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是一个大补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击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补中的大补。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流动。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每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型的。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肾在五行里属水,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温暖肾水往上营养人体。但由于工作的劳累,压力的增加,或生活的不规律。导致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到了晚上,心火还在嗞嗞的燃烧,当然就睡不着了。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

盛的时候,按揉关元穴20分钟,可以补肾水,灭心火,治疗失眠,让人睡眠安稳。

3、肾虚会让人掉头发,眼袋浮肿,出现黑眼圈,记忆力减退,腰痛,性冷淡,白带清稀。不仅影响美容,还影响生活。关元的元气能够直接作用于肾,是补肾的要穴。每天晚上5—7点,肾经里面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穴30分钟,可以补肾,改善肾虚的一系列症状。

3、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合谷穴: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揉按、叩击,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功能作用:壮阳益气。主治病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0、命门穴

命门穴是和肚脐相对的,它在背部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疾病: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功能: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秘。

11、三阴交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位于足内踝尖上3寸(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

三阴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止痛之效,还可帮助睡眠。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

12、血海

血海穴的准确位置在于大腿内侧,靠近膝盖旁边的2寸左右。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主治:崩漏,闭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丹毒,瘾疹,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缓解治疗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等。另外,按揉血海穴可治疗肝血虚。

13、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即:脚内踝后缘的凹陷当中)。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

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补肾阴,又补肾阳。刺激太溪穴,能够激发、调动身体的原动力。

按揉太溪穴可大补:太溪穴不但是肾经的大补穴,还是全身的大补穴。大家都知道足三里穴是强身大穴,但如果与太溪穴相比,足三里偏重于补后天,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所以,要补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开始。

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

女性朋友容易手脚冰冷,每天晚上睡觉前刺激太溪穴,坚持一周时间,手脚就会变得暖暖的。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

常用保健按摩穴位的取穴及作用针灸、按摩无副作用,疗效显著,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手段来治病。经常按摩以下5个常用的穴位,功效可媲美服用某些药物,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穴位按摩手法分补法、泻法等,补法是较柔和地按摩,泻法则是力道比较大的刺激,具体来说可以用屈曲的指关节顶穴位。足三里,在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处,因能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得名,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 按摩足三里有补中气的作用,用补法,能健脾养胃、补中益气,类似党参、白术、山药、红枣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有消食导滞、和胃通肠的作用,类似山楂、大黄等药的功效。 三阴交,在内踝向上量4指处,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由于是肝、脾、肾三阴经交会处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疗与血有关病证的要穴。 用补法,有健脾、补血、摄血的作用,类似于当归、阿胶、紫河车、薏米等药物的功效;用泻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类似于归尾、桃仁、红花等药的功效。 神门,在手腕的腕横纹尺侧端稍上方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被喻为神气游走出入的大门。用补法,有宁心安神、补心气的作用,类似于酸枣仁、柏子仁的功效;用泻法,可清心、开窍,类似于

中药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药的功效。关元,位于脐下四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位于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又能大补元阳而得名。《类经图翼》说:“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能治疗“诸虚百损”。用补法,有补肾阳的作用,类似于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等药的功效。此穴多用来治疗虚损性质的疾病,泻法较少使用。气海,位于脐下两指处,是任脉的穴位,为诸气之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用补法,可大补元气,类似人参、黄芪等药的功效;用泻法则有行气、理气的作用,类似于香附、荔枝核、沉香、郁金等药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在临床中很常用,人们在选择它们进行保健时,所用到的只是其众多作用中的一二,如果要用来治疗疾病,还需要去专科就诊。 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中医认为,人体经脉上有361个穴位,如果再加上经脉之外的穴位,就有上千个。具体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此穴位养生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点远。中医院推拿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总结出便于大家记忆的十个养生要穴,平时按揉几下,可助您强身健体,祛病养生。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助理穴位80个

(五)按腧穴 诊断脏腑病变常用腧穴见下表: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常用针灸穴位(一) 1.尺泽(Chǐz?,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ia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报考执业中医医师资格的考生,或者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考生,需要对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熟知,医学教育网特别为中医医师资格考生准备了这份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备考有用。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脉、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枕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7371745.html,/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咽喉舯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7371745.html,/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五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过为"原";《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别名:虎口。 曲池 [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的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隐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附注]手阳明所入为"合" 肩禺 [定位]肩峰锻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隐疹,瘰疬。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7371745.html,/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讲解

中医常用重要穴位及功能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是一个大补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击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 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 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关元穴是人体的大补穴之一。因其强大的补益功效,而被称为“千年野山参”。人参已经很补了,野人参更是大补,而千年野山参是大 补中的大补。所以,每天揉自己的关元穴,可以起到美容强身的效果。 1.关元是补元气的穴位,是元气的总闸。气通了,血才能欢快的 流动。气血流动,经脉畅通,就不会痛经了,通而不痛就是此理。每 天中午11点,脾经的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候,按揉关元20分钟,可以治疗痛经。如果到药店买艾条熏烤关元20分钟,效果更好。 2.失眠在西医里,叫内分泌失调。在中医里,大部分属心肾不交 型的。心在五行中属火,火苗的特性是往上窜的。肾在五行里属水, 水的特性是往下流的。正常情况下,肾水能引导心火往下走,心火能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常用穴位取穴法

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 操作:直刺~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寸。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1、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3)精神分裂症,癔病。(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操作】向后横刺0.8~1.2寸,也可向左右横刺。灸3~5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 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素髎 【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0.5~1寸。 4、太阳 【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3)目疾。 【操作】直刺0.5寸,斜刺或横刺1~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2)急性腰扭伤。(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禁灸。 6、承浆 【定位】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祛风通络 【主治】(1)急性腰扭伤。(2)面瘫的口角歪斜,面痉挛的口角抽搐,三叉神经第3支痛。(3)口腔溃疡,齿痛,面肿。【操作】微向上斜刺0.3~0.5寸。 7、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耳沉、头痛、视力下降等。 14、耳门 位置: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15、听会 位置: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平行。 主治:耳鸣、耳聋、耳内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面颊肿。 17、颧髎 位置: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面颊肿。 18、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0、人中 位置:鼻唇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资料讲解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用穴位及适应症 一、腧穴的定位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缘中点(大椎穴)旁开五分处取穴。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中脘:脐上四寸。天枢:脐旁2寸 气海:脐下1.5寸。中极:脐下4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委中:腘横纹中央。承山:腓肠肌两肌腱凹陷的顶端。 啊是穴: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指尖压下是穴)。 涌泉: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 二、灸法、贴药法、拔罐法的治疗症状 咳嗽:肺俞、定喘。大椎、尺泽、列缺。胃痛:足三里、胃俞、中脘、内关。 泄泻: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气海。腹胀:足三里、中脘、胃俞、期门。 月经不调:肾俞、天枢、三阴交、气海、中极腰痛:委中、肾俞、承山、啊是穴。 便秘:合谷、天枢、足三里、承山、气海、涌泉。 遗尿:中极、气海、委中、肾俞、三阴交。

三、耳穴的定位及治疗症状 1、耳穴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外三分之一处。直肠: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交感:(下脚端)在对耳轮下脚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小肠:耳轮脚上方中三分之一处。胃:在耳轮脚消失处。耳中:(膈)耳轮脚上。 神门:在三角窝的外三分之一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之前。 胰(胆):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心: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皮质下:(脑)在对耳屏的内侧面。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后上方。口:外耳道口的上缘和后缘 颌:上颌,耳垂3区正中处;下颌,耳垂3区上郭横线之中点。 牙:齿1,耳垂1区的外下角;齿2,耳垂4区的中央。 2、耳穴压豆主要治疗症状 便秘:大肠、直肠、交感腹泻:大肠、小肠、胃 膈肌痉挛:耳中、胃、神门食欲不振:胃、胰胆、脾 恶心呕吐:胃、神门、交感失眠:神门、心、皮质下、枕、额、脾 头痛:神门、皮质下、交感 牙痛:颌、口、牙

常用穴位位置

脸部穴位 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晴明:目内眦旁0.1寸处。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人中:当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头侧面穴 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听宫: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 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角孙: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头背部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取穴 四神聪:在头顶处,当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共四穴。 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风池:颈项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上肢外: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肩三穴)肩髃: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天宗:在肩胛部,岗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夜后纹头上1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桡侧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支沟:在前臂桡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腕横纹上2寸,桡骨尺骨之间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合谷:手背,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少泽:在手小指尺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中渚:手背部,第四五掌骨间,掌横纹后方凹陷处 落枕:手背侧,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 上肢内: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少海:屈肘,肘横纹内侧与肱骨内上课连线的中点处。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神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端屈肌腱的桡侧缘。

常用针灸穴位简易取穴法

目录 中府、云门、尺泽、孔最、列缺、太渊 (1) 鱼际、少商、商阳、二间、三间 (2) 合谷、阳溪、偏历、下廉、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 (3) 迎香、承泣、四白 (4) 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乳根、天枢 (5) 归来、髀关 (6) 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 (7) 上巨虚、丰隆、解溪、陷谷 (8) 内庭、厉兑、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 (9) 极泉、少海、阴郗、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后溪 (10) 养老、天宗、秉风、肩外俞 (11) 肩中俞、听宫、睛明、攒竹、天柱、大抒 (12) 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 (13) 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 (14) 次髎、中髎、下髎、秩边、承扶、殷门、委阳、委中、飞扬、承山、昆仑、申脉 (15) 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阴谷 (16) 天池、天泉、曲泽、间使、内关 (17) 郄门、大陵、劳宫、中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 (18) 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9) 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 (20) 风池、肩井、日月、京门、带脉、环跳、风市 (21) 膝阳关、阳陵泉、光明、悬钟、侠溪、大敦 (22) 行间、太冲、中封 (23) 蠡沟、曲泉、章门、期门、会阴、中极 (24) 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下脘 (25) 中脘、上脘、巨阙、鸠尾、膻中、天突、廉泉 (26) 承浆、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 (27) 哑门、风府、百会、上星 (28) 神庭、素髎、水沟、龈交、四神聪、球后、印堂 (29) 鱼腰、太阳、耳上、耳尖、鼻通(上迎香)、止喘、翳明、牵正、安眠 (30) 夹承浆、百劳、新设、金津、玉液 (31) 胃上、腹四穴、三角灸、子宫穴、定喘、气喘、癫痫、四花 (32) 痞根、精宫、腰奇、十七椎下、夹脊 (33) 二白、腰痛穴 (34) 坐骨神经、中泉、八邪、商白、落枕、十宣、四缝、健膝、百虫窝、鹤顶、膝眼 (35) 胆囊穴、阑尾炎、遗尿穴、八风 (36) 失眠 (37)

50个常用穴位

50个常用穴位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 [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主治]面瘫、头痛、眼疾。 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与乳突平齐。[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风府 [位置]后正中发际直上1寸。 [主治]眩晕、项强颈痛、中风不语、癔病、咽喉肿痛等。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 [主治]鼻炎、鼻塞、口歪。 印堂 [位置]两眉头线之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疾、皮疾、高血压。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主治]昏迷、癫狂、口眼歪斜、腰脊痛。 神庭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疾、鼻话、癫狂。 头维 [位置]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眼疾。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话、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腹痛、腹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奶障碍。 大横 [位置]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泻、便秘、腹痛。 三、腰前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痛部疼痛。 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 [位置]痛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 脾俞 [位置]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病、神经性呕吐、肠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生出血性疾病等。胃俞 [位置]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恶心、呕吐。 三焦俞 [位置] 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泻、肠鸣、腹胀、呕吐、腰背疼痛。 肾俞

60个常用穴位取穴法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0.8~1.2寸。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 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 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常用穴位歌诀整理版

重要经穴定位歌诀十四经360个穴位,选取常用得重要得100余个穴位,编成歌诀() 一手太阴就是肺经,中府乳上三肋平。 尺泽肘纹拇指取,孔最腕上七寸明。 列缺侧腕上寸五,太渊掌后纹头中。 少商拇指爪根处,鼻衄喉痹刺可轻。 二手阳明属大肠,食指爪后叫商阳。 二间食指节前陷,合谷虎口岐骨祥。 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 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屈肘纹头藏。 肩髃肩端举臂取,鼻旁五分就是迎香。 三足阳明就是胃经,承泣目下七分应。 地仓吻旁四分取,颊车曲行端上行。 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四五旁神庭。 梁门中脘旁二寸,天枢其旁二寸平。 归来天枢下四寸,膝上二寸梁丘名。 犊鼻膝眼陷中取,三里膝下三寸称。 三里下三上巨在,再下三寸下巨攻。 踝上八寸丰隆位,解溪跗上居腕中。 内庭二三趾缝处,历兑次趾爪外停。 四就是脾经足太阴,隐白大趾内甲根。 太白核骨下陷取,节后寸半就是公孙。

三阴交踝上三寸,地机膝下五寸临。阴陵泉居内辅下,血海膝上二寸寻。大横脐旁四寸取,腋下六寸大包针。五就是心经手少阴,极泉腋窝动脉深。少海肘端五分取,通里去腕一寸匀。阴郄腕后五分取,锐骨端下号神门。少冲穴在小指内,距离爪甲整一分。六手太阳就是小肠,少泽小指爪后详。后溪握拳节处取,腕骨腕前骨前藏。小海肘端五分取,肩贞腋上一寸量。秉风胛上骨边陷,肩外陶道三寸旁。听宫耳珠前缘陷,耳病鸣聋效非常。七足太阳就是膀胱,目内眦角睛明当。攒竹眉头陷中取,天柱项后哑门旁。脊旁寸半一大杼,二风三肺五心量。七膈九肝十胆络,十一十二脾胃藏。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大肠九膀胱。志室肾俞旁寸半,四椎旁三寸膏肓。次髎第二骶后孔,委中腘窝纹中央。承山腨肠分肉处,昆仑踝后五分详。申脉踝下四分取,小趾爪外至阴藏。八就是肾经足少阴,涌泉穴在足掌心。

中医取穴方法

中医取穴方法 一、大肠经重要穴位 1.商阳穴:调解便秘 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 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 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 1.极泉穴:救命穴。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0个中医治疗常用穴位定位及适应症

30个中医治疗常用穴位定位及适应症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 (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效能〕祛风,明目。 (主治)面瘫,头痛,眼睛疾患等。 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 (效能)止痛,明目。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

0."1寸处。 (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隔。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脏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 1."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2分之1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页脚内容1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页脚内容2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页脚内容3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页脚内容4

常用艾灸穴位彩图全

请点开本店店标下首页、艾炙穴位图栏目查看!请在图上点一下即可。 常用艾灸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

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

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最新资料推荐------------------------------------------------------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常用中医穴位定位 1、百会: 【定位】 1、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生养固脱,醒脑安神。 【主治】(【主治】(1)昏迷,昏厥,休克。 (2)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3)精神分裂症,癔病。 (4)头痛,眩晕,神经衰弱。 【操作】向后横刺 0.8~1.2 寸,也可向左右横刺。 灸 3~5 壮,艾炷不宜太大。 2、印堂: 【定位】2、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功效】【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鼻炎,鼻衄,感冒发热,眩晕,前额痛。 (2)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呕吐。 【操作】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 0.5~1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 / 24

3、素髎【定位】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功效】回阳救逆,开窍泄热。 【主治】(1)昏迷,休克,呼吸衰竭,心动过缓,低血压。 (2)鼻炎,酒渣鼻。 【操作】从鼻尖向上刺 0.5~1 寸。 4、太阳【定位】 4、太阳【定位】在额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1)头痛,偏头痛,眩晕,感冒。 (2)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3)目疾。 【操作】直刺 0.5 寸,斜刺或横刺 1~2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灸。 5、水沟(人中)【定位】5、水沟(人中)【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 【功效】醒脑开窍,复苏宁神。 【主治】(1)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2)急性腰扭伤。 (3)鼻炎,口眼歪斜,面肿。 【操作】向上斜刺 0.3~0.5 寸。 禁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