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唐诗繁荣的原因及标志;

3)把握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内容

1)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2)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

3)唐代文学的分期;

*△4)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原因包括客观的社会原因和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两个方面。唐代文学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发展时期。初唐是唐文学繁荣的过渡时期,主要进行诗风的革新运动。盛唐时期诗歌达到繁荣的顶峰,出现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李白、杜甫双峰并峙。中唐是唐代文学的又一高潮时期。出现两大文艺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和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诗坛流派众多,传奇创作达到成熟和鼎盛阶段。晚唐文学有所衰落,但出现了李商隐、杜牧这两位杰出的诗人。此期小品文也很有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流行新的诗歌形式--词。温庭筠和李煜是晚唐五代成就最高的词人。

第二章初唐诗歌

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初唐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2)律诗的定型;

3)掌握此时期重点作家的艺术特色,明了初唐诗歌对盛唐诗歌发展所作的铺垫作用;

2)要求学生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2)沈宋及律诗的定型;

*3)初唐“四杰”;

*4)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5)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本章主要讲授初唐诗风革新的状况。初唐前半期,诗坛延续齐梁诗风,上官仪为代表。“初唐四杰”从不同途径初步改革诗风,题材扩大,风格刚健。刘希夷和张若虚利用宫体诗来改造宫体诗。武后时代的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以复古为号召,实行革新,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了理论主张,最终完成初唐的诗风革新。

第三章盛唐诗人群体

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盛唐诗歌是艺术特征,体味盛唐诗歌的艺术魅力;

2)了解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基本特点;

3)背诵重点的作品

教学内容

*△1)王孟与山水田园诗人;

*△2)高岑与边塞诗人;

△3)王昌龄

盛唐诗是唐诗的第一个高潮。本章介绍盛唐诸多名家的创作,包括盛唐初张说、王湾,王翰、张九龄等人;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的边塞诗;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重点分析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着重讲授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和王维的创作。

高适的生平概况。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具有政论家的眼光。其诗尚质主理,雄放慷慨,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代表作《燕歌行》。

岑参的生平概况。他的诗多写七言歌行,描写奇异瑰丽的边塞风光、丰富多彩的绝域情调,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表现出高昂的乐观精神和民族意识。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篇最著名。

王维的生平与思想。受佛学影响较深,以40岁左右为界,前后期思想变化明显。诗歌创作题材广泛,成就为多方面,风格多样化。前期向往开明政治,创作有游侠、边塞诗,充满积极昂扬的精神,山水田园诗意境开阔,气魄雄伟。后期佛老思想成为精神支柱,山水田园诗多表现空寂幽冷的意境,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苏东坡“诗中有画”的评价。

第四章李白与杜甫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特色;

2)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色及诗史的特点;

3)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学习及上章的内容,能使学生对唐诗的气象和意境美自然美有更深刻的理解;

4)背诵重点的篇目。

教学内容

1.李白

1)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2)李白诗歌的内容;

*△3)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4)李白的绝句;

*△5)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是时代哺育出来的歌手。重点讲授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成就。

生平及思想。李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随父迁居绵州青莲乡。少年时期勤奋读书,涉猎广泛。自25岁起,一生主要在漫游和流浪中度过,足迹遍半个中国,长期的漫游给他的思想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一生中两次大的波折:42岁奉诏入长安,3年后被放还;56岁参加永五李 的队伍得罪,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客死于当涂。

李白深受儒、道、任侠思想的影响,思想性格十分复杂。他蔑视权贵、反对礼法、好纵横、爱任侠、性格狂傲豪迈,同时又有热衷功名富贵、求仙访道、借酒消愁,感叹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贯穿一生和主要作品的是“不屈己不干人”、“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抒发渴望个性解放的激越情绪,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特征。

李白一生以大鹏作比,表达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傲岸自负的性格;讴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表达渴求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揭露讽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蔑视权贵,同情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精神;以生花妙笔热烈地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表现了开阔的胸怀和浪漫的个性。

艺术成就。具有非常鲜明突出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夸张的笔法以及清新、豪放、明净的语言,和谐不拘一格的音律,形成一种雄奇的力量,达到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2.杜甫

1)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2)杜甫的律诗;

*△3)杜甫的“诗史”特征;

*△4)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

生平和思想。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期,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的读书与壮游时期,这是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35岁至44岁困守长安十载,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不平;44岁至48岁为做官和逃难的时期:48岁至59岁是最后的漂泊时期,病死于湘水舟中。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理想,一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诗的思想内容。杜诗被誉为“诗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而衰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广的内容,富于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勇敢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如《丽人行》、《兵车行》;揭示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地概括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及时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三吏”“三别”是反映安史之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忧国伤民的情怀,始终如一地贯穿在他所有的诗中,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等。另外,杜甫还写有许多诗意盎然的小诗,反映了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杜诗的艺术成就。杜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能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历史的真实,表现在: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描写中;重视细节的表现;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众体兼备又皆有所长。“沉郁顿挫”的成熟风格,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章中唐诗歌

教学基本要求

1)本时期的诗歌创作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各个诗人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而了解中唐诗歌异于盛唐诗歌

的独特风韵。

2)背诵重点的作品

教学内容

1)大历诗风;

△ 2)韩孟诗派;

2)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4)李贺;

中唐诗是唐诗的又一个高潮,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贞元前处于创作萧条不振的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又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中唐时期诗歌流派众多,本章主要讲授上述诗人诗派的创作持点。

元结、顾况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特点,文学主张都强调政治教化功能。元结的诗歌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刘长卿和韦应物创作广泛,都擅长山水诗,善于描写山水景物,表现隐逸情趣。语言清新秀美,风格高雅闲淡。

“大历十才子”多写唱和应制之作,诗风平庸,艺术技巧比较高。钱起、卢纶稍可称道。

李益以写边情、宫怨著称。他的边塞诗抒写战士思乡的痛苦,情调感伤悲凉,反映了中唐以后国势的衰落。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他们勇于创新,但诗风险怪,追求奇特的意象和尖新古怪的立意,其中以韩愈成就最高。韩愈的生平。对韩愈的诗歌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价。分析《山石》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艺术特点。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革新派的诗人。他们的诗表现了坚持革新,坚持理想,不向保守势力低头的精神。刘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表现政治内容,善于向民歌学习,怀古诗思想深刻,意境含蓄隽永。柳诗明净简练,风格清峭。

李贺是诗坛“鬼才”,其诗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内容可分为反映现世人生和幽冥仙界两大类,大胆揭露抨击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艺术上有“长吉体”之称,构思奇崛,想象特异,意境瑰诡凄冷,语言艳丽奇峭。

*△5)元白诗派与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本章讲授新乐府的概念、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几位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重点内容是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一生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积极入世,政治热情高涨,勇于揭露政治弊病;44岁贬江州司马后,对政治斗争采取回避的态度,逐渐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诗歌内容要反映现实;诗歌要发挥它批判现实、讽谕现实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以讽谕诗和感伤诗著名。讽谕诗主要是前期所作,组诗《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统治者的罪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现实性、尖锐的批判性。讽谕诗多用叙述手法,主题突出,刻画形象鲜明。感伤诗传诵最广、影响最深远,包括《长恨歌》与《琵琶行》。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后者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迁谪感慨,写景、叙事、抒情交融一起,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并刻画了丰富多变的音乐形象。

第六章唐古文运动

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文的基本特点,了解韩柳古文的艺术特征;

2)明确柳宗元游记和寓言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内容

1)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2)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3)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4)晚唐古文的衰落和骈文的复兴

本章讲授古文、古文运动的概念、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在中唐出现的原因,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重点讲授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古文的概念。古文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以古文对抗骈文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才成功地在文坛掀起一场文体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简述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

古文运动的最终兴起,与中唐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分不开。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文道合一;强调作家的修养;反对因袭,主张独创。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从内容可分论说、记叙、抒情、应用四类,每一类的代表作品。艺术上追求推陈出新,彻底摆脱骈文的束缚,并且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柳宗元主要以散文创作的成就来支持古文运动。其作品可分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四类。他将寓言从一种文学手段发展成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体裁。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精华,富有诗情画意,既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个性,同时又寄寓自己的个性,成就极高。

第七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基本要求

1)唐传奇的艺术特征;

2)唐传奇和俗讲变文在中国小说史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唐传奇对魏晋小说的发展,使小说对文言短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流变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内容

1)唐传奇;

2)唐传奇的艺术特征;

3)俗讲变文

本章讲授唐代小说发展的整体概况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重点介绍盛、中唐传奇。

“传奇”这一名称的来由。传奇繁荣的原因。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

已成熟。宋人洪迈把唐代的诗歌和小说,并称为“一代之奇”。

唐传奇发展的三个时期。初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初期,数量不多,艺术不成熟,明显可以看出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盛中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顶峰,作者众多,佳作如云,思想艺术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晚唐时期,是传奇逐渐走向衰败的阶段,搜奇猎异、言神说怪之风又有复生。

传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思想内容上,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艺术上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精练,诗文并用,表现了文人高度的文化素养。

传奇为后代的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八章晚唐五代诗词创作

教学基本要求

1)杜牧为代表的怀古咏史诗的特征;

2)李商隐诗歌的特色;

3)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花间词派南唐词派的艺术特征。

4)背诵重点的作品

教学内容

*△1)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2)苦吟诗人;

*△3)李商隐;

4)词的起源与发展;

*5)温庭筠与花间词人;

*6)李煜与南唐词人。

唐诗发展到晚唐,不复有盛、中唐的繁荣景象。本章讲授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调,重点在于分析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杜牧的生平。出生于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小受传统文化教育,以济世之才自负。中进士后,很长一段时间沉沦幕府,无法施展襟抱。为人旷放不羁。

杜牧的诗歌有政治诗、咏史诗、风景抒情诗几类,七绝尤为称道。政治诗体现了对时政的进步见解,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安邦救国的远大抱负。咏史诗

借古讽今,议论得失,清新俊逸,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风景抒情诗景中含情,意境隽永,令人玩味不尽。

李商隐的生平。出身于没落小官吏家庭,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人令孤楚,跟随学习今体章奏之学,经令孤楚子令孤淘延誉中进士。后为生计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以女妻之,被牛党人视为“背恩”、“无行”,自此累受牛党的排斥猜忌,仕途困顿失意。李商隐清才冠世,有“欲回天地”的抱负,却一直厄于党争,壮志难酬,终生情怀抑郁。4、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诗大致可分为政治诗、咏史诗、爱情诗、景物诗四类。政治诗广泛地反映了晚唐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咏史诗、景物诗、爱情诗都十分出色,特别是爱情诗在文学史上,有广泛的影响。他的诗工于比兴,寄托遥深,构思细密,巧于用典,意境含蓄,有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词”在晚唐五代的成熟概况。主要分析温庭筠的创作、花间派的风格特点、李煜的生平与词作的关系。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填写的曲辞。“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关于词的产生,一般认为开始于隋代,起源于民间。从敦煌曲子词中,可见早期民间词的面貌。它反映社会现实相当广泛,艺术上富有生活气息,想象丰富,语言朴素生动。

中唐以后,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等学习民间词,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他们的词有浓厚的民间气息,而在艺术上又有所提高。

温庭筠是晚唐写词最多的一个人,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多写爱情相思,艺术上精细深微,意脉婉曲,层次丰富,色彩明丽。词风农丽香软,是花间派词人的鼻祖。韦庄与温庭筠齐名。

五代的西蜀南唐,是词的流行之地,花间派多数是西蜀的词人。南唐词的代表人物有冯延已、李景、李煜,以李煜成就最高。特别是入宋后,国破家亡的哀思,使他的词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第九章宋代文学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1)宋代的社会背景的宋代文学的影响;

2)宋诗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宋代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的弘扬;

△3)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

4)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

*5)宋诗的特点。

主要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使宋代文学由以诗、文为主变为以戏曲、小说为主,处在由雅变俗转变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外侮不断,爱国主义成为文坛的主调;宋代理学和佛、道教的盛行,导致文学也带有哲理的色彩。宋词为中国词史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佳作如潮。宋文经欧阳修、苏轼等人领导的古文运动取得胜利,“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宋诗以其思想深邃和凝炼概括的特点,成为我国诗史上与唐诗双峰并立的另一大诗派。

思考题:1、宋代文学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宋代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转折时期?

第十章宋初文学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三体的艺术特征和此期的代表作家作品;

2)背诵重点的作品

教学内容

*1)白体诗人;

2)晚唐体诗人;

3)西昆体的衰落

北宋初年的诗人,如王禹偁、林逋等都各有成就,但都以学唐诗为主,未体现出宋诗工说理、重意趣、平淡闲远的特色;自梅尧臣和苏舜钦始,方开宋诗一代新面目。他们各以含蓄淡远和议论纵横的两种不同风格,既独具个性又反映出一种新诗风,成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宋前期诗坛还有值得注意的诗派是西昆派,由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官员互相写诗酬唱,出了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诗作内容多写官僚生活,致力于雕琢字句,是形式主义诗风的反映。

思考题:1、苏舜钦和梅尧臣的诗有何异同?

2、什么叫做西昆派?

第十一章柳永和北宋初期词的演变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北宋初期词的状况及发展脉络;

2)明确这时期词人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晏殊,欧阳修对五代词的因革;

2)范仲淹,张先对词境的开拓;

*△3)柳永词在词史上的贡献。

介绍词从隋唐至宋的发展简史;词的体制的基本特征;晚唐五代“花间派”及李煜词的特色。宋初受晚唐、五代词风影响的词人晏殊、晏几道,词风委婉清丽,但未脱“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较早开拓宋词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范仲淹的边塞词意境开阔而深沉,笔力雄健;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词也意境开阔,词风开朗高迈,与范仲淹的边塞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樊篱,成为宋代豪放词的先导。在北宋前期词家中,柳永是个取得最大突破的词人,他跳出文人的狭小圈子,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酣畅铺叙的手法,描写都市生活和市民的情感,并大量创制慢词,使宋词体裁趋向完善,成为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

思考题:1、词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柳永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

第十二章北宋中后期诗文创作

教学基本要求

1)欧阳修诗文的内容和特色;

2)王安石诗文的内容和特色;

3)梅苏诗歌特色;

4)黄庭坚诗歌的理论主张和特色;

5)北宋散文创作的总体特征。

6)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欧阳修的诗文;

2)梅苏的诗歌;

*△3)王安石的诗文;

*△4)黄庭坚、陈师道的诗歌与江西诗派。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在和西昆派浮靡文风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诗文为现实斗争服务。代表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宋代散文健康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宋文平易自然的基本风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文学理论上,他提出“文与道俱”、“穷而后工”等主张;在文学创作上,诗词文兼擅,而以散文成就为高。他的散文委婉优雅,清新流畅;他的诗在学韩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流畅的特点;他的词既有清丽委婉的言情词,也有疏朗洒脱的言志词,成为宋代豪放词的先导。

王安石也以诗名,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他的变法思想,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具有见解独特新颖、语言含蓄凝炼的特点。

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是代表宋诗风格的重要诗人。他在理论上主张“脱胎换骨”、“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使其诗的创作有“以学问为诗”、追求奇崛脱俗的倾向,形成生新瘦硬的特殊诗风。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江西诗派,在创作上追求“格高”,以平淡的语言表现深挚的友情和亲情,重要作家有陈师道、陈与义等。江西诗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也因脱离现实和模仿前人受到后人批评,成为有争议的诗派之一。

如何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在和西昆派浮靡文风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诗文为现实斗争服务。代表作家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宋代散文健康发展的方向,也奠定了宋文平易自然的基本风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文学理论上,他提出“文与道俱”、“穷而后工”等主张;在文学创作上,诗词文兼擅,而以散文成就为高。他的散文委婉优雅,清新流畅;他的诗在学韩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流畅的特点;他的词既有清丽委婉的言情词,

也有疏朗洒脱的言志词,成为宋代豪放词的先导。

思考题: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成员、文学主张及文学成就如何?

2、分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3、评价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

第十三章苏轼

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苏轼有一般性的了解外,还要重点掌握东坡不同体裁的代表作,掌握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2)东坡的豪放词和婉约词对传统词的继承与超越。

3)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2)苏轼的古文和辞赋;

*3)苏轼的诗;

*△4)苏轼的词。

苏轼主张革新而又反对王安石激烈变革的“温和改革”的政治态度,使他受到新旧两党的侧目,频繁被贬;苏轼以儒家为主、兼有道、佛思想的复杂精神世界,他在困境中自强不息、旷达洒脱的生活态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中理想文人品格的象征;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豪爽的性格,使苏轼的文学创作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哲理性强、豪迈奔放的特征。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明快雄放,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词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偏见,在当时流行的婉约词之外,开创了豪放词;他的诗雄奇奔放,挥洒自如,机趣横生,达到了宋诗的高峰,奠定了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思考题:1、如何评价苏轼的政治态度与人生观?

2、苏轼对词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以《前赤壁赋》为例说明苏轼散文有什么特点?

4、如何评价《荔支叹》等政治诗?

第十四章北宋中后期词坛

教学基本要求

1)北宋中后期是婉约词创作的一个成熟时期,通过对这段时期的教学,使学生对这些婉约词人的艺术特征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能

很好的掌握婉约词的特点,体会词“善于言情”的体裁特色。

2)比较中后期婉约词与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婉约词的区别。

3)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黄庭坚和晁补之;

2)晏几道;

*3)秦观;

4)贺铸;

*△5)周邦彦

秦观词在内容上接近柳永词,但比柳词文雅,风格婉转凄迷,秦因此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周邦彦词浑厚和雅,富艳精工,严守音律,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推崇,开南宋格律词派的先河,进一步将宋词推向雅化。

思考题:周邦彦的词具有什么特点?试分析一首词说明之。

第十五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教学基本要求

1)深刻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2)掌握易安词和南渡词人的艺术特征。弄清南渡前后词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变化;

3)背诵重点篇目

教学内容

*△1)李清照;

李清照为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其词主要抒写女性生活和女性情感,达到了古代女性文学的高峰。词作以靖康之变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写少女时代愉快悠闲的生活,婚后或甜蜜或忧伤的爱情生活,风格清新婉丽;后期词作写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深沉痛苦,词风变为愁苦沉郁。其词作委婉深挚、清新自然、声律谐和,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誉为婉约词派的代

表人物。也间有豪放之作。

思考题:1、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内容和风格有什么不同?

2、李清照词的艺术感染力何在?

3、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朱敦儒、张元干等词人;

3)李纲岳飞等词人。

第十六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兴诗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特别是对陆游爱国诗的创作能有清晰的了解

2)使学生感受到诗人那深广的爱国激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内容

1)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人渊源;

*△2)陆游诗歌的特点和成就;

3)杨万里和范成大。

陆游为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他初学江西诗派,从军南郑后诗风转变,形成自己豪放悲壮的特色。他的诗能于很短的篇幅中,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凝炼概括,气魄雄伟,想象力丰富,感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把宋诗发展到另一高峰。与陆游同有“中兴四大诗人”之称的杨万里和范成大也是南宋诗坛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诗风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浅白自然,被称为“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深沉含蓄,其田园诗扩大了传统田园诗的表现范围,诗风清新自然,被称为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思考题:1、从陆游的代表作《关山月》、《书愤》谈谈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体现?

2、陆游诗的主要艺术风格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3、什么叫诚斋体?

第十七章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

原因;

2)掌握在宋词创作中,从北宋初期词人到苏轼,从南渡词人到辛弃疾词境的变化和发展,从苏轼的“以诗为词”到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发展;

3)掌握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 2)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3)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4)辛派词人。

辛弃疾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他青年时在北中国参加抗金起义军,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才华,南归后备受南宋统治集团的排挤和歧视,壮志难酬,使其词具有既慷慨激昂又悲壮沉郁的特色。他的词抒发高昂的爱国壮怀,痛斥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表现抗金到底的雄心和不得志的悲愤。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开拓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词风以雄浑豪放为主,亦有摧刚为柔、刚柔兼备的词作。由于辛弃疾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声誉,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及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都和辛弃疾近似,形成了南宋中叶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史称“辛派词人”。

思考题:1、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及其词风的关系如何?

2、辛弃疾对宋词坛的贡献如何?

3、何谓辛派词人?

第十八章宋末诗词和辽金诗歌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白石词、梦窗词艺术特征,宋末诗歌创作的概况。

2)使学生弄清这一时期诗词风格特点,更深体会“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论述。

教学内容

*△1)姜夔词创作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2)吴文英词的特点;王沂孙的咏物词的特点;

3)刘克庄刘辰翁等辛派词人的爱国词创作特点;

4)南宋后期诗歌创作

5)元好问的诗歌成就。

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的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一批咏吟风月的诗人词人,姜夔为其代表。他的词意境凄清,语言清新挺拔,注重音律,在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外另树“清空”的旗帜,在南宋词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史达祖、王沂孙、张炎等人追步姜夔,以雅正和精音律为尚,形成“格律词派”或称“清雅词派”。他们经常结社分题咏物,以咏物词的成就为高。南宋中叶后,诗坛上出现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四灵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写大自然的美好和闲逸生活的乐趣;继而出现以流落江湖的文人为主的“江湖诗派”,以真率自然的笔调,或抒写对国事的感慨,或描绘大自然的神韵,代表作家有刘克庄、戴复古、姜夔等。南宋灭亡前后,民族矛盾尖锐,许多诗人词人直接参加抗元救国斗争,写下激动人心的爱国作品,文天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诗和散文记录了他抗元斗争的艰苦经历,抒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风格悲壮沉郁、警拔练达,为宋诗坛写下最后的光辉篇章。

辽代文学以质朴雄健为特色,主要作家有萧观音、王鼎等。金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辽、宋旧臣如宇文虚中、蔡松年等的诗词成就为高;中期以党怀英、赵秉文等金朝重臣主文坛;后期出现杰出的诗人元好问,他以深刻反映现实的“丧乱诗”和风格多样的诗作成为金一代的文学宗匠。另外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故事进行了成功的改造,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戏曲、说唱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思考题:1、姜夔词有什么特色

2、何谓“江湖诗派”?

3、文天祥《正气歌》如何体现其爱国精神与耿介人格?

四、学时分配

五、实践环节

1.论文选题

唐诗意境之我见

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王维心态研究

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试论盛唐山水田园诗对魏晋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试论盛唐诗歌对魏晋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与盛唐

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

晚唐诗扫描

唐传奇的历史价值

谈谈唐传奇对魏晋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

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

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试比较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韩愈《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描写

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

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朱淑真的艺术生命

严羽的诗歌理论

论张先的慢词

课程考核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艺术概论”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师范类专业本科一门限选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全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凡参加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习者,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学分的60%。以下6个方面的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中心和师范部备案。 1.独立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布置的“艺术概论作业与评价”,约占10分。 2.阶段性学习测验:艺术作品分析,约占5分。 3.教学实践活动:观赏一种艺术作品,撰写鉴赏文章1篇(1000 字左右),约占10分。 4.开展专题研讨:原则上在网上进行,以下载的讨论发言文字为准,农村及边远地区无法上网的学生,按照所在分校或工作站责任教师布置的讨论题作书面发言。约占5分。 5.学习记录:通过“纸质记录袋”或“电子文件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约占5分。 6.小组学习:由学生讨论后形成个人学习总结(1000字以上)。约占5分。 根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做如下要求: 第一,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未达到及格线者(即形考成绩未达到24分),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 第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达到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课程综合成绩以合成成绩记录。 第三,课程综合性考试成绩不及格,形成性考核及格成绩继续有效,可以重新参加下一轮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均不及格,则需要重新参加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 则探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探析 雷呈勇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如何使大学各门课程之间发生有机联系,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在大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决策者绝不能轻视理论指导,缺乏主见,盲从上级或他人,靠经验决策。缺乏系统考虑的、恒定不变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的课程,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应努力探讨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问题,使大学课程的设置避免随意性,增强适应性。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也有现实的社会条件。这些因素影响到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对大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必须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1.社会需求 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不断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课程的内容。大学课程必须适应这些需要。大学课程设置不能不考虑学习者的成长,因为人的成长是从一个生物的个体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化的人的过程,即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和要求,才能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大学课程设置,应考虑五个方面的社会需求因素:一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从业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要求;二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要求;三是满足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对终身学习提出的要求;四是知识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创新素质的要求;五是在考虑社会要求这一因素时,不要仅仅认为是一个社会或职业适应性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个体的谋生能力、创业意识、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对社会和自我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于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以频繁的直接变化来应对,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应该寻求课程主体和学习者对社会因素的开放态度,主动吸收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并在辨别、比较中使社会因素有机地成为课程内容的积极因素。[1]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生产力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发展一直很慢,原因是学校的课程与生产劳动脱节,生产中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学校课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强化自然科学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这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不落伍。 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出掌握科学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课程的扩充、内容更新提供了条件。不仅影响工作岗位的种类和内涵,还影响课程编制的形态和内容。大学课程的变革,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的。 尤其是人类进入到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高技术时代后,科学技术与大学课程设置的这种联系,体现得更为鲜明与突出。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设备综合机械、电子、液压、气动、光学等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因而,操纵、调试、维修这种高技术设备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全面的综合技能,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这样的要求也就必然要在课程编制中反映出来。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最早的教材连插图都没有,现在有了彩图。除教科书、参考资料外,幻灯、电影、录音录像都成为新的教材。 3.学科知识 大学的课程内容是从现代科学技术中依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始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纵横交叉、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面对学科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扩大知识的范畴,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有步骤的教学要求,系统地组织学科知识序列。

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 [摘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时都要面对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依据和环节等问题尤显重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在明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内容选择;取向;依据;环节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9333)系列成果之一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活动时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学者们在教育研究中大都关注“怎么教” 的问题,过于追求方法和效率,而对“教什么”这个体现课程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改革宗旨和方向。我们知道,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先进的价值与有效方法的统一。鉴此,本文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首先阐释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依据,最后,从操作层面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归纳,以期使我国的课程内容的改革能够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而达成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自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围绕三种不同取向而展开。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这是产生较早而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课程内容在传统上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由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所以课程内容就被理所当然的视为上课使用的教材。 无论我国历史上的“六艺”,还是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等,都从实质上确定了课程内容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的观点。我国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基本上是把

景观生态学考研必背知识分享

景观生态学考研必背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 体育教学体系包含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是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要素。《课程标准》在选择教学内容上给我们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这是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根本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过去的理解有所不同,体育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看作教科书,教师的职责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教学内容不等于教科书,同时教师也不只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这就提高了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内容不是教科书上限定的某些内容,教学内容是灵活的、可选择的,这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当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且要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必须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二,要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以水平来划分学段,给我们体育教师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教师可以根据同一水平阶段学生相似或相同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达成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我们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和使用教学内容。例如,在《课程标准》水平四五阶段有发展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有条件(如有田径场)的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耐力跑的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跳绳、往返跑、追逐跑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第三,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高中时期,男女生均已进入青春发育期,对机体的影响比一生中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大,是人体形态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男、女生形态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各有侧重。女生这一阶段内脏器官发育落后于身高、体重的增长,同时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宜进行一些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练习,加强对胸部、腰背、大腿和臀等部位的练习,如形体操、韵律操、技巧、慢跑、跳绳、呼啦圈、游戏等。男生在这一阶段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男生应加强下肢肌肉、上肢肩带、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如具有挑战性的跳高、跳远、接力赛等田径项目;具有竞技性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体操项目,还有趣味性很强的球类项目。

时代光华网络学院(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课程评估和测试题答案93.33分

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关闭 1 课程评估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恭喜您已经完成课程学习,请完成课程评估。 总评分 非常满意 分项评估 说明:请您根据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感受,回答以下问题。 1. 从课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至少阐述三点? 1.绩效考核的设置是针对人性来设计的; 2.绩效考核的核心是对利益的调整; 3.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员工的履职情况。 2. 通过课程的学习,哪些方面可以与实际业务工作结合?下一步您将如何行动? 绩效考核的折子工作、重点工作结合,对日常工作的考核作为基础考核,重点考核折子工作完成情况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分出主次,重点和非重点。 3. 您感觉课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 已经很好了,无需优化。 4.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93.33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在企业的评估当中最大的不公平是:()√ A 全员参与 B 全面执行 C 有差别 D 没有差别 正确答案: D 2. 企业考核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 A 标准制定 B 分配标准 C 高管决策 D 中层经理 正确答案: D 3. 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没必要考核他的品质、行为,要结果就可以了。”这是:()√ A 针对行政文职人员的绩效考核 B 针对基层操作的员工的绩效考核 C 针对高管的绩效考核

D 针对中层管理的绩效考核 正确答案: C 4. 管理学当中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是:()√ A 彼得·德鲁克发明了现场管理 B 彼得·德鲁克发明了“6s”管理 C 彼得·德鲁克发明了质量管理 D 彼得·德鲁克发明了目标管理 正确答案: D 5. 有活力机制的核心在于:()√ A 对制度的调整 B 对组织的调整 C 对团队的调整 D 对利益的调整 正确答案: D 6. 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 A 报酬管理 B 工作分析 C 组织建设 D 目标管理 正确答案: B 7. 目前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做绩效考核的时候,都是把重点放到(),而没有放到()。()√ A 考核上、管理上 B 管理上、考核上 C 评估上、考核上 D 绩效上、管理上 正确答案: B 8. 执行的背后是:()√ A 利益 B 素质 C 文化 D 管理 正确答案: C 9.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 A 要业绩 B 要效益 C 要利润 D 要质量 正确答案: A 10. 支撑结果的因素是:()√ A 安全和生产 B 品质和行为 C 管理和组织 D 质量和团队 正确答案: B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袁海泉①刘电芝② (①苏州大学物理学院;②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以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化与生活化、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内容;选择原则;课程实施 我国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颇有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中一些争议就是针对某一类具体教学内容的,如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是否应该削弱。这些争议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依据什么标准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必然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课程内容的概念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在课程标准的层面上,作为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二是在教材的层面上,作为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教学层面上,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后两个层面上应该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1]。我们认为三者的主体内容应该是相同的,三者之间的差异正体现了不同的主体(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者、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差异。针对课程内容选择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忽视三者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实用性与发展性、学科化与生活化、基础性与时代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过程探讨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因为: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而课程目标中必定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即某一种文化,某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塔巴(H. Taba)提出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中,包括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2],当选择内容考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时就蕴涵了选择者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课程设置与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社会价值要求相一致,而实践者由于多样的原因,致使真正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有一定的偏离[3],但是,两者相吻合,是课程内容选择者所追求的。

东师17春《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以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对。因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生成性目标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对。因为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

生态学名词解释

1.生态学名词解释 2.(Allen’s rule)艾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有 边短的趋向。 3.(Bergman’s rule)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增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 趋向于减小的特征。 4.(Cope’s rule)科普氏规律:在某些分类单元内,动物个体大小的进化趋势是趋向于个体增大。 5.(Dehnel phenomenon)戴耐尔现象:全北区哺乳动物的体重在冬季趋于降低的现象。 6.(eutrophication)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范围的大小,成 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te),即有一个最低点和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 7.(Gloger’s rule)葛洛格规律: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浅,在潮湿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 深。 8.(Jordan’s rule)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9.(Liebing rule)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有机体的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 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Wilson’s rule)威尔逊规律:北极地区的物种比热带地区的物种皮层厚。 11.Hamilton 规则():个体由于利他行为而牺牲的直接适合度必须小于利他行为获得的间接适合度。 12.Linderman十分之一定律(林德曼定律):各营养层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的规律。 13.r-K对策(r、K strategists):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的增强的选择位 K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对策者,K选择的物种称为K对策者。 14.斑块(eutrophication):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5.边际值原理(marginal value theorem):不是这在一个斑块的最佳停留时间为不是这在离开这一板块时 的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16.变化(动态或波动)(dynamics, fluctuation):通常指无规则的或无平衡密度的变化,主要说非密度因 子的影响。 17.表面积规律(surface rule):个体较大的动物比个体较小的动物具有较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率。 18.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 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19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没,是可遗传的。 19.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 ):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 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20.尺度(eutrophication):通常是指研究一定对象或现象所采用空间分辨率或时间间隔,同时又可指某一 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的范围和时间上的发生频率。 21.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又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的生产。 22.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PS):又称为第二性生产,是指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 的生产,就是异样生物的生产。 23.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在生物曾经占领过或原来曾有群落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又叫次级 演替。 24.次要群落(minor community):必须依附与邻近群落,不能对立存在的生物集合体,如阴生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25.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处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在一个年龄的 存活率L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6.存在度(presence):物种在不同群落中出现的概率。 27.搭载效应(hitchhiking effect):指一个等位技艺频率的改变不是因为它本身受选择影响,而是因为已

课程内容与标准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课程编号:338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听语言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字媒体艺术(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以视听语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法则为基本内容,从声音和画面的角度详细的介绍了这一媒体构成形式的内部规律和客观法则。 二、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使考生通过学习能够牢固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规律、技巧和应用方法,依据这些理念对数字媒体制作进行理性思维,创作符合客观规律的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规律、技巧和应用方法,掌握视听语言的学习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视听语言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录音制作”、“影像与剪辑艺术”、“电脑动画”、“数字影视合成”是本课程的应用,同时它与“形态构成”、“网络艺术”互相衔接配合,互为知识补充。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标准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掌握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学习视听语言的基本方法、镜头画面造型语言概念及特征、了解掌握镜头画面造型语言的规律和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绪论(重点) 识记:镜头的含义和摄像机镜头 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特征。 应用:学习视听语言的目的和基本方法 (二)景别(次重点) 识记:景别的概念,景别的划分方法 理解: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叙事的表现功能。景别的剪辑规则 (三)景深与焦距(一般) 识记:短焦·中焦·长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和电影中的应用 理解:短焦·中焦·长焦镜头在电影中的应用 应用:电视字幕与声画搭配 (四)角度(次重点) 识记:角度的概念 理解:角度的意义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doc 11页)

《市场营销学》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doc 11页)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 《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 《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总学时数:60 适用专业:营销与策划 教学形式:□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

制订单位: 教研室主任: 系(部)主任: 《市场营销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考试目的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阐述市场营销学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性学科,主要介绍市场营销的有关理论知识、技巧和方法,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学会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综合运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 1.识记: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 2.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4.综合应用: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1章市场营销概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