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布鲁纳是美国当代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心理学思想上,主要是接受并发展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的观点;在教育理论方面,属于“过程——结构”主义的教育哲学派别。他思维培育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倡的“发现学习”中。“发现学习”是主张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一、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的“发现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不断地发现知识,独立前进。在布鲁纳看来,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由于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深度很有限,所以只有让他们理解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在一生当中都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的知识。第二,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也就是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第三,学生不需要在头脑中记住大量的知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就自然会获得大量的知识。布鲁纳特别重视人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把学生当作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①带着问题学习、探索,提出问题,设置情景,产生不确定性;

②提出假设,寻求答案,提示各种可能,讨论,求证;③评价和验证;④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和寻找,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去发现,去创新,从而获得知识。

“发现学习”是布鲁纳为了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而建构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他认为,“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为重要。②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布鲁纳认为,直觉的暂定界说就是直接了解或认知,是对所接触学科的跟形式理解相对而言的直觉理解,直觉思维不依赖于严格的证明,它多借助于形象的或视觉的手段,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总体把握为前提,以直捷的、跃进的方式直接获得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的智力操作是内隐的、无意识的,通常以顿悟的形式表现出对问题的正确把握,因而直觉是邀请人们前进的请帖。直觉思维与这似它倾向于启动看来是对整个问题的内隐的感知为基础的那些活动。分析思维迥然不同,

乎直觉的结果是可感知的,而直觉的过程则是思维者不能言表的,具有“黑箱”运作的特点。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人以直觉方式获得了问题答案,却不能清晰地说出他的思考过程。布鲁纳认为,直觉能不必依靠分析技巧而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和结构。直觉的形式表现为很快产生假设,也就是能迅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出猜想和预测。同时,直觉使思维者觉得事实如此组合是不言而喻的,也就是说,思维者靠直觉把相关信息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方式恰恰是问题解决的合理方案。由此看来,布鲁纳认为直觉就是一种直接的、非渐进的、以视觉形

象为思维媒介的、对问题的飞跃式地直接把握和解决。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操作上是内隐的,表现上是顿悟的,常常能迸发出新异的思维成果,带有创新性,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方式。③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其内在动机的原形,是学生内在动机的初级形式,外部动机必须将其转化为内部动机起作用。因此,主张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一直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④人类的记忆功能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对信息的“贮存”,而是对信息的“提取”。提取的关键在于组织,在于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他说:“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因此,学生的记忆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现实意义

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学习”中的合理内涵与改

革的精神不谋而合,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尽管“发现学习”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如过于推崇发现学习的长处,而未能看到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的合理因素和重要地位。但它包含的一些教学思想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仍有可借鉴的积极因素。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教育观念中,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以教师的教为核心,注重教师讲授,教师控制较严;课堂气

氛呆板僵化,模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重复、再现教师教授的内容;以统一的教科书为标准,注重精确,不容超越;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力和能力的相应开发,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以

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在这一环境下成长,不利于青少年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活跃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改革日渐发展,多种教

育理念和方法蓬勃兴起的今天,很有必要引入“发现学习”的合理内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

科研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丰富个性,大胆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谨慎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能,以求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并最终实现教育价值在人的个体上实现。

促进有效学习,(二)采用正确地策略性知识.

“发现学习”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天性和学习过程结合了起来。教育者需要掌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包括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施加正确的影响。既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开展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实质、过程和作用;也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智能的发展情况。对于受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外部条件和积极的手段,它制约着受教育

者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发展。教育对他们施加各式各样的激发影响,受教育者则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这些活动经常与他们的外部活动形式相伴随,或者通过外部活动而实现和表现出来。为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就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既适合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在可能范围内提出较高但是力所能及的要求,并通过适当的教育措施积极地促进他们的心理进一步发展。同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产生、发挥作用的规律,以及其所依存的条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大胆运用成熟的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策略性知识的传授,同传授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相结合,变盲目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为方式方法指导下有组织、有结构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使学生能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在较短的学校教育阶段获

得最大的发展。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究能力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难以成为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学习将不是一种非我的、外在的控制力量和需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应当提倡和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之分。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探求者,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存在的价值,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和排斥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导致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导致学习过程的异化。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压抑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发现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主动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实现“发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现成内容的质疑和对权威的超越,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四)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

“发现学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设计,这在教改蓬勃兴起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作好教学设计,按照教学任务设计教案,组织内容,选择方法和活动方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予以全面策划,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意和创造力,通过选择、重组,循序渐进走近目标。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加强指导,加强对全过程的监控,及时注意反馈,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增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具等硬件设施,为教学实验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适当采用“发现学习”服务。在小范围形成经验和结论后,及时总结、提炼,稳步推广和再实验,予以完善,争取创立符合国情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改新理念。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评价往往对整个教学的结果、方向、目的和过程起了决定的作用,左右了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长期以来以分数为控制手段,实际上是降低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发现学习”的应用引发了我们在教育评价方式方法上的探索。现今教育评价体系如不能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变革而做合理的调整,所有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都可能是“空中楼阁”。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要改变单纯以学业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观念和方法,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求全面、合理、公平的评价、衡量学生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倾向、个性都能充分发挥,培养规格多样、丰富多彩、各尽所能的人才,逐渐杜绝简单划一的培养和评价模式。还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他人评价的局面,使其充分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中来,成为评价体系的主体之一。与之相适应,要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自我评价,产生内在需要,关注、了解和把握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及时反馈,不断矫正自我行为,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把学业压力向含有适时愉悦、成就感的合力转化,使学生

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并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方法和状态,改变盲目等待,反应滞后,主动性差、依赖教师和社会,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缺陷。

(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发现学习”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陷入机械、被动的学习之中,习惯于接受和服从,懒于思索知识的本源和外延的扩张,思维容易钝化和片面狭窄;学生独立性差,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压抑,泯灭了探求真理的兴趣。“发现学习”注重使学生把同时有效从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中发现人类文明的奥秘;对知识的渴望真正转化为内在动机,

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行为成为人的内在趋向。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形成、个人潜能的发挥,而且有利于降低学习的疲劳、提高耐力和韧性,易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状态。

三、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让“发现学习”科学、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深、难度大,又受应试教育的羁绊,学时安排非常紧张,注重相关考试科目的设置;文理分科过早,学生压力大,忙于应付学习知识内容和训练考试技巧,难以抽出时间有效地进行课堂内外的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易与教学实践发生冲突。教师也迫于现实压力,更担心一旦失败,耽误学生,不愿大胆的对新方法、新理念实验和运用。再加上方法本身尚待完善,包括“发现学习”在内的很多方法的应用往往流于形式。如在理科课程学习中,由于很多结论的探索过程本身难度就很高,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发现学习”学习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全过程,自己获得经验,这在时间上很难控制,再加上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指导的方法若不当,很可能劳而无功,“发现学习”就无法成为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尤其要注意方法和过程的设计,因材施教,注重差异,及时指导,做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切勿盲目。

“发现学习”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教师来引导和制约。教师本身对“发现学习”的认识程度、操作水平、驾驭能力,对“发现学习”的实施能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而很多基础教育战线的教师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接触相关资料,无法取得实践经验,甚至觉得在实践中应用和探索干扰了日常教学工作,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难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这些都成为新方法运用的重要“瓶颈”。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引入先进的教育观念,创造实际条件,减轻教师负担,稳步推广是实践运用中的重要环节。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既蕴含着积极因素,也有不少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陈渣。这种观念层面上的局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和教育体制中不合理部分结合起来,成为改革、发展、突破和创新的巨大障碍。“发现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也会与之碰撞,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和发挥。可以说,包括“发现学习”在内的所有教育理念的实践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推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科学的新方法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上的作用

(一)认识布鲁纳

Jerome Seymour Bruner,布鲁纳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

(二)布鲁纳关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

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些实验研究。他认为,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1、动作性模式(Enactive Representation):所谓动作性模式是指人们用“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这种通过适当的动作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方式称为动作性再现模式。动作性再现模式具有高度操作性特点。在这种模式中,认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它是由一套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的行动构成的。例如,儿童在动作上知道怎样去骑自行车或怎样打一个绳结等。这种动作性再现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经幼儿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因此,布鲁纳把这种模式看成是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或知识掌握的初级水平。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认知模式自始至终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实际上,布鲁纳的动作性再现模式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感知运动水平“。其实两人所描述的都是儿童初级的认知方式或智慧水平,即通过感知动作去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部环境。只不过皮亚杰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过程,而布鲁纳描述的是这种认知方式的结果。他们都说明儿童认识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初级方式是通过动作获得的,即通过动作去认识和再现外部事物。

2、映象性再现模式(Iconic Representation):布鲁纳的所谓映象性再现模式是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从而进行概括。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映象性再现模式在动作性再现模式之后出现,而且在6至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布鲁纳将它看成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

其实,它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所描述的具体运算水平的认知活动,即依赖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认识和掌握事物。这种再现模式经过儿童期的发展,在人的一生认识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3、布鲁纳的象征性再现模式是再现知识经验的第三种方式,又称为符号性再现模式)。它是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号系统再现之。这一阶段相当Symbolic Representation(.

于皮亚杰理论的前运算后期以及以后的时代,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语言)。

(三)布鲁纳关于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分别对待各种相同的事物,对周围的各种物体、事件和人物进行分类,并根据这一类别的成员关系而不是他们的独特性对他们做出反应。”

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行的类别”,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它们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在研究学习时,最主要的事情是系统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往往同一个人以前模模糊糊的或清清楚楚地知道的知识违背,或者是它的一种替代”,也可以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

2、学习涉及到知识的转化。通过转化,把信息转化为各种不同方式使之超出它们最初所给的事实,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评价。要核对一下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务,概括得是否适当。

(四)布鲁纳关于学习的基本原则

1、认知结构理论—关于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本质(cognitive structure):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统,使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使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懂得基本原理是的学科更容易理解;

(2)从人类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时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同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对教材结构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2、学习的准备性;

3、在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

4、学习动机。

(五)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

布鲁纳认为,一个教学的理论应包括五个主要的方面:

1.事先为学习者安排学习的最佳经验;

布鲁纳认为,教学要着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向和目标针对性,要把学生的技能转变成他们自己的智力活动的安排。这就是说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关联,要把所教的东西转变成学生所求的东西,把教学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所教的知识转换成与学生的思想规律有关联的知识,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为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和学生共同参加教学过程。教学应该使学生们亲自去掌握他们试图掌握的东西,以及让学生亲自了解他们要取得怎样的进步。按照布鲁纳的思想,教学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时,他也就学会了怎样去学习。一旦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他就会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他们接受新知识、研究新情况的方法。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习手头的材料,而且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探究的种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转变成每个学生都主动求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方式,使讨论成为教学中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学不能要求每个学生始终学习同样的东西,也不能一直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按照自认为十分圆满的方式去进行每一次教学。

总之,布鲁纳认为,所谓学习的最佳经验就是把教师要教的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的东西,并且按照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去学习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2、为学生的最佳理解提供一种知识结构

布鲁纳指出,教任何一个学科,或者教妊何一组有关联的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又可以它通过每个人的编码系统而被接纳,每门知识都具有一种层次的结构,题材的结构。.

通过三种再现模式的每一种模式表现出来。

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采用一定的编码方式掌握知识的结构。那么,什么是最佳知识结构呢?布鲁纳认为,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了一种对理解来说是最佳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不能为任何事物而教每个事物.而要使学生掌握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

一门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简化资料、产生新的命题和能够增加熟练使用它的能力。因此,教师和课程编写者的创造性任务就是把知识或命题转化成适合于掌握它的学生的智力程度.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布鲁纳主张,要按照最好的编码系统.提示各种各样的题材,以便保证最大的概括能力。按照布鲁纳的观点,一种知识概括得越好,或者一种编码系统越概括.它对学习者就越有用。因为它可以减轻学习者记忆大量孤立的事实的负担。

总之,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最佳的知识结构是由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的。教学的任务就是把所教的知识转化成最易被学生理解的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