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常住人口与劳动力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RK常住人口与劳动力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RK常住人口与劳动力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RK常住人口与劳动力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2007年年报)

天津市统计局

2007年10月

目录

一、总说明 (1)

二、报表目录 (2)

三、调查表式 (3)

1.常住人口情况统计表(RK301) (3)

2.劳动力资源人口情况统计表(RK302) (4)

3.劳动年龄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表(RK303) (5)

4.社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统计表(RK304) (6)

5.城镇失业人员构成情况统计表(RK305) (8)

四、主要指标的推算方法(试行) (10)

五、附录 (12)

主要指标解释

一、总说明

(一)统计目的

为密切监测我市及各区县常住人口与劳动力变化情况,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市及区县常住人口规模、劳动力资源状况及相关指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天津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特制定本制度。

(二)统计范围

凡本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均应包括在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以内。

(三)统计原则

原则上按照我市行政区划进行统计,但行政区划与政府管辖区域不一致的按现行的政府管辖区域进行统计。

(四)组织实施

各区县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劳动力调查的相关资料,采用天津市统计局核准的计算办法推算出当年11月1日0时的时点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预计当年后两个月的数据,推算与评估全年数据,报天津市统计局人口处审核认定。

(五)报送时间

上报时间:2007年12月31日前。

(六)质量控制办法

常住人口与劳动力统计使用市统计局统一编制的计算程序,执行统一工作流程与方法,市统计局将随着工作进程加强督导,确保统计数据的客观、准确。

(七)本统计报表制度由天津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2

二、报表目录

三、调查表式

常住人口情况统计表

表号:RK301 表

制表机关:天津市统计局

文号:津统[2007]50号单位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2008年6月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 200 年月日

4

劳动力资源人口情况统计表

表号:RK302 表

制表机关:天津市统计局

文号:津统[2007]50号单位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2008年6月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

劳动年龄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表

表号:RK303 表

制表机关:天津市统计局

文号:津统[2007]50号单位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2008年6月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 200 年月日

6

社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统计表

表号:RK304 表

制表机关:天津市统计局

文号:津统[2007]50号单位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2008年6月

续表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

8

城镇失业人员构成情况统计表

表号:RK305 表

制表机关:天津市统计局

文号:津统[2007]50号单位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2008年6月

续表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

注:失业人员按行业和职业分组中不包括毕业后未工作的人口。

10

四、主要指标的推算方法(试行)

(一)常住人口主要指标的推算方法(RK301)

常住人口推算是本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原则:坚持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坚持与历史数据相衔接;坚持各区县数据相加等于全市合计。

1、人口增长规模的估算

①计算原则

常住人口推算的主要内容是对人口增长规模的计算。在推算过程中,以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并充分利用相关数据,依据因素分析的方法,将人口增长的规模分解为自然增加、迁移增加两部分,将自然增加部分进一步分解为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将迁移增加分解为户籍迁移人口净增加和流动人口净增加。如图1:

出生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

死亡人口

人口增长

户籍迁入人口

户籍迁移人口

人口迁移增长户籍迁出人口

外来人口增长

图1.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②计算步骤

第一步:推算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通过对记载数据和现有调查数据客观地进行数据评估,以取得较为真实的全年或年末人口相关数据(如图2)。

12

图2.人口数据评估过程

第二步:推算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当年本地区的全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

当年年平均人口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 当年年平均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

当年出生人口)

(当年死亡人口上年人口当年年平均人口-2

1

+=

第三步:推算户籍净迁移人口、外来人口

依据相关数据推算出本地区户籍净迁移人口和外来人口增加量。

迁出人口迁入人口净迁移人口-=

第四步:充分考虑本地区因成片搬迁引发的人口移动量。 依据相关信息进行估算。

第五步:依据第三、四步计算结果,计算出全年迁移增加人口。 第六步:依据前五步计算结果,计算出全年常住人口增加量。

迁移增加人口自然增加人口全年常住人口增加量+=

第七步:依据推算的年末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上年年末常住人口,调整本年全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移增加人口。

2、常住人口总量的估算

依据人口平衡方程计算出年末常住人口。

+

=

年末常住人口+

自然增加人口

迁移增加人口

上年末常住人口

3、主要分组数值的推算

本制度中规定的常住人口分组标志有性别、年龄和城乡。

在推算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具体的方法是:

第一步:依据汇总数据计算出相关标志的成数。以推算分性别的常住人口为例,就是要计算出汇总数据中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二步:计算出相关成数的抽样误差,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总体数值。就是要根据调查方案规定的抽样方法,选取适当的抽样误差计算公式,对第一步中计算的成数进行统计推断。

第三步:依据第二步推算的总体成数,计算总体数值。如本地区男性人口为:

年末常住人口

男性人口?

=

男性人口比重

式中男性人口比重为第二步中推算的总体成数。

城乡分组数据应依据2007年新维护的城乡地域库测算。

(二)劳动力人口主要指标推算方法(RK302-RK305)

劳动力人口指标的推算主要以年度劳动力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依据劳动力人口的不同分类,计算各类劳动力人口及其构成。

推算方法:

1、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劳动力资源人口的成数。

①16岁及以上人口比率=16岁及以上人口÷常住人口×100%

②劳动力资源比率=劳动力资源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100%

③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资源人口×100%

④就业率=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100%

⑤失业率=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100%

⑥非经济活动人口比率=非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资源人口×100%

2、依据常住人口推算总量,推算劳动力资源人口。

①16岁及以上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比率×常住人口

②劳动力资源人口=劳动力资源人口比率×16岁及以上人口

③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资源人口

④就业人口=就业率×经济活动人口

⑤失业人口=失业率×经济活动人口

3、依据以上劳动力资源人口计算各劳动力人口构成。

14

五、附录

主要指标解释

1.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1.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

2.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

3.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

2.净迁入人口:指那些现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户口登记在外省市的人口;或现居住在本市不足半年,但其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外省市的人口。

3.劳动力资源人口:指一定劳动年龄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总人口数。具体的范围是: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实际参加社会劳动和未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4.劳动年龄人口:指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劳动力资源人口。

5.经济活动人口: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6.社会从业人员: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劳动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具体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乡村农林牧渔劳动者;私营、个体雇员;私营、个体雇主以及其他从业人员。从空间范围上讲,社会从业人员既包括城镇中的从业人员,又包括乡村中的从业人员。

7.失业人员: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调查中将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人员列为失业人员:(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2)在过去的三个月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两周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8.非经济活动人口:指那些有劳动能力,未参加或不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 的问题及对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浅谈做好劳动力调查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关于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劳动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劳动力的调查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劳动统计工作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关于劳动的统计已不再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劳动力调查;问题;对策 一、劳动力调查的现状 我国关于劳动力的统计工作,关于劳动力的抽样设计和调查起步较晚,相关一些劳动力的问题研究工作还未开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关于我国的一些实际对劳动力实业率的统计数据已不再准确客观,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决策调控,所以,建立劳动力调查为主要工作的统计已经是势在必行。 二、劳动力调查的主要途径 劳动力的调查统计方法多样化,我国目前对劳动力进行调查的方法主要分为大型普查、人口抽样、劳动力抽样、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等等。 大型普查是我国开展重要的国情调查时都会用到的调查方法。关于大型普查的工作内容包含对人口的普查、经济的普查、农业的普查等,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大型普查是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方式。 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中心以调查明确区域性人口情况和劳动力人口分布情况、民族分布、文化程度、就业程度等,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发展加快,通过人口的抽样调查可以明确人口流动的情况,为国家人口管理政策等提供依据。

劳动力抽样调查指国家每年对劳动力四次的抽样调查中,对住户群体抽样,入户登记调查16岁以上的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是指各省为了掌握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变动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现状,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对居住在调查区或者户口在调查区的人口进行调查。 三、劳动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统计范围不全。目前阶段中的统计制度一定程度上仍在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统计操作方法,面对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已不再满足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准确性、完整性。关于劳动统计的范围存在弊端,没有将私营单位、个体劳动力纳入统计范畴,与实际脱节。 (二)就业统计数据不能满足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沿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就业统计的相关制度已很难满足社会广泛需求的就业资料,调查方法较之国外存在落后性,不能真实的反映城乡就业的发展状况。 (三)失I统计工作比较薄弱。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经济活动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以及失业。关于就业和失业的统计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标解释,概念模糊。劳动力调查中的失业指非经济活动人口一周内工作没有一个小时即为失业,劳动统计部门的失业中将没有工作岗位、离岗或者待岗人员都不是失业,致使调查数据中显示就业困难,但据需用工的单位或者企业却招不到职工。 (四)统计时效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力调查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员在较长的时间完成对项目的调查,缺乏较强的时效性。公布调查结果的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变化的灵敏性和把握性,导致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统计成本的投入。

中国-江苏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江苏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09资源 098322145 徐佩佳 江苏省统计局对外发布了《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比十年前增加4277094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率为0.56%。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五”期间,江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在就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了劳动就业压力。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做好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分析,把握未来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劳动力供需状况分析 (一)从供给状况看,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男 16-59岁,女16-54岁,下同)4870万人,占总人口的65.21%,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资源丰富。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70万人,增长3.62%,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与“九五”期间相比,

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增速开始趋缓。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2005年,全省劳动力供给量[1]达5100万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了300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4600万人,增加了250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00万人,增加了50万人。 (二)从需求状况看,就业总量继续放大,且保持着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全省就业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就业态势良好。2005年末,全省就业总人口达到4510.12万人,占总人口的60.34%。“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91.9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4万人,增长2.1%。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01.6万人,比2000 年末增加了446万人,增长26.94%,平均每年增加89.2万人。城镇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由2000年的54%提高到2005年的56%,保持较高水平。 (三)从供需状况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且矛盾较为突出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

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

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 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 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 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 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 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 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到2010年,劳动力人口在15岁到59岁的有9.0714亿;到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9.3321亿,因此劳动力人口增加了5年内增加了1557万人;2020年,就是说“十三五”了,中国人口达到14.8255亿,中国的劳动人口是9.4623亿,比2010年增加2859万人,比2015年又增加了934万人。在这个时候,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增加率在减少,但是还是增加的,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劳动力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和人口总数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渐进,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其结构的失衡变化比较明显,有效地劳动力人口较人口总数逐年下降,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年青一代就业压力大,生活负担重,中国的养老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等。这些都和中国的劳动结构有很大关系,未富先老,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如何在这场博弈中得到有效发展,使我国不至于由于相对的劳动力下降,而陷入窘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龄化人口总数劳动力经济增长

第一章:当前我国人口结构现状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人口引起学者系统地论述和关注,实际上始于工业革命之后,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轰动一时的《人口论》便是明证。人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关注,则应该始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马尔萨斯时代开始,人口就成为挥之不去、充满争论的议题。 进入21世纪,人口还将继续强烈吸引学者和世人的目光,还将继续为我们所关注。21世纪之交的1999年是人口学界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世界迎来了60亿人口日,这一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口现象——世界人口的空前规模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迅速展开的巧合,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及21世纪人口变化的特点与趋势。 日本人口学界著名学者黑田俊夫高度概括和前瞻了20世纪50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的特点,把1950~2050年这100年称为“人口世纪”,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黑田俊夫,1999)。1950~200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50年;2000~2050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50年。

9农村乡镇人口和劳动力情况2015年

4-9 农村乡镇人口和劳动力情况(2015年) 单位:人指 标全市合计金平区龙湖区 澄海区乡镇户数(户)9067003234056615127853乡镇人口数4377851133561244061566133 男222232565748120593287496 女215552667813123468278637乡镇劳动力资源总数200002868578141518366847 男10644053710173223198886 女9356233147768295167961乡镇从业人员数182536863548127234348071 男9638653585463455190562 女8615032769463779157509 # 农林牧渔业6349992474136803134949 - 132 -

4-9 续表 单位:人指 标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乡镇户数(户)5496335658826462713714 乡镇人口数2247861769779138776951762 男11403790489070434325218 女11074986488968342626544 乡镇劳动力资源总数10873667044861241531486 男5772836664331416516659 女5100830380529825014827 乡镇从业人员数9367660891656153922384 男5043831918329281711556 女4323828973326872210828 # 农林牧渔业2590420196619687713759 - 133 -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翼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分析说明,在劳动力人口供给压力减轻过程中,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家庭更易于集中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这与中国大学的扩招一起,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分流了劳动力的供给渠道,也加速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从国有单位向非国有单位、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市场对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为旺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弹性不足。如果大学生的供给增速长期快于社会转型与产业技术的升级增速,那么,中国的结构性失业会长期持续。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 就业 一、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趋势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分析未来劳动力人口趋势提供一个基础数据。就现有数据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导致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底部出现收缩态势,直接造成了现今劳动力人口供给额的收缩。 从表1可以看出,0-14岁少儿人口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所占比重的40.69%下降到2006年所占比重的17.88%——足足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所占比重的55.75%上升到了2007所占比重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必须要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紧缩可能导致中国劳动力人口逐渐降低。事实上,最近一段时期,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已经处于逐渐降低的态势之中。 表1 《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3页 根据表2中人口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计划的最后几年,每年增加600多万;“十二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300多万。到“十三五”时期,劳动力人口的年度增加额会由现在的净增长转入负增长。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降低。同时,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将缓慢降低。 表2 《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增减趋势》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3页 尽管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圈影响,具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意识,但从同样具有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伴随一个人口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人口的缩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即使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难以在短期逆转。 正因为如此,中国未来的促进就业政策,一方面应该审视经济波动对失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应该深刻领会“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指导意义,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中,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那种视农村人口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新时期就业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本文拟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今后若干年 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 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期”,从现在起,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10年左右,绝对数量还会继续增长20年左右,近40年内将始终高于目前的数量,21世纪中期后有所减少也极其有限,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 二、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的积便是劳动力实际供给量。由于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参差不齐,兼业、非正规就业和地下经济活动比较普遍,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重新就业,加之农村劳动力不受法定劳动年龄限制,因而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远高于国外一般水平,如按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测算约为95%左右(以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计算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是94.7%和95.3%),按国际可比口径(15-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计算当在85%左右,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尼、巴西分别高出14.4、10.6、30.4、23.6、16.4、19.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受教育年限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的非正规就业转化为正规就业,我国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肯定会趋于降低。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也可能是就业市场恶化的结果,在那种场合,公开的和隐性的失业水平都会提高。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如能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水平,那么本世

劳动力的定义

中国劳动力?你是说政治经济学里的“劳动力”的含义吧? 政治经济学里这样说的: 劳动力(labour power),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但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发挥作用,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或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否则,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也是不能进行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既可以创造出物质财富,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方式不同,劳动力的使用状况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购买商品的方式占有劳动力,迫使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的结合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断优化。 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之外实际参加劳动人数-劳动年龄内不可能参加劳动人数。 另一种就是人力资源里的定义: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体中,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 劳动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劳动力指全部人口。狭义上的劳动力则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实际统计中,考虑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两个因素的指标有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 劳动力或劳动适龄人口: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统计的人口。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 201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https://www.360docs.net/doc/499529032.html,/question/324342125.html

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现状与展望

中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现状与展望 我作为学术交流的第一讲,我认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置来说,劳动力市场状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是一个基础。在中国,事实上就我个人的理解,人力资源、劳动力、人才其实应该是一回事,但是在中国的体制中,它被从体制上被人为割裂了。比如说我的领导,原来是人事部,管干部、管人才,普通的劳动者就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企业一级管理中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人事部门,劳资等等管普通的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对管理体制上的分割事实上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分割。即使在这种分割的体制下,我个人认为,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供求的变化对于我们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和背景。 劳动力市场需求。一个常见的观点,包括中国学者和国外的学者,从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城镇就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甚至有人说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实际上这是一个表象,也就是说人们看到似乎对就业的增长是负的,很多人下岗、失业,但是如果透过表象看真实的情况,可能会否定关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就业零增长和负增长的判断。图最下面的部分从改革开放1978年到目前国有企业国有部门就业总人数,大家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后期,1997年以后是剧烈下降,很显然这是一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几千万人的失业的形式、下岗的形式、提前退休的形式或者其它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大幅度的兼招。同样再上面浅一点的面积是城镇、集体部门,也可以看到它的就业也是减少的,再上面的部分面积是非新生出来非公有经济的变化,这些非国有、非集体经济就业是增长的,但是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大家也可以看到,除了最上面的面积之外,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所有制就业增长还没有足以弥补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减少造成城镇就业总的变化,真正导致城镇就业一直在增长的是什么因素呢?是最上面的面积,加上最上面这一块我们的就业一直在增加,这部分是什么呢?大家如果看清的话叫差额,实际上是非单位就业,在传统的,能够在统计表格中找到非单位就业统计上找不到的就业,有的人也把它叫做非正规就业,也就是说它和我们体制上原来讲到就业的含义不太一样,他可能没有等到登记,没有在企业的名册上,在座也有好多大型国有企业领导,据我所知,比如说我们在70年代后期让一大批职工买断工龄或者下岗,随后地方政府又给我们施加压力,你们要承担一些社会职能,能够尽可能创造再就业的机会,我们又把其中的一些职工又请回来,实现了再就业,但是这部分人已经不在我们的职工名单里头,甚至他们的工资也会从我们的员工分流中支出。于是雇佣临时性的工人,特别是民工,通常也不在这里面,因此他不在我们的企业就业统计中,实际上没有进入到我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就业统计中,真实的就业就从我们报表制度中低估,因此只有到我们从城市居民住户中进行就业统计时,才可能得到真实的统计,我们现在看到就业的总量和下面面积比较深的部分之间的差额实际上已经占到城镇就业的38%,而这个差额就是从住户中调查出来的就业总量减去我们所有的企业报上来的就业量,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看到如果我们改变一下传统的就业概念的话,中国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并没有减少就业,而是说就业一直还再继续增加。 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需求、就业的创造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是农民工,从表上大家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农民工的数量多的时候以33%的速度增长,少的时候每年以百分之几的增长速度在增长,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一亿零一些,昨天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已经有外出农民工就业有1.4亿,这个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我们过去做了一些调查,这些人失业率一点不高,也就是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得到就业,尽管他们的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按照定义来说,他们是就业人口。 跨地区流动农村劳动力数量,民工已经占据城市就业大部分的岗位,这是2004年的调查,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的57恩.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的53%,加工制造业岗位的68%,建筑行业80%已经都是农民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同志可能也会注意到,并不是传统定义意义上的职工,把农民工也包括在关注视野之中。

中国劳动力流动情况

中国劳动力流动情况 组数:五组 指导教师:尚利花 专业: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报告时间:2013年10月30报告地点:第二教学楼C303 小组人员及任务安排 负责整合资料并进行报告演讲 田松 (组长) 负责查找资料 李伟贺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梁栋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刘虹岑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师晓锋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郭海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杨文君 (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马朝格其 拉(组员) 负责查找资料 刁巴雅苏 乐(组员)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防止城市人口的聚集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城市化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局面。改革初期,由于我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乡镇企业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实行就地转移。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到了70%多。从1989 年特别是1995 年以来, 我国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和“民工潮”的势头日趋汹涌;直到从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城市“下岗”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致使大量劳动力闲置。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相脱离。同时,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期,农村中需要就业和转移的劳动人口将日益增大,而就地转移已很难解决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的“候鸟式”劳动力流动将是我国一段时期内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 而在农村,全国4.8 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2 亿为农业劳动力,另外 1.6 亿在当地乡镇企业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据专家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仅需1.5 亿劳动力,加上2 000 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 1.7 亿,占现有农业劳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摘要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流动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动将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系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防止城市人口的聚集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城市化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局面。改革初期,由于我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乡镇企业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实行就地转移。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 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到了70%多。从1989 年特别是1995 年以来, 我国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和“民工潮”的势头日趋汹涌;直到从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城市“下岗”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 能力下降,致使大量劳动力闲置。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相脱离。同时,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期,农村中需要就业和转移的劳动人口将日益增大,而就地转移已很难解决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的“候鸟式”劳动力流动将是我国一段时期内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当前,市场机制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有可能最终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而从劳动力的流向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利益驱动已成为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二、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力流动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 流动者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 从流动者个体的角度来看, 实施过程中的流动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前者包括流动费用(主要是交通、住宅、食物和寻找工作的信息等方面增加的支出)及流动时因失业而减少的收入两个主要部分;非货币成本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成本(流动和寻找新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特定地点的资产放弃(如放弃客户、离别朋友及亲属、离开熟悉的环境)所形成的心理成本两部分。与此相应,流动的收益包括货币收入(如收入的提高和额外福利的增长等)和非货币收入(如更宜人的环境、更便利的文化设施和卫生诊所, 更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社会关系的改善、个人心理的满足等)两部分。当流动收益大于成本时,流动就可能发生。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政府支出的主要成本包括政府就业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2.1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造成的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2.2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 ,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3.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劳动力调查报告

劳动力调查报告 篇一: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

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 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县内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自发转移就业成主要趋势。今年,****自发转移就业9494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82%。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组织输出;进入21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下 降。其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阔。同时,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

2017劳动力情况

不用意外,未来15年中国将成劳动力缺口大国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很少有人会把中国跟人力短缺联系到一起,几乎所有人都更习惯13亿人口大国这一固定搭配。当我们脱口而出中国人口总数世界第一,这是事实,但这一基数也意味着随着老龄化的加速进程,中国即将成为劳动力缺口第一大国,这也在逐渐成为事实。 根据联合国基于2015年统计的人口预测,中国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然后在接下来的15年里,总人口就会迅速降到2015年水平以下。从总数上看,2030年中国依然有14.15亿人口,似乎并不缺人,但这此时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超过43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到50岁,即半数人口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 根据统计局数字,中国15-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在五年里下降了近2000万,相比13亿的基数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养老负担已经不堪其负,那么到15年后,这种感觉会加倍。根据国际标准,2015年中国受供养人口比重为0.37,即每1个劳动人口要供养0.37 个老人(或儿童)。但如果按照中国目前的60岁退休年龄计算,这一比重要提高到0.48,到2030年为0.67,2050年更是达到恐怖的1.0,即平均每一个15-59岁之间的劳动人口要对应抚养一个老人。即便将退休年龄统一延迟到65岁,2050年的供养比也依然高达0.7。 那么如果要维持目前的养老负担比不变,则意味着中国需要从外引进劳动人口来分摊养老负担。联合国预测,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由9.3亿降至8.5亿(实际上根据人社部的测算这一数字更低),在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前提下,中国需要额外引进2.7亿劳动力才能将老年抚养比维持在2015年的水平,大概相当于目前劳动总人口的27%。而如果退休年龄依然维持在目前的60岁,那么需要引进3.3亿劳动力。 显然中国不是唯一面对这一局面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做的亚洲区域对比,发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都面临同样劳动力短缺情况。然而与中国人口相当的印度届时反而还有11%的劳动力富余,同样可以进行劳动力输出的还有缅甸、菲律宾、印尼等国。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整个欠发达地区都将有20%的劳动力富余,而中国是个少数例外。 此外,劳动力短缺不仅是整个中国将面临的问题,具体到各省份这种现象将更有突出针对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地区中除政策因素外,人口自然流动达到净流入人口超过100万的,除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只有广东、浙江、江苏和福建4个省,而人口流失超过100万的省则多达12个,其中安徽、河南、四川高居前三,净流失人口分别为890万、803万和777万。 而如果根据经济发展集中度与人口聚集相匹配的情况预测,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中国各地人口流入流出的速度还应该加倍进行。根据2015年各地GDP占比和常住人口占比,广东、浙江、江苏三地应该集中的流动人口数量比现在还应该再多1-3倍,甚至10倍。同理,四川、河南、安徽的人口流失数量也将是现有水平的2-4倍。

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第一节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构成,理解我国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2、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曲线图的能力等。 3、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状况 教学过程 一、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1.劳动力资源是由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在一定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与人口总量成正比,人口总量越大,劳动力资源就越丰富。

2.在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是指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 3.评价:优势和问题 二、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对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理解 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就是估计组织未来需要多少员工,需要什么类型的员工。因此,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应该以组织的目标为基础,既要考虑现行的组织结构,生产率水平等因素,又要预见到未来由于组织目标调整而导致的一系列变化,如组织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改变,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技术的采用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在数量和技能两方面的变化。 2.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两个方面 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逐步减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趋缓 3.我国劳动力供给存在的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力增长速度也会随之减缓 13亿人口以后的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如何变化,必将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人口总量会增加到多少,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非常大。对此,可以通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推测。2005年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是12.40‰,但受老龄化的影响,死亡率略有增加(6.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净增人口768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doc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新时期就业是可持续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的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除了公开的失业人员以外,还有为数更多的隐性失业人口和就业不足人员。综合以上因素判断,中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失业率在7%以上,未来几年如能达成“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就业目标,实际的失业水平可望不至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在继续增长,单是从数量上看,劳动力资源近乎无限供给,这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也会给中国的增长速度、产业技术选择和就业保障体系构成巨大的压力,这一问题处理不好还会的安定。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章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本文拟新时期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尽可能对劳动力供求缺口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今后若干年?由于过去长期人口增长的惯性?伴随人口总量的增长?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而劳动力供给仍将呈上升趋势。具体数量如何,国内学界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

中国男16-59岁、女16-5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为8.57亿人,2016年达到峰值时为8.7亿人,直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不会低于2000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很多职工在退休以后仍然另外从业的实际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5-65岁年龄段,那么,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是8.2亿人,2005年超过9亿人,2025年将超过10亿人,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人以上。中国社会院人口所的一项预测认为,我国15-59岁人口2000年为8.23亿人,2010年会增加至9.26亿人,2020年达9.41亿人,其后才会逐年减少。这一预测结果与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比较接近。联合国1994年的预测认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为8.32亿人,2010年将增至9.26亿人,2020年达到最高峰9.49亿人;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EIU)和世界银行预测2000年中国15-64岁年龄人口为8.46亿人,到2010年将达9.56亿人。这个数字要大于法定劳动年龄人口数,因为官方规定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剔除这部分人口,余下的结果当与前两个方案出入不大。毕业论文 总之,从从属比(人口负担系数)看,我国目前正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