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同“连横”,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策略。2.合从缔交“合从”同“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策略。3.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同“呵”,呵斥盘问。

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有”同“又”,还有。

9.召滑“召”同“邵”,姓氏。

二.古今异义:

1.以窥周室伺机夺取2、务耕织致力于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接

4、因遗策沿袭

5、因利乘便趁着

6、因河为池依凭

7、修守战之具兵器8、孝公既没已经

9、西举巴、蜀攻占10、北收要害之郡占据,城邑

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2、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3、合从缔交盟约14、相与为一援助

15、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一类人

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一类人,宣传,主张

18、赵奢之伦制其兵一类人,军队19、叩关而攻秦攻打

20、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函谷关,迎击2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

22、于是从散约败在这种情况下2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24、分裂山河划分25、享国之日浅统治

26、国家无事国家和家族,没有战争27、奋六世之余烈发扬,功业28、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鞭子29、以为桂林、象郡把(它)划为30、铸以为金人十二把(它铸)成3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它)作为32、百越之君部落首领3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六国的遗民34、于是废先王之道思想体系35、焚百家之言著作

36、铸以为金人十二铜37、金城千里坚固的

38、然后践华为城依仗39、因河为池黄河

40、因河为池护城河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华山,黄河42、而迁徙之徒也……的人43、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44、赢粮而景从担着4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46、行军用兵之道指挥,战术47、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不能

48、致万乘之势四匹马拉一辆车49、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

5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普通百姓

三、一词多义:

外连衡而斗诸侯表承接,来

转而攻秦表承接,就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地1.而赢粮而景从表修饰,可不译逡巡而不敢进表转折,却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可是

皆明智而忠信表递进,并且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便

尝以十倍之地凭借

2.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来

然后以六合为家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关隘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

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

相与为一成为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替4.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划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

因遗策沿袭

5.因因利乘便趁着

因河为池凭借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

6.亡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7.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多余的

8.余余威震于殊俗余存的

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

因遗策前代的

9.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珍贵的10.重

尊贤而重士重用

11.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在北方

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内立法度制度12.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3.爱

宽厚而爱人爱惜

致万乘之势权势14.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形势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15.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因遗策策略16.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17.致

致万乘之势获得

然后践华为城这

18.然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然而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19.延

延及孝文王延续

拥雍州之地的

20.之杜赫之属为之谋这

杜赫之属为之谋他们

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弱21.弱弱国入朝弱小的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弱

弱国入朝朝拜22.朝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聘

囊括四海之意意愿23.意

乐毅之徒通其意主张

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24.振

威震四海使……震动

25.收

收天下之兵收缴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过秦论指责……过失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进军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系

6、将数百之众带领

7、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般,像包裹般,像口袋般

2.内立法度对内3、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回声、影子)一样

(三)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使……倒下,使……漂浮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威振四海使……震动(震撼)

5、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击退)

6、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聘

7、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弱(削弱)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拉开)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愚弄)

(四)动词活用作名词:

1.合从缔交盟约2、从散约败盟约

2.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五)动词活用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争着

(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险固的关隘2、尊贤而重士贤才

3、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

5、威振四海威名

6、杀豪杰豪迈杰出的仁人志士

(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尊贤而重士重用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八)形容词活用作状语: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2、深谋远虑深深地,长远地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这四(位)公子都是贤明聪慧并且忠诚守信(的人)。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自认为险固的关中(地势),千里坚固的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系户枢的(贫穷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农奴,并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再说那(秦朝的)天下不是变小变弱了。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的政策),并且(秦王朝建立前后)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二)被动句:

1.而迁徙之徒也。

并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2.谪戍之众。

(他们的那些)被征发守(边防)的部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然而)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让)秦朝宗庙被毁坏。

4.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天下人嘲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省略句:

1.约从离横。(省略主语、定语)

(他们)约定合纵之盟(来)离散(秦国的)连横之策。

2.然而成败异变。(省略谓语、连词)

然而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3.外连衡而斗诸侯。(省略谓语、宾语)

对外(施行)连衡(政策)来使诸侯自相争斗。

4.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省略动宾)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

5.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省略介宾)

(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

6.尝以十倍之地。(省略主语、介词结构)

(他们)曾经凭借(比秦国多)十倍的土地。

7.委命下吏。(省略介词)

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

8.天下云集而响应。(省略补语、状语)

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

(四)介词结构后置:

1.余威震于殊俗。(于殊俗震)

(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边远地区。

2.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于钩戟长铩銛)

(他们一伙人的)农具木棍(并)不是比兵器长矛(等更)锋利。

(五)宾语前置: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施仁义)

(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的政策),并且(秦帝国建立前后)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费镞)

秦国人没有损失耗费(一支)箭(和)(一只)箭头。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谁)

(派)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手握着锋利的兵器来呵斥盘问(来往行人是)谁。

(六)定语后置:

1.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金人)

把(它们)铸成十二(尊)铜人。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之关中、千里金城)自认为险固的关中(地势),千里坚固的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七)固定句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再说那(秦朝的)天下不是变小变弱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合从缔交

3、孝公既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而倔起阡陌之中

7、赢粮而景从

8、百有余年矣

9、召滑

二、古今异义:

1、以窥周室

2、务耕织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4、因遗策

5、因利乘便

6、因河为池

7、修守战之具8、孝公既没

9、西举巴、蜀10、北收要害之郡

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12、以致天下之士

13、合从缔交14、相与为一

15、宽厚而爱人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18、赵奢之伦制其兵

19、叩关而攻秦20、秦人开关延敌

2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22、于是从散约败

23、追亡逐北24、分裂山河

25、享国之日浅26、国家无事

27、奋六世之余烈28、振长策而御宇内

29、以为桂林、象郡30、铸以为金人十二

3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32、百越之君

3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4、于是废先王之道

35、焚百家之言36、铸以为金人十二

37、金城千里38、然后践华为城

39、因河为池40、因河为池

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42、而迁徙之徒也

43、才能不及中人44、赢粮而景从

4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46、行军用兵之道

47、则不可同年而语矣48、致万乘之势

49、序八州而朝同列5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三、一词多义:

外连衡而斗诸侯

转而攻秦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而赢粮而景从

逡巡而不敢进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皆明智而忠信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尝以十倍之地

2.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后以六合为家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自以为关中之固

相与为一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4.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因遗策

5.因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6.亡追亡逐北

吞二周而亡诸侯

赵奢之伦制其兵

7.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8.余余威震于殊俗

奋六世之余烈

因遗策

9.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0.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尊贤而重士

北收要害之郡

11.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追亡逐北

内立法度

12.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13.爱

宽厚而爱人

致万乘之势

14.势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赵奢之伦制其兵

15.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因遗策

16.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以致天下之士

17.致

致万乘之势

然后践华为城

18.然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秦人开关延敌

19.延

延及孝文王

拥雍州之地

20.之杜赫之属为之谋

杜赫之属为之谋

会盟而谋弱秦

21.弱弱国入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弱国入朝

22.朝

序八州而朝同列

囊括四海之意

23.意

乐毅之徒通其意

振长策而御宇内

24.振威震四海

北收要害之郡

25.收

收天下之兵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过秦论

2、履至尊而制六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6、将数百之众

7、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三)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吞二周而亡诸侯

4、威振四海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序八州而朝同列

7、会盟而谋弱秦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四)动词活用作名词:

1、合从缔交

2、从散约败

3、追亡逐北

(五)动词活用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2、尊贤而重士

3、因利乘便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5、威振四海

6、杀豪杰

(七)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尊贤而重士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八)形容词活用作状语: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深谋远虑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被动句:

1、而迁徙之徒也。

2、谪戍之众。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为天下笑者,何也?

(三)省略句:

1、约从离横。(省略主语、定语)

2、然而成败异变。(省略谓语、连词)

3、外连衡而斗诸侯。(省略谓语、宾语)

4、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省略动宾)

5、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省略介宾)

6、尝以十倍之地。(省略主语、介词结构)

7、委命下吏。(省略介词)

8、天下云集而响应。(省略补语、状语)

(四)介词结构后置:

1、余威震于殊俗。(于殊俗震)

2、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于钩戟长铩銛)

(五)宾语前置: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施仁义)

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费镞)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谁)

(六)定语后置:

1、铸以为金人十二。(十二金人)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之关中、千里金城)

(七)固定句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绝对全~过秦论文言文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败“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喝问。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固守的据点)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之地,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靠、就着,介词) 北 ①追亡逐北(动作名,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引进,迎击)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词,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词,来、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 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行军用兵之道(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动作名,逃跑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使……灭亡) 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举 ①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②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①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黄河。 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⑤流血漂橹。“橹”:盾牌 ⑥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作为。 ⑦迁徙之徒也。“迁徙”:征发。 ⑧赢粮而景从。“赢”:担负、背负。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散)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㈡形作名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形)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坚固的屏障) 4、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㈢形作动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减弱) ㈣名作动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练习

《过秦论》文言知识积累 一、请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1、孝公既没 2、约从离衡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倔起阡陌之中 5、赢粮而景从 6、百有余年矣 7、威振四海 二、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三、一词多义 1、因 ①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 ③因河为池:2、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3、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 4、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 5、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③商君佐之: ④聚之咸阳: 6、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②及至秦始皇: 7、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8、而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④皆智明而忠信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②尊贤而重士③因利趁便5.动词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6.使动用法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会盟而谋弱秦 / 以弱天下之民 ③约从离衡 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略)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文言文翻译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文言文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文言文翻译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藉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答案版)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贾谊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 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3.天下的别称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二、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⑦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三、古今异义(只写古义) ①于是 ..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秦人开关 ..延敌(开关:打开函谷关) ④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四、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过秦论文言词汇知识点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名词作动词)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词作动词)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动词使动)使……退却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动词使动)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使动)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动词使动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动词使动)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关中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委命下吏(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下级、下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过秦论》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同“连横”,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策略。2.合从缔交“合从”同“合纵”,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策略。3.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同“呵”,呵斥盘问。 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崛起。 7.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8.百有余年矣“有”同“又”,还有。 9.召滑“召”同“邵”,姓氏。 二.古今异义: 1.以窥周室伺机夺取2、务耕织致力于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接 4、因遗策沿袭 5、因利乘便趁着 6、因河为池依凭 7、修守战之具兵器8、孝公既没已经 9、西举巴、蜀攻占10、北收要害之郡占据,城邑 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12、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13、合从缔交盟约14、相与为一援助 15、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16、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一类人 17、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一类人,宣传,主张 18、赵奢之伦制其兵一类人,军队19、叩关而攻秦攻打 20、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函谷关,迎击2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损失 22、于是从散约败在这种情况下2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溃败的军队24、分裂山河划分25、享国之日浅统治 26、国家无事国家和家族,没有战争27、奋六世之余烈发扬,功业28、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鞭子29、以为桂林、象郡把(它)划为30、铸以为金人十二把(它铸)成31、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把(它)作为32、百越之君部落首领3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六国的遗民34、于是废先王之道思想体系35、焚百家之言著作 36、铸以为金人十二铜37、金城千里坚固的 38、然后践华为城依仗39、因河为池黄河 40、因河为池护城河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华山,黄河42、而迁徙之徒也……的人43、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44、赢粮而景从担着4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46、行军用兵之道指挥,战术47、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不能 48、致万乘之势四匹马拉一辆车49、序八州而朝同列统辖 5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普通百姓 三、一词多义:

过秦论 知识点

《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古今异义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以西一带今:河的西面 2.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3.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名词的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在国内、向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重点实词 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④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⑤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过秦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 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 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 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 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背诵课文3、4、5段。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指导学生反复读,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把对历史的研究与对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2、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的规律。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1: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在《过秦论》的见解。 导语设计2:“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孰是孰非,历史上有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导语设计3: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汉初杰出政论家、史学家贾谊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 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二、 2、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

(文言文阅读题)《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 整理了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秦论》的时候,先预习和阅读以尝试这中间去翻译,同时《过秦论》翻译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们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关于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参考吧!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

过秦论 文言知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4.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2.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因河为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迁徙之徒也 古义:征发;今义:迁移搬家 9.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0.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聪明智慧;今义:通达事理 11.秦人开关延敌 古义:打开函谷关;今义:开启和关闭,电子元件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 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④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贤才) ⑥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许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微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过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过秦论

过秦论 各位老师好!我是考生王雪竹。我报考的资格种类是高级中学的语文教师。我的说课题目是我国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过程、说板书这七个方面来进行。 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学习汉魏晋散文的单元),第十七课,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过秦论》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秦始皇统一全国;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二部分阐述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而本文在语言上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又骈散结合,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背诵课文 3、 4、5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 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 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说学情: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过秦论》一词多义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解析:《过秦论》一词多 义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