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万全中学物理组杨晓清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节课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基础性和延伸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情境激励、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引入

复习力的合成,引出力的分解。

(二)、问题预设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

已知合力,求分力,解是否唯一确定?

预设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中提醒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F1、F2对橡皮筋作用与力F对橡皮筋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1、F2是F 的分力。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作图得出: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预设问题: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归纳总结,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数理结合理论探索

三角形唯一确定的条件

1、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夹角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夹边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确定分力唯一解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到数理结合的思想。

(四)、情境引入实例应用

1、手拉提包在地面上运动:

思考:

斜向上拉的力F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

这样的效果能否用两个力F1和 F2来实现,方向怎样?

通过对比分析,引入共点力的概念。锻炼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塑料直尺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橡皮筋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注意:

1.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者。也不能错误地认为重力沿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F2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2.对物体进行某个力的分解以后,物体实际的受力个数没有发生变化。

(五)、规律总结知识拓展

规律总结:

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已知合

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拓展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力F 的作用效果怎样?如何分解?

F1、F2的大小一定,让学生分别作出θ=0°,60°,90°,120°,180°时的合力,然后观察合力的变化趋势,进而总结出合力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求规律。

(六)、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公园的滑梯倾角为什么比较大?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

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七)、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已知合

● 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布置作业:

四 说板书设计

1. 什么是力的分解

2. 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3. 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4. 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五 说课后心得

本节课执行导学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经历中,体验中学习,使教学观点和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重传授转变为重过程、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设置情境、、激励、发现、欣赏、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毕竟,而且必定是学习的主体和真主人。

F1=F/sin ? F2=F/tan ?

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 说课稿 科目:物理 姓名:王敏

《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它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去分解作图并计算出分力 2.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是: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与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直觉思维,既能突破难点,同时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处于水平台秤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时,学生观察称的示数变化情况。让学生感知,称的示数减小,物体沿水平面运动,说明斜向上的拉力同时产生了向前向上拉的效果。 并进一步阐述,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力F1 使物体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 把物体向上提,F 可以用 F1 和 F2 来代替,力 F1 和 F2 就叫做 F 的分力,从而引入什么叫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因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观摩物理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观摩河南省物理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淮阳一高物理组 2014年10月21日至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平顶山举办的2014年河南省中学物理优质课评选暨观摩研讨会,本届比赛采用教学设计说课,打破以往的说课流程,面对评委老师和观摩教师,以说课的形式直接展示教学设计意图和流程,包括必要的实验展示,突出创新和科学方法教育为主题。本次活动一个新的内容说课结束后由评委根据说课内容提出一个相关教学问题,由选手现场回答。 细细聆听来自全省各市优秀教师的上课,领略到了全省出类拔萃的物理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说的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实验创新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几乎每位参赛教师都对课本的实验进行大胆的创新,充分展现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观摩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线物理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照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感慨颇深。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感受: 一、引课设计精心,各有高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设计科学有趣,直接有效的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学习的情景中。有位老师说《楞次定律》时两块磁铁一块在一个较长的铜管里,一块在空气里,两者同时下落结果铜管里磁铁下落慢。《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节课中有位老师这样引入一个100瓦的灯泡用生活中的导线缠绕数圈靠近一个黑盒子,让线圈运

动结果灯泡亮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兴趣,最后老师拿开盒子里面是一个电磁炉。在说《力的分解》时,找两位男同学用力拉一根绳子,结果他们不相上下,老师又找一位女同学从中间轻轻一拉,结果两位男生都被拉动了。还有位老师说《牛顿第三定律》时找一个玩具小风扇放在一个水中泡沫上,打开开关结果风扇后退。 二、在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环节,各位老师的设计也很巧妙自然,利于学生提出猜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说《牛顿第三定律》时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块木板放在算盘上一辆玩具小车放在木板上当小车向前运动时木板向后也在动,实验过后老师立刻让学生进行猜想总结。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让他们主动去思考。 三、教学过程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理念比新,授课方法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参赛的教师都充分结合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组织自己的课堂,将合作学习,互动性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理念运用于物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或不断的思考中获得物理知识。每位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思考、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各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实验数据处理客观真实,注意渗透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说《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时,为了获得平抛运动轨迹是一条抛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教案(力的分解)

5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想一下,为什么有时人们不用一个力去做而要用多个力来做呢?使用吊车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钓钩是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如图3-5-1. 课件展示: 图3-5-1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其实吊车的钓钩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的,而是用几根钢丝共同吊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导入 1.用两细绳悬挂一铁球,在细线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细线断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推进新课 一、力的分解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及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师生回忆讨论以上问题.(设计意图:1.回忆旧知,推进新知;2.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下面回忆一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 【演示实验】 在演示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力F)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然后再用三个或四个弹簧秤沿不同方向拉结点到O.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结论: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 明确: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而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实验】 不给学生任何限制,同学间可以自由组合,只要把橡皮绳的结点拉到O点即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用多组不同的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分解一个力呢?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物理组:谢江湖 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 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 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 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 得到几对分力?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 教师设问:在具体情况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二、备教法:启发、引导、亲身体验游戏 实验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拉箱子、儿童滑梯、叉腰下压肘部以及课本上的探究 实验的图片: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并把结果填在学案 上。实验探究结束之后,请得出结论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分别体会到不同情况下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1、用台秤演示斜向上拉钩码的拉力作用效果实验。 2、用台秤演示钩码在斜面上重力作用效果实验。 展示图片:学生解释引桥和盘山公路的原理。 3、自制教具演示课本的迷你实验。 教师提问:一个具体的力能随便分吗?应该怎样分? 学生总结: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练一练:(见学案) 正交分解法:学生观察刚才所作的几组力的分解图,总结分力间的夹角有何特点引入正交分解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从而要求学生

力的分解与合成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物理>>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设计>>必修1 《力的分解》说课稿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李孔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力的分解说课稿 终

说课 ---理学院物理师范081 耿腊香《力的分解》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这是一节概念课,计划1课时完成。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在安排《力的分解》之前让学生经历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到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力的分解的方法,涉及到按照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分力的大小。从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来看,分解法是处理矢量运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力的分解》教学内容是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核心之一,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力的分解的定义。 (2)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一个互逆的过程,理解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 代的思想。 (3)学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的大小。 (4)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方面: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2)通过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交流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会表现出较大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实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和亲身操作这些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感受并体会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突破了难点。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万全中学物理组杨晓清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节课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基础性和延伸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情境激励、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引入 复习力的合成,引出力的分解。 (二)、问题预设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 已知合力,求分力,解是否唯一确定? 预设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中提醒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F1、F2对橡皮筋作用与力F对橡皮筋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1、F2是F 的分力。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作图得出: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 预设问题: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归纳总结,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数理结合理论探索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优质课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突破找效果,定分力方向这一难点,巩固学生对效果分解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理解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掌握按力的效果分解力的方法,并能利用几何知识求解分力大小 3.能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力的分解概念、规律和分解依据的学习及验证过程 2.合作探究,总结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3. 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4.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设计简易核桃去壳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存在多解性。 2.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养成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按效果分解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一个力有无数组分力,如何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来确定分解力的方式是难点五、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六、教学用具 智慧课堂系统,自制力的合成分解仪,电子提拉秤若干,电子盘秤若干,0.175kg 钩码9个,自制斜面,重球、海绵、气球、DISLab斜面上力的分解实验器、自制核桃去壳器 七、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交互式教学实验探究引导启发 八、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推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弹力与形变说课稿

0引导语 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弹力与形变。首先 1说教材 《形变与弹力》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作为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之后的物理教学。依据教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如下: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2.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这些形变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可见,这里注重了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物理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这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要求学生知道胡克定律,对于胡克定律不必出现繁难的计算。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形变;2.弹力,胡可定律; 3.弹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并结合形变来研究弹力的由来、大小、方向,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此外,弹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2.说目标 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形变,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 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变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形变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思考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学会利用微量放大法实验观察微小形变,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到日常某些不易观察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合作精神。 3.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养成“把生活中的物理实际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习惯。 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弹力的原因 2.(难点)让学生掌握弹力的力学三要素。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力的分解》。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优质课比赛教案力的分解

2.6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点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实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概念规律领会;练习过度到探究;实验分析、形成结论;学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则类比法;现学现用图解法;作用效果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着重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讲授法、实验法、类比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重物,称,细线,轻杆,皮筋,斧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用一根细线可以把物体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来代替原来的一根细线把物体提起来,那么,在哪种情况中细线容易断裂? [演示] 用一根细线拴在大木块的钉子上将木块提起,然后换用另一根相同细线对折后拴在这个木块的钉子上,用两只手各提一根线把木块提起,并使两手逐渐分开,直至线断。 [讲解] 按常理推断,似乎用一根线比用相同的两根线提重物更容易断。但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用两根线提重物时线更容易断。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用已有的知识显然是不便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新知识——力的分解(板书标题2.6 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演示、推理建立分力的概念 [观察与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笔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两根。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 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 2.遵循方法:。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 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 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 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 二、确定分力原则 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 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 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 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 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

方法小结: 三、矢量相加的法则 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用作图法画 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 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如:力、速度等 (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 如:时间、质量、长度等 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

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德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根据人们的认识习惯循序渐进地安排对“功”知识点的讲解的,这也与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相一致。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因为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所以,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升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4)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能够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使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当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准确分解一个已知力?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五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全国优质课-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探索发现并证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应用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内容解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在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三种线性运算的基础上,对向量运算的一个总结与提升,建立了“形”与“数”的联系,为继续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建立了逻辑前提,也是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平面向量学习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知识,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本质上提出了可以用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平面内的任意向量,实质上体现了平面向量的“二维性”,实现了向量的表示、运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并证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具体操作向量的分解发现并证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结合“形”与“数”的联系指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意义,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素养. 2.目标解析: 本节是规则课教学,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第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根据要求将平面向量进行分解,经历给定的向量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基底)来表示的作图过程,形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直观认识;第二,基于作图过程和原有共线向量表示法唯一性的认识,能正确说明任意一个平面向量在给定基底下的表示法是唯一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论证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第三,知道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表示平面内任意一个向量,能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经历了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和向量的代数运算,对向量的表示与运算有一定的认识,这是本节教学的认知基础.但由于学生往往局限于图形的直观联系,很难从向量的分解中抽象出向量“可表示”与“唯一表示”关键内容,对“向量任意性”,“表示唯一性”,“基底不共线”等概念认识也不到位,加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有高度的抽象性,证明定理需要严谨的逻辑性,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此外,由于对定理的地位与意义认识不足,在定理的应用中无法正确选择合适的向量,建立向量与基底的联系,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难点. 综上,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抽象概括与推理证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策略,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过程.为便于开展活动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平板电脑实现课堂师生互动,运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实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动态展示,以此加强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而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认知,提升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问题1:今天我们来研究平面内任意一个向量如何表示的问题. 之前,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如果一个非零向量a 与向量b 共线,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向量b ? 【师生活动设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得出:如果一个非零向量a 与向量b 共线,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得λ=b a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面向量共线,使学生明白两个向量共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向量的数乘运算来进行代数表示,而且表示的结果是唯一的,这为下面引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提供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公开课(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2)理解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3)掌握受力情况简单的平衡问题(二力、三力)。 4)通过对习题中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的方法 2)在所举出的习题中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可以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再从共性中理解个性;从现象认识本质以及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教法选择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参与性观察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设计物理实验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观察;即使学生参与进入其他人的学习活动时,仍然不是处于旁观者的地位,而是学习者的合作者。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感知的物理实验步骤是其亲身参与的学习过程;实验结果是其要开展思考活动的对象;实验时的同伴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由于学生亲自参与进去,对观察对象的活动就有了比较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有助于理解观察对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使学习的结果比较深入。 具体的教学方法授课手段是: 1.实例观察法:在课的引入阶段使用实例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2.实例探究法:学生根据教师和要求和自己有的道具,通过实验,学习或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结论,在未知的境界里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尺和橡皮) 3.讨论归纳法: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相互取长补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 4.启发法:教师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启发学生逾越学习中的障碍。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对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作总结,然后用情景图片引入正题。 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初中力的合成说课稿

初中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是物理学科中学习的重点。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初中力的合成说课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初中力的合成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会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B、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

疑、解疑、探求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3、教学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探究实验得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寻找等效力——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分成几个层次: 用简单的生活实例为引入,分析斜拉索与桥墩都可以起到承担桥梁重量的作用。一个大人与两个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这里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个力替代几个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关键,把同学们的精力集中到寻找等效力,看合力与分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探究实验与提水桶紧密结合。“固定橡皮条的一端,这橡皮筋就相当于那水桶;让它沿一个方向形变,就相当于提起水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就相当于两小孩提水桶;再换用一个测力计拉动就相当于一个力提水桶。要让这一个力去替那两个力,就要使它们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个方向形变相同。”通过这样引导,进行对照,学生们通过对熟知的提水桶联系到我们要探究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维清晰,步骤清楚。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时集中分析讨论。 学生探究成果初步形成,进一步提出问题:“建议同学们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做连接,组成了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绝大多数组的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