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国奇迹的经验探讨

创造中国奇迹的经验探讨
创造中国奇迹的经验探讨

创造中国奇迹的经验探讨

李炳炎 09:43 来源:《中国改革报》2009年04月08日提交手机点网摘留言打印论坛大【字号中小】

推荐: E-mail 纠错评

中国的改革发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总结成功的基本经验,一是确立了五项改革原则,二是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

五项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丢掉“社会主义”去搞市场经济,这样很容易陷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的改革思潮之中。社会主义是可以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一样可以建设市场经济,这是过去30年证明了的。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则。

2.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发展。为了什么发展? 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不得以任何形式阻碍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改革的根本原则。

3.公平与效率并重,更加注重公平。公平和效率都很重要,不能因为效率而忽视公平。一味地追求效率,只会带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给社会带来隐患,对改要在初次分配中就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要更加注重公平,革的前提稳定带来冲击。.

报酬问题,不能向资本一边倒。

4.倡导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无论什么时候,改革无论如何深入,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都不能忘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发出过预警:“决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算走了邪路了。”邓小平的忠告至今也没有失去它的重要现实意义。

5.通过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利益分享,让国家、企业、个人都在改革过程中受益。改革的成果,不能只让一部分人获得,绝大部分的人民应该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利益分享的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模式: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

中国改革的成功,给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改革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具有以下十个显著特征:

1.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目的是通过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部分,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不是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取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新自由主义崇尚私有化、自由化的改革,是一种鲜明的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在苏联、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付诸实施,造成了严重恶果。而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没有照搬新自由主义那一套,否则,

后果必将与苏联一样,这是没有疑问的。

2.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不仅无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存在,不了解其核心观点和科学内涵,而且有意识地用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断然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同时,也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理论。

3.改革的目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富民强国、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效率上优越性的同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上着力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从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在现存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利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优点而克服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和市场分工制度的弱点,促进形成既不同于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那种具有主观性的公有制产权制度,

又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权制度,并促使这种崭新的产权关系人格化。

4.改革的对象:是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即自然经济体制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是要改掉公有制,而是要完善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理顺公有产权关系来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将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5.改革的依靠力量:改革遵循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充分调动他们在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改革作为一更多地依靠必须彻底贯穿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的改革,场伟大的群众性社会实践。.

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的力量。否则的话,只能越改越糟,越改两极分化越严重。

6.改革的方式: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一切经过试验,加以总结提高,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实践表明,在具体改革上,凡是能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就能比较顺利地达到目的,反之,就会受到挫折。例如,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首先在安徽凤阳作试点,再向全国推广。同时,对于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地方,也允许不搞联产承包制,实事求是,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但是在城市,一些地方没有遵循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而是照搬照套在国外理论界也存有争议的“管理层收购”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依靠的是少数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的管理层,结果把全体人民共有的财产,变成了少数企业管理层的私人财产。结果导致劳资对立,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7.改革的宗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要依靠的并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积极性,而是全体国民的努力。要实现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本,要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试图依靠少数富人和代表他们利益的少数精英分子来主导社会发展,无视数亿工人和几亿农民的利益、要求,把他们边缘化、弱势化,只会把中国引入歧途,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8.改革的路径:我国的改革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方式来实施,先易后难、先浅后改革开放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保持社会稳定。分阶段地稳步推进。深、.

3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改革的意义和成效可以用“革命”来形容。而在这场革命中,中国保持了国家的稳定,保持了国家政权基本运作的正常化,并且还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所得。假如以苏联的激进式改革为参照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改革指导思想做一个评判,即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是正确的决策。因为中国不可能承受国家和政权崩溃的代价。渐进式改革的本质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对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政权的稳定发挥作用,才能保证改革的延续性,改革的有效延续也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9.改革的效果:改革的效果必是注重社会公平,走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发展。邓小平同志曾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经强调: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点。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0.改革的前途:在科学改革观指导下的改革前途,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点,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富民强国。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