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科基网上习题

材科基网上习题
材科基网上习题

2.8题(1)一晶面在x、y、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a、3b、6c,求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2)一晶面在x、y、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3、b/2、c,求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

2.9题在立方晶系的晶胞中画出下列米勒指数的晶面和晶向:(001)与[210],(111)与[112],(110)与[111],(322)与[236],(257)与[111],(123)与[121],(102),(112),(213),[110],[111],[120],[321]。

2.10题写出面心立方格子的单位平行六面体上所有结点的坐标。

2.16题从理论计算公式计算NaC1与MgO的晶格能。MgO的熔点为2800℃,NaC1为80l℃, 请说明这种差别的原因。

2.8题参考答案:

解:(1)h:k:l=1/2:1/3:1/6=3:2:1,∴该晶面的米勒指数为(321);

(2)h:k:l=3:2:1,∴该晶面的米勒指数为(321)。

2.10题参考答案:解:(0,0,0)、(0,1/2,1/2)、(1/2,0,1/2)、(1/2,1/2,0)

2.13题参考答案:

解:e=1.602×10-19,ε0=8.854×10-12,N0=6.022×1023

对于NaCl:z1=1,z2=1,A=1.748,n Na+=7,n Cl-=9,n=8,r0=2.819×10-10m ∴NaCl的晶格能为u NaCl=752KJ/mol;

对于MgO:z1=2,z2=2,A=1.748,n O2-=7,n Mg2+=7,n=7,r0=2.12×10-10m ∴MgO的晶格能为u MgO=3920KJ/mol;

∵u MgO> u NaCl,∴MgO的熔点高。

2.9题参考答案:

2.26下列硅酸盐矿物各属何种结构类型:

Mg2[SiO4],K[AISi3O8],CaMg[Si2O6],Mg3[Si4O10](OH)2,Ca2Al[AlSiO7]。

2.27根据Mg2[SiO4]在(100)面的投影图回答:

(1) 结构中有几种配位多面体,各配位多面体间的连接方式怎样?

(2) O2-的电价是否饱和?

(3) 晶胞的分子数是多少?

(4) Si4+和Mg2+所占的四面体空隙和八面体空隙的分数是多少?

2.28石棉矿如透闪石Ca2Mg5[Si4O11](OH)2具有纤维状结晶习性,而滑石Mg2[Si4O10](OH)2

却具有片状结晶习性,试解释之。

2.30 (1)在硅酸盐晶体中,Al3+为什么能部分置换硅氧骨架中的Si4+;

(2) Al3+置换Si4+后,对硅酸盐组成有何影响?

(3)用电价规则说明Al3+置换骨架中的Si4+时,通常不超过一半,否则将使结构不稳定。

2.33 Si和Al的原子量非常接近(分别为28.09和26.98),但SiO2及Al2O3的密度相差很大(分别为2.65及

3.96)。运用晶体结构及鲍林规则说明这一差别。

2.26解答:岛状;架状;单链;层状(复网);组群(双四面体)。

2.27解答:(1)有两种配位多面体,[SiO4],[MgO6],同层的[MgO6]八面体共棱,如59[MgO6]和49[MgO6]共棱75O2-和27O2-,不同层的[MgO6]八面体共顶,如1[MgO6]和51[MgO6]共顶是22O2-,同层的[MgO6]与[SiO4]共顶,如T[MgO6]和7[SiO4]共顶22O2-,不同层的[MgO6]与[SiO4]共棱,T[MgO6]和43[SiO4]共28O2-和28O2-;(2)一个氧原子与三个镁氧八面体和一个硅氧四面体配位,按照电价规则氧的电价是(2/6)*3+(4/4)*1=2饱和(3)Z=4

(4)Si4+占四面体空隙=1/8,Mg2+占八面体空隙=1/2。

2.28解答:透闪石双链结构,链内的Si-O键要比链5的Ca-O、Mg-O键强很多,所以很容易沿链间结合力较弱处劈裂成为纤维状;滑石复网层结构,复网层由两个[SiO4]层和中间的水镁石层结构构成,复网层与复网层之间靠教弱的分之间作用力联系,因分子间力弱,所以易沿分子间力联系处解理成片状。

2.30解答:(1)Al3+可与O2-形成[AlO4]5-;Al3+与Si4+处于第二周期,性质类似,易于进入硅酸盐晶体结构中与Si4+发生同晶取代,由于鲍林规则,只能部分取代;(2)Al3+置换Si4+是部分取代,Al3+取代Si4+时,结构单元[AlSiO4][ASiO5],失去了电中性,有过剩的负电荷,为了保持电中性,将有一些半径较大而电荷较低的阳离子如K+、Ca2+、Ba2+进入结构中;(3)设Al3+置换了一半的Si4+,则O2-与一个Si4+一个Al3+相连,阳离子静电键强度

=3/4×1+4/4×1=7/4,O2-电荷数为-2,二者相差为1/4,若取代超过一半,二者相差必然>1/4,造成结构不稳定。

2.33解答:结构方面:负离子堆积:Al2O3中,氧为最密堆积,SiO2中,氧为非

最密堆积;

阳离子填隙:Al2O3中,Al3+填入八面体空隙,填隙率为2/3; SiO2中,Si4+则填入四面体空隙中,填隙率为1/4;所以前者比后者密度大。

多面体连接方面:按照Pauling规则:Al2O3中(3/6)*4=2 即一个氧离子平均被4个八面体共用,因此有共棱和共面的趋势;SiO2中(4/4)*2=2 即一个氧离子被2个四面体共用,只共顶连接,所以前者比后者的密度大。

3.13 非化学计量缺陷的浓度与周围气氛的性质、压力大小相关,如果增大周围氧气的分压,非化学计量化合物Fe1-X O及Zn1+X O的密度将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

3.21 在面心立方空间点阵中,面心位置的原子数比立方体顶角位置的原子数多三倍。原子B 溶入A晶格的面心位置中,形成置换型固溶体,其成分应该是A3B呢还是A2B?为什么?

3.22 Al2O3在MgO中形成有限固溶体,在低共熔温度1995℃时,约有18重量%Al2O3溶入MgO中,假设MgO单位晶胞尺寸变化可忽略不计。试预计下列情况的密度变化。

(a) 氧为填隙离子。(b) A13+为置换离子。

3.26对于MgO、Al2O3,和Cr2O3,其正、负离子半径比分别为0.47、0.36和0.40,则A1203和Cr2O 3形成连续固溶体。

(a)这个结果可能吗?为什么?

(b)试预计,在MgO—Cr2O3系统中的固溶度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晶体结构单元测验参考答案

1、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进行(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2分

2、晶胞是从晶体结构中取出来的反映晶体(周期性和对称性)的重复单元。2分

3、描述晶胞形状和大小的6个参数为(晶胞参数),依据晶胞参数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所有晶体的空间点阵划归为(7个)晶系,立方晶系晶胞参数的关系是(a=b=c,三条棱的夹角相等并为90°)。4分

4、下列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书写错误的是( A C G )。2分

A(1,2,3) B(321) C[-123] D[321] E{100} F<100> G[1.2.3]

5、对于离子晶体而言,其晶格能定义为:1mol离子晶体中的正负离子,由相互远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释放出)的能量。1分

6、等径球最紧密堆积有(面心立方最紧密堆积)和(六方最紧密堆积)两种。六方最紧密堆积的晶胞分子数是( 6 ),配位数是( 12 ),有(四面体)和(八面体)空隙,它们的个数比是( 2:1 ),(八面体)空隙的体积略大。8分

7、当质点间的结合处于对应条件下的平衡状态时,质点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反映了质点的(相对大小)。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原子处于孤立状态还是处于结合状态有关。离子晶体定义(正、负离子半径之和)等于相邻两原子面间的距离。4分

8、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同种原子(或异号离子)的数目称为原子或离子的(配位数),配位数的大小由(正、负离子的半径的比值)确定。4分

9、极化有双重作用:(自身被极化)和(极化周围其他离子)。极化会导致(离子间距离)缩短,离子配位数(降低);同时变形的电子云(相互重叠),使键性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5分

10、了解无机化合物结构时主要从结晶学角度熟悉晶体所属的晶系,晶体中质点的堆积方式,配位数、配位多面体及其连接方式,晶胞分子数,空隙填充情况及空隙利用率,键力分布等方面进行,最终建立(材料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分

11、根据书上图2.29回答:Ca2+位于立方晶胞的顶点及面心位置,形成(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在(八个小立方体的体心)。Ca2+离子的配位多面体是([CaF8])。F-离子的配位数是(4),F-的空隙利用率是(100%)。结构也可以看作是(F -)作简单立方堆积,Ca2+占据立方体空隙的一半。晶胞分子数为(4)。萤石晶体在平行于{111}面网的方向上易发生解理,是由于(萤石结构中有一半的立方体空隙没有被Ca2+填充,所以,在{111}面网方向上存在着相互毗邻的同号离子层,其静电斥力将起主要作用)。16分

12、根据书上图2.33回答:(O2-)离子近似地作(六方最紧密)堆积,Al3+占据八面体空隙的(2/3),Al3+填充在八面体空隙的原则是(同号离子尽量远离),同层的铝氧八面体(共边)连接,相邻两层的铝氧八面体( 共面)连接。8分13、对于理想的单晶体而言,如果不存在外电场时,单位晶胞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具有一定的固有电偶极矩,这种现象称为(自发极化)。钛酸钙与钛酸钡都属于钙钛矿型结构,结构中都有钛、氧离子,但钛酸钙不存在自发极化现象,原因是(氧八面体空隙比钛离子小得多,钛离子位移后恢复力很大,无法在新位置上固定下来,因此不会出现自发极化)。金红石结构中也存在钛氧八面体,但不是铁电体,原因是(没有Ti-O-Ti离子直线,极化无法产生连锁反应向前扩展而形成电畴,因此不能产生自发极化)。10分

14、硅酸盐晶体按化学式中(Si/O)比的不同,或按结构中基本结构单元([SiO4]四面体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类,结构方式有(岛状、组群状、链状、层状和架状)等五种方式,KAl2[AlSi3O10](OH)2属于(复网层)类型。4分

15、硅酸盐晶体结构中,两个相邻的[SiO4]四面体之间只能共顶而不能共棱或共面连接,原因是(电价高配位数低的配位多面体之间连接时,共用定点增多会降低结构稳定性)。3分

16、层状硅酸盐晶体中,单网层结构中(硅氧层的所有活性氧均指向同一个方向),复网层相当于(两个硅氧层中间加上一个水铝(镁)石层),所以也称为2:1层。4分

17、滑石Mg3[Si4O10](OH)2的复网层内是电中性的,层与层之间只能依靠(较弱的分子间力)来结合。高岭石Al2O3·2SiO2·2H2O(即Al4[Si4O10](OH)8)根据电价规则可计算出单网层中O2-的电价是平衡,层间却靠氢键来结合的原因是(单网层在平行叠放时是水铝石层的OH-与硅氧层的O2-相接触)。4分

18、蒙脱石晶体加水易于膨胀,加热脱水并产生较大收缩,原因是(结构中Al3+可被Mg2+取代,使复网层并不呈电中性,带有少量负电荷,因而复网层之间有斥力,使略带正电性的水化正离子易于进入层间,与此同时,水分子也易渗透进入层间)。5分

19、白云母KAl2[AlSi3O10](OH)2晶体,硅氧层中有1/4的Si4+被Al3+取代,复网层(不呈)电中性,所以,层间有K+进入以平衡其(负电荷)。2分

20、α-鳞石英属六方晶系,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六节环状的硅氧层平行于(0001)面,α-鳞石英中的硅氧层与层状硅酸盐晶体中的硅氧层的区别是(由交替指向相反方向的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六节环状的硅氧层)。5分

21、钾长石为单斜晶系,钠长石为三斜晶系,结构差异的原因是(长石结构的曲轴状链间有较大的空隙,半径较大的钾离子位于空隙时,配位数较大,配位多面体较规则,能撑起[TO4]骨架,使对称性提高到单斜晶系;半径较小的钠离子位于空隙时,配位多面体不规则,致使骨架折陷,对称性降为三斜晶系)。5分

4.5 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价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硅酸盐熔体粘度的原因。

4.14 影响玻璃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是什么?结晶化学因素是什么?试简要叙述之。

4.23 若将10mol%Na2O加入到SiO2中去,计算O/Si比例是多少?这样一种配比有形成玻璃趋向吗?

4.21 以下三种物质,哪个最容易形成玻璃?哪个最不容易形成玻璃,为什么?

Na2O·2SiO2Na2O·SiO2NaCl

4.5题

解: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化学组成。硅酸盐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相差很大,组成不同的熔体在同一温度下的粘度也有很大差别。

硅酸盐熔体的粘度首先取决于硅氧四面体网络的聚合程度,即随O/Si比值的上升而下降。一价碱金属中的正离子电荷少,半径大,与O2-的作用力较小,提供了系统中的“自由氧”而使O/Si比值增加,导致原来硅氧负离子团解聚成较简单的结构单元,因而使活化能减低,粘度变小。

4.14题

解:Na2O·2SiO2最容易形成玻璃,NaCl最不容易形成玻璃。NaCl为离子键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以单独离子存在,流动性很大,在凝固温度靠静电引力迅速组成晶格。离子键作用范围大,又无方向性,且配位数较高,离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也较高,所以一般离子键化合物在凝固点粘度很低,很难形成玻璃。SiO2为极性共价键化合物,这种混合键既具有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促进生成具有固定结构的配位多面体,构成玻璃的近程有序;又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促进配位多面体不按一定方向连接的不对称变形,构成玻璃远程无序的网络结构,因此较易形成玻璃。Na2O的加入使O/Si比值增加,导致原来硅氧负离子团解聚成较简单的结构单元,使体系粘度降低。Na2O·2SiO2的O/Si比值较Na2O·SiO2的小,体系粘度较大,更易形成玻璃。

4.23题

解:10mol%Na2O·90mol% SiO2

O/Si=(1+9*2)/9=19/9≈2.1

查表(P189表4.12)可知,Na2O与SiO2体系形成玻璃的O/Si比值的最高限值为3.4,这里O/Si≈2.1<3.4,故有形成玻璃趋向。

解:从动力学的角度讲,析晶过程必须克服一定的势垒,包括形成晶核所需建立新界面的界面能以及晶核长大成晶体所需的质点扩散的活化能等。如果这些势垒较大,尤其当熔体冷却速率很快时,粘度增加甚大,质点来不及进行有规则排列,晶核形成和晶体长大均难以实现,从而有利于玻璃的形成。

影响玻璃形成过程中的结晶化学因素有:①聚合阴离子团大小与排列方式,聚合程度越低,越不易形成玻璃;聚合程度越高,特别当具有三维网络或歪扭链状结构时,越容易形成玻

璃。②建强:元素与氧结合的单键强度越强,结晶的倾向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③键型:一般来说,具有极性共价键和半金属共价键的离子才能生成玻璃。

4.21题

4.5 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价碱金属氧化物降低硅酸盐熔体粘度的原因。

4.14 影响玻璃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是什么?结晶化学因素是什么?试简要叙述之。

4.21 以下三种物质,哪个最容易形成玻璃?哪个最不容易形成玻璃,为什么?

Na2O·2SiO2Na2O·SiO2NaCl

4.23 若将10mol%Na2O加入到SiO2中去,计算O/Si比例是多少?这样一种配比有形成玻璃趋向吗?

4.5题

解: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化学组成。硅酸盐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相差很大,组成不同的熔体在同一温度下的粘度也有很大差别。

硅酸盐熔体的粘度首先取决于硅氧四面体网络的聚合程度,即随O/Si比值的上升而下降。一价碱金属中的正离子电荷少,半径大,与O2-的作用力较小,提供了系统中的“自由氧”而使O/Si比值增加,导致原来硅氧负离子团解聚成较简单的结构单元,因而使活化能减低,粘度变小。

4.14题

解:从动力学的角度讲,析晶过程必须克服一定的势垒,包括形成晶核所需建立新界面的界面能以及晶核长大成晶体所需的质点扩散的活化能等。如果这些势垒较大,尤其当熔体冷却速率很快时,粘度增加甚大,质点来不及进行有规则排列,晶核形成和晶体长大均难以实现,从而有利于玻璃的形成。

影响玻璃形成过程中的结晶化学因素有:①聚合阴离子团大小与排列方式,聚合程度越低,越不易形成玻璃;聚合程度越高,特别当具有三维网络或歪扭链状结构时,越容易形成玻璃。②建强:元素与氧结合的单键强度越强,结晶的倾向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③键型:一般来说,具有极性共价键和半金属共价键的离子才能生成玻璃。

4.21题

解:Na2O·2SiO2最容易形成玻璃,NaCl最不容易形成玻璃。NaCl为离子键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以单独离子存在,流动性很大,在凝固温度靠静电引力迅速组成晶格。离子键作用范围大,又无方向性,且配位数较高,离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也较高,所以一般离子键化合物在凝固点粘度很低,很难形成玻璃。SiO2为极性共价键化合物,这种混合键既具有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促进生成具有固定结构的配位多面体,构成玻璃的近程有序;又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促进配位多面

体不按一定方向连接的不对称变形,构成玻璃远程无序的网络结构,因此较易形成玻璃。Na2O的加入使O/Si比值增加,导致原来硅氧负离子团解聚成较简单的结构单元,使体系粘度降低。Na2O·2SiO2的O/Si比值较Na2O·SiO2的小,体系粘度较大,更易形成玻璃。

4.23题

解:10mol%Na2O·90mol% SiO2

O/Si=(1+9*2)/9=19/9≈2.1

查表(P189表4.12)可知,Na2O与SiO2体系形成玻璃的O/Si比值的最高限值为3.4,这里O/Si≈2.1<3.4,故有形成玻璃趋向。

5.6 什么是吸附和粘附?当用焊锡来焊接铜丝时,用锉刀除去表面层,可使焊接更加牢固,请解释这种现象。

5.18 氧化铝瓷件表面涂银后,当烧至1000℃时,已知(Al2O3,固)=1J/m2;(Ag,液)=0.92J/m2,(Ag,液/Al2O3,固)=1.77J/m2,试问液态银能否润湿氧化铝瓷件表面?如果不能润湿,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使其能润湿?

5.7 在高温将某金属熔于Al2O3片上:

(a)若Al2O3的表面能估计为1J/m2,此熔融金属的表面能也与之相似,界面能估计约为0.3 J/m2,间接触角是多少?

(b)若液相表面能只有Al2O3表面能的一半,而界面能是Al2O3表面张力的2倍,试估计接触角的大小?

5.6

解:吸附:固体表面力场与被吸附分子发生的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固体表面上,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粘附: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发生在固液界面上;铜丝放在空气中,其表面层被吸附膜(氧化膜)所覆盖,焊锡焊接铜丝时,只是将吸附膜粘在一起,锡与吸附膜粘附的粘附功小,锉刀除去表面层露出真正铜丝表面(去掉氧化膜),锡与铜相似材料粘附很牢固。

.2 浓度差会引起扩散,扩散是否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进行? 为什么?

7.5

7.10 Zn2+在ZnS 中扩散时,563 ℃时的扩散系数为3×10-4cm2/s;450 ℃时的扩散系数为1.0×10-4cm2/s ,求:

(1)扩散的活化能和D0; (2)750 ℃时的扩散系数; (3)根据你对结构的了解,请从运动的观点和缺陷的产生来推断激活能的含义; (4)根据ZnS和ZnO相互类似,预测D

随硫的分压而变化的关系。

7.13 假定碳在α-Fe(体心立方)和γ-Fe(面心立方)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

Dα=0.0079exp[-83600RT)cm2/s ;Dγ=0.21exp[-141284RT)cm2/s ,计算800℃时各自的扩散系数并解释其差别。

7.2

解:扩散的基本推动力是化学位梯度,只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以浓度梯度的方式表现出来;扩散是从高化学位处流向低化学位处,最终系统各处的化学位相等。如果低浓度处化学势高,则可进行负扩散,如玻璃的分相过程。

7.5

7.10

7.13解:T=800+273=1073K时

Dα=0.0079exp(-83600/RT)=6.77×10-7cm2/s

Dβ=0.21exp(-141284/RT)=2.1×10-8 cm2/s

Dα> Dβ

扩散介质结构对扩散有很大影响,结构疏松,扩散阻力小而扩散系数大,体心较面心

疏松;α-Fe 体心立方,β-Fe 面心立方。

8.11 何谓均匀成核?何谓不均匀成核?晶核剂对熔体结晶过程的临界晶核半

径r*有何影响?

8.13 铁的原子量为55.84,密度为7.3g/cm3,熔点为1593℃,溶化热为11495J/mol,固-液界面能为2.04×10-5J/cm2,试求在过冷度为10℃、100℃时临界晶核大小,

并估计这些晶核分别由多少个晶胞所组成(已知铁为体心立方晶格,晶格常数

a=0.305nm)。

图见教

材469页

8.15题8.15

8.17题

9.3、由Al2O3和SiO2粉末反应生成莫来石,过程由扩散控制,扩散活化能为50千卡/摩尔,1400℃下,一小时完成10%,求1500℃下,一小时和四小时各完成多少?(应用扬德方程

计算)

9.5 粒径为1μ球状Al2O3由过量的MgO微粒包围,观察尖晶石的形成,在恒定温度下,第一个小时有20%的Al2O3起了反应,计算完全反应的时间。

(1) 用扬德方程计算

(2) 用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

9.7 由Al2O3和SiO2粉末形成莫来石反应,由扩散控制并符合扬德方程,实验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反应进行1小时的时候,测知已有15%的反应物发生了反应。

(1) 将在多少时间内全部反应物都生成产物?

(2) 为了加速莫来石的生产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9.9 如果要合成镁铝尖晶石,可供选择的原料为MgCO3、Mg(OH)2、MgO、Al2O3·3H2O、γ-Al2O3、α-Al2O3。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出发,选择什么原料较好?请说明原因。

9.3

9.5

9.7

9.9 解:选择MgCO3或Mg(OH)2及Al2O3·3H2O较好。其活性较高。这些原料在反应中进行热分解和脱水,获得具有较大比表面和晶格缺陷的初生态或无定形物质从而提高了反应活性,加剧了固相反应的进行MgO是耐火材料非常稳定,α-Al2O3则是高温稳定相,反应活性都不高。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材基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作业与习题的解答 一、作业: 2、纯铁的空位形成能为105 kJ/mol 。将纯铁加热到850℃后激冷至室温(20℃),假设高温下的空位能全部保留,试求过饱和空位浓度与室温平衡空位浓度的比值。(e 31.8=6.8X1013) 6、如图2-56,某晶体的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b 的位错环,并受到一均匀切应力τ。 (1)分析该位错环各段位错的结构类型。 (2)求各段位错线所受的力的大小及方向。 (3)在τ的作用下,该位错环将如何运动? (4)在τ的作用下,若使此位错环在晶体中稳定 不动,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大? 解: (2)位错线受力方向如图,位于位错线所在平面,且于位错垂 直。 (3)右手法则(P95):(注意:大拇指向下,P90图3.8中位错 环ABCD 的箭头应是向内,即是位错环压缩)向外扩展(环扩大)。 如果上下分切应力方向转动180度,则位错环压缩。 (4) P103-104: 2sin 2d ?τd T s b = θRd s =d ; 2/sin 2 θ?d d = ∴ τ ττkGb b kGb b T R ===2 注:k 取0.5时,为P104中式3.19得出的结果。 7、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把两个平行且同号的单位螺型位错从相距100nm 推进到3nm 时需要用多少功(已知晶体点阵常数a=0.3nm,G=7﹡1010Pa )? (31002100 32ln 22ππGb dr w r Gb ==?; 1.8X10-9J ) 8、在简单立方晶体的(100)面上有一个b=a[001]的螺位错。如果

它(a)被(001)面上b=a[010]的刃位错交割。(b)被(001)面上b=a[100]的螺位错交割,试问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位错上会形成割阶还是弯折? ((a ):见P98图3.21, NN ′在(100)面内,为扭折,刃型位错;(b)图3.22,NN ′垂直(100)面,为割阶,刃型位错) 9、一个 ]101[2- =a b 的螺位错在(111)面上运动。若在运动过程中遇 到障碍物而发生交滑移,请指出交滑移系统。 对FCC 结构:(1 1 -1)或写为(-1 -1 1) 10、面心立方晶体中,在(111)面上的单位位错]101[2-=a b ,在(111) 面上分解为两个肖克莱不全位错,请写出该位错反应,并证明所形成的扩展位错的宽度由下式给出: γπ242 b G d s ≈ 应为 γπ242a G d s ≈ (G 为切变模量,γ为层错能) (P116式3.33,两个矢量相乘的积=|b1|˙|b2|˙cos(两矢量夹角) 11、在面心立方晶体中,(111)晶面和)(- 111晶面上分别形成一个扩展位错: (111)晶面:]211[6]112[6]110[2----+→a a a =A+B )111(- 晶面:]211[6]211[6]011[2a a a +→-=C+D 两个扩展位错在各自晶面上滑动时,其领先位错相遇发生位错反应,求出新位错的柏氏矢量;用图解说明上述位错反应过程;分析新位错的组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1螺位错:柏格斯矢量与位错线平行的位错。 2同质多晶:同一化学组成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3晶胞:指晶体结构中的平行六面体单位,其形状大小与对应的空间格子中的单位平行六面体一致。 4肖特基缺陷:如果正常格点上的原子,热起伏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平衡位置,迁移到晶体的表面,在晶格内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即为肖特基缺陷。肖特基缺陷:如果正常格点上的原子,热起伏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平衡位置,迁移到晶体的表面,在晶格内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即为肖特基缺陷。 5聚合:由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同时释放出部分Na2O,这个过程称为缩聚,也即聚合。 6非均匀成核:借助于表面、界面、微粒裂纹、器壁以及各种催化位置而形成晶核的过程。7稳定扩散:扩散质点浓度分布不随时间变化。 8玻璃分相:一个均匀的玻璃相在一定的温度和组成范围内有可能分成两个互不溶解或部分溶解的玻璃相(或液相),并相互共存的现象称为玻璃的分相(或称液相不混溶现象)。 9不一致熔融化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加热这种化合物到某一温度便发生分解,分解产物是一种液相和一种晶相,两者组成与化合物组成皆不相同,故称不一致熔融化合物。10晶粒生长:无应变的材料在热处理时,平均晶粒尺寸在不改变其分布的情况下,连续增大的过程。 11非本征扩散:受固溶引入的杂质离子的电价和浓度等外界因素所控制的扩散。或由不等价杂质离子取代造成晶格空位,由此而引起的质点迁移。(2.5)本征扩散:空位来源于晶体结构中本征热缺陷,由此而引起的质点迁移。 12稳定扩散:若扩散物质在扩散层dx内各处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即dc/dt=0。不稳定扩散:扩散物质在扩散层dx内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即dc/dt≠0。这种扩散称为不稳定扩散。(2.5分) (2.5分) 13可塑性:粘土与适当比例的水混合均匀制成泥团,该泥团受到高于某一个数值剪应力作用后,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当去除应力泥团能保持其形状,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2.5晶胞参数:表示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可用六个参数即三条边棱的长度a、b、c和三条边棱的夹角α、β、γ即为晶胞参数。 14一级相变:体系由一相变为另一相时,如两相的化学势相等但化学势的一级偏微商(一级导数)不相等的称为一级相变。 15二次再结晶:是液相独立析晶:是在转熔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冷却速度较快,被回收的晶相有可能会被新析出的固相包裹起来,使转熔过程不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液相进行另一个单独的析晶过程,就是液相独立析晶。(2.5) 16泰曼温度:反应物开始呈现显著扩散作用的温度。(2.5) 17晶子假说:苏联学者列别捷夫提出晶子假说,他认为玻璃是高分散晶体(晶子)的结合体,硅酸盐玻璃的晶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玻璃的化学组成,玻璃的结构特征为微不均匀性和近程有序性。无规则网络假说: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和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三角体或四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是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律重复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面体的重复没有规律性。 18正尖晶石;二价阳离子分布在1/8四面体空隙中,三价阳离子分布在l/2八面体空隙的尖晶石。 19液相独立析晶:是在转熔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冷却速度较快,被回收的晶相有可能会被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作业题集锦

第二章工程材料+热处理(16/18) ×1. 低碳钢为了达到硬而耐磨,可采用淬火热处理工艺。 2. 在碳素钢中,为提高其性能,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即成为合金钢。(正确) 3. 热处理工艺中淬硬性和淬透性的含义是一样的。(错) 4. 正火比退火过冷度大(冷却速度较快),获得的组织较细,因此正火的强度和硬度比退火高。(错误) 5. 焊接后为消除焊接应力,可采用退火工艺。(正确) 6. 造成热处理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淬火冷却时工件内部产生的内应力所致。(正确) 7. 为了获得优良的淬火质量,细而长的轴类零件、薄而平的零件,应垂直淬入冷却液中。(错误) 8. 金属材料的塑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 9.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工艺称为调质处理。(正确) 10. W18Cr4V是()。A、工具钢 B、弹簧钢 C、不锈钢 D、耐热钢 11.调质的目的是()。 A、提高硬度 B、降低硬度 C、改善切削性能D、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 12.钳工实习时做的小锤头,热处理应采用()。A、淬火+低温回火 B、正火 C、退火 D、淬火+高温回火 13.以下哪些不属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践所需的仪器或设备 A、箱式电炉 B、邵氏硬度计 C、洛氏硬度计 D、维氏硬度计 14.铸造机床床身一般采用的材料是() A、铸钢 B、可锻铸铁C、灰铸铁 D、球墨铸铁 15.制造轴、齿轮、连杆、曲轴等机械零件,一般应选用。 A、耐磨钢 B、低碳钢C、中碳钢 D、高碳钢 16.以下硬度值标示中,哪一项的写法是正确的。 A、HBS240 B、HRA80 C、55HRC D、HV800 17.选择材料时,应考虑哪些原则()。 A、力学性能B、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C、化学性能 18.用碳素工具钢制造的刀具能否用于高速切削为什么 A、能,因硬度高 B、不能,因硬度低 C、能,因红硬性好 D、不能,因红硬性差 19.淬火后零件立即进行回火处理的目的是()。 A、提高硬度 B、提高强度C、降低脆性,提高韧性 第三章铸造(/20) 1. 在造型时,舂砂太松(紧),则会产生气孔。(错误) 2. 分模造型适用于最大截面不在端部的铸件。(正确) 3. 整模造型与分模造型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不会产生错箱缺陷。(正确) 4. 形状复杂的结构件可采用铸造方法来满足铸件的使用性能。(正确) 5. 大量生产中,为提高生产率,便于操作,常常用单一砂(指原砂)。(正确) 6. 错箱是指浇注期间金属溢出造成的缺陷。(错误)(合箱时上下砂箱未对准、未夹紧) 7. 零件、模样、铸件三者的尺寸与形状应该是一致的。(错误) 8. 型砂是制造砂型的主要成型材料。(正确) 9. 冒口也是将金属液引入的通道。(错误)(外浇口、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 10. 飞边和错箱属于铸件的表面缺陷。(错误) 11. 下列零件毛坯中,适宜采用铸造方法生产的是() A、机床主轴B、机床床身 C、机床丝杠 D、机床齿轮 12. 分型面应选择在()。 A、铸件受力面上 B、铸件加工面上C、铸件最大截面处 D、铸件的中间▲13. 为提高合金的流动性,常采用的方法是()。 A、适当提高浇注温度 B、加大出气口 C、降低出铁温度 D、延长浇注时间 14. 以下哪项不是砂型铸造的翻砂工具。() A、砂箱、舂砂锤、底板、模样、砂刀 B、冒口、浇注系统、通气针 C、起模针、砂勾、圆勺 D、水罐、筛子、铁锹、敲棒 ▲15. 型砂透气性差,主要易于产生以下()缺陷。A、气孔 B、粘砂、硬皮 C、应力、变形 D、裂纹 16. 起模前,在模样周围刷水是为了 A、提高型砂的耐火性 B、增加型砂的湿强度和可塑性 C、提高型砂的流动性 D、提高型砂的退让性 17. 铸件中的重要加工面或支撑面如机床导轨面,在造型时其位置应设置 A、朝上 B、首选朝下,次选侧面 C、侧面 D、朝下 ▲18. 当合金的浇注温度过高时,铸件易产生的缺陷是()。A、粘砂 B、溢料 C、气孔 D、砂眼 19. 金属型在浇注前,必须在型腔内喷刷涂料,它的作用主要是()。 A、防止金属型开裂 B、保护金属型的工作表面和改善铸件表面质量 C、使金属液容易注入型腔

材料科学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答案 2—1略。 2—2(1)一晶面在x、y、z轴上得截距分别为2a、3b、6c,求该晶面得晶面指数;(2)一晶面在x、y、z轴上得截距分别为a/3、b/2、c,求出该晶面得晶面指数。 答:(1)h:k:l==3:2:1,∴该晶面得晶面指数为(321); (2)h:k:l=3:2:1,∴该晶面得晶面指数为(321)。 2-3在立方晶系晶胞中画出下列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001)与[],(111)与[],()与[111],()与[236],(257)与[],(123)与[],(102),(),(),[110],[],[] 答:

2-4定性描述晶体结构得参量有哪些?定量描述晶体结构得参量又有哪些? 答:定性:对称轴、对称中心、晶系、点阵。定量:晶胞参数。 2-5依据结合力得本质不同,晶体中得键合作用分为哪几类?其特点就是什么? 答:晶体中得键合作用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键与氢键。?离子键得特点就是没有方向性与饱与性,结合力很大。共价键得特点就是具有方向性与饱与性,结合力也很大。金属键就是没有方向性与饱与性得得共价键,结合力就是离子间得静电库仑力。 范德华键就是通过分子力而产生得键合,分子力很弱。氢键就是两个电负性较大得原子相结合形成得键,具有饱与性、 2-6等径球最紧密堆积得空隙有哪两种?一个球得周围有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 体空隙? 答:等径球最紧密堆积有六方与面心立方紧密堆积两种,一个球得周围有8个四面体空隙、6个八面体空隙。 2-7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不等径球就是如何进行堆积得? 答: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n个八面体空隙、2n个四面体空隙、?不等径球体进行紧密堆积时,可以瞧成由大球按等径球体紧密堆积后,小球按其大小分别填充到其空隙中,稍大得小球填充八面体空隙,稍小得小球填充四面体空隙,形成不等径球体紧密堆积、 2-8写出面心立方格子得单位平行六面体上所有结点得坐标。 答:面心立方格子得单位平行六面体上所有结点为:(000)、(001)(100)(101)(110)(01 0)(011)(111)(0)(0)(0)(1)(1)(1)。 2-9计算面心立方、密排六方晶胞中得原子数、配位数、堆积系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

第一章原子排列 本章需掌握的内容: 材料的结合方式: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瓦尔键,氢键;各种结合键的比较及工程材料结合键的特性; 晶体学基础:晶体的概念,晶体特性(晶体的棱角,均匀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晶体的应用 空间点阵:等同点,空间点阵,点阵平移矢量,初基胞,复杂晶胞,点阵参数。 晶系与布拉菲点阵:种晶系,14种布拉菲点阵的特点; 晶面、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确定及晶面族,晶向指数的确定及晶向族,晶带及晶带定律六方晶系的四轴座标系的晶面、晶向指数确定。 典型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fcc、bcc、hcp; 晶胞中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与致密度,晶面间距、晶向夹角 晶体中原子堆垛方式,晶体结构中间隙。 了解其它金属的晶体结构:亚金属的晶体结构,镧系金属的晶体结构,同素异构性 了解其它类型的晶体结构:离子键晶体结构:MgO陶瓷及NaCl,共价键晶体结构:SiC陶瓷,As、Sb 非晶态结构:非晶体与晶体的区别,非晶态结构 分子相结构 1. 填空 1. fcc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晶胞中原子数为___________,把原子视为刚性球时,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bcc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 晶胞中原子数为___________,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hcp结构的密排方向是_______,密排面是______,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_______,致密度为___________配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晶胞中原子数为 ___________,原子的半径是____________。 2. bcc点阵晶面指数h+k+l=奇数时,其晶面间距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 3. Al的点阵常数为0.4049nm,其结构原子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 4. 在体心立方晶胞中,体心原子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 5. 在fcc晶胞中,八面体间隙中心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6. 空间点阵只可能有___________种,铝晶体属于_____________点阵。Al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Fe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Cu的晶体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7点阵常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图1是fcc结构的(-1,1,0 )面,其中AB和AC的晶向指数是__________,CD的晶向指数分别 是___________,AC所在晶面指数是--------------------。

材料科学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第八章答案 8-1若由MgO和Al2O3球形颗粒之间的反应生成MgAl2O4是通过产物层的扩散进行的,(1)画出其反应的几何图形,并推导出反应初期的速度方程。(2)若1300℃时D Al3+>D Mg2+,O2-基本不动,那么哪一种离子的扩散控制着MgAl 2O4的生成?为什么? 解:(1)假设: a)反应物是半径为R0的等径球粒B,x为产物层厚度。 b)反应物A是扩散相,即A总是包围着B的颗粒,且A,B同产物C是完全接触的,反应自球表面向中心进行。 c)A在产物层中的浓度梯度是线性的,且扩散截面积一定。 反应的几何图形如图8-1所示: 根据转化率G的定义,得 将(1)式代入抛物线方程中,得反应初期的速度方程为:

(2 )整个反应过程中速度最慢的一步控制产物生成。D小的控制产物生成,即D Mg2+ 小, Mg2+ 扩散慢,整个反应由Mg2+的扩散慢,整个反应由Mg2+的扩散控制。 8-2镍(Ni)在0.1atm的氧气中氧化,测得其质量增量(μg/cm2)如下表: 温度时间 温度 时间 1(h)2(h)3(h)4(h)1(h)2(h)3(h)4(h) 550℃600℃9 17 13 23 15 29 20 36 650℃ 700℃ 29 56 41 75 50 88 65 106 (1)导出合适的反应速度方程;(2)计算其活化能。 解:(1)将重量增量平方对时间t作图,如图8-2所示。由图可知,重量增量平方与时间呈抛物线关系,即符合抛物线速度方程式。又由转化率的定义,得 将式(1)代入抛物线速度方程式中,得反应速度方程为: 图8-2重量增量平方与时间关系图 (2)取各温度下反应1h时进行数据处理拟合,如图8-3所示,

材科基作业题

石墨是由二维石墨层一片片沿其法线方向以ABABAB …方式重叠而成,片层间距相等,且为l 0=0.336nm 。每层碳原子构成正六角形网状结构,片层投影如下图所示(注:实心点代表A 层原子,空心点代表B 层原子)。碳原子与碳原子的最近距离a =0.142nm 。 (1) 画出石墨片层(二维)的Brivais 空间点阵,并确定其点阵矢量; (2) 确定石墨晶体的Brivais 点阵类型及点阵常数大小。 (3) 比较石墨片层的晶胞与原胞的异同。 解:(1)石墨片层的Bravais 空间点阵如下图红虚线所示,其中a 1和a 2为点阵矢量。如两原子间距离为a ,则点阵矢量可表示为(i,j 为单位矢量): 10 22cos3033sin 6022a a j j a ai a j ai j ===+= (2)若考虑对称性,则石墨为六方晶胞,其点阵常数大小为: 00.1420.246a nm === 00220.3360.672c l nm ==?= 0090,120αβγ=== (3)石墨片层的晶胞(黄色)与原胞(浅兰色)分别如下图所示。 j i

3. 推导出正六变形点阵的倒易点阵矢量,并确定其倒易点阵的空间点阵类型。 解:设正六边形的变长为a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正六边形的原胞矢量可以写为: 122a a i j a ai =+= (1) 其点阵常数间的关系为设其倒易点阵矢量为: 111222b x i y j b x i y j =+=+ 则由公式:1122211211 0a b a b a b a b ?=?=?=?= 可得: 1211b j b j a a =+=+ (2) 将(1)式和(2)式进行比较,可知两组点阵矢量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由(2)矢量所构成的倒易点阵仍是正六边形。 注:原胞矢量的写法不唯一。 1. 有一工件需要使用到1000℃以上, (1)采用铁合金材料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2)试计算由于铁晶型转变所造成的体积变化。 (3)假设单轴应变为体积应变的1/3,铁的弹模量为210GPa,试计算所产生的应力大小。 (已知:BCC 铁的晶格常数为0.2863nm ,FCC 铁晶格常数为0.3591nm ) 111222111222)1022)02)02 0)12 a i j x i y j x a x i j x i y j a a y i x i y j y a i x i y j ?+=?=?????=+=????????=+=????=??+=?? (+)((+)(()(() (i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考研专用

一、名词: 相图:表示合金系中的合金状态与温度、成分之间关系的图解。 匀晶转变:从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结晶过程。 平衡结晶:合金在极缓慢冷却条件下进行结晶的过程。 成分起伏:液相中成分、大小和位置不断变化着的微小体积。 异分结晶: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 枝晶偏析:固溶体树枝状晶体枝干和枝间化学成分不同的现象。 共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个成分一定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脱溶:由固溶体中析出另一个固相的过程,也称之为二次结晶。 包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成分过冷:成分过冷:由液相成分变化而引起的过冷度。 二、简答: 1. 固溶体合金结晶特点? 答:异分结晶;需要一定的温度范围。 2. 晶内偏析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溶质原子扩散能力;冷却速度。 3. 影响成分过冷的因素? 答:合金成分;液相内温度梯度;凝固速度。

三、书后习题 1、何谓相图?有何用途? 答:相图:表示合金系中的合金状态与温度、成分之间关系的图解。 相图的作用:由相图可以知道各种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存在哪些相、各个相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2、什么是异分结晶?什么是分配系数? 答:异分结晶: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固液两平衡相中溶质浓度之比值。 3、何谓晶内偏析?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如何消除? 答:晶内偏析:一个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形成过程:固溶体合金平衡结晶使前后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不同,实际生产中,液态合金冷却速度较大,在一定温度下扩散过程尚未进行完全时温度就继续下降,使每个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布均匀,先结晶的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的含低熔点组元较多,在晶粒内部存在着浓度差。 影响因素:1)分配系数k0:当k0<1时,k0值越小,则偏析越大;当k0>1时,k0越大,偏析也越大。2)溶质原子扩散能力,溶质原子扩散能力大,则偏析程度较小;反之,则偏析程度较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晶内偏析程度越严重。 对金属性能的影响:使合金的机械性能下降,特别是使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材料按照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 。 A. 高分子材料; B. 功能材料; C. 金属材料; D. 复合材料。 2、在下列结合键中,不属于一次键的是: A. 离子键; B. 金属键; C. 氢键; D. 共价键。 3、材料的许多性能均与结合键有关,如大多数金属均具有较高的密度是由于: A. 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相对原子质量; B. 金属键具有方向性; C.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 D.A 和C 。 3、下述晶面指数中,不属于同一晶面族的是: A. (110); B. (101); C. (011- );D. (100)。 4、 面心立方晶体中,一个晶胞中的原子数目为: A. 2; B. 4; C. 6; D. 14。 5、 体心立方结构晶体的配位数是: A. 8; B.12; C. 4; D. 16。 6、面心立方结构晶体的原子密排面是: A. {111}; B. {110}; C. (100); D. [111]。 7、立方晶体中(110)和(211)面同属于 晶带 A. [110]; B. [100]; C. [211]; D. [--111]。 6、体心立方结构中原子的最密排晶向族是: A. <100>; B. [111]; C. <111>; D. (111)。 6、如果某一晶体中若干晶面属于某一晶带,则: A. 这些晶面必定是同族晶面; B. 这些晶面必定相互平行; C. 这些晶面上原子排列相同; D. 这些晶面之间的交线相互平行。 7、金属的典型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种,它们的晶胞中原子数分别为:A. 4, 2, 6; B. 6, 2, 4; C. 4, 4, 6; D. 2, 4, 6 7、在晶体中形成空位的同时又产生间隙原子,这样的缺陷称为: A. 肖脱基缺陷; B. 弗兰克缺陷; C. 线缺陷; D. 面缺陷 7、两平行螺旋位错,当柏氏矢量同向时,其相互作用力: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6)

6-1 说明熔体中聚合物形成过程? 答:聚合物的形成是以硅氧四面体为基础单位,组成大小不同的聚合体。 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石英的分化; 中期:缩聚并伴随变形; 后期: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温度下,聚合和解聚达到平衡。6-2 简述影响熔体粘度的因素? 答:影响熔体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和熔体的组成。 碱性氧化物含量增加,剧烈降低粘度。 随温度降低,熔体粘度按指数关系递增。 6-3 名词解释(并比较其异同) ⑴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⑵单键强 ⑶分化和缩聚 ⑷网络形成剂和网络变性剂

答:⑴晶子学说:玻璃内部是由无数“晶子”组成,微晶子是带有晶格变形的有序区域。它们分散在无定形介中质,晶子向无 定形部分过渡是逐渐完成时,二者没有明显界限。 无规则网络学说: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和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由离子 多面体(三角体或四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 是由多面体无数次有规律重复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 面体的重复没有规律性。 ⑵单键强:单键强即为各种化合物分解能与该种化合物配位数的商。 ⑶分化过程:架状[SiO4]断裂称为熔融石英的分化过程。 缩聚过程:分化过程产生的低聚化合物相互发生作用,形成级次较高的聚合物,次过程为缩聚过程。 ⑷网络形成剂:正离子是网络形成离子,对应氧化物能单独形成玻 璃。即凡氧化物的单键能/熔点﹥0.74kJ/mol.k 者称为网 络形成剂。 网络变性剂:这类氧化物不能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玻璃性质改变,即单键强/熔点﹤0.125kJ/mol.k者称 为网络变形剂。

6-4 试用实验方法鉴别晶体SiO2、SiO2玻璃、硅胶和SiO2熔体。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答:利用X—射线检测。 晶体SiO2—质点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律的排列,各向异性。 SiO2熔体—内部结构为架状,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SiO2玻璃—各向同性。 硅胶—疏松多孔。 6-5 玻璃的组成是13wt%Na2O、13wt%CaO、74wt%SiO2,计算桥氧分数? 解: Na2O CaO SiO2 wt% 13 13 74 mol 0.21 0.23 1.23 mol% 12.6 13.8 73.6 R=(12.6+13.8+73.6 ×2)/ 73.6=2.39 ∵Z=4 ∴X=2R﹣Z=2.39×2﹣4=0.72 Y=Z﹣X= 4﹣0.72=3.28 氧桥%=3.28/(3.28×0.5+0.72) =69.5%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完整word版)材科基试卷 (1)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卷(A) (闭卷) 考试科目:材料科学基础 班级:材料1101,1102,1103 考试日期:2013年11月26日 姓名:班级:学号: 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实际金属结晶时,通过控制形核率N和长大速率G的比值来控制晶粒大小,在下列情况下获得粗大晶粒( B ) (A)N/G很大(B)N/G很小(C)N和G接近(D)不确定 2.材料中能发生扩散的根本原因是(C ) (A)温度的变化(B)存在浓度梯度(C)存在化学势梯度(D)压力的变化 3.马氏体相变属于( A )。 (A)无扩散型相变。(B)扩散型相变。 (C)非共格相变。(D)扩散与非扩散混合型相变。 4.在SiO2七种晶型转变中,存在两种转变方式:一种为位移型转变,另一种为重构转变,位移转变需要的激活能( B )重构转变的激活能。 (A)大于(B)小于(C)等于(D)视具体情况而定 5.对于铁碳合金而言,铸铁和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C ) (A)渗碳体(B)铁素体(C)莱氏体(D)珠光体 6.某金属凝固时的形核功为△G*,其临界形核表面能为σ。假设晶核为球形,则△G*和σ的关系为( A ) (A)σ=3△G * (B)σ=1/3△G* (C)σ=△G * (D)σ=2△G* 7.下列材料中属于良好的绝缘体是:( C ) (A)金属(B)单晶硅(C)绝大多数陶瓷(D)石墨

8.根据三元相图的垂直截面图,可以( B ) (A )分析相成分变化规律 (B )分析材料的平衡凝固过程 (C )用杠杠定律计算各相的相对含量 (D )得到三元系投影图 9.当压力不变时,根据相律:( C ) (A )单元系中两相平衡反应可以在某个温度区间内进行 (B )二元系中三相平衡反应可以在某个温度区间内进行 (C )三元系中三相平衡反应可以在某个温度区间内进行 (D )三元系中四相平衡反应可以在某个温度区间内进行 10.运用区域熔炼方法可以( D )。 (A ) 使材料成分更均匀。 (B )可以消除晶体中的微观缺陷。 (C )可以消除晶体中的宏缺陷。 (D )可以提高金属的纯度。 二、液/固相变时,画出自由能变化△G 与晶胚r 之间的关系图,从能量的角度简述 晶体的形核过程。单组元液相和合金熔体在凝固时均可能形成树枝晶,它们的结晶过程有何不同。(10分) 在一定的过冷度下,液体中若出现一固态的晶体,该区域的能量将发生变化,一方面一定体积的液体转变为固体,体积自由能会下降,形成晶体形核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液-固相界面,增加了表面自由能,形成晶体形核的阻力。因此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为: 单组元液相在负的温度梯度下形成枝晶,而合金熔体 由于存在成分过冷现象,无论正温度梯度还是负的温度 梯度均可能形成枝晶。 3 2443 V G r G r ππ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