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西北勒乡中心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特提出此次学生培养计划。

本次计划本着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对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化的的培养计划,力求让学生都具有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能健体会学习、能友善会感恩、能独立会内省、能共处会审美。

一、能健体会学习方面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应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疾病抵抗能力,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规则意识,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心态。

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主要是提供一个自己动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现实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小组交流合作;在课堂教学中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方向。

二、能友善会感恩方面

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性,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用友善的心去对待一切,学会宽容。

让学生具有感恩意识,明白感恩的内涵,教师积极引导感恩行为。

三、能独立会内省方面

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温暖的“家”的气氛;从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自我服务能力;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引申。

四、能共处会审美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他人的能力,能与不同性格个体良好互动,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合作关系,具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能与他人为实现共同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

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学什么,收获和领悟什么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灵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对于学生应该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和诱发。 二、由浅层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化 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面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桃花,描述桃花的形态颜色,然后在两朵桃花上分别滴加醋和苏打溶液,观察花朵发生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花青素,说明花有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由于花青素引起。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 养”的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 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 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 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 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 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 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 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 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 化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 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 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 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 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 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 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 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 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 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 管教学。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 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

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 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 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 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 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 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 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 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 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 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 年足矣。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赵福菓认为,当前素 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病症, 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 罔行。 ?知而不行:

创新素养培养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素养培养心得体会 XXX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孩子脱颖而出。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如以游戏激趣、以悬念激趣、以活动激趣、以导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常用方法做为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价值。由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你写我猜”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引题我就给学生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学生就抢着答,有的说“波斯猫和朋友吵架了”,有的说“波斯猫看不起人,朋友不喜欢它”,有的说“波斯猫失去了最爱它的亲人,心里痛苦”……于是,我又接着说:“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可你们想知道课文里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一来,悬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的空间,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为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课文后,我把课文内容扩展延伸,让学生留意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那么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职业素养呢?这就要求我们计划如何在大学期间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实现我们的就业理想。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有针对性地的培养,我们才能使自己具备未来职业所应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才不会被毕业大军所淘汰,才不会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才能适应社会获取职场成功,才能贡献社会建设国家。 我的职业理想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职称并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需要过硬的理论知识,另外还需要非常丰富

的工作经验,可以获得电气工程师职称的人一定是电气行业中的人才。那么做好一名合格称职的电气工程师非常的重要,其中需要具备很多的职业素养。

一名电气工程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个个自我的认清,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有相关的发现,有的电气工程师的能力非常的强,到那时起心理素质和指挥水平欠佳,这样也会影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发挥,所以在工作之前一定要有前期的周密的计划和详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收放自如。 对于自己的能力一定要不断的提升,对于专业的知识也要有一个相对时期的概括和总结。有很多的电气工程师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就不用学习了,依靠自身现有的知识量就足够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作为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一定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并且要及时的丰富自己的经验。 聪明的电气工程师会从现场中得到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都归纳起来,总结合并成自己的东西,从每一次的现场技术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并且也要从资深更老的工程师的身上学到更好的东西,懂得珍惜每一次的工作机会,这都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最佳机会。 作为大学生,首先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才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活动方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活动 方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活动方案 初二级 一、活动主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二、活动时间:2018年9月4日 三、活动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 (二)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内容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细落实呢?这是个问题。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 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受阻。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国际上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

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空间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1)

玉华中学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针,结合《玉华中学三年规划(2011—2013年)》,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多元化而有个性发展;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行动目标 1、科学发掘国家课程的创新教育内涵。 2、探索开发符合校情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可持续发展。 3、筹备建设创新实验室。 4、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 5、推进提高校园网络平台的利用。 三、主要任务 (一)、充分挖掘国家课程资源,转变课堂教学形态 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许可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坚持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实践探究性、知识与能力统一,整体性发展与个性发扬统一等教育原则,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在教导处和科研室的配合下,整体提升学科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学科教学中创新素养培养的研究,探索规律,提炼经验,示范辐射,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框架 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努力探索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构建。学校要研发和运用创新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使其成为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 学校围绕办学特色,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浅谈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常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三)学会学习 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领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老师应勤于教学,学生应孜孜求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个人的志趣,学校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觉学习,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小创新素养教育方案tword文档

石嘴山市第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教育厅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结合石嘴山市第六小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育教学思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共享创新资源和优质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领、整体推进,鼓励差异发展,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布实施,形成特色。 3.坚持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务求实效。 三、目标任务 1.小学低段(1—3年级)。在创新人格方面,应以启发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为主。教师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在创新思维方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一些规律,培养学

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学具的能力,通过一些动手操作,化易为难。 2.小学高段(4—6年级)。在创新人格方面,要注重保护和激励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智力品质和学习兴趣,树立求知欲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在创新思维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在实践能力方面,学校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确定试点(2016年10月一2018年7月) 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学科。首批确定石嘴山市第六小学数学学科(一——六年级)作为试点学科,由学校教科室牵头、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实施。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开展的培训学习,指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组织学习创新素养理论成果,理解创新的内涵及意义;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专题培训;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论文评比;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2.全面推行(2018年9月一2019年6月)

职业素养演讲稿

1.做好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 有个人的工作目标 按照工作需要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人的意志就会不断的被消磨,慢慢的会失去工作的信心,工作将成为累赘,而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跳板。快速的适应环境,融入工作,在面临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一个陌生的群体里,要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要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当中去。善于适应新环境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只有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人,才能快速的的融入,相反,如果不能融入,那将会很快的被淘汰。 3.做好自我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 时间管理的目的除了要决定你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时间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做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4.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般来说,个人形象作为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个性的,它承担着对企业的总体形象。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形象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对于形象礼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中、生活中,人们从着装打扮、行为举止、语言表达、文明礼貌、气质品位等各个方面在做着不断的改变,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两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第一印象中的55%是来自你的外表,包括你的衣着、发型等;第一印象中的38%来自于一个人的仪态,包括你举手投足之间传达出来的气质,说话的声音、语调等,而只有7%的内容上来源于简单的交谈。也就是说,第一印象中的93%都是关于你的外表形象的。 美国一位形象设计专家对美国财富排行榜前300位中的100人进行过调查,调查的结果是:97%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非常有魅力的外表,那么他在公司里会有很多升迁的机会;92%的人认为,他们不会挑选不懂得穿着的人做自己的秘书;93%的人认为,他们会因为求职者在面试时的穿着不得体而不予录用。 现实中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样是参加一个招聘会,有的人因为得体的穿着和良好的表现,在求职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职位,而很多人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与机会失之交臂。所以你要成功,你就要从你的形象开始。但是,如果把职业形象简单的理解为外表形象,把一个人的外表跟成功挂钩的话,那么你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职业形象包括多种因素:外表形象、知识结构、品德修养、沟通能力等等。 5. 态度决定一切 1.职业化的态度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态度决定一切,职场中,工作态度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决定了事业发展的成败。不同的态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激发工作的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心情的愉悦可以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可以有效的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任务。 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职业化的态度,职业化的态度是一个人向上的表现,职业化的态度才能做好工作中的点滴。 2.职业化的态度是竞争力的根基 工作好不好,首先是态度的问题。任何工作想要做好,就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公司负责、对岗位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享受工作,尽情投入”的工作态度,会给我们在职场发展、成功创造一个契机、一个机遇。态度积极,才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3.职业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做事的态度决定成事的高度。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成功者自始至终都用最积极的方式思考,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

浅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

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创新素质总结

创新素养阶段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经历过不同时期,多次教改,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脱离实践,或者措施不力,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远离生活、脱离实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新素质贵在实践。

自我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自 我 职 业 素 养 提 升 计 划 院系:机电工程系 班级:数控0902班 姓名:张豪 学号:0911010222

自我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一、前言 所谓的职业素养从字面意思分析,可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和素养两个方面。职业就是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而获取合理的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而素养又分为素质和修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拥有一份满意而且合适的工作是与职业素养密不可分的。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之外,体现在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养或道德素养。素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个体行为的总合就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所以,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它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 对于一名21世纪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当今社会的职业需求而言,一个工作岗位是多么的紧缺;就西京学院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而言,找一个适合自己,而且又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工作是何其的困难。但是希望不是没有,由于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所以拥有一份自我职业素养提升计划书是社会所趋,也是时代所迫。一份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计划书包括:计划的项目、制定的目标、选定的时间、提升的标准和途径等内容。 二、计划的项目 1、个人素质: 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个人素质在工作中又有着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2、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伦理、原则、行规,如果你违反了它,常常会造成进步的阻碍,它在工作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是职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职业意识。 4、职业能力: 无论干什么事,我们都应该把它干好,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力就是实力,有了能力就有魅力。同样,要从事一项工作,要进入一种职业,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活动必须具备其所需要能力,是职业胜任的必要条件。 5、职业知识: 要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宽广深厚的职业知识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当今毕业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尤其强调综合素质,而知识就是综合素质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职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这样才能在将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三、制定的目标 作为一名即将作出校门的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前景是较为广泛的。随着改革开放

什么是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

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1 / 5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之重点研究项目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之重点研究项目 《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任务项目方案 上海市实验学校 2011年4月

一、研究目的与目标 我校“基于弹性学制的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实验是以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探索并设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个性化学程,针对学生多元潜能、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途径研究,学校确定本重点研究项目的基本目标如下: 1.为潜能发展多元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课程; 2.为潜能发展节奏差异的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制; 3.为潜能具有优势的学生提供适性的学习环境; 4.为所有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本项目的研究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为前提,通过因需而设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希望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发现与尊重、保护与帮助、提高与增强,为他们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期待他们的优势潜能在未来持续发展中发挥卓越优异的创造力。 二、研究内容与计划 (一)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 学生潜能的多元化、对课程需求的特别化是课程设计者考虑的核心,设计特需课程是学校满足学生多元潜能发展的特别需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课程实践。 根据学生潜能发展的节奏差异、潜能呈现的多元复杂,学校特需

课程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多项课程内容和与之匹配的课程形式,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挑战性学习经验和课程充实的机会,以实现学校“展能成志”的办学目标。 特需课程 缩短学程类课程延长学程类课程常态学程类课程

(二)特需课程的申报与评价 1.特需课程对象的确定 (1)研究和选用多元潜能测量工具 客观工具:认知测量、性向测量、成就测量、创造力测量 主观工具:观察报告(小学、初中段常态记录)、成果作品、面谈答辩、其他。 (2)建立申报与推荐相结合的程序 1)个人申请。 2)学科教师推荐。 3)部门审核,备案存档,校内公布。 2.拟定个性化实施方案 (1)确定特需类型(缩短、延长、常态) (2)拟定因人而异的实施方案(如特需课表、创意工作室或海外交流等) 3.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1)成果鉴定(学科成绩、成果作品、实验报告等) (2)过程评定(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记录) (三)特需课程已实施案例 1.缩短学程特需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