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论文

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论文

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是一门研究河流及其周围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河流的成因、水文地质、景观地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河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进行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流的形成与演化是研究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的重要方面。河流的形成具有多种方式,有的是通过向海水的侵蚀,形成了海湾、海角和海岸线等,而有的则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和堆积等作用,形成了河谷、丘陵、平原等。此外,河流的演化包括河道侵蚀、沉积、土石流等作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将有助于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水文地质、景观地貌等因素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水文地质是指水文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的成因、循环、变化及其与地下水、地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景观地貌是指地表地貌的整体构成与组合,包括地貌单元、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等多方面。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中,研究水文地质和景观地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流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为我们设计改善河流环境的措施提供依据。

最后,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水土保持是指保持水土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稳定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治理裸地、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流域综合治理等。水资源则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的总称,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因此,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河流环境的成因、演化、水文地质、景观地貌、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在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为河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地质构造对地表河流分布的影响

地质构造对地表河流分布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发生变化的结果,它展示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和地球 历史上的变迁。地质构造对地表河流分布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地质构造对地表河流分布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对河流走向、水系分布、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对河流走向具有显著影响。地球上的地壳是由板块构成的,板 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变形。随着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地壳会出现褶皱、断裂和槽谷等地质现象。这些地质构造特征会直接影响河流的走向。例如,当地壳发生褶皱时,形成的山脉会成为河流流向的障碍物,使得河流会绕过山脉而形成弯曲的走向。而当地壳发生断裂时,会形成断裂带,河流可能会顺着断裂带的走向流动。 其次,地质构造对水系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水系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地质构造会影响水系的形成和分布。例如,当地壳发生断裂时,断裂带可能成为水系的集水区,形成河流和湖泊。另外,地质构造的变形也会导致水系的变化。当地壳发生抬升或下降时,原本的湖泊可能被抬升成陆地,或者反之,可能形成新的湖泊。这些地质构造引起的变动会改变地表的水文地貌,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此外,地质构造还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 势会影响大气运动和气候形成。例如,高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其气候常常寒冷多雨。这种气候特征对植被生长和土壤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塑造了高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此外,地壳的隆起或降沉会改变地表的水文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因此,地质构造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构造对地表河流分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地质构造会影响河流 的走向,形成不同的河流方向和河道曲折程度。地质构造还会影响水系的分布,形成不同的水文地貌类型。此外,地质构造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地球的多样性正是地质构造的结果,而河流作为地表的重要地貌要素之一,受到地

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论文

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论文 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是一门研究河流及其周围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河流的成因、水文地质、景观地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河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进行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流的形成与演化是研究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的重要方面。河流的形成具有多种方式,有的是通过向海水的侵蚀,形成了海湾、海角和海岸线等,而有的则是由于地壳变化、冰川运动和堆积等作用,形成了河谷、丘陵、平原等。此外,河流的演化包括河道侵蚀、沉积、土石流等作用,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了解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将有助于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水文地质、景观地貌等因素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水文地质是指水文学与地质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的成因、循环、变化及其与地下水、地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景观地貌是指地表地貌的整体构成与组合,包括地貌单元、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等多方面。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中,研究水文地质和景观地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河流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可以为我们设计改善河流环境的措施提供依据。

最后,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面。水土保持是指保持水土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稳定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治理裸地、植物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流域综合治理等。水资源则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的总称,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因此,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是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河流环境的成因、演化、水文地质、景观地貌、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在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河流流域环境地质研究,为河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土壤与环境 1999, 8(3): 179~183 ISSN 1008-181X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N 44-1441/P 文章编号:1008-181X(1999)03-0179-05 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张殿发,林年丰 (长春科技大学环境与建设学院,长春 130026) 摘要:系统分析了吉林西部洮儿河流域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流域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农 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灾害、环境质量等综合要素对流域进行了环 境分区;最后论述了流域内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演化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洮儿河流域位于吉林省西部,面积约为2013 km2,是吉林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处 于北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350~400 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夏季占 75%左右。年蒸发量1800~2000 mm,最大值出现在春季4~5月份。全年大风(8级以 上)日数一般在20 d左右,多集中在春季。年平均气温4~5 ℃,无霜期130~140 d;全区冻土深度2 m左右。 本流域处于洮儿河冲积扇与松嫩低平原的过度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水系主 要有洮儿河及其支流蛟流河。洮儿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区,流经本区汇入月亮泡,最终 流入嫩江。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旱、涝、盐、沙、病” 五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灾害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脆弱的农业生态 地质环境长期制约着本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1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1.1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本区最主要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全区受盐碱化影响的土地面积 约占总面积的50%左右。本区土壤盐碱化主要以苏打盐化土为主,在土壤剖面形态上呈 “T”形分布,具表聚性特征,即盐份主要集中在表层,心土和底土盐份含量较低,表 土全盐是心土的 2.5~4.0倍。在时间上,土壤盐碱化呈季节性变化,春秋两季积盐, 春季比秋季强烈;夏季脱盐,包气带中易溶盐份向潜水中迁移,土壤盐碱化减轻;冬季 相对稳定,当土壤冻结时,土体中盐份运动停止,盐份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区内盐碱化土壤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质和气候的制约,同时又受到近代自然条件 和人为作用的影响[2]。气候因素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引起土壤盐渍化的根本原因[3],人为 作用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4]。受地貌和水文地质的影响,区内土壤盐渍化在分布上具 明显的地带性[5~6]。 1.2 土壤沙化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980400-2) 作者简介:张殿发(1964~),男,博士,讲师。 收稿日期:1999-05-31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平原 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 1.冲积平原 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

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 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洪积—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冲积平原。 3.河谷平原 主要发育于山间和丘间的河谷中,大多是在构造断裂或山间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河流冲淤而形成的平原。在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和木兰溪等河谷中均有分布。河谷平原一般是由河漫滩及阶地组合而成,呈带状或串珠状分

河流地貌类型与地质演化关系研究

河流地貌类型与地质演化关系研究 河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其地貌类型与地质演化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条件、气候、降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河流地貌类型与地质演化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地貌变迁的规律与机制。 首先,不同地质条件对河流地貌类型的影响不同。在构造运动剧烈的地区,地 形起伏大,河流形成了峡谷地貌。例如,中国的长江三峡就是构造活动生成的地质景观,形成了壮丽的峡谷。而在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地表相对平坦,河流形成了河流平原地貌。如中国的黄河、长江下游地区就是典型的河流平原地貌。河流地貌类型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岩性上,不同岩石的侵蚀和剥蚀速度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河谷地貌类型。 其次,气候和降雨量也对河流地貌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气候干旱区,降雨 量较少,河流的水量稀少,形成了干旱地区特有的河床地貌。河道狭窄、河段弯曲,沙石集中,干燥的环境造就了干旱河谷地貌。相反,在气候湿润地区,降雨量丰富,河流的水量充沛,流量大,形成了湿润地区特有的河流地貌类型。水蚀侵蚀较剥蚀发达,河床宽阔,形成了湿润地区的河流平原地貌。 再次,地质演化过程也对河流地貌类型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地球的演化过程,地壳会经历断裂、隆升等变动,从而改变了河流的流动路径。与此同时,陆地的抬升或沉降也会导致地形地貌变化,影响河流的侵蚀和剥蚀能力,从而形成新的地貌类型。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隆升造成河流路径的改变,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河谷峡谷。 最后,研究河流地貌类型与地质演化关系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 意义。例如,在地震带附近的河流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等,会对河流地貌类型产生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河流地貌类型的改变,加剧洪水的发生风险,破坏河岸生态环境。因此,了解河流地貌与地质演化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探索了水文地质工程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多个 角度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在水文地质工程的执行中,地质环境 经常遭受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地下水位的波动、地质构造的变动以及土壤的侵蚀。为了缓解这些潜在的影响,本文着重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建议,包括优化 工程设计、加强施工管理、制定应急响应策略等。旨在为实践者提供明确的指引。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引言 水文地质工程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土壤和岩石的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工程活动。然而,随着其广泛应用, 其对地质环境的潜在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地下水位变动、地质构造变化以 及土壤侵蚀等问题开始浮现。 1.影响因素分析 1.1 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层中的高度位置。这个水位的变化可能 会引起许多表层和深层的地质和地形变化。例如,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可能会引 起地面升高,导致地面变得潮湿,有时甚至可能形成湖泊或沼泽。相反,当地下 水位下降时,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或形成裂缝。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还可能对 建筑物和其他人造结构造成影响,如基础下沉或墙体开裂。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降雨量的变化、人为抽水、地表水的入渗或天然地下水 流动等。 1.2 地质构造活动

地质构造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造成的地壳移动和变形。这些活动主要是由 地球内部的热能驱动,如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当两块地壳板块相互碰 撞时,可能会引起山脉的形成或地震活动;而当板块之间发生滑移时,也可能导 致地震。这些地质构造活动不仅会改变地形,还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 动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或海啸,而火山喷 发可能释放有毒气体或熔岩流,对附近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区构成威胁。 1.3 土壤侵蚀土壤 侵蚀是指土壤被风、水或其他自然力量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侵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降雨、河流、风力等。土壤侵蚀不仅会导致地 形变化,还可能对农业和其他土地利用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当土壤被侵蚀时,可能会导致土地肥沃度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同时,侵蚀还可能导致 河流淤塞,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预防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方法包括植被覆盖、建设防护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等。 2.影响评估与监测 2.1 前期影响评估 前期影响评估是在项目或活动开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 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这一评估通常基于数据收集、现场调查和模拟预测。考虑 的因素可能包括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例如,在建设项目中,前 期影响评估可能会涉及土地使用变化、生态环境受损、社区居民搬迁等。对于这 些潜在影响,评估会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从而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 接受度。 2.2 中期实施监测 中期实施监测是在项目或活动执行过程中,对其实际产生的影响进行持续的 观察和记录。这种监测依赖于定期的数据收集、仪器测量和现场巡查。与前期评 估相比,中期实施监测更注重实时信息和即时反馈。例如,在某个污染治理项目

浑河流域地质调研报告总结

浑河流域地质调研报告总结 浑河流域地质调研报告总结 浑河流域位于中国辽宁省,是一个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基地。为了解浑河流域的地质特征和水资源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总结如下: 一、地质特征: 1. 地貌形态:浑河流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类型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河流在流经山地时形成了峡谷和瀑布等地貌景观。 2. 岩层构成:浑河流域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沉积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火山岩主要有火山碎屑和玄武岩,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和页岩。 3. 水质特征:浑河流域的地下水主要来自山地的降雨和河水渗漏,地下水的总硬度较高,富含硬度物质和铁质。 二、水资源情况: 1. 河流水量:浑河是流经浑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拥有丰富的水量资源。但在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下降,水量减少。 2. 地下水资源: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河谷、冲击断裂带和岩溶区,水位较高。然而,由于过度抽取和非法采砂等活动,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三、地质灾害风险: 1. 地震:浑河流域位于华北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壳运动监测,浑河流域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

2. 滑坡和崩塌:浑河流域存在大量的丘陵和山地,地质条件不稳定,滑坡和崩塌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在降雨较多的季节,滑坡和崩塌的发生频率增加。 3. 地面沉降:由于大量地下水抽取和河道改造等人类活动,浑河流域存在地面沉降的问题。地面沉降会导致地面下陷、建筑物破坏和地下管网破裂等问题。 综上所述,浑河流域的地质特征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存在过度开采问题,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因此,为了保护好浑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环境,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加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水利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水利工程地质环境分析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也开逐年增加,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不断增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地质环境。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研究水利工程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才能够及时的找出减少水利工程的破坏作用的方法,才能为我国的水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在新形势下治水思路的基础上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水利;地质;环境 随着水利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随之扩大,其中包含着有利影响,也包含着不利影响。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放任这些不利影响而不去管理,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需要我们在工程启动之前,对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寻找消除不利影响的具体措施,从而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1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从实践来看,不只是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反地质环境也会对水利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地质环境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等动力工程的地质现象,土地沉陷、沙土液化、黄沙湿陷以及边岸再造等各种各样的地表的变形破坏,还有地表的岩土体性质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水利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要调查和研究这些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及趋势,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不同的技术措施,用以防止和削弱这些变形造成的破坏。 在我国古代就有治坡先治水的说法,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水和土的作用,会减少岩土体的抗剪的强度,加大裂缝的水压和上浮力,从而减小了坡体原本的稳定性。如果没有水的作用力,那几乎不会产生滑坡动力工程带来的地质破坏的现象,除了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会对形成滑坡造成一定的影响。软弱的夹层,风化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夹层地下水作用下的泥化夹层等等,都很容易构成滑动面的构造。这些构造面,再结合水的作用,就会使动力工程地质的破坏更加剧烈。滑坡一般都与地表和地下的水系分布和运动的方向以及趋势,还有存在的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 2水利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堪忧 2.1水利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初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就已开始重视周围环境地质的分析和预测工作。相关的规范也为一些水利事故等地质问题提供了相应的预测方法,但是这些做法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利事故的发生,工程勘察中的水库坍塌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各不相同,而且受到季候和地域的影响,我国的工程地质环境也是相当复杂,而目前的环境评价方法只是广义的对工程地质分析进行指导,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地质环境。而且随着我国对水利开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人类对江河流域的影响不断深入,新的水利工程地质问题将不断出现,而且会越来越多,类型也将不同以往,因此,如果仅仅将水利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当做是地质灾害来分析是不科学的。 2.2出现问题的原因我国水利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水利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众多水利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黄河中上游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地区,其水质环境受到众多因素的 影响。本文将探究这些影响因素,以期提出相关对策以改善水质环境。 1. 自然因素 黄河中上游流域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水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降雨量的增加、高 山积雪的融化和气温的升高,导致了水体的极端波动和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从而 使水质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复杂性也为水质环境的变化 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2.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工业化的推进,都直接导致了水质环境的污染。放置污水、化肥、农药、废弃物等不 当处理,导致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同时,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水 土流失,也为水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3. 水文水资源环境 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环境也直接影响着水质环境。水的使用和开发活动,导 致水源的枯竭和河水的萎缩,从而直接影响了水质环境。同时,水库的建设和水文水资源 管理的不当,也为水质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河流干涸和河道拓宽,导致水的流动速度 加快,水质环境变化的机率也更大。 4. 不良天气 不良天气也是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暴雪、雨雪、强风、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对水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会导致污物直接排放到 水体中,更会导致因水位上升而淹没大量城镇和农田。 综上所述,黄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改善水质环境,必须 采取积极措施,包括加强自然保护,控制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污物,全面推进水文水资 源管理,稳定河道环境等。只有通过全面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水环境治理,才能保护好黄 河中上游流域水质环境,使其持续发挥重要的生态价值。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 究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是现代地质学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地球内部结构、地表物质运动、水文循环、环境演化等方面。地质构造研究是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地质构造研究的角度探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一、水文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 水文地质是以水文学为基础,探讨地下水的分布、运移、水质等问题的学科。地下水是地下构造和地表地貌、岩性、地层结构和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如何确定和分析地下水的来源、流动途径、补给特征、水质和水量等,就需要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史、露头地质状况、地质构造单元的分布规律、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 在地貌成因方面,广大的冲沟和峡谷会筑起水文障排,改变了局部的水文循环,并对河流水系变化、土地利用和地表水的地下补给等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层倾斜和横向变形造成了大量的河谷和漫滩,形成了黄土风化壳和黏性粘土层,因而形成了新构造一带的土壤侵蚀、坡面塑性变形和农田水灾等问题。在深部地表成因方面,深埋在地下的岩体与构造体的分布、结构、形态、裂缝、岩溶度、岩石性质、气体、

水文和地温等地质条件影响了地下水的形成、补给、途径、分布、质量和储量等。 在地震效应方面,地震活动是引起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因素。地震活动会对地下水系统产生影响,如水位变化、井涌、污染、流量变动、新地下水位的形成、奇异中数和饱和度的变化等。据研究表明,地震活动的震源、震源深度、震级、地下水位、扰动区域等因素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强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环境地质的地质构造研究 环境地质是以地质学为基础,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地学科学。该领域主要涉及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预防、治理等方面。因此,环境地质研究也需要地质构造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探讨区域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和演化的影响。 在自然灾害方面,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是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是引起地表变形、地面塌陷、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单元的变形和改造也会造成山地公路、隧道、大坝、港口和城市建筑的崩塌、斜坡移动、落石和城市塌陷等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研究需要对地形地貌、岩性、层序、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等进行综合研究,结合灾变区域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人类活动影响方面,地质构造的变形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变形对城市土壤压力、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质特征及资源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文地质特征及资源开发研究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第三大河流。黄河流经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水资源集散地之一。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水文地质条件造就了其丰富的资源。首先,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物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里的土地适宜种植稻谷、小麦等作物,同时也是棉花和油菜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之一。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表水对地下的渗透和沉积物中的孔隙水聚集所致。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层主要由河道旁的漫滩充水层和海岸前的混合充水层组成。这里的地下水流域面积广阔,水量充沛,供水能力很强。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还可以为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保障。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需求,人们提高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然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相关部门开始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首先,他们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调控措施,限制了过度开采地下水。同时,他们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利用河水的引水调配和高效灌溉技术,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他们加强了地下水监测和保护工作。通过建设地下水监测网,及时了解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他们

还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企业的监管,规定了合理的开采量,并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与资源开发研究紧密相关,亟需科学研究与 实践相结合。首先,科学家们需要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探索其地下水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构造、地下水流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科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等原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会发生变化,可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科学家们需要对这些变化进行监测和预测,为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的水文地质特征与资源开发研究密切相关。合理开发和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是平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控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及其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及其预测研究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和重要的经济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长江流域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特别是水资源问题愈来愈严重。为了更好地维护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文地质环境建模与预测研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水文地质环境建模 水文地质环境建模是对地质、水文、土地利用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以预 测水文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并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模型应用。 数据处理是指对大量的地质、水文和环境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获取 可靠的数据基础。模型构建是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数值计算、图像绘制等方法,构建出水文地质环境演变的数学模型。在模型应用中,需要进行模型的验证和误差修正,并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和对比试验等,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二、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主要针对长江流域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水资源管理问题,其建设的重点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型城市和工业区、汉江上游的平原区和川西的盆地区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也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为了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但是受限于地形地貌和人口密度,长江三角洲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尤为严峻。因此,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需要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机制。

汉江上游的平原区是中国的粮仓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由于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该地区面临的水资源紧张和水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为了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对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川西的盆地区是中国的水资源重镇之一,但也面临着地质构造复杂、水资源开 发难度大、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保障该地区的水资源并维护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环境建模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三、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预测研究主要针对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水资源开发利 用和水环境污染等前沿问题,旨在提高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水资源存储和分配中心之一,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 衡和大量的污染源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质量下降。为了减轻水资源压力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水文地质环境预测研究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水文数据统计、趋势分析和预测计算。同时,需要从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四、总结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与预测研究是中国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之一,对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长江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建模与预测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研究人员的水文地质学和环境科学水平,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和工作体系,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科研课题论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应用

78616 地理地质论文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相结合的应用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地区差异较大,相应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也区别甚大。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稍微的疏忽都会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对其进行细致勘查才能基本保障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正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如此重要,我们要加强二者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为水利工程的顺利运行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地质勘查工作的认真进行直接关系着水利工程方案的事实。在具体的实践中,水利工程事故常由地质问题引起,这些地质问题会导致工延长工期,甚至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1.1 水文地质勘查的目的

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主要依靠水文地质勘查,水文地质勘查主要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和评价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水文地质依据。水文地质勘查通过多样的测绘、勘探、观测等方法,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解决一些水文地质问题。 1.2 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 工程地质勘查主要是为了查明工程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而分析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趋利避害,利用有利地质地形,为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和施工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通常来说,工程地质勘查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规划勘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术施工设计。规划勘查是为了给水利工程选址提供依据,此阶段中主要是搜集和整理编制区域的地质、地形等资料,分析建设水利工程的可能性以及对水利建筑材料进行普查。可行性研究勘查则是为了选定坝址,坝型和引水线路等所进行的地质论证,进一步提供有用的水利工程地质资料。可行性研究勘查完成以后,则是初步设计勘查,是为了查明水库区和建筑物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的地质论证,据以给有关建筑物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技

河口地区水动力特性对沉积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河口地区水动力特性对沉积地质环境的影响 研究 河口地区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区域,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的重要地带。水动 力特性指的是水流的运动状态,包括流速、流向、流量等因素。这些水动力特性对河口地区的沉积地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水动力特性对河口地区的泥沙输运有显著影响。河口地区的水流速度较快,能够将河流中的悬浮泥沙带入河口。当水流进入海洋或湖泊时,流速会减慢,悬浮泥沙会沉淀下来,形成河口地区的沉积物。水流的速度越快,沉积物的带入量越大,沉积物也会相对粗糙。水流速度较快的河口地区,沉积物会呈现出较粗的砾石和砂砾沉积;而水流速度较慢的河口地区,则会形成较细的泥沙沉积。 其次,水动力特性还影响着河口地区的沉积物分布。在水流速度较快的地方, 泥沙会集中沉积,形成泥沙负荷较大的区域;而在水流速度较慢的地方,则会形成泥沙负荷较小的区域。这导致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分布差异。在泥沙负荷大的地区,泥沙的颗粒较大,沉积物较厚,容易形成河口滩涂等地貌特征。而在泥沙负荷小的地区,泥沙的颗粒较小,沉积物较薄,可能形成河口湖或浅滩。 第三,水动力特性还会影响河口地区的亚海洋气候环境。由于河口地区位于陆 地与海洋的交界处,海流和河流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水温、盐度和含氧量等参数发生变化。在水动力特性较强的河口地区,淡水和海水会混合,形成盐度和含氧量的垂直梯度。这种梯度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而在水动力特性较弱的地方,淡水和海水可能会出现层状分布,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 总之,河口地区的水动力特性对沉积地质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水动力 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河口地区的沉积过程和地貌形成机制。这对于河口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 (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 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 0 引言 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 1.1 自然地理 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 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断裂以西、以北属华北拗陷;断裂以东、以南属鲁西地块。中生代以来,由于强烈的断裂活动,形成了济阳拗陷区、临清拗陷区、鲁西隆起区及鲁西南潜隆起区等Ⅲ级构造单元。在拗陷和隆起区内,受断裂活动的影响和控制,并形成了众多的凸起和凹陷相间的构造格局。 1.3 地形地貌 区内除局部地段有丘陵残山外,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小于70m(黄海高程)。其中:鲁西地区地面标高为70~35m,鲁北地区地面标高为40~10m,滨海地区地面标高小于10m,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自南西向北东微倾,坡降一般为1:5000~1:10000。主要成因地貌类型有:剥蚀-溶蚀残丘、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冲海积平原五种。 1.4 浅层地下水文地质特征 图1 黄河下游(山东段)交通位置图

地质构造论文15篇

地质构造论文15篇 地质构造论文:老江底水电站地质构造论文 1坝址区基本地质环境 坝址位于峡谷进口河湾地段,河谷断面呈“U”字型峡谷,河流流向由S34W转向S81W,谷底高程1130~1145m,河床宽20~32m,枯季水面高程1140m,水面宽22m,水深约1~2m,正常蓄水位1182m高程谷口宽约85m,宽高比约2。谷底两岸积累有倒塌巨块石,左岸坡为悬崖,局部倒悬,山脊高程为1220~1441m左右;右岸山体雄厚,河面至1150m高程坡度陡,近直立,基岩暴露,以上坡度变为40~50°,植被发育,山脊高程为1585m左右。 坝址河谷掩盖层最厚为13.8m,成分为第四系倒塌积累、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四段(T2g4),岩性主要为中厚至厚层块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 坝址区构造简单,褶皱断裂均有发育,具有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坝区构造的性质特征对该坝址的成立与否起着打算作用。本文主要依据地质测绘结合钻探资料,对坝区简单的地质构造作概要的分析,并评价其对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3坝区地质构造特征 3.1总体特征 老江底水电站坝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钮构造变形区南东侧边缘与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界部位,构造运

动剧烈,具有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 坝区所在处的主体构造格局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延长的背、向斜,但在一些部位被同样是北东-南西向延长的一些断层所错动,所产生的地层效应总体是地层缺失,使得部分褶皱形态不再完整。区内还发育有少量的北西向断层,使得地层的错动和分布状况更加简单。特殊是区内后期又叠加了北西向构造,使构造轮廓更趋简单,但基本上没有转变区内主体构造格局为北东-南西向构造的特征。 在北东向褶皱中,背斜一般较紧闭,而向斜则比较宽缓。区内规模最大的褶皱为岔江向斜,坝区位于向斜南东翼。在坝区四周发育老江底向斜,该向斜位于雄武背斜与鲁邑背斜之间,同样沿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但被老江底断层严峻破坏,特殊是向斜的南东翼,基本上全部缺失,就连向斜的转折端大部分也被错失,仅在补作四周还保留有一段。坝址即位于残留的这段向斜转折端四周。 受大的褶皱构造作用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位于老江底压扭断层的上盘,受断层构造作用影响剧烈,在老江底向斜内部,特殊是靠近转折端的部位,还发育有更次级的小褶皱,在坝区表现很明显。后期又受到构造作用,形成北西向的构造形迹,使得北东向褶皱形态又进一步发生转变,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的叠加导致地质露头简单多样的构造形迹和多变的岩层产状。下面分别从断层、褶皱两个方面分析坝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3.2断层 在坝区四周,具有肯定规模的断层发育两条,分别为老江底断层(F1)和下普里-补作断层(F13)。

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毕业论文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完成人: 班级: 学制: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1) 0引言 (1) 1水资源概况 (2) 总概况 (2) 地下水资源量 (3) 地下水分类 (3) 地表水资源量 (6) 水质 (6) 水化学特征 (6) 地下水水质评价 (6)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7) 河流水质评价 (7) 2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 (8) 降水量与蒸发量 (8) 水文地质概况 (8) 东部平原含水组 (8) 西部垄岗含水层 (9) 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 地下水开采现状 (9) 地下水开采存在的问题 (10) 地下水严重开采 (10) 水资源浪费严重 (10) 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10) 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开采井布局和水资源管理的不合理 (10)

4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1) 5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Abstract (12)

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研究南阳地区水文地质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南阳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含水层再结合前人大量地质和科研工作的多项成果资料,探究了南阳地区地下水富集规律,得出了南阳地区水资源总特征、地下水类型、水质状况以及影响地下水分布的因素。根据目前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分布;南阳 0 引言 南阳盆地位于秦岭以南,气候分布带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向亚热带过度的特点,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雨热同期。但是年内将水分配不均,常形成本区的旱涝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蒸发量为。全市大小河流共有20多条,其中白河是流经南阳城区的最大天然水系,河水常年补给地下水。现有小型水库56座,水库总容量多亿立方米。 该市水系分属长江、淮河、和黄河。长江水系汉江流域面积2376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89%;淮河水系流域面积280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1%;黄河水系流域面积仅2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降水量830mm,是河南省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之一。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道78条,其中流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有3条;流域面积在1000~5000平方千米的河道有9条;100~1000平方千米的河道有66条。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南阳地区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南阳地区水资源分布及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河流水运环境分析 毕业论文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河流水运环境分析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年级:年春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内容摘要 水是人和一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物质条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水环境的可靠保障。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水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流通的纽带。全世界促进经济发展的贸易来往,10%的货物都是通过河道运输来完成的。在水运发展的同时,也给河道和水环境带来了污染,尤其是因船舶发生突发性大规模的溢油事故给河道及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防范船舶污染保护河道环境便首先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无论从目前防治水污染的迫切任务来看,还是从保证水资源永久利用的长远目标来看,强化水运环保机构和增强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机构转变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本论文结合国情阐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环保法,水法和国际防污公约等,同时对水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了介绍。 关键词:水运环境;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治措施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 (1) 1 水运环境概述 (3) 1.1 水环境基础知识 (3) 1.1.1 水环境问题提出 (3) 1.1.2 水环境基本概念 (4) 1.2 水运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 (5) 1.3 水运工程建设对水域生态环境综合影响 (5) 1.4 水运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6) 2 水运环境保护战略分析 (9) 2.1 水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 2.1.1 水运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9) 2.1.2 水运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战略 (10) 2.2 水运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0) 2.3 水运环境监测 (11) 2.4 水运环境保护验收 (12) 3 水运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及政策分析 (15) 3.1 水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5) 3.2 水运环境保护法规文件 (16) 3.3 水运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16) 4 水运环境保护措施分析(结合案例) (18) 4.1 水运环境保护案例具体内容 (18) 4.2 问题产生原因 (18) 4.3 问题解决措施 (19) 结论与展望 (22) 参考文献 (2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