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正文)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民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周恩来挽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不仅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生平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馀,浙江绍山阴县(今绍兴县)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蔡先生6岁入私塾读书。从18岁到22岁,他读书十余万卷,其中重要书籍还作了批注。在这期间他学习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并广泛浏览各国思想家的书籍,养成了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新旧贯通的治学精神。17岁考取秀才,18 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参见历史事件库第二章),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将北大改造为焕然一新的最高学府,成为新

文化运动(参见历史事件库第四章)的摇篮和中心。之后,他又试行了大学区制,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参见历史事件库第六章),他奔走呼号,倡导抗日。与宋庆龄、鲁迅(参见历史事件库第四章)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卜葬於香港仔华人公墓。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创建现代化教育制度

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后,即谋求以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改造清末颁行的癸卯学制,于1912年正式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体现了资产阶段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要求和教育原则,否定了清政府"忠君、尊孔"的专制主义教育。新学制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国民教育方针,应以养成共和建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新学制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雏形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改革北大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参见历史事件库第

二章),辛亥革命后才改名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

来之前,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7年蔡元

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蔡元培先生提倡学术民主,主张不论什么学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应允许其存在;不同主张的教员,无分新旧,应允许其自由讲学,让学生自由进行鉴别和选择。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参见历史人物库第四章)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参见历史人物库第四章)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各家各派的学术观点在北大自由讨论,尤其是陈独秀、李大钊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在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参见历史事件库第四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改革后的新北大,很快成为全国著名的学术中心,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地,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参见历史事件库第四章)。

重视女子教育

蔡元培从资产阶级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更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他先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1912年任教育总长后,立即规定:小学实行男女同校。继之,1917年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首开中学男女同校的先例,1919年,又在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大学实行男女同校的先河,在政治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蔡元培还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共产常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如周恩来、蔡和森、聂荣臻、王若飞、邓小平、陈毅等,都是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开始走职业革命家道路的。

总之,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1940

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致电

悼念,称其“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

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毛泽东更是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

楷模”,给予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开拓者以崇高的赞誉。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张小唯《蔡元培与胡适—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蔡元培研究会编《论蔡元培:纪念蔡元培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