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支护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

1、根据“东珠华府工程”的施工图及有关文件说明;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3、《建筑施工手册》;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东平,该工程由惠州市天恒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平顶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惠阳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承建,惠阳城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

该工程由裙楼和塔楼组成,地下室一层,地上15层。一至三层为裙楼,三层以上为塔楼,塔楼三栋,。本工程为框剪结构。地下室层高5.4m,局部4.2m,首层层高4.4m,二层层高4.0m,三层为架空层,层高4.3m,标准层层高2.8m,建筑高度46.3m,。本工程基础为筏板基础。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5610.91m2。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施工工期540个日历天。

该工程地下室底板标高-5.40m,采用筏板基础,板厚1.8m,建筑室内外高差为0.3m。本工程基础所在地位为旧有基坑。其中建筑物正立面采用原有的基坑支护及放坡两种形式,两侧面也是利用原有基坑的支护,背立面采用锚杆支护。

场地四周均为道路,开挖基坑距离道路5.0~6.0m。

三、地质概况

1、自然地理与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惠州市桥东东平公园北侧。原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地。原设计建筑物为3栋高层,经开挖形成长约138m,宽约47m,深约

4.60的大基坑。基坑内遗留有大量灌注完成的人工挖孔桩,中部有深约 1.50m的电梯井,基坑中部至东部地貌铺垫薄层混凝土和砂土垫层;西部已浇灌厚0.60-2.20m(钻孔揭穿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基坑西部地面高于中、东部约0.30m。

场区东、西、北三侧住宅区,有大量多层级高层建筑物,南侧为广汕公路,与东平公园相邻。基坑四周部分砖墙支护,大部分为土质边坡,基底铺设砼层,形成多个台面,钻孔多位于中部基槽周边,钻孔地面标高-4.60m-4.30m。

2、岩土层结构及工程特性

底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岩土体按成因类型、物质成分自上而下可分为①人工填土层(Q ml)、②第四系冲积土层(Q al)、③第四系残积土层(Q el)及④垩系基岩(K),分述如下(前面数字为层序号)

1、人工填土层(Q ml)

①素填土:灰红色,稍湿-湿,松散-稍密,主要由风化岩块和粘性土堆填,顶部铺设薄层混凝土与砂石垫层;其中西部已浇灌厚约0.60-2.20m的钢筋混凝土基础。见于ZK1-ZK5、ZK8-ZK22孔,其中ZK1、ZK2、ZK11、ZK15空位于场地西部,主要为钢筋混凝土。底层埋深及厚度0.20-2.20m,层顶标高-4.60-4.30m。

2、第四系冲积土层(Q al)

②粘土:棕红、棕黄色,硬塑,干强度、韧性高。主要分布在场区中

部至东部,见于ZK6-ZK10、ZK13、ZK14、ZK20-ZK22孔,层厚0.50-4.10m,层顶埋深0.00-2.00m,层顶标高-6.60—4.60m。

取土样试验2件,主要指标:含水量ω=26.4-27.5%,平均27.0%;天然密度ρ=1.95-1.98g/㎝3,平均1.97 g/㎝3;孔隙比e=0.737-0.796,平均0.767;塑性指数Ip=11.6-23.6,平均17.6;液性指数=Il=0.01-0.23,平均0.12;粘聚力c=92.0-60.8Kpa,平均76.4KPa;内摩擦角φ=6.3-12.8°,平均9.6°;压缩系数=a1-2=0.21-0.22MPa-1,平均0.22 MPa-1;压缩模量Es=7.76-8.25MPa,平均8.01MPa。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次,校正击数N=11.0-13.4击,平均12.0击。

3、第四系残积土层(Q el)

③粉质粘土:红褐色,坚硬,干强度、韧性中等,为泥质粉砂岩强烈风化而未经搬运的残积物,遇水变软,局部残留较多风化岩块。见于ZK2-ZK10、ZK12-ZK22孔,层厚1.00-4.50m,层顶埋深0.20-4.50m,层顶标高-9.10—4.80m。

取土样试验6件,主要指标:含水量ω=18.1-23.2%,平均20.4%;天然密度ρ=1.85-2.14g/㎝3,平均1.97 g/㎝3;孔隙比e=0.532-0.807,平均0.692;塑性指数Ip=9.0-13.2,平均11.5;液性指数=Il=-0.23-0.29,平均0.00;粘聚力c=32.9-97.3Kpa,平均68.5KPa,;内摩擦角φ=10.8-25.5°,平均18.5°;压缩系数=a1-2=0.21-0.59MPa-1,平均0.38 MPa-1;压缩模量Es=2.97-7.19MPa,平均4.70MPa。

本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8次,校正击数N=10.9-29.1击,平均18.7击。

4、垩系基岩(K)

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砂砾岩,粉砂或沙砾状结构,厚层状构造,属软性岩质,岩石受风化作用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钻探深度内按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和中风化岩三个岩带,各风化岩带之间风化不均,常呈夹层、互层或渐变过渡关系出现,分述如下:

④1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红褐色,岩质极软,易捏碎,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为极软岩,呈坚硬土状,水浸变软,局部夹强风化岩块。分部全场地,层厚 1.50-7.50m,定名埋深0.60-7.50m,顶面标高-12.10—4.90m。

取土样试验2件,主要指标:含水量ω=13.5-18.7%,平均16.1%;天然密度ρ=1.96-1.97g/㎝3,平均1.97 g/㎝3;孔隙比e=0.560-0.629,平均0.595;塑性指数Ip=9.3-10.8,平均10.1;液性指数=Il=-0.48-0.30,平均-0.39;粘聚力c=64.8Kpa;内摩擦角φ=24.4°;压缩系数=a1-2=0.30-0.36MPa-1,平均0.38 MPa-1;压缩模量Es=4.30-5.29MPa,平均4.80MPa。

④2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红褐色,岩质软,风化强烈且不均匀,结构大部分破坏,岩块可折断,含大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砂砾岩,呈半岩半土夹岩块状,失水易起龟裂,为软岩,岩体破碎,局部与中风化呈夹层或互层出现。分布全场地,层厚 3.50-10.30m,顶面埋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