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 精品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 精品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 精品教案

归去来兮辞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评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

熟读成诵,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分析揣摩鉴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解题、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来:语助词;兮,语助词。用两个语助词加强语气,突出表现出作者辞官归隐的兴奋心情。

辞:文体的名称,这种文体要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幽雅华丽、偏重抒情。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词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词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

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经过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依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三、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

“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教学内容】

探究训练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归纳总结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

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总结

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归去时的思想和感受与自然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景为情设,情缘景生,二者达到完美交融的境界,而这种境界越是完美,越是强烈地反衬出官场的纷乱可怖和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感。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文言文阅读指导

阅读方略: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

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有”“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

中的“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锁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的“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做了主语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断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二)采用删换替换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

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诗》)

⑨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优孟衣冠》)

⑩一丝而累,以至于寸。(《乐羊子妻》)

⑾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

⑿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敦颐传》)

⒀从军平阵,以功除岷州刺史。(《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它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⑾至⒀中“以”采用删的方法,⑾⑿句可行,⒀句不可。这表明⑾⑿句中“以”是表目的的连词。⒀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

(三)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

(14)儿妾食麦而已。(《任昉其人》)

(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

(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

(17)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太尉平乱》)

(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

(19)何后期为?(《穰苴(rángjū)执法》)

(20)帝愀(qiáo)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

(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张释之执法》)

(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

(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处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意思。(18)(19)(20)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的,它就应是动词;用在句末,它就只能是助词。(20)(21)中的“然”一个作词尾,通常译作“……的样子”,用在句子开头,且可以删去,表明它是连词,作“然而”“可是”等义。(22)(23)句中的“其”

用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且此句为议论句,这个“其”多作语气词用,用在句子中间后面接名词,它就是代词,义为“自己的”“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等。(22)句中是语气词,(23)句中是代词“自己的”。以上分析都是就一般情况来说。

上面分别从三方面介绍了推断虚词词义的方法。显然,这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分为三点,且举例有限,实际上这几种方法往往是合并起来使用,要掌握它,还需要举一反三。

此外,我们推断文言虚词,记住固定格式也很重要。所谓固定格式,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是一种不变的句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不能随意变动。例如“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魏征直谏》)中“得无……乎”理解时不能拆开,义为“恐怕是……吧”“只怕是……吧”“莫非是……吧”。虽说有几个义项,但区别不大,基本意义比较固定。如果我们能记住常用的固定格式释义,这对阅读文言文就有很大的帮助。常见的固定格式有“所以”“有以”“无义”“有所”“无所”“然则”“之谓也”“其……之谓也”“不亦……乎”“何……为”“如……何”“奈何”“何若”“孰与”等。

【板书设计】

1.辞官的决心(第1段)

归途和初抵家的情况情景交融

2.归隐后的田园生活(2.3段)归田后的日常生活寓情于景

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直抒胸臆

3.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第4段)不假雕饰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天伦之乐

综述情志(四)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 影胶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了解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 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 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 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 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 韵,韵脚有 “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单元说明 (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得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在先秦得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得情感。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得许多篇章,都已经就就是较为成熟得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得创作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 (板书:先秦——萌芽《庄子》 汉代——发展) 本单元编选得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得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与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得强烈愿望与归途上得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得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得景色与宴会得情况,抒发了作者得怀才不遇之情与不懈追求得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得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就就是将深刻得哲理,融于生动具体得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就就是给皇帝上得奏章,却因其中流露得强烈得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本单元得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得真情真性与品味课文丰富多彩得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得真挚情感 本单元所选得课文,都就就是感情色彩浓郁得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得背景,不同得写作目得,以及不同得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得深刻意蕴。(二)品味课文优美得语言艺术 本单元得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得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得语言进行抒情与描写具有密切得关系。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得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得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得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得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得教学中,诵读就就是一种十分重要得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得内容,体味其中得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在行文与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得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得节奏与韵律,将其中饱满得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 (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得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博苑 2012-08-28 1319 5d56b7b40102dza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1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 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参考《导学案》并课件补充) 2、研读并序 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 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

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 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 五、小组展示,点评 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 2、概括序文内容 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六、诵读课文 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深切感受本文语言的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走近陶渊明这位田园大师,同时也为诵读打下基础。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七、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 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 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 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设问:第一段有八句,按辞的特点可分为两

《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2、弄懂并积累“来、、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明确虽要识记的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 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 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 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实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3、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4、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 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 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 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 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

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辞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预习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 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 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 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导读:《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

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 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 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 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 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

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 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

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严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居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像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

归去来兮辞 并序_教案6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单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意。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通过韵脚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点评句子,以求更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显示其画像)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导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字面意思是: 早上你还是一个乡村野夫,(因为读书,因为机缘),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入将 拜相,吃皇粮了。 ===昔日刘邦不过是一个乡村野夫-田舍郎,却能够楚汉之争尽收天下。岳飞出身于平民之家,却也能因为自身的努力而成为一代名将。 ===可以理解为: 激励人们要奋发图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命运,最终获得名誉。 ===也可以理解为对古代社会这种现象的批判。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 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 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师:对,陶渊明。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 文章,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 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猛志:壮志。逸:超越。四 海:犹天下。)“大济于苍生”(比喻奋发图强,造福百姓。)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赋《归去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二、析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