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实践——《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价值观与实践——《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价值观与实践——《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东西结合的价值观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结合《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对东西价值观的对比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试图浅议人类价值观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有的重要性。通过对西方价值观——“以人为中心”“拜金主义”的表现与宗教在其中所起到的支配作用的讨论,将其与东方价值观进行比较,最终尝试找到二者结合的,可以正确引导解决生态问题的人类价值观或思维方式。

【关键词】:西方价值观宗教东方文化结合

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作者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思考,反思了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相比)所具有的种种弊病:“以人为中心”的傲慢自大,“拜金主义”的短视狭隘以及“一神论”的西方宗教对西方人道德观念所起到的支配作用。作者意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与鼓励创造”①,不再盲目地以征服、掠夺自然为目的并且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的一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可能有希望;同样,也不能全面认同“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因为这种以牺牲人类个性与创造精神的文化不可能驱使落后的工程观念得以改变,最终通过工程实践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正如本书题目所揭示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结合”二字——西方价值观与东方文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并行。

一.对人类价值观的反思

在探寻生态问题产生根源的过程中,麦克哈格敏锐地意识到西方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弊病。正是这些顽疾禁锢着与自然打交道的人类的思维,让我们变得短视、贪婪、盲目、残忍。在他看来,西方价值观错谬的根源是“一神论”的宗教。而与强调“道法自然”的东方文化比较,二者又是互有利弊的。真正正确地引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价值观或思维方式应该建立在二者互补的基础上。

⒈西方价值观的弊病

(1)“以人为中心”的傲慢自大

“我们的失误是西方世界的失误,其根源在于流行的价值观。在我面前展现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②麦克哈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行西方价值观在引导处理人类与生态关系方面的错谬:这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重视个人个性与价值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思维方式仅应运用于处理人类社会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在人类与生态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作为自然与生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存在方式很特别:在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为己所用的能力。也正从这种能力产生的那一刻起,人类本身已具有了“自然组成者”与“自然改造者”的双重身份。这一成就可能让人类自己变得飘飘然起来,急不可耐地将自己推到了“统治者”“支配者”的地位。于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便自然而然渗透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去了。

然而这种傲慢自大是可笑的:“许多动物也起着服务于植物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取消动物依赖植物生存这一基本的依赖关系。”③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以保障自我生存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自然法则并没有发生变化:人类是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是生物圈的一环。换言之,我们是自然母亲的儿女。任何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是在破坏、玷污我们自己的家园。每当生态系统这个巨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都会波及到作为组成部分的人类本身。

(2)“拜金主义”的短视狭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见到一种模式,这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模式。正如用国民经济总值检验国家的成就那样,美国这块自由土地上现有的面貌就是这种模式最明显的见证。

金钱是我们衡量一切的准绳,方便只是金钱的陪衬,目光短浅,只考虑短期利益,像魔鬼一样,把道德排在最末尾。”④

“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错误的评价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利益的追逐往往是生态问题最根本的诱因。在对《封闭的循环》一书的讨论中,笔者已经对人类社会如今行为的真正目的——对“利润”的追逐做出了阐述:这种“利润”,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军事上的,都是以人类看来“可以容忍”的社会价值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这种所谓的社会价值,往往代表着难以估量的生态环境的益处。看一看现在的人类社会吧,普通人最关注的往往是拥有财富最多的很小一部分人。他们的眼神如同聚光灯:紧盯着人家手里的财富,很少去思考这种财富的产生是不是以环境的污染破坏或是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为代价的。这种对利益的渴求不仅造成对已存在的生态环境毒瘤监管控制不力,还会使得羡慕的个人卷起臂膀加入对生态掠夺破坏的大军,产生新的冲突源;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往往还会造成科学与技术的短视与滥用。而与社会的负面效应相比之外,这种后果往往更为严重: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是以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衡量的,而可能有益于解决生态问题的研究成果被斥为“不切实际”而扔进垃圾堆;没有经过生态影响方面的可靠检验与反复论证的科学理论过早投入实践,往往造成了不可扭转的生态危害(诸如滴滴涕、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对经济利益,更准确的说,对“利润”的讨论在《尖锐的矛盾与潜藏的危机》一文中已较为详细,这里不再赘述。

(3)西方价值观弊端的根源——“一神论”的宗教

“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伟大的西方的宗教是我们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所谓人是公正和具有同情心的,无可匹敌的等等偏见都产生于这些宗教。不过,圣经第一章创世纪所说的故事,其主题是关于人和自然的,这是最普遍地被人接受的描写人的作用和威力的出处。这种描写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而且错在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的生性,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⑤

西方价值观不是数年或者数十年形成的,因此它的弊端也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因此,要扭转走向错误方向的思维方式,就要找到价值观错谬的根源予以澄清。而麦克哈格认为,西方价值观或者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一神论”的西方宗教具有不可忽视的误导作用。首先,它过分增强了人类的道德优越感:公正、同情心、无可匹敌仿佛成了人类生而具有的特质。在这种优越感的支配下,使得早期人类生存颇为艰难的自然环境自然就是恃强凌弱、残酷的象征了。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改造自然”“教化自然”甚至“打败自然”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无情破坏与对自然资源的贪婪掠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其次,它将人类过分凌驾于生态之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类的确具有其他生物不具有的大规模改变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始终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反思“一神论”引导下的西方宗教对保护生态所起到的负面作用。并不是要排斥宗教本身,而是要求在对教义与经典的理解中更多地考虑到人类与生态和谐的主题,而不是单纯地将人类定义为自然的支配者与改造者。

2.结合东方文化

在反思了西方文化的弊端之后,作者试图在东方文化这里找到补救的措施。事实上,就价值观念或者说思维方式而言,早期的东方与西方相差很大。这可能也是生产力发达程度之外,古代东方文明发达阶段生态问题并不是如此严重的原因。

自老子《道德经》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就在中国影响很大。人们追求自身与自然的协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日本,人们也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美感:雅致的庭院设计与自然协调统一,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机械的建筑、庭院设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思维方式上,东方的思维是辩证的:重综合、较形象,喜好从宏观到微观;而西方思维偏重分析。(综合思维(synthesis)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

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分析思维(analysis)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⑥而东方文化中“宗教”的概念是比较薄弱的,更难以得见“一神论”的踪影。总结来说,东方的价值观视人类为自然的附属,强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这也是西方价值观所欠缺的。

然而,东方文化也有其不利于生态保护的方面:它过分忽视了人类已经具有改变自然能力的现实且过分压抑人类的个性与创造力。前文已经提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人类拥有“自然组成者”与“自然改变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在仍需要谨慎地依靠技术手段的创新来挽救自然与生态的现实面前,完全以东方文化为指导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将西方价值观与东方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正确地引导工程实践,进而一步一步解决环境问题。

总的来说,“生态危机”的解决会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各方在技术、资金方面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的交流。文化、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很难评判优劣,但就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辩证的、综合的、长远的思考方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资料】:①-⑤:《设计结合自然》伊恩.麦克哈格

⑥:《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

后记:

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康里.巴芒纳的《封闭的循环》,许多令人欣喜的改变看在眼里:从单纯赞美大自然的秀美神奇,仅激烈抨击破坏自然景观的人类行为到集中讨论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并尝试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给出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在生态保护的路上,生态学家或者说勇于进取的思考者们的思维更加深入,同时赋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然而不得不说,无论梭罗或是康里.巴芒纳还是很少有将自己视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参与者或实践者的意识。生态学家们即使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也很少深入到实践中去。恐怕这与生态学者“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相较之下,《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迥然不同。他具有生态学者的宏观视野,通过反思西方价值观的弊病并与东方文化比较,尝试找出价值观或思维方式方面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由于自身职业为规划师,麦克哈格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涉及人居环境规划的学科、职业有相当的了解,并可以将生态学原理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工程实践当中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美化人居的作用。也许这也是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吧:只有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才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与生态的关系,进而产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只有将理论与生态关怀落实到以后的实践当中去,才可以真正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

实践论心得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XX年大学生读书现象社会实践报告

XX年大学生读书现象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读书现象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报告:《大学生读书现象调查》 一、课题选择依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样也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读书可以使人进步。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前人优秀的文化成就,这就是所谓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读书是很重要的。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圈子通过网络来传播,它把人们的生活压缩成了一个“朋友圈”。当今,人们越来越多通过网络去获取资信和消息,而不再是通过书籍。 书籍,正在被人们所慢慢遗忘。 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未来中国社将会出现新人群:书盲。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组做出了此次调查。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2、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完善合理的阅读结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了解书籍的重要性,提高其阅读的品味。 三、课题研究价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来源。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而其作为阅读群体则更是社会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很强,阅读潜力无限大。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阅读的格局。如何引导大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选好书、多读书、读好书来提高素养。首先要认清大学生阅读现状,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同学指导和帮助。 四、组织实施情况 调查时间:XX年4月22日—XX年4月27日。 调研主题:大学生读书现象调查。 调查的对象:高校大学生。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调研方法:针对大学生读书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在网络上向高校的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五、调查结果统计 略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

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 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更多死去的理由,但他仍然活着,他经历了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无以名状的痛苦,经历了从兴旺的六口之家到孤家寡人,可他仍然活着,和一头和他一样衰老的老牛相互陪伴,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本质特征和重要好处,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构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此刻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此刻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原先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此刻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明白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状况。你要明白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

读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读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根据他们的答案我又随机询问原因,坐拥书城品居香茗胜却经纶浮生,读书的目的兴趣提高修养休闲娱乐其他,职业不同业余时间就有多有少读书的时间有长有短,善于读书的人久居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浸在骨子里了。以下是整理的3篇最新读书调查社会实践范文,欢迎参阅!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报告:《大学生读书现象调查》 一、课题选择依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样也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读书可以使人进步。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前人优秀的文化成就,这就是所谓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读书是很重要的。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圈子通过网络来传播,它把人们的生活压

缩成了一个"朋友圈".当今,人们越来越多通过网络去获取资信和消息,而不再是通过书籍。 书籍,正在被人们所慢慢遗忘。 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未来中国社将会出现新人群:书盲。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组做出了此次调查。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2、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完善合理的阅读结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了解书籍的重要性,提高其阅读的品味。 三、课题研究价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来源。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而其作为阅读群体则更

是社会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很强,阅读潜力无限大。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阅读的格局。如何引导大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选好书、多读书、读好书来提高素养。首先要认清大学生阅读现状,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同学指导和帮助。 四、组织实施情况 调查时间:2016年4月22日—2016年4月27日。 调研主题:大学生读书现象调查。 调查的对象:高校大学生。 调查形式:问卷调查。 调研方法:针对大学生读书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在网络上向高校的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五、调查结果统计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篇一: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书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大学》读书报告 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物流131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余龙进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美德书》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展

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善道德公德私德 一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2019关于大学生读书情况社会实践报告五篇

2019关于大学生读书情况社会实践报告五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大学生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开阔视野的方式,那大学生读书情况社会实践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 生读书情况社会实践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课题选择依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样也是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读书可以使人进步。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 解前人优秀的文化成就,这就是所谓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读书是很重要的。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它使得人们的 生活圈子通过网络来传播,它把人们的生活压缩成了一个"朋友圈".当今,人们越来越多通过网络去获取资信和消息,而不再是通过书籍。 书籍,正在被人们所慢慢遗忘。 如果这种现状持续下去,未来中国社将会出现新人群:书盲。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组做出了此次调查。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2、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完善合理的阅读结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了解书籍的重要性,提高其阅读的品味。 三、课题研究价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来源。大学生群体是我国 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而其作为阅读群体则更是社会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很强,阅读潜力无 限大。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文阅读的格局。如何引导大 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选好书、多读书、读好书来提高素养。首先要认清大学生阅读现状,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如何解 决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有针对性地给予广大同学指导和帮助。 四、组织实施情况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大学生《活着》读书报告】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大学尘土飞扬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古旧泛黄的书,是余华的《活着》,很早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却一直没有机会细读,不料,却是这么一本很薄的书,作者余华以近乎冰冷的语调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曾是一个风光一时的小地主,整天无所事事,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结果一次赌场失利,把家产全部输光,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与以前大相庭径的农民生活。 本来这样也没什么,正如家珍说的:“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可是祸不单行,福贵上街去给累倒的母亲抓药,却意外被国名党抓去当壮丁,整天在炮弹中穿梭,爬在死人堆里,两年后才得以辗转回到家乡,家乡此时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离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着他,辛苦把两

个孩子拉扯大。 本以为一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儿子上小学,因抽血救县长老婆失血过多而死,家珍也应劳累过度倒下,可怜的大女儿是个哑巴,却命好嫁了个好人,但生孩子是却难产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为命的孙子苦根却因多吃豆子噎死……整个家就像在一夜之间被飓风扫过,只留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名叫福贵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他至亲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在很多人看来,福贵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的确,福贵拥有比别人多

实践论读书报告(2400字)

实践论读书报告(2400字) 实践论读书报告(2400字) 认识与实践浅析 ——读《实践论》 19xx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而写的《实践论》, 重点揭露和批判那种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1]。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虽以“实践论”为题,但其论述过程却离不开认识,文章以认识和实践的联系贯穿全文,从而更好地解释实践本身。显然,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试图通过实践在人的认识中产生和发展的作用, 让人们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人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是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2]由此可见,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浅到深、逐步深入的漫长进程。认识从经验开始,通过对感觉 的表面事物的整合、判断和推理,最终深入到事物的概念和本质阶段。这时,我们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是非善恶,对外界感觉选择性吸收。而文章中指出,认识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飞跃,是绝对离不开实践的,这也正符合了我国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直接经验即是实践,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到达

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如“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说,我们是何种心性看待事物,总是带着我们自己的主观认识在里面,这种认识,往往易受个人的视角不同而变得片面。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有联系群众的长处,但是不善于思索,不愿用脑筋多想苦想,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要去掉我们党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文章中指出,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实现预想的目的,该实践就算是成功的,而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才算是完成了。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和纠正,直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后,它就成了真理。 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事物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过分顽固会成为 “右倾”分子;过分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分子。不管是左翼还是右倾,都是分离了现实和理论本身,把认识和实践分离,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因此,我们要回到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达到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错误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个无战争经验的人去指导战役,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懂

大学生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报告.doc

书,疏? 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博尔赫斯)当我在思考究竟要写一份关于什么的实践报告时,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一句话:窗明几净,书香洋溢是多么令人愉悦的场景。读书是一种绝妙的艺术。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静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与人生。手捧书籍,与书同行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好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这条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这时书籍就是一个望远镜,书籍就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远,更丰富。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们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这是我对于读书最原始的渴求。 但是书籍真的与我们大学生而言如此亲近,如此“晨昏忧乐倍思亲”吗?哲人有言:每一个进步,都是退步。进入缤纷灿烂的信息时代与消费时代,我们享受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方便。今天“视通万里,思接于载”已经成为现实。一方面,物质的丰富与交流的通畅使现代人感到生活的节奏的加快,而同时,在目不暇接的五光十色之中,我们似乎又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另一方面,即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累。首当其冲的是以商业牟利为内驱力,电视等传媒为载体,又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眼球文化”正以排山倒海只是向我们袭来。不论你是否愿意,都无法逃避他的侵扰。书在我们大学生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现代大学生又是怎样对待读书的?为此我以西工大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做了大量问卷调查和口头采访

(附:调查问卷和采访的主要问题) 附一:调查问卷 今天你阅读了吗?(注:课外阅读) 1您有自己的阅读计划吗? A 有 B 没有 2您平均每天看多久的书? A 几乎不看 B看兴致,偶尔 C有规律,30分钟以内 D有规律,一小时以上3您平均多久读完一本书?A 一周一本 B 2周1本 C 一个月一本 D 更久 4 您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多久? A 30分钟以内 B 半小时—一小时 C 一小时以上 5您每一天上网的时间有多久? A 30分钟以内 B 半小时—一小时 C 一小时以上 6您认为读书对您重要吗?如果非常重要是100分,您认为自己是 A 100分 B 80分 C 60分 D60分以下 7您平均多久去一次读书馆?A几乎每天 B 3天左右 C一周左右 D 两周左右 E几乎不去 8 您至今为止大约读了多少本名著或者有影响力的书? A 10本以下 B 20 本 C 40本 D 50本以上 9 您所读的书中哪一类占得比例较大? A 小说 B散文随笔 C 诗歌戏剧 D哲学 E历史军事 F其它() 10 您所阅读的书中经典所占比例有多大?

大学生读书报告格式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 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 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 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篇二:读书报告模式及范文 1读书报告模式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下面是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的内容,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一: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范文2020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范文2020 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实践报告则更能够如实地反映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情况。下面就是给大家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范文20xx,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第一次正式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与校园的区别。我明白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让我好好锻炼了一番,提升思想,修身养心,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了解现代社会的新形式和一些正确的理念。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将这我未来的日子里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的能力和学习更上一层楼。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大染缸,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是,各种人在不经意间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你,所以坚持自己是很重要的。社会的竞争激烈,但是人情更重要,多点人情味,眼睛少些金钱的气息。

暑期实践的公司是在深圳,从事的是服务类工作。众所周知,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这样快速崛起的城市难免会有些混乱和浮躁,在有些时候难免会受一些委屈,但是却不能以硬碰硬,这样不仅没法解决问题,还好使事态更加严重,不利于事情的解决,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在这些时候用自己的微笑面对客人,让他们放轻松,我们也好解决问题。这一次次的事情让我们成长,懂得了很多事情。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在我看来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并且多做事。在新进入一个公司时候,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必须要请教别人,但是有些同事并不是很好处,所以多做事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勤劳,自然而然会对新人照顾些。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100天前栏目:散文,26221人读过Tag:大学生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格式报告格式范文格式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

马原读书报告:实践论

实践论论实践 中山大学工学院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毛主席的非文学著作,也让我见识到了伟人的另一面。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解释、阐述,加诸实例与自己的理解并加以阐发,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容易理解的概念,普及开来。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也将采取类似的形式,试图将自己的理解与之比较、切磋,改良、完善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并尽量从中发现更多或者更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如同我们高中所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生产活动决定了人的行为,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关系。这是我一向所赞同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去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后天的条件,即我们的生命中发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观造成影响,都会对我们人格进行塑造,有任何一点改变、任何一点偏差我们都不是原来的自己。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全面,为之后的社会实践又补充了精神上的依持。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就这样,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发展,相辅相成,而整个人类社会,也会因为实践与认识中的真知被总结出,而随着个体的进步而进步。马克思的观点令人叹服,毛主席的解释十分精辟——我不能再同意更多。 然而,在之后出现了这样的话: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属于阶级社会,因此这方面的观点我不是很能够理解。如果将场景放到近代的历史社会中,我可以设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等的思想有着阶级烙印;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也是有着大资本家、中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划分,思想中含有各自的阶级烙印;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当今中国,全国人民不存在思想的阶级烙印呢?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有层出不穷的“官二代”“富二代”事件,这些事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从实践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也是实践与认识互相推进发展的结果:现有的优越条件使得有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产生了自己高人一等的认识,并且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破坏社会秩序,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很大部分民众对此敢怒而不敢言,这样就又造成了他们“我可以继续这样做,没有人可以管得了我”的心理,又推动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了恶性的循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从源头上着手,建设健全的制度,使得社会权力、财富不致于成为为恶的工具;第二,加强监管,遏制“可以继续做我想做的事”认识的产生,使他们“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合理地面对自己父辈给予的资源。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是一个精辟的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概念的总结,也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大学生读书报告七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

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