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500字)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500字)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500字)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宜宾县委党校课题组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创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降低问题和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止农村凋敝问题的重要对策。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宜宾县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融入全国、全省看宜宾县,跳出农业看产业,宜宾县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影响还较小,市场份额还较低,差距还较大。如何推进新形势下的特色效益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宜宾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宜宾县是全国改革名县、商品粮、瘦肉型生猪、对欧盟出口肉兔生产基地县,也是全省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牧百强县”。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在经济发展处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化的工业强县跨越的关键时期,跨入了西部经济百强县行列。近年来,宜宾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宜宾县林竹、蚕桑、茶叶、畜牧、果蔬、粮食等特色产业分别向优势产区和最佳适宜区集中,形成了山区茶叶经济带、平坝河谷果蔬经济带、浅丘林竹经济带的布局和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以及各具特色的畜禽养殖小区。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沿金江两岸的柏溪镇、安边镇、普安乡等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产业带;以高场、李场、观音镇、柳嘉镇等为代表的生猪、肉兔养殖产业带;以蕨溪镇、古柏乡、泥溪、泥南乡为代表的特色晒烟产业带;以隆兴乡、古柏乡、双宜乡等为代表的油樟产业带;以永兴镇、白花镇、孔滩镇、双谊为代表的莲藕、芽菜产业带,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二)产业基地快速发展。2010年,宜宾县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1.0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粮油、生猪、肉兔、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巩固和发展壮大畜禽、水产、养殖专业村26个。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万亩香料基地、万头无公害瘦肉型生猪基地、万亩蚕桑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土豆基地、万亩莲藕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和优质晒烟基地十大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壮大。其中,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4.8万亩,实现产量48.9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宜宾县是全国最大的油樟基地,享有“全国最大天然油樟植物园”的美誉。全县油樟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樟生产基地,樟油年产量达40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全省90%以上,产值达2.1亿元。三是生猪肉兔产业规模壮大,宜宾县是国家确定的瘦肉型生猪基地县,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136.5万头,生猪出栏排名全省第八。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50个,年出栏500—1000头的规模养猪场100余个。同时,宜宾县又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肉兔基地,肉兔年产量达591.7万余只,肉兔出栏排名全省第一。四是永兴镇莲藕凸显特色,有“川南藕乡”的美誉。永兴无公害绿色莲藕生产基地是川南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全镇莲藕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年总产量275万吨,年总产值达4840万元以上。以永兴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及毗邻的荣县、富顺县等农户种植莲藕2万余亩,远销成都、绵阳、重庆、昆明、新疆等多个省内外大中城市。五是优质水果(柑橘、荔枝、龙眼、茵红李)、茶园、蔬菜栽培、蚕桑种植等得到了长足发展。(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从县委农工办了解到:宜宾县为了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和完善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三十七条优惠政策,落实了县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龙头企业制度。2010年,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72万元。目前已培育和发展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户,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7户。18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64亿元,实现利税1.11亿元。汇宝食品、富康芽菜等57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19.6万户,比上年度增加1.8万户,约占全县农户数的76.6%;带动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225个90万亩,养殖基地95个,规模达405万头(只)。龙头企业联结的优

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规模)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和基地带动农户人均年增加收入865元。(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围绕粮油、畜禽、林竹、果蔬、水产、蚕桑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县财政投入98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专合组织发展。争取了省财政项目资金40万元发展古罗镇惠民花生专合组织。截止2010年,农村专合组织达2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07个),工商注册登记率达51.9%,比上年增长13.6个百分点。培育和发展省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6个。对“兴川莲藕”、“古柏生猪”等25个发展较好的专合组织进行了重点扶持发展。专合组织覆盖全县茶叶、蚕桑、花生、莲藕、水果、花卉、畜牧、水产、农副产品流通等各个行业。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协会发展、会员受益”的双赢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从原来的“空壳”组织到真正的经济实体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农户(会员)与市场联结的纽带作用。专合组织的会员总数5.3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1.58%;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7.59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70.01%;各类专合组织实现营销收入达13.2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61%。专合组织成员户均纯收入达29136元,比上年增加2400元,带动农户户均纯收入达24224元,比上年增加2100元。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专合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五)实施“农业科技之光温暖行动计划”。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宜宾县近年来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扎实推进了水果改良优质工程、特色经济鱼类养殖示范工程、优质芽菜推广工程、高淀粉红薯推广工程和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工程。一是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能力。宜宾县创建了“科技特派员自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支持、企业和农民群众需要、科特办审批”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建立了“一述四评一考核”的考核奖惩制度。二是科技特派员领办特色农业园区和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近年来,宜宾县培育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6个,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科技特派员项目示范和带动农户实现产值36.38亿元。科技特派员创办了以富康芽菜公司、群星渔业公司、领先农业科技公司等为代表的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济实体12个。①以邓光荣为首的肉兔科技特派员团队,协助汇宝公司实施的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优质兔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验收获得省科技厅和科技部好评,并获得科技部富民强县绩效考评奖励项目后续资金支持。县内年出栏肉兔591.7万只以上,成为西部最大的肉兔基地县,产品出口欧盟。②科技特派员钟小江、丰富仕参与创办的领先农业科技公司,获得了茵红李新品种审定证书,县内茵红李发展势头迅猛。③科技特派员焦富康创办的富康芽菜公司建成标准化的优质芽菜生产基地2万余亩,带动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④科技特派员黄家灿和博士专家服务团成员魏琴,协助宜宾原始林业公司组建了油樟创新研究团队,建立油樟研究所,新培育油樟基地林5万多亩,使宜宾县油樟种植面积增至27万亩,油樟油产量占全国的70%。农业科技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面临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一)农村劳动力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普遍缺乏致富的手段和能力。二是“小农经济”意识普遍存在,边远贫困村农民仍存在“种田吃饭”、“自给自足”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虽然有着强烈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来致富,但又在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时缺乏资金、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能力,难以抓住机遇,粗放型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风险的矛盾,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三是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矛盾。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2010年宜宾县转移和输出28.8万人次,劳务总收入21.71亿元),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严重和普遍,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矛盾。(二)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趋尖锐。问卷调查26个乡镇的37名副乡(镇)长:“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状况表现”?占98%的人员问卷答案集中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尤其是今年西南地区遭遇的夏季特大干旱,宜宾县横江、双龙、凤仪南大片和西面龙池等乡镇人、畜饮用水都十分困难,泥南、蕨溪镇、白花等在内的乡镇的水塘、水库干涸、稻田裂缝,水利设施落后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时至今日,观音-柳嘉-合什、龙池-商州镇的道路依然是泥土碎石路,乡镇中心至各个办事处的泥土碎石路更是屡见不鲜。二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体系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经费、培训机制等方面还不完善,农民应用信息化的水平不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信息服务落后,农民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相应的决策困难,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信息滞后影响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三是一些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明显,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畜禽改良体系、动植物疫病预测预报和防控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税费改革前,有限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推进,税费改革后,虽然较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必不可少的补偿性投资来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构成宜宾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调研资料显示:宜宾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除汇宝食品、好耕农业、吉鑫酒业、青潭商贸4户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规模较大外,新培育和发展的中绿林业、雨禾蔬菜、原始林业、沁仙米业、吉新商贸等规模龙头企业刚起步,产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须加速提升。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户,还没有培育出国家级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呈现出的特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与市场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小,产业链较短,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在研究力量与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在一些特色优势产业深加工、精细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缺乏专门攻关,产品优势不明显,产品处于价值链条低端,名优品牌较少,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抗风险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不完善,这较大的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利用外资龙头企业数还没有实现0的突破,龙头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低。(四)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2010年,宜宾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按照合同关系建立有80个,年订单总额16580万元,年履约订单成交额12680万元。产业化组织效益中专业市场的交易额42408万元,净利润4672万元,上缴税金784万元,专业市场从业人数1021人,由此可见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宜宾县按照千村春风工程“四个一”标准建设县级以上新农村示范村45个,百万元产值村322个,千万元产值村6个,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85个。但是,示范片专业合作组织滞后,大多数加工企业直接与分散的农户建立合同、合作关系。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农企之间仍是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利益攸关的契约关系,因此,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受企业经营规模和专业化水平限制,农产品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市场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由于缺乏农产品现代物流公司带动,农产品销售半径小,市场指向不明,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五)对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认识不足。宜宾县农业产业发展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须进一步加深,思想还须进一步解放,开拓、创新精神还须进一步加强。虽然是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精深加工型产品品牌比重较小,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品牌企业太少,能够代表宜宾县农产品形象的品牌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品牌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能充分发挥。同时,生产组织分散,农户经营分散化、规模小,企业也达不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这成为发展农业品牌的又一制约因素。三、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

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产品特色化和产业规模化是特色农业的两大基本特征。因此,结合宜宾县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宜宾县特色效益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强特色效益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一是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围绕建成“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四川省畜牧业强县重点培育县”、“中国西部经济强县”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宜宾县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结合宜宾县实际,根据市场导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农民种养习惯,科学制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建设内容细化到乡镇、村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优质水果、优质畜禽、优质粮食尤其是酿酒专用粮和优质食用粮、生态特色水产等六大产业,重点培育优质pic生猪示范基地、优质茵红李、荔枝(桂圆)示范基地、林下禽类养殖示范基地、优质粮示范基地、优质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优质肉兔繁育基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七大核心示范基地。要紧密结合规划,将项目、资金安排到优势产业和核心产区,集中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强镇(乡)。二是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启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品种改良工程,加强联合育种攻关,建设优质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在5年内,使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扶贫、移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项目等项目资金,突出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园、林、水、田、路、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夯实基础,提高产能和质量。对现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要进行水、田、路、电和品种综合配套改造,挖掘内涵生产潜力。四是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为基础,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对建成集中规模达1000亩以上的基地,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政府对获得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基地备案和其它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基地和企业给予适当奖励。五是发展设施农业。挖掘设施农业的生产潜能,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在规划项目中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比例,对基础性、公益性的良种繁育和示范园区建设以及应用设施增产

(二)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收潜力大,促进保障市场平衡供给的优势特色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优势特色产业,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并进,充分重视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带领农民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全县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以规模大、带动面大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加快建设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以生猪、肉兔、水果、特色蔬菜、特色水产、油樟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拉长农业产业链,联结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合理引导,争取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以区域化集中提升农业的产业化集聚效益。重点培育汇宝食品、原始林业、好耕农业、富康芽菜、领先农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做到全县六大特色产业均有龙头企业覆盖。二是促进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户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政府要引导农民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扩大专合组织范围,围绕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农产品流通主体,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为农民提供农资、信贷、农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加快农产品流通和产业化经营。各类专合组织还应该聚零为整,抱团出击,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享。(三)科技引领,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要靠科技引领、科技支撑。农产品档次低、成本高、效益小,归根结底是科技含

量不高。所以,要提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科技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一是不断提高各类科技人员的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为目标,加快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企业、联办示范园区,支持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宜宾县博士专家服务团建设,重视人才柔性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农业科技的高位嫁接低位落实,从而突破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瓶颈问题和农业科技迈不过最后一道坎、走不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推进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实平台软件、拓展服务领域,积极组织开发适应区域区情、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信息产品,实现信息化建设全覆盖。二是积极推行“科技兴村计划”,与“千村春风工程”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合,开展科技兴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以农产品专业生产合作社、党校等为阵地,抓好乡村干部、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及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引进、开发,提高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培养科技示范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提高农民生产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并重点培植和扶持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四)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品牌化日益重要。一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以汇宝食品、好耕农业、原始林业、富康芽菜等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为龙头,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加工的精度和深度,把分散的资源通过市场买卖、契约、专合组织等形式有效的整合起来,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以龙头组织对品牌塑造和开发为核心,积极推行标准化统一管理,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实行品牌标准化管理。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设标准化养殖场,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把质量管理和标志管理贯穿生产过程始终,稳定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基地农户互动的方式,使农业标准化扎实推进,增强品牌效应。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品牌质量基础。走科技兴农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新品种引进培育,提升自主产品的开发能力,以新产品、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保持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强化产品注册与认证,提升品牌农业的内在质量。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四是注重品牌整合传播,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宜宾县要加强对农产品品牌进行整体策划和全方位宣传,搞好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要积极创新策划形象良好且有较大影响力的诸如荷花节、李花节的举办机制,善于利用媒体广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拓展农产品营销市场,提高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农业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转变,推进宜宾县农业现代化建设驶向快车道。

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农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平原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

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0%,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三)主要原则。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主体能动性,依靠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优化结构,效益为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科技支撑,强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 ――尊重规律,保护生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本特点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重庆市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规划(8.15)

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17) (征求意见稿) 特色效益农业是指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特征,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市场特征,高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特征,以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组织特征;形成完整产业链、安全生态链、灵敏需求链、快捷供应链的现代农业。立足万州实际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促进万州农业科学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 为促进万州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依照《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万州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区委四届二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好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体系的原则,按照“扩果蔬、攻草畜、突特色、强标准、拓功能”的总体发展思路,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把万州建成渝东北地区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 ——优化区域布局。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形成“一圈二园三带”的产业空间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打造主导优势产业,选择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 ——拓展产业功能。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等多种形式的城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和高山避暑胜地。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现“816”目标。到201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突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郑曙东 2010年06月04日09:14 来源:《湖北日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与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 摘要:粗放式农业运作形式让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无法达到要求,这不仅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压力,无法促进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备产生或支持一定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再有一种衡量的标准是常用发展指标是人均GNP增幅度,如果农业经济发展速率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就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低碳经济概述 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基本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配合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让经济发展的

方式得到优化或是转变,进而达到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并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让我国制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目标得到满足,这种发展模式是最为科学与合理的,是保障人类发展获得无限延续的基础,传统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或是农业发展方式,因为资源占用不节制,环境牺牲程度大的原因,导致这种发展结构异常不合理,属于自杀式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会让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化、清洁化等方向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效率低 历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受生产经营水平的所限,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很多农民在农事活动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法,依据自身的经验与初级劳动力支撑起整个农事经营过程,这种劳作方式不仅效率低,同时抵御自然环境变动的能力小,很容易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事生产活动异常被动。加上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因此,留在家中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这样的现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进展缓慢,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500字)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宜宾县委党校课题组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创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降低问题和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止农村凋敝问题的重要对策。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宜宾县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融入全国、全省看宜宾县,跳出农业看产业,宜宾县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影响还较小,市场份额还较低,差距还较大。如何推进新形势下的特色效益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宜宾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宜宾县是全国改革名县、商品粮、瘦肉型生猪、对欧盟出口肉兔生产基地县,也是全省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畜牧百强县”。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在经济发展处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化的工业强县跨越的关键时期,跨入了西部经济百强县行列。近年来,宜宾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宜宾县林竹、蚕桑、茶叶、畜牧、果蔬、粮食等特色产业分别向优势产区和最佳适宜区集中,形成了山区茶叶经济带、平坝河谷果蔬经济带、浅丘林竹经济带的布局和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以及各具特色的畜禽养殖小区。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沿金江两岸的柏溪镇、安边镇、普安乡等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产业带;以高场、李场、观音镇、柳嘉镇等为代表的生猪、肉兔养殖产业带;以蕨溪镇、古柏乡、泥溪、泥南乡为代表的特色晒烟产业带;以隆兴乡、古柏乡、双宜乡等为代表的油樟产业带;以永兴镇、白花镇、孔滩镇、双谊为代表的莲藕、芽菜产业带,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二)产业基地快速发展。2010年,宜宾县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1.0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粮油、生猪、肉兔、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巩固和发展壮大畜禽、水产、养殖专业村26个。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万亩香料基地、万头无公害瘦肉型生猪基地、万亩蚕桑基地、万亩茶叶基地、万亩土豆基地、万亩莲藕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和优质晒烟基地十大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壮大。其中,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4.8万亩,实现产量48.9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宜宾县是全国最大的油樟基地,享有“全国最大天然油樟植物园”的美誉。全县油樟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樟生产基地,樟油年产量达4000吨,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全省90%以上,产值达2.1亿元。三是生猪肉兔产业规模壮大,宜宾县是国家确定的瘦肉型生猪基地县,2010年全县生猪出栏136.5万头,生猪出栏排名全省第八。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50个,年出栏500—1000头的规模养猪场100余个。同时,宜宾县又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肉兔基地,肉兔年产量达591.7万余只,肉兔出栏排名全省第一。四是永兴镇莲藕凸显特色,有“川南藕乡”的美誉。永兴无公害绿色莲藕生产基地是川南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全镇莲藕种植面积已达1万余亩,年总产量275万吨,年总产值达4840万元以上。以永兴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及毗邻的荣县、富顺县等农户种植莲藕2万余亩,远销成都、绵阳、重庆、昆明、新疆等多个省内外大中城市。五是优质水果(柑橘、荔枝、龙眼、茵红李)、茶园、蔬菜栽培、蚕桑种植等得到了长足发展。(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从县委农工办了解到:宜宾县为了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和完善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三十七条优惠政策,落实了县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龙头企业制度。2010年,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72万元。目前已培育和发展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8户,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7户。18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64亿元,实现利税1.11亿元。汇宝食品、富康芽菜等57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19.6万户,比上年度增加1.8万户,约占全县农户数的76.6%;带动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225个90万亩,养殖基地95个,规模达405万头(只)。龙头企业联结的优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应包括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等;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应包括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等。总之,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正视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道路。 标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在人口刚性增加和耕地刚性减少严重并存,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业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和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等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充分认知其客观必要性、现实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之外,还必须切实把握路径取向,扎实夯实重点环节,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深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从传统农业质变为现代农业进程中必须破题的艰巨任务。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之外,还应向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转变,显现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因地制宜地“走好八条道路,实现八个转变”。 1.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现代农业是知识农业。我国的知识农业虽然已经起步,但无论是从知识供给看,还是从知识使用看,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知识供给看,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华没能完好地传承下来,更没有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线断网破人散”,现代农业知识传输和推广使用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知识使用看,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到城市务工经商了,真正处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俗称的“386199部队”,远远达不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要求。我国农业要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就必须以新型农业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彰显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威力,充分运用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设施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环境向循环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案(最新)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x和总书记视察x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方案。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区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动力不足,出口比重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特征明显,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我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大,对资源开发和投资依赖性较强,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根本扭转,资源供给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难以承载,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各地、各部门必须以空前的危机感、高度的责任感和

强烈的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着力推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不断增强创新发展意识,努力开创我区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理论和“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人力资源为保障,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从自身资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着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黄河金岸,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山川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着力提高政府统筹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有效创新带动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加快发展与改

黔江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研究

黔江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董英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黔江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选择回乡创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但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中面临着原材料供应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品牌提升难度大等问题。以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 一、黔江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围绕土家传统特色食品进行链式开发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集产品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主要产品有土家渣海椒、盐菜、豆豉等,拥有“送饭宝贝”、“尝必乐”2个自主品牌,获得渣海椒、盐菜等产品发明专利5项。一直以来,公司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求发展、以品牌求突破”的经营理念,坚持从源头著手,严格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全面推广应用了地膜覆盖移栽、营养块漂浮育苗、动物粪便发酵等绿色技术,所有原材料达到无公害标准。 1、原材料供应不足。公司每年对辣椒、儿菜原材料的需求量是上千万吨,但是根据目前公司在白石的种植基地数据看,白石的产量完全达不到公司的需求,为了产品的正常供应,公司每年都需要从乡外甚至是区外采购辣椒、儿菜等原材料。区外采购一方面会增加相应的运输费和人工费,另一方面在运输途中,因长途运输,原材料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耗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损失。造成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老百姓局限于传统辣椒种植模式,普遍缺乏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虽然公司会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种植失败的现象,导致优良品少、残次品多,效益不高;二是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孺,发展农业产业的劳动力有限,同时认为辣椒、儿菜带来的效益本身并不是很高,积极性不高。 2、基础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当前的发展趋势较好,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生产链的优化,发展中却出现容易融资难、配套设施滞后等为难题。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融资难。原建设初期,因对相关政策的不熟悉,厂房建设用地为农用地,没有工业用地指标,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押资产,进而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二是环保设施滞后。公司厂房在前期建设时,未提前开展环评和环保备,未按标准配套建设相应的排污系统、废水处理站等环保设施,据了解目前废水处理站虽已建,且已申请验收,但目前验收的最终结论还未下达。三是交通不便利。尝必乐公司位于白石乡中河社区,白石距黔江城区53公里,贯穿石黄片区的两条道路主要是S202、X090,公司若从外地购买原材料和将成品销往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一) 摘要: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村人口至今仍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全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也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一)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二)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以色列,1991年农产品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6%。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三)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四)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产业经济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 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思路已由“转变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增长发展方式”。虽只一词变化,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不同。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考虑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增长机理的研究,突出产出的效率问题。而发展方式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核心在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即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能耗降低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增长方式对比不仅是农业概念上的扩展、功能的多元化和效益的均衡化[1],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1.土地制度。合理的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极大释放了农民积极性,是符合当时整个经济环境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该制度已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重新的制度安排。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必将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第四次变迁[2]。但目前我国还没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各个地方都在探索中。 2.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但可以使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等得到优化配置,还可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在劳动力转移上面还有很多的制度和现实制约,城乡结构的二元化,使得农民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异,而依附这些制度的利益分配也不公平。并且随着劳动力转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科技因素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因素。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美、法的1.6、3.6和6倍,不仅成本高,产品标准也低。目前,在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3]。尤其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严重滞后,信息沟通渠道简单。 (三)资本因素 1.物力资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在1998年对我国农业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为10.69%,而后逐年下降一直到2004年达到低点7.12%,虽然近几年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都在8%左右。另一方面,农业对资金的不断扩张的需求也没有得到金融制度上的安排。首先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会更多的规避对农投资;还有现在民间融资渠道还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目前已引发局部风险,也增加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本。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报告显示,20%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 3.4%的接受过初级职业培训,0.13%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76.4%的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2009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1.45亿外出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4]。而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学历,53%的农民接受过2~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而日本5.9%有大学文凭,7 4.8%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只占19.4[5]。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本上和国外差距非常明显。 三、构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加大对农业投入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虽然按照《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实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执行。因此构建“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3]。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的稳定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支农投入渠道,稳定增加农业生产环节补贴幅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革提供资金支持。 (二)实施科教兴农 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继续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农村发展的未来;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农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2.提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首先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转化的力度,建立一批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解决育种、储运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其次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搭建技术供需平台,逐步形成“专家+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普及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畅通渠道;最后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和技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便利,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杨耀旭 河南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关键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如何构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65-01 收稿日期:2011-11-25 (下转第368页)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时期。从国际经验看,现代化加速推进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把握得好,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把握不好,农业发展则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美国、西欧各国在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拉美国家在这个阶段由于轻视农业农村发展,整个国家由此陷入经济徘徊、社会动荡的发展“陷阱”。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从而扩大发展回旋余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仅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尽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主要源于农业内外两方面。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