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针灸益智传统作用机理初探

【摘要】在益智针灸专题文献研究基础上,对所得的益智用穴50个、益智处方24则等资料展开分析,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着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讨了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途径。认为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经穴,疏通经脉;养心益肾,调理脏腑;祛邪化浊,开窍清神,而益智健脑,改善智力障碍类疾病。结合文献计量研究,发现益智用穴以心经、心包经、督脉、肾经等的经穴为主,证明中医心主神明、肾主精生髓通脑等学说的科学合理,对指导益智临床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力障碍/针灸疗法/益智机理

针灸益智是指通过针灸的方法,来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以改善患者智力,促进身体健康。那么,针灸施术于人体之后,是通过何种途径起到益智疗疾的作用呢?从历代针灸文献资料看,对这一问题论述的不多。根据对中医“智力”概念的剖析,结合针灸医籍记载的实际内容,确定健忘、痴呆、无心力等病症为智力障碍类疾病,凡能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的穴位均属益智穴。笔者在总结历代医家针灸益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益智穴的经络分布、益智处方的配穴含义等方面,就针灸益智的作用机理作一初步探讨。

1刺激经穴,疏通经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络中以经脉为主干,经脉中又以十

二经脉和奇经中的任督两脉最为重要,人体上的绝大多数穴位都在以上十四经脉之中。就益智穴位看,10部针灸专科医籍(《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灸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和《针灸集成》),以及6部综合医籍(《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和《类经图翼》)所载的益智单穴(即能主治智力障碍类疾病的单个穴位)计24个,全位于十四经脉[1]。笔者还查阅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其他针灸文献,并其针灸益智的临床经验[2],发现涉及益智穴位共50个(含上述益

智单穴及其他益智处方中的用穴),除鼻交頞中和鬼眼2个属经外奇

穴外,其余48个均为经穴。可见,针灸益智主要通过刺激经穴,改

善智力,恢复健康。经脉是疏通气血、补心强记、益智健脑的主要通道。

1.1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48个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见表1。从表

1中发现:有3个穴位以上的经脉是心包经6穴、心经5穴、膀胱经

5穴、任脉5穴、肾经4穴、督脉4穴、肺经4穴、脾经4穴、大肠经3穴、小肠经3穴、胃经3穴等。益智经穴占每条经脉全部穴位所占的比例,以心包经、心经为最高,心包经占66.67%(6/9),心经占55.56%(5/9),其次是肺经占36.36%(4/11),任脉占20.83%(5/24),

脾经占19.05%(4/21),小肠经占15.79%(3/19),肾经占14.82%(4/27),大肠经占15.00%(3/20),督脉占14.29%(4/28)。经综合比较分析:

益智经穴主要集中在心经、心包经、督脉、任脉、肾经、膀胱经、肺经和脾经等。

从经脉的分布特点看,与中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相

吻合,这些经脉与心脑关系甚为密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3]。心经和心包经除本身是主司智力活动的通道外,同时与头脑相通,与脑髓密切相关。任督两脉,总领阴阳,其分布亦与心脑密切相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由于脾、肺等脏器的功能活动与脑髓密切相关,手足阴经也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头脑。经络与心脑相连相通,关系紧密,沟通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心脑的联系,并将脏腑所化生的气血精微传输心脑以奉养神明,刺灸经络上的特定穴位,通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达到调节和改善心脑功能的目的,也正是针灸益智的重要作用途径。

1.2益智经穴的部位分布从部位分布看,益智经穴可分布在身体

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分布在手、足、腹、背,见表2。背部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包括对应心脏的心俞和具有强壮作用的膏肓俞等重要背俞穴。腹部主要是任脉的穴位,另如脾经的大横、肾经的幽门。从具体的位置看,大多靠近心和心包之处,有向心分布的趋势,“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3],这种取穴除了经络上的意义

之外,可能还体现了局部取穴的原则。手、足的益智经穴(33个)大大高于腹、背(15个),其中手部的经穴(21个)又高于足部(12个),这是因为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脑关系密切,手三阴经出属上焦,与心直接相连或相邻,手部经穴的益智作用更为快捷。细析一下手、足之穴,发现位于手、足末端的五输穴计20个,占60.61%,如少冲、中冲、涌泉、至阴、少商、隐白均为井穴,神门、大陵、太渊、太白、后溪均为输穴,等等,由于五输穴经气充盈,运行活跃,可使益智取效更为显著。

2养心益肾,调理脏腑

2.1心肾与智力心为神之居,血之宗,脉之体,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3],心的主神明功能,即包含了人的智力活动,实际上中医之心已包括了现代所谓的脑的大部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才能保证“主神”功能的正常发挥。心气不足,则心血亏少,或血行不畅,就出现精神思维方面的低下和紊乱,可见宋代针灸名家王执中将健忘、失智、无心力等典型的智力障碍类疾病归为“心气”门[4],极为妥帖。针灸益智通过安心神、补心血、振心阳、益心气、开心窍等,起到改善智力的作用。如巨阙乃心经之募穴,是心气不足的反应之所,可疗无心力、健忘;心俞对小儿心气不足引起的数岁不语,智能低下有效;又心经之神门,为心气所出入之处,心性

之痴呆、健忘,必刺神门。曲泽主心气不足,郄门治神气不足,间使疗健忘,此三穴均属心包经。心包乃心之外围,代心行事,同心一样,主持人体智力活动,刺灸心包经腧穴益心血,通心气,同样起到改善心脑功能的作用。

《医学入门》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5]肾能藏精生髓,并充养大脑,肾舍志,肾亦同记忆直接有关,若肾精亏虚,则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健忘失眠,神呆衰老。针灸益智学术中,非常重视补肾益精以生髓充脑的益智体系,如肾经之复溜滋阴补肾,可疗健忘;涌泉能补肾填精,益髓充脑;大钟是治疗痴呆的名穴,属足少阴经之络穴,为人身精气汇聚之处,具有补肾和血、益精强神之功。可以说,五脏之中,除心以外,要数肾与脑最为密切。巅下为脑,脑为髓之海,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填补督脉精髓,是补脑益智的有效方法。针灸益智也遵循这一方法,如《灵枢?海论》指出:对髓海之有余和不足,要“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3]。膀胱经之膏肓俞,督脉之百会,均有填精补髓的作用。督脉之灵台、神道,既能通督益脑,又应心之位,为心气之通道,也能宁心而益智。

2.2调脏与益智肺、脾、胃等脏腑亦与智力密切相关。《灵枢?天年》云;“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3]肺气虚可以导致健忘。又脑髓能司运动,有赖胸中大气为之斡旋,而大气是天气与谷

气相并聚于胸中,需要肺的主气调节。“邪中于项,图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3],外邪乘虚而入,由表及里,侵袭脑髓,这时就要宣肺祛邪,如肺经之列缺,宣肺解表,疏风通络,可疗健忘等。《备急千金要方》载:“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6],天府、列缺为肺经之穴,宣肺祛邪,曲池为大肠之“合”穴,与肺相表里,能疏风解表,百会通络利窍,四穴合用,则风邪外出,肺气清肃,大脑清润。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荣养大脑,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合和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

[3]脾藏意,主思,思包括记忆、思考等智力活动。南宋医家陈言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7]故杨继洲疗健忘失记除选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外,当“复刺后穴:中脘、三里”[8],心俞、神门、少海理心宁神,益智无疑;中脘、三里均为调理中焦要穴,健脾和胃,益思强记。《灵枢?动输》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3]脾胃与肺密切配合,助脑司神,杨氏又用列缺清宣肺气,通络达脑,助胃气上输,恐含肺胃同治之意。

五脏在精神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积极协调,共同完成人的思维过程。刺灸特定输穴,以健益智力,往往通过综合调理五脏的功能,从而达

到改善智力,康复心脑的目的。如神门、三里治“男女痴呆之证”[9],神门、支正治“善忘”[10],分别通过心与脾胃、心与小肠(与心相表里)相互作用,获取益智之效。

3祛邪化浊,开窍清神

智力障碍类疾病,一般病因多端,证情复杂,虚实相兼。其虚多责之心脾肾之不足,其实则邪热侵扰,痰气凝结,或血瘀内停。用针灸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也要立足于邪实的一面,通过豁痰化湿、活血祛瘀、清热化浊、行气通络等法,以利窍清神。开窍即开心孔,利心窍,通脑络,宣脑窍。古人云: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起而心神清,心窍蒙塞则昏昧而善忘。不管是清热、涤痰,还是祛瘀,都是为了达到开窍益智的目的。如心经之通里,开心窍,宁心安神;主失智之内关,清心泻火,宣窍开智;疗善忘之间使,疏通心包经气,开窍醒脑。太白为脾经之原穴,健脾化湿;丰隆为胃经之络穴,祛痰开窍,合之可疗“心事忘”。从古籍记载看,一般化痰开窍可取丰隆、中脘、足三里、鸠尾、解溪、天府等;活血开窍常用百会、心俞、膻中、中冲、郄门、少海等,既可开窍,又具宁心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载治失智痴呆方(神门、鬼眼、百会、鸠尾)[8],其中神门养心安神,鬼眼祛邪醒脑,百会健脑益智,鸠尾化痰通络,以开窍宁神为法配穴处方,颇为经典。

4结语

总之,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机理颇为复杂,需结合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学说等进行探讨。上述之疏通经脉、调理脏腑和化浊开窍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奏益智之功,如《神应经》之疗“呆痴”方[11],神门宁心通络,心俞养心活血,涌泉滋水益精,少商开窍醒神,通补兼施,故可转呆益智。不少益智经穴,本身具有通脉、补脏、祛邪的综合作用,如百会身兼通络、宁心、壮髓、开窍诸多功能,又居脑巅,故病因不同之健忘,都可取百会一穴。

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 编辑:幽静的艾草 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 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 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 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 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 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艾灸的作用 1。《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 2。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5。《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 1。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血循。 2。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温热刺激。 3。舒筋活络,解痉止痛----松松肌肉 4。升阳举陷,扶阳固脱----促进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 5。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 6。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7。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 8。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艾灸作用现代药理 1。止血----外用内服止血 2。急救强心----开窍醒神。 3。调理肠胃----增加味口。 4。解热----退实热,散虚热。 5. 镇静----改善睡眠。 6。安胎---纠正胎位不正。 六、艾灸作用于人体基础依据 经络与穴位的立体构筑学说:“经络与穴位是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的综合功能表现,是由血管、神经、肌肉、结缔组织等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将现代解剖学与针灸腧穴学有机结合的结果。 七、艾灸穴位效应解剖的层次结构 1。皮肤→各种感觉器官→ 局部扩散, 2。皮下组织→ 深经膜, 3。深经膜深层← 神经、血管←肌肉。4。毗邻的结构(同组织)→传导穴位的功效。 八、穴位解剖结构

选修针灸学后的认识

选修针灸学后的认识 自小就对神奇的针灸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看到医者运用针灸学来治疗疑难杂症,看到电视上播放的运用人体穴位点穴,打通经脉,甚至修炼绝世武功时更是惊叹针灸学的精深博大。所以,怀着满心的期待,大学第一次选修课我选修了针灸学这门课程。等到真正接触这门学科了,才了解到针灸学并不如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学习针灸学首先要熟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61经穴和38 个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及临床表现。这就要求医者要有精深的医理知识后才能应用针灸学。认识经脉时,邢老师通过播放图片让我们了解了十二经脉,同时还讲解了原穴,络穴,下合穴等穴位知识。这让我对人体的神奇构造及针灸学所要求的精密准确有了更深的认知,让我知道针灸学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和针灸手法的作用,使得经络通畅,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也认识了针灸针的特点和结构,看着小小的针灸针被分为针尖,针身,针体,针尾几部分。同时还有很多规格。小小的一根针就能够帮人们解除病痛,更让我赞叹针灸学的高明与伟大。同时我

们平日里所看到的进针也不仅仅只是把针插入人体那么简单,临床针法就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多种手法。而且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进行的针刺角度,深度也是不同的。对此邢老师都做了详细的解释。通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我们更好的更方便的理解和记忆了针刺手法。最后,老师还讲解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让我们认识了内关,人中,三阴交等处方及极泉,委中,尺泽等辅穴,让我们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我还了解到平日所说的“一寸 ',长度并不是固定的。而人们所说的“得气”则是指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后的留针而使病人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等小知识。通过选修针灸学,让我了解到了针灸的神奇奥妙,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日常小知识。可以说此次针灸学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艾灸推广

艾灸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推广探讨 赵丹200870401045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摘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频发、多发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多因为免疫不足和微量元素的缺乏,近年来数多学者进行了通过艾灸来防治该病的大量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临床上该方法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本文对此现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艾灸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RRTI),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1年内发生上述病7次以上,半年内达四次以上者可诊断[1]。其发病多与免疫功能低下和微量元素不足有关[2]。 传统医学中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而肺为娇脏,肺主宣降,司呼吸,调治节,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肺常不足,导致藩篱不固,易外感六邪,风为百病之长,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肺为华盖,外邪上侵,首先犯肺。故小儿多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咳等病症[3]。现代医学表明:小儿呼吸道发育不完善,呼吸系统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力均较低,因而小儿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表现以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为主;治疗上虽即时治疗效果较佳,但长期防治效果仍较差[4]。无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均表明小儿由于自身免疫低下,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而传统医学在保健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艾灸作为中医外治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增强小儿免疫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采用天然的艾叶点燃作用于局部学位,通过经络作用于脏腑,从而调节全身阴阳,达到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针灸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针灸的感受 药学102 04xx208 一个学期的针灸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其实一直到结束了我才发现,针灸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只怕是以后都没有机会学了,如果选修课可以把相同的学科能多选几次该多好啊。一直觉得针灸很神奇,用几根小针扎几下就好了,也很佩服扎针人的功夫,下手真准啊,还要记那么多的穴位,真不容易。 针灸是中 __一项伟大发明,她之所以吸引人们长达几千年,并能穿透不同文化几起几落,说明她有着神奇的魅力和价值。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但针刺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出现;灸法则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而广泛的被人们接受。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直是我们中 __骄傲。针灸是学习中医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能熟练把这门技艺运用到临床,为患者们减轻病痛的折磨。随着中国 __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

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本学期的针灸学习已经进入尾声,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针灸的好奇与迷惑。虽然针灸很出名,但我以前从没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不了解它的疗效和作用原理,甚至对针灸还存在一定的恐惧感。针灸真的能治病、保健吗?它的原理是什么?可是针灸这种 __的治疗方法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而且被世界认可,一定具有其积极地作用。针灸还是未来的中医工作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值得我们中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对针灸的初步学习,也逐渐揭开了针灸的神秘面纱。通过一段时间的初步学习,我进入了对针灸认识的第二阶段,了解与认同。知道了针灸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机理,学习了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加深了我对针灸的认同。进行了简单的针刺、艾灸、拔罐的手法后,对针灸的恐惧感也 __消失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对针灸的熟悉与掌握。对一些针灸方面书籍的浏览使我更加了解针灸。治疗不同病证的穴位配伍及一些经验取穴,让我由衷的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渐渐的欣赏这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现在的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针刺方法,并能熟练的掌握补泻手法。

艾灸-作用机理Word版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 灸法的药性作用(化学作用) 1.1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 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 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艾灸升级版香灸作用机理研究

艾灸升级版香灸作用机理研究 Aijiushengjibanxiangjiuzuoyjiliyanjiou 作者:华和节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传统灸疗以艾灸为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后,艾灸升级版香灸出现,本文针对香灸疗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是一种人体经络和香灸配方药物的“综合效应”。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本文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 香灸法的药性作用(化学作用) 香灸成分为:1.基本配方:艾灸占全灸药材比例10%,苍术、桂枝、荆芥、防风、灵仙、麝香、白芷、白术、木香、藿香;2.根据香灸药材用途与君臣佐使及药物相生相克为宗旨(因涉及个人秘方权限、具体配方略)。 1.1 分析香灸中常用艾粉与诸药材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 《本草纲目》:“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在《中医大辞典》中说:“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香灸配方中有艾粉以及诸药粉,具有芳香化湿、建脾养胃、醒神安脑、扶阳祛邪、固本培元之功效。 说明香灸具有广泛的治疗和保健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香灸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身体经络穴位,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香灸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是疾 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和,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子母补泻等方法。

艾灸的原理

艾灸的原理 灸法的药性作用机理和科学实验根据(化学作用) 1.1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 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届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白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 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丁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白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 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 作用;乂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 丁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活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活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 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痈、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蠹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丁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丁脸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脸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丁治疗多种疾病。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认识中医针灸

中医有一种独特的医疗方式:针灸。应该许多人听说过这个名称,却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针灸疗法,针灸属于一种我国的传统文化,却正在逐渐被大家遗忘。所以本文为大家进行关于针灸的初步科普,希望大家都对针灸有一个了解,珍惜我国民族文化与科学的宝贵遗产。什么是针灸? 针灸,其实是“针法”与“灸法”的统称。 “针法”是把针具按照中医理论的指导,以一定角度刺入人身体的“穴位”,并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法。人的身体里共有361个穴位,这也是针法的理论基础。 “灸法”是指将灸草或灸柱在人体特定穴位上灼烧、熏烫,通过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法。因为用来灼烧的灸草大部分是艾草,所以灸法又被称为艾灸。 针灸疗法的作用 针灸发现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人体的经络系统,并且由此产生了一套调理人体以及治病的体系。针灸的作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美容 针灸疗法可以祛痘、美容,通过分析每个人长痘的具体原因(比如脾胃不调、肺火、胃火等),指定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针灸疗法,使人的经络变得通畅,起到美容祛痘的效果。又因为针灸属于中医,是刺激性不强的温和调理法,所以对身体的副作用非常小,效果也十分自然。2.针灸减肥 有些肥胖患者是天生肥胖,还有些肥胖是由内分泌紊乱造成,这就需要针灸出马帮助减肥了。针灸减肥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使下丘脑的垂体受到刺激,加快人体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的消耗。这种刺激,不仅促进身体产热增加,还能同时调节内分泌,祛除人体内的邪气,调节和完善人体自身平衡。 3.针灸治病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范围很广,小到感冒、腹泻,大到瘫痪、脑瘫。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承认并公布了43种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包括五大点: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口腔疾病、胃肠疾病和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如今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高达800多种,其中三到四成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体现了针灸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的治疗虽然比较的安全,但是做针灸时要是要注意的,那么中医针灸禁忌有哪些?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针灸要注意的7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点击下方查看链接 中医脉诊正骨针灸培训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包括穴位)作用,艾 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 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主题词] 针灸原理;艾条灸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本文将对近10年来国内外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1]。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2],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3]。小林和子[4]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 的燃烧温度 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除 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钟氏[1]认为,在灸疗过程中,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但其药性尤存。日本学者大西[5]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西谷[6]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这并非由灸热引起,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康复与针灸(一)

康复与针灸(一) 【关键词】康复针灸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

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针灸治疗知情同意书

彭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针灸治疗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_ 床号: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方案:电针: W—普通针刺: W—头皮针: W―TDP^ /天天天天其他: 针灸疗法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如果患者存在体位不适,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原因,也可能导致一些异常情况出现,特向患者及家属作如下告知。 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发生风险等,同时说明此方法也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些不常规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治疗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发生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 1、针灸疗法主要针对脑卒中、脑外伤后期稳定期和恢复期、面瘫、脊髓损伤、颈腰椎基本、周围神经损伤等。在我部门常规的治疗包括:(1)电针;(2)普通针刺;(3)头皮针(4) TDPo 2、针灸疗法具体有相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家属应当对患者基础疾病和既往病史如实叙述,如果隐瞒病情发生意外,后果由患方承担。 3、针灸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和患者家属或陪护双方共同确认针具已取完。 4、针灸疗法常见并发不良反应包括:晕针、滞针、漏针、弯针、断针、血肿、疼痫、金属过敏等。尤其是眼周、面部、头 皮等血管 丰富、组织疏松处常可能岀现出血、皮下血肿、瘀斑等;肩、肘、腕、膝、踝等关节、肌腱处常存在弯针、滞针、断针等风险。 尤其提醒,一旦发生断针,则可能须由外科手术取出,其手术费用、术式及相关风险等事项,由外科专科医师告知。 5、特定电磁波治疗(TDP)、拔罐、艾灸等相关热疗法常见并发不良反应包括:张力性水疱,烫伤或烧伤甚至继发感染。 烧伤或烫 伤的程度一般为一度或浅二度。经规范处理后,一般1-2周愈合,除少数可能遗留色素沉着外,一般无严重后遗症。 6、放血疗法常见并发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下血肿、疼痛、继发感染等。 7、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家属或陪伴必须在场,协助观察及询问患者(尤其是存在名族语言差异或言语、认知、情绪相关障碍等的患者)治疗和耐受情况,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8、在治疗过程中,参与诊治的医师及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其他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其治疗方案会作为非常规治疗项目单独告知及沟通。 9、在传统康复治疗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其他难以预料或避免的不良情况。 一旦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我们会及时上报管床医师、医疗组长、治疗师、护士及相关人员,积极协助采取相应诊治措施,但期间所 发生医疗及其他相关费用,须由患方承担。 患者知情选择 我的医生已经告知我病情和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 其他治疗方法,并解答了该治疗的相关问题。 我理解我的治疗需要多位医生共同进行,包括实习、进修医生或治疗师。我并未得到痊愈的许诺。我明白在针灸治 疗中,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其它附加操作或变更诊疗方案,我授权医师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为保障患者 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我愿意承担全部所需费用。 我已详细阅读并理解以上内容,对医师告知的各种风险及事项表示理解,经考虑,我愿意选择针灸治疗。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伏羲氏等都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Bian stone or needle stone,an ancient acupuncture instrument made of stone)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金属针具出现了大大的推动的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 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 下几个阶段。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传说中的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 了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黄帝内经》成书为标志。《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和原则,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体系。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被称为“针经”,标志着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在这个时期,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黄帝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已佚的《明堂孔穴治要》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发展时期

艾灸的作用机理

艾灸的作用机理 艾灸对人体治病保健有什么功效呢?中医认为,艾灸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之气,对人体具有温、通、调、补四大功效。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可以温暖人体的气血,排除体内积累的寒气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剌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剌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经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剌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通经活络、化淤止痛:可以打通体内不通畅的经络,消化炎症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等外因的侵袭或跌打损伤所致,人体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艾具有芳香走窜经金的特性,艾在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地打通人体受阻的经络,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调节免疫:释放能谱、激活免疫,增强人体抗病和抗疲劳的能力 人身体是否健康,要看人的免疫系统强不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在燃烧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辐射能谱。这些辐射能谱不但具有远红外线辐射能谱,更具有近红外线辐射能谱,而近红外线能谱的穿透能力在2-5㎜之间,能够有效的穿入较深的人体组织。在近红外线辐射能谱的剌激下,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体本有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免疫激活素”。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催化剂和调节剂的作用,在施灸后,这种被激活的物质不断剌激机体,活化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原有的免疫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常做艾灸就能够提高抗病和抗疲劳防感冒的能力。 *补气壮阳:可以填补真元,强壮阳气,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为验证中医传统疗法——艾灸法的机理和其疗效的科学性,在市科委和中研院的鼎力支持下,我本人带研究生期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曾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杂志发表了数十篇关于艾灸的研究论文。有鉴于其专业性较强,今仅摘要其中一小部分,供艾灸爱好者或中医同道参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说明一点:古老的中医艾灸不但具有神奇的疗效,而且经得起科学实验检验。 1、艾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灸疗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艾灸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临床实验研究发现: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

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通过《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的观察》课题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 (3)灸疗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艾条温和灸和艾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3.艾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灸大椎穴可明显增加白细胞数量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尤以T淋巴细胞(TC)更为显著。说明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