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业生产情况

福建省工业生产情况
福建省工业生产情况

福建省工业生产情况

【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8856.52亿元,增长17.4%;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4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3%,拉动全省GDP增长6.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工业(指规模以上,下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保持在高位平台上运行,并呈快中趋稳特征。一季度产值增长25.3%、上半年增长27.7%、1~3季度增长27%,全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6783.42亿元,增长26.6%,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产值639.36亿元,在6月份首次突破500亿元基础上继续突破600亿元,创月份产值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17.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3.37%,居全国第9位,增长23.5%,增幅居全国第11位、华东地区第4位。

三资和股份制企业拉动全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3995亿元和1550.85亿元,分别增长26.8%和31.7%,二者占全省工业总量86.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0.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及其他企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737.22亿元、184.80亿元、160.24亿元和210.64亿元,分别增长12.1%、8.2%、28.4%和35.8%。

工业重化度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行业和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全年全省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949.33亿元和3834.08亿元,分别增长28.3%和25.2%,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56.5%,分别较2002年、2003年提高4.6个、0.5个百分点,表明推进工业化进程成效显著。全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35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32个,有18个行业增长在25%以上,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分别增长42.4%、40.1%、39.9%、37%和33.3%。三大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良好增势,为全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提供有力保障。2004年,全省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001.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67%,增长27.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1个百分点。在统计的285种主要产品中有%的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幅在20%以上的占42.1%,如显示器增长41.2%,移动电话机增长32.4%,生铁增长43.4%,钢材增长21.2%,铝材增长25.9%,发电设备增长58.4%,子午线轮胎外胎增长59.3%;服装增长66%、纱增长40.4%、花岗石板材增长45.8%。

各设区市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9个设区市除三明市增长18.1%外,其他市工业产值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漳州、宁德、泉州、福州4市,分别增长44.1%、29.2%、29%、25.6%;莆田、厦门、南平、龙岩4市分别增长23.5%、25.4%、20.9%、20.6%。福、厦、泉3市产值均超1500亿元,增幅均在25%以上,3市合计产值4853.05亿元,占全省的75.5%,工业经济总量继续向沿海地区聚集。

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幅创近年新高,产销保持良好衔接。全年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341.09亿元,增长34.2%,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并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30个出口行业中出口交货值增幅在30%以上的行业有21个,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48.3%和33.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分别增长30.8%、30.5%、53%和67.2%。2004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589.04亿元,增长29.1%,增幅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5.6%;实现工业品产销率97.5%,达到年初预期目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产销率均在98.4%以上。

重点企业保持稳步增长,新增长点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0.6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省的30.1%,其中戴尔、捷联2家产值均超200亿元,福炼、厦华、三钢、冠捷、华映光电、东南汽车、厦新电子7家企业产值在50亿以上,这9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53

亿元,占全省比重15.8%。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实现工业品交货值842.54亿元,占全省37.71%,同比增长30.8%,其中仅戴尔、捷联、冠捷、华映光电、漳州灿坤5家就达513.22亿元,占全省的22.97%。全省百家重点企业产销率98.56%,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全省370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累计完成新增产值598.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6.3%,新增长点项目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2%,共拉动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大型项目进展顺利,捷联、漳州灿坤、戴尔等12家企业新增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累计新增产值342.24亿元,占全省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的57.2%。

企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工业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5.20,比上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达11.82%,提高0.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9.32%,提高0.6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30次,加快0.10次;全员劳动生产率76499.82元/人,增加8177.56元/人;资产负债率52.8%,降低0.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12.68亿元,同比增长30.13%。实现利润平稳增长,累计利润达350.64亿元,增长23.76%。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增长较快,全省工业企业上交税金221.15亿元,增长13.94%。“两金占用”1083.17亿元,增长22.11%,增幅为今年来各月最低,比销售收入增速低8.02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净额777.97亿元,增长20.07%,增幅低于上年6.3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40.14%,比上年下降1.44个百分点;两金占产品销率收入的比重为17.43%,比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表明两金占用状况有所改善,并呈向好趋势。

电力和交通运输增长保持与工业增长相适应。2004年福建延续上年入夏以来连续干旱,又面临全国性煤电油运持续偏紧,全省电力供应形势极其严峻。全省发电量为659.64亿千瓦时,增长8%,增幅比上年低6.56个百分点,其中火电504.88亿千瓦时,增长19.8%;水电154.57亿千瓦时,下降18.2%。针对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强化电力调度,引导企业“错峰、避峰”生产,合理调度电力资源;加大煤炭采购和调运力度,确保电煤供应;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加大节能力度,鼓劲企业自备燃油机组多发电等等,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需紧张矛盾,顺利完成了迎峰度夏任务,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用电的需要。全社会用电量664.36亿千瓦时,增长13.42%,其中工业用电465.9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的70.14%,增长14.35%。全省各种货物运输方式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公路货物运输累计完成25964万吨,增长8.7%;水路货运完成7567万吨,增长19.7%;铁路货物运输发送量累计完成3739万吨,增长16.6%,日均装车1722车,增加194车,日均卸车2061车,增加176车;港口货运继续实现强劲增长,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5834万吨和425.37万TEU,分别增长26.7%和24.3%;机场货物吞吐量、航空货物运输量分别完成26.8612万吨和8.7827万吨,分别增长27%和12%。

【企业管理】

稳妥推进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列入改革计划的省市1232家国有工业企业已改制762家,改制率为61.9%。省里下达的两批349家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工业企业已改制266家,改制率为76.2%,其中第一批下达的279家(设区市)已改制222家,改制率为79.6%,第二批下达的70家(省属)已改制44家,改制率为62.9%。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1307家减少为888家,减少了344家,但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从852.9亿元增加到1233.81亿元,年均增长20.3%;实现利润从45.59亿元增加到73.37亿元,年均增长26.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4.77%,比规模以上工业高近30个百分点。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利润占26%,税金占52%,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

继续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措施。省政府制定《关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转发《省经贸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就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职工劳动关系,筹措改革成本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具体规定,为继续推进国有企

业改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取得新进展。继续落实《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细则》,建瓯精工机械股份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永安市福化纤用品厂已顺利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下发《关于下达第三批国有企业办学校分离名单的通知》,协调推进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子弟小学和福州铁路分局福州铁路职工子弟中小学等7所学校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对已经分离办学的企业退休教师的补差部分,由征收的1%教育费附加中支出。

推进劣势企业有序退出。认真做好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福建汽车厂政策性破产工作已终结,福建三龙集团、漳浦啤酒厂等7家企业已进入法律程序,拟核销银行呆坏账6.5亿元。省级已连续3年设立改制与破产准备金,福州、厦门、南平、三明、龙岩等市也设立了改制与破产准备金,解决了一些重点企业改制与破产的职工安置工作;继续落实《福建省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意见》,盘活土地资产,统筹改革成本和发展资金。

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制,促进产权多元化,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储备上市资源,并做好改制企业进入辅导期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建立规范的议事制度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和职工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政策的衔接工作,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失业保障功能,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再就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企业改革提供了社会保障。根据省集中处理突出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要求,成立了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工作小组,为及时妥善解决企业职工信访问题提供了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国家信访局和省信访局排查的有关群众反映企业改制问题的信访件(共21件),已得到妥善处理。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申报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项目,确定南平、漳州、三明、宁德4个设区市为创业培训试点市,共有4100人次参加中小企业创业和工商管理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展览会和首届中小企业博览会,提出加强闽港澳中小企业合作的初步方案。拟订福建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技术改造】

全年全省企事业单位(不含城镇集体)技改投资完成 282.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4 %,增速为近 6 年新高。其中地方企事业(不含城镇集体)完成技改投资 247.71 亿元,增长 26.7 %。技改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全省 9 市技改投资均实现增长。其中宁德完成 18.10 亿元,增长 37.8 %;厦门完成 53.01 亿元,增长 32.8 %;莆田完成 14.86 亿元,增长 31.2 %;泉州完成 57.82 亿元,增长 25.4 %;福州完成46.15 亿元,增长 23 %;三明完成 25.07 亿元,增长 22.3 %;漳州完成 14.38 亿元,增长 12.7 %;龙岩完成 14.91 亿元,增长 11.3 %;南平完成 17.24 亿元,增长 5.0 %。

制造业技改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制造业完成 152.92 亿元,增长 0.8 %,占技改投资的

54.2 %。其中轻纺工业完成 50.53 亿元,下降 0.7 %;机电工业完成 34.46 亿元,下降 13.0 %;原材料工业完成 70.21 亿元,增长 34.3 %。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抑制过度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部分行业、企业融资困难,加上电力、运输紧张等,影响了投资增长。同时前两年同期制造业技改投资高速增长,基数较大,导致 2004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减缓。

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呈现恢复性高速增长。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在前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快速回升,完

成 120.87 亿元,增长 51.2 %。其中电力生产与供应完成 25.41 亿元,增长 103.2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完成 67.21 亿元,增长 23.7 %;交通运输业完成技改投资 26.06 亿元,增长 154.3 %。

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年总到位资金 303.60 亿元,增长 25.21 %。其中国内贷款占 19.17 %;自筹资金占 73.17 %;利用外资占 4.96 %。

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2004 年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保护、引导和发挥企业投资积极性,保持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开展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热点行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热点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二是组织实施 220 项省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总投资 309 亿元,其中开工建设 207 项,本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02.8 亿元,全年有 65 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2.3 亿美元。三是突出重点,对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特别是福州汽车及零配件、福建船舶、泉州纺织、德化陶瓷、福安电机等重点产业集群项目,通过资本金注入、银行贷款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扶持,促其顺利实施。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重要举措,先后下发了《关于扩大设区市、县(市)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过渡时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放权限,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革项目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过渡。

【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2004年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8856.52亿元,增长17.4%;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增长15.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41.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3%,拉动全省GDP增长6.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工业(指规模以上,下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年保持在高位平台上运行,并呈快中趋稳特征。一季度产值增长25.3%、上半年增长27.7%、1~3季度增长27%,全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6783.42亿元,增长26.6%,其中12月份当月完成产值639.36亿元,在6月份首次突破500亿元基础上继续突破600亿元,创月份产值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917.6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3.37%,居全国第9位,增长23.5%,增幅居全国第11位、华东地区第4位。

三资和股份制企业拉动全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3995亿元和1550.85亿元,分别增长26.8%和31.7%,二者占全省工业总量86.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0.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十分显著。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及其他企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737.22亿元、184.80亿元、160.24亿元和210.64亿元,分别增长12.1%、8.2%、28.4%和35.8%。

工业重化度进一步提高,大部分行业和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全年全省轻重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949.33亿元和3834.08亿元,分别增长28.3%和25.2%,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56.5%,分别较2002年、2003年提高4.6个、0.5个百分点,表明推进工业化进程成效显著。全省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35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32个,有18个行业增长在25%以上,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分别增长42.4%、40.1%、39.9%、37%和33.3%。三大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良好增势,为全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提供有力保障。2004年,全省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001.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67%,增长27.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1个百分点。在统计的285种主要产品中有%的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幅在20%以上的占42.1%,如显示器增长41.2%,移动电话机增长32.4%,生铁增长43.4%,钢材增长21.2%,铝材增长25.9%,发电设备增长58.4%,

子午线轮胎外胎增长59.3%;服装增长66%、纱增长40.4%、花岗石板材增长45.8%。

各设区市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9个设区市除三明市增长18.1%外,其他市工业产值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漳州、宁德、泉州、福州4市,分别增长44.1%、29.2%、29%、25.6%;莆田、厦门、南平、龙岩4市分别增长23.5%、25.4%、20.9%、20.6%。福、厦、泉3市产值均超1500亿元,增幅均在25%以上,3市合计产值4853.05亿元,占全省的75.5%,工业经济总量继续向沿海地区聚集。

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幅创近年新高,产销保持良好衔接。全年完成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341.09亿元,增长34.2%,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并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30个出口行业中出口交货值增幅在30%以上的行业有21个,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48.3%和33.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分别增长30.8%、30.5%、53%和67.2%。2004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589.04亿元,增长29.1%,增幅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5.6%;实现工业品产销率97.5%,达到年初预期目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产销率均在98.4%以上。

重点企业保持稳步增长,新增长点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0.65亿元,同比增长16.7%,占全省的30.1%,其中戴尔、捷联2家产值均超200亿元,福炼、厦华、三钢、冠捷、华映光电、东南汽车、厦新电子7家企业产值在50亿以上,这9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53亿元,占全省比重15.8%。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实现工业品交货值842.54亿元,占全省37.71%,同比增长30.8%,其中仅戴尔、捷联、冠捷、华映光电、漳州灿坤5家就达513.22亿元,占全省的22.97%。全省百家重点企业产销率98.56%,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全省370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累计完成新增产值598.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6.3%,新增长点项目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2%,共拉动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大型项目进展顺利,捷联、漳州灿坤、戴尔等12家企业新增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累计新增产值342.24亿元,占全省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的57.2%。

企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工业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5.20,比上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达11.82%,提高0.0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19.32%,提高0.6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30次,加快0.10次;全员劳动生产率76499.82元/人,增加8177.56元/人;资产负债率52.8%,降低0.5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12.68亿元,同比增长30.13%。实现利润平稳增长,累计利润达350.64亿元,增长23.76%。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增长较快,全省工业企业上交税金221.15亿元,增长13.94%。“两金占用”1083.17亿元,增长22.11%,增幅为今年来各月最低,比销售收入增速低8.02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净额777.97亿元,增长20.07%,增幅低于上年6.3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40.14%,比上年下降1.44个百分点;两金占产品销率收入的比重为17.43%,比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表明两金占用状况有所改善,并呈向好趋势。

电力和交通运输增长保持与工业增长相适应。2004年福建延续上年入夏以来连续干旱,又面临全国性煤电油运持续偏紧,全省电力供应形势极其严峻。全省发电量为659.64亿千瓦时,增长8%,增幅比上年低6.56个百分点,其中火电504.88亿千瓦时,增长19.8%;水电154.57亿千瓦时,下降18.2%。针对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强化电力调度,引导企业“错峰、避峰”生产,合理调度电力资源;加大煤炭采购和调运力度,确保电煤供应;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加大节能力度,鼓劲企业自备燃油机组多发电等等,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需紧张矛盾,顺利完成了迎峰度夏任务,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用电的需要。全社会用电量664.36亿千瓦时,增长13.42%,其中工业用电465.9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的70.14%,增长14.35%。全省各种货物运输方式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公路货物运输累计完成25964万吨,增长8.7%;水路货运完成7567万吨,增长19.7%;铁路货物运输发送量累计完成3739万吨,增长16.6%,日均装车1722车,增加194车,日均卸车2061车,增加176车;港口货运继续实现强劲增长,沿海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5834万吨和425.37万TEU,分别增长26.7%和24.3%;机场货

物吞吐量、航空货物运输量分别完成26.8612万吨和8.7827万吨,分别增长27%和12%。

【企业管理】

稳妥推进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战略调整。列入改革计划的省市1232家国有工业企业已改制762家,改制率为61.9%。省里下达的两批349家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工业企业已改制266家,改制率为76.2%,其中第一批下达的279家(设区市)已改制222家,改制率为79.6%,第二批下达的70家(省属)已改制44家,改制率为62.9%。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1307家减少为888家,减少了344家,但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从852.9亿元增加到1233.81亿元,年均增长20.3%;实现利润从45.59亿元增加到73.37亿元,年均增长26.9%。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4.77%,比规模以上工业高近30个百分点。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利润占26%,税金占52%,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

继续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措施。省政府制定《关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转发《省经贸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贸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就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职工劳动关系,筹措改革成本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具体规定,为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取得新进展。继续落实《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细则》,建瓯精工机械股份公司、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永安市福化纤用品厂已顺利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下发《关于下达第三批国有企业办学校分离名单的通知》,协调推进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子弟小学和福州铁路分局福州铁路职工子弟中小学等7所学校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对已经分离办学的企业退休教师的补差部分,由征收的1%教育费附加中支出。

推进劣势企业有序退出。认真做好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福建汽车厂政策性破产工作已终结,福建三龙集团、漳浦啤酒厂等7家企业已进入法律程序,拟核销银行呆坏账6.5亿元。省级已连续3年设立改制与破产准备金,福州、厦门、南平、三明、龙岩等市也设立了改制与破产准备金,解决了一些重点企业改制与破产的职工安置工作;继续落实《福建省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意见》,盘活土地资产,统筹改革成本和发展资金。

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制,促进产权多元化,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形式,培育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积极储备上市资源,并做好改制企业进入辅导期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建立规范的议事制度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和职工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做好“三条保障线”政策的衔接工作,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强失业保障功能,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再就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为企业改革提供了社会保障。根据省集中处理突出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要求,成立了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工作小组,为及时妥善解决企业职工信访问题提供了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国家信访局和省信访局排查的有关群众反映企业改制问题的信访件(共21件),已得到妥善处理。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申报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项目,确定南平、漳州、三明、宁德4个设区市为创业培训试点市,共有4100人次参加中小企业创业和工商管理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展览会和首届中小企业博览会,提出加强闽港澳中小企业合作的初步方案。拟订福建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技术改造】

全年全省企事业单位(不含城镇集体)技改投资完成 282.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4.4 %,增速为近 6 年新高。其中地方企事业(不含城镇集体)完成技改投资 247.71 亿元,增长 26.7 %。技改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

全省 9 市技改投资均实现增长。其中宁德完成 18.10 亿元,增长 37.8 %;厦门完成 53.01 亿元,增长 32.8 %;莆田完成 14.86 亿元,增长 31.2 %;泉州完成 57.82 亿元,增长 25.4 %;福州完成46.15 亿元,增长 23 %;三明完成 25.07 亿元,增长 22.3 %;漳州完成 14.38 亿元,增长 12.7 %;龙岩完成 14.91 亿元,增长 11.3 %;南平完成 17.24 亿元,增长 5.0 %。

制造业技改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制造业完成 152.92 亿元,增长 0.8 %,占技改投资的

54.2 %。其中轻纺工业完成 50.53 亿元,下降 0.7 %;机电工业完成 34.46 亿元,下降 13.0 %;原材料工业完成 70.21 亿元,增长 34.3 %。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抑制过度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部分行业、企业融资困难,加上电力、运输紧张等,影响了投资增长。同时前两年同期制造业技改投资高速增长,基数较大,导致 2004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减缓。

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呈现恢复性高速增长。基础设施技改投资在前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快速回升,完成 120.87 亿元,增长 51.2 %。其中电力生产与供应完成 25.41 亿元,增长 103.2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完成 67.21 亿元,增长 23.7 %;交通运输业完成技改投资 26.06 亿元,增长 154.3 %。

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年总到位资金 303.60 亿元,增长 25.21 %。其中国内贷款占 19.17 %;自筹资金占 73.17 %;利用外资占 4.96 %。

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2004 年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决定,保护、引导和发挥企业投资积极性,保持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开展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热点行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热点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二是组织实施 220 项省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总投资 309 亿元,其中开工建设 207 项,本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02.8 亿元,全年有 65 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2.3 亿美元。三是突出重点,对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特别是福州汽车及零配件、福建船舶、泉州纺织、德化陶瓷、福安电机等重点产业集群项目,通过资本金注入、银行贷款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扶持,促其顺利实施。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重要举措,先后下发了《关于扩大设区市、县(市)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审批管理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过渡时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放权限,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革项目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过渡。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2019年福建资源工业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2019年福建资源工业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育目标是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确定客观评价的基础,由此,教学目标具有()。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控制功能 【答案】C 【解析】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是检查、评价教学成效的尺度和标准。当科学的、可检测的教学目标确定后,可以此为基础设计标准参照测试题,检测教学效果是否达成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故选C。 2、“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答案】C 【解析】人之所以能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强大,是因为他发挥了所拥有的大脑的优势,接受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类经验,教育活动在此功不可没。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要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他就必须接受教育,使自己成为教育的客体。因此,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故选C。 3、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尊感;当做出负向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 这属于()。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识 C、自我体验

2016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建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2017年2月23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1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3912.73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2.28亿元,增长10.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951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1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 全年全省互联网重点企业实现互联网业务收入43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4%。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01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543.15亿元,增长46.7%。“正统网”入驻电子商务企业7382家。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增长0.91%,增幅比上年略高0.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3.6%,比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6万人,出生率为14.5‰;死亡人口24万人,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8.3‰。 表1 2016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73万人,有14.56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比上年末上升0.20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8.3%。12月份,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7.6%、41.9%和9.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浅论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浅论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罗世兴,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运用区域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理论,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 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1 产业结构优化的规律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演进过程。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现行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国际投资结构以及技术结构优化。相关产业之间技术断层少和劳动生产力的反差弱。产业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结构、从低级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 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①配第、克拉克等人的“三次产业”理论,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将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及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作用加大;②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大量统计计算规律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变化,三次产业产值及劳动力相对比重变化的标准值,各国可用此标准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③赤松要的雁行理论,揭示后进国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途径,其规律是“先进口国内生产再出口”的模式,使本国产业相继更替发展。总之,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过程就是主导产业不断更新的过程[1]。 2. 福建省概况 2.1人口、资源及自然状况 福建省与浙江、广东省接壤,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4%。海岸线直线长度535公里,曲线长度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2005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129.02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48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2]。 2.2经济状况 福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7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568.93亿元,人均GDP 也由273元提升到2005年的1864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19.47倍和13.21倍。从2001年到2005年GDP年均增长8.8%。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省情 福建简称“闽”,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与浙江、江西、广东相接,国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辖9个市、85个县(市、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14年,福建年末常住人口380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61.8%。 表1 福建基本省情 指标名称单位福建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 里12.14 市(州)个9 县(市、区)个85 2014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06 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 61.8 2014年森林覆盖率% 65.95 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国家对福建总体战略规划。 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出台,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1 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國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21年小幅下滑之后,2021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21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21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7%的比重,两者相差30.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21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55% ,工业增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3.01.06 08:50:49 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评价终板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2010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班)109022010013 摘要:福建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011-2012年福建省域综合竞争力排行第九,服务业竞争力上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分别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原材料现状、自然灾害、港口、能源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关键词:福建;经济发展自然环境 正文: 十六大后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福建省在2011-2012年省域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九,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达到了中等偏上国家的发展水平。[1]有学者认为福建经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福建产值结构保持在“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表明我省服务业竞争力上升。2000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在沿海地区持续发展同时,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原来以鹰夏铁路中段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轴向南北延伸,西部山区发展轴展露雏形,并与沿海经济发展带一起构成了福建省的两条纵向经济发展轴线。[3] 近年来,常以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作为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资源环境状况,它作为区域的环境子系统,又体现在自然资源竞争力、资源消耗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竞争力四个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的资源禀赋,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获得的便利性问题,尽管某些可以通过区域外的要素获得,但区域自身的资源要素仍将影响到经济发展,而某些自然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则是不可转移的,它是环境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内容。[4] 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福建省淡水资源相对富余,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3%,居全国第8位,人均拥有量3367m3,是全国的1.52倍,居全国第七位。但福建省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水,受降雨时空和河流走向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地域性、时间性水资源短缺。莆田、泉州、福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915、1121、1468、1705m3,按照国际通用概念,这些地区也基本都属于“贫水区”“水资源紧张区”,而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一些流域的水质污染也造成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 对于水资源中的海洋资源,福建海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东侧,面临台湾海峡,是东海和南海之间的通道,福建省的海洋资源优势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岸滩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二)、土地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越加突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根据2000年土地详细变更调查资料,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占67.3%,耕地占11.1%,水域占4.7%,城镇、工业区、交通、园地等占9.2%,未利用土地占7.7%。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生态稳定和优化的条件下实现耕地资源调整的空间狭小。林地面积虽大,但不能毁林开荒,因为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又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

工业工程开设院校及排名

工业工程开设院校及排名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A等级的学校有: 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等级的学校有: 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贵州大学燕山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北京交通大学 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苏大学中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宁波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浙江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华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 三峡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被评为B 等级的学校有: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温州大学中国民航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大连水产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邮电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沈阳大学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一) 2003-11-26 12:55:25 来源:国家统计局 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总结,又结合新的形势进行了必要的创新,是新世纪初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将对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由于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基础等多种原因,山区与沿海之间、沿海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新一届省委正视这一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全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布局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重新进行调整和功能定位。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强调带动功能和示范作用;莆田、宁德两市目前虽不十分发达,但港口经济潜力大,接受温州、福州和厦门、泉州两头的辐射能力强,要根据这种潜在优势,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对接沿海,辐射边界,强调拓展腹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关键是既要看到差异性,也要看到互补性。三个层面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全省客观形成的三个层次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格局,又赋予了各个层次新的内涵和要求,并强调通过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明确山海划分,突出沿海连片繁荣。在地区发展问题上,过去通常把靠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五市称为沿海,把不靠海的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和虽靠海但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宁德市统称为山区。在过去20多年的沿海大开放浪潮中,

2000年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名单

2000年5月31日(961所) 一、中等专业学校 北京市: 北京市农业学校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北京市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北京市戏曲学校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天津市: 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天津大港油田集团学校天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天津电子信息学校天津市化学工业学校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市艺术学校天津劳动经济学校 河北省: 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华北石油学校华北化工学校河北省机电学校河北省沧州卫生学校华北石油财经学校邢台卫生学校河北交通学校保定电力学校河北唐山市卫生学校河北供销学校河北纺织学校河北体育运动学校 山西省: 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山西省计划统计学校山西省林业学校山西省煤碳工业学校山西省供销学校山西省水利学校山西省财贸学校山西省交通学校太原铁路机械学校华北机电学校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山西省贸易学校山西省中药材学校山西省临汾卫生学校山西税务学校山西省戏曲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 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包头铁路工程学校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财政税务学校内蒙古商业学校内蒙古经贸学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内蒙古人民警察学校 辽宁省: 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河石油学校大连铁路卫生学校锦州铁路运输学校大连海运学校辽宁省农业工程学校渤海船舶工业学校辽宁省林业学校辽宁省水利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抚顺工业专门学校辽宁省畜牧兽医学校辽宁省财政学校辽宁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辽宁省对外贸易学校辽宁省供销学校大连电子学校辽宁省艺术学校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朝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吉林省: 吉林铁路经济学校吉林省农业学校吉林化工学校吉林冶金工业学校林业部白城林业学校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长春市农业学校四平市卫生学校吉林航空工程学校白城卫生学校吉林省轻工业学校吉林省延边财经学校吉林省林业学校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吉林省石油学校吉林省戏曲学校吉林省工艺美术设计学校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2.1产业结构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2.2.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们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为经济长久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是否相互的统一。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的生产技术与改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是否相匹配,如果对于产业来 说技术层面与劳动力的配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这种矛盾的存在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早是晚的事,通过各个生产部门的收入总额与本部门的总的劳动力总和来配比,这样能够大体上得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产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这个方面主 要决定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合理有效,如果投入和产出它们之 间的交易较为密切,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它们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在企业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来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即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例如大的方面来说,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最后还的反哺农业,用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这个层面上所说的意思是某个部门的发展,不能够影响到另外一个产业的发展,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这个平衡如果被打破,那么这个发展就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协调的。 再者,对于各个产业部门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在地位上是否相同,现阶段,社会经 济发展的很快,而且竞争压力也是非常的大,这就造就了一些产业会对某些部门产生偏见,因为他们最注重的只有利润,这就会导致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部门之间他们的权利不同,最终也会导致他们的地位出现一定的差距,进而形成了各个产业之间的部门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