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终审稿)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终审稿)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终审稿)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

操作指南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SOP

(初稿)李建民赵飞刘志光

一、转运前物品准备:

1、呼吸机:转运呼吸机(LTV1000)或急救呼吸机?

转运呼吸机(LTV1000)准备:

1)检测呼吸机备用电池是否充足(如在未接外部电源时,电池Battery 监测界面显示Battery?L

ow或Battery?Empty表明电池点量不足,需充电2-4小时,才能使用)2)检测氧气罐氧气是否充足(氧气压力保持在10MP以上)

3)连接呼吸回路,予以模肺检测呼吸机工作正常,转运期间配备模肺?急救呼吸机准备:

2、呼吸气囊及面罩,氧气储气袋,口咽通气道及气管?

3、吸痰管及50ml注射器

4、心电监护仪(检测蹑手蹑脚,脉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5、药品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多巴按,力月西,备用液体

(5%GS250ml,0.9%NS500ml),注射器(2ml,5ml,10ml)

6、知情谈话及签字:

将转运患者的原因,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家属签字。

二、转运操作步骤

1、转运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道,测定血气。

2)评估当前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转运前酌情吸痰(包括口腔),保持气道通畅。

2、转运操作

1)设置转运呼吸机参数与当前使用呼吸机相同,换用转运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将LTV1000设置低

压氧源),并予氧气瓶低压供氧,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5分钟),

如无异常,可行转运。

2)转运时,需陪同至少一名本院医生,一名本院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搬动患者),转运全程密

切监测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呼吸机是否运作正常,如运转过程中出现意

外情况,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医生。

3)如转运目的完成后需返回病房的患者,应在完成转运目的后立即返回病房,返回病房后换用

转运前所使用呼吸机(设置相同参数),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4)转运完毕后,必要时吸痰,予以病历记录。

5)如需搬过病人,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脱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制度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转运前对患者病情未做个面评估,对预后及可能的病情变化估计不足;

未充分作好各项准备工作(患者、药品、仪器)等;未提前通知目的科室做好接收患者进行检查或住

院的准备

;转运方法不当,出现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处理;

未与家属进行必要的医患沟通并记录。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注意事项》,规

范转运工作流程,保证医院内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畅。

一、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监护及抢救措施受到限制,病情变化快,尤其是易

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不稳定而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危重患者如何转运,急诊科护

士必须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院内转运的可行性。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生命体

征、呼吸节律、血氧饱和度、用药情况、伤口处理等。其他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内环境紊乱(如低钾

血症、酸中毒等)诱发心律失常,搬运患者时导致否加重病情或出现意外损伤,躁动患者是否有坠床

的可能,引流装臵是否有脱落的可能,有无影响呼吸循环的潜在危险因素等。

二、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医护人员应从法律的角度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必须把转运风险告

知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风险预告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 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

使医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病人满意度。

三、转运前的充分准备

1转运途中氧气供应绝大多数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给氧。在转运途中采用便携式氧

气瓶给氧,尽量避免使用氧气枕供氧,氧气枕虽然携带方便,但流量不易控制。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

需配备转运呼吸机,对于昏迷患者及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备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物品。

2 转运途中仪器准备检查心电监护仪蓄电池情况,以确保转运途中能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

血氧饱和度、血压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准备蓄电池微泵,在途中能

保证均速给药。检查转运呼吸机工作情况,氧气瓶内氧气是否充足。

3 转运中药物准备保证转运途中有必需的备药,臵于急救箱中,用标签标明。抢救品如:肾上腺

素、阿托品、地塞米松、甘露醇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予不同的急救药物,如躁动患者应备

镇静剂。

四、转运前患者的准备 1 检查插管固定的安全确保气道通畅,气管插管患者应记录

插管深度,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必要时加固原来的固定,以防转运过程中不慎使导管滑脱或移位。

2 清理呼吸道

危重患者均可能出现气道阻塞,转运前吸净口咽分泌物和血液,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

等误吸,必要时予放臵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并加以固定,确保气道通畅。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血氧饱

和度的指标。

3 管道护理意识障碍的患者一律选用浅静脉或深静脉留臵。转运前检查穿刺部

位,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调整好补液速度。各种引流管保持畅通、有效,各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清空尿袋。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转运前尽量去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控制烦躁,妥善约束患

者,适当使用镇静剂等。对有颈椎损伤,必须使用颈托固定。

五、加强与接收部门的沟通协调转运前应通知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接收准备,如需准备监护仪

、吸引器、呼吸机、微量泵等,联系好接收时间,以便患者一到就可以检查、手术等,电话通知电梯,

减少等候时间,为患者的诊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六、转运中病情的监测与记录转运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节律、血

氧饱和度等;重视患者的主诉和表情变化;定时观察患者伤口,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包扎是否牢固有效。

ICU转运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Cattle

?重症患者转运ICU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转运途中风险增加,甚至死亡 ?规范重症患者转运过程 ?提高转运安全性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重症患者转运有统一认识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 ?制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患者转运的基本原则 ?目的:寻求或完成更好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根据实施地域,分为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 ?院内指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 ?院际指在不同医疗单位

转运决策与知情同意 ?转运前应充分评估转运的获益及风险 ?若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应重新评估转运必要性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不能维持有效气道开放、通气及氧合 ?不宜转运 ?立即外科手术干预的急症(如胸、腹主动脉瘤破裂), 视病情与条件可积极转运。 ?院内转运由主管医师决定 ?院际转运由转出医院主管医师和接收医院共同商议 ?最终由接收医院主管医师决定

?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 ?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例如挽救生命的紧急转运),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推荐意见1: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使患者得到必要的诊治,转运决策应充分权衡获益与风险

转运护送人员 ?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重症患者转运能力的医务人员 ?据情况选择恰当的转运人员 ?至少1名具备重症护理资格的护士 ?根据病情配备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如呼吸治疗师、普 通护士等) ?病情不稳定,必须由1名医师参与转运 ?病情稳定,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完成 ?转运人员应接受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休克救治、心律失常识别与处理等专业培训,能熟练操作转运设备

(完整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_(草案)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 (草案)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转运途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为规范重症患者转运过程,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的转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患者转运的基本原则,以便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现有资源制定重症患者转运计划并规范临床实施。 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或完成更好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根据转运实施的不同地域,重症患者转运分为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院内转运是指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的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转运。 1转运决策与知情同意 转运目的是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诊治措施,但转运存在风险,因此,转运前应该充分评估转运的获益及风险。如果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应重新评估转运的必要性。通常,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处理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不能维持有效气道开放、通气及氧合的患者不宜转运。但需立即外科手术干预的急症(如胸、腹主动脉瘤破裂等),视病情与条件仍可积极转运。 院内转运由主管医师决定,院际转运则需由转出医院主管医师和接收医院共同商议,并且最终应由接收医院主管医师决定。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例如挽救生命的紧急转运),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推荐意见1: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使患者得到必要的诊治,转运决策应充分权衡获益与风险。 2转运护送人员 重症患者转运应由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重症患者转运能力的医务人员实施.并根据转运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转运人员。转运人员至少有1名具备重症护理资格的护士,并可根据病情需要配备医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如呼吸治疗师、普通护士等)。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必须由1名医师参与转运;病情稳定的重症患者,可以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完成。转运人员应接受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建立、机械通气、休克救治、心律失常识别与处理等专业培训,能熟练操作转运设备。 必须指定1名转运人员作为转运过程的负责人,转运过程中的所有决策均应由该负责人员做出。如果没有医师参加转运,必须指定1名医师作为紧急情况的联系人(此人通常就是决定转运患者的主管医师)。患者到达接收科室/医院后,应与接收人员进行全面交接。如患者未移交(如行CT检查等),转运人员需要一直陪护患者直至返回病房。 推荐意见2:重症患者的转运应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完成。 3转运设备(表1-2) 所有转运设备都必须能够通过转运途中的电梯、门廊等通道,转运人员须确保所有转运设备正常运转并满足转运要求。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并保证充足的电量。 普通转运床因为不能安全固定必需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重症患者的转运需求。因此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重症转运床。重症转运床除具有普通转运床的功能外,还应该能够携带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储氧瓶、负压吸引设备、药品等,所有设备应该固定在与患者同一

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 护理研究杂志发布了「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院内转运是指病人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从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是危重症病人,其在急诊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 72 h,需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要转运至其他临床专科或者医技科室。有报道,经过转运的病人比未转运病人的疾病评分严重度、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日及死亡率都明显增高;院内转运增加了病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人安全,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了转运指南。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为危重症病人从急诊安全转运至其他院内科室提供借鉴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涉及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指南均可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新生儿转运相关指南,同一机构公布的同名指南的较早版本。 2.检索策略以「病人转运(patient transfer)」为主题词,「危重症病人(critically ill patient)」「指南(guidelines)」为关键词使用 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US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等搜索引擎进行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 2015 年 4 月 1 日。 结果 最终获取最新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4 篇,分别为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Joint Facul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 2003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 2004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中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草案)及英国重症医学会(Intensive Care Society)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1 第 3 版)》中的院内转运部分进行说明和比较,详见表 1,以下简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指南。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定稿版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S O P (初稿)李建民赵飞刘志光 一、转运前物品准备: 1、呼吸机:转运呼吸机(LTV1000)或急救呼吸机? 转运呼吸机(LTV1000)准备: 1)检测呼吸机备用电池是否充足(如在未接外部电源时,电池Battery监测界面显示Battery?L ow或Battery?Empty表明电池点量不足,需充电2-4小时,才能使用) 2)检测氧气罐氧气是否充足(氧气压力保持在10MP以上) 3)连接呼吸回路,予以模肺检测呼吸机工作正常,转运期间配备模肺? 急救呼吸机准备: 2、呼吸气囊及面罩,氧气储气袋,口咽通气道及气管? 3、吸痰管及50ml注射器 4、心电监护仪(检测蹑手蹑脚,脉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5、药品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多巴按,力月西,备用液体 (5%GS250ml,0.9%NS500ml),注射器(2ml,5ml,10ml)

6、知情谈话及签字: 将转运患者的原因,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家属签字。 二、转运操作步骤 1、转运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道,测定血气。 2)评估当前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转运前酌情吸痰(包括口腔),保持气道通畅。 2、转运操作 1)设置转运呼吸机参数与当前使用呼吸机相同,换用转运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将 LTV1000设置低 压氧源),并予氧气瓶低压供氧,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5分钟), 如无异常,可行转运。 2)转运时,需陪同至少一名本院医生,一名本院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搬动患者),转运全程密 切监测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呼吸机是否运作正常,如运转过程中出现意

神经外科ICU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

神经外科ICU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ICU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不同病因的神经外科ICU重症患者236例经鼻插管,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采取气道护理、吸痰护理、开放气囊、防止感染、营养支持等护理。结果:患者应用人工气道平均天数为8天,成活212例(89.8%),死亡24例(10.2%)。结论:加强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机械通气;神经外科;护理 1 临床资料 236例中,年龄8~70岁,平均37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2例,脑瘤患者54例,脑出血患者50例。患者应用人工气道平均天数为8天,成活212例(89.8%),死亡24例(10.2%)。本组患者均采用Taema UL2601型多功能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采用PHILIPS V24E型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进行监测。通气模式根据病情选择,主要有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及SIMV+呼吸未正压呼吸(PEEP)。 2 气道护理 2.1 套管护理:用2根系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的两侧,将长的一根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系带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套管脱出。系带污染后更换,气管垫每天更换1次,污染时随时更换。气管套管与呼吸机接管连接要紧密,防止脱管使患者发生窒息,同时要防止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阻塞、扭曲。 2.2 气道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的关键。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呼吸机上配备的加温和湿化装置,另一种是护理人员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以上方法只能起到气道湿化的作用,吸入气体的加温还得靠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 2.2.1 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保持每日2 500~3 000 ml。 2.2.2 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多功能呼吸机上都附有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机械通气的患者,一般送入气的温度宜控制在32 ℃~36 ℃,如超过40 ℃可造成气道烫伤。另外,在应用呼吸机时单凭机器的加温湿化装置做气道湿化效果不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终审稿)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 操作指南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转运操作指南SOP (初稿)李建民赵飞刘志光 一、转运前物品准备: 1、呼吸机:转运呼吸机(LTV1000)或急救呼吸机? 转运呼吸机(LTV1000)准备: 1)检测呼吸机备用电池是否充足(如在未接外部电源时,电池Battery 监测界面显示Battery?L ow或Battery?Empty表明电池点量不足,需充电2-4小时,才能使用)2)检测氧气罐氧气是否充足(氧气压力保持在10MP以上) 3)连接呼吸回路,予以模肺检测呼吸机工作正常,转运期间配备模肺?急救呼吸机准备: 2、呼吸气囊及面罩,氧气储气袋,口咽通气道及气管? 3、吸痰管及50ml注射器 4、心电监护仪(检测蹑手蹑脚,脉搏,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5、药品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洛贝林,尼可刹米,多巴按,力月西,备用液体 (5%GS250ml,0.9%NS500ml),注射器(2ml,5ml,10ml) 6、知情谈话及签字: 将转运患者的原因,必要性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意外 详细告知家属,并要求家属签字。 二、转运操作步骤 1、转运前处理:

1)建立静脉通道,测定血气。 2)评估当前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转运前酌情吸痰(包括口腔),保持气道通畅。 2、转运操作 1)设置转运呼吸机参数与当前使用呼吸机相同,换用转运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将LTV1000设置低 压氧源),并予氧气瓶低压供氧,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5分钟), 如无异常,可行转运。 2)转运时,需陪同至少一名本院医生,一名本院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搬动患者),转运全程密 切监测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及呼吸机是否运作正常,如运转过程中出现意 外情况,应立即处理并报告上级医生。 3)如转运目的完成后需返回病房的患者,应在完成转运目的后立即返回病房,返回病房后换用 转运前所使用呼吸机(设置相同参数),评估患者BP,P,R,HR,SP02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4)转运完毕后,必要时吸痰,予以病历记录。 5)如需搬过病人,应注意保护气管导管防止脱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制度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4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转运途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为规范重症患者转运过程,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的转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患者转运的基本原则,以便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现有资源制定重症患者转运计划并规范临床实施。 重症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或完成更好的诊疗措施以期改善预后,根据转运实施的不同地域,重症患者转运分为院内转运及院际转运;院内转运是指在同一医疗单位不同医疗区域之间的转运;院际转运是指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的转运。 1转运决策与知情同意 转运目的是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诊治措施,但转运存在风险,因此,转运前应该充分评估转运的获益及风险。如果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应重新评估转运的必要性。通常,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处理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不能维持有效气道开放、通气及氧合的患者不宜转运。但需立即外科手术干预的急症(如胸、腹主动脉瘤破裂等),视病情与条件仍可积极转运。 院内转运由主管医师决定,院际转运则需由转出医院主管医师和接收医院共同商议,并且最终应由接收医院主管医师决定。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授权的人员签字。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定代理人或被授权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例如挽救生命的紧急转运),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签字。

机械通气题库3-1-8

机械通气题库3-1-8

问题: [单选,A2型题]患者女性,50岁。因肺部感染、脑梗死入院。入院后行经鼻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10天后突然出现血氧下降、呼吸急促、颜面发绀,吸痰时痰管进入不畅,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气管-食管瘘 B.ARDS C.肺栓塞 D.气管插管被痰痂或血块阻塞而狭窄 E.肺部感染 长期人工气道患者可由于吸痰不及时、气道湿化不好或痰液黏稠、血块堵塞等导致人工气道被痰痂或血块阻塞造成窒息,患者可出现突然血氧下降、呼吸急促、颜面发绀等,吸痰时痰管进入不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这是长期人工气道患者严重并发症,其他选项为干扰选项。故答案为D。

问题: [单选,A2型题]患者男性,28岁。因"车祸致胸部外伤1小时"入院。体检:P132分钟,呼吸44分钟,血压8845mmHg,SaO270%;留置深静脉导管测CVP3cmH2O;化验:血红蛋白65gL;胸片提示:多发性肋骨骨折、双肺挫伤、右侧血气胸。对该患者进行救治,最正确的是() A.抗休克+鼻导管吸氧 B.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抗休克 C.机械通气+抗休克 D.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抗休克+低呼吸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 E.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抗休克+高PEEP机械通气 重型闭合性胸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双肺挫伤、右侧血气胸,同时伴失血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应在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积极抗休克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而直接行机械通气可能会加重气胸甚至死亡。又因患者有气胸,高PEEP不利于气胸伤口愈合,应给予低PEEP机械通气治疗。故答案应为D。

问题: [单选,A2型题]患者女性,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1小时"入院。体检:深昏迷,自主呼吸微弱并有呼吸暂停,双侧瞳孔缩小约1mm,光反射消失。入院后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头颅CT提示:脑干出血。对该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宜使用什么模式() A.BIPAP B.辅助通气AV C.PSV D.控制通气CV E.CPAP 控制通气(CV)模式适用于严重呼吸抑制或伴呼吸暂停的患者,如麻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肌肉疾病、药物过量等,该患者为自主呼吸微弱并有呼吸暂停的脑干出血病人,宜使用控制通气(CV)模式,而其他选项为自主呼吸较强时使用。故答案应为D。 出处: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a14925671.html,;

危重病人转运指引

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指引 目的:患者被正确、安全地运送到目的地。 指引: 1.对患者的病情及风险进行评估,尽量减少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数,确定患者是否适宜转运。 2.转运前告知患者/家属平车转运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取得理解与配合。 3.确定运送人员是有经验并受过训练。 4.确定运送的工具,确保其功能完好,运作正常。 5.确定转入科室是否做好迎接准备。 6.出ICU前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并做好护理记录。 7.正确搬运患者。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搬动、固定和移位方法。 8.注意搬运过程中的职业防护。 9.及时记录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救治。 10.运送毕,妥善处理运送仪器及物品。

附表危重患者转运风险评估表 姓名:年龄:性别:诊断: (以下评分或所选项目以√形式,无发生项目取最高分) 1、生命体征 T P R BP 稳定 5 药物或仪器维持稳定 3 高危状态 1 2、神志清 5 昏睡或谵妄 3 昏迷 1 3、瞳孔正常 5 不等大对光反射存在或消失或等大(针尖样)对光反射消失3 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1 4、静脉通道无静脉通道 5 用头皮针或浅静脉留置针通道1~2条 3 用深静脉留置针通道或静脉通道≥3条 1 5、各种管道(脑室引流管、胃管、气管插管、氧管、胸腔引管尿管等) 无管道5 有1~3管道3有3条以上管道1 6、气道支持无采取气道支持措施5通气导管或面罩供氧通气或气管插管与切 开供氧通气3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1 7、出血部位固定不需要5普通止血包扎3止血包扎夹板固定或加压包扎止 血或止血带止血1 8、卧位(无采取气道支持措施)自由体位5平卧头侧位或半卧位 3 端坐、平卧头后仰位或头低足高位1 9、头部、脊柱、肢体保护自由体位5 绝对卧床限制活动3 上颈托或脊椎板1 10、移动患者的方式指导协助下挪动5需要2人或2人以上搬动3需要 3人或3人以上平行同轴搬动1 11、患者安全防护只上床栏5 上床栏及四肢约束3 上床栏及全身约束1 12、呼吸机正常运转5 1项指标异常报警3 2项指标异常以上报警 1 13、监护仪正常运转5 1项指标异常报警3 2项指标异常以上报警 1 总得分() 一、检查落实患者是否完成了以上项目的护理,未完成请即纠改处理。签名:

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

专家讲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外营养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原瑞桐.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2):54-55. [2]姚俊英,陶应龙,孙德强.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09,39(12):99-100.[3]蒋朱明,吴蔚然.肠内营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7-380. 机械通气容易引起危重患者营养消耗增加,营养不良,撤机困难和呼吸肌疲劳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增加[1]。营养不良可改变骨骼肌的代谢和结构,损害呼吸肌功能和通气动力,也可严重损害机体的防御功能,延长患者脱机时间[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60%[3],并且容易出现高碳酸血症性呼吸衰竭及撤机困难。因此,营养支持在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选取了66例实施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66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入选条件:①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存活时间大于7天;②无代谢性疾病及炎性肠道病史;③机械通气期间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或出血;④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实施观察阶段未应用糖皮质激素及血液制品。将以上66例患者随机

分为2组,每组33例。试验组(EN组):患者留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予以EN支持治疗,男22例,女11例,年龄58~89岁,平均(66.8±5.7)岁。对照组(PN组):患者均留置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给予PN支持治疗,男20例,女13例,年龄52~91岁,平均(67.5±6.9)岁。所有入 选患者均已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营养支持治疗 1.2.1 营养支持目标每日基础热量消耗每日基础热量消耗(basal energyexpenditure,BEE):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M为体质量(kg),身高为H(cm),A为年龄。男性:BEE(kJ/d)=66.7+13.75M+5.0H-6.76A;女性:BEE(kJ/d)=65.5+9.6M+1.7H-4.7A。呼吸衰竭实际需要量为BEE校正系数期刊论文发表扣扣1269292199(男1.16,女1.19)+10%BEE。1.2.2营养支持方法EN组从机械通气第2天开始给予EN液,本试验所用EN液均使用荷兰Nutricia公司产品,第1次给予具有预消化功能型EN液—百普力应用,以后均使用能全力,能全力的能量配比为蛋白质16%,脂肪35%,碳水化合物49%。PN组给予由20%脂肪乳、18-氨基酸(凡命)、安达美、水乐维他、丙氨酰谷氨酰胺、格列福斯、多种微量元素、50%葡萄糖液等配置成1500~2500ml的营养液加入3L袋中,由深静脉连续输注,同时胰岛素伴行泵入,注意每小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监测指标两组营养支持前后:①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测定;②上臂肌围测定;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④入住ICU时间;⑤撤机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期刊论文发表扣扣125432432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重症医学网 ICU机械通气

ICU机械通气 呼吸周期有吸气相和呼气相。吸气相补充肺泡内的气体,延长吸气相,氧摄取增加,胸腔内压增加,CO2移除时间减少。 机械通气指呼吸机产生一种可以控制的气流送到患者气道,代替或辅助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机从气筒或墙壁上的供气孔获得空气或氧气,这些气体首先减压,然后根据设定的吸入氧浓度将氧气和空气混合,储存在呼吸机内固定的容器内。然后通过多种可用通气模式中的一种,送入患者体内。机械通气的目标是优化肺气体交换,其艺术在于优化气体交换的同时不损伤肺。 只有两种方法给患者通气,正压通气或使用负压通气 多数患者的吸气峰值流速为30-60L/分,呼气支持几乎总是PEEP/CPAP, 提高基础压力水平。呼吸机就是流量发生器. 现代的呼吸机使用较好的触发敏感装置、强调与患者的交互作用,舒适的自主呼吸(即使使用反比通气时也是如此)。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景是在成人ICU逐渐出现高频震荡通气。这种技术,医师只需要设定平均气道压,只有少量的潮气量在气道内移动。 麻醉师在手术室内给麻醉病人使用呼吸机,只能设置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呼比3个参数。吸/呼比是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如果呼气时间不够,气体就会在呼气末滞留在肺泡内,形成的压力成为内源性PEEP。如果患者每分钟10次,每次6秒,通常的吸呼比是1:2,2秒吸气,4秒呼气。手术室很少使用PEEP。功能残气量减少(气管内插管)加上单一的通气模式,会导致很多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不张。 图2:常用的麻醉呼吸机: 用―瓶‖内装有―袋子‖的呼吸机给患者通气。患者可以通过管路内的储氧器袋自主呼吸。间歇指令通气(IMV)就是根据这种构造设计的。 容量控制呼吸机保证每分通气量,在手术室很重要。在手术室,不同的手术对肺的顺应性影响不同,在ICU和转运途中,如果每分通气量不能监测时使用容量控制通气也很重要。早期ICU使用的呼吸机代表手术室技术的延续,患者高度麻醉,直到病情好转。当时的问题是如何在呼吸肌萎缩前脱机。这就要求呼吸机与患者某些相互作用。指令通气与自主呼吸有明显差别。指令通气时,患者完全被动接受气体,呼吸频率、呼吸容积及压力完全由呼吸机决定。自主呼吸患者自己选择流速和流量。辅助通气就要求有触发设备,而且气流量能满足患者最高吸气要求(30-60L/min),为克服这些缺陷,就发明了2种呼吸方法:辅助控制通气和间歇指令通气。在辅助控制通气(常常被标为容量控制)中,患者可能接受控制通气,也可能接受辅助通气。当患者触发呼吸机时,患者收到的气流的期限和幅度与指令通气都相同。患者收到的通气与实际需要无关。这种模式的人机交互方式只是患者需要通气时,呼吸机就开始通气。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患者可以在没有做功的情况下呼吸。如果峰值流速适当,患者除了触发呼吸机外,完全依靠呼吸机呼吸。这种呼吸机的问题是没有脱机的成分,一旦使用,就可能过度使用。 辅助控制通气(AC) 需要4个参数: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峰值流速(代替吸:呼,I:E)及触发敏感度。设置峰值流速时要考虑2个因素:如果峰值流速过高,气体只送给顺应性最好的肺泡,弹性降低的肺不能收到气流,峰压也很高。如果峰值流速很低,患者需要的气体比呼吸机能给的多,人机就会不同步。现代的调整方法是压力放大(pressure augmentation):当呼吸机感觉到患者需求超过峰值流速时,呼吸机就会自动增加流速。 吸气流量用L/min表示,决定气体传输的快慢。完成吸气的时间由潮气量和吸气流速决定:Ti = VT/Flow Rate. 图3: 辅助/控制通气示意图患者自主呼吸的努力达到触发敏感度,呼吸机就以设定的峰值流速送气到预设的潮气量。 呼吸机如果要与患者交互作用,必须感觉到患者的吸气努力――触发,并在触发后送气,最

机械通气概念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 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 非随机,历史对照和专家意见 V 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危重病人转运演练[1]

危重病人转运演练 ICU与急诊科联合转运危重病人演练脚本 病史汇报:患者张三妹,女,24岁,主要诊断:1.产后出血;2.失血性休克;3。失血性贫血;4。G2P1+138+1W剖宫产一活女婴;5.血小板减少症;6.继发性癫痫,已经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术后第二天08:30病员突发尖叫后意识丧失,双眼向上凝视,四肢抽搐,强直痉挛,牙关紧闭,持续约5分钟后缓解, 立即予开口器开放气道并保持气道通畅,吸痰,面罩吸氧,遵医嘱予地西伴10mg、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辅助检查:09:00送人民医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左侧额叶、颞叶见大面积低密度软化灶班左侧侧脑室增宽、扩大;左侧额、颞、顶骨骨质缺如。凝血试验结果返回,血小板25.00*10^9/L,明显低于正常。病员有自发出血及脑血管意外风险,随时有脑出血、危及生命的风险,医生建议家属转上级医院,家属同意转院。...感谢聆听... 医生:你好,请问你是张三妹家属吗?现在由于三妹的病情严重,随时有脑出血、危及生命的可能,为了更进一步的得到治理,我们建议转入上级医院,希望家属可以积极配合一下好,好吗? 家属:好的,谢谢你们。

医生:不客气,请你签一下病人转运知情同意书. 家属:好的. 医生:谢谢你的配合。 护士1(致电话到急诊科61042337):喂,你好。 急诊科护士A:你好。这里是急诊科。请问有什么事吗? 护士1:你好,我们是ICU。我们科室的张三妹是一个继发癫痫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今早08:30病员癫痫发作1次,持续约5分钟后缓解。血小板35.00*10^9/L,目前病员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体温:37.6度,脉搏11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6/74mmHg,SPO293%。现...感谢聆听... 在将转往上级医院,请联系120救护车并准备抢救物品,准备好120救护车上的吸痰装置及气管插管用物。 急诊科护士A:好的,马上联系。再见。 护士1与护士2一起再次核对病人信息、管道、皮肤情况. 护士1:病员张三妹,女,24岁,住院号78660(核对手腕带信息),双静脉留置针通道固定在位,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丙戊酸钠0.4g及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通畅;腹腔引流管固定通畅,引出暗红色血性液体50ml;尿管固定通畅,引出黄色清亮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最新进展 呼吸衰竭以缺氧或(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除了针对病因以外,重要的是恰当应用以机械通气为代表的呼吸支持技术,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直至呼吸功能的逆转和恢复。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气机也不断更新换代,通气支持技术日益普及并得到了空前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进展尤为迅速,表现为通气新模式的不断增多,通气策略的改变,非常规通气技术和各种辅助通气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呼吸监护技术的进步[1]。 1通气新模式 由于在通气机研制中不断采用各种高科技技术,使通气机的功能日臻完善,通气模式不断增加。近年推出的通气新模式有: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V)、容积支持通气(VSV)、容积保障压力支持通气(V APSV)、成比例辅助通气(PA V)、双相气道正压(BIPAP)、自主切换型通气(auto-mode)、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适应性压力通气(APV)等。这些通气模式既可用于病人的通气支持,也可用于撤机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应用微电脑的处理系统和现代监测技术,持续监测病人的肺功能参数(如顺应性),自动调节吸气压以维持通气机某一变量(如潮气量)于预定范围,从而使通气支持水平能适应病人的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 这些通气模式是将机械通气智能化,努力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性呼吸过程的一种尝试,具有以下特点:(1)努力保留定压型和定容型两大类模式的优点,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 (2)能按照肺功能的监测指标自动设置和调整通气机参数,便于限制过高的肺泡压和过大的潮气量,改善人-机协调性,能以最低的气道压来满足适当的潮气量,有利于预防机械通气并发症;(3)适应范围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可显著减少医生频繁调整通气机的需要。主要缺点是:(1)通气机厂家在设计和安装这些新模式并推向市场之前,都没有经过临床严格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证明其超过其它通气模式的好处;(2)装备有这些模式的通气机比较昂贵,缺乏价效比的研究。 随着当代先进的微电脑多功能通气机迅速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不少医院已将这些通气新模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积累了使用经验。有些单位还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如北京朝阳医院对10例COPD所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病人应用PA V 的结果表明,PA V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PA V期间可保留病人的自主呼吸,人-机协调

重症哮喘的机械通气(翻译)

重症哮喘的机械通气 James Leatherman , MD 急性加重的哮喘能导致呼吸衰竭,并且需要通气辅助。无创通气可以降低部分病人对气管插管的需求。对于那些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避免机械通气并发症优于纠正高碳酸血症的治疗策略是30年前首先提出的,并且已经成为首选的方法。过度肺膨胀是低血压及气压伤的主要原因。肺过度膨胀的关键决定性因素评估对于合理的呼吸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机械通气支持的哮喘患者的标准疗法包括:吸入性支气管扩张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帮助控制通气不足的药物。非常规干预措施例如氧氦混合气体吸入、全身麻醉、支气管镜检查、以及体外生命支持已经主张用于爆发性哮喘的病人,但是很少有必要用到。机械通气的急性重症哮喘患者即刻死亡率是很低的,常常与院外插管前心脏呼吸骤停有关。然而,重症哮喘已经插管的患者因后续的恶化而增加死亡风险,这些患者应该在门诊部必须进行管理。 缩写:ECLS=体外生命支持;NIV=无创通气;NMBA=神经肌肉阻滞剂;PEEP=呼气末正压;Ppk=气道峰压;Pplat=气道平台压;Vei=吸气末肺容积。 大约2-4%的急性加重哮喘住院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立即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包括:呼吸停止、意识状态的改变、极度衰竭。大多数高碳酸血症患者不需要气管插管,但是尽管合理治疗后日益恶化的呼吸性酸中毒或渐进性疲劳提示需要呼吸支持。哮喘病人的气管插管术在另外的文章综述。 急性加重哮喘病人无创通气的作用不是很明确。一篇关于呼吸衰竭无创通气的综述发现哮喘仅是C级证据支持无创通气的应用,并且推荐用于那些认真挑选和监测的少数病人。尽管如此,国家数据库最近的分析表明致命性哮喘应用无创通气有所增加,而有创通气逐渐减少。5项研究已经报告了尽管应用了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后仍存在持续高碳酸血症或呼吸过度的哮喘患者的无创通气应用。在112名无创通气患者中,只有19(17%)例最终需要气管插管。在其中一项研究中,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在降低高碳酸血症患者的PaCO2是同样有效的(图1)。尽管没有设置对照,这些观察表明,在缺少禁忌症(例如意识改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分泌物过多以及不合作)情况下,无创通气的尝试是适合于那些要不然可能需要插管的哮喘患者。 呼吸机管理 急性重症哮喘患者呼吸机管理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评估肺过度膨胀的方法;2、呼吸机设置对严重肺过度膨胀的影响;3、高碳酸血症的管理及影响。 过度充气的评价 急性重症哮喘以显著增加的气道阻力和肺过度充气为特征。当呼气流量降低,致使吸入的潮气量呼出不完全,过度充气就会发生。伴随着呼吸进行,肺容积逐渐增加。更高的弹性回位压及更大的气道直径使得呼气气流增大,从而迅速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全部吸入的潮气量能够被呼出(见图2)。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提示,Tuxen和他的同事们以及Williams等人通过长时间的呼吸暂停的方法,测量呼出气体的容积来评估严重哮喘的过度肺充气,即被定义为吸气末的肺容积(V EI)(见图2)。V EI包括潮气量和由于动态过度充气的额外气体容积(图2)。正如随后讨论所示,V EI既受气流梗阻严重程度的影响,又受呼吸机设置的影响(图3)。一项研究提示,V EI被发现是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最可靠的预测指标。 定容通气时,一种更为常用的评价过度充气的方法是测量平台气道压(Pplat)和内源性呼吸末正压(PEEP)(见图4)。非肥胖的哮喘患者,其呼吸系统的顺应性通常接近正常。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指引 适用范围 危重症病人 护理目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使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必要的治疗、护理能得以继续。预防出现各种意外事故。 护理措施 一、评估 1、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引流管,输血输液管,骨科病人的固定、牵引 情况 2、工具:平车车轮、刹车、护栏等性能,辅助工具如沙袋、颈围/颈托、硬 板等的准备 3、抢救器材和药物的准备:如氧气袋、呼吸囊、手提式呼吸机等 4、搬运人员:对患者的了解,三人以上 5、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 二、正确搬运患者 1、颈椎骨折/手术病人:带颈围/颈托,两边放沙袋固定,专人固定头部,保 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使用过床板,站在头位的人负责喊口令,同时用力。 2、胸椎/腰椎损伤病人:硬板,保持脊椎同一直线,身下放置床单或中单或 使用过床板,一人喊口令,同时用力。禁止抱、背。 3、四肢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运 4、牵引病人:保持牵引重力线的角度和重量 三、转运过程 1、搬运前先检查各种引流管并放置好各管道 2、搬运后检查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运送过程保持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 3、骨科病人要固定好骨折部位,专人托扶肢体或特殊管道 4、带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的病人,头部切勿后仰,防止气管插管/气管切 开套管脱出,特别注意气管插管的位置 5、密切观察病情:护士站在病人头侧 6、防范意外:上好护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头偏向一 侧,控制车速 7、保持病人舒适 8、注意搬运过程的职业防护 1)搬运时两脚前后分开 2)搬运低位置患者时同时屈膝曲髋,降低重心 3)尽量靠近患者 评价标准 1、病人或其家属对护理措施理解并满意。 2、病人转运及时,必要的治疗末间断,无意外事故发生。

危重症患者院内院际转运指引

十大安全目标之六

提高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重症监护科病人转运的主要目的是为诊断性检查、进行监护室内无法完成的治疗或者操作和急诊手术。而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转运危重患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或者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所以制定有关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指引及原则,实施安全转运是ICU护理质量体现之一。 转运的种类: 【1】院前转运:危重病人是从从意外事故的现场或者急诊出车接到科室。 【2】院内转运:病人院内诊断或者是治疗的需要,如从ICU到CT室、X-ray、MRI、心脏彩超检查、手术和返回科室等。 【3】院间转运:从综合医院转到专科医院或者因家属及病人要求或者需要。 安全转运护理目标:患者被正确、顺利、安全、舒适运送到目的地。安全转运病人的要点: 一、有完善的指引 二、有详细的转运前准备评估单 三、转运途中使用各类监测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 五、有经验的医护及配送人员。 ★ICU病人院内转运程序 1、转运时医务人员职责 1.1医生: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确认转运时机,指导携带药物和仪器,幷熟练运用。

1.2护士:熟悉病人的病情,按要求准备仪器、药物,核对病人身份,确保安全。协助判断转运的危险性和禁忌症,在转运前后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执行各种治疗以及转运途中的密切监护。 2、转运前 护士根据转运前评估表进行准备。评估表见附录1。 2.1联系目的地人员、配送员、病人家属等 根据主管医生的安排或已预约时间电话联系,查看特殊检查同意书的签名。告知接收科室的职员病人的基本情况,确认接收的准确时间。通知院内运输队安排人员和出发的时间。如病人需特殊隔离需一并说明。必要时通知病人的家属。 2.2病人评估 2.2.1神志评估:如病人清醒,告知病人检查的目的、方法和配合事项; 如病人不清醒,存在坠床或拔管的危险,告知医生加强镇静或加强约束。 2.2..2呼吸系统评估:评估病人的呼吸型态、呼吸音、气道分泌物的性 状和量。检查呼吸机的呼吸模式,各参数的设置;检查气管插管的刻度和固定的牢固性,必要时加用绳带固定。评估是否需用牙垫。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前吸净气道和口腔内分泌物。测量气囊压力,保持在25cmH2O。 2.2.3循环系统评估:评估病人的面色、血压、心律、心率、四肢末梢 循环情况。一般要求血压在90/6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85%以上,有自主心律,心率60~120次/分,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