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农民

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

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

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每题10分):

1、右图是1950年秋天浙江省余姚县农民正在拔除

地界碑的情景,当时这里正在进行()

A、土地改革运动

B、国土整治工作

C、划清界碑

D、土地普查工作

2、1950年冬,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

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上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了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③耕地面积的

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2004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04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4、请你为本文另起题目:

比较:我的题目特点:

原来题目特点:

5、我想把自己一些理解或感受写(画)下来:

6、我有以下疑问,想通过方式解决: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西藏和平解放 2.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 1937﹣1945年 B. 1946﹣1949年 C. 1950﹣1952年 D. 1953﹣1957年 3.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下列对当时土地改革后的土地所有制理解正确的是() A. 由私有到公有 B. 由私有到私有 C. 由公有到公有 D. 由公有到私有 4.“斗地主”现在已经成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游戏,使“地主”退出历史舞台的变革是()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19501952) A. 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 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6.1953年,农民王老汉家贴出了一副春联:“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从春联中可看出让王老汉高兴的事情是() A. 他参加了农业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B. 他成为了人民公社社员,吃饭不要钱了 C. 种上了责任田,使他勤劳致富 D. 他分到了地主的田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7.如图反映的是哪个重要法令的颁布受到农民欢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8.如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实施过程中,没收地主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但也给他们分配土地,给他们出路。建国初期,将过去土改中没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有富农经济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练习题

土地改革练习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改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 土地剥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 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展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第3课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A.农民所有B.合作社所有C.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耕者有其田”是中国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民这一愿望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指导解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是() A.《农业合作化报告》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惩治反革命条例》 6.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下列农村改革方案中,哪一方案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土地革命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采用公元纪年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9.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如图是建国初期画家米谷的漫画“从泥土中站起来!”,它体现的主要内涵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解析版)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 一、选择题 1.欣赏下列“话剧”。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 家了。”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 1937—1945年 B. 1946—1949年 C. 1950—1952年 D. 1953—l957年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 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土地改革的性质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3.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人民政府颁布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 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使 农民获得了解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加44.8%, 这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 A.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 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6.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土地改革运动序幕的文件是 1 / 12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导学单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区别解放区和国统区不同的社会面貌,了解其影响。 2、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 3、通过分析史实,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知道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心向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2、学习难点: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 【教学过程】: 【梳理】 1、1946年6月, 2、1947年2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余人,在鲁西强渡黄河,,揭开了 。 3、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内容 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 作战方针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中间突破, 肢解敌人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战况 意义 【探索】 材料一: 【解放区】【国统区】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个世界倒了颠,1946.6 1947.61948.91949.1

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 万元大钞不值钱,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呼吁和平要流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 保障人权坐牢监。 呀呼嗨嗨, 一个呀嗨, 这个世界倒了颠, 呀呼嗨呼嗨, 呀呼嗨嗨嗨, “自由分子”抹下脸, 呀呼嗨嗨一个呀嗨. 言论自由封报馆, 民主宪法变戒严。 ——《解放区的天》——1946年《马凡陀山歌》地区 社会面貌解放区国统区政治上 经济上 结果 材料二: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之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 联系书本P107图文资料 总结:请你从以下方面归纳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因素。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启示录】 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习题新

2019-2020 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 3 课《土地改革》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A. 《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宪法》 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个土地改革是在() A. 1950 年 B. 1951 年 C. 1952 年底 D. 1953 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

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是什么政府颁布的? (2)当时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3)全国土改在哪一年基本完成? (4)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识图题 仔细观察下图,请你为图片写出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1. B 2. C 3. D 二、(1)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2)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占全国三亿多人 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3)到1952年底,全国大 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4)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 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地主阶级也消灭了;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三、图片说明:干部正在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法规定:废 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听了以后,高兴地举起手 来,表示拥护和赞扬。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有答案和解释)

一、选择题: 1. 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如下图几幅图片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C.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土地改革”可知,几幅图片记载的历史事件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了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 “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A. 1931年 B. 1941年 C. 1947年 D. 1952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实施策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

食其力。在这次土地改革中,注意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故选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3. 1950-1954年中国农村小同阶层人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完成 C. 三大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到1954年贫民和中农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增长,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图表信息“1950---1954年、贫民和中农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增长”是解题的关键,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4. 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 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土地改革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 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 的权利联系起来;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 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

土地革命时期

10. 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区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 小注:1.下列节日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青年节__________;建军节___________ 建党节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 声东击西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 二、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从进攻城市转向______,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人物: 会师部队: 建军:两军会师后,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四、第一个红色政权 建立时间是_______ 首都是______,_______ 任主席,________任红军总司令。 四、长征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结束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长征路线: 意义: 长征精神: 用一句古诗概括长征:

小注:1.在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__________; 2.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___________。 六、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小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个红色政权: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4.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5.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会议是: 6.党旗升起的地方是: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 7.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队: 8.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治地区: 9.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军队: 10..第一个红色首都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是: 13..黄埔军校培养新一代军人的“新”的含义是: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 知识点 习题

第3《课土地改革》预习笔记 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3《课土地改革》习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背景 B.土地改革的内容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2.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工作,其中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关于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

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讲精炼附答案: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土地改革的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__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2)全国土地改革前,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过程 (1)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 (2)主要内容:废除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措施: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易混易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2.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经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问题思考】 如何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 类别名称 不同点 相同点土地占有 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的 关系 产品分配封 建土地所有制__地主__ 地主阶级和农民之 间是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土地归__ 私人__所 有 农民土地所有 制__农民__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 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 有劳动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__制度,消灭了____阶级;__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问题思考】 结合土地改革的意义,谈谈为什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归纳总结】 [ 1.(2019·贵州遵义二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是() A.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B.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2.(2019·河北唐山期末)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 A.贫苦农民B.知识分子 C.领导干部D.工人 3.(2019·云南楚雄期末)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下列不会出现在这一法令中的规定是() A.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没收地主的土地 C.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土地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山东宁津第一中学谢文庆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