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

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摘要]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西方学者提出“技术统治”论、“未来主义”、“权力转移”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寻找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获得永生的出路。从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上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 新科技革命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

20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大事件,一是新科技革命,二是社会主义运动。前者是“人—自然”关系的革命,表明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后者是“人—人”关系的革命,表明在社会制度方面发生的根本变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这两大事件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但是,在20世纪末,这两大历史浪潮出现了分化: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日益“现代化”和“高级化”,并推动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及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激烈竞争;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遭受严重挫折,陷入低潮。这两大事件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新科技革命是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衰亡的消极因素,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新科技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大趋势,还是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并作出正确的解答。

一、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实质

新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高潮,在21世纪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在电子技术方面,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在美国制成;1976年美国又推出第一台“苹果电脑”,开创了个人电脑新纪元;到1998年美国宣布开发出每秒能运算3.9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太平洋蓝”。在信息技术方面,1973年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系统建成,标志着光纤通讯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89年美国的Internet 正式命名,共有30万台电脑联网;1990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子信息处理机;1994年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1996年美国政府宣布投资1亿美元建设第二代计算机互联网,使信息网络技术更加成熟。在空间技术方面,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飞行成功;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升空,开始从空间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在海洋技术方面,1975年日本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并制成深海探测仪;1979年美国建成海洋温差电装置。在激光技术方面,1972年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器;1991年美国科学家用激光将铯原子冷却到低于百分之一开的世界最低温度。在生物技术方面,1973年重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82年美国推出现代医学史上第一次使用的人工胰岛素;1990年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始实施,美国宣布在15年内编绘出人类的全部基因图;1997年英国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名为“多莉”的绵羊,表明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新材料技术方面,1988年英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超导通信器件,该超导材料用液氮冷却后电阻为零;1991年日本又制成世界上第一个超导磁体。在新制造加工技术方面,1974年美国的哈林顿提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1991年美国研制出用一个原子启动的电开关,表明人类可进行单原子控制。这一系列高新科技纷至沓来,其发展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变革生产和变革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使新科技革命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

首先,新科学革命以科技群落的形式向纵深推进。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蒸汽动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是电气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形成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开发技术等组成的科技群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是对物质运动的三大要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技术分别是对人类活动的三个方向——宇宙空间、辽阔海洋和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的揭示和运用。激光技术和新制造加工技术则作为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有关物质生产活

动之中。在所有这些新科技中,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其他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测量器和人类智力解放新纪元的主要标志。

其次,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加快。战后,各学科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涌现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90%以上是与近10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1992年美国橡胶公司共上市了大约360件新产品,几乎是每天一件。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即现代芯片的集成度与功能、效用,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其成本与价格则每隔18个月下降一半。这突出地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之迅猛。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的数千年里,社会生产的需求推动着技术发明,而科学则主要是对生产与技术实践经验的总结,由此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轨迹。在电磁学革命后,大公司纷纷建立了内部的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技术,促进生产工艺的革新和发展;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为技术的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对科学理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促进科学技术的共同繁荣。这样,就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型发展模式。在新科技革命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新趋势。所谓科学技术化,是指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谓技术科学化,是指高新技术的知识含量或科学含量非常高,而且高新技术的开发不断会遇到科学理论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技术才能成熟并向生产力转化;所谓科学技术一体化,是指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出现了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学科。

二、新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其影响是空前广泛而深刻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将工业文明传送到欧美主要国家,为资本主义最终取代封建社会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为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解决了能源和动力问题,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阶段过渡;同时,为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这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1)新科技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劳动对象向广度、深度拓展,使劳动力由主要依靠体力向主要依靠知识智能转化,并为日益复杂的生产资料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西方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贡献,仅占5%--20%;而新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这种影响提高到60%—80%,在一些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甚至达到90%以上。有的学者用以下“公式”来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作用: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但自新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这表明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要素是乘积的关系,反映了它在生产力中的倍增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2)新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随着高新科技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迅速超过第一、二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经济合作组织的报告,其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产物。1993年美国信息设备、信息技术的出口额已达62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当年飞机出口的330亿美元。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2000年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40%。由于西方国家都在投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估计到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3.5万亿到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西方国家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逐渐减少,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和知识工人不断增加。早在1956年,美国的白领工人就超过了蓝领工人。到21世纪初,美国的劳动力结构将是蓝领工人占10%,非专业白领工人占20%—30%,其余60%—70%的劳动大军将由“知识型人员”组成。他们是掌握技术

的制造队伍、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科学家等。[1]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

(3)新科技革命促进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新科技革命迫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变革,以适应现代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超出个别企业甚至个别国家的限制,以适应生产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西欧国家于1985年开始实施“尤里卡”计划,建立“技术欧洲”或“欧洲技术共同体”,以提升欧洲国家的经济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美国和日本也加强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合作,以保持其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新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新科技革命还加剧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与较量,加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和控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新科技革命策源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以“遏制东方”为基本目标的战略、策略,企图靠武力颠覆或“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科技和信息垄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新殖民主义战略,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技术贸易支付总额中所占份额少于10%。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专利权,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得1000多亿美元的收入。西方国家还利用高工资的优势,挖走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很短缺的科技人才。难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技术革命有可能造成一种新型的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2]

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西方学者提出了“技术统治”论、“未来主义”、“权力转移”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寻找资本主义克服危机、获得永生的出路。英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经济成长阶段依次更替的源泉和基础是新技术的采用和传播,而美国是第一个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国家”,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高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终要趋同于资本主义。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认为在信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而不是资本,权力的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资本,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所以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在他看来,美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虽然“充满变化与疑问”,但它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奇妙的时代”[3]。这无疑是用“信息社会”的图景来掩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和弊病。美国学者托夫勒还于1990年推出《权力的转移》一书,宣称在第一次浪潮的农业社会里,土地是主要的财产;在第二次浪潮的工业社会里,机器、装配线及工厂等是主要的财产;在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里,虽然还有土地和硬件,但主要财产是信息。由于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无形的、有无限潜力的财产形式,所以不存在所有权的问题。他还断言,新科技革命兴起之后,作为东西方社会本质区别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已不再具有重要意义了。

上述西方学者脱离生产关系孤立地分析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用社会的技术形态来否定或取代社会的经济形态。他们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用科学技术问题掩盖社会制度问题,由此鼓吹资本主义永恒合理的神话,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构想的理想社会,包括“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信息社会”,本质上都是不变更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西方文明的延续;他们虽然也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但不追究产生这些弊病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这些弊病可以通过科技进步得到完全解决。对于这些论调,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既吸取其反映某些客观实际的思想材料,又要认清其阶级的局限性和理论上的谬误,抵制其消极影响。

三、从新科技革命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马克思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认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4]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的话,那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最终将是工人阶级主导的新社会。从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看,新科技革命不仅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准备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新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在新科技革命的进程中,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发电设备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新型生产工具,不但改造了传统生产部门的技术装备,而且催生了很多新兴的产业部门,使生产力跃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例如,核聚变技术通过将氘和氚这两种元素的原子核进行高速碰撞聚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人类掌握了这种技术,就可使含有45万亿吨氘的大海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纳米技术表明人类大踏步地向微观世界进军,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制造新材料,使材料工艺的发展日益复合化、智能化。高新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迅速提高,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愈来愈大。据统计,美国企业的利润有50%来自10年内的新产品。有的学者用产品单位质量价格比来描述科技含量,认为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即“10倍速变化”。正因为新科技革命使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涌现出来,人们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产品“极大丰富”的曙光。

(2)新科技革命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创造物质技术条件

新科技革命及其成果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能力、生产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变革,逐步为社会主义的自主联合劳动和对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创造前提条件。例如,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原有机器体系的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或工作机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四个部分——自动控制和调节装置,由此推动的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调节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预言,当劳动者以自动化机器体系为中介作用于劳动对象时,“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分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5]在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事智力劳动和管理工作的白领工人迅速增加,而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这也验证了马克思以下论断的科学性:“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6]。如果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里“死劳动”制约“活劳动”的异化现象就能彻底消除,社会主义新的生产方式也就能最终建立起来。

新科技革命还催生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使人们逐渐接受知识(或信息)具有共享性的观念。英国文学家肖伯纳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知识或信息的这种共享性,可能推动人类建立一种共享的生产关系,建立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目前,利用电脑和因特网等手段在家庭办公(又称远程办公)的劳动方式,不仅增强了劳动者的自主性,而且降低企业管理成本25%--75%。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虚拟企业”:一个劳动者一旦有了很好的创意或新的科研成果,就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自由地寻找合作伙伴来共同研发,通过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批量或灵活地进行生产,最后找到最适合的营销专家通过“网上商业”,把产品配送到世界各地。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当年所讲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个雏形。从发展趋势看,信息高速公路将打破产业之间、地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生活体系和计划管理体系,使“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现实。

(3)新科技革命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艰苦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脑力劳动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体系所承担,“三大差别”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如果说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补充和延伸了人的双手,是对人类体力的大解放的话,那么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则最终会补充和延伸人的大脑,大大解放人类的智力。新科技革命还为广泛、自由地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使人们可以直接在因特网上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交流思想。Internet是开放的、民主的,必然催生自由、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当年所预见的政党消亡、国家消亡、社会自治、人民自觉地创造历史的共产主义社会距离我们更近了。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之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当今的科技革命正在改

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大的自由空间。例如,新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使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办公和生活的地点和方式,一个方形的便携式电脑相当于写字楼;它还使家庭获得多种新型的服务,如在荧屏上点播和收看直接传送的电影,阅读交互式报刊。再者,由于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的投入使用,可以大大节省劳动时间,这就意味着“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使个人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因而也为社会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创造广阔的余地)”[7]。于是,在“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8]就能真正建立和繁荣起来了。

参考文献

[1] 参见[美]《未来学家》杂志1997年6月《知识型企业家的崛起》一文。

[2] 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8页。

[3] 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页。

[4]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3、21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页。

[ 8 ]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7页。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大田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的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2.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本课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设备 幻灯片、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课件等。 教学要点(板书)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2)概况 (3)阻碍发展的因素 2.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2)成果 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3.城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 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它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完全确立和稳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具备,则是由工业革命来完成的。(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工业革命?所谓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呢? 1.前提17世纪所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推行符合自己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简表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法国大革命 (1789-1815)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统治者 斯图亚特王朝 英国 波旁王朝 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级会议召开 处死国王 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新贵族 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 文献 1689《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法律文献 1689《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04《民法典》 开始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1775莱克星敦的枪声 1789年7月攻占巴士底狱 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 1815年滑铁卢战役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联邦共和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 特点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曲折、反复 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同时进行;以弱胜强。 规模最大、最深刻、最彻 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果 结束封建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美国独立,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结束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和制政体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历 史 意 义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推 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美国的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展。(3)对以后欧洲和拉 丁美洲的革命也起推动作用。 1、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 治。2、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3、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教案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时间: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课题:专题六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师:任明辉 【课标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3 、感受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的精神。 (1)基于美国、联邦德国等具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善和政策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再引导学生从经济政策、经济成就、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整体地(宏观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因。 (2)可以从国有干预、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结论把握和举例说明,勿要过多地陷于一个个具体国家的展开叙述之中。必要的图表和数据在这里有重要的征引价值,教学时要考虑相关史料的使用。 (3)联系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的有关经济政策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培养其联想和迁移能力。 (4)人民版将美国和其他国家隔裂开来没有必要,可以将教材中的三、四两节合并到一起。岳麓版主要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新中间阶层和福利国家的出现阐述其新变化。人教版则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出现阐述其新变化。人民版以美国为例,则从生产关系新调整、经济方针新变化、运行机制新变化去阐述。 (5)美国详讲,其他国家略讲。 (6)引导学生讨论美国两大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及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理解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经济主张的不同。概述自杜鲁门至克林顿历届政府所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及其得失。理解美国“新经济”的含义、表现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善于借助史料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运用比较法,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如比较里根政府与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行的政策以及取得的成就。 二、难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经济主张的不同。

科技革命与一战

复习专题:科技革命与一战 一.专题概述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最终确立起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而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为争夺殖民地、称霸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战争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复习目标(加粗斜体为2014年已考知识点) 1.工业革命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上册第14课) 2.第二次工业革命 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上册第20课) 3.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上册第21课) 4.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下册第17课) 三.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气时代”概况:_______和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应用日益广泛,的到来逐步取代蒸汽成为主要动力 主要国家:_______和_______ “发明大王” _______:美国科学家,在电气发明领域最为著名,正式注册的 发明有1300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_______ 人类迈入 “电气时代”出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___等设计出内燃机,并 汽车于______年试制汽车成功 意义: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汽车和飞方式,扩大可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记得问世出现:1903年,美国的_______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试谈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大田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的发明;法国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德意志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阻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进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进展,科技要先行。 2.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及阻碍,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阻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的阻碍。 二、本课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教学设备 幻灯片、挂图、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课件等。 教学要点(板书)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2)概况 (3)阻碍进展的因素 2.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2)成果 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三、工业革命的阻碍 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3.都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 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章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只是一个开端,它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完全确立和稳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进展,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许多关于政治史方面的内容,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多从感性材料入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课程标准中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没有要求,重点在《权利法案》的内容以及影响。所以用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结合现代英国的一些现象,以古释今,学生容易理解,也符合课标要求。既能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把课本死板枯燥的文字变成学活生生的历史体验,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潜移默化地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标精解】 本课主要是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过程,掌握两次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封建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目:“君权神授”下的英国,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第三目:《权利法案》的颁布,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巩固和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对于政治问题不感兴趣,或者是浮于表面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的特点,多从感性材料入手,结合现代英国的一些现象,以古释今,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理解,也符合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过程,掌握两次内战,共和国与护国政治,封建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等基本史实,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形成 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初步形成是由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尽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是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途径。同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是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战争,使亚非拉等地越来越多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总称:分为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几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区别的:的区别在于他们转变为生产力的手段不同,工业革命是经验----技术成果(工具革新)----生产力;而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生产力。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都是生产力上的重大发展,两者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所依托的时代和所呈现的侧重感上的差别而已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教学目标 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重要发明及;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对工业革命后果和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是与大生产相联系的先进阶级,从而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通过学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事实,进一步理解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同时了解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血腥掠夺的基础上,给被掠夺地区和人民带来了灾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它是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技术本身的规律。 让学生思考“比英国更早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为何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较早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没有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比较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难点分析 自由资本主义的概念 ;“工业革命巩固资产阶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自由主义”的概念,过去学生只知道“自由”、散漫,或人类的“自由平等”等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概念。工业革命给资产阶级积累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封建生产关系

专题十一 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十一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解读】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是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重要方式之一。克伦威尔、华盛顿、林肯、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有力地推动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体现了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革命过程中一系列法律文献的颁布,使各国确立了不同形式的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和法治精神,对西方政治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的贡献及评价的考查,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的考查在历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多次出现。 【考点梳理】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社会矛盾激化。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原因:新航路开辟是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影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发展,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2)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①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②查理一世:任意征税,把持专卖,解散议会。 2.过程(1640~1688年) 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开始) 1642年内战爆发 1645年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宫廷政变(又称“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和反复性:①表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②认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往往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这样。 4.结果: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1)君主立宪制的含义: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形式。 (2)《权利法案》的颁布:①时间: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②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③内容: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④作用和意义: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历史意义和影响:①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使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②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到欧洲其他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科技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1、时间、发源地、范围、标志等 2、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1)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2)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第三次科技革命:(1)生产工具更新------自动化、智能化(2)劳动对象发生深刻的变革(3)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3、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1)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2)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4、每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一次:(1)(生产力方面的)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济空前繁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2)(生产关系方面的)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3)(阶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使一些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它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 。 第二次:(1)(生产力方面的)人类从此由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生产关系方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讨论题小论文

浅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张建生 11212026 前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次,并逐步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和完善、社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给予了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科技革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社会制度革命和人类文明革命是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源动力。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伴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不同社会制度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愈加凸显、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主流发展与局部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其所孕育的新科技革命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更为深远和广阔的影响、它的到来必将也推动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惟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跨越。 一、科技革命概念的界定与综述 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它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原因:都是因为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 致矛盾激化而引起革命。 ②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 ③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众。 ④任务:都要推翻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⑤进程:革命充满了斗争和曲折。 ⑥结果: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 了道 ⑦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不同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法国大革命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革命最彻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美国是以民族独立的形式表现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建立了总统制 的联邦国家。

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美国还有;法国资产阶级。2.目的不完全相同: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新贵族三国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都由资产阶级领导。三国资产阶级都为了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民族解放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1.原因相同: 2.领导阶级相同: 3.影响相同: 3.性质不完全相同:英、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和。

1 启蒙运动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 背景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内容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启蒙运动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社会。 影响 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运动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性质: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攻略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含解析)

专题九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1.三次科技革命

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区域性经济集团(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资本全球化;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贸易全球化 重要标志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建立 影响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观点1:科技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技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 观点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国际分工的广泛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造成全球资源分配不合理,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一、选择题 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的是()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厂手工业③欧洲工人队伍的壮大④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发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是() A.火车方便人们出行 B.电话沟通城市乡村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计算机网络方便学习工作生活 3.2012年5月中旬,为了迎接“中博会”的召开,株洲打出大幅标语“让世界了解株洲,让株洲走向世界”。这幅标语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A.全球化 B.集团化 C.区域化 D.高速化 ①原子能技术②网络技术③航天技术④蒸汽技术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二)

一、选择题 1.(2014年四川文综,1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解析:C 从图中数据看,两个城市在170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1800~185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且乙地的城市化发展略快于甲地。1850年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中心,人口超过利物浦,故C项正确。1700年北京是清朝的都城,人口远超上海,A项错误;B、D 两项中的城市不会在1800~1850年实现人口猛增,因为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 2.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的独白:“尽管说煤窑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该漫画描述的画面最早始于 ( ) A.光荣革命之前 B.工业革命时期 C.电气时代到来 D.经济“大恐慌” 解析:B 材料关键信息是“煤”,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因而选B项。工业革命发生于“光荣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是石油,因而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比较好的时期,因而D项错误。 3.(2014湖北联考)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

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 ) A.帝国皇帝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 解析:A 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当时的法律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宰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D.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解析:D 在德意志帝国,容克地主占主导,而宪法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的国情,故D项正确。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是相对立的,A项说法不正确;资产阶级的根本要求是民主,不是专制,B项不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 5.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 )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C 材料表明这种“力量”是指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被称为万能原动机,其发明带来的直接作用是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直接作用,排除。 6.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古典主义盛行于17世纪,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精品]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8.现代科技革命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科技革命,是指正在成长的科学技术传统取代旧的科学技术传统的重大事件和过程,包括科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规范标准、科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等根本变革,以及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的规范标准、技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技术应用的形式规模等根本变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的显著改进和历史性的、划时代的飞跃。 能够称得上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广泛的渗透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是以电力与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至今方兴未艾,这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在速度和规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到"自动化、智能化时代"或"信息时代",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第一课至第八课补充材料 相同点: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而爆发。 2、革命的任务(或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建立或完善资产阶级统治,)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3、领导阶级和革命主力大致相同:都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人民群众是主力。 4、革命的进和程和结果大致相同:革命过程都经历了反复曲折,结果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 1.根本原因不完全相同:英、法都是为了推翻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则有自由派贵族。 3.特点不同:英国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完全相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蠃得了国家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1.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之一。 2.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 3.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终将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4.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5.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推动本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有开创性、进步性。 二、资产阶级法律文献给我们哪些启示: 英国《权利法案》是为了限制王权,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宣言》意在谋求独立,赢得了美国独立;法国《人权宣言》侧重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倡导自由、平等;《法典》是拿破仑时期通过的法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国。 (1)优秀法律文献是人类民主、法治进程加强的表现,是精神财富的结晶,对后世有借鉴性。 (2)应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合理使用。(3)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三、文艺复兴促进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二者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起了促进作用。 四、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1.军事上:英国为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2.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上:①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②洋务运动兴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近代化起步; 4.思想文化上:开始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如魏源等)。 五、工业革命带来的启示:刻苦专研、勇于创新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日俄改革专题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日俄改革专题 一、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革命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法国大革命。 改革①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 ②日本明治维新(明治天皇)。 二、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德国、日本、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三、对比 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相同点①本国旧制度严重阻碍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③都有资产阶级的领导。 ④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①英、法革命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是为 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美国独立战争除了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民族独 立运动。 ③英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除资产阶级还有新贵族;美 国独立战争的领导阶级除资产阶级还有奴隶主。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除1的异同点,还有):都处死了国王;都遭遇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但是法国大革命受到外国军队的干涉,英国的则没有。 3、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对比(除1的异同点,还有)都受到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因此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都有人生而自由平等这一内容。美国的“1787年宪法”受到了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的影响。) 注:《独立宣言》:人生而自由平等;痛斥英国殖民者,宣布13个殖民地独立。 《人权宣言》: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相同点①都扫清了本国发展的障碍。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③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①美国独立战争扫清的是英国殖民统治;美国 内战扫清的是黑人奴隶制,保障了统一。 ②美国独立战争还是民族解放战争。 注:注意华盛顿和林肯的贡献 5、日、俄改革对比相同点①积极影响: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②消极影响: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扩张。 ③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注:近代中国向日本学习,进行了“戊戌变法”。 6、(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 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注:(①“俄国”改革:1861年改革;②“苏俄”改革:新经济政策;③“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 技革命一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武穴市龙坪中学朱勇胜 [教学课题]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观察和分析图表类型材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概括知识,并能够对所提供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思考。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思想,能够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比较资本主义社会三次科技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培养初步分析和解决图表类型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社会三次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图表类型材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课型] 自学训练课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列举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情况,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提示:适当补充瓦特和蒸汽机、爱迪生和电灯、计算机和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有一个新的认识。) 2展示课题: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二训练

A 知识训练 1学生填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提示:要求学生填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中的兴起时间、别称、发源地、内容、标志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2指导学生认真整理所填写的图表1中的知识,纠正不足之处。 B 能力训练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图表1《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 (提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图表1,请学生说说刚才是怎样观察和分析图表1《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次科技革命》的。)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图表类型材料的基本方法。 (提示:引导学生得出分析图表一般是横看和竖看,我们不妨称之为横竖法。) 3提高解决图表类型材料能力的训练。 训练一: 图表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分数____ 总分一二 得分阅卷 人 一、选择题(共22题,题分合计44分,单选) 1.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性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B.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发展的趋势C.增强殖民扩张的实力 D.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媒介是 A.炮舰 B.军队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物美价廉的商品 3.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4.工业革命以后与新航路开辟之初的殖民扩张与争夺最大的不同点是A.扩张的范围更大、获得更多 B.是由各国政府组织进行的 C.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大机器生产 D.以掠夺原料和抢占殖民地市场为主要目的 5.18世纪中期时,英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供应方面比其他国家具有优势,这主要是来自于 A.工业革命技术进步 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 C.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 D.奴隶贸易补充了大量势力 6.据马克思统计,19世纪初英国全国的产业总资本中一半以上来自土地。这种情况说明英国 A.农业进步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 B.农业不景气,资金流向了工业部门 C.农业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工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脱节7.近代史上,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日益拉大,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有 ①科学技术水平进步 ②资产阶级革命成功 ③无产阶级革命受挫 ④殖民主义疯狂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史应该从18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它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此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