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特点及翻译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全球化不断推进,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它的翻译活动也越来越比不可少。广告是商战中有力的武器。广告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它与普通英语有着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用、句子的构造和修辞的手段方面.本文结合大量实例,从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和修辞特点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并浅析了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广告英语语言特点;翻译策略

Abstract:As china's accession to WTO,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quickly,Globalization, Advertising becom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life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ctivities and more and more necessary.Advertising english is a special purpose,it is different between common English,the main difference in terms of us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rhetoric means. this article with a lot of examples, from the English vocabulary, a method marked by elaborate rhetoric and the three aspect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strategy.,and its translation.

Keywords: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strategy.

引言

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及其产品不断进入我国市场的局面下,产品市场争夺日趋紧张,这时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就是商业广告。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告宣传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企业都存在着广告国际化、全球化问题——即广告翻译问题。广告翻译须充分考虑产品销售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积淀,因此熟知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

广告英语的词汇丰富多彩,但每一个词的选择与使用都服务于“推销商品”这一最终目的,因此它们往往具备鼓动性和感染力。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如下:

1.1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使用。例如:Famous world-wide gourmet cuisine.Excellent daily specials and mouthwatering desserts.(世界著名的美食烹调。可口的特色饭菜和令人垂涎的点心。)Tasters richer…… mellower……more satisfying.(口味更浓……更醇……更令人满意。)

1.2创造新词、怪词以引起新奇感,突出产品的新、奇、特,满足消费者追求新潮、标榜个性的心理。例如:For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kissed holiday.(两人共度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一切费用均包括在单人价格之内。)twogether取自together之音,又取“两人”之意比together更形象,倍添情趣。

1.3词汇的重复。词汇的重复是一种常用的技巧,可以起强调、渲染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广告语言所要追求的效果。例如:Easy to use,easy to clean,easy to assemble.(日光牌简便烧烤架广告)

1.4使用缩略词和复合词以节省广告篇幅。广告写作中常尽可能缩短篇幅,以降低成本。缩略词和复合词的使用比比皆是。例如:Where to leave your troubles when you fly JAL. 乘坐日航班机,一路无忧。 JAL是Japan Airlines的缩写形式。

1.5“雅”语、“俗”语平分天下,色彩缤纷。例如:The home of your dreams awaits you behind this door.Whether your taste be a country manor estate or a penthouse in the sky you will find the following pages filled with the worlds’ most elegant residences.(打开门,等着您的就是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想要一座乡间宅第,或者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住宅,供您挑选。)广告中的await,be,manor elegant,residence都是正是场合下才使用的“雅”语词汇,它们在这里代替了“俗语”的wait,is,house,nice,place。而广告中使用的俗语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渴望无限,ask for more(摩尔牌香烟的广告),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广告中的ask for, way,car这些俗语都是常见的单词。

1.6简明易懂,通俗易记.广告文字必须具备通俗易懂的特性,多用大众化的口语词汇,少用或不用晦涩、深奥的词语,使消费者看得明白,说得清楚。如,Nike, just do it. ( 耐克,想做就做)。再如,Scots Whisky Uncommonly smooth. ( 苏格兰威士忌口感滋润非同凡响)。

1.7针对性强。广告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产品。因此,创作者要抓住产品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消费者在不经意间记住产品。如,Tide’s in. Dirt’s 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汰渍洗衣粉)。这是一则针对性很强的洗衣粉广告,消费者自然会心领神会。

2.广告英语的句法特点

广告语言要求简洁明了,引人注目,因此广告英语除了斟词,还要酌句。也即在句法上要有其独有的特色。

2.1多用简单句

广告是面向全体消费者的,这就要求语言简练,简单,即在语言结构上要多用简单句,少用复杂句,让消费者看得懂,记得住。如,We’re not in the computer business. We’re in me results business.(惟我电脑,成效更高。——电脑)。Fresh Up with Seven -up.(请饮七喜,倍添精神)。

2.2多用祈使句,在广告英语中祈使句和疑问句,其目的是敦促消费者积极作出反应,采取行动。如,Buy one pair. Get one free.(买一,送一)。,Catch that Pepsi spirit. Drink it in.(喝百事饮料,振百事精神)。又如,So come into McDonald’s and enjoy big Mac Sandwich.(走进麦当劳,享用大三明治。)

2.3,否定句少。即使使用否定句,也是为了用其他商品来反衬,或从反面突出产品特性。例如:We would never say the new Audi A4 is the best in its class.We don’t have to.(我们根本不必说新型奥迪A4同类车中最好的。没有这个必要。)

2.4常用主动语态和现在时,给人一种直接感,并暗示商品的持久和永恒特性。例如:Harmony of style and performance set this new Mazda 6 a part.Qualities are at the heart

of every Mazda.(式样与性能的协调一致使新型马自达6与众不同。质量是马自达的核心。)

2.5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一种文字运用手法,也是使文字表达的内容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效手段。修辞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修辞,可以提高广告的感染力,达到打动消费者的目的,因此在广告英语中修辞的应用比比皆是。

(1)排比

排比修辞手法运用于广告中,可以从文字上增强语势,从而加深消费者的印象。如,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IBM广告)。

(2)拟人

广告文字的拟人化,可以使所宣传的产品人格化,赋予产品以生命。如,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和我不一样,我的劳力克斯从不需要休息——手表广告)。这则广告道出了该表走时精确,劲力十足。

(3)押韵

押韵可使广告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如,Hi-fi,Hi-fun, Hi-fashion,only for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4)反复

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一词或词组使人加深印象,给人强烈刺激,增强广告效果。如,Extra Taste. Not Extra Calories.(额外的口味,并无额外的热量——食品广告)。它暗含了不会使人发胖的意思。

(5)明喻

Featherwater:light as a 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

3.广告语的翻译策略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3.1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还是意译( Free Translation ),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在翻译过程中,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需要直意结合时,就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或曰直意参半。如,Chanllenge the limits.挑战极限(三星广告), For next generation.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译者通过直译、意译的方法,把产品广告的意图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达到了广告原创的目的。

3.2增译与创译

增译,就是对原文进行意义的挖掘,将原文的深层意思加以发挥,使译文的意义明显超出原文。创译,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如,Elegance is an attitude. (优雅态度,真我性格——浪琴表)。Connecting people (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很恰当地表达了广告的目的。如果译者不用

增译,创译的手法,而用直译的方法,把其译为“优雅是一种态度”和“练习大众”就会让广告大失其色,让消费者不知所云,更不可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结束语:

广告是一种竞争性的商业行为,目的就是争取消费者,因而必然是以消费者为消费中心,投其所好,促其购买。这是广告的惟一目的,也是广告翻译的惟一目的。因此对广告进行翻译,就必须了解其语言的特点,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广告翻译表达得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2]吴希平:英语广告修辞种种中国翻译1997(5)

[3]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晓: 现代广告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对语言翻译的经验

翻译读后感 对于翻译的理解,从最初的把简单的英语句子翻译成通顺的汉语句子,到现在要在语句通顺正确的基础上翻译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意境或思想。用汉语更好的去诠释出其语句所想要展示的画面。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往往是需要仔细推敲,由于文化底蕴和背景的不同往往直接的翻译与其想表达的初衷大相径庭,其所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语文功底,还要对所需翻译的语言的背景与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这是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所说的一句话,其意思告诉我们翻译比写作要难,因为我们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不是进行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想,所以对于用词我们需要推敲琢磨,怎么用词才能把原意更好的体现出来而又不失去其文学的雅致。想要做到这一点对于翻译者来说就要加深必要的文学功底,从而能更加从容的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明。 对于翻译严复先生曾给定了一个“信”、“达”、“雅”的描述,对于这三个字其所谓: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但是严复先生给的是一个定义,并不是一种翻译的方

法,可以说这三个字其实是一个结论而并非是我们要经历的过程。为了能事我们所翻译的文字忠于原文、文辞畅达、又兼有文采,这谈何容易。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翻译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充实、学习、完善我们的翻译手法的一个过程。翻译其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精的一个过程。这就像我们学习文言文,由于本是相通的语言,在我们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的情况下,我们熟读文章就能会其神而知其意。所以在我们看到的不同的文学大家的翻译的作品时会有不同的体会,这正是“信”、“达”、“雅”所无法去诠释翻译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完全客观的去看一件事,这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翻译也是这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翻译并不是一字不差,而是心领神会 翻译的乐趣也在于不断地推敲之中,正是那全身心投入的去琢磨其意境,而在那个境界里畅游是的灵光一闪,虽然那个意境并非完完全全是作者的初衷,但那意境也是在翻译者眼里最接近作者思想的存在。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2011-10-18 [作者简介]王黎丽(1981-),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跨国、跨种族、跨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与频繁。从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商业往来看,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当一个亚洲人到了欧洲或者一个中国人去了英国,再或者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时,当他们之间能够顺利交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存在的界限。只有当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时,他们才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尽管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但语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载体,是容器,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实现语言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并使外国人熟悉本国文化,人们应该利用语言开展翻译。当今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引入了翻译领域。没有语言,很难将跨文化交流变成现实。 二、文化,语言与翻译(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世界万物,物质的和精神的。从广义上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类:物质文化,指所有产品;机构文化,指各种各样 的体系及相关理论,例如社会体系、宗教体系、教育体系和语言体系;精神文化,指人们精神、行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有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很久以前来自于德语“kultur ”,指的是土地的开垦、植物的培育和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培养艺术能力、道德素质和天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一词出现在中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当时,中国人意识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些交流存在着很多的障碍。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包括中等专业教育,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荒谬的错误导致了交流的失败。据说,文化冲突曾经造成了经济损失。(金惠康,2001) “文化”一词,看上去似乎很难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去解释它,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学者。人类学家Malinowski 在他的著作《On Culture 》中指出:文化是人类身体或者灵魂 的习惯,包括一系列的方法和习俗,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有的文化要素都是动态的、有效的。(李延林,2006) 总之,从广义和狭义上讲,文化都是一个复杂的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翻译 王黎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活动,英汉语 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翻译 文化载体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1-0048-02 第15卷·第1期 2012年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1Feb .2012 48

_翻译新语言_在电影翻译中的运用

M 影视翻译 OV I E L I TE RATURE 电影文学2011年第1期 翻译新语言 在电影翻译中的运用 ! 许家群(临沂师范学院,山东临沂 276005) [摘 要] 伴随着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变化,随着观众对电影译制片的要求逐渐提高,电影翻译也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开始成为新趋势。无论是院线进口大片,还是网上的美剧、韩剧和日剧,在对白翻译中都采用了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网络语言、俚语、俏皮话等。这些生动的语言、有新意的词汇在电影中出现,既能吸引观众,还能有效缓解两种语言在翻译转换中的文化流失。 翻译新语言 在电影翻译中的运用是电影翻译的成功,是电影翻译能生存下去的捷径,是翻译的 二次创作 。[关键词] 翻译新语言 ;电影翻译;语境 你太牛了,我是你的粉丝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素质!注意素质! 笨笨笨,我要吃糖糖。??大家安静,我家笨笨要 说话了! ?? 这些话都是#博物馆奇妙夜?配音版里的,与以往译制片配音版受冷落的境况不同,这次居然因为有人看了原版不过瘾,跑到电影院 温故而知新 去了,回来后在各大论坛大赞这种 翻译新语言 的使用。 如今,无论是院线进口大片,还是网上的美剧、韩剧和日剧,在对白翻译中都竭尽所能地使用中国俚语、俏皮话,甚至还大量运用了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这种现象在去年的#加菲猫2?中就已经开始,当那只肥肥的,满身懒筋的外国猫满嘴狂喷 歇菜 猫咪我灰常灰常开心 我一直都是顶你的 满城尽带傻大木 这些现代时髦用语时,观众一下就爱上了它,以前那些全球流行的 加菲语录 早就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影视语言,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传播功能。著名翻译家Eug ene N i da 曾指出: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 因此,如果没有贴切的语言来表达,影视作品终将是苍白无力的,尤其在国际的文化传播中,尤为如此。较之商业文稿翻译,电影翻译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较之单纯的文学翻译,它又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因此电影翻译中的真正难点并不在于词汇或是文章的严谨缜密,而往往在于最普通、最地道的语言,在于对语言理解的深刻性。更进一步说,电影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的问题,其现实是取决于接受方文化应用需求的扩展,而不仅仅是由源作品的要求形成的。语言的价值在于它的生命力和流动性,当加菲猫操着它那浓浓的中国乡音跟观众插科打诨的时候,观众不会觉得别扭而只会感到倍加亲切,当老外们口吐 冯氏 语言时,观众也会诧异原来这些语言的语境并不是惟一的。新语言在不断地尝试、使用和修改中,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不管是否有人说它们多么低俗与不堪、有损电影雅致,总之,存在就说明有它的合理性,卖座就说明了它的适用性,一切都得靠实力说话。电影是雅俗共赏的,翻译电影一定要让观众看起来感到熟悉和亲切,电影翻译除了讲究 信、达、雅 外,还要注意语境的变化,即是 入乡随俗 一说。 一、电影语言的特点 电影语言与书面文学语言不同。它有口语化、瞬间性、大众性等特点,从而使电影翻译也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口语化的特点电影面对的观众是具有多层次化的,除了特定的一些影片外,都应该使用通俗语言的。所谓的通俗语言,就是影片中使用的口头语言。电影语言多以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或旁白的形式出现,与文学作品语言的规范性相比,电影语言则更口语化。基于电影语言的这些鲜明特点,译者在将其翻译成另一国文字时,便不能不考虑语言风格的传译问题,以使他国的电影观众充分感受到影片语言的魅力,否则会因译入语的晦涩难懂、矫揉造作失去大部分观众。 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大胆地运用 翻译新语言 。 (二)瞬间性特点 电影语言是有声语言。转瞬即逝,若听不懂只能放弃,不能再听一遍。因此,电影语言要顺畅明了,在翻译时,要运用观众所熟悉的语言。电影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要求能一听就懂。 (三)大众性特点电影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绝大多数电影作品是供人们观赏的,因此,电影语言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故弄玄虚只能适得其反。电影翻译的性质、原则与技巧决定了电影翻译必然和普通书面语的翻译有所不同,这种区别首先体现在翻译语言的运用上。 二、 翻译新语言 在电影翻译中的运用 从信、达、雅的译制原则,到灵活地渗透更多口语,突出本地、娱乐和网络新语言。如今译制片的翻译的确与以前有了很大区别,以前都是在直译的基础上稍加改良,随着观众对电影译制片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活化、通俗易懂开始成为新趋势。随着人们说话方式的改变,电影翻译也不得不放弃以前的阳春白雪向口语化转型,说 人话 成了翻译界的最低以及最高标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些美国喜剧片的 笑点 直译过来的话,很多 152

跨文化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习语翻译中的 文化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有非常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严肃、典雅,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在表达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更具典型性,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习语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成语、典故、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歇后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 由于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由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所决定的,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成为翻译的难点。著名学者王佐良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译者必须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事实上,习语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能培养跨文化意识,准确地把握两种文化异 同,充分照应译文大众的文化心理,使译文符合接受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习惯。本文以/ 跨文化交际理论0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探索习语在跨文化背景下互动翻译的技巧。 一、习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即不同人的文化和 社会背景、生活方式、 受教育情况、信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状况乃至爱好、交友条件、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 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不同 的历史和文化又孕育了各自的语言并形成了各

自的语言特色。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由于这样,它们才 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地理环境、天文历法、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可见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十分注意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对英汉习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要注意某些习语,尽管它们在字面上或比喻形象上有某些类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深层涵义即隐含意义却迥然不同。 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以下方面: (一)文化背景 一定的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关于文化及语言层面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的思考 摘要: 最近一些年来,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和争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刊物,如《中国翻译》2002年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一个专栏来探讨这一问题,所有近年来的努力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进展。但尽管成果丰厚,翻译界依旧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上存在不一与争论。本文试图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现象,从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内涵入手,明确归化和异化的含义,同时介绍其与直译、意译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归化与异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双重翻译策略 引言: 中国的翻译界一直以来存在着两派之争,从第一次翻译高潮时佛经翻译的“文”与“质”之争,到近代“直译”与“意译”之争,及至当代的“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大讨论。而近些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研究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有的研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做出概括,还有的研究运用相关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有些研究还是没有区别开“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两对不同的概念,并且没能够详尽的论述“归化”与“异化”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具体操作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从文化和语言的层面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1.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1.1 归化 归化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用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取代源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了如下理由: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因此,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而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把一种文化译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3)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内,读者就能更好的理解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地要将源语文化转化成目的语文化。同时,译者也是“传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4)译者不能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5)从交际的观点看,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就不一定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不能够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样或相似,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就是在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取得“文化对等”。 1.2 异化 “异化”一词,本来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在翻译学里,“异化”有两个意思。一是原作经译者手笔转化为译文时发生的变异,包括外语译为汉语时的异化和汉语译为外语时的异化;二是特指“外国化”,即“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们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译作的目的;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作是“忠实于原作”。其实异化的成功的例子已融为汉语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全球化的到来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作为推动各国人民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多数译者对翻译的准确性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力求尽量忠实原语文本,但是目的语读者仍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即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仍然不高。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有效的跨文化翻译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进行相关讨论。 一、影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要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活动,但是文化本身的异质性导致不同文化间时常发生碰撞和冲突,从而影响原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针对跨文化翻译的信息传递问题,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归化派翻译界理论家Eugene Nida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1]也就是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应该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认为,翻译对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化要双重效忠,这就提醒人们,对于任何文化群体而言,任何诠释都不可能具有终极权威性,诠释总是本土的、依赖外部条件的,哪怕是在极具学术严谨性的社会机构中也是如此[3]。诠释的特性使翻译难以维持对原文本的忠实,为了使目的语读者看不到不可接受的文化内容,译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足。 当然,不同文化间可能发生价值冲突,或者目的语本土文化可能一时难以包容原语所代表的本土文化,所以译者若缺乏目的语本土知识,即在特定语境下有关特定文本情境的知识,那么作为文化产品的译本就有可能遭到目的语读者的排斥。这种本土知识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翻译必须在一定程度的本土层面上进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就是为目的语读者量身定制的本土化文本[4]。在Venuti看来,翻译拥有形成文化身份的力量,它创造了一种域外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本土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因关照了本土符号和意识形态而使文本得以被理解并发挥文化功能[5]。 由此可知,译者必要的本土知识储备是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决定因素。了解本土实践使译者产生一种参与感,同时帮助其确认翻译问题。译者需要具备必要的本土知识才能进入目的语系统,保证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畅通无阻。再者,由于非本土知识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识别翻译中何为可用本土语汇的普遍知识显得至关重要。译者的目的语本土视角能使其尽量避免将外部价值观直接强加于目的语读者身上[6]。译者需要理解目的语系统的社会文化传统,方能在文化产品的再造中重现原文本,补足翻译中遗失的文化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失衡,将原文本恰如其分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二、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技巧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使目的语本土知识成为成功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对于译者来说,词汇层面的翻译原本较为容易,但是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这种翻译却使意义显得难以捉摸[7]。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在尽量忠实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笔者在此略谈两种常用的技巧,即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 总的说来,成功的跨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巧妙处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意象失衡,保证目的语读者正确解读译本。如果目的语习语或谚语足以再现原语刻画的文化意象,译者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词语替换完成翻译。但是,原语与译语之间如果缺乏对等的文化意象,译者就需要通过阐释性补足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语所要呈现的文化意象,使其成功传达。 (一)词语替换性补足 所谓替换,指的是目的语系统中已经存在可以轻松“匹配”原语文本项目的选项[8]。为了使原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更有效的传达,译者可以使用目的语习语或谚语替换原语意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将引用David Hawkes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中对“天鹅”的翻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句中对“情人”和“西施”的翻译作为例证。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浅谈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沈悦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由于目的语读者在解读译本时受到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译者应具备必要的目的语本土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过程,译本才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通过运用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等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使译本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本土知识;补足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96-02 196 --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