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

教学大纲

能源动力系

2015.1

目录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传热学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泵与风机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制冷技术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外语阅读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流体机械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锅炉原理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汽轮机原理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热力发电厂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课程设计I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课程设计Ⅱ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专业课程设计Ⅲ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

英文名称:3D CAD Practice

学时:24

学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笔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等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订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特点,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以计算机设计操作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机械装备生产中设计制造过程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机械装备产品的开发、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机械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一门研究机械装备制造及设计等工程问题的科学。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运用计算机、数学等知识,结合计算机实践操作,进行机械产品的空间解析设计开发、进行机械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机械产品的特性,结合机械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实现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过程分析,从而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机械设计制造是能源动力装备制造生产的核心过程,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以,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

高等数学

工程制图

空间解析几何

空间曲面解析

几何要素空间表达空间立体工程制图

机械设备、零件的空间立体表达与工程图生成

图1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

工程力学

力学分析

工程材料与公差材料及工程制图国家标准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分析热分析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锅炉原理动力装备机械

设计分析流体机械

流体机械设计分析

动力机械制造技术

动力机械设计分析

械设计基础机械机构设计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汽轮机原理

动力装备机械设计分析

图2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3.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4.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CAD 技术理论

了解CAD 技术及产品设计技术前沿; 理解CAD 技术及产品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

掌握CAD技术及产品设计基本概念。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3D CAD(UG NX)软件概述

了解UG NX各模块功能;

理解UG NX各模块功能的作用和操作模式;

掌握软件的界面设置与常用交互操作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UG NX软件的认知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三章草图的创建

了解实体构建的基本方法,草图的基本概念;

理解草图的作用、草图操作中的各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掌握草图的创建及访问、草图曲线、草图约束、草图操作及首选项等内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实体构建的思维方式和平面草图绘制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四章实体建模

了解实体建模的基本思想;

理解实体建模的基本方法;

掌握参考特征及扫描特征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技巧、设计特征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技巧、各特征操作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技巧。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实体构建的思维方式和通过作三维实体建模的综合训练,掌握常见产品零件的模型创建方法及技巧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五章曲线设计与曲面建模

了解曲线曲面的概念;

理解解曲面表面分析的方法;

掌握曲线的各操作命令、曲面的各操作命令。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曲线曲面的命令进行产品开发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六章装配功能

了解机械零件装配基础知识;

理解机械零件装配的基本操作方法;

掌握自底向上及自顶向下的装配设计,掌握组件阵列、镜像装配、装配爆炸视图、装配布置、装配次序、装配克隆、可变形的组件、部件家族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装配产品开发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七章工程制图

了解工程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理解NX制图的主模型方法;

掌握制图模块图纸的设置、零件图的创建、编辑及国标化的设定、装配图的创建、编辑及国标化的设定。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装配产品开发的工程图编辑与创建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主要为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上机操作。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三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2。

课程主要内容授课学时课内外学时比

第一章 CAD技术理论 1 1:2

第二章 3D CAD(UG NX)软件 1 1:2

第三章草图的创建 4 1:2

第四章实体建模 6 1:2

第五章曲线设计与曲面建模 4 1:2

第六章装配功能 4 1:2

第七章工程制图 4 1:2

合计24 1:2

四、考核方式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考核为考查。通过对学生平时出勤、操作实践、作业等相结合综合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为

五级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50%)、出勤(20%)、测验(15%)、平时表现(10%)和课后作业(5%)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CAD技术基础与UG NX 6.0实践》,甘树坤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UG NX 工程设计新手上路》,吴立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学时:24

学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笔人: 戚胜、甘树坤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订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概括的了解,能够分析和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本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的生产特点,以专业概况和专业前沿知识介绍为基础,以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生产中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开发、分析与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是一门专业概论性课程。通过课程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就业方向,以便使学生建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所以,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文献资料阅读

大学物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图1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热力发电厂

内燃机原理

锅炉原理

制冷原理与设备

图2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专业概况

了解本专业发展历史、技术前沿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理解本专业的专业内涵,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掌握本专业的相关基本概念。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历史、内涵、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2章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状况(结合锅炉、汽轮机、换热器、泵与风机等设备)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的前沿研究状况;

理解本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侧重与知识体系,本专业的前沿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包括新能源、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方法;

掌握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的相关基本概念及技术前沿。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的前沿研究状况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培养对感兴趣问题进行知识的收集和学习的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3章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必须具备的知识构架和脉络。

理解本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的前后承接关系;

掌握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的相关重要知识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状况的认识。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4章本科阶段学习注意的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了解本专业内涵、涉及领域、发展概况、前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地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增加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方法;

理解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的性质及前后承接关系,使学生更加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掌握本专业学习的特点,通过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认识,提高学习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是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讲座形式。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四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讲课学时课内外学时比第1章专业概况 2 1:1

第2章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状况18 1:1

第3章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2 1:1

第4章本科阶段学习注意的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2

1:1

合计24 1:1

四、考核方式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考查为主。通过对学生平时出勤、操作实践、大作业或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综合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为五级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20%)、平时表现(10%)和课后大作业或小论文(7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本课程无教材,自编讲义。

2. 参考资料

能源动力工程的专业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等。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笔人:邢万坤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

编写日期:2005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5年3月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从工程观点出发,探讨能量有效利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牢固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推广于热能与其它能量的转换问题。掌握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熟练地运用常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在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本科专业课。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节能)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之一。《工程热力学》运用热力学和数学等知识,在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工质理想气体、实际气体、蒸气和湿空气等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并对工程热力过程、热力循环、装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后续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传热学、流体力学、流体机械、锅炉原理及设计、制冷与检空调等课程奠定了热工基础与热力学原理。特别是为动力装备的热力学原理,热、物量衡算等提供了必备的热工基础及提高经济性、可靠性的方法、手段。《工程热力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所以,《工程热力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图1 《工程热力学》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工程热力学》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课程结构

图3 课程总体结构图

四、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工程热力学专业

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动力装备相关的工程热力学方面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装备中工程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的创新方

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装备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与动

力工程相关工程热力学信息的基本方法;;

5、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能源的利用与生产力的发展。热能与机械能及其它能的转换。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史。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单位制。要求对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研究及学习方法。

⒈基本概念

热力系、工质、状态及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及其特性。温度、压力和比容。热力参数坐标图热力过程及准静态过程。热力循环。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平衡状态及准静态过程,状态参数及其特性等概念,明确热力参数仅决定于状态,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⒉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迁移能与储存能。通过热力系边界的能量交换;功和热量。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开口热力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技术功。确定流动能量方程应用举例。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熟练掌握能量方程及其应用,并且能够区别迁移能与储存能,容积功与推动功,技术功。

⒊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通用气体常数。理想气体的比热。理想气体的内能、焓和熵及其计算。

水蒸汽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饱和状态、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水蒸汽的饱和状态,水蒸汽的发生过程,水蒸汽图表。

⒋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分析气体的热力过程的目的与方法。定容、定压、定温和绝热过程。多变过程及分析。

要求学生从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出发,结合具体过程分析和导出所需公式,并熟悉各过程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上表示,要善于利用图表进行热力计算。

水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任务。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叙述。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熵。

*熵方程。孤立系熵增原理。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及基本叙述,卡诺循环与定理及提高热效率的一般原则。

主要难点是熵的概念及过程方向性。*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计算作功能力损失。

⒍实际气体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实际气体偏差。范德瓦尔方程及分析。对应态原理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⒎气体和蒸汽流动

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气体与蒸汽在喷管和扩压管中流动的基本特性。流速和流量。临界压力比,临界流速和最大流速。喷管的计算。

本章是该课程难点之一。重点应放在喷管内的流动上,要求熟练掌握稳定流动基本方程,管内流动基本特性及喷管的计算。

*压缩机的型式及工作原理。定温、绝热和多变压缩时压缩机耗功的计算。压缩机效率。活塞式压缩机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机的级间冷却。

要求掌握应用热力学原理来分析气体在压缩机中压缩过程,以及如何压缩最有利。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参数及耗功。

⒏*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压缩机的型式及工作原理。定温、绝热和多变压缩时压缩机耗功的计算。压缩机效率。活塞式压缩机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机的级间冷却。

要求掌握应用热力学原理来分析气体在压缩机中压缩过程,以及如何压缩最有利。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参数及耗功。

⒐气体动力循环

分析循环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热力学分析的方法。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及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要求学生熟悉各动力装置循环过程及实际循环简化为理想循环的方法。牢固掌握分析循环的热效率的途径。

⒑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基本的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

蒸汽参数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热电合供

⒒制冷循环

逆向卡喏循环。制冷系数。制冷能力。

*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剂及其热力性质。

本章重点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要求掌握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过程及提高其经济性的途径,制冷量及制冷系数的计算。

六、教学安排及方式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四学期,课内讲授4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讲课学时课内外学时比绪论 2 1∶1

基本概念 4 1∶1

热力第一定律 4 1∶1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5 1∶1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5 1∶1

热力学第二定律7 1∶1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6 1∶1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2 1∶1

气体动力循环 5 1∶1

新能源汽车实训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实训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新能源汽车》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汽车新能源》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之一,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制定本实训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任务是:1、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整车基本维护保养技术; 2、新能源汽车高压蓄电池的维护保养; 3、新能源汽车动力传递以及各个动力系统的保养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汽车新能源的特点及评价方法;了解高压蓄电池的特点以及维护;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的维护;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特点;新能源汽车整车常规保养;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1,具体课时分配见课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概述以及认知 内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及特点;;汽车新能源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要求:了解能源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研究汽车新能源的意义及发展对策;熟悉汽车新能源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重点:汽车新能源的特点及评价方法。 (二)新能源汽车维护安全教育 内容:对于高压电部分安全用电,保护自身,设备的安全。 要求:了解新能源汽车高压电部分的特点,对高压电的维护要求 重点:防护措施的要求。 (三)高压蓄电池的特点与维护 内容:高压蓄电池的特点介绍以及检测。 要求:高压电池的维护保养。 重点:高压电池的检测系统的认知测量。 (四)混合动力系统的介绍

内容:串联、并联、混联的特点以及每一个形式的运用。要求:丰田普锐斯的混联的结构的讲解 重点:普锐斯结动力结构的认知 (五)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的介绍 内容:纯电动汽车动力路线介绍 要求: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的比较特点重点: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的认知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额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基本结构、组成和原理,,并对新能源汽车用的电动电池、电动机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的应用能力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提高和专业有关的工作适应性。 (2)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较强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知识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共六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知识领域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一个特定的学科子域。每个知识领域用字母表示,如A1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部分,A2表示电动汽车用电动机,A3表示纯电动汽车,A4表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A5表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A6表示其他新能源汽车。知识单元是知识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次,表示知识领域中独立的主题。每个知识单元用该知识领域名称后加一个字母表示,如A1a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性能指标和要求,A1b表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之铅酸蓄电池。知识单元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是最基本的、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单元,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学习部分选修知识单元。知识点是知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表示知识单元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汽车构造知识体系由6个知识领域和32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8个,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 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 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其主要内容,熟悉一些主要术语;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1.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other disciplines (2h); 2.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h); 3.Contrast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2h); 4.Major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h); 5.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h); 6.ELT and mental development (2h); 7.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2h); 8.Principles of ELT in middle schools (2h); 9.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0.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 (2h); 11.Practice methods of English linguistic competence (2h); 12.Electrical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3.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English (2h); 14.Artistic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5.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2h); 16. Research of ELT (2h).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新能源汽车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8 课程名称: 新能源汽车技术 英文名称: Technology on clean energy vehicles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学分:2 适用对象: 18级汽修,汽配 先修课程: 新能源汽车导论、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理论、电力电子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及控制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掌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设计等,为以后从事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服务、科研等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电动汽车构造,了解电驱动系统组成。 (2)掌握串联式、并联式和轻度混合动力电驱动的设计方法。 (3)掌握能量存储系统,了解车辆再生制动。 (4)掌握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了解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设计。 教学内容及要求 共分八章教学内容,对每章内容均要求作了解和掌握。第一章环境影响与现代交通运输的历史 第一章 1.1新能源汽车的概述(定义及分类)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 熟知新能与汽车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 2.新能源汽车高压与防护 掌握新能源高压系统的结构; 熟知新能源汽车高压隐患部位; 掌握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操作规范。 第三章 3.1储能装置概述 了解电池的类型; 掌握电池的主要性能指标; 知道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 3.2蓄电池 熟知蓄电池的类型的特点; 了解电池的充电方法; 知道蓄电池的测试内容及方法。 3.3燃料电池 了解燃料电池的发展情况; 了解燃料电池的类型,熟知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了解燃料电池的结构原理。 3.4超级电容及飞轮电池 简单了解的太阳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掌握超级电容的类型原理和优缺点及应用情况; 了解飞轮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3.5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 熟悉燃料能量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了解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系统。 3.6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 熟悉燃料能量回收系统的方法和类型; 掌握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组成; 了解典型的能量回收系统。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最新资料推荐------------------------------------------------------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 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 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 1/ 22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音乐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音乐学专业导论》是音乐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音乐学专业大学四年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以及考研课程、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技术刊物,技术权威,参考书目、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的介绍,并了解本院音乐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校内教师的职业成就和承担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专业导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掌握音乐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和基本的知识结构及课程组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必需的公共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刊物,权威、参考书目;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和本院系的其他专业的联系;了解四年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及学分绩点的含义: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课外学分是多少。并以此来帮助完成本科专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了解考研课程、本专业前沿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该专业在本地的发展、就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的基本特征和技能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顺利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使个人发展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延展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没有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为音乐专业课程。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参考:《2013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

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教学大纲 总学时:32H 学分:2 基本面向:自动化所属单位:自动化系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专业方向任选课程,是机械、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化工等诸多技术和学科应用于汽车工程上的一门综合技术,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综合、系统地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熟悉并初步掌握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基本设计思路与方法,具备开发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初步研制能力。力求使学生能结合我国汽车工业和控制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现状和发展,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研制的新成果和新动态,拓展知识面,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区别,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特点、结构与指标要求,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 2、综合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控制机构和控制策略。掌握新能源汽车构成原理及设计步骤。 3、以新能源汽车为控制对象,进一步学习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系统地应用自动控制专业知识的方法,提高专业实际分析能力和应用技能。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课程的前修后续关系)前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汽车理论与构造基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后续课程:无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2、新能源汽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 4、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结构 5、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行驶性能指标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汽车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3、太阳能电动汽车 4、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学》 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 学时数:学分数: 执笔者: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学》是为社会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对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学生自觉掌握体育教育规律,改善自己的学习质量提供基础,也为有效地学习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内容 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教育学理论;掌握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掌握教育的组成要素和教育的基本过程;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了解教育发展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熟悉教育各个环节的基本规律,逐步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 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形态、发展阶段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历史形态和发展阶段;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规律。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政策、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了解教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4学时) 主要内容: 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教育发展的历史; 重点、难点: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素;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定义。掌握教育学基本组成要素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 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影响人的发展要素和作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考试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一方面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而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动物营养与饲料》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营养需要与营养源作为统一的研究中心,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并且通过对动物生长、繁殖和生产全过程的营养需要和营养源利用的测定,确定了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的营养价值,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和实际指南,以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达到以最少的饲料、最短的时间为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动物产品。本课程培养学生识别常见饲料、测定饲料营养成分的能力;能根据具体饲料条件灵活设计日粮配方。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功能。 2、了解生长、繁殖、泌乳、育肥、产毛、产蛋等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3、掌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主要相互关系。 4、掌握运用反刍家畜、单胃家畜与家禽体内三大有机物质消化代谢特点,合理确定蛋白质、氨基酸、氨化物、粗纤维、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供给。 5、在提供分析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下,独立掌握按规程完成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方法。 6、熟练掌握各种饲料因素对动物产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2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时:10学分:0.5 学分执笔人:吕雄飞审定人:张东青审批人:郭明良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分析了本专业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结构等相关内容;阐述了电气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本课程作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不涉及过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发展简史 2、了解电力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二)电力系统简介(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简介 2、了解发电厂 3、了解电力网 4、了解电力应用 5、了解电力市场简介 (三)电力电子技术简介(4学时) 1、电力电子技术简介 2、电力电子技术在将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 3、电力电子技术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4、电力电子技术在送电工程中的应用 (四)电气工程新技术应用(2学时) 1、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发软件 2、了解磁悬浮列车技术 三、考核方式 卷面考试成绩占50%;课堂回答问题占15%;出勤占15%;课后应用作业占20%。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同时,教学中穿插应用实例,增加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电子教案。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六、参考书 1、贾文超编著,《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范瑜主编,《电气工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七、说明 1、本大纲适用一表和二表学生,可以根据参考教材适当的增加和减少部分内容; 2、本大纲是依据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可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形成整体认识。 . .

《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大纲 适用年级及专业:(2019级新能源汽车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蒙提纯电动汽车、湿合动力电动汽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木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二、同修课程 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基本理论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和国家的政策。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基本技能要求: (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关键零部件。 (2)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和关键零部件。 (3)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使用的工具。 (4)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5)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 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无。 四、教学条件 理论教学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教学内容要求: 本课程以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知识为依据,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和关键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础、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以及其他能源汽车最后是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保养与维护和技术方面的标准等。 (二)教学进度表: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非常重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使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同时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当中。 教学方法上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和理解教学内容的能力为目的,采用“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实际汽车、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多查阅相关资料,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展现教学内容,积极编制多媒体电子课件,多采用图片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能动画效果展示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料。 七、考核方式、成绩形成方式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课,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八、教材和参考书 使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参考书:《新能源汽车技术》,王若平编著,人民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新能源汽车技术》,崔胜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电动汽车》,门保全编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1。 编制人: 编制单位:汽车工程系理论教研室 编制日期:2019年9月1日 审定人:

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专业课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一、基本信息(必填项)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 面向专业:【传播学(围棋)】 课程性质:【系级专业课程】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使用教材: 教材【《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伯特·斯莱文,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教育心理学》,张承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网站网址: 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此处概述课程的研究对象及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了解。(300-400字)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探讨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育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过百年发展形成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型。拥有扎实的教育心理学学术功底,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也有利于指导自身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毕生发展。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能把握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形成良好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掌握主要研究方法,增强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具备开展教育活动研究和实施的能力。 三、选课建议(必填项) 此处给出该课程的选课建议,例如适合专业、年级、学习基础要求等建议。 本课程适用于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也适用于职业发展中涉及教学教育工作和欲从事教学教育相关工作的学生学习 四、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必填项)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教学大纲(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以下均为五号宋体)(空一行) 一、教学对象(5号宋体加粗,顶格,下同) 指面向专业、学制、层次等。跨多个专业的课程可采用大类说明。例如: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财经类各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5号宋体不加粗,空两格,下同) 二、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学时要求。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素质拓展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课程属性:指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性质:指本课程在本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任务:指本课程授课要达到的目的。 目的: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知识和能力水平。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指学生修读本门课程与专业计划中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即应先修的主要课程,以及本课程修完后才能继续修读的主要课程。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 说明:1、某一章的内容不多时,可以以“章”为单元,提出该章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某一章内容较多时,可以以“节”为单元,分节次提出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单元与单元之间留一空行。 2、“目的要求”中对不同教学内容,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深广度,应采用体现教学要求层次的关键词。例如:理论知识部分可用“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入透彻,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对教材内容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对教材内容一般了解,今后需要应用时会进一步查阅有关材料。 3、“主要内容”中列出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中分讲授内容、自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如果没有自学内容,可以不写(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 4、当整章或整节为自学内容时,则在“章(或节)”后注明“自学”,“主要内容”直接列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二节)。 5、章节标题加粗,居中;“目的要求”、“主要内容”标题加粗,顶格;其余不加粗,空两格。(见下文) 6、“讲授内容”、“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第一章××××××(加粗,居中) 【目的要求】(加粗,顶格) 1.掌握…………(不加粗,序号前空两格,下同) 2.熟悉………… 3.了解………… 【主要内容】(加粗,顶格) l 讲授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1.………… 2.………… l 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同上) 1. 2.

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课程设计课程代码:46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预修课程: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及应用(本)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它是检验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编写程序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独立的完成好综合设计实验。它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效结合,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方法和具体步骤,从技术的角度培养运用计算机语言综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复习、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进行融合、贯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性设计以“综合任务”为主体,(有条件的采用“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实验)。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方向、原理与方法、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开发工具应用技巧、应用软件开发流程。 本课程4学分,建议综合设计实验进行过程至少72学时。 指定教材及参考书: 《Visual Basic课程设计》王栋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版 《软件工程》张海藩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第2版(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统编系列教材)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本概念,了解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掌握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一种以上常用软件开发工具,初步具有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 综合性课程设计目的: 1、理解并掌握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软件的完整过程; 2、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方法及程序实现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码习惯,使其逐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改进程序的质量;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相应技术文档的编写能力。 三、课程设计要求 本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中的紧密相关,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课程。 1、测试课程范围 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及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学习、理解、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