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04早,城镇化水平□05高。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06晚,城镇化处于□07较低水平。

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3.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

提示不是。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

任务探究城镇化的意义

材料一下表为江苏城镇化基本信息表。

材料二下图为2018年苏南五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江苏城镇会发生哪些变化?

(2)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衡量指标是________。

(3)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成果展示](1)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规模扩大等。

(2)南京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

1.城镇化的标志

2.城镇化的意义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09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

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10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化图(数值越大,城镇经济水平越高)。读图,完成(1)~(2)题。

(1)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

A.社会经济发展B.就业机会增多

C.城乡差距缩小D.城市环境美化

(2)2008年以来这一指数的变化带来的意义有()

①产业结构优化②乡村对外开放程度降低③就业机会增加④地价变得低廉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科学思维

城镇化的标志和意义的分析方法

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数值越大,城市经济水平越高。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第(2)题,读图可知,2008年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以上升为主,这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

[答案](1)A(2)A

提升运用能力

读广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D

解析一般而言,城镇发展都是城市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a、b、c 三图中,b图中城镇数量最少,c图中城镇数量最多,故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b—a—c,D项正确。

2.图中显示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

①城镇人口增多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③城镇数量增多④城镇空间规模扩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图中不能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但可以清晰显示城镇数量(个数)及城市用地规模(圆圈大小)的变化。

任务探究世界城镇化进程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

(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

(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1)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

(2)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限制等。

(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

4.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

(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2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

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24发展中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

(2)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25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

(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科学思维

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

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2)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镇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答案](1)B(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下表,完成1~2题。

地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

甲165 347

乙264 396

丙512 173

丁385 41

1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D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

A.东非B.西欧

C.东亚D.北美

答案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37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

成果展示 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

成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

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

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

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

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目要求)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B

解析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城镇化的一般规律。读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3~5题。

3.美国()

A.城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立国政策

B.城镇化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

C.近代,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

D.人口均匀分布在各等级城镇

答案 C

解析美国城镇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30年之前,美国的城镇化速度较慢,B项错误;近代,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与乡村的差距逐渐增大,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C项正确;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D项错误。

4.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按照规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

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

B.城镇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

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分析教学进度安排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七年学生而言是一门新的课程,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的学科,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内容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学基本常识,介绍地理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学习本章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目录(全)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附: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文环境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东南亚 第三节印度 第四节俄罗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 第二节欧洲西部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四节澳大利亚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第二节巴西 第十章极地地区 本书主要地理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土地资源 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5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目录(页码)

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4 3.纬线和纬度P6 4.经线和经度P7 5.利用经纬网定位P9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11 2.地球的公转P13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学会阅读地图P16 2.选择适用的地图P19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P24 2.分层设色地形图P26 3.地形剖面图P28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P30 1.沧海桑田P37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P38 3.板块的运动P41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P46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P48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P51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变化P53 2.气温的分布P55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的变化P58 2.降水的分布P60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P62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64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66 4.气候与人类活动P67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的增长P70 2.世界人口的分布P72 3.人口问题P73 4.不同的人种P74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P77 2.世界三大宗教P79 第三节人类的聚住地──聚落 1.聚落与环境P81 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P84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地域发展差异P88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P90 3.国际经济合作P91 七年级下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1.雄踞东方的大洲P2 2.世界第一大洲P4 第二节自然环境 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P6 2.复杂的气候P10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P14 2.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P17 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P19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P22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P23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P26 4.热带旅游胜地P28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P30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P33 3.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P35 第四节俄罗斯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 2003年9月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 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本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docx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 “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一位名师,一套好教材就相当于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受惠者众,它给人的益处是无穷的。”十余年来,通过义务教育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理念变革,同时也受困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以及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许多不妥之处。下面就湘教版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优劣谈谈自己的认识 和看法。 (一)湘教版的优点与不足 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重新调整了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和结构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一贯都是以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的呆板滞后 的教材体系结构。新教材改为初一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初 二再学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种安排,体现了地理学由整体到局部,由部门到区域的知识 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又便于知识前后联系和应用。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更加突出重点和特点, 减少了层次。以《南亚》一节为例,以归纳共同性,突出南亚区域地理特征,并侧重讲述地 形、气候,从而认识南亚的农业、宗教与社会,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

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国家地理方面,新教材选择了东亚经 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内容上比旧教材具有份量适当,头绪简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等优点。《日本》体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的精神,在自然地理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 变,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业 分布(布局)。 2.课文中的小标题紧扣教材,醒目突出 新教材课文中的小标题设计能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既抓住了重点,又容易引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重视,内容体系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 大问题,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时代感。以《澳大利亚》一节为例,该节小标题可连结 成:拥有一个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这些简短的 小标题既高度概括了澳大利亚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 3.图象丰富多彩,更贴近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图表、景观图等,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每幅图都能 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 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 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信息面,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教材对图象也进行了创新,每幅图的信息主体明确,使图象表达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 便于学生掌握。 4.练习编写有新意,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注意地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地理基本训练。在增加图幅的同时,还安排一定数 量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目的性明确。 新教材中设“阅读” 、“活动”两个小栏目,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讲 练结合。练习内容有一定弹性,具有可选择性特点,减少了记忆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活动” 中的“读图” 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概念。思考题题目设计富有思考性、趣味性,答案也具有辩证性。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 学的内容,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 三、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虽然此教材有不少创新,但是问题和缺陷也很多,主要体现在: 1、相关材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人口数据、国家人均GDP收入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作业要求:以高中地理教材某一册书为例,梳理该册书中的核心概念,并绘制概念框架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势向四周传播。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去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全球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广义上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二、教材内容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七年级地理上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按洋思课改模式上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刚升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且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今后学习中的一大优势。同时,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可能导致班级纪律涣散,而影响整体学习成绩,这些都是应该考虑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三、本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大洲和大洋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3、发展与合作 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 1、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运用实践或自做简单的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有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 下册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 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其分布如表一。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

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 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19 12 7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 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 章次章名阅读材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3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