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附件: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2007-2010年)

海洋渔业资源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一直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海洋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总体上出现了全球性衰退趋势,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全球24%的主要种类处于低度开发或中度开发,52%的主要种类处于完全开发状态,16%的种类处于过度开发状态,7%的种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而其中仅仅1%有可能恢复。渔业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提高渔业资源的综合效益和利用率,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的渔业已成为国际潮流,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渔业的现代渔业将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主流。

宁波是一个拥有823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市,海洋渔业一直是我市海洋与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渔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已达到36.4%,渔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渔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随着近海岸捕捞强度的日益加剧和沿海工业的快速发展,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十一五”期间,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养殖环境的恶化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随着新海洋制度的实施,大批海洋捕捞渔船撤出传统作业渔场,使得近海渔场变得更为拥挤,近海

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以资源制约为主转变为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尤其是生产方式粗放,对自然资源以利用为主,养护不足,已成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主要瓶颈。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环境管理,搞好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渔业产业,解决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促进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推进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突破,为宁波海洋渔业产业的提升提供动力;推进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的提高,为宁波海洋与渔业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区等海洋渔业科技设施与条件建设,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和海洋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研究,突破一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高我市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科技水平,提升我市渔业产业层次,促进海

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科技对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60%。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渔业资源得到快速恢复;突破一批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与培育、优良增养殖品种规模化育苗和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筛选、改良、引进和培育2-3个具有抗逆强、生长快等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养殖良种,建成10个市级水产良种场;开发2-3项新型水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1-2个实用疫苗产品,初步建立水生生物疫病预警体系;推广海水产品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模式,建设2-3个可控、环保工厂化海水养殖示范基地,3-5个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初步建立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

1.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

海水养殖生物优质、健康苗种的培育技术;主要养殖品种良种选育与培育技术,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单性化育种以及细胞融合育种等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良种鉴别与筛选技术;本地区域养殖优势种类的种质改良技术;重要养殖品种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水产苗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及苗种生产BMP质量管理体系。

2、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近岸浅海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增殖对象的优化选择、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资源增殖跟踪监测与评估等技术;大黄鱼等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和增殖效果评估技术;人工鱼礁设计、建造与投放,效果观测与评估技术;渔业节能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

3、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主要病害预警技术;大黄鱼等重要养殖生物免疫防治技术,水质生态调控、病害生态防治等无公害养殖技术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技术;优质高效渔用饵料培养、饲料开发及饲喂技术;健康养殖生态体系的抗风暴潮能力和快速重建技术。

4、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演变的影响评估技术;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生态修复技术;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跟踪监视监测技术;象山港热电厂对区域海洋环境生态损害精确评价与环境修复技术,利用大型藻类改善象山港富营养化水质技术,港内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淤积与冲刷影响评价技术。

(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

1、重要水产养殖品种苗种规模化培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重点推广锯缘青蟹苗种规模化培育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杂交真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漠斑牙鲆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花鲈苗种土池规模化培育技术,三疣梭子蟹、毛蚶、黑鮸大规格种

苗培育技术和坛紫菜体细胞育苗技术。

2、优良海水养殖新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重点推广杂交真黑鲷、岱衢族大黄鱼、黄姑鱼和漠斑牙鲆网箱、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曼氏无针乌贼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申福一号”、“H系”坛紫菜高效养殖技术。

3、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实用养殖新技术

重点推广对虾大棚双季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虾、蟹、鱼池塘底充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调控技术,梭子蟹分级养殖技术,鱼、蟹养殖软颗粒饲料应用技术,虾、贝循环水高效低污养殖技术和虾、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4、重要出口水产养殖品种GMP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出口水产养殖品种GMP生产技术,包括出口对虾养殖生产GMP、HACCP管理技术和出口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生产GAP管理技术。

三、重点项目

(一)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库构建与名优增养殖新品种研究开发

研究内容:调查和分析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的种质资源,建立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研究重要水产种类种质保存技术,包括活体保存、精子冷冻保存及细胞、分子保存技术,建立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库。以银鲳、黄姑鱼、褐昌鲉、马鲛鱼、条石鲷和石斑鱼等7-8个品种为研究开发对象,开展优质亲体选择及驯养培育技术研究;繁育亲体生殖调控技术研究;优质苗

种快速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以及高效养殖的摄食与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掌握宁波市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的种质资源状况,建立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收集20种以上重要水产经济种类资源信息,分别建立1-2种种质保存技术,构建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质资源库。培育出3-5个名优增养殖新品种,形成新品种的生殖调控、人工繁育、中间培育和养成成套技术。培育出新品种苗种50万尾以上,养殖成品10万尾以上,养殖成活率20%以上。

(二)重要水产养殖种类的遗传改良和良种培育技术研究

以大黄鱼、花鲈、三疣梭子蟹、中华鳖、香鱼、曼氏无针乌贼、泥蚶、缢蛏等7-8个重要和特色水产养殖种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应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单性化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选择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培育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养殖良种。

1、大黄鱼良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岱衢族野生大黄鱼采捕及种质资源库建设,研究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采捕、保活、运输等技术,采捕野生岱衢族大黄鱼,进行驯养与人工繁育,建立岱衢族野生大黄鱼种质资源库;采用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方法,培育大黄鱼养殖优质品系,并进行示范养殖。

预期目标:采捕50尾以上岱衢族大黄鱼野生亲体,繁育子一代10万尾以上,建立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库;培育大黄鱼

养殖优质品系,生长速度增10%以上,品质显著优良,养殖示范1000只网箱以上。

2、花鲈优质、抗逆品系培育

研究内容:筛选花鲈特异分子标记,建立遗传连锁图谱;采用自然与人工选择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花鲈抗病品系;采用杂交、分子标记和雌核发育等技术选育优质花鲈品系;研究优质花鲈雌核发育育种技术,优质花鲈品系的繁育和养殖技术,开展优质花鲈品系的良种化养殖。

预期目标:获得优质、抗逆花鲈品系2个以上,主要经济性状比选育前提高10%以上;获得优质花鲈品系及各群体间的花鲈共显性标记200个,确定特异性分子3个以上,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体系;获得花鲈选育品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繁育优质苗种30万尾以上,示范养殖2万尾以上,良种推广80万尾以上,培育雌核发育花鲈成鱼300尾以上。

3、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三疣梭子蟹杂交育种技术,通过选择遗传差异较大的地方种群进行不同方式的杂交,筛选具杂种生长优势的优良品系;研究三疣梭子蟹选择育种技术,筛选和选育出具某一抗逆性状或抗病性状的优良品系。

预期目标:选育出三疣梭子蟹抗病新品系1个和具有生长快、抗性早熟等优良性状的三疣梭子蟹优良养殖品系1个,建立同胞与半同胞家系,培育的新品系养殖产量比目前野生种养殖产量高一倍,养殖成活率平均达10%。

4、香鱼雌性系、不育系选育及其苗种培育和养殖规范化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生产性全雌香鱼苗种技术,解决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功能性雄鱼转变的有关关键技术,获得全雌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香鱼不育系选育技术,解决香鱼四倍体亲鱼诱导关键技术,获得香鱼不育系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全雌香鱼、三倍体香鱼的设施规模养殖高产、高效关键技术。

预期目标:生产全雌香鱼苗种50万尾、三倍体香鱼50万尾;.示范养殖全雌香鱼二亩,产量10t,示范养殖三倍体香鱼二亩,产量10t,制定全雌和三倍体香鱼人工繁育、规模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5、曼氏无针乌贼遗传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曼氏无针乌贼遗传改良技术,建立主要品种育种的基础群体和重要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精确评估技术,优化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系,建立养殖示范。

预期目标:培育曼氏无针乌贼新品系1-2个,养殖成活率达40%,平均个体重量大于200g,塘养产量75kg/亩以上。

6、泥蚶、缢蛏等滩涂主养贝类良种产业化体系的建设

研究内容:通过对泥蚶、缢蛏等几种主养滩涂贝类品种资源现状调查,建立原种遗传标记研究和基因库,在研究繁殖生物学基础上完善人工繁殖技术,并开展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建立大规格苗种培育基地,研究和建立贝苗产业化系列技术的操作规范,建立相应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建立泥蚶、缢蛏良种基地,人工苗种培育年达10亿颗以上,大规格苗种培育年达3亿颗以上,制定系列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示范基地500亩以上。

(三)水产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针对浅海网箱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围塘蟹虾养殖和滩涂贝类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开展高效与安全养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浅海网箱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大黄鱼、黑鮸、杂交鲷、漠斑牙鲆等4-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优良种质健康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优化高效养殖生产体系和工艺流程;研发陆地越冬与网箱养成“接力”和沉箱养殖技术;开展高效环保型人工配合饲料研制和加工工艺研究;开展网箱养殖环境监控与调控技术。

预期目标:实现网箱名优品种优质、高效、可持续的规模化养殖;形成网箱名优品种安全生产技术;构建网箱名优品种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建设5个网箱名优品种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2、浅海筏式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牡蛎、藻类等3-5个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适宜筏式养殖的品种筛选研究;开展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筏式养殖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实施和谐增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

预期目标:筛选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生长周期短的

优良养殖种类3-5种;建立贝-藻-鱼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模式和技术,单位筏架产量提高20%,养殖区水质状况维持在二类标准以上,整体海区的水质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新型筏式养殖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新型筏式养殖示范基地。

3、围塘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梭子蟹、青蟹、对虾和中华鳖等4-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建立单元和多元优质高效低污养殖模式;研究和建立高效养殖的围塘改造建设示范与标准;研究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建立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开发与示范;研究梭子蟹、青蟹等养殖动物营养需求和原料生物利用率参数数据库,开发高效环保饲料配制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和开发高效健康养殖投饲技术;研究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多种养殖模式水质调控技术,养殖废水和养殖污泥生物一生态净化技术,建立高效低污养殖示范;研究围塘蟹虾鳖高效病害防治与养殖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技术。

预期目标:建设10个围塘蟹虾鳖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制订梭子蟹、青蟹、对虾与中华鳖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实现围塘蟹虾鳖优质、高效、安全养殖,单产较“十五”期间提高30%,经济效益较“十五”提高35%。

4、滩涂贝类养殖高效与安全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缢蛏、泥蚶、青蛤、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等3-5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开展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开发滩涂养殖环境评估和优化技术;研究与优化滩涂贝

类养殖工艺与模式;研究滩涂饵料生物的供给能力和环境负载力评估技术;实施高效健康养殖的水质调控和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滩涂贝类高效净化与品质保障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优质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滩涂养殖环境评估和优化技术体系;建立养殖水质、养殖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和产品质量的监控技术体系;掌握贝类对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富集机制和规模化高效净化技术,建立滩涂贝类品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10个滩涂贝类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四)利用发电厂余热的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针对我市沿海在建和运行大型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大量温热废水和余热,利用发电厂余热和温排水进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使工厂化养殖与环境安全、节能节水结合,以有效利用和节约能源,提高养殖效益,建立循环经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和开发利用发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工艺技术,包括发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直接和间接利用技术,循环冷却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养殖系统节能保温技术、循环养殖系统水质生物、化学和物理处理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筛选和研究利用发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适养种类和养殖模式,建立养殖示范;研究和建立利用发电厂温排水进行水产养殖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和分析电厂温排水利用的环境经济损益状况。

预期目标:建立利用发电厂余热工厂化养殖鱼、虾类技术工

艺,开发2项以上发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技术;筛选3-5种适养种类,建立3种以上优化养殖模式,开展养殖10000m2以上,养殖承载力10kg/m2以上;建立一套利用温排水养殖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五)对虾可控生态与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以建立对虾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带动对虾可控生态与工厂化养殖技术在全市的推广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为养殖对象,对虾高密度养殖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对虾设施养殖新模式,包括利用保温大棚进行对虾二茬和多茬养殖新模式研究;研制与养殖模式相适应的养殖可控化设施,并建立示范;研究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下养殖技术,包括苗种放养、养殖环境调控、饵料及投喂技术和病害防治和生物保安技术;研究对虾优质高效养殖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建立对虾设施养殖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良好操作规范(GAP)。

预期目标:建立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工厂化无公害生态精养模式各2种以上,制定养殖技术规范;亩产南美白对虾1500kg 以上,日本对虾500kg以上,养殖成功率80%以上,所产对虾达无公害产品标准率100%,养殖示范推广2000亩以上。

(六)岛礁与港湾名优品种增殖与养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针对日益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以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黑鮸、黄姑鱼、褐昌鮋、梭鱼、梭子蟹、日本对虾、毛

蚶、菲律宾蛤子等7-9个品种为主要对象,分别进行海湾、岛礁和滩涂增殖与养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相对合理的增殖放流品种结构和数量;适宜的放流规格、放流群体识别技术和手段;放流苗种在自然海区成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放流群体在自然海区的成活、生长、洄游、繁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精确的生物统计量计算模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技术体系;放流群体的捕捞策略和生态系统结构和适宜的增殖放流模式。

预期目标:建立2个增殖放流示范基地、完善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4个渔业资源保护区;建立2-3种放流群体标志和跟踪技术手段;建立合理的增殖放流模式和效果评价体系;增殖放流回捕率大黄鱼1-2%,曼氏无针乌贼2-3%,黑鲷6-7%;梭子蟹、日本对虾3-4%;3-4%,毛蚶、菲律宾蛤子10-15%。

(七)海水养殖动物重要病害防御和生物保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市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病害,研究病害防御关键技术,建立全程防控技术规范,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重要病害预警预报技术体系,包括主要病原、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害发生规律等,建立预警预报模型;研究重要疾病早期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制备检测试剂盒;研究免疫防治技术,开发海水养殖鱼类基因工程疫苗和海水养殖动物高效免疫增强剂;研究养殖环境调控技术,提出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无公害渔药,开发高效、

低残、无公害的预防药物和治疗药物,开发有益微生物制剂产品,研究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研究建立一整套海水养殖病害防御实用技术操作规范和可供生产应用的安全、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健康养殖示范。

预期目标:建立主要养殖动物主要病原快速诊断技术,开发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和产品4项以上,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建立主要养殖动物主要病害预警预报模型3-4个、病害诊断信息分析系统1-2个;研制海水养殖鱼类疫苗产品1-2个,海水养殖动物高效免疫增强产品1-2种,有益微生物制剂产品1-2种,无公害渔药产品2-3种;建立海水养殖病害防御实用技术操作规范、3-4个安全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应用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

(八)象山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象山港在宁波市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该海域热电厂等沿港工程建设、运行对港区生态环境构成的具大压力,从整体上开展对象山港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行评价,并研究损害的修复措施和技术,以保障象山港的可持续利用。

1、象山港热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象山港热电厂邻近水域环境生态基础信息,建立象山港区域海洋资源与环境数据库;研究和建立象山港热电厂温排水对区域海洋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电厂运行前后象山港海域环境和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影响因子,对电厂运行引起的生态结构变化的程度、影响范围和趋势性影响作出分

析和评价,提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建立象山港热电厂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象山港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影响评价报告和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

2、围垦工程对象山港水动力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和分析的象山港历史气象、水文、潮位、水流、盐度及泥沙等资料,分析建围垦工程对整个象山港造成的影响;建立涵盖整个象山港在内的三维数值模式;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前后象山港水动力特征;利用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分析已有和拟建围垦工程前后象山港水交换能力沿程变化规律,象山港悬浮泥沙的变化规律和对象山港内冲淤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象山港水动力、水交换和泥沙动力特征造成的影响。

预期目标:建立三维数值模式。验证计算包括:潮位过程线;分层的流速、流向、盐度和含沙量过程线;垂线平均的流速、流向、盐度和含沙量过程线。

3、象山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筛选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研究和开发生物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评价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不同生态修复功能,建立生态修复新模式;评价修复前后生态效应,建立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及营养盐等因子数据库;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及应用推广;研究修复海藻种类的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筛选出几种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的生物;建立一套不同水温(6℃-30℃)环境下的海藻间养、轮养新模式,示范养殖面积累计达1000亩,养殖海藻平均生长率3%以上/天;建立一套海藻与鱼、贝类生态养殖的模式;建立1-2项具有可操作性的微生物或综合修复生态环境的技术;开发出1-2个具有高效生态修复功能海藻种类加工产品。

(九)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针对港口开发、临港工业、跨海大桥和发电厂等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等问题,开展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及评估,研究典型生态功能区的退化过程及机理和海域资源损害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保持我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研究和评估重大涉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包括海洋环境中典型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致毒效应及生态响应,海洋开发活动等非污染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评估;研究典型生态功能区退化过程与机理,包括典型生态功能区环境退化过程及其原因识别,生态动力学模式构建及发展预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海域资源损害补偿机制,评估各类宁波海域资源的价值,制定出海域资源损害补偿的办法;开展重点海域的生态修复,根据综合调查结果和系统评估情况,选择1-2个受重大涉海工程影响的典型区域进行生态恢复试验、示范。

预期目标:完成2-3个涉海工程项目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及评估;提出和建立宁波市海域资源损害补偿办法;建立

1-2个生态修复示范区。

(十)宁波地区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

为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程度不断提高的需求,开展宁波重点海域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研究,建立海洋数值模型,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海洋空间资源结构和开发利用现状,预测影响海洋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和空间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海域的海洋空间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建立宁波重点海域海底地形、海岸线、水文、泥沙和生化要素等数据库;研究和建立海洋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研究和建立一个具有灵活坐标系统的水动力、泥沙和典型生化要素三维耦合模式;建设海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属性数据库,实现与非空间数据的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和储存和资料的处理、分析和管理;建设海洋场演示系统,实现海底地形的二、三维多种显示方式;研究宁波重点海域海洋场与地形及海洋场之间的最佳二、三维迭合方式。

预期目标:建设具有通用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数据库,并发访问响应时间应小于1秒;具有完备接口,实现对向量和栅格海洋遥感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转换功能,实现格式转换、坐标转换和空间比例尺转换,并符合有关技术要求;验证计算三维模式;海洋信息管理系统模块的可靠性和组合的完整性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操作接口清晰、简捷,系统中响应时间不超过15秒;演示系统具有三维地形漫游功能,接口完备,可进行二、三维静

态或动态单独或迭加展示。

四、创新平台建设

(一)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速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海洋与渔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服务平台”和“渔技110与渔业科技入户服务平台”等八个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为我市海洋与渔业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海洋与渔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

建设面向我市广大海洋与渔业用户的信息网络平台框架和分布式大型多媒体综合“数字海洋”与“数字渔业”信息数据库;建立面向我市海洋与渔业信息服务交流与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与数字渔业平台,并建立信息平台网上服务体系;“十一五”期末争取启动宁波市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系统的建设,加快海洋与渔业信息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发展海洋与渔业信息综合利用多媒体与可视化技术;建立和健全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努力提高海洋与渔业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水产增养殖种质资源库

建设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种质资源信息库、重要水产增养殖种

类种质资源库和海洋水产饵料生物种质资源库。调查和分析宁波市重要水产种类的种质资源,掌握宁波市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的种质资源状况,建立重要水产经济种类种子资源信息库;收集20种以上重要水产增养殖种类,研究种质保存技术,包括活体保存、精子冷冻保存及细胞、分子保存技术,建立重要水产增养殖种类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水产活体饵料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海洋单胞藻种质资源库、海洋轮虫种质资源库。

3、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

建设宁波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在现有检测功能和检测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发展需要,并结合宁波渔业生产特点,引进国外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检测功能,重点建设前处理、快速检测、生物检测(包括细菌、病害和转基因)的设备和技术。使平台具有水产养殖苗种、水产品(包括投入品)、病害(包括转基因)、养殖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检测能力和相关技术,并以计算机网络化作为信息交换的窗口,为渔业科技创新提供报务和渔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

建设海洋灾害预警和环境监测、监视服务平台,建立适用于宁波市沿海新一代高分辨率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和风暴潮预报减灾辅助决策示范系统并投入实际运行;完善重要港口和码头前沿的潮汐、潮流及通航水深预报的业务化运行;建立实时跟踪、有效防范的海洋赤潮灾害预警报和防范应急体系及海洋重大污

损事件防范应急体系;建立包括台风、风暴潮、地质灾害、海平面上升等海洋环境灾害和包括外来生物入侵、赤潮、种质基因资源灭绝、病原性暴发性流行病等海洋生物灾害的现代监控技术与预警应急体系;完善宁波市海洋安全和海洋环境预警报体系,整体提升宁波市海洋预警报技术和服务水平。

5、水生生物检验检疫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

建设宁波市水产生物与水产病害防治网络服务平台,依托市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市水生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建立1个市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并结合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网络,与省、国家水生动物疾控机构组成完整的体系;培养一支具有相应资质的防疫检疫专职队伍;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预警,应急控制机制;提高水产重大疾病免疫防病研究的能力,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规定的疫病基本实现有效监控,主要水生动物苗种检疫率达到70%以上。

6、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

建立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平台,建立宁波市渔业资源增殖中心,开展对重要渔业经济种类人工增殖放流苗种培育、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研究、增殖效果评估技术和人工鱼礁技术研究;在象山港海域、渔山列岛、韭山列岛附近海域、姚江以及四明湖水域,分别建立象山港增殖放流保护区、渔山列岛增殖放流保护区、韭山列岛增殖放流保护区、姚江增殖放流保护区及四明湖名特优水产品增殖放流保护区等五个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保护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概况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华夏经纬网 中国海域从南到北,共跨越37个纬度,呈现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不同的环境差异,鱼类种数的分布有南多北少的趋势。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 (一)我国主要海洋经济渔业资源 在我国已经记录有鱼类1694种,近海的虾蟹类600多种,沿海分布有常见藻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鱼类有150多种,重要的捕捞对象有带鱼、鲐、鰺、鲱、鲅、鳓、鲮、大黄鱼、小黄鱼、鲆、鲽、鲳、鲷、笛鲷、金线鱼、鳕、马面飩、沙丁鱼、飩、鲨鱼、鳗鱼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有乌贼、柔鱼、章鱼、鲍鱼、扇贝等;节肢动物有对虾、毛虾、鹰爪虾、青虾、龙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各种藻类。为了更好地掌握各种鱼类的分布情况,根据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我国渔业资源可分为:底层经济鱼类资源、中上层经济鱼类资源、虾蟹经济类资源和经济藻类资源等。 (二)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 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域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37个纬度。生物种类组成复杂,有冷温、暖温、暖水性种类,暖水性种类约占总数的2/3。世界有2万多种,我国有近2000种。 2.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一般情况下,由于海水冬季对流强烈,常带来营养物质,初级生产力越大,食物越丰富,为鱼类提供食物越丰富,鱼类生长、成熟就越快。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3.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 7月产卵。 4.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域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种类,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限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

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读该地区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内蒙古东部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B.交通较为便利 C.紧邻华东市场D.科学技术发达 2.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中,可行的是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煤炭等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燃烧,控制酸雨危害 【参考答案】1.B 2.C 知识必备

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 ——以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山西省煤炭能源基地的形成与其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密切相关,优势条件的评价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限制条件评价(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省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往外省。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东是太行山,南是黄河,不利于晋煤外运。 (2)水资源短缺 ①降水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②消耗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1.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思路 (1)资源条件评价: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评价: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进行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评价: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3.1资源开发方案 本项目不涉及对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不属于资源开发类项目,因此不涉及资源开发相关问题。 3.2资源利用方案 3.2.1自然资源 项目位于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项目用地主要为山地和坡地,除了要保护的林地之外,没有其他特殊资源。本项目将充分考虑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尽量保持自然环境美观,并将项目内的林地作为自然景观保护起来,以形成人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园区。 因此,本项目基本不会对周围自然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3.2原材料及辅助材料 项目建设期间主要原材料是建筑材料,包括钢材、水泥、砂、石等。钢材拟从国内大型企业购买,钢材供应已经市场化,项目需求完全有能力在国内市场满足;水泥、砂和石的市场供应也很充足,本项目也能比较容易获得。项目主要辅助材料是室内、外装修装饰材料,包括石材、玻璃等,辅助材料依靠国内市场供应。 3.2.3交通、供水、供电资源使用情况 本项目为会议商务度假旅游类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资源利用应能满足项目运营及使用者对环境、用水、用电、通信等多方面的要求。 3.2.4水资源 本项目水日用量约为22189立方米,主要由惠阳区的市政用水供给;惠阳目前供水稳定,本项目供水有保障。 3.3资源节约措施 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合理高效利用的机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完善法规政策,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 本项目资源节约措施主要集中在节约原材料及节约用水资源等方面。 3.3.1原材料节约措施 本项目建设期内应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和材料,如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项目建筑的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时开展建筑垃圾与废品的综合回收利用,从而降低项目对建筑材料的消耗。 3.3.2节水措施 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科学利用,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因此本项目拟采用以下措施节水: 1、根据建设部2003年9月的通知精神,采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例如:自动关闭水龙 头、冲厕所可选用节水水箱等。 2、自来水管道漏损率一般在10%左右,最大的漏损途径是管道,为了减少管道漏损,在铺 设管道时,需选用质量好的管材并用橡胶柔韧性接口。另外ihai须加强日常的管道检漏工作,杜绝长流水的现象。 3、绿化采用滴灌、漫灌等方式,并可考虑使用区域内天然水体的储存和水回用系统中水作 为绿化用水,以节约用水。通风、空调设备冷却用水,均应循环使用,提高谁的循环利用率。并考虑将水回收系统中水在清洗等用水水质要求较低的场所使用,使水资源得到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渔业技术经济学B》论文-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开发海洋是21世纪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是使我国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的海洋渔业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经济 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在渔业领域的延伸或具体化。因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渔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稳定、渔业经济增长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它是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矛盾与困难,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断衰竭的渔业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捕捞强度之间的矛盾。即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水产品不安全等方面。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海洋捕捞业的主要增长点为低值鱼类,而主要经济鱼类不能形成鱼讯,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出海作业天数和收入。我国海域已记录的水生生物有20278种,不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种,而且还有许多特有的物种。但由于开发利用过度,栖息环境破坏,乱捕滥采,以及外来种的引进等原因,我国现有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正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严重威胁,同时另一些原来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的物种,也逐渐变成了新的珍稀物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鱼汛。60年代以前,我国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如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鲅鱼、真鲷、银鲳、鲽、对虾、乌贼等,由于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较大渔汛。目前,由于资源数量急剧减少且鱼群分散而形不成渔汛,黄海、渤海的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鲽鱼都已形不成渔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东海除带鱼外,大黄鱼、小黄鱼、鲽鱼等鱼类也已形不成渔汛,且大黄鱼、小黄鱼已濒临绝迹。(2)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与产业效率正相关。我国的渔业劳动力人均渔产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鱼均远低于挪威和日本等国;我国远洋捕捞量也仅占世界的0.5%。(3)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由于冷藏运输船装置及保鲜技术落后,渔获物中因变质而被丢弃的约占10%;大部分副渔获物在海上被抛弃,没有物尽其用;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而且加工废弃物未充分挖掘其价值;过度消费模式导致渔业资源大量被浪费。(4)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海水养殖、渔船废弃物、陆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国近海水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衰竭。据2006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9万km2,比2005年增加约1.0万km2,其中较清洁海域、轻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约为5.1、5.2、1.7和2.9万km2。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2006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积约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因环境污染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36.43亿元,其中,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88亿元。这表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继续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带来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坏海洋生态的违法行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报告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学院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学号 0911403110 鹏程 专业海洋科学 班级海洋本091 成绩 二 O 一二年六月

中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分析 鹏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海洋捕捞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产品生产国。一些制约我国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显现,比较突出的是渔业资源的枯竭,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为了有效 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然很突出。因此,如何优化中国 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着重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在渔业管理制度中发挥管理作用作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管理;渔业管理优化;《渔业法》;可持续发展;TAC制度;海洋牧场 1. 我国海洋渔业情况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1],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吨,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吨每平方公里[2],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吨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平方千米渔场围,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吨,其中渤海24.3万吨,黄海87.2万吨,东海168.9万吨,南海472.5万吨。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捕捞量长期过度增长的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困难: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渐衰退,严重的已经形不成鱼讯等[3] 全球性的渔业资源衰退引起了世界各沿海渔业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加强捕捞能力管理,开展负责任捕捞,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世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渔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 2. 渔业管理现况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从古至今,海洋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渔业的发展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围,为人们提供了食物的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渔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海洋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从 8 年起至今,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3],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机械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然而海洋渔业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同时面临着捕捞强度过大、水域污染严重、资源持续衰退等问题。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不间断地向海洋索取有限的渔业资源,带来了捕捞能力的不断膨胀和捕捞总产量的居高不下。 分析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由于四大海域受世界主要暖流、寒流的影响很小,无强劲的上升流区,从空间上造成我国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局限性,同时渔业资源的数量在区域性差异明显、缺乏广布性和生物量巨大的鱼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5]。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教案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 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 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 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 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 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 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 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 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 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 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 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 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 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 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 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 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 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 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 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渔业资源(仅供参考)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复习纲要 1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1)移动性--大多数种类有洄游习性2)公有性--配额问题 3)自我更新性--自我增殖、自我更新、自我调节,可再生 4)波动性--自然环境变化、人为干扰 5)有限性--环境容纳量、负载力6)生物资源数量的金字塔性--能量传递损耗7)未知性--难以准确计算2集群(定义、好处、缺点)2.1集群定义定义一:因某种原因(繁殖、索饵、越冬等),鱼类个体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同种个体、大小、年龄相近,沿同一路径移动。定义二:集群是由于鱼类生理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生理状况相同又有共同生活需要的个体集合成群,以营共同生活。2.2集群好处A提高繁殖成功率(四大家鱼 B利于寻找食物;C利于抵御捕食者(沙丁鱼)D逃避网具;E利于洄游2.3集群缺点A破坏食物资源(僧多粥少)B更易被捕食者发现3洄游的原因与机制3.1洄游的原因3.1.1历史原因:从短距离-长距离;冰川活动与地质变迁,如大西洋鲱,短距离,随冰川退缩,向北洄游距离增加 3.1.2环境因素 1)水温:寒温带鱼类洄游的主要因素-繁殖、饵料 2)水流:特别对被动洄游-水流携带;成鱼回归 3)水化学因子:盐度(河蟹)、pH、溶解氧、其它气体;大马哈鱼,'家乡味'4)饵料 5)敌害3.1.3内在因素:生理-性腺、渗透调节等3.1.4遗传因素3.2洄游的机制定向机制1)天体:太阳、月亮、星辰、地磁等2)水文水化学:水流、水温、盐度等3)多种感觉器,如侧线2-10cm/s的流速;皮肤粘膜细胞对温度的敏感如鲱0.2℃的温差,盐度调节。4)气味迁徙说:鲑科,20世纪50年代morpholine诱导4洋流(类型、暖流与寒流、世界主要洋流、中国近海主要洋流)4.1定义: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4.2类型4.2.1按成因分类 1)风海流(吹送流 /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2)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温度和盐度不同→密度差异→海水水位差异→海水流动3)补偿流: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4.2.2按冷暖性质分类 1)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2)寒流,亦称凉流,冷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4.2.3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4.3世界主要洋流4.3.1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堪察加寒流、千岛寒流、滨海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棉兰老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寒流)、合恩角寒流、秘鲁寒流(洪堡德洋流)、埃尔·尼纽暖流4.3.2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加勒比海暖流、佛罗里达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北大西洋暖流、伊尔敏格尔暖流、西格陵兰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赤道逆流(暖流)、几内亚暖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合恩角寒流、马尔维纳斯(福克兰)寒流、西风漂流(寒流)、本格拉寒流、厄加勒斯暖流4.3.3印度洋季风暖流、赤道逆流(暖流)、南赤道逆流、索马里暖流、莫桑比克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4.3.4北冰洋挪威暖流、北角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冰洋寒流、东格陵兰寒流、东冰岛寒流4.4中国近海主要洋流台湾暖流、日本暖流、千岛寒流5鱼类生物学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中间关系等系列生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5.1年龄鉴定材料、方法;生长退算5.1.1鉴定材料:鳞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鳍条5.1.2鉴定方法: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年轮法用其他硬组织鉴定年龄5.2生长退算L-R关系式:L=3.7232+44.7650R-----①第

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高考题练习(有答案)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一.单选题 1.山西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资源丰富;②位置适中;③农业基础好;④开采条件好;⑤市场需求量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2.山西优质动力煤产地和优质主焦煤基地分别是() A.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 B.大同煤田和河东煤田 C.大同煤田和宁武煤田 D.沁水煤田和西山煤田 3.长期以来,山西省的经济核心部门是() A.煤炭工业 B.电力工业 C.冶金工业 D.煤化学工业 4.山西省丰富的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铁.石油 B.铁.铝土 C.石油.铝土 D.铁.锰 5.山西省缺水特别严重的地区是() ①晋中地区②晋东南地区③晋北地区④晋西南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7.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8.下列关于山西省对重化工业调整的述,不正确的是() A.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和铝制品系列发展 C.化工企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建材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9.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10.山西省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资源丰富;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1.流域的自然背景,主要影响着河流的()①利用方式②矿产的开发程度③开发方向④交通运输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完好的原因是() A.人们以畜牧业活动为主 B.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律 C.人口较少 D.人们环保意识强 13.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海洋资源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上多数沿海地带因国际交流之便而成为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是人类生活生产的最佳场所。全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海洋是货物与商品运输的主要载体也是地球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宝库,海洋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蓝色海洋将是未来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和生活发展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海洋资源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世界陆地资源现状 1.1土地资源 地球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其中人类可利用的耕作土地14.5亿公顷,牧场34.2亿公顷、森林与林地38.8亿公顷。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全球大约20亿hm2,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5%。 1.2矿产资源 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80%以上工业原料取自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资源都属于用一点少一点的耗竭性资源。目前地球上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仅可使用45~50年,天然气储量总计为180亿立方米可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可使用几十年至百余年。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 1.3水资源 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但是只有2.5%为淡水,实际上可供利用的淡水仅占世界淡水总量的0.3%。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全球有12亿人用水短缺。水已经超出生活资源的范围,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1.4森林资源 根据《2005 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 ,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39.52 亿hm2 ,占陆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 的30.3 % ,人均森林面积0.62 hm2 ,单位面积蓄积110m3/ hm2。1990~2000 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890 万hm2。2000~2005 年虽然全球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280 万hm2,但是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 万hm2。 1.5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doc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

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示例 〖引入新课〗 1.讲述:开发海洋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提问:你所了解的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哪些类型?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 1.讲解: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地理教案

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1.讲述:开发海洋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提问:你所了解的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哪些类型?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 1.讲解: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四类。其中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洋有用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洋水的淡化。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种类多,数量大。每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含化学物质平均为3750吨,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海水中的食盐可供人类消耗数亿年;海水中蕴藏的钾盐总量相当于陆地上钾盐探明储量的数十万倍。目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有食盐、镁、溴、

海洋资源利用辩论赛

[辩论赛]人类应该大力发展海洋资源vs人类应该限制开发海洋资源 主席:总决赛正式开始,请两支队伍入场。(鼓掌选手入席)。 下面我宣布:海大出版社杯中国海洋大学第八届辩论赛总决赛正式开始。众所周知,海洋覆盖全球的72%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源保护和环境的调节器。人类的发展依赖于海洋,而如今海洋破坏日益严重,海洋生态也失去平衡。使得人类反遭其害。下面就有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类应该大力开发海洋资源还是应该限制开发海洋资源。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公共管理学院代表队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正方的四位辩手。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世界海洋,潜力无限 正方二辩:重国智者,放眼未来。 正方三辩: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正方四辩:华夏繁荣,东方璀璨! 正方一辩:张双双二辩:夏玉梅三辩:孙莹凯四辩:丛冬雨 我方的观点是:人类应该大力发展海洋资源。(鼓掌) 主席:好的,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经济学院代表队,下面同样让我们认识一下反方的四位辩手。 反方一辩:我有一个梦,让绝望的鱼儿不再在窒息的网中等待生命。 反方二辩:我有一个梦,让漂浮的石油不再是大海泛出的沉痛泪花。 反方三辩:我有一个梦,让万千珊瑚礁的污染,净化人类的心灵。 反方四辩:我有一个梦,让连面海岸线的后退,及其人类限制开发的勇气。 一辩:李前二辩:贾惠强三辩:张良四辩:封宁 为了人类和海洋的明天,我们怎能不大声喊出:人类应该限制开发海洋资源。 (鼓掌) 主席:各位观众,现在双方各位辩手已经严阵以待,信心很足。今天总决赛的桂冠究竟花落谁家,就要看各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才。为了使双方的辩手能以最佳的状态参加比赛,让我们给他们以热烈的掌声作为鼓励! 现在,本场辩论赛正式开始!比赛的第一个环节是知己知彼。首先双方的二辩就堆放可能排出的理论方式及其攻辩策略进行发言。发言时间为30秒。下面有请正方二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