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说课稿

解比例说课稿
解比例说课稿

解比例说课稿

马金芳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课本35页,例题2、例题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

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本节课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另外一个是运用比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分散难点,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先教学解比例,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了在应用中直接教学计算的编排,降低了难度。

3、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5、说学情、学法:学生是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尝试法、练习法、质疑点拨法等。

【问题导学】

一、畅所欲言: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赶紧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1、交流汇报。

2、运用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将2:80 80:2 5:200 200:5放在天平的两端,使它保持平衡,并说出理由。

3、将比例式子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

0.5:5=0.2:2 0.5×2 =()×()

2/5:1/2=3/5:3/4 2/5×3/4=()×()

8:25=40:x ()×()=()×()观察上面的三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解第三个方程,追问方程是怎样来的?

揭题,导入新知。

【自主探究】

1、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大脑前行吧!

2、试做:1.25:0.25=x:1.6 1.5/2.5=x/6

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即时练习:32页做一做。

【巩固提升】

1、出示书35页例2.自己解决,小组交换检查。

2、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觉得处理的好的地方有:

1、对教材的重组:单独教学完解比例后再来教学例2。本来教材的编排是先教学例2再教学例3,在备课时我觉得在例2里既要教学如何解比例,又要教学如何

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困难,所以做出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2的调整。这样调整后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2、转化思想的渗透:在复习题中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等比式改写成等积式,然后将含有未知数的等积式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再沟通方程与比例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3、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基本能掌握关键。

不足之处:

1、教师仍存在包办代替的思想,不放心学生。

2、教师不能关注所有学生,小组作用体现不明显。

3、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不丰富。

4、教师还脱不开书本的束缚,不能将知识有机的整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