚落组合变化丰富,深刻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自然观和礼乐之制,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递村和宏村。 The ‘Huizhou residential houses’is one of the mature architectural trend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uses black and white as element colors and it is famous for the unique Ma Tau wall and Lou Tian. The wood structure of beam with elegant carvings craft on it is both strong and stable. Inside the houses, the classic and elegant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furnish display a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tmosphere. In most places of southern Anhui, to a greater or less extent some ancient houses are remained. Its settlement and combination reveal with great poignancy the opinion of nature and social rules for etiquette and harmony of Huizhou people, of them the most famous are villages of Xidy and Hongcun 【关键词】徽州建筑(民居),天井,屋顶,马头墙,围合,轴线,礼制 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念叨着自己的家乡——徽州。 徽州,简称“徽”,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之于徽州民居,我们应当做地理学的界定,同时也应当涵盖它的文化意蕴——儒家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的体现。 徽州素以奇峰,怪石,清泉,古树,云雾称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徽州建筑基本属于“山地建筑”(山地建筑是坡度10%以上的建筑)。明代文震亨以为“居山水之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徽州民居村落则大都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居山水间与村居的统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子云“山峭立而水清澈”,也正是这样的环境陶冶出平淡自然,率真拙朴的徽州人民,也正是这种性格的铸就,审美观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派民居的风貌。于是,环境——建筑——人,成为了一个无限的循环。 一、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象征着一种“礼制”秩序。尽管建筑形态由各种要素组合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建筑艺术风格及特点

徽派建筑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构造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 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 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 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 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 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风格和风貌。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拟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表达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

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 徽派建筑的特 点 徽派建筑 特点:青砖黛 瓦、高墙小窗、 流檐翘角、雕 梁花窗、飞檐 出甍、回廊挂 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构造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徽派建筑中民居 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 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 花格窗。徽州民居的构 造结实,大多是砖墙、 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构造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展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

徽州传统聚落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徽州传统聚落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左丹;吴伟 【摘要】传统聚落经过世代演化而形成,是历史留给我们及后世非再生的文化资源与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在空间格局、设施配置、景观绿化、综合防灾以及建筑功能等方面均已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如何提高徽州传统聚落品质,是有效保障和合理运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梳理徽州传统聚落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现其演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原因的探究,发现其演化的阶段和规律,尝试从村落与聚落的自然基础出发,找到影响其演化的内在因素及外在推力,得出功在徽商、稳于耕读、败于战争的结论.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古村落,提出相应的综合品质提升路径,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9(039)001 【总页数】4页(P53-56) 【关键词】徽州;村落;传统聚落;形成;演化 【作者】左丹;吴伟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学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徽州,不仅以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天下,更以绚烂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千百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民风民俗、古朴的生活方式,吸引着无数对其充满兴趣、渴望认知的人。李白诗中描述的“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其中,徽州的村落和聚落是徽州地区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徽州四面万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盆地和谷地。山间盆地以位于徽州中部的休歙盆地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其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 1 徽州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 1.1 徽州聚落的形成时期 徽州最早的村落是古代越族人居住的地方,它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先秦时期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文明已经十分发达。那时候,徽州古村落的主要建设者是历史上不断迁入的中原人,反客为主地建立了当时的古徽州。《舆地志·风土》卷一云:“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描述的就是徽州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进而形成徽州古村落早期的基本轮廓。 因此,东晋、唐末、南宋时期,可以称其为徽州村落的形成期。不论是三次南迁还是境内迁居,有组织的举族迁移是徽州移民迁居的重要特点。他们多聚族而居,户与户之间相连相通,形成一整片的建筑群。聚居之地多处险要,易守难攻,屯聚为坞壁。“僻处一隅,险阻四塞”“依山阻险以自安” (引自《徽州府志》),成 为这一时期徽州村落选址和布局的主要特征。 1.2 徽州聚落的稳定发展时期 南宋时期,从元朝到明朝中叶,这300多年是徽州社会发展的稳定时期,徽州村 落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发展也相对稳定,这一时期,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社会、习尚知书。“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引自《婺源乡土志》)——这 表明,耕读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徽州的主流文化。一些官宦或大户人家修建的私家园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徽州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审美特征及现代启示-精品文档资料

徽州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审美特征及现代启示 徽州传统聚落指源于宋、兴盛于明清而延至于民国时期的古 徽州辖区人们聚居而成的村、镇、城等。[1]32 徽文化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是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载体的徽州传统建筑,无疑承载了徽文化的精华,具有明显社会性和时代性。徽州传统建筑受到儒、释、道文化与宗族宗法、伦理道 德的影响,不仅体现了古徽州文化,也折射出经济、社会伦理和 居民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建筑从审美角度来看,首先重视的是社会观念、伦理等级的美,中国建筑美学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 艺术哲学。[2] 徽州传统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鲜活案例。徽州传 统建筑的轴线布局、空间开阖、平面组织、立面构成、色彩装饰 等均由当时的自然环境、宗法宗族、社会伦理、生产生活、耕读 文化、生态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徽州传统聚落与建筑的秩序美 聚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单元,因此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生存的 需要。聚落的形态与布局,既受其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土 地、水、林木等资源的限制,更受文化、经济、气候、商业、交 通、防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法制度维系整个封建社会,呈现 出秩序性和等级性,物化在徽州传统聚落与建筑中,主要通过聚落格局、建筑空间、建筑立面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主次分明”而

条理清晰的有序性特征。 (一)聚落与建筑布局 1.宗法制度下的内向性团块格局聚落布局与组织 中国古代社会讲究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形成了一条无形纽 带,维系着一个宗族社,形成了“同姓聚居”的聚落模式。聚落 的物质形态上,则是常常以宗祠为核心形成聚落的核心节点,成为聚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宗族制度管理和制约着一个小社会,建立并维持着这个小社会各方面的秩序;因此,在聚落布局组织方 面也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性。在聚落布局中,往往以祠堂为中心, 形成居住组团。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不同,宗族又分别形成房系、 支系,并各有支祠;再次形成一个个居住组团,围绕在支祠附近。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聚落内在的网络结构体系。例如:黟县西递村以全村宗祠敬爱堂为中心,下分九个支系,分别以各自支祠为中 心形成组团,整个村落布局与分区明确(图1)。 2.满足物质与精神审美需求的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徽州传统聚落最有特色的空间构成部分。它既要符合聚落地形地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解决交通问题;也要符 合人体工程学,完成居民社交活动需求;更符合了建筑设计的审 美原则,满足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 律、层次与虚实等形式美特征。街巷空间流转贯通,层次丰富, 曲曲折折,四通八达,既有变化更求统一。这些街巷尺度宜人, 虽没有刻板的一刀切,却层次明确,主要街巷与次要街巷尺度功

美术徽州古民居教案、教学设计

鲁美版《美术鉴赏》《民间美术与民居》之<徽州古民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由于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加上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造就了丰富的建筑类型,其中民居建筑的类型最多。民居是出现最早、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建筑是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解了祖国的优秀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民居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从中窥见其背后的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 建筑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无论哪种住宅形式,都是按照因地制宜,“与自然调和”的方式建造的。 本课讲中国徽州古民居主要以安徽黟县宏村为主。徽州古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 的精髓所在,是一个综合性艺术载体,它涉及了很多艺术。 在这一节课中着重讲的是徽州古民居的表性特点和室内的装饰特点。徽州古民居最大的环境特色就是依山傍水的诗情画意的和三雕艺术,本节课就古民居的这一特点从建筑的选址美、表型美、空间美和装饰美这四个方面从感性到理性的去认识徽州古民居。教师主要创设一种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质疑。教师适当点播、引导、归纳,从而最终掌握了古民居方面的知识。

【教学分析】 言、教材分析 徽州民居是典型的天井式住宅,“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加上人稠山多地窄,所以为了防晒通风,节省资源,建筑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大厅前向天井,完全开敞。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起到防火势蔓延的作用。整座建筑色彩明朗而素雅。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 在明清,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等文人山水画在徽州的兴 起,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从而渗透到建筑艺术。因此,徽州民居表现出强烈的诗画意味。建筑一方面要发展、充实和强化礼教功用,另外家家户户是“一字之上,三雕娇美”,尽力将木、转、石应用到至善至美、独具一格的程度,所以既有实际的功用目的,又充分发挥了建筑独特的审美作用。 徽州民居十分注重选址。“有山无水休寻地”,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实现“天人合一”。所以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

从布局形式看皖南民居文化

从布局形式看皖南民居文化 在对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皖南民居所折射出的文化。民居村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反映出村落初建者和民居主人对美好生活直白而朴素的强烈追求,具有典型的民居特色。同时严谨的内部格局和民居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也反映出古徽州人对儒、道等东方美学的思考和追求。 标签: 皖南;民居文化;布局形式 皖南,古称徽州。皖南山水翕聚,错落在峰峦叠翠、绿水萦绕的优美景致中的古村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人们独具巧思地建构出天人合一的徽州村落风貌,迄今保留着为数众多的明清建筑群。清康熙时歙人程且硕,在《春帆纪程》中描写皖南民居村落景观云:“乡村如星列棋步,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这优美的文字简练的概括出皖南民居村落的特征。程朱理学发展至明末清初,绵延了上百年,明清之际的皖南古村落,集徽商经济与程朱理学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并由此产生了“名山尚富金银色,环墙犹闻雅颂声”的典型徽派古村落形态。 目前保留形制较完整的古村落有宏村、西递、南屏、关麓等。微州古村落的建筑成就,之所以被中外诸多学者赞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和“珍贵的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之一”,就因为其中蕴含着明清之际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其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和谐融洽及美感。徽州古村落从选址、布局到结构造型上,无不折射出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光环,同时也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特点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上,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由于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石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画;既有山之静谧之秀,又有水之灵动之美。 1.1 村落的选址布局 徽派民居重视环境选择,重视服从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从现存的选址布局来看,当初迁入黟县的中原大族,均是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作为聚居之地。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依山造物,傍水结村”。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从风水观念来看,似乎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的小气候。但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徽州传统民居分析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徽州传统民居分析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徽州传统民居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学开展,现代居住建筑开始强调生态设计。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为出发点,对徽州民居传统村落的总体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设计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徽州传统民居规划设计的生态性特征。 关键词:徽州民居;生态学;生态设计 2l世纪,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工业化大生产、及由其产生的社会模式和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生态、可持续开展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目前,生态化设计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学理论,比方“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对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化建筑设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初步的开掘、归纳总结,于今天的可持续开展和生态住区设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其所表达出的独特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徽州古村落是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徽州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村落布局、建筑设计、构造设计,都充满了生态思想。本文以徽州民居为例,重点探讨总体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设计两个方面所包含的生态化因素。 一生态学与生态居住社区 生态学,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早期的生态学偏向于研究生态的自然属性,研究对象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由于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当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发生一些变化,生态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由人类这一特殊有机体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将研究范围从单一生境转向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地球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而,我们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学理论知识,利用其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社会经济开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开展。 生态居住社区,又称为绿色社区和可持续社区,一般指:将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开展理论运用于住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伤害,保证人体健康,到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社区。一般而言,生态居住社区应该到达节约能源与资源、建筑材料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等要求。 二徽州民居村落的总体规划布局 徽州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其村落布局大多因地制宜,或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布局与自然地势结合,创造了丰富生动的村落景观。 徽州村落的总体规划布局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哲理。这种生态哲理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所支配,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联系。老子的?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指天地人各有其内在肌理,但最终都要服从于自然规律。受天—地—人合一思想影响,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符合当代生态学的根本观点,都强调人与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少见的。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ﻫ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ﻫ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ﻫ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于波光潋滟的大河之滨,或蛰伏于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ﻫ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