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3 平行线的判定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平行的判定》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3.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

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 求证:a ∥b .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 与b 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 与b 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定义)

123

a b c

∴∠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

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 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 B.

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课本随堂练习

活动目的: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教学效果:

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教学效果:

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作业:课本习题7.4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习题7.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学生初学证明时,对于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要保证推理有根有据,上一步的因与下一步的果的因果关系明确,保证证明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初中数学 10.3平行线的性质1

课题:10.3 平行线的性质(1) 第一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年级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学习难点: 能区分平行的性质和判定,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1) (2) (3) 2、填空:如图 (1)由∠1=∠2,可以得到∥,理由是 (2)由∠3=∠4,可以得到∥,理由是 (3)由∠DAB=∠5,可以得到∥,理由是 (4)由∠DAB+∠CDA,可以得到∥,理由是 【自学】 1.认真阅读教材P124内容 2.标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二、探究活动 2 1 c b a 5 4 3 2 1 D C B A

1、操作:画直线AB ∥CD ,再画一条直线EF 分别与AB 、CD 相交得8个角,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图所示 2、观察并猜想: (1)∠1和∠5是 角,数量关系是: (2)∠3和∠5是 角,数量关系是: (3)∠3和∠6是 角,数量关系是: 3、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几何语言〗 性质2: 〖几何语言〗 性质3: 〖几何语言〗 4、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道理吗?对于性质2,试在下面的说理中注明每步推理的根据。 如图,∵ a ∥b ∴∠1=∠3( ) ∵∠2=_____( ) ∴∠2=∠3 5、想一想: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是什么? 【例题分析】 2 1 c b a c 2 1b a

(完整版)北师大版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点一、余角与补角: 1、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 ,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典型考题: 例1:如图所示,点A 、O 、B 在一条直线上,OC 垂直于AB 垂足是O ,若∠1=∠2,则图互余、互补的角有哪些? 例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13 5还少4°求这个角。 3、性质:(1) 的余角相等;(2)同角或等角的 角相等。 例3: (1)如右图,∵∠1+∠A =90°,∠1+∠2=90°(已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右图,∵∠2+∠B =90°,∠1+∠2=90°(已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 例4: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 1 2 12 12 12 A .0 B .1 C .2 D .3 例5: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AOF =3 ∠FOB ,∠AOC=90°,求∠EOC 的度数。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2D A B C

1.如图,直线l1与l2相交,∠1=50°,则∠2=_________,∠3=_________. 2.如图,若AO⊥CO,BO⊥DO,∠BOC=150°,则∠DOC=________,∠AOD =________. 3.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O,∠EOD=90°,正确填写下列两角关系的名称. ∠1与∠2:_________________;∠2与∠3: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4:_________________;∠1与∠4: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共有对顶角的对数为()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2.下面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若∠1和∠2互余,∠2与∠3互余,∠1=40°,则∠3等于() A.40° B.130° C.50° D.140° 四、解答题 1.如图,AO⊥BO,直线CD经过点O,∠AOC=30°,求∠BOD的度数. 考点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例1:如图,写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2014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P2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经典证明题

平行线经典证明题 一、选择题: 1.如图,能与∠α构成同旁内角的角有( ) A . 5个 B .4个 C . 3个 D . 2个 α 2.如图,AB ∥CD ,直线MN 与AB 、CD 分别交于点E 和点F ,GE ⊥MN ,∠1=130°,则∠2等于 ( ) A .50° B .40° C .30° D .65° 3.如图,DE ∥AB ,∠CAE= 3 1 ∠CAB ,∠CDE=75°,∠B=65°则∠AEB 是 ( ) A .70° B .65° C .60° D .55° 4.如图,如果AB ∥CD ,则α∠、β∠、γ∠之间的关系是( ) A 、0180=∠+∠+∠γβα B 、0180=∠+∠-∠γβα C 、0180=∠-∠+∠γβα D 、0270=∠+∠+∠γβα 5.如图所示,AB ∥CD,则∠A+∠E+∠F+∠C 等于( ) A.180° B.360° C.540° D.720° 6.如图,OP ∥QR ∥ST ,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1+∠2+∠3=180° B 、∠1+∠2-∠3=90° C 、∠1-∠2+∠3=90° D 、∠2+∠3-∠1=180° 7.如图,AB ∥D E ,那么∠BCD 于( ) A 、∠2-∠1 B 、∠1+∠2 C 、180°+∠1-∠2 D 、180°+∠2-2∠1 二、填空题: 8.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则两条斜边所形成的钝角α=_______度. α 45° 30° 9.求图中未知角的度数,X=_______,y=_______. 10.如图,AB ∥CD ,AF 平分∠CAB ,CF 平分∠ACD .(1)∠B+∠E+∠D=________;(2)∠AFC=________. 11.如图,AB ∥CD ,∠A=120°,∠1=72°,则∠D 的度数为__________.

北师版八年级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 (1)每个命题都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3.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要点诠释: (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条直线垂直.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 (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初二上数学 平行线的证明训练题 有答案北师大版

初二上数学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训练题(有答案北师大版)(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错误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点P是直线l外一点,,A为垂足,且PA=4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A.小于4cm B.等于4cm C.大于4cm D.不确定 3.如图,点在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A.∠1=∠2B.∠3=∠4 C.∠5=∠D.∠+∠BDC=180°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4.如图,a∥b,∠3=108°,则∠1的度数是() A.72°B.80°C.82°D.108° 5.如图,BE平分∠ABC,DE∥BC,图中相等的角共有() A.3对B.4对C.5对D.6对 6.如图,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第6题图7.(2013?安徽中考)如图,AB∥CD,∠A+∠E=75°,则∠C为()A.60°B.65°C.75°D.80°

第7题图第8题图 8.如图,DH∥EG∥BC,DC∥EF,那么与∠DCB相等的角的个数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9.下列条件中能得到平行线的是() ①邻补角的角平分线;②平行线内错角的角平分线;③平行线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A.①②B.②③C.②D.③ 10.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 A.互相重合B.互相平行 C.互相垂直D.相交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1.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结论是. 1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是35°和110°,则另一个内角是. 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5题图13.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且AB⊥CD,∠1与∠2的关系是.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 ) A.① B.②和③ C.④ D.①和④ 2.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 ) A.垂直 B.平行 C.重合 D.相交 3、如图(1),a ∥b ,a 、b 被c 所截,得到∠1=∠2的依据是( ) 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 C B A 1 E D B A (1) (2) (3) 4.如图2所示,AB ∥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5.如图3所示,已知DE ∥BC,CD 是∠ACB 的平分线,∠B=72°,∠ACB=40°,?那么∠BDC 等 于( ) A.78° B.90° C.88° D.92° 6.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 、b 、c 、d ,若a ∥b ,a ⊥c ,b ⊥d ,则直线c 、d 的位置关系为( ) A .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 .相交 D .无法确定 7.如图4,AD ∥BC ,∠B=30°,DB 平分∠ADE ,则∠DEC 的度数为( ) A .30° B .60° C .90° D .120°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答案版)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互为对顶角的是( C ) A.∠1和∠2 B.∠1和∠4 C.∠2和∠3 D.∠1和∠3 2.下列四幅图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 ) A.(1)(2) B.(3)(4) C.(1)(2)(3) D.(2)(3)(4) 3.已知∠A=25°,则∠A的补角等于( C ) A.65° B.75° C.155° D.165° 4.下列说法: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叫做平行线;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③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④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的有( A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OE⊥a于点O,OF⊥b于点O,若∠1=4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2=∠3=50° B.∠2=∠3=40° C.∠2=40°,∠3=50° D.∠2=50°,∠3=40° 6.如图,AB∥CD,射线AE交CD于点F,若∠1=115°,则∠2等于( B ) A.55° B.65° C.75° D.85° 7.下列各图中,过直线l外一点P画l的垂线CD,三角板操作正确的是( D ) A B C D 8.如图,AB∥CD,直线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EG平分∥BEF,交CD于点G,∥1=50°,则∥2等于( B )

A.90° B.65° C.60° D.50° 9.如图,直线a,b被直线c,d所截,若∥1=∥2,∥3=125°,则∥4等于( A ) A.55° B.60° C.70° D.75° 10.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 A ) A.50° B.55° C.60° D.6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已知∥α的补角是它的3倍,则∥α=__45°_____ . 12.已知∥A与∥B互余,若∥A=20°15',则∥B的度数为___69°45'_____. 13.如图,已知∥1=∥2,则图中互相平行的线段是_AD∥BC________ .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有关证明及答案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证明 练习题 温故而知新: 1.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互补. 例1 已知如图2-2,AB∥CD∥EF,点M,N,P分别在AB,CD,EF上,NQ平分∠MNP.(1)若∠AMN=60°,∠EPN=80°,分别求∠MNP,∠DNQ的度数; (2)探求∠DNQ与∠AMN,∠EPN的数量关系. 解析: 在我们完成涉及平行线性质的相关问题时,注意实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角度转换,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例2 如图,∠AGD=∠ACB,CD⊥AB,EF⊥AB,证明:∠1=∠2. 解析:在完成证明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由角的关系可以得到直线之间的关系,由直线之间的关系也可得到角的关系. 例3 (1)已知:如图2-4①,直线AB∥ED,求证:∠ABC+∠CDE=∠BCD; (2)当点C位于如图2-4②所示时,∠ABC,∠CDE与∠BCD存在什么等量关系?并证明. 解析:在运用平行线性质时,有时需要作平行线,取到桥梁的作用,实现已知条件的转化.

例4 如图2-5,一条公路修到湖边时,需绕道,如果第一次拐的角∠A是120°,第二次拐的角∠B是150°,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的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弯之前的道路平行,那么∠C应为多少度? 解析:把关于角度的问题转化为平行线问题,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予以解答. 举一反三: 1.如图2-9,FG∥HI,则∠x的度数为() A.60° B. 72° C. 90° D. 100°

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数学《5.3.1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5.3.1《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平行线的证明》测试题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本章测试题 一、 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在△ABC 中,∠C =2(∠A +∠B ),则∠C=________. 2.如图,AB ∥CD ,直线E F分别交AB、CD于E 、F ,E G平分 ∠BEF ,若∠1=72o ,则∠2= ; 3.在△ABC 中,∠BA C=90o,AD ⊥BC 于D,则∠B 与∠D AC 的 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写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题设为_______,结论为_______. 第2题 5.如图,已知A B∥CD ,BC ∥DE ,那么∠B +∠D =__________. 6.如图,∠1=27o,∠2=95o,∠3=38o,则∠4=_______ 7.如图,写出两个能推出直线AB ∥CD 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满足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的△AB C是_____________ 二、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9.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 (A)延长线段AB (B)你吃过午饭了吗? (C)直角都相等 (D)连接A,B 两点 10.如图,已知∠1+∠2=180o,∠3=75o, 那么∠4的度数是 【 】 (A)75o (B)45o (C )105o (D )135o 11.以下四个例子中,不能作为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是假命题是 【 】 (A )设这个角是30o,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B)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12.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13.如图,△ABC 中,∠B=55°,∠C =63°,DE ∥AB , 则∠DEC 等于【 】 (A)63° ? (B) 118° (C) 55°?? (D)62° C A B D E E C D B A 1 3 2 4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A B C D E F G 12D A B C E 第10题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证明(一)》测试题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证明(一)》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结论是______,它是______(真或假)命题. 2.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BOD且∠AOE=150°,∠AOC的度数为______. 3.如图,如果∠B=∠1=∠2=50°,那么∠D=______. 4.如图,直线l 1、l 2 分别与直线l 3 、l 4 相交,∠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4=125°, 则∠3=______. 5.如图,已知AB∥CD,∠C=75°,∠A=25°,则∠E的度数为______度. 6.如图,AB∥CD,∠1=∠2,∠3=∠4,试说明AD∥BE 解:∵AB∥CD(已知) ∴∠4=∠______(______) ∵∠3=∠4(已知) ∴∠3=∠______(______) ∵∠1=∠2(已知) ∴∠1+∠CAF=∠2+∠CAF(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 ∴AD∥BE(______). 二、选择题 7.如图,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 A.4对B.8对C.12对D.16对 8.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2=45°B.∠1=∠3 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 9.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0.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对顶角相等 B.﹣4是有理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课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平行线》,从实际生活出发,认识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感受平行线的概念,掌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能辨别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画图过程,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 教学方法: 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尝试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铁路,双杠等。 想一想:生活中与“平行线”有关的例子。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点评:让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几何作业本中的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生: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点评:培养学生通过实物等大量信息中发现、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重点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注意:概念包含三个方面:1.同一平面;2.不相交;3.两条直线。 画图: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看日历》教案

看日历。(教材第67~69页)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1、3、5、7、8、10、12月是大月,4、6、9、11月是小月。 3.了解平年和闰年。 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辨别平年和闰年。 课件、2013~2016年的日历、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 师: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重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师: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有时候2月是28天,有时候2月是29天。 ?有时候一年是365天,有时候一年是366天。 ?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 1.认识大月、小月。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2013~2016年的日历,把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月份123456789101112 2013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4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5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6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2.记忆方法。 师:看一看,记一记,并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最下面记忆法) 学生观察、思考并记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记忆法,讲给大家听或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喜欢拳头记忆法,伸出我们的左手,掌心向外握成拳头,然后从左手食指突节开始,数到小指突节为7,突出部分为大月,凹入部分为小月,到7后再返回食指,重新从8顺数下去到12止。 生2:我喜欢歌诀记忆法,背诵歌诀,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认识平年、闰年。 师:仔细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把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展示交流: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2月份天数2828282928282829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生2:2012年是闰年,2016年也是闰年。 师:把下表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后,组织交流展示: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 讲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要注意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说一说你怎样知道哪一年是闰年的。 生:因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已经知道2016年是闰年,所以先把2016年涂上颜色;我们也知道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按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2020年和2024年也是闰年。 师:可以这样找。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注意是“一般”哦,也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特殊就特殊在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一年有多少天? 师: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把一年12个月份的天数加起来计算的,结果是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典型题型总结全面

辅导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 推论 3、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距离;会判断是什么命题,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4、通过实例认识平移,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 授课日期及时段 2016年 3月 教学内容 一、相交线 1、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2、相交线的定义:在平面内有一个公共交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3、互为邻补角: 单元回顾 T ——相交线与平行线

(1)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且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性质:从位置看:互为邻角; 从数量看:互为补角; 4、互为对顶角: (1)定义:如果两个角有有一个公共顶点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2)性质:对顶角相等 例.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若∠AOD=70°,∠BOE-∠BOC=50°,求∠DOE的度数. 例.如图5-1-21,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AOF=4∠BOF,∠AOC=90°,求∠DOF的度数. 二、垂直 1、(1)定义: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当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 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交点叫做垂足。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性质: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垂直。 2、任何一个“定义”既可以做判定,又可以做性质。 3、垂线段的定义:从直线外一点引一条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达标测试卷 北师大版

第七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个句子是( ) A.定义B.命题C.公理D.定理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它的任何一个内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下列四个图形中∠1=∠2,能够判定AB∥CD的是( ) 4.如图,已知l1∥l2,∠A=40°,∠1=60°,则∠2的度数为( ) A.40°B.60°C.80°D.100° (第4题) (第6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5.若∠A和∠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A比∠B的2倍少30°,则∠B的度数为( ) A.30°B.70°C.30°或70°D.100° 6.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AOB=40°,在射线OB上有一点P,从点P射出的一束光线经OA上的Q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恰好与OB 平行,则∠QPB的度数是( )

A.60°B.80°C.100°D.120° 7.用点A,B,C分别表示学校、小明家、小红家,已知学校在小明家的南偏东25°,小红家在小明家正东方向,小红家在学校北偏东35°,则∠ACB等于( ) A.35°B.55°C.60°D.65° 8.如图,∠1,∠2,∠3,∠4一定满足关系( ) A.∠1+∠2=∠3+∠4 B.∠1+∠2=∠4-∠3 C.∠1+∠4=∠2+∠3 D.∠1+∠4=∠2-∠3 9.如图,AB∥CD∥EF,下列式子中,等于180°的是( ) A.α+β+γB.α+β-γ C.-α+β+γD.α-β+γ 10.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 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若∠A=75°,则∠1+∠2等于( ) A.150°B.210°C.105°D.75°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证明“互补的两个角,一定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是假命题,可举出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将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一把长方形直尺沿直线断开并错位,点E,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DE=126°,则∠DBC=________.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14.如图,在△ABC中,AB=4,BC=6,∠B=60°,将△ABC沿着射线BC的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A′B′C′,连接A′C,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15.如图,把长方形ABCD沿EF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若∠1=50°,则∠AEF=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 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