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

J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适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蚁体内表面印在用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J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屮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J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J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關虫、介形虫等。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J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J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适,分析阐明这些构适的功能,垂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J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J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丿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J浮游相:生物一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岩石类型一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 分布区一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实例一晩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

J壳相(底栖相):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台地区。

J混合相:生物一一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一一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一一正常浅海。

J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坏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纯净的灰岩。

J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J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H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脅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J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J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屮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屮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也称“推土机式”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的地层形成方式,也称“钢筋水泥式”。

J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FH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F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J海进(侵)序列: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J退覆: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J海退序列: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大体一致,古水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的盆地。

(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朿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沉积。

旋冋沉积作用: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非旋冋沉积作用:不能形成规律朿复的沉积作用。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J地层层序律:正常层序下(岩层未发生倒转),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即“下老上新”。

J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J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指在“期”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待征的对应关系。

J穿时: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不一致的或是斜交的。

J沉积组合(建造)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共生组合情况分析其沉积过程的构造背景。

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

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是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

J威尔逊旋冋:从板块构适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发展模式。

"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鲤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屮期陡山沱组。震旦系:“寒武系之下,五台群或泰山群变质岩系之上的一套未变质岩系”。为我国待有的地层单位,即新元古界屮上部部分,地质时间为850-600Ma o 1975年正式确立三峡剖面为震旦系层型剖面。

J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最繁盛,个体微小(l-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它是第一个带壳生物群,作为寒武纪的起点。

J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的生物群,距今5.3亿年。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魚形动物。它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东吴运动:发生于b/P" 1、大规模海退: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平行不整合,茅口顶部缺失Neomisellma带;2、玄武岩喷发;3、华夏古陆上升;4、钦防海槽褶皱冋返。

联合古大陆:C2-PJ匕美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带:P西们利亚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形成乌拉尔褶皱带。

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三脅纪晚期,芜城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侏罗纪,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末期与芜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白垩纪,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

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

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其建立在岩

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地层対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

的种类也不同。

4穿吋性:在持续地海侵海退的情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两侧对称体制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

6地层書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瓦尔特和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 building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ocean basin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9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在一个特定

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旋冋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吋,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

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11非补偿盆地:非补偿沉积:山于构造活动强烈造成同沉积断裂背景下的可容纳空间高速增长, 或物源不充分所形成的盆地内沉积物供给相对不足的现彖。具有非补偿沉积的盆地叫非补偿盆

12平行不整合:两套地层之问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的产状平行-致。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常常标志看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层理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

14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

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15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16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17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18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

19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20重演律:个体发育一生物每个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的整个历程。即从受精卵起T个体

死亡为止的全过程

系统发生一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重演律一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21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22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

整的种名

23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24物种: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5变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26遗传: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基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使物种在各个世代保持自身的特性27共生:共同生活,互不损害对方

28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29进化的不町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30共栖: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碍(麻雀与红脚隼-巢寄生)31心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

常发展水平

32集群绝灭:生物灭绝率突然数十倍地增高波及全球或大区;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宙、代、纪、世、期和时六级。

33浮游生物: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

2.以高等植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一二叠纪、屮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苔薛植物时代、骸类

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和高等被子植物时代。

3.以脊椎动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一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鱼形超纲时代、两栖动

沉积、断层接触五种类型。

20. 抛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 哺乳动物时代。

4. 我国东部自三叠纪初期开始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一直延续_三叠纪—末, 而 印之运动 运动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局面,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我国东部从 南北分耳转向 东西分异。

5. 古生代期间,华北地台分别于 寒武纪、早奥陶纪和屮奥陶纪时期,普遍沉积陆表浅海相、 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地层,又于晚奥陶-早石炭纪时期为遭受剥蚀的古陆环境。

6. 显生宙期间发生了五次重大世界性地壳运动,从老到新依次为加里东、海西、印之、 燕山和喜马拉雅。

7. 化石的保存类型大致分为实体化石、横铸化石、_遗迹化石一、化学化石四大类。

8. 植物界可划分为 苔蘇植物、啟类植物、裸€植物、被N 植物一和

他了和花粉植物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9.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索和成岩作用 五个条件。

10.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纽」、邂、―段、辰四级。

11. 地层加积方式有垂向加积、侧向加积。

12. 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综合标志。

13. 威尔逊旋迥分为 胚胎期、初始洋盆、成熟大洋期、衰退大洋期、残余大洋期、消亡期 六 个阶段。

14. 古生代划分为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六个纪。

15. 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两类地层系统。

16. 石化作用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17. —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 整合、 不整合、侵入 18.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匸要有野外直接追溯对比、岩石相似性对比、古生物对比、地质 事件对比、古地磁极性对比、同位素年龄对比。

19. 保存有笔石类化石的三种沉积相分别是陆相、海相 和 过渡相° 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进化阶段。

二、填空题(共29-32分,毎空1分)

1、 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右、 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

2、 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活:生物木身条件、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右化条 件。J

3、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右、遗迹化石、化学化右。J

4、 化石的分类:界、门、纲、忖、科、属、种。J

5、 艇类属于原生动物门、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菊石属于软体动物门、三叶虫属于节肢动 物门、笔石属于 半索 动

物门、恐龙属于 爬行 动物门、鲸伟?属于 哺乳 动物门、叠层石属于 蓝 藻植物门。V

6、 蜓类化石看到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的叫 轴切面:看到初房、隔礙、房室、壳圈数的叫 旋切面。

7、 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单带型、双带型、泡沫型、三带型° J

8、 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块状复体、从状复体、蔓延状复体。J

9、 分左右壳的为双秃动物,它双瓣壳对等,单瓣壳两侧不对称;分背腹壳的为腕足动物, 它双瓣壳不等,单瓣壳两侧

对称:J

10、 双壳动物的耐盐性广:造礁珊瑚、部分腕足动物的耐盐性窄。J

11、 菊石化石根据旋潘壳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 卷、 半外 卷、 半内 卷、内 卷。J

12、 菊石化石的缝合线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鹦鹉螺型、无棱菊右烈、棱菊石熨、 齿菊石型、菊石

型。J

13、 三叶虫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大尾型。V

14、 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螺顶指向主端的为 石燕贝型,螺顶指向背方的为 无洞贝烈,螺顶指 向两侧的为

无窗贝型。J

15、 笔石枝按生长方向分为7类: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Illi 式、上攀式。J

16、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原蕨植物为主,地质时代是一D丄2 :脊枇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的是两栖类,但它不

能远离水,只能在水边的陆地上生活:J

17、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角石嫄,其地质年代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stQ :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蜥

蝴,其地质年代绘早-聃世,现归属两栖纲;呵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始祖鸟、国内为屮华龙吗° J

18、泥盆纪也称为角类的时代;石炭-二叠纪也称为两栖类的时代:中生代也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

动物的时代。J

19、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在:营养方式,生活方式,生长方式。J

20、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原核生物一真核生物;水生植物一陆生植物:總子植物f种了植物。J

21、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有:高山区、平原区、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J

22、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有:极地区、寒带区、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J

23、根据海洋生物的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J

24、鲍马序列自下而上包括:递变(或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和均匀层理。J

25、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角度不幣合、平行不整合、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J

26、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它系造陆运动所致;上下地层产状不

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它系造山运动所致。J

27、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称为沉积接触,盖层的底部常含成分为下伏岩右的砾

石;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称为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J

28、地层划分的依据包括: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特征、地层的車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其他

属性°

29、地层对比的上要依据和方法包括:岩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面对比、同位索方法、磁性

地层对比、旋冋地层对比。

30、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及级别依序分别是一群、组、段、层,其中纽是岩石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J

31、构造变形或变质作用强烈地区,很难恢复原生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多采用岩群、岩组、岩段来划分。

32、年代地层单位分六级,依序分别是一宇、界、系、统、阶、时带: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

世、期、时。其中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J

33、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间隔带、哑带。

34、主要的层型类型包括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J

35、用來确定国际系、统和阶之间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称为金钉子。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27c层之底己己确立为全

球二叠系一三叠系的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是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辅助层型剖面。

36、根据基底下降幅度、海水深度与沉积厚度关系,将盆地分为: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和超补偿盆地。J

37、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有:沉积物组分和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分析、沉积物厚度分析、沉积相和沉积古

地理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和构造运动面分析。J

38、板块边?界通常包括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其中离散型为大洋中脊,俯冲会聚型为

海沟,碰撞会聚熨为褶皱带,平错梨为转换断层。J

39、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为陆核的形成期:古元古代为原地台的形成期;屮新元古代为似盖

层和盖层的形成期。J

40、华北板块形成于珂末的鬥梁运动(18亿年);扬子板块形成于旳的晋宁运动(&10亿年)。J

41、泛大陆在二再纪末期形成,又在三再纪开始分裂。J

42、志留纪分四世,泥盆纪分三世,二叠系分三统,白垩系分二统。J

43、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于早古生代末(时间)的加里东运动。

44、屮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 裸了-植物的时代和菊右.的时代。鱼类繁盛于

泥盆纪,两栖类繁盛于石炭、二叠纪。J

45、生物相包括底栖相、浮游相、礁相。J

46、东吴运动发生于屮晚二希世之间,其主要表现有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和华夏古陆上a_。J

47、腕足类的腕螺类型有无窗贝型、无洞贝型和石燕贝型。J

48、屮国东部古地理面貌中生代以前主要为通北_分异:中生代以后则转为东西分爪 J

三、简答题(共24分,每题6分)

1、简述造礁珊瑚的形成条件V

水深在20m左右最适宜:温度18-30*0,最适宜温度20-25°C:盐度34-37%。;水体清澈。现今赤道南北纬30度范围内(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珊瑚礁发育。

2、简述遗迹化石概念及其意义

保存在岩层屮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称为遗迹化石,它对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简述三叶虫的演化趋势J

早寒武世(WJ:小尾型即头大尾小,头鞍锥形、向前收缩,眼叶大、新月形,胸部多节多刺;屮寒武世(丘23):等尾型即尾甲a头甲,头鞍两侧平行或截锥形、眼叶减小,胸节减少;屮、晩寒武世出现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晩寒武世屮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奥陶纪■志留纪(O-S):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不明显,胸节进一步减少,尾甲变大、大尾型即尾甲>头甲:泥盆纪-二盜纪(D-P):仅镜眼虫冃少量孑遗分子较为重要;二叠纪末(P3):绝灭。

4、简述三叶虫纲的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试纪至二猪纪(e-P):寒慎纪,占统治地位,最繁盛期: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地位;志留纪至二替纪,急剧衰退,只留少数类别;二替纪末绝灭。

5、简述腕足动物的演化趋势J

寒武纪以无饺纲为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具饺纲的三分贝H、正形贝H、五房贝Id和扭月贝H进入顶烽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构造复杂化,如五房贝;

6、简述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

腕足动物始现于早寒武世;经历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脅纪;于二脊纪末急剧衰退;中生代数最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代之以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7、简述笔石的演化趋势J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H为主,如网格笔石;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H无轴亚冃均分笔石动物群为主,如对笔石:中晚奥陶世:正笔石H有轴亚H双笔石科类大量緊盛:si: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H,有轴亚目);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奥陶纪是鹦鹉螺类垠繁盛的时期,以直壳类为主,壳体较大,壳内体管构造复杂。

8、简述笔石纲地史分布

树形笔石H(e2-c.)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繁盛,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正笔石H (Oi-D.)始现于早奥陶世,奥陶纪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绝灭。

9、简述四射珊瑚的演化趋势J

志留纪主要为单带型(除隔壁外,只有横板)和泡沫型,可形成小型珊瑚礁;

10、简述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指生物周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索的总和。其屮,生物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共生及食物链;食物链系指一定环境范围内,各种生物通过食物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非生物因索包括物理因索和化学因素,如温度、深度、光线、底质、气体、盐度等。

1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的制约性一环境从根木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2)生物的适应性一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改造环境。(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4)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无限的。

12、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索V

(1)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深(海拔)、光线、盐度、底质及其他因索如含氧量、有害气体、水体流动性和海拔等,它们是相互爆响的,比如:随着水深加大,则压力和盐分也増加,而温度、含氧量和光线均下降(2)生物因素,指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扌舌:共生、共栖、寄生和食物链等。

13、简述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來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來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变过程。要注意两点:化石保存具有不完整性;化石是原地埋藏还是异地埠藏。

14、简述瓦尔特相(定)律J

只有那些H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匝咎在一起。(2分)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可以依据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或横向上的依次变化來推测橫向上或纵向上的依次变化。(2分)如果不相邻的两个沉积相在横向上或纵向上起置在一起,说明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构造变动。(2分)

15、简述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原理V

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金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戏物质纪录。(2分)但是,地质作用赖以发生的环境因索与介质木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不同速度和规模不断变化的,必须遵循辩证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现实类比分析,切不可生搬换套。(3分)

16、简述穿时普遍性原理J

山于搬运介质沿水平方向的位移作用,使得沉积物发生横向堆积,随着环境的变迁,所形成的岩石地层必然是穿时的,(2分)也就是说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总是不一致的,或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斜交的,(2分)这种穿时性在岩石地层单位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带也具有穿时性。(2分)

17、简述地层层序律J

地层层序律包括三个方面:(I)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仲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3)地层盜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18、简述建组的条件V

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成因相关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较一致;3)顶底界线明显,可以是不整合界线或明显的整合界线,组内不能有不整合界线;4)一定厚度和分布范風(一般要求能在1/5力-1/20 万区域地质图上表达)。

19、写出下列各门类生物化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J

20、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类型J

(1)整合接触:地层连续、没有明显缺失,岩层产状一致。包括:

地层间连续:沉积作用没有屮断,地层没有缺失,地层待征相同。

地层间间断: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剥蚀作用,常表现为岩性的截然变化。

(2)不整合接触:地层不连续、存在明显缺失。包括:

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表明不仅存在明显间断和剥蚀,而且有构造变动。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表明存在明显间断和剥蚀。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孟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年轻沉积溢层的底部常含成分为下伏岩石的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來源于地层的捕虏体,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21、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⑴菌藻梢物阶段: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0 2,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杭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门植物,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⑶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D3-P2O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D3-G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⑷裸子植物阶段: P3-K|,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P3-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Q植物极盛,匝要的聚煤期:⑸被子植物阶段:K2-Rec.,被子植物在植物界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

后形成当代植物群面貌。

22、简述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J

沉积环境的上要识别标志包括:(I)生物标志,通过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进行生态环境恢复;(2)物理标志,利用岩性的颜色、成分和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化学及生物成因构造进行岩相分析;(3)化学标志,

23、简述前寒武系的特征J

(I)时限长(46-5.4亿年);(2)地层普遍变质(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3)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

(4)生物化石稀少(以分子化石为主,化石无硬壳、后期破坏);(5)大气圈、水圈极酸性、极还原,与现在不同;(6)矿产丰富(Fe、Au、U)。

24、简述太古界到元古界地层的变化特征

从A「到Pt,从老到新,(1)地层变质程度山深到浅,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的麻粒岩,片麻岩,角闪岩等: (2)火山岩山多到少,太古界为超基性、基性火山岩,元古界多为钙碱性火山岩;(3)沉积岩山少到多,太古代晚期夹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元古代晚期大戢发育碳酸盐岩、證层石和红色沉积,说明大气圈、水圈含氧議增加。

25、简述慮旦系特征J

I)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2)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在Ediacaran以前出现后生动物胚胎一少最带壳化石,整体上化石仍然较少,保存较差,无法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建阶和分带,有别于古生界(有机界)。3)冰川沉积发育(低纬度大陆冰盖儿

26、简述南丹型泥盆系和象州型泥盆系的特点J 南丹型泥盆系: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沉积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杷(台内断杷I)沉积。

象州型泥盆系: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双壳、三叶虫、棘皮类等多门类底化石和层孔虫、珊瑚和苔薛虫适礁生物广布为特征;

沉积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27、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1)生物界一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

(2)属加里东构适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利增生(陆相沉积、生物1二陆)

(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28、印支运动对屮国东部的影响:J

1发生的时间T2/T3/,山黄汲清(1945)命名;2表现:

a.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匝大变化

b.屮国东部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

c.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FB, Bayan Har FB,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d.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Circum-

Pacific 开始发育

29、燕山运动对屮国东部的影响J

1燕山运动由翁文澈(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⑵、晚(K22/K23)三期

2使太行山一雪峰山以西人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隆起帶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伫

3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1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一鸡西,浙西一浙东)

5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Il 1活

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30、新生代的基本特征:J

1沉积物固结较差,E己基本固结成岩,N (即M)尚未完全固结,Q (即N?)为耒固结的松散物质;2生物界: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时代:3地球构造巨大变革期,特别是古近纪,Fhys仅残留下地中海, Alps III和喜马拉雅山形成,环太平洋沟一弧一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冇。

31、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的影响:V

1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地貌格局;2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3卩engaea继续分裂。

四、论述题(14分)

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I牛物木身条件:具冇硬体的牛物保存为化石的阿能性较大,如无脊桩动物中的徐种贝壳,脊桩动物的骨骼等。因为唤体主耍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卜一,生物遗体容易煥损。PH值小于7. 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卜?来。此外,还会受到生活右的动物存食、细苗腐蚀等因索的彩响。

3.时间因索:生物死后迅速理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长期理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埋藏条件:牛物死后因被不肚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如果牛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牛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但若被粗碎們物质埋藏.由丁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在特殊条件"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理藏,可以保存完”的化石"

5.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2;■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利化石的保存。在碎屑岩屮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枳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爻破坏。

试述早古生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儿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毎类堵在早古生代出现,因此,早古生代又被称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早古生代比较重要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有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以及牙形石(3分)。早古生代末,出现了原始的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1分)。

早古生代最初期,主要有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小壳动物群山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组成,出现于震旦系末期,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其大最繁盛是寒武纪开始的标志(1.5分)。澄江动物群发现于我国云南澄江,山多门类无壳和具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组成,始现于5.3亿年左右,是继小壳动物群后很快出现的又一动物群(1.5分)。三叶虫出现于早寒武世,整个早古生代均较繁盛,但在寒武纪最为重要,也是寒武纪最重要的化石,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朿要依据(1分)。笔石出现于屮寒武世,寒武纪主要为树形笔石,正笔石类出现于早奥陶世,是奥陶、志留纪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1分)。腕足类口早寒武世出现并广泛分布,早期主要是一些原始的无狡纲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志留纪则相对较少,内部构造也复杂化(1分)。头足类自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为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类的巫要发展时期,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落(1分)。珊瑚出现于寒武纪晚期,晚奥陶纪世开始繁盛,主要为单带型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志留纪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繁盛(0.5分)。双壳类也出现于寒武纪,但在早古生代不重要。早古生代末志留纪,出现了原始的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0.5分)。

五、选择题(10分,每空1分)

1?各类岩石中,(1 )最容易找到化石?(1)沉积岩(2)大理石(3)火成岩(4)变质岩。

2.古生代的代表性化石是(3 )。(1)裸子植物(2)恐龙(3)三叶虫(4)哺乳类

3.在地层屮找到大量的珊瑚化石时,我们可以推论可能是()沉积环境。(1)温带清澈的深海(2)热带清澈的浅海(3)寒带清澈的浅海(4)热带污浊的浅海

4.根据地层中的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无法推论该地层的()。⑴当时沉积的环境⑵沉枳时水的流量⑶沉积时水流的速度(4)沉积时的年代。

41.地层划分主要方法:构造学的方法: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岩石学的方法:依据岩性待征、

沉积旋冋古生物学的方法:依据化石面貌

12?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野外直接追索对比岩石或岩性相似性对比古生物标志的对比地质事件的对比,包括地磁极性反转对比、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对比、冰川事件的对比同位索年龄的测定

13.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各类地层单位系统的划分标准不一样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生物地层单位往往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但山于生物迁移的速度不同,也存在穿时现象。

11.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学)地层的形成环境条件和分布特征,恢复当时的海陆分布古地理轮廓(沉积古地理学)硏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历史的相互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历史大地构造学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doc

思考题与习题 1.一台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__________,斜率 C=___________。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3.若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电刷没有放在几何中性线的位置上,试问此时电机正、反转时的输出特性是 否一样为什么 4. 根据上题 1 中已知条件,求该转速下的输出电流I a和空载输出电压U a0。 5.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电压与_________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6.测速发电机转速为零时,实际输出电压不为零,此时的输出电压称为____________ 。 7.与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相比,直流测速发电机有何优点 8. 用作阻尼组件的交流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斜率_________,而对线性度等精度指针的要求是 次要的。 9.为了减小由于磁路和转子电的不对称性对性能的影响,杯形转子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通常是 () A.二极电机 B.四极电机 C.六极电机 D.八极电机 10.为什么异步测速发电机的转子都用非磁性空心杯结构,而不用鼠笼式结构 11.异步测速发电机在理想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与转子转速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非线性同方向变化; C.成正比; D.非线性反方向变化 答案 1、.一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斜率 C=。 U a Ke n Cn =50 R a 1 R L C=50/3000= K e=C(1R a)= X (1+180/2000)= R L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答:直流测速发电机,当不考虑电枢反应,且认为励磁磁通、 R 和R 都能保持为常数时可认为其特性是线性的。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 实验一:柏努利方程实验 1. 关闭出口阀,旋转测压管小孔使其处于不同方向(垂直或正对 流向),观测并记录各测压管中的液柱高度H 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各测压管旋转时,液柱高度H 有无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 么?这一高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在关闭出口阀情况下,各测压管无论如何旋转液柱高度H 无任何变化。这一现象可通过柏努利方程得到解释:当管内流速u =0时动压头02 2 ==u H 动 ,流体没有运动就不存在阻力,即Σh f =0,由于流体保持静止状态也就无外功加入,既W e =0,此时该式反映流体静止状态 见(P31)。这一液位高度的物理意义是总能量(总压头)。 (2) A 、B 、C 、D 、E 测压管内的液位是否同一高度?为什么? 答:A 、B 、C 、D 、E 测压管内的液位在同一高度(排除测量基准和人为误差)。这一现象说明各测压管总能量相等。 2. 当流量计阀门半开时,将测压管小孔转到垂直或正对流向,观 察其的液位高度H / 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各H / 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当测压管小孔转到正对流向时H / 值指该测压点的冲压头H / 冲;当测压管小孔转到垂直流向时H / 值指该测压点的静压头H / 静;两者之间的差值为动压头H / 动=H / 冲-H / 静。 (2) 对同一测压点比较H 与H / 各值之差,并分析其原因。

答:对同一测压点H >H /值,而上游的测压点H / 值均大于下游相邻测压点H / 值,原因显然是各点总能量相等的前提下减去上、下游相邻测压点之间的流体阻力损失Σh f 所致。 (3) 为什么离水槽越远H 与H / 差值越大? (4) 答:离水槽越远流体阻力损失Σh f 就越大,就直管阻力公式可 以看出2 2 u d l H f ? ?=λ与管长l 呈正比。 3. 当流量计阀门全开时,将测压管小孔转到垂直或正对流向,观察其的液位高度 H 2222d c u u = 22 ab u ρcd p ρab p 2 2 u d l H f ??=λ计算流量计阀门半开和 全开A 点以及C 点所处截面流速大小。 答:注:A 点处的管径d=(m) ;C 点处的管径d=(m) A 点半开时的流速: 135.00145 .036004 08.0360042 2=???=???= ππd Vs u A 半 (m/s ) A 点全开时的流速: 269.00145.036004 16.0360042 2=???=???= ππd Vs u A 全 (m/s ) C 点半开时的流速: 1965.0012 .036004 08.0360042 2=???=???=ππd Vs u c 半 (m/s ) C 点全开时的流速: 393.0012.036004 16.0360042 2=???=???= ππd Vs u c 全 (m/s ) 实验二:雷诺实验 1. 根据雷诺实验测定的读数和观察流态现象,列举层流和湍流临界雷诺准数的计算过程,并提供数据完整的原始数据表。 答:根据观察流态,层流临界状态时流量为90( l/h )

化工原理思考题汇总

实验五,填料塔 1.风机为什么要用旁通阀调节流量? 答:因为如果不用旁通阀,在启动风机后,风机一开动将使系统内气速突然上升可能碰坏空气转子流量计。所以要在风机启动后再通过关小旁通阀的方法调节空气流量。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吸收过程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 答:实验数据表明,相平衡常数m很小,液相阻力m/kx也很小,导致总阻力1/k y 基本上为气相阻力1/k y 所决定,或说为1/k y 所控制,称为气膜控制。 3. 在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液封装置是如何设计的? 答:塔底的液封主要为了避免塔内气体介质的逸出,稳定塔内操作压力,保持液面高度。 填料吸收塔一波采用U形管或液封罐型液封装置。 液封装置是采用液封罐液面高度通过插入管维持设备系统内一定压力,从而防止空气进入系统内或介质外泄。 U形管型液封装置是利用U形管内充满液体,依靠U形管的液封高度阻止设备系统内物料排放时不带出气体,并维持系统内一定压力。 4. 要提高氨水浓度(不改变进气浓度)有什么方法?又会带来什么问题? 答:要提高氨水浓度,可以提高流量L,降低温度T a 吸收液浓度提高,气-液平衡关系不服从亨利定律,只能用公式 进行计算。 5. 溶剂量和气体量的多少对传质系数有什么影响?Y2如何变化(从推动力和阻力两方面分析其原因)? 答:气体量增大,操作线AB的斜率LS/GB随之减小,传质推动力亦随之减小,出口气体组成上升,吸收率减小。

实验六精馏塔 (a)在精馏操作过程中,回流温度发生波动,对操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馏出物的纯度可能不高,降低塔的分离效率。 (b)在板式塔中,气体、液体在塔内流动中,可能会出现几种操作现象? 答:4种:液泛,液沫夹带,漏液 网上答案:5种 a、沸点气相Δ=0 b、沸点液相Δ=1 c、气-液相 0<Δ<1 d、冷液Δ>1 e、过热蒸汽Δ<0 (c)如何判断精馏塔内的操作是否正常合理?如何判断塔内的操作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答:1)看显示的温度是否正常 2)塔顶温度上升至设定的80摄氏度后,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即处于稳定状态(d) 是否精馏塔越高,产量越大? 答:否 (e)精馏塔加高能否得到无水酒精? 答:`不能, (f)结合本实验说明影响精馏操作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包括操作压力、进料组成和热状况、塔顶回流、全塔的物料平衡和稳定、冷凝器和再沸器的传热性能,设备散热情况等 第二种答案:1.进料组份是否稳定2、塔釜加热器热源是否稳定键; 3、塔压控制是否稳定 (g)操作中加大回流比应如何进行?有何利弊? 答:加大回流比的措施,一是减少馏出液量,二是加大塔釜的加热速率和塔顶的冷凝速率. 加大回流比能提高塔顶馏出液组成xD,但能耗也随之增加。 (h)精馏塔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塔顶采出率太大而造成产品不合格时,要恢复正常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降低采出率,即减小采出量 答:降低采出率,即减少采出率. 降低回流比 (1)什么是全回流?特点? 在精馏操作中,若塔顶上升蒸汽经冷凝后全部回流至塔内,则这种操作方法称为全回流。全回流时的回流比R等于无穷大。此时塔顶产品为零,通常进料和塔底产品也为零,即既不进料也不从塔内取出产品。显然全回流操作对实际生产是无意义的。但是全回流便于控制,因此在精馏塔的开工调试阶段及实验精馏塔中,常采用全回流操作。 (3)在精馏实验中如何判断塔的操作已达到稳定? 当出现回流现象的时候,就表示塔的操作已稳定。就可以测样液的折射率了。 (4)什么叫灵敏板?受哪些因素影响? 一个正常操作的精馏塔当受到某一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回流比、进料组成发生波动等),全塔各板的组成发生变动,全塔的温度分布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有可能用测量温度的方法预示塔内组成尤其是塔顶馏出液的变化。 在一定总压下,塔顶温度是馏出液组成的直接反映。但在高纯度分离时,在塔顶(或塔底)相当高的一个塔段中温度变化极小,典型的温度分布曲线如图所示。这样,当塔顶温度有了可觉察的变化,馏出液组成的波动早已超出允许的范围。以乙苯-苯乙烯在8KPa下减压

习题与思考题 X页.doc

第一章习题与思考题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些?试绘图说明其特征。 2、实际金屈屮冇哪些晶体缺陷?晶体缺陷对金屈的性能冇何影响? 3、为什么单晶体具有乞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 4、试计算面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 5、什么是位错?位错密度的大小对金属强度有何影响? 6、晶体在结晶时,晶核形成种类有几种?什么是变质处理? 7、置换固溶体屮,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 8、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区别何在?举例说明Z。 9、解释下列名词:晶格、晶胞、晶体、晶面、晶向、晶粒、点缺陷、面缺陷、线缺陷、相、固溶强化、金属化合物、固溶体 第二章习题与思考题 1、什么叫结晶、过冷现象、过冷度?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 2、金属的晶粒大小对力学性能有何影响?控制金属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3、如果其它条件相同,试比较下列铸造条件下,铸件晶粒的大小: (1)金属型浇注与砂型浇注; (2)浇注温度高与浇注温度低; (3)铸成薄壁件与铸成厚壁件; (4)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与中心部分; (5)浇注时采用振动与不采用振动。 4、金属铸锭通常由哪儿个晶区组成?它们的组织和性能有何特点? 第三章习题与思考题 1、现有人〃两元素纟R成如图3.1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月与〃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稈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己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量总是高于原液相屮含〃量。 (3) M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古I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都不相同,故在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化工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 3.答案:p= 30.04kPa =0.296atm=3.06mH2O 该压力为表压 常见错误:答成绝压 5.答案:图和推算过程略Δp=(ρHg - ρH2O) g (R1+R2)=228.4kPa 7.已知n=121 d=0.02m u=9 m/s T=313K p = 248.7 × 103 Pa M=29 g/mol 答案:(1) ρ = pM/RT = 2.77 kg/m3 q m =q vρ= n 0.785d2 u ρ =0.942 kg/s (2) q v = n 0.785d2 u = 0.343 m3/s (2) V0/V =(T0p)/(Tp0) = 2.14 q v0 =2.14 q v = 0.734 m3/s 常见错误: (1)n没有计入 (2)p0按照98.7 × 103 pa计算 8. 已知d1=0.05m d2=0.068m q v=3.33×10-3 m3/s (1)q m1= q m2 =q vρ =6.09 kg/s (2) u1= q v1/(0.785d12) =1.70 m/s u2 = q v2/(0.785d22) =0.92 m/s (3) G1 = q m1/(0.785d12) =3105 kg/m2?s G2 = q m2/(0.785d22) =1679 kg/m2?s 常见错误:直径d算错 9. 图略 q v= 0.0167 m3/s d1= 0.2m d2= 0.1m u1= 0.532m/s u2= 2.127m/s (1) 在A、B面之间立柏努利方程,得到p A-p B= 7.02×103 Pa p A-p B=0.5gρH2O +(ρCCl4-ρH2O)gR R=0.343m (2) 在A、B面之间立柏努利方程,得到p A-p B= 2.13×103 Pa p A-p B= (ρCCl4-ρH2O)gR R=0.343m 所以R没有变化 12. 图略 取高位储槽液面为1-1液面,管路出口为2-2截面,以出口为基准水平面 已知q v= 0.00139 m3/s u1= 0 m/s u2 = 1.626 m/s p1= 0(表压) p2= 9.807×103 Pa(表压) 在1-1面和2-2面之间立柏努利方程Δz = 4.37m 注意:答题时出口侧的选择: 为了便于统一,建议选择出口侧为2-2面,u2为管路中流体的流速,不为0,压力为出口容器的压力,不是管路内流体压力

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 1、压力与剪应力的方向及作用面有何不同 答:压力垂直作用于流体表面,方向指向流体的作用面,剪应力平行作用于流体表面,方向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2、试说明粘度的单位、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答:单位是N·S/m2即Pa·s,也用cp,1cp=1mPa·s,物理意义为: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运动和碰撞,与流体的种类、温度及压力有关 3、采用U型压差计测某阀门前后的压力差,压差计的读数与U型压差计放置的位置有关吗?答:无关,对于均匀管路,无论如何放置,在流量及管路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流动阻力均相同,因此U型压差计的读数相同,但两截面的压力差却不相同。 4、流体流动有几种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流型有两种,层流和湍流,依据是:Re≤2000时,流动为层流;Re≥4000时,为湍流,2000≤Re≤4000时,可能为层流,也可能为湍流 5、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雷诺数表示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黏性力的对比关系,反映流体流动的湍动状态 6、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层流没有径向脉动,湍流有径向脉动 7、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时,在径向上从管壁到管中心可分为哪几个区域? 答:层流内层、过渡层和湍流气体三个区域。 8、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流动,若管径一定而流量增大一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又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层流时W f∝u,流量增大一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2倍,完全湍流时Wf∝u2 ,流量增大一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4倍。 9、圆形直管中,流量一定,设计时若将管径增加一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又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

习题和思考题.doc

第一章 1.根据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你所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客观地、恰当地估价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 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生物科学的关系。 2.从细胞学发展简史,你如何认识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 3.试简明扼要地分析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以及它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1.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为什么? 第二章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 2.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又是最简单的生命体,请论证一下它与细胞不可分割的关系。 3.为什么说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存在形式? 4.清你在阅读了本章以后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提出新的补充. 5.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观点是学习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你是否能提出一些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三章 1.举2?3例说明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在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2.光学显微镜技术有哪些新发展?它们各有哪些突出优点?为什么电子显微镜不能完全代籽光学显微镜? 3.为什么说细胞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基本技术之一? 第四章 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2.何谓内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3.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 1.细胞表面有哪几种常见的特化结构?膜骨架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是什么? 5.细胞连接有哪几种类型,务有何功能? 6胞外基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第五章 1.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2.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3.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生动物细胞应付低渗膨胀的机制有何不同。 4.比较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异同。 5.比较组成型的外排途径和调节型外排途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6.试述细胞以哪些方式进行通讯?务种方式之间有何不同? 7.细胞有哪几种方式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相互通讯?

王志魁《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2-1 流体输送机械有何作用? 答:提高流体的位能、静压能、流速,克服管路阻力。 2-2 离心泵在启动前,为什么泵壳内要灌满液体?启动后,液体在泵内是怎样提高压力的?泵入口的压力处于什么状体? 答:离心泵在启动前未充满液体,则泵壳内存在空气。由于空气的密度很小,所产生的离心力也很小。此时,在吸入口处所形成的真空不足以将液体吸入泵内。虽启动离心泵,但不能输送液体(气缚); 启动后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叶片之间的液体随叶轮一起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着叶片间的通道从叶轮中心进口位置处被甩到叶轮外围,以很高的速度流入泵壳,液体流到蜗形通道后,由于截面逐渐扩大,大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 泵入口处于一定的真空状态(或负压) 2-3 离心泵的主要特性参数有哪些?其定义与单位是什么? 1、流量q v : 单位时间内泵所输送到液体体积,m 3/s, m 3/min, m 3/h.。 2、扬程H :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J/N ,m 3、功率与效率: 轴功率P :泵轴所需的功率。或电动机传给泵轴的功率。 有效功率P e :gH q v ρ=e P 效率η:p P e =η 2-4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有几条?其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离心泵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 答:1、离心泵的H 、P 、η与q v 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特性曲线。共三条; 2、离心泵的压头H 一般随流量加大而下降 离心泵的轴功率P 在流量为零时为最小,随流量的增大而上升。 η与q v 先增大,后减小。额定流量下泵的效率最高。该最高效率点称为泵的设计点,对应的值称为最佳工况参数。 3、关闭出口阀,使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减至最小,以保护电动机。 2-5 什么是液体输送机械的扬程?离心泵的扬程与流量的关系是怎样测定的?液体的流量、泵的转速、液体的粘度对扬程有何影响? 答:1、单位重量液体流经泵所获得的能量 2、在泵的进、出口管路处分别安装真空表和压力表,在这两处管路截面1、2间列伯努利方程得: f V M H g u u g P P h H ∑+-+-+=221220ρ 3、离心泵的流量、压头均与液体密度无关,效率也不随液体密度而改变,因而当被输送液体密度发生变化时,H-Q 与η-Q 曲线基本不变,但泵的轴功率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当被输送液体的粘度大于常温水的粘度时,泵内液体的能量损失增大,导致泵的流量、扬程减小,效率下降,但轴功率增加,泵的特性曲线均发生变化。 2-6 在测定离心泵的扬程与流量的关系时,当离心泵出口管路上的阀门开度增大后,泵出口压力及进口处的液体压力将如何变化?

化工原理实验—超全思考题答案

实验6 填料吸收塔流体力学特性实验 ⑴ 流体通过干填料压降与式填料压降有什么异同? 答: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填料时产生的压降主要用来克服流经填料层的形状阻力。当填料层上有液体喷淋时, 填料层内的部分空隙为液体所充满,减少了气流通道截面,在相同的条件下,随液体喷淋量的增加,填料层所持有的液量亦增加,气流通道随液量的增加而减少,通过填料层的压降将随之增加。 ⑵ 填料塔的液泛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填料塔的液泛和填料的形状、大小以及气液两相的流量、性质等因素有关。 ⑶ 填料塔的气液两相的流动特点是什么? 答:填料塔操作时。气体由下而上呈连续相通过填料层孔隙,液体则沿填料表面 流下,形成相际接触界面并进行传质。 ⑷ 填料的作用是什么? 答:填料的作用是给通过的气液两相提供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保证两相充分接触。 ⑸ 从传质推动力和传质阻力两方面分析吸收剂流量和吸收剂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答: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当气体流率G 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A N 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的组成2y 减小,回收率增大。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传质总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m y ?的增大引起,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加液体的流量,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可能减小,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加。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a k m a K y y = 1将随之减小,结果使吸收效果变好,2y 降低,而平均推动力m y ?或许会减小。对于气膜控制的过程,降低操作温度,过程阻力a k m a K y y = 1不变,但平均推动力增大,吸收效果同样将变好 ⑹ 从实验数据分析水吸收氨气是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还是兼而有之? 答:水吸收氨气是气膜控制。 ⑺ 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要有液封装置? 答:液封的目的是保证塔内的操作压强。 ⑻ 在实验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认为是积液现象,能观察到何现象? 答:当气相流量增大,使下降液体在塔内累积,液面高度持续上升,称之为积液。 ⑼ 取样分析塔底吸收液浓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答:取样时,注意瓶口要密封,避免由于氨的挥发带来的误差。 ⑽ 为什么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校正流量计的读数(氨和空气转子流量计)? 答:流量计的刻度是以20℃,1atm 的空气为标准来标定。只要介质不是20℃,

神经病学思考题.doc

思考题: 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 ,Ⅻ)、感觉神经(Ⅰ,Ⅱ ,Ⅷ)、混合神经(Ⅴ ,Ⅶ ,Ⅸ ,Ⅹ)。有些脑神经(Ⅲ ,Ⅶ ,Ⅸ ,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 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 ,继之症状加重 ,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 ,眼球外斜 ,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 ,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 ,头向健侧歪斜。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 ,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 ,伴有复视 ,下楼时复视明显 ,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头呈特殊位 ,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 ,不能外展 ,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 ,性质剧烈 ,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 ,持续数秒至1~2分钟 ,突发突停 ,每次疼痛情况相同。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 ,称为“痛性抽搐”。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 ,发作间隔时间较长 ,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 ,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 ,受累的肌肉可萎缩。咀嚼肌力弱 ,患者常述咬食无力 ,咀嚼困难 ,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 ,额纹消失或表浅 ,不能皱额蹙眉 ,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 ,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面颊部被牵向健侧 ,闭眼、露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失灵 ,或完全不能完成。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泪点随下睑而外翻 ,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如侵及鼓束神经时 ,会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2、面肌痉挛 Ⅷ、前庭蜗神经:蜗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和耳鸣,前庭神经损害: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损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饮水反呛 ,咽反射消失。舌咽神经受刺激时 ,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Ⅺ副神经:一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 ,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 ,患侧下垂并耸肩无力。双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患者头前屈无力 ,直立困难 ,多呈后仰位 ,仰卧时不能抬头 Ⅻ舌下神经:.单纯周围性舌下神经损伤单侧性舌下神经麻痹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病侧舌肌萎缩;两侧舌下神经麻痹则舌肌完全瘫痪舌位于口腔底不能外伸并有言语吞咽困难 3.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及咽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是什么?临床意义? 瞳孔对光反射: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意义:该传到路径上的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调节反射: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临床意义:调节反射缓慢见于艾迪瞳孔,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几乎消失,调节反射缓慢出现和缓慢消失。调节反射消失(1)伴随上眼睑下垂:可能存在动眼神经病变;(2)无下眼睑下垂:可见于应用散瞳药物后。角膜反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眼支,传出神经为面神经。临床意义: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者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角膜反射完全消失:见于深昏迷病人。下颌反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有三叉神经,且传出神经还有舌咽神经。。临床意义:下颌反射亢进说明支配舌咽神经的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多见于假性球麻痹。咽反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咽反射消失提示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损害。 4.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出现哪些视野障碍?临床意义 1.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视野缺损;癔症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正中病变,可出现双眼颞厕偏盲,如垂体瘤等压迫;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3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4视辐射损害: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如基底节区脑血管病。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现象限盲,如视辐射颞叶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如颞叶后部肿瘤。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如顶叶肿瘤。5枕叶视中枢损害:枕叶视皮质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一侧枕叶视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存在黄斑回避现象。 5.瞳孔的神经支配有哪些?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瞳孔的神经支配: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和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周围性眼肌麻痹:1.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3外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可伴有复视。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6.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核性感觉障碍及三叉神经完全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1.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 2.核性感觉障碍:(1)分离型感觉障碍A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痛、温觉消失。B。主核—同侧面部的触觉障碍。C.—三叉神经中脑核---同侧面部的深感觉障碍。(2)感觉障碍分布特点“葱皮样”。A.上端病变—同侧面中心痛、温觉障碍。B.下端病变—面部之周边出现痛、温觉障碍。。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时,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并可伴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3.三叉神经完全型损害

发动机思考题DOC

燃气涡轮发动机相关概念 1. 为什么说航空燃气轮机既是热机又是推进器? 答:燃气涡轮发动机是将燃油燃烧释放出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它既是热机又是推进器,因为它是由高速流过发动机的燃气对发动机的反作用力来推动飞机运动的一种热机. 2. 简单叙述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答:燃气涡轮发动机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尾喷管组成。 工作原理: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以空气作为工质。进气道将所需的外界空气以最小的流动损失顺利地引入发动机,压气机通过高速旋转的叶片对空气做功压缩空气,提高空气的压力,高压空气在燃烧室内和燃油混合,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形成高温高压的燃气,高温高压的燃气首先在涡轮内膨胀,将燃气的部分焓转变为机械能,推动涡轮旋转,去带动压气机然后燃气在喷管内继续膨胀,加速燃气,提高燃气速度,使燃气以较高的速度喷出,产生推力。 3. 燃气涡轮发动机分为哪几种?它们在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上有什么明显区别 燃气涡轮发动机分为涡喷、涡扇、涡桨、涡轴四种。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由燃气轮机和螺旋桨组成,在他们之间还安排 了一个减速器。工作原理:空气通过排气管进入压气机;压气机以高速旋转的叶片对空气做功压缩空气,提高空气的压力;高压空气在燃烧室内和燃油混合,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形成高温高压的燃气;高温高压的燃气在涡轮内膨胀,推动涡轮旋转输出功去带动压气机和螺旋桨,大量的空气流过旋转地螺旋桨,其速度有一定的增加,使螺旋桨产生相当大的拉力;气体流过发动机,产生反作用力。 如果燃气发生器后的燃气可用能全部用于驱动动力涡轮而不产生推力,则燃气涡轮发动机成为涡轮轴发动机,动力涡轮轴上的功率可以用来带动直升机的旋翼。 涡轮风扇发动机是由进气道、风扇、低压压气机、高压压气机、燃烧室、高压涡轮、低压涡轮和喷管组成。 4. 什么是EGT ,为什么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参数? 答:EGT 是发动机排气温度。 原因:1、EGT 的高低反映了发动机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参数涡轮前总温的高低 2、EGT 的变化反映了发动机性能的变化;3、EGT 的变化反应发动机的故障。 5. 什么是涡喷发动机理想循环最佳增压比? 答:当加热比一定的时候,使理想循环功达到最大值的增压比是涡喷发动机的理想循环最佳增压比。 6. 发动机热效率、推进效率、总效率三者定义以及其关系 发动机的热效率:在循环中加入的热能有多少转变为机械能, 发动机的推进效率:发动机的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流过发动机气体动能增量的比值, 总效率:推进功率与单位时间进入燃烧室的燃油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的比值称为总效率 7. 燃油消耗率sfc 定义及表达式 答:产生单位推力在一小时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称为燃油消耗率。F q sfc f m ,3600

化工原理课后题答案部分

化工原理第二版 第1章蒸馏 1.已知含苯0.5(摩尔分率)的苯-甲苯混合液,若外压为99kPa,试求该溶液的饱和温度。苯和甲苯的饱和蒸汽压数据见例1-1附表。 t(℃) 80.1 85 90 95 100 105 x 0.962 0.748 0.552 0.386 0.236 0.11 解:利用拉乌尔定律计算气液平衡数据 查例1-1附表可的得到不同温度下纯组分苯和甲苯的饱和蒸汽压P B *,P A *,由于总压 P = 99kPa,则由x = (P-P B *)/(P A *-P B *)可得出液相组成,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绘平 衡t-x图数据。 以t = 80.1℃为例 x =(99-40)/(101.33-40)= 0.962 同理得到其他温度下液相组成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绘出饱和液体线即泡点线 由图可得出当x = 0.5时,相应的温度为92℃ 2.正戊烷(C 5H 12 )和正己烷(C 6 H 14 )的饱和蒸汽压数据列于本题附表,试求P = 13.3kPa 下该溶液的平衡数据。 温度C 5H 12 223.1 233.0 244.0 251.0 260.6 275.1 291.7 309.3 K C 6H 14 248.2 259.1 276.9 279.0 289.0 304.8 322.8 341.9 饱和蒸汽压(kPa) 1.3 2.6 5.3 8.0 13.3 26.6 53.2 101.3 解:根据附表数据得出相同温度下C 5H 12 (A)和C 6 H 14 (B)的饱和蒸汽压 以t = 248.2℃时为例,当t = 248.2℃时 P B * = 1.3kPa 查得P A *= 6.843kPa 得到其他温度下A?B的饱和蒸汽压如下表 t(℃) 248 251 259.1 260.6 275.1 276.9 279 289 291.7 304.8 309.3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汇总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1.在测量前为什么要将设备中的空气排尽?怎样才能迅速地排尽?为什么?如何检验管路中的空气已经被排除干净? 答:启动离心泵用大流量水循环把残留在系统内的空气带走。关闭出口阀后,打开U 形管顶部的阀门,利用空气压强使U 形管两支管水往下降,当两支管液柱水平,证明系统中空气已被排除干净。 2.以水为介质所测得的?~Re关系能否适用于其他流体? 答:能用,因为雷诺准数是一个无因次数群,它允许d、u、、变化 3?在不同的设备上(包括不同管径),不同水温下测定的?~Re数据能否关联在同一条曲线上? 答:不能,因为Re二du p仏与管的直径有关 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1.试从所测实验数据分析,离心泵在启动时为什么要关闭出口阀门?本实验中,为了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实验流量范围下限应小到零,上限应到最大,为什么? 答:关闭阀门的原因从试验数据上分析:开阀门意味着扬程极小,这意味着电机功率极大,会烧坏电机 (2)启动离心泵之前为什么要引水灌泵?如果灌泵后依然启动不起来,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离心泵不灌水很难排掉泵内的空气,导致泵空转而不能排水;泵不启动可能是电路问题或是泵本身已损坏,即使电机的三相电接反了,泵也会启动的。 (3)泵启动后,出口阀如果不开,压力表读数是否会逐渐上升?随着流量的增大,泵进、出口压力表分别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当泵不被损坏时,真空表和压力表读数会恒定不变,水泵不排水空转不受

外网特性曲线影响造成的 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 1.为什么过滤开始时,滤液常常有混浊,而过段时间后才变清? 答:开始过滤时,滤饼还未形成,空隙较大的滤布使较小的颗粒得以漏过,使滤液浑浊,但当形成较密的滤饼后,颗粒无法通过,滤液变清。? 2.实验数据中第一点有无偏低或偏高现象?怎样解释?如何对待第一点数据? 答:一般来说,第一组实验的第一点△ A A q会偏高。因为我们是从看到计量桶出现第一滴滤液时开始计时,在计量桶上升1cm 时停止计时,但是在有液体流出前管道里还会产生少量滤液,而试验中管道里的液体体积产生所需要的时间并没有进入计算,从而造成所得曲线第一点往往有较大偏差。 3?当操作压力增加一倍,其K值是否也增加一倍?要得到同样重量的过滤液,其过滤时间是否缩短了一半? 答:影响过滤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过滤压差、过滤介质的性质、构成滤饼的 颗粒特性,滤饼的厚度。由公式K=2I A P1-s, T=qe/K可知,当过滤压强提高一倍时,K增大,T减小,qe是由介质决定,与压强无关。 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1.将实验得到的半经验特征数关联式和公认式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答:答:壁温接近于蒸气的温度。 可推出此次实验中总的传热系数方程为 其中K是总的传热系数,a是空气的传热系数,02是水蒸气的传热系数,3是铜管的厚度,入是铜的导热系数,R1、R2为污垢热阻。因R1、R2和金属壁的热阻较小,可忽略不计,则Tw- tw,于是可推导出,显然,壁温Tw接近于给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对于此实验,可知壁温接近于水蒸气的温度。

思考题doc资料

思考题

位错的运动及其性质。 ①位错的滑移:在外力作用下,位错线在滑移面(即位错线和柏氏矢量构成的晶面)上的运动,结果导致晶体永久变形。滑移是位错运动的主要方式。 特点:a.刃型位错滑移方向与外力及柏氏矢量平行,正、负位错滑移方向相反;b.螺型位错滑移方向与外力及柏氏矢量垂直,左、右螺型位错滑移方向相反;c.混合位错滑移方向与外力及柏氏矢量成一定角度(即沿位错法线方向滑移);d.晶体的滑移方向与外力及柏氏矢量相一致,但并不一定与位错的滑移方向相同。 ②位错攀移,在热缺陷或外力下,位错线在垂直其滑移面方向上的运动,结果导致晶体中空位或间隙质点的增殖或减少。 位错攀移是靠原子或空位的转移来实现的,螺型位错没有多余半原子面,固无攀移运动;b.由于位错攀移需要物质的扩散,因此,不可能是整条位错线同时攀移,只能一段一段地逐段进行;c.单晶生长利用位错攀移来消灭空位。 体积(晶格)扩散的微观机制类型 解:体积扩散是金属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转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包括3种微观扩散机制: ①空位机制,其中一个原子与相邻空位交换位置。 ②间隙机制,自间隙原子将一个相邻原子调换到间隙位置上。 ③直接交换机制,相邻原子成对的互相交换位置。 为什么钢铁零件渗碳温度一般要选择γ—Fe相区中进行?若不在γ相区进行会有何结果? 解:α—Fe中的最大碳溶解度(质量分数)只有0.02l8%,对于含碳质量分数大于 0.0218%的钢铁,在渗碳时零件中的碳浓度梯度为零,渗碳无法进行,即使是纯铁,在α相区渗碳时铁中浓度梯度很小,在表面也不能获得高含碳层;由于温度低,扩散系数也很小,渗碳过程极慢,没有实际意义。γ—Fe中的碳溶解度高,渗碳时在表层可获得较高的碳浓度梯度,使渗碳顺利进行。 比较下列各因素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原因。 1.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2.金属键晶体的扩散系数与共价键晶体或离子键晶体的扩散系数 3.体积扩散系数(晶格或点阵)与短路扩散系数(沿位错、晶界、表面) 4.间隙固溶体的扩散系数与置换型固溶体的扩散系数。 5.铁的自扩散系数α(Fe ) 与γ( Fe ) 解:1.温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大;间隙机制和空位机制都遵循热激活规律,温度提高,超过能垒几率越大,同时晶体的平衡空位浓度也越高,扩散系数提高。

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化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 1、压力与剪应力的方向及作用面有何不同 答:压力垂直作用于流体表面,方向指向流体的作用面,剪应力平行作用于流体表面,方向与法向速度梯度成正比。 2、试说明粘度的单位、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答:单位是N·S/m2即Pa·s,也用cp,1cp=1mPa·s,物理意义为: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运动和碰撞,与流体的种类、温度及压力有关 3、采用U型压差计测某阀门前后的压力差,压差计的读数与U型压差计放置的位置有关吗? 答:无关,对于均匀管路,无论如何放置,在流量及管路其他条件一定时,流体流动阻力均相同,因此U型压差计的读数相同,但两截面的压力差却不相同。 4、流体流动有几种类型?判断依据是什么? 答:流型有两种,层流和湍流,依据是:Re≤2000时,流动为层流;Re ≥4000时,为湍流, 2000≤Re≤4000时,可能为层流,也可能为湍流5、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雷诺数表示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黏性力的对比关系,反映流体流动的湍动状态 6、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层流没有径向脉动,湍流有径向脉动 7、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时,在径向上从管壁到管中心可分为哪几个区域?

答:层流内层、过渡层和湍流气体三个区域。 8、流体在圆形直管中流动,若管径一定而流量增大一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又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层流时W f ∝u ,流量增大一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2倍,完全湍流时Wf ∝u 2 ,流量增大一倍能量损失是原来的4倍。 9、圆形直管中,流量一定,设计时若将管径增加一倍,则层流时能量损失时原来的多少倍?完全湍流时流体损失又是原来的多少倍? 答: 10、如图所示,水槽液面恒定,管路中ab 及cd 两段的管径、长度及粗糙度均相同,试比较一下各量大小 11、用孔板流量计测量流体流量时,随流量的增加,孔板前后的压差值将如何变化?若改用转子流量计,转子上下压差值又将如何变化? 答:孔板前后压力差Δp=p 1-p 2,流量越大,压差越大,转子流量计属于 截面式流量计,恒压差,压差不变。 12、区分留心泵的气缚与气蚀现象、扬程与升扬高度、工作点与设计点等概念 答:气缚:离心泵启动前未充液,泵壳内存有空气,由于空气密度远小于液体的密度,产生离心力很小,因而叶轮叶心处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贮槽内的液体吸入泵内,此时启动离心泵也不能输送液体。 气蚀:贮槽液面一定,离心泵安装位置离液面越高,贮槽液面与泵入口处的压差越大,当安装高度达到一定值时,泵内最低压力降至输送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液体在该处形成气泡,进入叶轮真空高压区后气

化工原理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1单项流动阻力测定 (1)启动离心泵前,为什么必须关闭泵的出口阀门? 答:由离心泵特性曲线知,流量为零时,轴功率最小,电动机负荷最小,不会过载烧毁线圈。 (2)作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时,先要把泵体灌满水以防止气缚现象发生,而阻力实验对泵灌水却无要求,为什么? 答:阻力实验水箱中的水位远高于离心泵,由于静压强较大使水泵泵体始终充满水,所以不需要灌水。 (3)流量为零时,U形管两支管液位水平吗?为什么? 答:水平,当u=0时柏努利方程就变成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Z l P l ? :?g =Z2 P2;g,当P l = P2 时,Z I = Z2 (4 )怎样排除管路系统中的空气?如何检验系统内的空气已经被排除干净? 答:启动离心泵用大流量水循环把残留在系统内的空气带走。关闭出口阀后,打开U形管顶部的阀门,利用空气压强使U形管两支管水往下降,当两支管液柱水平,证明系统中空气已被排除干净。 (5)为什么本实验数据须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 答:因为对数可以把乘、除变成加、减,用对数坐标既可以把大数变成小数,又可以把小数扩大取值范围,使坐标点更为集中清晰,作出来的图一目了然。 (6)你在本实验中掌握了哪些测试流量、压强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测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压强用U形管压差计,差压变送器。转子流量计,随流量的大小,转子可以上、下浮动。U形管压差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差压变送器,将压差转换 成直流电流,直流电流由毫安表读得,再由已知的压差~电流回归式算出相应的压差,可测 大流量下的压强差。 (7 )读转子流量计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读时,眼睛平视转子最大端面处的流量刻度。如果仰视或俯视,则刻度不准,流量就全有误^^。 (8)两个转子能同时开启吗?为什么? 答:不能同时开启。因为大流量会把U形管压差计中的指示液冲走。 (9 )开启阀门要逆时针旋转、关闭阀门要顺时针旋转,为什么工厂操作会形成这种习惯?答:顺时针旋转方便顺手,工厂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在最短的时间,迅速关闭阀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当然阀门制造商也满足客户的要求,阀门制做成顺关逆开。 (10)使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使用前先通电预热15分钟,另外,调好零点(旧设备),新设备,不需要调零点。如果有波动,取平均值。 (11)假设将本实验中的工作介质水换为理想流体,各测压点的压强有何变化?为什么?答:压强相等,理想流体u=0,磨擦阻力F=0,没有能量消耗,当然不存在压强差。 Z j +P/? +uj/2g =Z2 +u;/2g , T d1=d2 二U1=U2 又T Z1=Z2 (水平管)P1 = P2 (12)离心泵送液能力,为什么可以通过出口阀调节改变?往复泵的送液能力是否也可采用同样的调节方法?为什么? 答:离心泵送液能力可以通过调节出口阀开度来改变管路特性曲线,从而使工作点改变。往复泵是正往移泵 流量与扬程无关。若把出口堵死,泵内压强会急剧升高,造成泵体,管路和电机的损 坏。 (13)本实验用水为工作介质做出的入一Re曲线,对其它流体能否使用?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